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政治时政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时政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政治时政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3

政治时政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政治时政论文范文参考:明代翰林馆课卷研究
  2. 第二篇政治时政论文样文:《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
  3. 第三篇政治时政论文范文模板: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
  4. 第四篇政治时政论文范例: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1368-1457)
  5. 第五篇政治时政论文范文格式:胡安国《春秋传》的王道思想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政治时政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政治时政相关参考文献,是政治时政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政治时政论文范文参考:明代翰林馆课卷研究

本文主要是以明代翰林馆课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馆课命题体裁和内容的解读,进而分析馆课在庶吉士制度这一明代高级文官培养机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一章主要是探究明代翰林馆课汇编的刊刻和存世情况.明代后期,在统治阶级、书坊主和文人士大夫等三者的合力作用下,馆课汇编(包括专门辑录的馆课集和个人文集中的馆课汇编两大类)得到大量纂辑和刊刻,并迅速成为民间书籍市场上的畅销书.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日盛,馆课汇编的纂辑和刊刻亦出现了书籍质量下降、编纂体例缺失、馆师托名和选编草率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清代初期,这些翰林馆课汇编得以继续流传并出现了新的纂辑.但是到乾隆时期,因为编纂《四库全书》的寓禁于征,明代翰林馆课汇编遭到了大量禁毁,致使嘉庆之后,在官方已很难见到明代翰林馆课集.后又历经民国战乱时的散佚,现今明代翰林馆课集的存世数量,据笔者阅读范围所及,共有二十五部,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它们所辑录的馆课卷,却承载着明代高级文官培训制度即庶吉士制度的内在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同时也真实反映着明代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状况,是我们解读庶吉士制度和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第二章主要是对现存明代翰林馆课卷的体裁进行梳理和分析.按馆课文、诗各一题的命题方式对现存馆课卷体裁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看到文类体裁有四十六种,诗歌体裁有三种.首先,文类馆课卷的体裁主要有公文、散文和韵文等三大类.公文,是一种政府用来处理时政事务和行移往来的文体,具体可以分为代王言和陈下情两种.现存文类馆课卷中,诏、诰、敕、制、册、檄、玺书和韵语等八种体裁为代王言,疏、奏、状、笺、表、露布、致语等七种体裁则属于陈下情.散文,指不讲韵律和排偶等形式的散体文章,现存文类馆课卷的散文包括论辨文和记叙文两类.前者主要有议、策、问对、七、考、评、书、说、辨、解、原、训、文、题跋、序、引、论等十七种体裁.后者则有记、碑、传、述、杂著、纪等六种体裁.韵文,是指讲究格律的文学体裁,与散文相对.在现存明代文类馆课卷中,韵文体裁有箴、铭、连珠等箴铭文和颂、赞、赋、辞等抒情文两类.其次,诗歌馆课卷的体裁主要有古体诗、律诗和绝句等三大类,具体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七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少数不拘体诗等.可以说,明代翰林馆课的命题体裁十分广泛和多样.

第三章则是对翰林馆课卷的内容进行探讨.本章依然按照文类馆课卷和诗歌馆课卷的分类方式进行解读.首先,依据内容差异和时代特点,现存文类馆课卷可以分为时政类、历史类和道德心性类等三大类.时政类馆课卷的命题内容主要是与现实国家和社会局势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政策或事件,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皇室等诸多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明代国家所面临的实际状况.历史类馆课卷的命题主要有五大方面:一是以君臣之道和用人、财政、军事、教育等为政思想为主题的经典思想命题;二是以前代各种文章拟写为题;三是以人物及其事件的品评为题;四是以著作和思想的评判为题;五是以天文、历法和乐律知识的考究为题.道德心性类馆课卷则主要是以传统儒家经典、历代著名思想和程朱理学为出发点,对道德品行、心性修养、为学之道等方面展开命题.其次,诗歌馆课卷的命题内容主要包括恭纪应制、翰苑生活、读书论学、题画、现实反映、咏古怀古和拟古等七类.无论是文类馆课卷,亦或是诗歌馆课卷,二者在命题内容的设置上皆十分广泛而且有针对性,并且都做到了既关照现实,亦重视历史,同时还未忽视对庶吉士(包括进学的鼎甲三人)道德品质和哲学思想的培养.不同的是,由于诗歌馆课卷比文类馆课卷更多地受制于当时气息浓厚的馆阁体影响,使得相同的主旨,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下,常常更容易陷入了歌功颂德、美化风气和粉饰太平的程式化之中.

第四章是由馆课卷看馆课在培养文官中的作用和局限.明代庶吉士出身者名臣辈出,在文学侍从和经世治国等国家治理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为明代国家文官系统的正常运转作出了贡献,而且深刻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运行.而这与庶吉士制度和馆课的培养作用密不可分.具体而言,翰林馆课在高级文官培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文章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政治和治国经验的获取以及知识的积累等,这些皆为庶吉士(包括进学的鼎甲三人)将来在本职岗位上履行职责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基础.但是,从现存馆课卷的命题与评阅来看,明代的翰林馆课培养亦存在着过多关注诗文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包容性和革新意识不强以及人情因素左右馆课成绩等局限性.这些局限与馆课考核无强制性、舞弊现象严重等制度方面的执行不力又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翰林馆课积极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从而造成了明末馆课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现实政治需要的困境.

第二篇政治时政论文样文:《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

《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个重要出版物,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而又完全民办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于1904年创办、1948年终刊,共发行44卷、819号,先后经历8位主编,发表作品20000余篇.在经历清季、北洋政府、民国过程中,《东方杂志》不仅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的发展历程,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大量述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努力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生长点.

秉承商务印书馆“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企业宗旨,《东方杂志》致力于介绍现代文化最新成果,以述评时事政治作为办刊特色,并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在长达44年的发展过程中,《东方杂志》可以分为主要五个时期,即早期杂志(1904—1910年)、杜亚泉时期(1911—1919年)、钱智修时期(1920—1931年)、王云五时期(1932—1941年)、苏继颀时期(1943—1948年).为便于研究,钱智修时期可以分为具体的三个阶段,即钱智修时期(上)(1920—1923年)、钱智修时期(中)(1924—1927年)和钱智修时期(下)(1928—1931年),王云五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王云五时期(上)(1932—1938年)、王云五时期(下)(1939-1941年).

杜亚泉、钱智修、胡愈之、王云五等四人,不仅是《东方杂志》的重要作者,而且是杂志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其中,杜亚泉以其独特的见解引发了中西文化论争,钱智修是主编时间最长者,胡愈之是作品最多的作者、又曾担任过杂志主编,而王云五则是挽救商务印书馆及《东方杂志》的核心人物.

早期杂志《东方杂志》的重要作者,有蛤笑、蕴照、孟森等人.主要内容以清末新政为重点,在立宪主旨下,多数作者主张保存传统文化,同时述评清廷政治腐败、主张发展实业,作品主要涉及教育、立宪、外交、实业等内容,同时还有大量转载文章.

杜亚泉时期《东方杂志》的作者约计453人次,而重要作者有杜亚泉、胡愈之等10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文章来源大为拓展,其中来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报刊的译述文章更多.杂志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介绍大量西方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各类社会主义思潮.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作者,认真反思包括“一战”在内的现代文明的“时代错误”,述评民国建立后愈益严重的政治腐败,努力寻找整合社会的新的精神动力.这批文化人,努力进行中西文化的鉴别、对比和“体合”,“随世运而俱进”,自觉承担起现代文化最为激烈的观念转变的时代使命.杜亚泉因引发东西文化论争,主编职务被无奈地撤换.事实上,文化分歧在《东方杂志》内部早就开始,主编的替换也经过一个微妙的过渡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争论中所涉及的问题,当时的文化人不可能达成共识,注定了这场文化论争只能是一波三折的过程.

钱智修时期(上)的《东方杂志》的作者共约计510人次,重要作者有胡愈之、周建人等12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积极顺应时势变化,“注重于切实可行之具体问题”.作者队伍更为庞大,出现大量介绍西方社会发展的翻译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创作,理论视角更为开阔,同时出现更多的独立评论,又使这一杂志逐步摆脱了文化争论和思辨的色彩,进一步加大了现代文化的传播力度.

钱智修时期(中)的作者共约计340人次,重要作者有黄惟志、胡愈之等11人次.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以1926年为界,有一个从述评中西文化,转向重点述评国际时事政治的变化过程.在国际时政报导上,主要以欧洲为重点,并介绍苏联以及他国的政治发展.这一变化与钱智修等人的民间政治思想有关.同时,这一时期出现更多的文学创作,注重描述某类社会层面、特别是知识分子和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钱智修时期(下)的作者约有786人次,重要作者则为俞颂华、张明养等9人次,作者队伍进一步分化.在内容上,这一时期进一步注重国际时事的报导与述评,并进一步关注了国外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同时出现现代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更多关注基层民众生活及心理状态,反映了基层社会民众在政治剧变与社会动荡中面临的生活压力.

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是中国文化事业受日本侵华战争摧残、并努力抗争的一个见证,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东方杂志》三次停刊、四次搬迁的曲折.

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上),作者总人数约计1340人次,重要作者有张明养、郑永恭等12人次,而来源于社会上的作者大为增加,可以说明商务印书馆在经历“一·,二八”事变的劫难后,及时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新一代文化人成长并活跃于文化舞台,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与方式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新一轮的文化生成现象.《东方杂志》更多关注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的经济应对之策,国际社会新的战争危险,特别增强了经济体制理论的述评.同时,主要由于中日矛盾的上升,关注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成为文化人的深深的忧思,并由于环境的逼迫,出现新一轮的文化反思.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受战争影响最大,出现大批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但这种特殊政治动荡中出现的创作*,很快因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而中断.

王云五时期(下)的《东方杂志》作者共计约317人次,重要作者有吴泽炎、郑允恭等18人次.这一时期述评欧洲相关事务的作品大为减少,而反映具体国家之间外交活动的作品比例大为上升,反映了国际政治力量在“二战”中重新组合的状态.其中,中日战争的相关报导大为增强,同时出现的经济类作品针对性更强,很多作品述评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具体应对之策,但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及文艺作品的质量却开始下降.

苏继癫时期的《东方杂志》作者总人数约计613人次,重要作者有吴泽炎、岑仲勉等8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尽管走出了抗日战争的阴影,却又因内战等影响而出现发展顿挫,并最终休刊.这一时期的作者队伍日益星散,办刊特色也逐步丧失.

《东方杂志》忠实地反映和记录着时代变迁,成为20世纪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全备的资料库,全面述评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学术思想,成为探索中国发展模式必需的思想库,大量培养人才,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同时,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保持长时段的持续发行,也成为世界杂志发行史上的典型的样本库.《东方杂志》的发展历程说明,现代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诸要素共同的现代化作为基础,更需要中国文化人努力实践现代学者品格.

第三篇政治时政论文范文模板: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经学逐渐衰落,到魏晋之际兴起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学界通常称之为“玄学”或“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基本特征是融合儒道,反映在士人身上则是徘徊于儒道之间.近二十年来,魏晋玄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既有对玄学命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对玄学人物的专门研究.

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一,玄学并不足以概括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在玄学之外还有非玄学思想;第二,玄学思想本身也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在不同的玄学家身上,儒道两家思想要素所占的比重不同,其政治立场和学术观念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的宗旨是,从宏观上和总体上对魏晋思想作鸟瞰式的概括和描述,并勾勒出魏晋士人的不同类型.根据我们的研究,魏晋士人的政治心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传统儒家型.此种类型以傅玄、袁准为代表.传统儒家型士人乃因革儒学、救时补弊的通变之儒,他们积极借用其他学派的思想改铸儒学以适应社会现实的突变,儒学由此获得革新并得以延续.傅、袁二人思想的主流是传统儒家,然而,受社会思潮影响,他们还带有三国时期名法思潮余波之意味,也沾染了一些玄学色彩.傅玄诗文中便透露出玄学思想的印迹,袁准本人与玄学名士阮籍私交甚笃且亲自参与才性之辩的大讨论.

第二种类型,以道反儒型.此种类型以阮籍为代表.阮籍乃徘徊儒道、外达内忧的玄学名士,其放达任诞之行为多与儒学和名教相悖,完全是一副以道反儒的派头.然而,阮籍放达的表象之下掩藏着深重的忧惧,其放诞既蕴含着自污以自保的意味,又借此表达对时政的强烈愤慨,由此可见阮籍思想之根基仍然是儒家.阮籍对个体生命和现实社会都抱有强烈的关怀,这种双向度的价值取向是其思想矛盾、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

第三种类型,儒道调和型.此种类型以山涛、魏舒、羊祜、张华、王戎、王衍等人为代表.这些士人并不逃避政治,他们为官或尽职尽责或仕不事事,生命关怀与社会关怀能够在他们身上得到和洽的统一.此类士人虽无玄学理论著述传世,但是其兼得入世与心达的实际表现说明他们“受用”了玄学.魏晋之际许多世家大族属于儒道调和型,他们主动成为玄学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玄学化是其融入上流社会阶层、保持家族兴旺的必由之途.

第四种类型,隐而不仕型.此种类型以陶潜为代表.魏晋时期出现规模较大的隐士群体,陶潜便是以隐逸田园而著称的士人.魏晋隐士群体从愤政抗争而隐逐渐转变为顺性保真而隐,陶潜本人屡仕而终隐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便是魏晋隐逸发展史的缩影.陶潜原本将人生价值寄寓儒家政治理想的实现之中,无奈处处碰壁的窘境迫使他从社会关怀转入生命关怀,隐而不仕遂成为官场失意者普遍选择的生活方式.

以上四种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就对儒家学说的态度看,从第一种类型到第四种类型之间显示出逐渐疏离儒家思想的倾向.傅玄、袁准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改革者,其坚守儒学的立场和观点自不待言;阮籍“以道反儒”亦可视为用道家之“自然”矫儒学与名教之偏,徘徊于儒道之间的阮氏有悖儒之名而无远儒之实;山涛等庙堂之士将儒道二家思想调和于己身,他们不像阮籍那样执著于儒家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也就比阮籍更加离儒而向道;陶潜身上的儒道因素不构成明显而尖锐的矛盾,陶氏只是保持儒家*底色而已,他将生命关怀置于社会关怀之上,儒家政治理想在其心中大幅消解而道家全性保真意识颇为增强.

与此同时,上述思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时间关系,即从第一种类型向第四种类型演变的倾向,而不是相反.虽然在特定历史横切面上来看,以上四大类型共时性存在,但是,从长时段发展来看,他们有着历时性的演进关系.士人身上儒道要素的构成比重和相互关系不同,由此外化而产生的社会关怀和生命关怀的向度和力度也就不同,因而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士人政治心态.

第四篇政治时政论文范例: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1368-1457)

本文研究对象为明前期的士大夫,明前期时间界定为洪武元年到天顺元年.研究放置于明前期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分析以士大夫为中心的政治变革.研究明前期士大夫政治角色和主体意识、士权与皇权关系的态势演变、士大夫的话语权力等几大方面,总结出明前期士大夫和士大夫政治基本特征.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的政统与士大夫的道统之间就产生冲突,数次诏狱后,洪武朝形成皇帝*、重典治国的政治风貌,建文朝一改洪武朝重典治世风格,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士大夫成为时政主导,建文朝政逐渐展现文治气象,“靖难之役”冲击建文朝文治取向,永乐朝皇权再次强化,士权处于皇权笼罩中.仁宗和宣宗两朝,君臣关系融洽,台阁体的文风成为时政风格的表征.正统初年“三杨政治”局面的出现是明代士大夫政治初显的标志.

明前期皇权转移时期是士大夫进行政治调整的关键时期.皇权转移时期是皇权相对弱化时期,在此时期,士大夫政治主体地位凸显,积极践行儒家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追求.明前期皇帝遗诏和即位诏均出自士大夫之手,对即位诏书起草情状、行文语气、改革条款的分析印证了明前期士大夫进行政治调整的脉络与思路.皇权转移期间士大夫进行的政治更张代表了明前期的政治走向.民本主义是明前期士大夫进行政治调整的精神旨归.

明前期君臣权力认知冲突主导和影响明前期政治文化演变.明太祖与明成祖强化君权、压制士权,强调皇帝的*和专制,建文帝和仁宣二帝淡化皇权的*特性,强调士大夫对皇帝的辅佐作用.明前期士大夫的君臣观念演变走势大致为:洪武到建文时期,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士大夫君臣观的核心为君臣共治理念,永乐到正统初年,以三杨为代表的士大夫君臣观的核心为君尊臣卑理念,“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之间,以于谦和李贤为代表的士大夫的君臣观逐渐凸显士大夫的主体性.明前期士大夫的政治主体地位随皇权强弱而变化,洪武和永乐两朝为蛰伏时期,建文朝为凸显时期,仁宣到天顺之间是恢复时期.

国家礼遇是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形成的外部强化符号.赏赐、封赠、赐印、辍朝、谥号等国家礼遇给士大夫带来荣耀感和自豪感,达到激励臣子和教化社会的政治功能,同时也强化了士大夫的身份认同.明前期士大夫享有国家礼遇的同时,也受到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监督和控制,可能遭受诏狱、廷杖、枷号等方式的摧残.惩罚制度摧残士大夫肉体的同时,也冲击着士大夫的道德尊严,成为明前期皇权*的象征.遭受摧残的士大夫也可以在当朝或后世得到政治平反,*朝廷对其重新封赠谥号、封荫子弟、修缮陵墓、遣官祭祀,地方官员和士绅可为其修建祠堂,给予春秋祭祀,同样具有激励和教化的功能.国家礼遇、皇权压制、政治平反三者构成士大夫在明前期的奖惩制度.

政治话语权是士大夫发挥主体意识的核心标志.士大夫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影响皇帝和皇储,试图从根源上解决政统与道统的冲突,确立道统领导政统的关系格局.士大夫通过朝会言事、应诏上言、天变建言、密疏言事等方式行使政治话语权.永乐和景泰两朝士大夫对皇储册封的影响力是明前期士大夫话语权行使的标志.后世士大夫对明前期君臣的历史评价主要集中到“靖难”和“夺门”两次政治异常变动,对建文帝、景帝、方孝孺和于谦的历史平反成为明中后期士大夫舆论核心.

总之,明前期士大夫始终具有清醒的政治自觉和明确的主体意识,其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依皇权强弱而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过对明前期士大夫处境和地位的分析,可以*明前期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关系的动态演变.明前期士大夫政治始终笼罩在皇权政治中.天变和民意是士大夫政治抗衡皇权政治的两大武器.民本主义是明前期士大夫政治基本精神.

第五篇政治时政论文范文格式:胡安国《春秋传》的王道思想

宋代秩序重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三代之治”,而“取法三代”的实质就是要复兴王道,这与儒学重建的目标是一致的.所谓“王道”,即指上古三代的先王之道.因为三代“圣王”本身就是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的合一,所以“王道”包含了“尊王”与“崇道”两个方面的意蕴,也表达了儒家“圣王合一”的理想.这种理想虽然带有乌托邦色彩,但在宋儒心目中却是一种坚定的信仰.胡安国《春秋传》蕴涵丰富的王道思想,是宋代《春秋》学的突出代表.

“尊王”是《春秋》学的传统,《胡传》的“尊王大义”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为这个传统之流注入新的水源.胡安国为宋代加强皇权与*集权的政治需要服务,阐发了“《春秋》尊君抑臣”、“尊天子抑制诸侯”的经义.《胡传》尊王之义的背后,是宋儒重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大一统”秩序的愿望.宋初为了保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各种政治势力的防范措施,被后代帝王尊为“祖宗之法”.“祖宗之法”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认同.胡安国《春秋传》对“祖宗之法”的阐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张“兵权不可假人”,要求防范宗室、外戚、后宫干政乱政,提倡人臣崇尚“忠义气节”.归结为一点,还是为了“尊王”,为了维护皇权与*集权.

胡安国虽然“尊王”,但并不主张“绝对君权”.他希冀君主秉持“天地之性”,成为“圣王合一”式的理想统治者,这就是其“崇道”的最终目的.但“三代”以后的现实政治与王道理想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差距,“道体”脱离了“政统”,由儒家圣贤代代相传.继承圣人之道的历代儒者都致力于寻求制约君权的思想武器.胡安国的“崇道”思想是对传统天命论、灾异论等制约君权思想的“扬弃”,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和啖赵学派的“举王纲、正君则”大义也对《胡传》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崇道”,宋*学构筑了“道统”谱系,胡安国虽未提出“道统”理论,但仍具“道统”意识.在传统政体下,批评君主毕竟是以下犯上的“违礼”行为,与“君为臣纲”的政治*相冲突.为了走出这个困境,胡安国提出了“圣人以天自处”说,认为圣人“是天理之所在”,有资格贬黜天子,而传承了“圣人之道”的宋儒包括胡氏本人也就有资格批评君主.因此,胡氏的《春秋传》和《时政论》都充满了对君主和时政的讥贬之词.批评天子、针砭时政就是其“崇道”思想的具体表现.《胡传》的“崇道”之义充分体现了宋儒“以道事君”、“以道制君”的文化主体和政治主体意识.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94341.html

“王道”是“尊王”与“崇道”的结合,体现了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的和谐统一、“神圣位置”与崇高品质的完美结合.这就是传统儒家梦寐以求的理想政治.宋儒复兴王道的理想在《胡传》中得到全面反映.胡安国的政治理想既受宋儒集体意识的影响,又汇入这种集体意识之流中,并使宋儒的王道理想显得更加丰满、更有历史感.胡安国王道理想的终极依据是与“天理”同一的“元”,其价值取向体现在王霸义利之辨,而王道的“实现途径”则在于“天下为公”.胡安国的王道理想还表现在他对理想君臣关系与“为治之体”的期待.《春秋传》发展了传统的“君臣一体”论,认为“卿大夫”是“国君之陪贰”,提出人臣与天子“共天位治天职”的主张.这种思想是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文化的表现.

“王道”政治不仅是对理想社会图景的描述,也是对实现理想政治的整套治国方式的概括.作为治国模式,“王道”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为本的仁政和以礼为治的德治.宋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民本”思潮格外活跃.“民本”与“王道”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胡传》认为,王道政治的立国理念是“国以民为本”,其治民原则在于“使民以时”、“不竭民力”,而“王道”的为政境界则是“与民同忧乐”.“王道”秩序归根到底是一种“礼治”秩序.礼与天理、王道是一条可以互相诠释的概念链条,彼此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胡安国在其具有时代特色的礼学观指导下,阐发了《春秋》的“礼治”思想,并将其与“王者之道”联系起来.胡安国把君主的身心休养和政事活动都纳入到礼的限制和规范之中,对君主提出了“以礼制心”、“以礼守身”、“以礼治家”、“以礼为国”等“礼治”要求,而这个“以礼为治”的次序反映了宋*学所主张的经由“内圣”工夫而实现“外王”事功的途径,也是人主成就“圣王”事业的王者之道.

政治时政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时政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政治时政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政治时政论文范文题目

关于免费政治时政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政治时政引用文献:

[1] 关于政治时政的论文题目 政治时政论文标题怎样定
[2] 最新政治时政参考文献 政治时政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政治时政论文大纲格式 政治时政论文大纲怎样写
《政治时政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时政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政治时政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