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发表 > 文章内容

文化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文化地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化地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9

文化地理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文化地理论文范文参考: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
  2. 第二篇文化地理论文样文: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
  3. 第三篇文化地理论文范文模板: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4. 第四篇文化地理论文范例: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
  5. 第五篇文化地理论文范文格式: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地理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文化地理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文化地理论文范文参考: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

三峡人居环境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缓变和急剧的突变,与此同时,文化地理也随之变迁.三峡地区曾因壮丽的峡谷风光闻名于世,又因最大的水利工程令世人瞩目,然而在气势恢宏的背后,三峡人居环境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文化环境的建设速度远远比不上物质空间的建设速度.不论是在有关三峡的学术研究中,亦或是城乡规划设计中,还是在实际的移民搬迁城镇建设中,文化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之于地区发展的促进力量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成为地域发展的阻碍.基于这种背景,在“”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论文希望通过研究,建立体系、梳理历史、探寻机制、提出对策,促使三峡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活力的新兴文化得以发展.论文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下,以“文化”为核心、文化变迁过程及规律为对象,以“古代—今日—未来”的时间线索与“面—线—点”的空间层次,以“基础研究—>,现象研究—>,规律研究—>,对策研究——>,实践研究”的逻辑思路,运用多学科的综合方法,通过梳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历史脉络,揭示其地域扩展过程及规律,探讨其文化地理变迁机制,提出三峡人居环境的和谐文化发展对策,开展三峡地区不同空间层次的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实践,丰富三峡人居环境的研究领域,为三峡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依据,从而全面提升三峡人居环境品质.


https://www.mbalunwen.net/yishi/090377.html

在基础研究中,论文第二章尝试构建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体系,解析三峡文化的组成.论文解析了人居环境语义下文化与文化地理,初步构建了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理论体系,并用类型学解析了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三峡地区文化的构成.

在现象研究上,论文的第三、四章研究了三峡地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及主要文化形态的地域扩展过程.论文回顾了三峡文化的缘起;阐述了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地理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了三峡主要文化形态的历史地域扩展过程;总结了人居环境空间语境下三峡文化历史发展的特点.

在规律研究中,论文的第五章进行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机制研究,阐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文化变迁的各级因素,并探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变迁规律、解析变迁机制;归纳并探讨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

在对策研究上,论文第六章提出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发展对策,即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区划与协调、文化生命周期的认知与调控、文化价值的评估与提升,从地域文化的空间和谐、时间可持续与保持先进性三个方面提出了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区划方法、文化生命周期调控方法与地域文化价值多维评估方法等理论与方法.

最后,在实践研究中,论文第七章提出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的技术思路,建立文化地理数据库、开展文化空间规划、构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以实现三峡地区文化和谐、可持续与积极地发展;并通过不同人居环境空间层次的规划与建设案例来实践对策方法.

第二篇文化地理论文样文: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

本论文《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在叙述宋代江西文化迅猛发展的同时,更着力揭示宋代江西文化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文章共八章又绪论九个部分.

在绪论中,笔者首先说明本论文在文化的要素选择上,侧重于文学、史学、科技、艺文、教育、思想、宗教、风俗、民族、方言等方面.其次说明选择宋代作为文化研究时段的原因和宋代江西文化在宋代文化及江西自身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第一章 宋代江西文化的空间与环境 江西文化是行政区域文化,其范围不是指宋代的江南西路,而是指当今的江西省区.这个空间范围在宋代,包括有江南东路的一部和江南西路的大部.具体说,是包有饶州、信州、江州、南康军、洪州、临江军、瑞州(筠州)、袁州、抚州、建昌军、吉州、赣州(虔州)、南安军及徽州之婺源县等地区,共9州4军69县.其中有三军(南安、临江、南康)十六县(安仁、永丰、星子、新建、进贤、兴国、会昌、永丰、万安、分宜、宜黄、金溪、乐安、新昌、新城、广昌)是新设置的.它们地处交通要道,尤其是县治,多设在河流中上游之河谷中,说明江西经济、文化发展已从平原、盆地走向深山区.

宋代江西地区行政区划未有大的变化,缘于江西地区山川地形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四周多高山,境内多河流,山川犬牙交错其间.同时宋代江西地区行政区划的稳定,有利于江西文化的形成与成熟,但不利于江西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二章 宋代江西文化发展的格局 本章为本论文的重点,文章分析、说明与揭示了宋代江西文化发展的状况及其地区差异.内容共分七小节.前四小节谈宋代江西人才的状况及其分布.第一小节叙述《宋史》列传所载江西人物及其地区差异.文*记载江西人物240个(不包括列女传11人),其中饶州(45人)、吉州(41人)、临江军(26人)居各地前三位,南安军(无)、袁州(6人)瑞州(6人)、南康军(8人)居后四位,以密度论,临江军(46.4人/万km~2)饶州(28.2人/万km~2),建昌军(24.4人/万km~2)居全省各地前三位,南安军(无)、赣州(3.1人/万km~2)、袁州(7.1人/万km~2)、瑞州(10.5人/万km~2)居后四位,从时间分布上看,北宋人数不及南宋多.这一点在宰相人数的时间分布上也可以看出来:北宋6人,南宋9人.

第二小节论述宋代江西进士的分布.据史料记载宋代江西进士人数达5545人,其中有34人为文武科鼎甲,11人为文科状元.5545名进士中,饶州 931人,吉州 897人,建昌军 654,抚州 62人,居全省各地前四位,南安军(65人)、江州(89人)、袁州(128人)、瑞州(144人)居末四位;以密度论,建昌军、临江军、抚州、饶州分别以797.66人/万km~2、696.68人/万km~2、602.74人/万km~2、583.81人/万km~2,居各地前四位,而袁州(152.4人/万km~2),江州(141.95人/万km~2)、南安军(93.47人/万km~2)、赣州(48.32人/万km~2)居末四位.

一1 一 第三小节论述宋代江西人的著作及其分布.文章细列了宋代江西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欧阳修、王安石、乐史、周必大、洪皓、洪迈、朱烹等.同时叙述了宋代江西人作品在宋代文学、史学、科技、思想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与作用.史籍所记载的1786部宋代江西人著作中,吉州以325部居各州军之首,列第2至4位的是饶州(306部)、抚州(276部)和洪州(213部).居全省各州军后四位的是南康军(34部)、袁州(24部)、江州(23部)和南安军(4部).而姿源县以146部之多居各县之首.就著作密度而论,前四位为抚州(264.9部M km勺、临江军(253.7部厂万 km勺、饶州(191.9部厂万k旷)和建昌军(160.9部广万k旷),后四位为江州(36.7部人万km勺、袁州(28.6部广万k旷)、赣州(12.8部历 k旷)和南安军(5.8部6 k旷).

第四小节论述其它史籍记载的江西人物及其分布.有字、溢号的江西人物110人中,人数居多的前四位州军是饶州(19人)、吉州(15人)、建昌军* 人)和洪州(12人),居后四位的分别是袁州(无)、南安军(无)、瑞州(4人)和赣州(4人).以密度论,建昌军(183人厂厅km‘)居全省各州军之首,列二至四位的为临江军(14.3人o k旷)、南康军(13人历km‘)和饶州(11.9人历k赤),列后四位者为袁州(无)、南安军(无)、赣州(二.2人厂万k旷)和洪州(5.一人人万k奸),《宋史冀》所载江西人物126人,其中吉州(27人)、饶州(17人)、洪州(15人)、抚州* 人)居各州军前四位,姿源县以19人居各县之首.居各州军末四位者为袁州(无)、江州(2人)、南安军(二人)和南康军(3人).

以密度论,抚州(13人历M)、吉州(11.3人历km‘)、临江军(10.7人历km’)和饶州(10.7人/万k旷)居前四位,袁州(无)、饭州(二.8人厂万k旷)、南安军(2.9人人厅k旷)和江州(3.2人厂厅kmZ)为后四位.

第五小节叙述来代江西刻书、藏书情况及其分布.谈及藏

第三篇文化地理论文范文模板: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青海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藏传佛教文化,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与组织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不仅是对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是青海人文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化地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地理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2000字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文化地理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文化地理论文范文题目
本文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是从青海藏传佛教文化中选取最能代表其特点的四个文化因子即寺院、活佛和僧侣、寺院建筑、教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六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通过对四个藏传佛教文化因子在空间的分布,采用综合的方法,划分出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3个大区;另外,通过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关系的研究,总结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存在的层级结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对青海境内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研究,得出在青海境内,存在着玉树县和化隆县为中心的两个寺院密集区;另外,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寺院在空间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格鲁派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和柴达木地区、宁玛派主要分布在果洛州、噶举派主要分布在玉树州;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发展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宋代及其以前均属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元明时期属于这一阶段;第三阶段,稳定发展阶段,清至民国时期,属于这一阶段.

第三章,通过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活佛与僧侣的研究,归纳出青海境内藏传佛教活佛的民族与地域构成中,随着活佛的影响力的扩大,其民族呈多元化的趋势,地域的分布范围也随之扩大,这和僧侣的民族与地域构成相一致.另外,在中心寺院一般都有着较为复杂和完备的组织系统,而非中心寺院的组织系统较为简单.

第四章,通过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研究,表明青海寺院建筑中,帐房寺院的分布地域基本和青海牧业区的分布相一致,主要分布在青海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土房寺院则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地区.在土房寺院中,又可分为汉式建筑风格的寺院、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以及藏式建筑风格的寺院三种类型.其中汉式建筑风格寺院数量最少,但体现了历代*政府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支持以及藏传佛教文化和汉传佛教文化的融合;藏汉结合式的寺院,其建筑的主体和布局仍然以藏式为主,只是在主要的建筑上,采用汉式建筑中的歇山顶等建筑形式,主要出现在各地的中心寺院中,体现了朝廷的政治支持和当地环境条件对建筑的制约作用:藏式建筑风格的寺院,是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和当地的环境特征相适应的建筑类型.

第五章,通过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内容、方式的研究,归纳出以显宗为主的格鲁派,寺院教育发达、组织健全、体系完整;宁玛派的教育内容庞杂纷繁,其中还有不少内容同苯教的内容相似;噶举派的教育内容繁多,各个支派皆有不同的教育内容.藏传佛教不同的教派所具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各具特色,和各教派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分布有着密切联系.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文化功能上看,青海的藏传佛教中心寺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中心.从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所培养的高僧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区,特别是湟中县,反映了塔

第四篇文化地理论文范例: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历经上千年走过了兴衰的路程.戏曲是地方文化的体现,是地理环境因素的表征,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的孕育与滋养,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熏染等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与“表里山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厚重的三晋文化、浓郁的民歌故乡、独具特色的晋语方言等因素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而使得山西戏曲剧种丰富(位居全国第一,达50多种),地域差异鲜明.可见山西戏曲剧种是地域性、多样性与完整性最鲜明的文化地理体现.

本文以山西戏曲剧种发展的时间为“连线”,以山西戏曲剧种生存的空间为“层面”.时间选取三个时间点作为空间联系的纽带,而层面指戏曲声腔、音调、方言等戏曲剧种基本元素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变化与发展形态.而空间是戏曲剧种生存的家园,是戏曲研究回归本体,还戏曲以本来面目的最好方式.

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山西戏曲剧种的分布,2、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区的分布,3、山西自然地理与戏曲剧种的空间分布,4、山西方言与戏曲剧种的空间分布,5,山西人口与戏曲剧种的空间分布,6、山西宗教与山西戏曲剧种的空间分布.

第一部分论述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上的分类,说明山西戏曲剧种的文化地理特性.山西戏曲剧种本身就是地理元素的体现,剧种的名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点.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山西戏曲剧种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戏曲剧种文化区.因为戏曲是地方戏,是地域文化的反映.主要研究其文化区的形成背景如何分布如何特征如何文化的扩散方式如何各种戏曲剧种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竞争如何核心区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关系如何本土戏曲文化之间、本土与外来戏曲文化之间的整合如何揭示戏曲文化整合就是戏曲文化的融合、戏曲文化的新生与戏曲文化的消解过程,是文化的地位的转换.

第三部分论述山西自然地理环境对山西剧种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对戏曲剧种的形成、流布、发展的关系如何地形地貌对戏曲剧种的音调、声腔、艺术风格的影响如何

第四部分着重阐述一个观点:山西“表里山河”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晋语的形成提供了地域差异鲜明的特色,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形成了以中原官话与晋语构成的山西方言体系.而晋语是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方言.山西方言主要表现为驳杂性与单纯性的分布格局,为山西戏曲剧种的丰富性、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音韵、声腔种类.

第五部分围绕历代山西人口的变化与戏曲剧种之间的关系作论述.人也是自然的人,戏曲文化也是人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创造的.因而山西人口的变化是影响山西戏曲剧种的原因之一.本章考察了戏曲剧种的传播路径如何明清时期山西移民、晋商活动与戏曲剧种的形成、流布等关系如何

第六部分论述了宗教对山西戏曲剧种的影响.儒释道等宗教在山西影响面广、时间持久、影响力度大.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戏曲演出也必然受到宗教的影响.宗教在山西的流布,宗教与戏曲剧种的关系等是本章着力研究的内容.

山西戏曲剧种自宋代以来迄今已走过了1000多年的历史,其影响力在全国也处于重要的地位.今天,山西戏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已变得十分狭小,山西戏曲进入一个低谷时期,正逐渐被其它文化所排挤,沦落至边缘文化的境地.

通过对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揭示出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分布的规律性,可以使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山西戏曲剧种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其兴衰的原因:一方面是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由其生存的地理环境所影响、制约的.只有戏曲文化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共同构成一个文化生态大环境,戏曲文化才能够有持久的兴盛.本文力图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山西传统的戏曲剧种文化遗产,构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或模式,为探究山西戏曲史发展脉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思维坐标.

第五篇文化地理论文范文格式: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河西和陇右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是沟通.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从旧大陆的中西部传向东方,把北部和西部的草原文化渐次输入内地.同时把中华农耕文化的文明由这里输出至旧大陆的中部和西部.其次是防御.纵横于亚欧草原通道上的游牧民族,常常以掳掠的形式来弥补其内部人力、物力供应之不足.这样的行为就给周边富庶的农业地带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灾难.农耕民族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在修筑长城进行防御的同时,还在中原内地与大漠草原之间,建立了一个防御性地带,即边塞地带.河陇地区在历史上就长期担任这一职责,从历代长城由陇右至河西都有分布就可见一斑.

因此沟通和防御就成了河陇历史文化产生地域差异的驱动力.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陇历史防御的层次性,即地域形胜的分层结构,揭示了这一结构对河陇社会空间格局的控制作用.事实上,为了达到边塞地带防御的有效性,塞内农耕民族力量与塞外游牧民族力量始终在反复的拉据中寻找双方在势力在空间上的均衡点.长城防线由陇右向河西、河套的推进与退守,正是双方势力对比变化在空间上的反映.这一反复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农牧文化的交流.汉晋学术文化在边塞地带的扩展、壮大与衰落可以看作是农耕文化在边塞地带推进与后退的结果,而河陇历史语言地理也同样受制于这一过程,在三大高原之间因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语言地理区域.传唱于河陇的“花儿”,其流变中的多元融会与分布格局,更是河陇多民族众手培育的文化硕果,是研究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于不同地域交流的“活化石”.作为庶民的程式化生活方式——民俗地理的研究,体现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礼仪与时间生活.如果说以上文化地理的研究体现了河陇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文化的互动与交流,那么佛教地理的研究则更能看出边塞地带文化多元给异域文化在这一地域孵化、壮大与东传所带来的诸多好处.而佛教艺术以及高僧大德也因佛教所受各地文化影响程度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艺术成果与人数不等佛教人士.相对佛教,民间信仰受区域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就更大,因此河陇民间信仰有着及其浓厚的边塞特征.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在唐人的边塞诗意象中有着边塞环境寒苦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地域诗词意象的差异性.由此亦可觇见河陇文化外界感觉的形成.

由此可见,河陇文化是由多民族在这里冲突与融合中缔造的边塞文化,但其历史文化的主体是中原农耕文化.

这是一篇与文化地理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文化地理引用文献:

[1] 经典文化地理论文题目 文化地理论文题目如何取
[2] 文化地理论文集 哪里有文化地理参考文献
[3] 文化地理论文大纲 文化地理论文提纲怎样写
《文化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文化地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文化地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