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科学电教论文范文参考 科学电教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科学电教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5

科学电教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科学电教论文范文参考: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
  2. 第二篇科学电教论文样文:民国时期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研究
  3. 第三篇科学电教论文范文模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4. 第四篇科学电教论文范例: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研究(1928-1949)
  5. 第五篇科学电教论文范文格式: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科学电教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科学电教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科学电教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科学电教论文范文参考: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史,教育与技术一直如影随形.历次教育变革均为新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结果,反过来,教育改革又推动了教育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这种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与发展.时至近代,西方数百种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其中,一些媒体技术如幻灯、电影、广播等在改变人们休闲文明的同时,也悄然进入教育领域,改变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凝聚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与智慧的幻灯、电影,跟随传教士播撒基督教义的征途一路东进到中国,由最初传扬基督教义的工具转变为辅助教育发展的物件,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和运用.由于其独有的科技特质与便捷的教育优势,被时人称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器,特称为“电化教育”,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促发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的诞生.正是电化教育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与普及化,在成为中国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引起中国教育方式变革以及促发中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同时,还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力量.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教育界追求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奋斗求索史.由是可见,研究电化教育的传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构以及电化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无疑对信息化环境下利用媒体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国教育、促进信息化教育良性发展以及实现教育强国梦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总结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那么,新兴的媒介技术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与中国的教育耦合在一起,如何被中国教育界接纳与吸收,电化教育学科又是如何创建的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充当传播者角色的是哪类群体,传播的载体又是什么这些传播者与传播载体在不同时段内传播了什么,对中国教育有何影响中国电化教育学科是如何构建的,电化教育的传入与学科构建有何关联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题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中的拉斯韦尔模式为基本分析框架,对电化教育整个传入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应也即实践表征、中国教育界的接纳与吸收以及由此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电化教育传入中国植根并得到生发与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时中国社会之动荡起伏与时代的变迁更迭,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引入过程中,其引介主体与传播载体在传播内涵上均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时代面貌与阶段特征.缘此,结合传播学5w传播模式与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实情,将研究内容做出如下章节安排:首先为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择本论题的学术缘由、现实原因以及研究意义;对电化教育、传播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交代了选题的范围;对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阐明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观点,并对现阶段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介绍了与选题比较契合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分析了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与发展;近代中西教育与科技发展上的势差;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入的早期宗教基础、文化背景及时代要求.第二章梳理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即传播者.包括分析电化教育传入的中西群体如传教士及其*组织——基督教青年会、早期出洋的国人、教育考察者、留学生以及外国来华的教育人士等对电化教育的介绍与传引,阐明电化教育传入过程中不同传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章阐述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即传播渠道.包括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报纸——《申报》,教育类杂志的主要代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以及综合类杂志《东方杂志》等纸质媒体,分析这些纸媒载体对电化教育的宣传,以期勾画此期丰富、多维的电化教育传入渠道.第四章解析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包括新式学校的试办及拓展、社会教育领域的运用以及电化教育运动的兴起,从而呈现国人在不同教育领域运用电化手段及其发挥教育功能的实况,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实践基础.第五章介绍了电化教育在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情况.主要分析中国社会对电化教育认识的心理转化过程,中国学者对国外电化教育著作的翻译,一些教育家如陶行知、舒新城、雷沛鸿、陈友松等人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揭示电化教育手段被接受与被应用,电化教育理论被吸纳与中国化的历程,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思想基础.第六章阐释了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的历程与内涵.从学科建构的基本要素出发,论述了电化教育系科创建与人才培养问题、论文与著作的发表情况与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专业学会与期刊的创办历程等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中的基本问题.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电化教育在中国传入及学科构建中的主要特点加以总结,并对近代电化教育的引介及学科建构明示作者的认识与看法: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是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电化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既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电化教育的传入催生了电化教育学科的创建.

第二篇科学电教论文样文:民国时期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研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处于民族危难之际,国家积弱、人民穷困,“唤起民众”、提高国民素质成为当时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批有志之士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社会改良社会实践运动之中,幻灯、电影、播音等教育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改革之中,电化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利器”.

对于民国时期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研究,近些年,尤其是2005年以后,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开始得到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例如,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朱光岳老师编著的《江苏电化教育史》,从高教电化教育、普教电化教育、社会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学术团体4方面对早期江苏省电化教育进行了论述.2007年,由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经过4年的研究,在一批热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资料收集和挖掘,涌现出不少优秀研究成果,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做了有益探索.我国台湾地区也有一些研究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会长张霄亭,*研究院编著的《近代中国教育史研究集刊》中对20年代的电化教育也有简略叙述.但笔者认为,上述研究中对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不够:

1.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江苏省电化教育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值得对其发展原因和历程进行深入探讨,

2.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与全国各地电化教育交流和互动,最终形成支撑了当时极具影响的民众教育发展,对二者之间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3.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技术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技术应用观念变化带来了哪些教学观念变革?

本文试图以史料为基础,围绕江苏省电化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交流阐述江苏省电化发展历程,通过典型性江苏省电化教育人物的活动、教育思想说明江苏省电化教育对全国的影响,旨在对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史进行系统、完整的梳理和深入研讨,探索近代江苏省电化教育的发展规律,探寻电化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并对当今的教育技术发展进行较深层次地思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背景

这部分介绍20世纪20年代初,江苏省电化教育兴起建立的客观条件,说明江苏省既具有特殊的地理和地域特点,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责任,使其教育特别是电化教育事业得到极大地推动和发展.

2.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概况

主要从江苏省电化教育的组织管理、各地在学校和社会开展识字教育、电影教育、播音教育等方面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情况,借助历史文献资料、覆盖人数、经费统计、当时的社会报道,说明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历程.重点以镇江民众教育馆、南京民众教育馆、徐州民众教育馆开展电化教育活动,认真梳理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各地电化教育近30年的发展历史.

3.电化教育人才培养

重点从高校开展电化教育教学、社会电化教育培训活动,论述江苏省电化教育人才培养和普及活动,阐述了学校及社会机构开展电化教育的内容、规模、经费使用等,阐述了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壮大的根源.

4.电化教育学术研究

根据民国时期江苏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刊物(如《民众教育通讯》、《教育与民众》)、电化教育专著、社团活动,对江苏省电化教育学术研究及其对电化教育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阐述了江苏省电化教育传播的基本思想方法.

5.电化教育交流活动与示范作用

重点从省内、省际、国际三方面论述江苏省电化教育交流情况,阐述江苏省电化教育交流活动对全国电化教育导向和影响,同时通过江苏省电化教育与全国电化教育互动,通过国家倡导电化教育、全国普遍推行电化教育,阐述江苏省电化教育的社会影响,探讨早期电化教育交流的意义.

6.电化教育技术引进与创新

本章重点从电影及播音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创新、幻灯技术改进及创新两方面阐述了江苏省引进电化教育手段积极开展教育应用,在开展幻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对光源和声音扩音进行了技术改进,创造性地设计了六伏脱两用教学机,解决巡回教学用电问题,着手自行设计了适合交流电、直流电的中华式扩声机,在推广电化教育应用中起到良好功效.

7.代表人物及其电化教育思想

民国时期,江苏省产生了一系列的电化教育工作者,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陈果夫、刘之常、赵光焘、陈汀声、俞庆棠、赵鸿谦、戴公亮、孙明经等人的电化教育活动,详细阐述了具有江苏省地域特征的电化教育思想形成过程.

8.江苏省电化教育的社会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在阐述了江苏省电化教育产生与发展历史原因的基础上,说明了江苏省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以及特定条件下激发的社会需求催生了江苏省电化教育,政府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推动引导江苏省电化教育不断发展.同时,文章也以历史条件为背景,根据史料情况说明了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中人员、教学理论、电化教育实施方面的不足.

第三篇科学电教论文范文模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本研究以农村现代化及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为背景,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和目标,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法论为指导,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企图通过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作贡献.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背景是什么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沉重的话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瓶颈在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瓶颈在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建设一支以解决农村教育症结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宗旨的农村教师队伍,不仅是一个教师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当前我国农村教师发展虽然取得了伟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直难以克服的难题:包括“超编与缺人”、“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及“发展投入不足”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了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原因来看,一是退出规则缺失.如“民转公”教师事实是一种“民教民”型教师形态的变种,他们基础差、人数多、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经成为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的症结;二是投入方式失误.以县、乡为主的“投入方式”,实质是农民的投入,由于我国农民负担太重,“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所难免;三是价值定位错位.农村教师虽然地处农村却远离农村,他们既不能使大多数学生升学、又不能使回乡学生“有用”,他们成了社会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其社会地位因此难以提升,所以“劳动效益低”与“发展投入不足”因果关联;四是“提高规则”的痼疾.如“民教民”教师形态及其观念使农村教师远离专业化,师范教育长期薄弱难以满足农村教师匮乏之需等成为目前的“超编与缺人”、“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现实原因来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诸要素如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市场及教师个体没有承担起自身责任.如与农村教师发展有关的教师教育机构,包括坐落在市(地)师范学院或大学(含教育学院)、中等师范专业学校和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室)、电教仪器站与电大辅导站等机构.

但这些机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们或因目标模糊或因各自的局限性难以承担教师教育重任,并且它们彼此隔离,各自为政,互不信任,争抢有限的教师发展资源(经费).随着教师教育下移,校本培训虽然得到承认,但现代科学知识与信息资源难以进入农村学校,同时农村环境知识资源被忽视,大学专家与农村教师互不理解,农村教师特殊价值难以彰显.另外,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具有许多边缘特征,如农村教师“土生土长”、“工作方式半教半农”、“生活乡土化”及“教育对象回乡性”、“婚姻家庭两半户”、“学习进修走不出大山”与“环境艰苦性”等特征使农村教师发展受到种种局限.

科学电教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电教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科学电教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科学电教论文范文选题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笔者探讨了如下理论问题:一是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价值是什么二是农村教师发展要达到什么目标三是农村教师是如何发展的四是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发展那么,对于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笔者提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论思想,作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方法论.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85310.html
该理论认为:教师发展是一个无逻辑起点也无逻辑终点的不断发展连续体.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伴随或贯穿于该连续体的连续性教育与管理活动.它通过协调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运用一定的规则,达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实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该理论在方法论上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由哪些人或组织对农村教师发展进行维护他们应该在教师发展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二是建立什么样的规则,以保证农村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或水平该理论认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通过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等四个基本规则维持其运转,达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就“退出规则—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吸入规则—使优秀人才‘进得来’、‘愿意来”,、“价值规则—使农村教师对农村‘有用”,、“提高规则—使在职教师‘提得高”,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具体措施.如在价值规则中,我们利用农村教师“土生土长”、“工作方式半教半农”、“生活乡土化”及“教育对象回乡性”、“婚姻家庭两半户”、“学习进修走不出大山”等特征,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这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视角.

在“提高规则”中,专门论述了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与相应的课程改革.如

第四篇科学电教论文范例: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研究(1928-1949)

无线电广播技术传入中国以后,《申报》、《东方杂志》、《晨报》、《大公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等媒体的积极宣传,使得无线电广播逐渐为普通国人所认识,《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年刊》开我国广播专业书刊的先河.随着无线电广播在我国的发展,上海和东北地区相继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和收音群体.*广播电台成立后,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收音计划,早期广播电台的播音内容中,已经设有教育节目,但时间还不固定、内容亦有缺陷,不成体系.随着各地广播电台的发展以及播音对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播音在各种教育机关如学校及民众教育馆在得到推广,教育性质的播音逐渐增多,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广播电台和北平育英广播电台等教育电台开始出现.*广播电台及各省地方广播电台担负起了早期播音人才培养的任务,*广播电台管理处先后开办三期训练班,人才培养逐步完善.

早期教育播音零散的发展为后来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广播电台的逐渐增多、收音机的普遍装设使得教育播音具备物质上的基础,广播在宣扬文化、普及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使得教育播音的观念深入人心.1935年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正式在全国范围推广播音教育,教育播音事业在全国获得了良好发展,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教育播音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抗战爆发后,形势对教育播音的发展很不利,建立不久的广播电台部分遭到日本的破坏,收音机也受到很大损失,教育播音的物质基础受到巨大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政府的西迁,西部地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抗战胜利后,教育播音事业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和提倡,教育播音的基础设施开始恢复,节目设置也有所调整,与此前教育播音节目的不同体现在参与教育播音的广播电台在地域范围、在经营性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教育播音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推进十分有限.早期教育播音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以*培养为主,地方及其他机构培养为辅的格局,并且形成由学校、国民党支部、民众教育馆等收音单位出入、教育部、*广播电台、各地方电台等播音机关组织训练的培养模式.

教育播音事业的推行需要相关的政策来保证实施,同时又需要相关的法规规范其发展,教育部及国民政府相继颁布相关的政策法令,这些政策法令可以按内容分为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节目改进等,对教育播音各个方面进行指导.民国时期出版的电化教育刊物有《广播周报》、《播音教育月刊》、《电化教育》、《电影与播音》等,另外教育部根据教育播音的内容,出版了一套《播音教育小丛书》.广播电台和收音装置构成了广播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教育播音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完善程度和科技含量也是无线电广播技术生动体现.镇江民众教育馆持续开展了“定位电播教学”和“巡回电播教学”活动,成效明显,后建立起空中学校,通过播音的形式开展系统的民众教育工作.教育播音在普通中学中的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国时期,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推行民众教育的依托机构,地方上民众教育的推行多由高校负责,高校自然成为教育播音的积极参与者,高校成立教育广播电台,积极利用广播电台进行教育播音,不仅教育播音的讲师大部分来自高校,而且各高校还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教育播音的专业人才.

陶行知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技术手段,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教育播音作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落后社会的利器.陈果夫作为国民党*广播电台的创始人,为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教育播音的发展.陈礼江1936年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后,积极推动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大力倡导播音教育,为教育播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元任在中国播音教育的起步时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和有益的尝试,为民国时期播音教育乃至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纵观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的发展,可以看出它是在不断的反思与检讨中取得发展的,时人注意对当时教育部及各地推行的教育播音进行总结与回顾,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此促进教育播音的不断发展完善.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二是播音教育性的增强,从民国时期的教训经验可以反思当前教育播音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政治局势的稳定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教育播音事业的发展要靠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政府的提倡推广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民众的积极参与则直接影响着教育播音的成效,教育播音民国时期的教育播音在先驱工作者们有目的、有计划的不懈尝试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国家、民族与自身需求的发展道路.

第五篇科学电教论文范文格式: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

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以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中国外语教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传统与研究范式,而另一方面,跨学科整合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之下,有必要采用一种学科构建的视角,来探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之间的根本关系问题,以解决中国外语教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实效等问题.

基于这一主题目标,需要梳理并回答以下主要问题,如: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了外语教学?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如何?二者的学科基础与融合点是什么?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机制和表现形式是什么?什么是外语教学的信息化研究范式?为什么说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是外语教学技术化研究范式形成的基础?为什么说信息化研究范式的形成和转换是外语教育新学科成立的前提和标志?什么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其成立的条件和依据有哪些?其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现实基础是什么?代表性的学科成果反映在哪些方面?等等,显而易见,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答,能够促进对当今我国如火如荼的外语信息化教学事业的理论归纳,使这项跨学科的纷繁复杂的学科教学理论探索得以提炼、总结、完善,并首先达到能够丰富和完善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补充其在学科教学技术研究方面空白的目的;其次,更重要的是,也起到丰富和完善中国外语教育理论体系、推动大学外语教学事业发展的作用.

本项研究主要想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提出与思考、探索与解答,来表达这样一个研究主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实践和首选方法,而信息技术化的外语教学又是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这种范式的形成和转换,按照美国学者库恩“科学革命”的条件来衡量,是一种新兴学科——即外语教育技术学——成立的前提.外语教育技术学具有自身基本的学科构成要素: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及其学科发展的实践支撑;相关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研究成果等又构成了这个新兴学科的基本表现要素.这些内外因素证明外语教育技术学已经基本形成了学科雏形.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元理论基础之上的思辨性研究.在这宏观研究方法之下,为了证明某些微观观点和基础结构的合理性及正确性,也适当采用了其他诸如文献综述、统计分析、个案研究等量化和分析的研究手段.

本文的论证结构,根据主题区分的原则,主要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整合机制的剖析,从理论上证明“范式”这一概念对于新兴学科产生的基础性支撑.接着通过具体的讨论,证明了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一种技术化范式确立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推导出第二个主题目标——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上的产生和存在.本文后一部分,是对于上述推论结果的验证——即对新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属性、理论框架及发展实践等,进行实证性的说明.全文研究主题是对教育信息技术范式下的新学科理论体系进行挖掘总结和归纳验证,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一个新的学科初步建立的事实.

本项研究的主要论点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校的外语教育,即大学英语教学,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庞大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再仅凭传统人工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已很难完成大规模的教学任务.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理论和学科基础的跨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应运而生,顺其自然地成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一门新的学科教学方法论.

第二,外语教育技术学,是关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问,是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语教学资源以及设计外语教学过程的一门学问.它研究的不是技术实体本身,而是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技术化地处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实践和理论.它的根本目标还是外语教学,但是直接目标却是对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过程,这是外语教育技术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

第三,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与信息有着天然的关联性.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具有内在共生性、本体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关系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是外语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形成的逻辑基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为外语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根据库恩科学革命理论框架中的“范式转换”学说,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产生因此具备了逻辑前提和现实的可行性.

第四,外语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门类.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交际法理论和整合法理念等基础上递进发展、演变而来的生态化整合理论,是对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综合理论体系的整合总结.生态化整合理念是从中国外语教育技术多年研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开放性理论体系,是在总结和吸收各种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外语教学生态化整合理论强调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论认为,外语教学生态系统是一种综合、动态、平衡的环境.它应该具有兼容功能、调节功能、制约功能等.兼容、动态、良性这些要素,是构成和谐的外语教学生态的评价标准.

第五,生态化整合的学科理论观点决定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生态化方法论思想.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是生态化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中的外部表现,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自我风格的内在体现.生态化整合理念既能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过程,又能体现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的外语教学新方法,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生态化整合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的本质体现.

第六,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生态化整合方法论思想,决定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不能再简单套用过去语言学研究中过时的、单一的、僵化的、滞后的、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式的学科研究方法,而是应该寻求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性研究,形成一种动态的组合式、构建式、形成性研究方法,以体现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科学性、技术性和人文性.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基于设计的研究”.这是一种崭新的、综合性研究模式,具有行动性、长期性、循环型、变化性、复杂性等特点.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范式,符合外语教育技术的复杂学科性质,是最能体现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特点的研究范式.

第七,外语教育技术学是关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问.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外语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的技术与人、技术与语言、技术与教学之间的重要关系.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有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两大类.教学资源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四个要素;教学过程有课程设计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环节.从技术形态的角度划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网络外语教学、多媒体外语教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和语言学的数理统计分析等内容.从课程内涵来考察,则主要包括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学科内部要素,以及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产生背景、学科地位、学科发展、学科政策、现实意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外部因素.

第八,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成立、发展及学科地位的巩固,还要有现实实践活动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专业研究团体、研究者个体、专业学术期刊、专业的学术会议以及较为系统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上述系统讨论,本文形成的基本结论是:语言、信息和技术的本质特征,为信息技术和语言教学的整合提供了逻辑关联,为教学范式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基础;新范式的转变作为一种“学科共同纲领”,标志了一种新学科的诞生.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对象及内容、教学实践、研究团体和力量、专业期刊及学术会议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梳理和论述,我们认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构建过程,从推理到证实,已经从初步完成,换言之,基于范式转换学说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已经从理论上的存在变成了现实中的学科雏形.

最后,本文对研究中的不足问题也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于未来研究态势进行了展望.

此文是一篇科学电教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科学电教引用文献:

[1] 优秀科学电教论文选题 科学电教论文题目如何取
[2] 科学电教外文文献 科学电教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新颖的小学科学电教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电教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科学电教论文范文参考 科学电教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科学电教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