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参考: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2. 第二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样文:“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
  3. 第三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模板: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
  4. 第四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例: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
  5. 第五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格式: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相关参考文献,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参考: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尽管比较文学在过去的发展中不仅取得了学科的独立,而且也取得不应被忽视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它本身是带着众多争议和问题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再加上学科发展历史短暂,因而为其自身留下了一系列悬而未解的问题.屡屡发出的学科“危机”论和“消亡”论就是这些问题留下的“后遗症”的表现.因此,面对当前的比较文学发展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些曾经纠缠在学科发展中并且现在依然有些混乱的基本理论问题,以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澄清认识上的困惑.特别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由时代的发展而伴生的理论和观念的演变使比较文学本来就并不十分清楚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种种问题更加趋于混乱,因而重新思考就愈益必要.据此,本文主要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需要面对的众多问题中,有些什么样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是以怎样不同的形式在学科理论探讨中被表达出来的这些根本问题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基于这样一项研究任务和研究目标,本文的思路是:首先,借助于哲学对一般事物思考的层次划分,在比较文学的众多理论问题中梳理出我们的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其次,分析这些问题的性质并对其进行考察,澄清问题的具体内涵;再次,理清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关系,并以此作为内在的线索安排本文的结构.这些颇具争议的根本性问题,既是过去曾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也是阻碍现在比较文学继续发展的症结,因此,再次反思这些根本问题,分析并澄清存在于其中的关键症结,对于比较文学继续向前健康发展就不会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并达到研究目标,本文主要讨论十个学科基本理论问题,分别是:比较文学的精神基础问题、比较文学的本体设定问题、比较文学中“比较”是否可以划定其作为学科的研究领域的问题、“比较不是理由”命题的辩误问题、比较文学的文学性是什么的问题、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否应该并且能够摆脱全部的美学涵义的问题、比较文学的基础方法是否能够从“求同”中走出来的问题、比较文学对于文学经典回归的意义问题以及比较文学“危机”论问题.这十个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每一个问题对应一章,全文共分十章阐明上述问题.问题之间的章节安排是根据其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的,首先,比较文学的精神基础问题的探讨,旨在从存在论意义上考察比较文学与外在世界之问的关系及其意义.其次,在意义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据此意义出发在实体本体论意义上设定比较文学的本体,即回答比较文学的可预设本体是什么、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否可以划定其作为学科的研究领域以及“比较不是理由”这一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在意义问题和本体设定问题解决了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本体的描述性阐明,即根据本体的设定澄清其本质特征,回答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可比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认识论问题;第四,根据比较文学存在的意义,以及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质特征的认识考察比较文学所能选择的方法,即回答比较文学的方法是否可以完全摆脱美学涵义,是否可以摆脱求同的基础出发点.第五,在澄清了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考察比较文学与文学的内在关系,阐明比较文学对于文学经典性回归的意义,确立比较文学的内在价值,据此回应比较文学的“危机”之说,阐明危机的本质以及由此对危机应该采取的态度.

第二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样文:“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

歌德的“世界文学”打开了一个蕴含众多可能性的场域,影响研究范式与平行研究范式是之前探索这个场域的两个已有的范式,前者可以说是从影响实证关系出发探讨国别文学的相对价值,而后者则是以美学共通性为目的试图找出文学的普适性形式.两种范式其实回答的是同样一个问题即如何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使历时的价值在共时的层面得到体现.正是以同一个问题为前提,本论文在“世界性因素”理论的启示下,试图建立起新的研究模式即在高于国别文学的“世界文学”视域参照下进行国别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一研究模式的特点在于通过将价值评判体系置于一个更高的“区间”,进行一种“对话式”的,即参与各方基于平等地位上的价值探讨,这是本论文的整体指导思想.

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阐明了为什么会进行这项研究,即是面对20世纪日益纷繁复杂的中外文学、文化间的关系,如何才能更有成效地进行把握与研究,以及对研究对象选取的说明,并概览整体论文结构.

正文部分对两位中日现代文学代表作家大江健三郎和高行健作品的文学研究,将被置于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现代进程中进行探讨.因为正是通过中日两国的“现代性”问题的凸现,两国文化传统的“异质性”才能够在高于两国的视域中体现出“互补”的特性,而这些“异质性”与“互补性”正是通过探讨大江与高行健反思各自“现代性”问题所形成的独特文学形式与文体特征反映出来的.

第一章中日两国的“自然”释义变迁,体现出文学中“观看方式”的变革,构成了探讨中日两国“现代性”问题的入口.",Nature",在进入中日语境时,两种语境中的“自然”释义既与之相区分,又因释义而产生了向对方发展的逻辑,而大江与高行健的“自然”风格也保持了各自起源上的特性.

第二章从大江与高行健对于两个具体的语境即“二战”与“*”的反思入手,探讨各自是如何返回到中日“现代性”起源上重新认识构成“主体”的“自我”,并通过这样的反思将“他者”的问题纳入自身.

第三章探讨的是“文体”的问题即大江和高行健是如何在自身文化中的语言成规中进行选择形成自身基于“现代性”的表达方式.

第四章通过两者对各自新时期的“异化”问题的探讨,来看两位作家是如何通过“疯狂”主题和对一系列离群怪人的塑造,反思各自现代文学自起源上的“不具”,并在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命题下构成互识.

第五章从两位作家对于“无意识”领域的重新认识,来看两者如何反思在文化的现代性入口被掩盖的一个领域即“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形成对现代“主——客两分图式”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与更大现代语境的汇通.

第六章进入到对于“历史”的反思,两位作家都通过自己所构想的新的“历史”构架来解构各自预设的传统历史结构,以此来批判现实并表现出对于“未来”的期待.而两者对于历史的构想中亦包含了两种文化在“异质”上达成“对话”出发点.

在对大江健三郎与高行健的研究中,从中日文化的“异质性”出发,却在两者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认识中形成了“互补”,证明了笔者一开始所提出的通过在一个高于不同文化语境的“视域”对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价值进行探讨,却在更大的一个“关联域”中得以统一的理念.正是在对如何在越来越具有民族自身特质的研究实践中,找到一条以“世界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具备可行性的道路,使“世界性因素”理论成为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开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种新的理念与方法.

第三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模板: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

平民作家老舍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他积40年心血营造的独特的文学世界,为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老舍研究在中国和美国分别经历了近85年和60多年,可谓蔚为大观.西方对莎士比亚研究的感叹是:It seems that the poetry of Shakes peare will disappear beneath the great mass of comment that has been written upon it借用此句溢美对老舍的研究一点也不过分.

纵观国内外老舍研究,其成果丰硕,但是在老舍的整体成就中,其潜在的研究空间依然很大.老舍的翻译,其数量在厚厚的老舍文集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其研究价值不可低估,并且把老舍跨语际的翻译与创作作互文考察,将能更加凸显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比较文学史、海外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一章、老舍与中国文学传统.本章从民间武侠文化、史传传统、幽默三个方面,分析老舍小说创作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章、老舍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选择性接受.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影响下生成,但是在接受西方文学时,传统是作家的前理解,这些理解制约着作家对西方文学接受的选择、过程和接受因子.老舍的世界文学视野,决定了老舍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如对叔本华的翻译与接受、对但丁的接受、对俄罗斯作家群的接受,由技巧、结构、语言规范、修辞、写作手法,等等,上升到文学精神的汲取,最终又回归本土传统.文学尽管不等同于生活,却无法脱离它而独立存在.在终极意义上,文学无法逃脱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只有从生活的角度进入文学,才能取得文学的国籍与成功.老舍小说创作的成功,恰恰体现在这里.本章进而指出知识生产本身与生活的联系,恰恰体现为它的非观念性格,这种非观念性格不是取消观念操作,而是取消观念的实体化和绝对化.即与生活建立了互动关系的观念,才具有了他们知识生产的能动性和成功性.

第三章、老舍的跨语际书写与被改写.本章选择作家的翻译文本为分析对象,借助中西方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理论,分析老舍翻译《威廉·,韦子唯慈》、《苹果车》时,是如何将外国文学中的特质介绍到中国文坛,又是如何地“格异”,转化成中国现代文学的元素.1930年代文学理论派别众多,论争频繁.虽然至194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派别最终成为支配性文学观念,造成了文学观念向他律的倾斜与越界.但不可忽视在文学整体性的社会再生产中,在支配性文学观念产生之前,各种文学在众声喧哗中,推动文学机制再生产的努力.老舍1932年翻译的《威廉·,韦子唯慈》就是其中一例.当时,“无产阶级文学”、欧美批判现实主义译介正炽,《威廉·,韦子唯慈》的翻译行为虽游走于刀锋,却以独立的视角,参与阐述了“大众文学”观念,建构了大众语的诗学.由此与鲁迅式大众观——与大众同行又保持距离,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体现了知识分子文学向何处去的社会担当意识,为当下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发展、如何与他国交流以启示.再如《苹果车》的翻译,当时语言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性质,老舍巧妙地将赞助人要求的翻译“语言的阶级性”,从某种语言形式专属于某个阶级,转化为语言中包含着阶级的特定要求,从而使翻译成为两种语言的互补与互动,进而引进戏剧新文体.

第四章、老舍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叙事”.这一章是对第三章深化研究,选择老舍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其他译者的翻译本作为参照,研究老舍向海外作跨语际叙事时是如何周旋在政治的挤压下,作文学文化的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及其复杂性.如对照伊文·,金翻译的《离婚》和老舍自译英译本《离婚》,指出伊文·,金虽然改写了原文本,但是政治里依然有审美的再现或创造;老舍因为不满意伊文·,金翻译的《离婚》,与他人合作重新翻译《离婚》.然而由于合作翻译的特殊性,虽然企图极力再现原文的艺术性,但在英译本里,依然充斥着政治性的元素.在政治与文学间依然没有寻找到合适的生长点.但是,文学与政治间合作的生长点,却有意无意间,在改编自《断魂枪》的英文本话剧",The Spear That Demolishes Five Tigers at Once ",(即《五虎断魂枪》)中生成.

第五章、老舍的跨语际文学实践及其文学关系建构.这一章全面总结老舍的跨语际文学实践及其文学关系的建构.老舍在漫长的跨语际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中,虽然羁绊于历史、现实政治、语境和文学场,但是其主体意识明确:文学超越意识形态,追寻人性的真善美,文学存在于不同的“国籍”的相互关系中,而不是以某种普遍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的“国籍”之上,因此脱离了自己民族文学只能意味着依附于别人的民族性,也就意味着脱离了“文学”.从对老舍的个案研究,以及老舍关于文学关系的独特认识,对当代比较文学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生存性认知”文学关系研究新的理论方法.

“结语”部分,综述论文研究成果,反思论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并对如何扩大研究空间,拓展研究范围提出一些构想.

第四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例: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

中国文学是中国历朝历代民族国家文学的总和,是一个复杂存在,其性质、构成、所指和能指在不同语境下有所不同.这在20世纪表现得尤为突出.受世界多种文艺思潮影响,中国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反复多次全面重建,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阶段特征,不同文学流派、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现象纷繁多样,阐释五花八门.各阶段文学既相互关联,又迥然不同,相互竞争,交相辉映.

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学主张和艺术规范,形成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现代文学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新的民族国家建设紧密相连,密切互动,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质,围绕其主体性有诸多相关理论阐释和探讨,如文学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大众与精英、民族化与世界性、中国与西方等,但却由于多种原因始终未能切入正题,主体性长期被忽视.论文是《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主体性批判》(共60万字)的上篇,联系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争取民族国家自由解放的历程,以现代政治的视角,把文学重建的大历史与文学发展的细节结合起来,比较系统集中地探讨了在多种文艺思潮影响下,现代文学的生成、演变和发展道路选择,以此为线索,整理把握文学的本质及其历史走向,评估现代文学重建的价值意义,分析其缺失和不足,鲜明提出现代文学作为现代中国新的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论题,并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释论证.

第一章通过扫描古代文化,从专制国家与文化统治的关系*中国数千年专制主义统治的精神实质.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是该民族国家实践和创造精神成果的总和.隋朝开科取士,中国建立起了文官统治制度,自此后,封建国家以文治国,文化国家化.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家”、“国”、“天下”是一体的.“天人合一”、以“德”“孝”治天下、“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与封建国家统治要求高度一致,是封建国家统治的思想基础和政权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代文化有“道统”传统,以吏为师、文以人传、尊重传统、重视传承,有影响的文学家大多又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不分,习惯上将“文学”当作文化思想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内容,文学体裁序列等级森严,功能分工严密.各文体都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创新创造空间狭小,表达受到极大限制.诗文等是文学正宗,讲求遣词造句和音韵声律,备受推崇;小说、戏曲等为“邪宗”,不登大雅之堂.在朝向近代的进程中,正统文学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苛禁锢,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走向穷途末路;“邪宗”的小说、戏曲虽受到民间大众欢迎,获得较大发展,但却不被认可,发展遭遇困境.民族国家与文化思想的生命力逐渐丧失,双双进入衰亡阶段.

第二章阐述近代文学思潮和社会变动引起的文学新变.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自然延续发展,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是文学重建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自*战争起,中国遭遇了东西方列强持续一百多年的侵略掠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国家危亡,呈现末世景象,“经世致用”成为主导性的思潮,引起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一系列变化.近代诗歌承续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热情歌颂国家民族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揭露侵略者的残暴,与明清诗文的纯文学风格相比有明显变化,走在了变革前列.这种转变由于受到诗歌严重的形式化桎梏,难以转向现代,文学的重心由诗歌向“文界”、“小说界”转移.晚清民初,进步学人在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大力推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多方面探求救国救民道路,都以失败告终,继而深刻反省传统文化,倡导用文学“新民”,开启民智,改革社会人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纪初,中国报刊业迅速发展.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文官体制废弛,知识分子进入国家体制的通道被阻塞,被排除在体制之外,只有通过写文章、办报刊介入国家政治,传播现代文明,获得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各派势力纷纷涉足文学,以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文化观念阐释文学,推动文学为改良社会政治服务,梦想新国家的美好未来,文学观念理论和实践开始朝向现代,文学作为传播思想工具的作用更加突显,极大地矫正了明清以来严重的纯文学倾向,为现代文学重建作了重要铺垫.但是也带来了对文学作理念性阐述、文学的艺术特征被忽略等问题.

第三章论述在现代思想文化催生下文学最初的重建.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文学为切入口,从革新文学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和传播方式、对象等方面,否定旧文学的主体性,将文学革命与改造社会、塑造新的国民精神、建设现代思想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呼吁建设新文学,掀起了文学革命思潮,确立了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朝向,成为社会革命的先声,彰显了文学的极端重要性.五四运动前后,现代文学以西方文学为正宗,崇尚科学*和理性精神,呼唤人的自由解放,重视对文学语言、形式、主题思想等文学表层的革新,用明白晓畅的白话文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激发变革热情.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文学各派探讨文学与人生、艺术的关系,重建适应现代要求的新文体、新内容、新形式.文学从古代中庸的文学、文人雅集的文学转向批判的文学、战士的文学,从抒情转向叙事,写实、真实成为创作基本要求,现代特征日渐鲜明,形成了区别于古代文学的主体性.现代文学最初的重建是彻底反传统的,是以引进西方观念和模式为目的的,有种种偏颇偏激的认识和操作,导致源流被遮蔽,传承被割裂,带来了政治化简单化的传统,产生了民族化与西化、国家与世界的分歧与对立,文学的民族国家主体性严重不足,必然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弥补修正.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2000字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选题

第四章论述随着民族国家危机加深,现代思想理论不断引入,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不断生成,民族自尊和文化自觉自信持续增强,现代文学日益成熟,积极追求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现代文学重建需要作大量理论与创作实践准备,过程注定曲折漫长.现代文学与世界多种文艺思潮互动,弘扬人道主义,倡导个性解放,书写新思想,描绘新人物,营造新意境,拓宽了艺术空间和审美范围,作了多样探索实践.由于中国是在与西方的激烈对立中转向现代的,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是被强行植入的.中国社会对此充满了异己感和强迫感,在多个向度上展开批判.受世界左翼文学运动影响,现代文学经历了最初的狂热后,复归理性,摆脱对西方文学的亦步亦趋,在文学上实践中体西用,扬弃五四时期的“欧化”倾向,系统地批判西方和资本主义,从混杂西方、日本、俄苏等多种观念,转向认同苏俄,追求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复古与进步,民族民间形式与欧化、世界化,无产阶级文艺与资产阶级文艺等理论与实践的争执.现代文学社团蜂起,文学各派分裂对立,奉行不同的文学宗旨和主张,形成了不同阵营,激烈争夺文学的阐释权和话语权.现代政党迅速壮大,积极介入文学,文学与政治纠缠在一起,使清晰地划定文学与政治的界限客观上很难做到.文学主流在严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民族*立场,从革命文学向左翼文学递进.现实主义一枝独大,以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富于激情和浪漫色彩,被当作五四文学的正脉.

第五章阐明由于现代文学基本上是在战争环境下产生发展的,形成了文学的战时体制,党派文艺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党从不同时代要求出发,规范引导文学创作.现代文学受到各派政治势力拉扯,不是以统一的国家意志为基础的,现代政党主导了文学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一致对外,国家完全统一和民族解放出现了曙光,国共两党提出“民族文学”、“国家文学”、“民族形式”、“大众化”等观念,规范文学发展.分裂的文学各派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趋向融合.文学面向民族、面向大众,重视对传统文学进行研究和转换,集中关注民族国家反帝爱国、救亡图存的伟大抗争,为文学重建提供了丰富的民族和传统资源,形成新的创作潮流,更多地具备了统一民族国家文学特征.进步作家投身民族国家独立解放运动,激情书写人民的觉醒抗争和理想的英雄,促进了文学民族形式和内容生成.文学倡导集体意识,排斥批判个人意志,向着形成民族国家文学的方向疾行.文学的主体性追求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受战时体制规范,暴露和讽刺、批判的文学在国统区、解放区受到不同形式的批判,批判的文学与文学的批判日渐萎缩,文学多样化发展的宏大局面渐趋结束,单一文学的局面初现端倪.

受时代社会的现实制约,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纷繁复杂、理论争鸣层出不穷、创作实践多种多样,有多个走向、多样理论、多种派系,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产生了一些不足和问题.文学是变动的.现代文学适应中国现代革命的要求,与民族国家争取独立解放的奋斗密切相连,在近代文学自新的基础上*旧文学,从语言形式入手,通过系统引入外国文学理论,学习借鉴外国文学的思想艺术形式,张扬个性,反映国家现代化进程,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获得了现代性,取得了区别于古代文学的主体性;又通过关注现实,走民族化大众化发展道路,描绘本国本民族集体和个体的生存状况,书写民族国家的苦难与奋斗,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国家特征,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再造,实现了从旧文学到新文学,从文人文学到大众文学,从社团文学到党派、阶级文学再到民族国家文学的跨越,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建,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的主体性,成为世界文学中独特的“这一个”.

从旧文学到新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次重建,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重建,形成了深厚传统.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学实现了思想理论、内容形式的全面更新,与文化日益分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规范了随后的多次文学重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石.

第五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格式: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

钱钟书的思想文化存在是二十世纪中西文化碰撞、汇通与交融的产物.在钱钟书各种思想中,文学思想乃重心所在.探寻人类“诗心”“文心”,摸索文学基本规律,是钱钟书学术活动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他既植基华夏又旁涉异域,既立足传统又注目当下,以一种宏阔视野,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文学现象予以通观圆览,并结合自己独特审美感受和创作体验,做出了大量“散为万殊”,“聚则一贯”的理论阐述.

本文在对钱钟书著作深研细读并参之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典籍基础之上,以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生发展论、文学接受论等五个方面为框架,对以上阐述进行系统寻绎、整理与总结,建构为一种现代逻辑框架与理论范式,并深入探究其弥合新旧、中西等对立价值范畴的成功实践,及其在当今中华文论参与世界诗学对话中所蕴含之典范价值.

全文由绪论、正文六章、结语等八个部分构成.

绪论述评相关研究成果,并说明本文写作缘起、价值、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章概观钱钟书文学思想.首先梳理钱钟书文学思想递嬗承转之演变轨迹和逻辑理路,将之区划为三个时期:学生阶段的学术尝试期、较为纯粹的具体文艺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期、对整个人类文化通观圆览、平行研究的巅峰期.其次对钱钟书文学思想的型范进行阐述,指出其非体系性学术操作,实是在理论建构方法上对现代西方模式的一种有意反动,是对西方近代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想潮流的呼同时又揭示其内在上完备、整一,自具体系特征.

第二章考察钱钟书的文学本质观.钱钟书的文学本质论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他视文学为心理状态之表现,在心理层面上将文学与哲学、历史等平行的社会文化系统沟通起来.但并不因此将文学与人文学科混同,无限扩大其边界,抹煞两者差异,而是转而极其突出文学的自身规定性,与此同时又在审美的艺术系统中将文学与禅宗、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文学的语言艺术特征.此种对文学的认识首先建立在“打通”上,但“打通”不是取消,而是敞开,一种更大视野的照亮,最终落脚点是对文学主体性、独立性的维护和彰显.

第三章讨论钱钟书的文学作品论.文学本质观上的“文学性”强调,必然导致文本论上的形式主义倾向.但钱钟书一贯的辩证性思维方式,使之消解了走向极端化的可能.注重形式,却不轻视内容,主张两者对立统一.因而放弃对文学作品做内容与形式的外在划分,进而对文本进行层面分析,分为语言、神韵两个层面.此种文本层次论源自中国传统层次论,同时与西方黑格尔、英伽登等人的文本层次论既有相似也有区别,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文本层次论与西方层次论的()在钱钟书的意识中,文本包括语言到结构都呈一种辩证性构成.其根源在于世界万物以及文学创作主体心灵天然的辩证法.此种理念与西方现代英美新批评作品结构理论有着密切联系,也体现出钱钟书源自哲学维度对文学的精深思考,是“打通”论逻辑衍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章探究钱钟书的创作论.主要就钱钟书关于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过程的有关观念进行讨论.钱钟书对创作主体的认识是全面的.既强调主体之才能,也不忽视后天学习积累,同时也给生命体验与情感蕴积以相当关注.但三者在钱钟书理论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后天的知识积累似乎更占分量,对此他曾一再提倡与强调,而且结合詹姆斯的“自我”观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方法论倡导.在创作上,钱钟书反对情感过度宣泄,在对浪漫主义“执情强物”创作方法的批评中,他高度认同罗斯金的“感情误置”说.与此同时他又从传统诗学观中发掘出“即物生情”观念,扬此而抑彼.在艺术传达问题上,他的看法由对克罗齐观点的批评而生发,既强调“心”,也不忽视“物”,“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76902.html

第五章探讨钱钟书的文学发生发展论.钱钟书认为,“因用施艺”、“用失艺存”,这种观念与西方游戏说、劳动说都存在一定关联,是对它们的一种综合理解.文学的发生观涉及的是对文学的认识,而文学发展论则关涉对文学的态度,极具现实指向性.钱钟书强调,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关系应辩证统一,这样文学才能获致一种开放、宽容的发展环境.这是对二十*发展的理性而冷峻的思考,对于当下文学实践仍具指导意义.

第六章探讨钱钟书的文学接受论.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问题的最终落脚点.钱钟书一面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强调接受者的必要素养和条件,显示出先在的知识和心理结构在接受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一面从文本和创作的维度,表明文学文本意蕴的丰富性、增生性和不确定性,以此彰显文本阐释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融贯中西、出入古今,发掘出大量阐释和接受的思想、理念与方法,并以其不计其数的经典阐释案例为我们提供经验指导.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阐发钱钟书文学思想的精神品质,表现为三个方面:高度的问题意识,思维的开阔性,实践性.如果说以上由本质论到接受论构成的六个方面是钱钟书文学思想的外在形态,那么这里的三点则是它的内在特征.

本文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引用文献:

[1]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论文选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题目怎样取
[2]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大纲怎样写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