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哲学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 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哲学思想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7

哲学思想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易传》法哲学思想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人与语言
  3. 第三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4. 第四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模板: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研究
  5. 第五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6. 第六篇摘要范文: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7. 第七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8. 第八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格式: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9. 第九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哲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资料,适合作为哲学思想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易传》法哲学思想研究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精神都能从《周易》古经及《易传》中找到根源,其中就包括法律文化.《易传》是对《周易》古经最古的阐释,同时又是一部在文献、历史、哲学等方面均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历来为学人所关注.《易传》以解经的方式阐述其法哲学思想,实现了对古经法哲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其易学思维方式是法哲学思想的依据.《易传》通过对古经的阐释,除去卜筮之意,创造性地构建了自成体系的儒家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把两者统一于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中.《易传》法哲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与各家法哲学思想产生了融合,因此具有兼容并蓄的特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今天进行法律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本文选取《易传》法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易传》法哲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主要内容、与先秦各家法哲学思想的关系、主要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分析《易传》法哲学思想产生的渊源.本文将《易传》法哲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是《周易》古经法哲学思想,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法哲学思想.《易传》是对《周易》古经最古的阐释,《周易》古经的法哲学思想是《易传》法哲学思想的重要渊源,《易传》通过对古经的阐释,继承、发展和丰富了古经的法哲学思想.本文对古经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整理和发掘,为《易传》法哲学思想阐述奠定了基础.《易传》诞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时期法律革新思想的出现和战国各家法哲学思想都是《易传》法哲学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本文通过分析《易传》的成书、学术思想的归属,说明“经”到“传”的关系,论证了《易传》不但凝结了儒家的智慧,也吸取了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

第二章论述《易传》法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易传》所包含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易传》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所蕴含的法哲学思想也必定呈现出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十翼”各篇各具特色,因此《易传》的法哲学思想内容丰富,且文字流畅,表述清晰.笔者将《易传》法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明慎用刑、宽柔相济,崇德重民、礼法结合,和谐中正、无讼息讼三个篇节,每一节又论述了这些法哲学思想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主要论述《易传》法哲学思想与先秦各家法哲学思想的关系.《易传》虽然是儒家的典籍,但《易传》绝没有拘泥于儒家的视野,因为所处时代的优势,《易传》得以兼容了多家思想,吸收各家思想之所长,形成一个兼容并蓄的庞大体系.作为儒家经典,《易传》法哲学思想与先秦儒家法哲学思想是相互交融的,而对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则是采取了吸纳和扬弃的态度.通过本章的论述,可以较为清晰的了解《易传》与各家思想之间的关系,这不但能够佐证先秦各家法哲学思想是《易传》法哲学思想的重要渊源,而且可以深刻的理解《易传》法哲学思想兼容并包的特质.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易传》法哲学思想的特色.本章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论述了《易传》以解经的方式阐述其法哲学思想;二是论述了“天人合一”是《易传》法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三是论述了“崇德重民”是《易传》法哲学思想的价值追求.本章是对《易传》法哲学思想的总结,展现出《易传》法哲学思想成熟发展的一面,也展现出它对于统治阶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第五章主要论述《易传》法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易传》成书之后,中国社会步入了“大一统”的时代.因此,本文论述了《易传》法哲学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两部分内容.本章落脚于选题之意义所在,以古论今,通过论述《易传》法哲学思想几千年来的深远影响,来寻求《易传》法哲学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启示和意义,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归纳.

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在“经”与“传”分离的基础上论述《易传》的法哲学思想,厘清《周易》古经法哲学思想和《易传》法哲学思想,学术界现有的对《周易》法哲学思想的研究,一般都没有区分经传,而是将两者混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周易》古经和《易传》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因为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两者所反映的法哲学思想必然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选题为《易传》法哲学思想研究,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二)在论述《周易》古经法哲学思想和《易传》法哲学思想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易传》法哲学思想对《周易》古经法哲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指出《易传》法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实现对古经的超越,则在于《易传》对各家思想的吸纳和扬弃,展现出《易传》法哲学思想兼容并蓄的思想特质.

(三)分析了《周易》古经法哲学思想和《易传》法哲学思想与儒家法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交融,指出了《周易》古经—《易传》、《周易》古经——儒家法哲学思想、儒家法哲学思想——《易传》之间的关系.同时论证了正是因为这样的相互交融,才使得儒家法哲学思想能够在激烈的交锋中长期占据着封建主流法律思想的地位,也使得《易传》法哲学思想借儒家思想的发展而得以传承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不足之处:

(一)因为《周易》经传所蕴含内容的博大精深,对其法哲学思想未能进行更为全面的整理和发掘,必定出现了许多遗漏之处.特别是对《周易》古经法哲学思想的论述,因为所学有限,对现有史料的掌握和理解尚有不足,因此未能挖掘出更多且有价值的法哲学思想,必定影响到了对《易传》法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存在着对史料理解不够准确、运用不甚恰当的现象.在许多观点的论证上,不够严密,有牵强之嫌,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考量和修正.

(三)文章中某些章节的安排还存有不甚妥当之处,个别章节在前后顺序上似乎不够通顺.论述的内容及引用的资料都存在重复现象,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第二篇摘要范文:人与语言

人类的语言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西方思想家从古希腊以来就不断进行哲学反思,尤其到了破除蒙昧的启蒙时期,欧洲近代思想家更是追根溯源,对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本质产生了深入思考.于是语言哲学在这些反思中诞生了.语言哲学的诞生要归功于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他的名作《论语言的起源》正是语言哲学诞生的标志.

赫尔德在语言哲学、语言学以及相关领域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突出的.他的思想可以在许多语言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文字中找到踪迹,例如洪堡特、格林兄弟、魏斯格贝尔、博厄斯、萨丕尔和沃尔夫、维特根斯坦以及乔姆斯基.然而,人们对赫尔德思想的认识与这位卓越人物产生的深远影响力相比则相去甚远.这主要归咎于赫尔德在晚年与康德展开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导致康德追随者以及康德主义者站在了赫尔德的对立面,因此赫尔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正确承认.这也造成了赫尔德之后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吸收赫尔德的思想,引用赫尔德的文字,多未明确指出其名字.

鉴于赫尔德语言哲学的深远意义以及赫尔德研究和赫尔德语言哲学研究的相对滞后现状,因此有必要对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进行全新认识和系统研究.这一工作尤其有必要在国内,在目前尚未系统展开赫尔德语言哲学研究的背景下进行.

赫尔德生活在欧洲和德国启蒙运动的鼎盛时期.他生于并长于欧洲边缘东普鲁士的摩隆根和哥尼斯堡,并在当时属于俄国的里加做牧师和教师,这在赫尔德的心中埋下了多民族和多语言的种子.之后,赫尔德毅然辞去其在里加教会学校所任职务,前往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巴黎,在那里拜见了多位法国哲学家.此举表明赫尔德竭力从欧洲的边缘向欧洲的中心靠近,并在靠近的过程中与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思想产生碰撞.他试图在吸收他人的哲学思想与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平衡中找到人类的启蒙之路.应该说,赫尔德哲学思想之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启蒙.如何实现人类启蒙?于是赫尔德追问人的本质、考察人的历史,要求哲学应该“把人置于它的中心位置”,认识世界的角度要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以此大胆转变哲学视角,并喊出“我们整个哲学成为人类学”的口号.赫尔德把人类学作为自己追寻人类启蒙的思想基石,其中重点对人类语言进行深入反思,把人类语言作为其解决人类哲学问题的手段,因为赫尔德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以及所有哲学和知识的内容”.综上,基于人类学的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是赫尔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赫尔德基于人类学的语言哲学思想围绕两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他横向比较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强调人类的自主性,据此提出了人类的思维与语言具有密切联系,即思维具有语言性的观点,并以此派生出诸多相关语言哲学论点;第二个方面他纵向考察人类的发展,强调人类的历史性,提出了语言是人类历史纽带的观点.赫尔德认为,语言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手段,人类通过语言进行发明创造,所以在人类历史中是语言把处于不断发展创造的个人与整体联系在一起,以期最终实现“人道”.

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学思想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哲学思想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赫尔德基于人类学的语言哲学思想几乎贯穿其整个创作生涯,体现在其大量作品中.由于本文篇幅有限,笔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进行分析.比较集中体现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的是其早期文字,即1764-1772年间的作品.本文选取的前三部作品即属于这一阶段:第一部作品是赫尔德到里加教会学校任职前撰写的演讲稿《论勤奋学习若干科学语言》(1764),该文篇幅虽短,但已有了其语言哲学思想的雏形;第二部作品是赫尔德发表的首部大型作品集《论当代德意志文学之断片集》(1766-1768),包含大量赫尔德论语言的文字,已经较清晰地反映出赫尔德的根本语言思想;第三部作品是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征文比赛中赫尔德的获奖论文《论语言的起源》(1772),全文充分体现了赫尔德基于人类学的语言哲学思想,是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的精髓之作.笔者选取的第四部作品《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1784-1791)是赫尔德的成熟期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视为赫尔德人类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两卷集中反映赫尔德对人类语言的反思.

本文以赫尔德的人类学思想作为主线,从人类的自主性和人类的历史性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上述四部作品,探究赫尔德基于人类学的语言哲学思想,同时证明了赫尔德基于三重逻辑的系统论证方法,即基于经验主义的感性逻辑,基于类比哲学的想象力逻辑,以及基于理性主义的知性逻辑.通过对赫尔德原著的仔细解读,笔者挖掘出大量富有前瞻性和现代性的语言哲学论点.可以说,赫尔德基于人类学的语言哲学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语言哲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这些影响因此对以下四个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即语言学、语言哲学、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人类语言学).

可见赫尔德基于人类学的语言哲学思想给后人指明了多条学科发展的道路,其思想的丰富性后人很难超越,其思想的现代性他同时代人很难达到.鉴于赫尔德思想的丰富性和深邃性,笔者无法在一篇文章内穷尽其语言哲学思想,这既是当前的遗憾,也是后续研究的任务.

第三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美食,而且还把",吃",作为不可替代的一种生活享受乃至生活的艺术.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由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地含蕴着大量的哲学因素,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可以直接从饮食中产生,而且也可以建立在这种生活基础之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以食疗病",的哲学思想、",烹饪喻治国",的哲学思想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四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模板: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对西方近代法哲学思想的扬弃.西方近代几位杰出法哲学家的思想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得以形成的丰富的思想理论来源.作为近代西方自由主义鼻祖,同时又是自由主义法哲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洛克,构建了以人的自然权利为核心内容的自然法哲学,而其对权利合理性的论证却以假定自然权利的存在为前提,这决定了洛克法哲学的形而上学性,卢梭在“公意”理论的基础上,以市民社会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近代自然法哲学的批判和修正来构建自己的法哲学,但其对权利合理性的论证却是以极其抽象模糊的“公意”为基础,决定了卢梭的法哲学仍然是形而上学法哲学,康德的法哲学以先验唯心主义抽象道德律为基础,以绝对命令为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按照道德律的要求实现人们意志间的共存,力图为人的自由和权利找到新的哲学依据,而康德先验理性主义法哲学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其法哲学的抽象和软弱,黑格尔集近代法哲学之大成,以绝对命令为基础,着力于克服康德法哲学中现象界和物自体之间的分离,以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黑格尔彻底完成了近代法哲学的建构,而其绝对精神的法哲学基础也同时决定了其法哲学的形而上学性.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哲学通过对近代法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出法哲学的真正本质,实现了法哲学领域的革命.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一个从康德理性主义法哲学观、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法哲学观、费尔巴哈“半截”唯物主义法哲学、最终发展为彻底的唯物主义法哲学的思想历程①.这一过程如果从内容上来看,是从新理性主义法哲学、经由半唯物主义法哲学观的过渡,到彻底唯物主义法哲学的最终形成以及深化和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与黑格尔等的法哲学观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即在于马克思找到了实现人类自由的尘世根基,而非黑格尔等的天国思维②.人类自由的实现是马克思法哲学的诉求(这也是法哲学家们的永恒理想),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法哲学家们对自由的描述是从精神自身产生出来的,黑格尔的法哲学实质是“法权自由”的哲学,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正是批判了他的衡量自由的标准和实现自由的路径③.马克思在现实中发现人类的自由只能在尘世中实现④,即“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⑤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神话的破除落脚点在于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国家”在黑格尔那里只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要实现人类的自由就必须破除这个共同体.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权力体系设计的批判,旨在揭露国家的虚幻性⑥,马克思法哲学的主旨在于实现人类的自由.“法(律)是什么”和“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两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是任何法哲学家在自己的理论框架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会有所关涉,因为这两个问题构成了法哲学最核心的本质,要回答和应对法律理论及法律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冲突和挑战,就要从该本质问题入手,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根据.马克思始终把探索法的本质作为其研究法哲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这也是马克思洞察全部法律问题的核心所在⑦.马克思运用历史的方法,通过深入分析法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得出法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法权表现,并同时揭示出法律与统治阶级意志间的内在关系⑧,厘清了法的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基本原则,揭示了法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命题为其唯物主义法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回答了“法(律)是什么”的问题后,马克思法哲学接下来就要解决“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才是法哲学家们的终极关怀,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法哲学不外是有关价值论的哲学.”马克思在研究法的本质属性时,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体现了法(律)的一定的价值属性.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观的立场上,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科学分析,正确解决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⑨.所谓法的价值,是指人试图通过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理想,它所要解决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法(律)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法(律)的基本价值包括正义、权利、秩序等基本方面,法(律)价值间存在一定的冲突,马克思法哲学价值论对我们解决这些冲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第五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蕾切尔·,卡逊是美国著名的生态文学家,她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被世界公认为环保运动的奠基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本文试图概括其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后世的积极作用,以期对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所裨益.

首先,本文对卡逊的一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寂静的春天》的写作缘由及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对《寂静的春天》内容的梳理,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并结合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说明其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对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分为四个部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生物进化的思想、生态整体主义及敬畏生命.此外,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最后,本文探讨了卡逊所著的《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寂静的春天》不仅使人类建立了新的生态观,而且激发了环境保护运动,并促使联邦政府成立新的机构统一处理农业中的有*物问题,相应的立法也应运而生;同时,在环保运动的基础上又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史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本文对卡逊为人类环保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通过本文对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探讨,引起学术界对卡逊作品中的环境哲学思想的广泛关注,指出哲学思想对于时*展的重要性.挖掘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解读其思想的哲学内涵,也有利于我们研究其生态哲学思想对环境史、认识史的积极作用和学术贡献,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第六篇摘要范文: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当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型的现代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方面技术化生产力极大地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大量严峻的生存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的内在的精神家园迷失和*道德滑坡,等等.技术与社会发展、与此相关的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问题,成为了哲学反思的中心问题.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反思不断召唤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出场.为了应对时代的召唤,本文选择了这一重要研究课题,试图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逻辑框架、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从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存在着研究视域的转换问题,这就是其逻辑框架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再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换.与当代技术哲学流派不同的是,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既不能被归结为“工程师派的技术哲学”也不能被归结为“人文派的技术哲学”,既不能被归结为技术的“工具理论”也不能被归结为技术的“实体理论”.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体现了科学的唯物史观的技术观与人本主义的技术观之整合与统一,体现了技术的历史进步性与技术异化的可能性的辩证法,体现了科学技术哲学与资本主义批判相结合,等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分别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不同角度解读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文本,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技术观.其中,人本主义流派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中,重点解读了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人本主义思想,运用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对马克思的技术理性批判内容作了进一步扩展.科学主义流派重点解读了中后期马克思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批判人本主义的解读方式的思辨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基础上,试图澄清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他们分别在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的框架下,主要探讨了生产力和科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与社会经济基础诸多方面的结构联系和功能关系.

虽然它们的解读方式和技术哲学思想存在着某些偏颇,但是也显示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深化与拓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合理性方面及其发展轨迹.

在评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而吸取其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论文结合当代工业社会的特点和我国新型的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工业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性批判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方面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合理性要素及其时代气质.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全面考察,论文最后得出了结论,揭示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和最基本的观点.

首先,科技与劳动都是人的类本质的重要方面,科技集中体现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它是劳动生产能力的最活跃因素.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与实验自然科学的发展,科技成为了第一位生产力.因此,科技与生产力是贯彻于整个历史的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其次,科技理性也是一种工具理性,并且通常与工具理性的其他形式,如理性的经济、理性的法、理性的行政等整合在一起,具有极大扩张性和渗透性.因而,科技一方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一种异己力量,会形成对自然和人的控制与奴役,造成其他种种社会异化现象.

最后,未来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以科技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们之间“普遍交往”关系的建立为前提.技术异化不仅要靠技术自身的转型与改进来消除,关键是要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来尽量地扬弃技术异化,探寻技术的人性化发展的道路.在当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需要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正确途径;要在工业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坚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坚持社会各领域的科学发展与协调平衡.

第七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和人类生存必须关注的问题,在伟人马克思的理论宝藏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他从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探求生态哲学思想,涉及人类文明、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本文主要通过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来源的考察,其多部文本中生态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生态危机根源诊断的阐释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

第一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国内外一些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其生态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莱斯和阿格尔从异化消费角度来探究生态危机,奥康纳则主张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双重危机理论,福斯特通过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进行重建,从而丰富马克思的思想.国内的学者也加入到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行列之中,王雨辰、陈学明,俞吾金等人通过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而不断加深对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思考.

第二章主要探求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来源,从他青年时期受到伊壁鸠鲁自然观的影响,到萌芽时期之后受到康德宇宙观、尊重自然的启示,之后又从化学家李比希那里继承“新陈代谢”的概念,把它引入社会生态领域,最后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里找到人口和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75015.html

第三章主要从马克思的多部著作中来探究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继承了伊壁鸠鲁朴素的自然观,奠定了他唯物主义的基础,伊壁鸠鲁的幸福观让马克思在文明层面上建构人生态*的生活方式.《提纲》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并使之成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从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马克思在《手稿》分析人的四个异化,从资本化对人的异化角度来批判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本质.《形态》中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和历史的统一中考察生态问题.《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其中城乡分离的思想对物质循环断裂起到启示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新陈代谢断裂”的阐释,来表达在资本逻辑和资本逐利本性下导致的自然和社会的物质交换的断裂,其反生态性本质引发的生态危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六部著作的梳理,试图从中总体上把握他生态哲学思想的脉络.

第四章在马克思的视角之下阐释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阐释在文明层面上对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近代机械主义文明、理性主义文明进行的批判.在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逐利性、资本逻辑和反生态本质进行批判,在消费层面上通过分析新、奇、多等当今消费的新形势来对异化消费进行批判.

第五章通过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阐释其思想的当代意义,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对异化消费的分析给当代以重大的启示,让人们反思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对生态问题的重要影响.同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同样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重要启示.

第八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格式: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吉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被美国媒体称为“批判教育学之父”.近年来,他的思想在教育理论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吉鲁致力于探索教育、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他借鉴社会理论中的新进展,突破了保守主义者对教育的固有观念.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形成了关于学校、教育本质的独创性见解,对批判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教育哲学思想成为推动批判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话语和研究基础.本文在对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对吉鲁思想的研究现状及不足,确立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着眼于批判理论、意识形态、权力、知识、主体、文化、教育与*等关键词,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以及杜威、弗莱雷的教育理论,梳理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与已有理论的承续关系,考察吉鲁批判教育哲学得以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来源,揭示其思想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的联系.第二,抵抗理论——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点.吉鲁的抵抗理论基于批判理论而发展,同时批判性地借鉴了再生产理论的部分观点.在他看来,再生产理论为霸权主义逻辑提供了支持,而抵抗则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矛盾性、反抗性,认为处于从属状态、被支配地位的阶级具有抵抗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因此,需要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以政治本质的目的观、抵抗行为的权力观为核心的抵抗理论.抵抗理论为吉鲁分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形成了其分析教育活动的基本问题域和框架,拓宽了吉鲁的教育研究领域和视野.吉鲁将学校视为斗争、抵抗的场所,用以反对操纵的教育观,推动新的*身份、机构形式以及斗争模式的形成,彰显了教育的政治与文化之维.第三,拒绝价值中立——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立场.对于教育这一特殊的政治性活动,不能仅仅用唯科学的方式探究,还要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以解释教育现象背后种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与权力纷争.吉鲁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批判教育哲学立场——拒绝价值中立.他充分借鉴后现代主义对多元性的重视,强调边缘话语和差异声音的重要性.吉鲁十分赞同后现代批判理论的这一观点,即在人发展的过程中,意义的生产重要于劳动力的生产.为此,吉鲁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他对批判教育哲学的理解,倡导主体性与身份政治学以构建差异教育.通过对知识的选择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形成对现有界限的挑战,突出边界教育的主旨.第四,激进教育理论——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宗旨.如果说吉鲁在强调差异教育的基础上去建构一种边界教育,使其在众多的批判教育观点中独树一帜.那么,他的批判教育观则统领着差异教育与边界教育的发展,体现了两者的统一与融合.在差异教育、边界教育的双重奏中,始终回响着“批判”的主旋律.吉鲁从历史的维度、意识形态的维度对美国学校的发展方式以及教育实践中的特殊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在本体论的层次上对教育、学校做出了新的诠释,即教育是文化生产的一种形式,学校是批判性的*机构和公共空间,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激进教育理论.第五,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践行.吉鲁的批判教育观不仅是对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探究,更重要的是,他鲜明的指向具体的教育实践.吉鲁认为,教师角色不能仅仅从专业发展的单一视角和狭隘语言来看待,也应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公共斗争中来审视.为此,吉鲁指出,教师要解放记忆并反抗文本,形成一种对话性的师生关系,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二元张力.同时,还要实现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转向,以一种批判性与可能性相结合的语言推进批判性课程建设.第六,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意义.追问使人明智,反思使人理性,批判孕育创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意味着对自身的发展.吉鲁从诸多角度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很多关键问题,不仅在于使教育理论保持活力,更重要的是,他向我们展示了通过教育如何构建一个未来的美好世界.那就是,一个更加公正*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离不开对学生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和权能的发展.第七,余论分析了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哲学和社会主体培育的启示.吉鲁将教育意义和本质的争论置于批判性公民、政治和人类生活命运等更为广泛的背景之中.对于教育来说,不好的教学并不是最危险的,而是普遍漠视学生用来感受世界以及自我的意义、经验和声音的范畴,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教育哲学对社会主体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吉鲁丰富而深邃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通过完成“穿越意识形态雷区”的特殊之旅,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吉鲁所关注的教育问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他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将教育视为公民的、政治的、道德的深度实践.他认为个人的能力、知识、技术以及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发展,最终成为政治及社会的*人.只有当人们把握了时代的主题之后,才能以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到现实中去,以一种永久性的批判态度克服调和的姿态,摆脱教育的盲区.吉鲁运用批判性与可能性相结合的理论架构方式,指出教育既需要脚踏实地,但也应仰望星空,体现了“乌托邦”的理想色彩.吉鲁自始至终将学校视为*的公共领域,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其整个学术历程.在吉鲁看来,希望也是一种政治性的教学实践.只有在希望的感召下,个人的权能与社会的变革才能得到充分而紧密的结合,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

第九篇哲学思想论文摘要:*哲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三代*领导的创新理论,间接得益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主要载体的*哲学思想.对*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应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哲学思想指引下将取得更伟大的胜利.

第十篇摘要范文:《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

荀子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荀子》一书是汇集荀子主要思想的理论成果,其中融汇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批判性总结,也是我国传统管理哲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管理哲学思想是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社会和人的自身行为,以维持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的重要理论,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管理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本文从《荀子》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出发,采用归纳、分析、比较等方法,对《荀子》管理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发掘.

全文共有六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研究和分析《荀子》管理哲学的核心精神、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在第一章中概括和论述《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隆礼重法,并阐述其“以儒为本”、“儒法之桥”、“综合百家”等三个主要特点.在第二章中深入剖析《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管理的根本原则——以礼治辨、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为端、最高管理者的主要管理原则——君主之道、一般管理者的主要管理原则——为臣之道,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荀子》管理哲学思想在各个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部分,即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是对《荀子》管理哲学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人性论基础进行系统研究.其中,第三章是《荀子》管理哲学的自然观基础一天人之分,第四章是《荀子》管理哲学的认识论基础——知明而行,第五章是《荀子》管理哲学的人性论基础——性恶善伪;由此,通过对《荀子》管理哲学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之形成和主要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荀子》的管理哲学意义,及其在管理思想中的应用和启示.

第三部分,即第六章,主要是论述《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时代局限和现代价值.

最后,通过简要梳理《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构成,阐述了借鉴吸收和创造性转化《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必要性.

本论文可用于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哲学思想引用文献:

[1] 西方哲学思想论文题目范文 西方哲学思想论文题目怎么取
[2] 关于哲学思想的论文选题 哲学思想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西方哲学思想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西方哲学思想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哲学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 哲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哲学思想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