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监狱管理论文范文参考 监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监狱管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5

监狱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监狱管理论文范文参考:论监狱功能的边界
  2. 第二篇监狱管理论文样文:清代监狱研究
  3. 第三篇监狱管理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控制研究
  4. 第四篇监狱管理论文范例: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
  5. 第五篇监狱管理论文范文格式: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监狱管理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监狱管理相关参考文献,是监狱管理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监狱管理论文范文参考:论监狱功能的边界

探讨监狱功能边界的目的是要使人们对监狱功能的定位能回归理性,避免理论上的狂热和实践中的盲目,使人们在审判之后能持续关注罪犯在狱内的惩罚与矫正效果,使人们能关注监狱本身而不因对行刑社会化的崇尚而忽视了监狱和监狱研究.本文的论证思路是分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论述监狱功能的边界.静态层面立足监狱惩罚、纪律规训、教化、劳动,讨论各块本身的“价值”边界.动态层面以“国家-监狱*-罪犯”为架构论述三者之间博弈,包括监狱组织管理上监狱与监狱*的博弈、监狱*与罪犯之间的博弈、罪犯在矫正上与国家的博弈等.静态层面的边界是基础,动态博弈是静态层面边界在实务中的延伸,二者并非截然分开.本文除了导言和结语,共分为六章.

导言包括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主要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四个部分.监狱制度的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是问题由来的初衷.监狱制度的理想是既惩罚罪犯,又矫正罪犯.监狱的现实成效与制度理想存在偏差.当偏差产生时,人们很少考虑监狱制度的理想目标,而是指责实现方法的失误,欲得与不可得之间,形成了骑虎难下之势.文献综述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外对监狱行刑效果的研究情况、国内对监狱行刑效果的研究情况以及对若干借鉴理论的综述.主要研究方法分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借鉴文化研究方法.论文创新包括论证思路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

第一章论述刑罚与监狱功能的关系.通过对刑罚演进的梳理,认为监狱功能的理论基础来自刑罚中的报应刑和目的刑学说.第一节论述监狱功能的报应刑理论解释及其在监狱中的实践.报应刑思想中,选取了近、现代刑罚理论中比较成熟、系统的康德的等量报应论和黑格尔的等价值报应论,阐述报应刑时代监狱功能的哲学基础.这一时期,监狱功能实务发展的时间跨度较长,在我国是从古代至清末狱制改良之前,在西方是从古代至十八世纪监狱改革之前.第二节论述监狱功能的目的刑理论解释及其监狱实践.目的刑思想中,介绍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龙勃罗梭社会防卫思想、菲利刑事社会学思想和李斯特的教育刑思想,阐述目的刑时代监狱功能的哲学基础.这一时期,监狱功能实务发展的时间跨度在我国是从古代至清末狱制改良至今,在西方是从古代至十八世纪监狱改革至今.第三节论述现代监狱的运行与功能.首先,论述现代监狱的运行,包括现代监狱行刑模式、现代监狱制度的蓝本和现代监狱建筑与规训蓝本.现代监狱的行刑模式介绍了教育模式、医疗模式、正义模式和恢复性司法模式.现代监狱制度的蓝本介绍了奥本制、埃尔迈拉制和爱尔兰制.现代监狱建筑与规训蓝本介绍边沁的“圆形监狱”和监狱规训权力在“圆形监狱”中的运行.其次,论述刑罚与监狱、刑罚功能与监狱功能.刑罚的范畴大于监狱,现代监狱是自由刑的执行机关.刑罚功能与监狱功能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刑罚功能立足于刑事制裁的宏观视角,以刑事制裁的整体为依托,是刑事制裁在国家治理中的总体效用.它以各类刑罚执行机关的执行效果为基础.监狱功能立足于监狱这一具体的刑罚机关,是指规训和再社会化被判处*刑罪犯的效用.监狱功能是刑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刑罚功能的范畴大于监狱功能.监狱功能分为对罪犯产生作用的直接功能和对罪犯以外的人产生作用的间接功能.前者包括剥夺或限制再犯能力、惩罚、纪律规训、教化、劳动,后者包括安抚和警示.本文论述的是直接功能,包括惩罚功能、教化功能和劳动功能.第三,论述规训权力与监狱功能的边界,规训权力遭受到抵抗,阻止了监狱功能的实现,是权力意义上的监狱功能的边界.

第二章论述惩罚功能的目标期待与边界.第一节论述惩罚功能的传统目标与现实效果.第二节论述惩罚功能的边界,包括惩罚和规训纪律.惩罚的价值边界包括惩罚要素对惩罚的限制和惩罚没有触及犯罪的根源.正义、人道和秩序是现代监狱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对监狱惩罚功能的发挥构成限制.*惩罚关注对罪责的执行,这种事后惩罚无法溯及犯罪的前因.监狱惩罚的实务边界指剥夺或限制再犯能力的效力有时间界线、*产生负作用、*惩罚的威慑作用有限.监狱规训纪律是惩罚在技术上的表现.规训纪律发挥作用需要具备时间和空间条件.纪律作用的总体能量限定在一定的区间,规训纪律对罪犯行为的调节、约束也只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作用.规训纪律在造就狱内秩序的同时,容易掩盖实质.由于习惯和技术操作上的难度,道德在纪律考核中受到冷落.规训纪律的秩序效力只达于监狱这个特定的空间和罪犯刑期这段特定的时间,它对罪犯出狱之后产生的影响有限.在实务中,监狱*对规训纪律的执行受到罪犯群体影响,部门利益的驱使损害了规训纪律的权威.规训运行的边界在监狱长和监狱*两个层面的表现不同.监狱长难以对某个或某些犯人进行观察和持续观察.监狱*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观察和记录犯人的行为.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83839.html

第三章论述教化功能的目标期待与边界.第一节论述教化功能的传统目标与现实效果.第二节论述教化功能的价值边界和实务边界.教育的工具价值,是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所起的实际作用,如科学知识只有被学生掌握并被运用来解决问题,实现目的的过程.监狱教育工具价值的边界表现在它的作用受限于罪犯对教育的认可、教育对罪犯的塑造以及对罪犯出狱之后就业谋生的帮助.道德作用开始于它的实践性,而监狱道德教育实践性的缺乏是它对罪犯产生作用的边界.监管安全被摆在突出的位置,对监狱教化工作形成挤兑.监狱教育与教育原则存在冲突.监狱教育的行政强制性与启发性原则存在冲突;行刑制度、罪犯的个体情况和监狱的有限资源形成了对循序渐进原则的冲突;监狱教育在课堂形式、课程设计等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客观困难对因材施教原则形成冲突.监狱教化的评估指向罪犯在狱内的“过去”表现,或者是以这种“过去”的表现来预测其未来重新犯罪的情况.教化评估的结果与罪犯释放之后的社会环境的衔接存在距离.道德教育的实务边界表现在德育内容与罪犯个体的匹配性不足,德育的最佳时期与罪犯年龄不符;监狱*在管理与教育中存在角色冲突;监狱*的道德示范性有限.这种客观冲突的背后是组织结构、功能及分工在实务中的混乱.

第四章论述劳动功能的目标期待与边界.第一节论述劳动功能的传统目标与现实效果.第二节论述监狱劳动功能的价值边界和实务边界.监狱劳动的价值边界包括劳动本身的边界和劳动改造理论的缺陷.按照涂尔干对社会团结的分类,监狱罪犯群体是一个类似于机械团结的社会.它的成员是罪犯,在身份上具有同质性.这个群体受到外界因素(国家)的强制干预,由压制性规范调整成员中的行为,压制性规范是这个群体的集体意识.在机械团结的背景下,监狱劳动具有人为性、强制性、功利性和报酬性特征,受这些特征的影响,监狱劳动对罪犯团结合作、责任意识、诚信品质、自立信心培养的作用受到局限.劳动改造理论缺陷主要有劳动创造人与劳动改造罪犯的时间条件不同;劳动创造人与劳动改造罪犯的内容不同;劳动创造人与劳动改造罪犯的衡量标准不同.监狱劳动功能的实务边界是罪犯在劳动中形成的消极状况.罪犯处于哪一种劳动状况,受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发生变化.罪犯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条件是调节罪犯劳动状况的杠杆.劳动消极状况产生于罪犯之间的歧视性对比,是对笨重而又低廉劳役的嫌弃,实质是对财富和社会尊敬的渴望.

第五章论述监狱组织管理的功能困境.本章讨论监狱组织管理功能困境中的两个问题,即监狱工作的失衡与绩效评估的异化和监狱科技的边界.实务中,“规范执法”挤占了“矫正罪犯”的空间,两者失去了平衡,这种现状产生于监狱组织管理的弊端.监狱是科层制组织,层级制的特征使下一层级受制于上一层级;人事任命自上而下,使下一层级的领导受制于上一层级的领导.“政治人”的升迁动机受上一层级及领导喜爱的影响.取悦领导是在升迁资本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舆论监督在监狱工作效果、公众监督和取悦领导之间形成了一种更加快捷的传递方式.新媒体舆论无法对专业性较强的“罪犯矫正”领域进行评判,它把目光聚焦于监狱的“规范执法”领域.因此,监狱上一层级更加注重下一层级的“规范执法”工作,下一层级取悦上一层级更加把重心放在了领导关心的“规范执法”领域,“规范执法”的组织目标经过层层放大,最终被无限放大,形成了对矫正罪犯工作的压倒性挤兑.这种状况导致了监狱绩效评估的重点不是监狱矫正罪犯的主业,而是转向了以监管安全体系为核心的规范执法工作.绩效评估出现偏差,必然导致问责出现偏差.这打击了监狱*矫正罪犯的积极性.绩效评估的异化强化了监狱工作的失衡状态.

监狱科技在组织管理中产生困境的理论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批判理论.监狱科技化优化了警戒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监狱工作效力的提高.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在监狱中的应用遭遇了新的问题,使监狱科技面临组织管理上的困境.监狱科技是监狱规训罪犯的工具还是实体,性质不明.在矫正中,监狱科技与规训权力的交融并未实现对罪犯的真正规训.监狱科技化的同时弱化了监狱*的能力、监狱科技中的监控使监狱*对监狱产生了不信任,这些负面效应给监狱规训权力埋下了隐忧.监狱科技所面临的挑战是“关联环境”缺失的必然结果.

第六章论述罪犯群体权力与监狱功能边界.监狱中存在着仅有的两个群体,即监狱*群体与罪犯群体.这两个群体既对立,又融合.罪犯群体权力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理论.罪犯群体权力产生的内在动力是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与交换,狱内有限资源包括有限的物质资源、有限的司法奖励和有限的优越感.罪犯群体权力产生的外部条件是规训权力运行的局限与国家对规训权力的约束,表现在监控、生活管理、教育感化和劳动上.罪犯群体权力的产生是内在动力与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共同作用中,罪犯对有限资源的竞争要向监狱组织靠拢,依附于监狱官方的权威;监狱弥补“监狱*—罪犯”两极社会中规训权力末端的不足,要借助向监狱组织靠拢的罪犯,以实现规训权力的无穷延伸.它有自己的载体和运行规律.罪犯群体权力具有依附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依附性表现为罪犯群体在两极社会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它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逻辑、方法和语言;讲究个人魅力与威望.罪犯群体权力对监狱功能的约束就产生于它的相对

第二篇监狱管理论文样文:清代监狱研究

监狱作为实施阶级统治、承载时代行刑理念的国家工具之一,其发展与国家形成、时代转型变迁、社会文明进步等密切相连,从监狱之良腐,可知一国之文野.本文运用历史学、法学等学科研究方法,收集研究相关史料,对清代监狱的相关问题,包括监狱立法、监狱管理、监狱官司法责任和监狱改良等内容进行探究,在力求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清代社会的基础上,把握清代监狱的特点和实质,认识清代末期监狱改良和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归纳出监狱管理和监狱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对现代监狱发展有所帮助和启迪.

全文除绪论外,主体内容分为六章:

清代监狱基本概况一章,主要介绍了有清一代社会发展与监狱立法的关系、监狱的设置、监狱建筑、监狱刑具等.清代监狱立法在继承明代狱制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统治者在充分继承汉族统治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强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监狱的设置、建筑形式以及控狱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显著的民族性,监狱在实施阶级统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清代监狱管理制度一章主要考察了监狱内部管理制度.清代监狱是一种单纯羁押人犯的场所,防逃是其主要职责.清初的《大清律例》,清末制定的《大清新刑律》,直至最后的《大清监狱法草案》,都包含了详细的监狱管理制度.清代监狱的系囚、生活卫生、恤囚、病亡等制度已经较为精细,尤其是对女犯的管理,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有些制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章介绍了清代监狱官的有关情况.清代刑部提牢厅设有满汉提牢主事,司狱司设有满汉司狱,府、州、县行政长官兼管狱政,下有典史、吏目具体管理监狱,监狱官素质参差不齐,决定了清代监狱的管理水平.研究清代监狱官的设置、考课、监察、薪俸以及升迁去向等,有助于更深层次地认识清代监狱制度,总结出近代监狱官构成、转型的一般规律,是研究清代监狱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四章介绍了清代监狱官在管理监狱过程中应担负的司法责任.主要介绍了清代对官吏惩处的有关规定和法律适用问题,并对监狱官在管理囚犯、防止罪犯脱逃、自杀、病亡以及管理修葺监狱、管理狱卒等活动中应担当的责任进行探讨.

第五章考察了狱神庙问题.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狱神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清代刑部监狱为中心,对涉及到狱神庙的起源、狱神变迁以及狱神庙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监狱文化的研究.

第六章具体阐述了清末开展监狱改良运动的内外因素、改良思想在清末的滥觞、清代监狱改良的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清朝最后十年在监狱改良事业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如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单行监狱法典-《大清监狱律草案》等.清末监狱改良运动,尽管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和先天不足,但具有破冰首试的意义,所倡行的教育刑、自由刑的思想,影响了近百年来监狱发展走向,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三篇监狱管理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控制研究

从我国近年在*刑执行变更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入手,对我国*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控制进行梳理,提出完善我国*刑执行变更程序控制的建议,是本文选题的初衷.导论从*刑执行变更控制方面程序比实体具有优先性的认识出发,对*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控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梳理了国内外*刑执行变更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类型分析的方法,在山东省监狱系统进行了小规模的实地调查,搜集了*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控制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章界定了*刑执行变更程序控制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了*刑执行变更程序控制的价值.所谓*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控制,是指国家通过控制*刑执行变更过程中的启动、提请、决定、监督等重要节点的程序,将*刑执行变更活动纳入预先设定的程序中,控制*刑执行变更的启动、提请、决定程序,将其纳入法治轨道的系列制度的统称.*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控制,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减刑的程序控制、假释的程序控制和暂予监外执行(暂停*执行)的程序控制.

第二章探讨了*刑执行变更程序控制的理论根据.权力制衡理论(power balance theory)、程序正义理论(the theory of procedural justice)、恢复性司法理论(restorative justice theory)、诉讼*理论(procedure democracy theory)是*刑执行变更程序控制的理论根据.权力制衡理论的精髓在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刑执行变更过程中涉及到的国家权力有行刑权、决定权、检察监督权.权力制衡在*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控制中表现为:一是检察监督权对行刑权进行制衡;二是检察监督权对决定权进行制衡;三是行刑权、决定权对检察监督权的制衡,四是决定权与行刑权的相互制衡,从而形成国家行刑权、决定权、检察监督权相互制衡的局面.程序正义被视为“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正义理论有两项基本要求:一是任何人不得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其精典表述的法律格言为:“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我国*刑执行变更程序中存在参与性程序要素缺失、对等性程序要素缺陷明显、及时性程序要素缺乏、救济性程序要素存在结构性弊端等问题,均需要在程序正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改革.恢复性司法理论注重利益平衡,关注被害人、社区和加害人的损害以及由此引发的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在我国目前的*刑执行变更程序设计过程中,被害人没有参与其中的程序保障,被害人也不是*刑执行变更程序中的当事人,缺少加害人与被害人沟通、交流、赔偿、道歉的平台.借鉴恢复性司法理论,应当在*刑执行变更中增加被害人参与的程序,加大被害人对罪犯减刑、假释的话语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犯罪人对被害人的物质赔偿,降低被害人精神损害的程度.诉讼*的精髓在于民众参与和诉讼公开,根据诉讼*理论,*刑执行变更过程中除了有检察监督之外,还应有社会民众的监督.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强化启动、提请、裁决程序的公开性,是诉讼*理论在*刑执行变更程序控制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研究了*刑执行变更程序控制的域外模式.本章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刑执行变更的程序,并根据*刑执行变更的程序流程梳理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程序控制模式:一是启动环节的程序控制模式,主要表现为执行机关启动的程序控制模式、罪犯启动的程序控制模式、决定机关和执行机关择一启动的程序控制和复合主体启动的程序控制模式.二是提请环节的程序控制模式,主要表现为执行机关提请的程序控制模式、检察机关提请的程序控制模式、委员会提请的程序控制模式和复合主体提请的程序控制模式.三是决定环节的程序控制模式,主要表现为单一型决定模式和复合型决定模式.单一型决定模式又分为司法机关决定模式、行政机关决定模式和委员会决定模式等不同类型.复合刑决定模式又分为“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决定模式、“委员会+行政长官”决定模式.四是检察监督模式,主要表现为执检合一型监督模式与执检分离型监督模式.

第四章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刑执行变更程序控制的中国选择及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则分别从启动程序、提请程序、决定程序和监督程序*了我国现行的制度模式及其问题.第一,在我国*刑执行变更的现行启动程序方面,减刑、假释采用的是司法机关控制模式,暂予监外执行采用的是行政机关控制模式.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刑执行变更的启动由执行机关垄断;二是执行机关的启动程序缺乏监督,增大了行刑领域腐败的风险;三是透明度不够,影响了*刑变更执行的公正性;四是没有赋予罪犯和被害人参与权,被害人和罪犯被完全排除在启动程序之外.第二,在*刑执行变更的现行提请程序方面,我国减刑、假释的提请程序采取的是由执行机关向法院提请的程序模式,暂予监外执行则采用执行机关向上级管理机关提请的程序模式.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从提请方式看,行政化色彩浓厚,*程序色彩淡薄,降低了*刑执行变更程序的公正价值;二是地区间提请数量和提请比率差异巨大,不公平凸显;三是不当责任追究机制导致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社区行刑方式的提请比例过低;四是在提请程序上减刑与假释衔接得不够好.第三,在我国*刑执行变更的现行决定程序方面,采用的是司法机关决定程序、行政机关决定程序并用的模式.即减刑、假释采用司法机关决定程序,暂予监外执行采用行政机关决定程序.实践中现行减刑、假释决定程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假释采用司法机关决定模式,是对假释性质的误读,降低了假释的决定效率;二是减刑、假释的诉讼结构设计不尽科学;三是减刑、假释程序运行的主要依据不够科学;四是减刑、假释的运行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权力异化;五是*刑执行变更参与主体的范围过窄,罪犯和被害人被排除在外.至于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程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保外就医的证据获得存在不公正因素;二是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律后果是将在监外执行的刑期计入服刑期限,容易引发罪犯及亲属在审批前程序中*;三是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的收监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最后,在*刑执行变更的监督程序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执检分离型监督模式.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检察监督渠道不顺畅,同步监督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二是未明确对*刑执行变更的检察监督方式.

第五章是对我国*刑执行变更启动程序的重构.第一,分类建构*刑执行变更的启动程序.其中,减刑、假释应实行“罪犯+执行机关”双主体启动程序,以罪犯申请启动为主,执行机关依职权启动为辅;暂予监外执行程序则应改为暂停*执行程序,且采取罪犯启动程序模式.第二,对*刑执行变更的具体启动程序进行设计,减刑、假释的启动应采用集中处理程序,暂停*执行的启动则应实行一案一报程序.第三,完善对罪犯申请启动*刑执行变更后的初步核实程序.启动程序阶始自罪犯或*人提出申请,或者执行机关依职权启动,止于监区(分监区)对罪犯申请启动*刑执行变更的核实程序.具体包括:罪犯的启动申请程序、申请后的公示程序、异议程序、对异议的处理程序,以及监区向监狱刑罚执行部门的呈报程序.

第六章探讨了我国*刑执行变更提请程序的改革问题.提请程序开始于监区将*刑执行变更的启动程序材料报监狱刑罚执行机构之时,终止于监狱作出提请决定时.启动程序与提请程序时间点的界分,是本文的创新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提请程序模式的宏观建构;监狱刑罚执行部门的审查公示程序;监狱的提请程序;向社会的公开程序;被害人和社区矫正机构的参与程序;监狱向司法机关、假释委员会、行政机关的提请建议.本文认为,减刑应由监狱向法院提请;假释的提请程序应由监狱报送省级监狱管理局,后者审核后应向省级假释委员会提请:暂停*执行则应由监狱向省级监狱管理局提请.

监狱管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监狱管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监狱管理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监狱管理论文范文题目

第七章是对我国*刑执行变更决定程序的变革.第一,减刑应采用司法机关决定程序.减刑权在性质上属于司法权,因而减刑活动理应以司法特有的方式展开.第二,假释决定应采用委员会评审决定程序.从假释的性质看,假释并不实质改变原审法院所作的判决或者裁定,因为对罪犯来说,假释并不意味着刑种的减轻或者刑期的缩短,假释只是改变了罪犯的服刑方式和服刑场所,即罪犯由*服刑变为社区服刑.关于假释委员会的设置,应设立*,分别是监狱假释委员会、省级假释委员会和国家假释委员会.第三,暂停*程序应适用行政决定模式.暂停*执行是对罪犯出现人道主义危机时的临时处置措施,应以追求效率价值为目标.第四,探索建立*刑执行变更决定作出后的公开程序和备案审查程序.第五,完善*刑执行变更决定作出后的考验及撤销程序,建立减刑撤销制度,在减刑后设立减刑考验期.第六,设立救济程序.应赋予不服减刑裁定结果的罪犯上诉权,检察院则有抗诉权.罪犯或者被害人不服省级假释委员会的评审决定,可以由申请人向省级假释委员会的申诉,由省级假释委员会举行听证并*决定.再次不服的,可以向国家委员会申诉.省级监狱管理局做出是否同意暂停*执行的决定后,罪犯不服的,可以向省级司法厅(局)提出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检察院认为省级监狱管理局对罪犯作出暂停*执行的决定不当的,应向省级监狱管理局提出纠正的司法建议,省级监狱管理局应重新作出决定.

第八章研讨了我国*刑执行变更检察监督程序的完善问题.第一,在*刑执行变更的启动程序中,检察机关应加强对计分考评情况、监区公示及异议处理情况的及时监督.第二,在提请程序中,完善同步监督程序,加强对公示、听证程序的监督力度,介入省级监狱减刑、假释委员会的评审程序.第三,在决定程序中,法庭开庭审查的减刑案件,检察院应派员参加庭审,实行同步过程监督;法院不开庭审理的案件,建立不定期抽检制度,并可行使抗诉权.对省级假释委员会的假释评审决定,检察机关可派员同步监督.对省级监狱管理局作出的暂停*执行决定过程,亦可实行同步监督.

第四篇监狱管理论文范例: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

监狱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监狱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一个国家的服刑人员在社会总人口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但每一个服刑人员牵动着他的家庭、亲人和朋友,更牵动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服刑人员的犯罪行为给个人或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或严重的危害,很多人认为他们的犯罪行为不可饶恕,给予严惩才能起到警示和教育他人的作用.事实表明严刑峻法并不能杜绝犯罪,也不能完全把服刑人员改造好,有时候甚至导致报复社会的更大刑事案件发生.刑罚虽然具有惩罚服刑人员的作用,但刑罚的真正目的是将犯了罪的人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使他们回归社会后不再危害社会,不再继续犯罪.

监狱是刑罚执行的场所,刑罚执行理念不仅影响到监狱的工作开展,也影响到服刑人员改造的效果.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犯罪和刑罚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国家已由专制走向*,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刑罚由严厉走向轻缓.更多的人认识到服刑人员虽然造成了社会危害,但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希望对服刑人员不再采取惩罚、报复等刑罚,而是采用劳动改造和思想矫正的方式,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重塑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思想和心灵深处解决服刑人员的犯罪问题,为他们回归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创造条件.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同样也受到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影响,尤其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监狱的管理更加法治化和人性化.按照依法治国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改造服刑人员是我国监狱面临的重大使命和紧迫任务.

为完成监狱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历史使命,必须提高监狱的管理水平,出路在于创新.监狱及其管理机构要转变观念,将监狱从一个服刑人员*场所转变为服刑人员的矫正场所,加大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力度,不断提高矫正水平和质量,使服刑人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刑满释放后不再犯罪.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服刑人员行为约束和心理矫治,劳动技能的培养,成功地改造了一大批服刑人员,但也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注重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并加大思想矫正力度日益成为监狱管理的重要内容.

论文以思想矫正为红线,前后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本体论.介绍了服刑人员概念的演变,分析中西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渊源流变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加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其回归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的前提和条件,也是降低再犯罪率的重要途径.第二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依据论.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格动力学理论、人道主义理论、社会激励理论、亚文化理论的角度讨论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理论依据;而尊重服刑人员基本权利,追求行刑效益最优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要求是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现实依据.第三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由矫正主体、矫正对象、矫正介体等静态要素和施教系统、接受系统、反馈系统等动态要素组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具有能动性、发展性、连续性的特点.分析和研究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助于推动和开展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教育工作.第四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影响因素论.思想矫正过程是服刑人员由外在规制到内在规制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观念滞后,矫正教育者和服刑人员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素质,矫正环境和矫正制度等因素是影响矫正效果的重要条件.第五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对策论.本章根据当前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现状,结合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理论研究最新成果,提出矫正主体思想上要重视服刑人员的思想矫正工作,建立专职的思想矫正工作队伍,对服刑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多种主体参与的社区矫正活动等对策是提升矫正效果,使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的重要途径.

第五篇监狱管理论文范文格式: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研究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是近年来国家推进监狱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它是以省内各监狱企业为子(分)公司,以省为区域范围而筹建的管理监狱企业的国有独资公司.到2010年3月,全国已经有20个省(市)组建了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其余省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对这一新生事物,理论界研究甚少,目前国内尚未见全面系统研究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文献.

监狱企业是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和劳动场所的经济组织,是与监狱同生共存的.监狱企业的价值在于为教育改造罪犯服务,实现监狱的社会效益,同时组织罪犯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创造经济效益.监狱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是关系监狱企业生存,甚至关系监狱改造工作的重大问题,而监狱企业集团公司是监狱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因此,对它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

本文对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研究,首先从罪犯劳动的价值入手研究监狱企业的性质,研究监狱企业资源要素的特殊性、监狱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然后分析我国监狱企业管理体制及其不适应性,运用资源配置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理论、产业选择、产业布局等经济理论,研究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研究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如何抓治理,如何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抓好产业选择,调整好监狱企业的产业结构,依托监狱布局调整契机,抓好监狱企业的产业布局,推进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健康发展.

监狱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和改造罪犯的政治职能.为实现这个职能,监狱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改造,从而衍生了监狱组织生产获取经济效益的经济职能,其经济职能从属于政治职能.监狱组织罪犯劳动,有其历史渊源,新中国依然坚持用劳动手段改造罪犯,监狱组织罪犯劳动改造,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罪犯劳动,具有改造罪犯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一方面促进罪犯改造,帮助其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还能让罪犯学会一定的生存技能和技术,有利于其回归社会;另一方面,罪犯劳动也能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

监狱企业作为监狱的附属机构,具有天然的二重性质,它既有一般社会企业的共同属性,也有其特殊性质.其二重性质主要表现在监狱企业的职能、内部因素等方面.从职能看,监狱企业既要为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和生产场所,为改造服务,又要通过生产经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从内部因素看,监狱*是国家执法者,但同时又是监狱企业的管理者;罪犯既是执行刑罚的对象,又是监狱企业的生产者.监狱企业的管理过程,既是刑法执行和劳动改造过程,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监狱企业具有公共产品组织属性,它为社会提供两种公共产品——公共安全和改恶从善的公民.因此,其社会效益应当重于其经济效益,监狱企业生产必然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监狱企业的经济价值在于它能持续为罪犯劳动提供岗位,能有效、有序组织劳动,能积累劳动成果,维持监狱生产持续发展,创造社会财富.

与新中国成立后的贫穷状况和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新中国的监狱逐渐形成了“监狱、监狱企业、监狱办的社会机构”三者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使监狱企业繁荣发展,为改造罪犯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监、企、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影响到监狱监管执法和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影响到监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监狱企业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甚至濒临破产.为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探索解决监狱困难问题的方法,推进新一轮监狱体制改革.到2000年,国家出台解决监狱困难问题的文件,到2003年,国家开始在江西、黑龙江、重庆等6个省市试点监狱体制改革,到2008年底,在全国全面推行监狱体制改革.

这一轮改革中,重头戏是监狱与监狱企业分开,以省为单位组建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从理论上看具有合理性:一是利用企业集团化变革促进监狱企业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二是利用企业集团经营优势,变监狱企业的外部交易为集团公司内部交易或管理,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可利用监狱企业集团的治理优势来经营监狱企业;四是结合监狱企业所从事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做好产业选择,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再从国外实践看,有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公司化方式对监狱企业进行管理,监狱企业公司相对独立于国家监狱管理部门而运行,直接对监狱管理局或矫正局负责,如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外监狱生产管理有几个特点值得借鉴,一是许多国家都强调监狱与监狱企业分开运行,对监狱采取行政管理,对监狱企业公司采取市场手段管理.二是重视罪犯的劳动技能培训,如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国家都很重视在罪犯劳动中进行技能培训;三是重视罪犯生产项目和产业发展指导,如澳大利亚、美国等;四是重视罪犯劳动产品销售和政府政策支持,韩国政府及意大利等国政府就专门出台法令并督促实施.

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的背景是:近年来监狱企业经营日艰、负债严重、有的濒临破产,影响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促使国家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其思路是“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重点是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其中,全额保障就是要实现国家财政对监狱经费的全部供给保障.监企分开是推进监狱与监狱企业的机构、人员、物质、经费的全面分开,将省监狱管理局机关原来负责管理生产的机构和人员剥离出来,组建成为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将监狱企业从监狱中剥离出来,组建成为集团公司的子(分)公司,专门负责管理监狱生产经营.收支分开就是要将监狱执法经费与监狱企业的生产经费分开,实现两者的收入与支出分开,监狱与监狱企业之间不再发生经费往来.规范运行就是要建立起监狱管理与企业公司管理两套运行机制,推进监狱与企业公司的相对独立运行,相互协调配合.

推进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实践中也有质疑:此做法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监狱与企业公司有限分离的情况下,集团公司能真正独立运行吗新体制下,能制约集团公司高层领导的权力运行吗,能达到改革预期效果吗这些质疑意见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在改革运行中,面临不少实践困惑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可行性的认识不一;对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性质理解不一;组建集团公司时争取机构、资产和人员不易;原监狱企业政策性破产困难重重;原监狱企业人员的去留安置难办;监狱及集团公司的财政保障缺口较大;公司与监狱的管理协作存在问题和监狱企业集团公司自身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在改革中摸索,在借鉴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外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产业选择和布局等,全面推进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健康发展.

对于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要注重构建运行机制.一是集团公司的产权规制及改进.我国监狱企业集团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各省政府通常委托监狱管理局负责管理国有资产,负责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我国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单一产权结构也有其不适应性.国外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多采用多元持股的产权模式,笔者认为可借鉴.并大胆设想,我国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可探索多元持股的产权模式.二是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需要合理设置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和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机构设置,还包括集团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及子(分)公司的内设机构的设置.三是集团公司的内部管控机制,包括集团公司对子(分)公司的管控;省监狱局对集团公司的监管;监狱与子(分)公司的协调配合三个方面.还包括做好监狱企业公司对罪犯劳动的管控.四是构建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管理机制、完善过渡时期公司*的约束机制和公司职工管理机制等.五是建立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协调机制,包括监狱与企业公司财务收支分开和企业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六是公司与监狱的协调配合机制,要处理好省监狱管理局、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监狱和子(分)司公司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监狱与监狱企业公司的协调配合方式上,主要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签订合同或协议等予以协调;建立公司与监狱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对于监狱企业公司的产业选择和布局,应当重视监狱企业公司的产业结构、包括的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等措施.一是客观分析我国监狱企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二是集团公司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集团公司产业选择应考虑罪犯劳动力的特殊性、监狱企业特殊性和国家对监狱企业的产业政策等因素.产业选择把握有利于保持和有效利用罪犯劳动能力、有利于执行刑罚和改造罪犯、有利于罪犯和监狱的安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等因素.对策是:果断退出高危险、高污染产业,大力拓展劳务加工产业,争取和发展政府采购型产业.三是集团公司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措施,要抓住监狱布局调整的良好契机,协调推进监狱布局和产业调整,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政策,调整监狱企业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空间布局,最终实现监狱企业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该文是监狱管理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监狱管理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监狱管理论文题目 监狱管理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监狱管理论文集 监狱管理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监狱管理论文摘要怎么写 监狱管理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监狱管理论文范文参考 监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监狱管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