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新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新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新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0

新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新教育论文范文参考: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
  2. 第二篇新教育论文样文: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
  3. 第三篇新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
  4. 第四篇新教育论文范例: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
  5. 第五篇新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新教育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新教育论文范文参考: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

现代社会充满着危机,而人不再作为意义存在物而存在,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教育不仅对这一社会危机毫无招架,其自身反而被这一现象所浸染和“绑架”,偏离了其本应出发点.人们不禁要问,教育能否改变这个社会?在对教育的一片批评、指责声中,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悄悄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其中最为重要的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十多年来,一方面新教育开展的阅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需要反思与总结;另一方面,新教育阅读实践的深入持续推广也迫切需要理论的宣传和指导.基于此,本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探讨阅读的本质、过程、价值、危机,并据此全面阐述了教育生活对阅读危机的拯救,以及阅读对教育生活变革的重要意义性.

第一章:在综合分析接受论、互动论、建构论和泛对象论等阅读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阅读在本质上是基于文本对话而实现人之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并把阅读的对象限定为书面文本;把阅读过程概括为一种基于文本理解与对话的活动;提出阅读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构建.并以此为据分析了当下主流的各种阅读方式及其意义.

第二章:尝试分析现代阅读论中,关于“意义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传统阅读观没有区分“文本的意义”与“读者产生的意义”之间的差别,也没有区分“文本的意义”本身所包括的“文本自身的含义”与“文本的价值”这两重涵义,因此都不能彻底地解决阅读活动中的意义获得问题.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性原则出发,坚持“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即承认有一个不随读者主观意志改变而改变的“意义本身”.并提出对文本意义的正确理解是相对的,一切理解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历史的理解,理解永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最后指出了传统阅读的评价原则——“多元有界”的局限,提出了新的阅读评价原则——“深浅有度”.

第三章:从阅读对个体、社会、民族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阅读的当代价值.文章首先论述了阅读对个体信息、知识的获取和精神的发育两个维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阅读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基础性作用;最后以犹太民族为例,论述了阅读对民族与未来的重大价值.

第四章:从阅读图像化、网络化、功利化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阅读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危机,并指出这样的危机源于现代社会对人类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变革——媒介工具和商品逻辑的解释框架.

第五章:指出阅读的危机表现在阅读价值功利性对人文性的相斥、断裂与僭越,实质上是人类理性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关系在阅读这一特殊的人类活动上的表现.并指出当下的我们所期待的阅读革命不是阅读媒介的革命,而是要实现由功利性阅读向价值性阅读的根本性转变.接着以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为引,阐述了这一转变在教育生活中的可行性.最后对阅读成为一种生活做了可能性与冲突性的探讨,并结合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的阅读实践为例,分析了这种可能性空间.

第六章:在分析了在由功利性阅读向价值性阅读转变,即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阅读给教育生活带来的变革意义.在知识产生维度,指出了理性主义知识观与经验主义知识观的不足,提出了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教育知识观领域内的进步,随后指出现代阅读中理解与对话的精神实质与受教育者知识建构的内在一致性;在精神成长维度,指出了精神生成的两个条件:“自我”在场与“对话”,并详细分析了阅读,尤其是在经典阅读,这两大条件的产生与作用机理.

在结语部分,笔者畅想了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的行动路径,从而实现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第二篇新教育论文样文: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其自身也被世界所改造着.作为一种教育发展观,“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这一命题是对于教育改革真实意义的最简洁的概括,它蕴涵着一个理念的双重指向,即共同体理念关照下的“改造的主体”、“改造的对象”两个方面.其根本旨趣在于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教育的主体结构、教育的实体形态以及教育改革的主体构成,反思教育共同体现实生活世界的异化现象,为缺乏哲学思考的教育实践活动注入理论素养,进而在批判教育共同体现实生活世界各种弊端的过程中探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途径与基本策略.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95672.html

教育共同体具有结构开放性,它既是实体概念,也是关系概念,是实体与关系的统一.无论是从群体类型、组织形式还是从特定交往关系的维度来理解,“教育共同体”都一直存在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事实上,人们一直在探索着建立一种普适的、理想的教育共同体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产生正是这种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具有典型性.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日渐凸显,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已是必然趋势.因此,从“生活世界改造”的视角来重新理解和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存在形式,通过“交往行为”来考察教育共同体的现实生存状态,进一步揭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针对性地提出并探讨教育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与建构方法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是一项改进人生、创造生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自主的个人,为个人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教育不是一个静态的自系统,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开放系统.教育是个整体,它所要达到的每一项目标,只有在整体的教育改革行为中进行才会有意义.教育回归生活即教育关注人,关注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注推动教育发展的理论主体、行政主体与实践主体,关注教育系统中的一切人,为其构建一种理想的、可能的生活.“教育作为生活”这一教育哲学命题的确立,意味着将教育理解为一种人作为主体在共同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全面生成的历史过程,意味着将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解为“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意味着重新构建教育共同体的交往关系和实践范式,这直接影响着世纪之初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旋律,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实验改革的关键时期.总体看来,就实验改革的主体而言,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为一种从“专家引领”、“政府推动”到“民间自觉”的发展态势,就实验改革的重心和落脚点而言,呈现为一种从“社会改造”、“学校转型”到“教师发展”的趋向,就实验改革各种思想观点的争鸣而言,则表征为“学院之声”、“众声喧哗”、“平民话语”三象共存的局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共同体”的三个操作性概念,在无数关于教育的言论和出版物中,“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成为三个极为流行的主题词.三项实验改革具有各自特定的理论结构、实践范式和改革愿望,进而呈现为一种“三新鼎立”的基本态势.本文结合笔者课题管理和个案跟踪的亲身体验,在质的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叙事为主要手法

第三篇新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

中国新教育运动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初期(1912—1930)由蔡元培、黄炎培、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胡适等留学欧美的新教育家群体为主导,由众多一线教师和国外教育专家积极参与,以民间教育力量为主体,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提倡和实践教育*化、科学化、国际化和本土化为基本内容,包含众多专门化教育运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现代化改革运动.

中国新教育运动的改革对象是中西传统教育,改革目标是建设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资本主义新教育.在性质上,它既不同于清末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发起主持的洋务教育运动,也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主持的维新教育运动这类近代的“新式教育运动”,更不同于杨贤江、*等人提出并实践的共产主义性质的“新教育运动”,它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和“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等教育运动也有明显区别.严格地说,本文所研究的“新教育运动”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固然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深受20世纪初期国际教育思潮与运动,特别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深刻影响,同时,它积极反馈于国际教育新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将之视为20世纪前期国际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促进了20世纪前期世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新教育运动有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它发轫于民国建立,兴盛于“五四”前后,衰退于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交接时期.“新教育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同源、同质、异构、不同步”,其发轫早于“新文化运动”,其兴盛合于“新文化运动”,但结束却晚于“新文化运动”.“新教育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一对“双胞胎”,是“新文化运动”的胞兄.传统的将“新教育运动”等同于“新文化运动”或将之视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的观点其实都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

处于社会变迁时代,中国新教育运动因视角的不同而表现出运动特征上的双重性、历史位置上的三维性和成功原因上的四维性.双重性指的是“新教育运动”既是教育改革运动,又是思想启蒙运动,既是教育变革运动,又是个性解放运动,既是教育改革运动,也是社会改革运动,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革故与鼎新的运动,又是移植与创新的运动,既有起伏,也有轴心.运动的双重性使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极具特殊性.三维性指的是“新教育运动”处于前清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前后“新教育”之间、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间、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四维性指的是“新教育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处理好了古与今、上与下、中与外和表与里四个方面的关系.

本文以社会运动理论的变迁、结构和话语三大视角为理论框架,考察了不同阶段的教育事件、由小到大的各种教育团体、竞争不断的教育出版界、无限制的输入和输出的国际教育交流等方面的情况.贯穿运动各个阶段的是新旧教育文化势力之间不息的论争.文章分析了中国新教育运动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再现其发展变迁的轨迹,探讨了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其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当代的教育改革,笔者有一些思考.

全文分导论、结语和第一至第五章,共七个部分.

导论部分重点论述了选题原因,对相关概念作了必要的界定,从六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就本论题所选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作了扼要的阐释,最后对论题的大体框架作了一个宏观的介绍.

第一章“中国新教育运动的背景”,主要从因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新教育运动兴起的相关动因.其中国内因素谈到政治变乱、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新旧教育的积淀以及人的因素,国外因素谈到中外教育界的人员流动和国际教育新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教育运动的发轫”,简述了“双新运动”的起步、民初教育部领导的革故鼎新、欧美教育新潮登陆、新教育团体的三大派系、新教育出版的激烈竞争、教育趋新派与复辟派之间的较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重点述评了运动起步时期的教育界宏观景象.

第三章“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发展”,探讨了中国大学的现代转型问题,简要梳理“留美派”为主体的中西教育交流的盛况,通过挖掘史料,分析了围绕白话文、职业教育、纲常*等论争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并且对比了教育报刊与教育社团与前一时期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中国教育运动的*”,首先是探讨教育与“五四”的因果关系,其次就杜威(J.Dewey)、孟禄(P.Monroe)和巴顿(E.D.Burton)等欧美教育专家来华对“新教育运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叙述了多重文化之争使“新文化运动”提前结束,在数个教育之争使“新教育运动”进入*的同时,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分别主导的新教育现代化运动和新学制运动在教育界广泛参与下取得的成果.

第五章“中国新教育运动的衰退”,叙述了运动衰退的原因和标志,对“新教育运动”的反思和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再生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谈到对杜威的批评和克伯屈(W.H.Kilpatrick)的访华.

结语部分就中国新教育运动的性质与特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就其经验教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其中对教育改革的环境问题和教育家的特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第四篇新教育论文范例: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参与的教育团体和人员众多,提出的改革方案异彩纷呈.虽然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但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教育界尤其是教育史研究领域尚未对这场运动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在反映新教育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突出其关注的重点.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对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对新教育中国化运动进行了总体概括,教育家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方案、措施,而且针对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选择典型试验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从中国社会需要出发,他们都把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和国民教育两个方面.由于“中体西用”是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产生之前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它是非严格意义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本文将之称为“准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并在本章作了专门论述.

第三章系统论述了在这场运动中教育家们在理论上对新教育中国化所作的贡献,并以庄泽宣和古楳两位典型人物作为个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中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外国化的新教育能够适应中国国情;二是在前者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教育.在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教育家们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关注的是乡村教育、成人教育、国民教育.另外,对学校教育和民族性的再造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意见.综观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坚持“社会的立场”;第二,面向实际,落到实处;第三,全方位性.庄泽宣的《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新教育中国化”,并首先以理论形式进行系统探讨,成为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中理论探索的典型代表.新教育是因为脱离了中国的社会实际,不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需要进行中国化改革.因此,首先必须对中国的社会状况有详细的了解.古楳也正是在界定“教育背景”——可能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并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中国的新教育背景,为其他教育家开展新教育中国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章系统考察了教育家进行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活动,并重点研究了他们

第五篇新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

教育生活就是人们的教育存在和活动过程,也是教育中的人共同构建和享受的生活.在教育的实际生活过程中总会表现出种种问题,无论是教育内部本身的问题,还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问题,都需要及时检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当今的教育生活在制造和加剧人性的异化,教育与生活无关,教材、教育方法、分数、作业、管理都成了教育的目的,教师困惑,学生痛苦,师生心理压力巨大,教育生活已很难做到“照料人的心魄”.这种教育生活危机的实质是教育中人文价值的失落,它是教育被彻底工具化的必然后果,是教育生活本体的危机.教育生活之“救赎”就是为了*教育生活之危机,让教育生活带来新的人性.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教育如何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是所有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教育哲学的重要命题.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来就在生活之中,而且这是一种在汲取人类一般生活合理因子的基础上呈现的特殊类型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发展性、活动性、建构性、主体性、意义性五个方面.教育生活本体论要回答的总的问题是教育生活过程发生发展的那些“终极”原因或动力在哪里,简言之,就是教育生活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其实,教育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因而教育生活的本体只能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而不是自然本体.当然,教育生活离不开自然生活,也离不开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教育生活应当是活动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过程.我们所理解的教育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生存的方式,生命的呵护,生长的过程,生涯的持续.教育生活是生命健全的过程,是全人形成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本文论述的教育生活之救赎,主要是在被称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的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系列的教育行动,对现在的教育生活进行改造,引导师生通过新教育走向新生活,把教师与学生从封闭的书本和经典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并放飞到新的生活中,让他们在充满现实感、生活感的活动中,在处理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活动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核得到合理的融通,使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种生活就是新生活,这样的教育也就是新生活教育.在这里,新教育与新生活教育在本质意义上是一致的.新教育实验下的新生活是一种享受的教育,让师生一起享受新生活,创造新生活,是一种幸福的教育,让师生一起体验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让师生一起实现今日的理想生活,走向明天的理想生活!

教育生活救赎的一切思想和理论,如果不能回到现实的教育生活,变革教育实践,就无法展现马克思关于实践哲学的革命意义.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立场和方法出发,以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语境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武器,来重构教育生活.其实,真正意义的生活世界理论是由马克思奠立的.当然,我们还应当以现代西方和中国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资源,以当代人类生存基本问题为依据,来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世界观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生活之救赎,使新教育走向新生活成为可能.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切入:首先,教师生活之救赎,让教育获得生活的意义,其次,学生生活之救赎,让教育在儿童生活中展开,其三,师生共同生活之救赎,让教育生活幸福而完整.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快乐是教师幸福的应有之义,教师创造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重构学生生活是教育生活的核心,包括重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课程,以及道德生活、阅读生活、智能生活和综合化的生活等,通过重构学生生活,密切儿童与社会的联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道德生活的主体,使学生完成人格的自我建构,让阅读真正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让儿童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让阅读成为儿童生命生长、生活幸福、知识探索、审美追求的过程.我们要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创造各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天赋所及的领域里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智能.探寻教育生活的综合化和个性化,寻找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特色教育.特色就是卓越,特色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引爆学生潜能的理想的教育生活.这样的教育生活能促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另外,教育制度保障着教育生活,又制约着教育生活.重建新教育制度,就是要把阻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制度进行改造,使其发挥积极的引领、促进作用,从而自觉地维护生命存在,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同时,教育生活之救赎还包括家庭、社会生活的改造,新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建设书香校园,来带动家庭、社会,建设书香家庭、书香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生活之救赎的宏大理想.

新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教育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新教育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新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希望通过个人现实生活处境的陈述来呈现教育实践基础,运用文献研究与叙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价值所在,并通过理论的阐述,赋予教育生活救赎一定的哲学基础.同时,由于作者在新教育共同体和海门新教育实验区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本文其实更是一种行动研究.我们相信,通过新教育,可以解决教育生活的实然与应然、现实和理想等各种复杂的问题,能促使教育的理想转化为理想的教育,重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可能的.当然,我们究竟以何种教育信念面对现实和未来,这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不管怎样,通过教育生活之不断改造,把人引向美好生活的关注,让人更好地生活,这必将是教育的主题,而且将永远是教育的主题,因为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此文是一篇新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新教育引用文献:

[1] 最新新教育论文选题参考 新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新教育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新教育参考文献怎么写
[3] 新教育论文提纲模板样本 新教育论文提纲怎样写
《新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新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新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