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德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德育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7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2. 第二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样文:德育动力机制研究
  3. 第三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模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
  4. 第四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例:消费社会中大学道德教育的使命
  5. 第五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

★100篇免费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大学德育教育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是道德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借鉴他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中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道德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然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道德教育会有不同的形式和特色,会有自己的创造和长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的中国也需要道德教育者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教育新形式、新内容和新途径.因而善于吸收他国经验,尤其是借鉴一些已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多年道德教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中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意义重大.

“借鉴”是中国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核心主题.中国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成果丰硕,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然而,其研究成果却长期存在简单重复、缺乏解释力、缺乏实践指导作用的问题.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成果如果总是以空泛的总体化和缺乏实效性收场,长此以往,表面上的研究繁荣很有可能导致学科发展活力的枯竭,甚至是学科式微的恶果.

为了突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领域发展的瓶颈,试图以新的学术思路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为了避免研究成果流于空泛和缺乏实效性,就必须找出与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并对之产生深刻影响的深层因素,不能就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现象讨论两国高校道德教育问题,必须将视野扩大到与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现象密切联系的一系列因素,试图找出这些因素对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现象异同产生的影响,分析对美国道德教育经验应当作何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考虑是否可以全部照搬,以及全部照搬的条件是否存在.最后,如何根据中国条件对之进行有效地借鉴.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其内容构成了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起点:引出了选题的由来、研究可以依赖的现有基础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即第二章、第三章,是选题的基础,解决的是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客观基础问题.进行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首先要辨析清楚相关概念并考察相关历史现象.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现象的初步研究.在道德教育领域内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载体进行一般的比较,包括尝试采用新的、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在这一部分研究中,得到关于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一些初步结论和若干启示.第四部分即第七章,以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视角,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现象进行深层解读.进行深层解读,探寻促使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因,是有效地对美国经验进行有效地借鉴之基石.第五部分即第八章、第九章,在深刻总结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提出增强中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对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经验进行有选择性地借鉴.

第二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样文:德育动力机制研究

目前高校德育出现了边缘化和功能弱化的趋势,其深层原因在于德育动力及其机制的弱化和偏失.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且其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因此,德育动力及其机制研究不但是德育研究的应有之义,而且迫在眉睫.实践表明,只有把握了德育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及其互动机理,才能明确德育动力机制的全部内涵,真正把握德育动力系统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德育发展.

所谓德育动力机制,是指德育动力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是促进德育发展的各种构造、功能和条件的总和.德育动力机制通过对德育动力诸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使之形成一个协同共生的有机整体,发挥最佳动力的整体功能,实现德育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根据动力机制的结构性特征,可以将德育动力机制划分为德育内生动力机制、德育外生动力机制以及德育联动动力机制.

所谓德育内生动力机制,指的是那些源自于德育主体需要的动力构成要素所组成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教育主体的动力结构要素、受教育主体的动力结构要素、社会主体的动力要素和政治主体的动力结构要素.教育主体的动力要素是利益驱动、发展需要、道德理想和事业追求;受教育主体的动力要素是物质利益、社会化、精神成人和追求高尚;社会主体的动力要素是社会秩序维护、道德传承和实现和谐社会理想;政治主体的动力要素是维护阶级利益、灌输意识形态、保障政治稳定和实现最高理想.德育内生动力机制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关系机制,其功能是既确保了德育的人本价值取向、人化实践方向和人性发展方向,又增进了德育主体、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承继性.

所谓德育外生动力机制,指的是除德育主体需要以外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这些外部要素主要是理论创新的结构要素和实践创新的结构要素.德育外生动力机制是德育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关系机制,其功能是增添德育改革与创新的活力,促进德育内化与外化的双向互动.

所谓德育联动动力机制指的是促进德育动力系统实现良性互动的各种整合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德育联动动力机制包括德育动力加速机制和德育动力缓冲机制.德育联动动力机制是德育形成和发展的整合要素,实质上是一种整合性、衔接性的动力机制,其功能是保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张力,保证动力机制为德育提供适度动力.

德育动力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运行是有规律的.第一个规律是德育动力盈亏规律.德育动力机制在动力过剩时起动力延缓作用,在动力不足时起加速作用,由此使德育动力盈亏达到动态平衡,德育动力处于适度状态.第二个规律是德育动力博弈规律.德育的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之间在相*弈中发展,在德育动力机制的有序干预、控制和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第三个规律是德育动力增减规律.德育动力变异的演变规律主要体现为时代性、多样性和质量互变性规律,德育增量动力的演变规律呈现出独特的历时性、共时性和可持续性的演变规律.并且,在德育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动力变异向积极方向发展.

德育动力机制的建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本质与价值来建构其理论体系的完整图景和逻辑框架.为此,德育动力机制的建构要以防止德育异化与人的异化、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双向互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德育文化的双向互促为目的,以尊重人的存在和主体性、回归生活世界、导引终极关怀为基础,从主体、利益、价值和制度维度形成四维一体的立体式、多元化建构路径.

德育动力及其机制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又是事关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需要理论为基础,以生态整体性视野,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统一的路径,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德育动力机制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德育动力机制理论体系的完整图景和逻辑框架.这对丰富德育动力机制理论研究,促进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模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

百多年来,教育现代化每跨越一个历史阶段,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德育体系都会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教育现代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重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当把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相衔接的、公平合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更新教育内容和知识传承体系、技能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坚持五大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适应性原则,解决好现代学校德育的适应性问题;三是整体性原则,解决好各个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四是科学性原则,解决好德育要素选择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五是可操作性原则,解决好为学生接受并取得积极效果的问题.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总体框架是,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系统科学、传承创新的德育内容体系,先进灵活、务实高效的德育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德育环境体系.

德育目标对整个学校的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等,并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确立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每一进程,既需要发挥总目标的导向和保证作用,还需要相应的具体德育目标来发挥选择、激励、纠偏和评价的功能.德育目标体系既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向和旗帜,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德育活动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德育目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学校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是由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学校德育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学校德育内容来源于实践,它不仅应该是深刻的,而且是应该生动的、丰富的、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行为规范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大责任,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并纳入德育范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丢弃优秀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当把创新教育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课程.

德育工作体系是德育目标实现的保证.更新德育理念,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创新德育方法,从德育对象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确定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思维,能够积极反映、促进和引导德育科学的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强化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完善德育机制,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解决好他们的地位、待遇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对现代学校德育效果至关重要.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关系,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第四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例:消费社会中大学道德教育的使命

道德是人们为了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是一种正面的社会价值取向,判断着行为的正当与否.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言“道德规范是社会的良知”.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由生产者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型,其中消费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迥然的改变,消费社会也给大学道德教育给来了明显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直面这一新的时代特征,从激发人们的道德需要着手对“大学德育的使命”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推动德育学科和消费社会学等的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个人消费,为我国建设消费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消费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给大学德育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二是大学德育如何与时俱进和自我评估,通过反思和改革来肩负新的使命,从而引领人的自由解放以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彰显大学德育自身的价值和公信力所在.

消费社会是指由于生产的商品及服务相对过剩,通过消费引导生产和推动经济发展、引领人们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目前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都进入了消费社会.大学德育的使命是指德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生活所具有的重大和紧要责任.本文正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部分,剖析消费社会及其对大学德育的影响.全球消费社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萌芽(18世纪的英国)、形成(20世纪初的美国)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历史过程.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五方面:商品丰裕和物质过剩、感官享乐消费、女性消费占主角、符号消费、消费者自主权.“道德是一种社会的事业”(弗兰克纳),消费社会给社会道德以及大学德育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消费社会通过符号消费和消费者共同体联盟,激发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带来了道德经济的合法性生成,改革了一些传统的德育观和价值观(大公无私、重义轻利等),催生了“享乐*”的诞生.负面影响,消费社会有着诱使人们消费异化、精神退化和价值观紊乱的副作用,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幸福观、劳动观、审美观、可持续发展观);一些不良消费如排他性消费和肤浅化虚荣消费等,导致了人们的“去道德化”现象.总的来讲,消费社会给大学德育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一、如何引领学生处理好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物质消费和象征消费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消费需要与自我解放和和谐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二、如何辩证看待人们的合理享受消费和挥霍浪费行为的区别,认识消费的重大价值、处理好消费过度和消费不足引发的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消费与自然环境保护问题?四、如何进行生活德育和加强消费道德教育等.消费社会中的大学德育呈现出地位边缘化、目的功利化、学习外在化、形态知识化的不良症状.

第二部分,论证消费社会背景下重树大学德育使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以育人而非制器为宗旨,大学德育的基本使命是指学校德育活动所肩负的在受教育者的道德方面“引导建构”的紧要的责任.它具有主体性、精神性、动态性、紧要性四个特征.历史上的我国大学德育使命主要经历过两次大的历史转换:“以政治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德育使命(政治教化)——以经济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近现代德育使命(培养经济人)——以人本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德育使命(发现人的发展).”在当今消费社会,人的合理权益诉求与消费需要凸显,思想观念和消费意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主流思想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为代表的不良文化仍然存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计划性不强、消费道德状况不良等.因此,大学德育必须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消费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辐射、提升作用.

第三部分,消费社会中大学德育使命的理论分析,是指在消费社会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关于大学道德教育使命的一些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可以为我们科学了解消费和进行日常消费提供思想指导.具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如何重新认识消费是消费社会带来的最大挑战,大学德育要促进大学生对消费的系统、全面理解,包括消费的含义演化、属性、种类、价值意义、评价标准、消费自由和责任等.第二,大学德育引领社会消费道德风尚,担负消费的社会公正责任.第三,对消费主义的界定、比较和评价、批判.第四,消费社会中大学德育使命的核心是弘扬消费正义,培养有道德的消费者.经过历史演化的消费具有两个基本内涵:“消耗”与“交流体系”,具有自然属性、主观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符号属性等五大类属性,有两种基本类型,“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的消费”.消费社会中的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活动,而是对文化、社会制度设计出来的意义的消费,比如时尚消费和大众文化消费等.消费的重大意义在于,个体的正当合理消费有利于自身、社会和生态的三重良性发展.评价个人合理消费行为的标准主要有需求层次标准、经济效用标准、社会规范标准、生态效应标准,并以经济效用和生态效应标准为基础,以社会规范标准为核心,以需求层次标准为归依.根据消费的评价标准,消费自由和消费责任、消费主义和消费正义等的博弈问题自然衍生,大学德育的使命就是批判消费主义,弘扬消费正义,用消费正义引领和超越消费主义,实现该使命的前提是培养有道德的、并且勇于行动的消费者.

第四部分,当前大学德育使命的实现对策.本文主要从大学德育重建的角度全盘考虑,包括在德育目标上,要培养“生活人”,教会学生认清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能够理性、文明地消费;德育内容上,进行专门的消费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休闲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教育环境方面,学校要倡导科学文明的大众消费文化,包括人本消费、公正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等四方面;德育方法上,强调道德交往、对话、审美、体认等;

第五篇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

道德、教育和大学均与文化之间存在确实而直接的关联,那么“大学德育具有文化属性”在逻辑上无疑地是成立的.但现实情况是,在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并没有恰当地被重视和尊重,并在不够重视和片面对待的偏颇中逐渐式微.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研究回热的影响,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也只是被有限地关注和发生有限的复归.“大学德育具有文化属性”这一判断本身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可是在现实的社会运行、教育运行甚至文化运行的环境中,就往往遭遇消解.

究其根本,处在困境中的,并非大学德育文化属性本身,而是大学德育属性中双方面内容的制衡关系,确切地说,是大学德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的外在的、非本质的工具性属性所遮蔽的大学德育作为“价值文化”的主体性和价值性属性.所以,大学德育文化属性问题研究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其成立与否的讨论,也不在于对其存在性的确证,而在于对大学德育文化属性存在状态的审视,对大学德育文化属性中工具性与主体价值性之间关系失衡的检讨与反思.本文对大学德育文化属性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文化属性中价值性相对于工具性的失重以及其价值性的复归.

在本文中,德育概念采取“守一而望多”的思路,即德育的核心或基础应该是道德教育,但不排除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排斥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的概念取文化哲学的界定思路,倾向于精神方面的内涵,指从人类历史的哲学、艺术、宗教、语言和逻辑、自然科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教育、文化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中抽象出来的精神成分及其过程,也包括非精神成分在历史发展中的精神性和意识性过程.从文化一般中抽象出来的文化特性包括整体性、规律性和进步性、主体性和精神性,以及就文化相对形态而言的历时性文化传统中的民族性和共时性文化主题中的时代性.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指大学德育对文化的归属及其所具有的与文化一般特性相一致的特质,以及对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文化主题客观体现与必要回应的性质.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年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德育教育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78208.html

结合当前大学德育文化属性失重的情况,首先通过考察德育实效评价中人的主体缺位和德育逻辑起点确定中人的本质失真,找到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人”的认识和定位的误区;然后对我国大学德育文化属性中的文化功用过度开发下的泛政治化问题所集中表征的德育文化属性中工具性对价值性的侵占和贬损进行反思,从我国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两方面寻找了德育文化属性失重的历史渊源;进而在探析文化自身的特性、文化与人的实质同一性以及从德育本体立场上阐释大学德育内在范畴的文化本性的基础上,点明大学德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最后,从文化结构和文化发展的双重维度探讨我国大学德育基于文化主体性和价值性维度的必要文化回应,联系大学德育的现实意识形态引领职能,指出即便从大学德育政治社会化作用的客观要求和大学德育权威维护的主体需要考量,文化进路也是一种理性和切适的选择.依照文化属性的规约,大学德育要坚持基本的文化持守至少包括价值性与工具性的平衡,价值整全和文化包容的统一,理性与人文的融合,大众意识与精英精神的兼具.

该文是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大学德育教育引用文献:

[1] 热门大学德育教育论文题目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大学德育教育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大纲格式样本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框架怎么写
《大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德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学德育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