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券商格局之变

主题:老虎证券 互联网券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3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证券券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证券券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证券券商论文范文

老虎证券 互联网券商论文

目录

  1. 老虎证券 互联网券商:宏源证券:券商再迎利好

龙年伊始,国内各券商关于2012 年业务发展的内部会议也在逐一进行中.

市场环境的变化成为券商在2012 年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事实上自2011年末以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券商格局的变化在悄然进行:中金公司投行部门的裁员风潮、中信证券自营部门的“遭解散”、平安证券多位重量级人物出走并聚集华林证券等伴随这些事件的,则是各个券商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市场份额的此升彼降,以及对未来业务经营的重新安排.

在中国证券市场并不算长的发展历史中,券商的格局演变经历了整顿关停、扩张并购、上市风潮等不同时期,其中既有曾经辉煌的大型券商轰然倒下,亦有原先的小型券商不断崛起和扩张.

与以往历次格局演变不同的是,由于上市券商的增多,券商格局的演变不再是券业内部的游戏,而是直接关系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与以往的格局演变相同的是,新一轮的券商格局演进也不会遵循“强者恒强”的逻辑.从目前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部分大型券商市场份额的不断萎缩,以及传统投行经营模式面临的困境.

经纪业务:挣扎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翻阅券商近期的定期报告,以及新近上市券商的招股说明书,几乎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这样一些关键词:“转型”、“改革”,以及“创新”.

但对于严重依赖经纪业务收入的国内券商而言,创新业务仍未成为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也使得一方面对于转型和创新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从实际的经营和业绩表现来看,鲜有哪家券商采取实质性措施,形成差异于其他公司的竞争优势.

尽管行业变革近在眼前,但绝大多数券商仍依循原有发展路径,在“规模为王”的老路上越走越远.问题在于,挣扎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经纪业务,能否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获得突破?

这方面可供观察的案例为广发证券.2011 年1至3季度,广发证券股基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为4.10%,同比2010年的4.88%下降0.78个百分点.同时,2011 年1至3 季度,广发证券股基净佣金率为0.09%,较2010 年同期的0.104%下滑14.23%.

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降佣金率让每一个券商都感到头痛,但又期冀通过降低佣金率达到扩张市场份额,并进而弥补佣金率下降带来的损失.然而实际操作的结果却通常无法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仍以广发证券为例,公司2011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8.75%.

而以五矿证券为代表的一些中小券商则在竞争中迅速崛起,尽管其经纪业务绝对市场份额不大,但增长势头迅猛,对传统上以规模取胜的大型券商形成了冲击.

投行业务:市场之变

投行业务的格局演变,根源于A 股IPO 企业的变化,从央企上市潮到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主的中小型公司构成IPO主体,各个券商投行业务的排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潮起潮落之间,原来以“大单模式”傲视其它券商的中金公司,已难以延续传统模式,以至于裁员应对市场格局之变.

而在近2年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大扩容中,投行业务得利最多的当属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但平安证券作为投行业务崛起的新星,却又出现了保荐质量不佳、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到2011 年末,平安证券投行人员大量出走,并汇聚于华林证券,华林证券在投行业务上的扩张意图彰显.■

中金公司“大单模式”求变

本刊记者蔡晓铭

中金公司的投行团队在2011 年的惨淡业绩凸显了行业环境的变化:2011 年IPO 承销收入为1.68 亿元,市场份额为1.27%.

而在2009年,中金公司的IPO 承销收入为10.9亿元,市场份额为20.64%.即使在2010 年,中金公司的IPO 承销收入也有7 亿元,市场份额4.13%.

简言之,2009 年之后,A 股市场的IPO 以中小公司为主,而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模式向来以承揽大项目为特色,这种市场份额的逐年下降正是体现了这种环境变化.

龙年伊始,中金公司的投行团队更是在“裁人风潮”中被加倍关注———主动通过内部调整来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变化,中金公司正是这方面的代表.

裁员:转型之痛

中金公司决定裁去投行部门30多个职位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事实上,这次裁员风暴中,中金公司投行部门的北京团队或受影响最大,另外,在香港的一些员工也将被裁.

对于这次较大规模的人员变动,中金公司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方式,并将裁员解释为“末位淘汰制”,即“根据每年业绩表现评估结果,裁掉综合评估较差的员工”.

但有接近中金公司的人士则表示,“末位淘汰制”作为公司内部的一种制度,在中金一直都存在和实施,但往年并未出现如此规模的人员裁减.虽然相对于目前中金公司近千人的整体规模而言,30 多个人的裁减从数字上仍可理解为“正常”,但如果考虑到裁减主要集中在投行团队,则可以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

再结合中金公司IPO 承销收入市场份额从2009 年的20.64%下降到2011 年的1.27%,此番裁员的用意亦十分明显.毕竟,在2011年A股277 宗IPO 项目中,中金公司的投行团队仅仅获得了2家.

在中金公司“裁员风潮”传出后,亦有部分人士强调这仅仅是与券商行业周期性强有关,并认为“弱市忍痛裁人、强市高薪招人很常见”.但这种分析并不能解释中金公司投行业务的下滑和人员的变动———仅就投行业务而言,2011 年并非一个“弱市”的环境,全年A 股IPO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募资总规模上,都不明显弱于往年.

传统模式或成为历史

尽管中金公司并未从论文范文层面证实裁员背后意味着投行运营模式求变,但其传统以来“只做大项目”的投行经营模式或已无法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传统的中金公司“大单模式”或成为历史.

回顾2009 年,中金公司摘取承销收入第一的桂冠,得益于其主承销当年融资额排名第一和第三的IPO 项目.当年最大的IPO项目为中国建筑,募集资金额高达501.6 亿元;当年第三大IPO 项目为中国重工,募集额达147.23亿元.而中金公司仅凭这两个大单就有数亿元承销收入入账.另外,中国北车亦是由中金公司与华泰证券联合承销.

而2010年,中金公司所承销的项目包括农业银行、光大银行、陕鼓动力、中国西电、东方财富等.除东方财富是在创业板上市外,其余都是主板上市公司,且募资规模庞大.

这种“大单模式”在2011 年受到的挑战是十分明显的———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为IPO 主力的市场环境,令中金公司市场份额迅速下滑.

“并不是说中金公司只看得上大项目,不愿意做小的项目,而是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暂时缺乏良好的应对策略.”有了解中金公司投行业务的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去年和前年以来市场环境的变化,中金公司事实上也开始考虑民营企业和小的项目,但原有的投行业务人员多有不适应,并且小的项目缺乏积累,因此难于承揽.

在众多央企登陆资本市场后,国内大型企业上市资源逐渐减少,曾经一度辉煌的中金公司“大单模式”缺乏延续的市场环境,这是其谋求投行运营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而中金公司投行团队在历年来习惯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之后,能否成功的转型,只能拭目以待.■

广发证券:被折价抛售的“市值第二”

本刊记者王柄根

今年2 月9 日,广发证券(000776)的两笔大宗交易引发关注,当日二级市场广发证券以24.07 元收盘,而当日通过深交所系统进行的两笔大宗交易成交价均为22.06 元,较二级市场折价8.35%,这也是当周折价率最高的大宗交易.

两笔大宗交易共成交122 万股,成交金额为2691 万元,高折价率的背后,则是公司2011 年业绩的大幅下滑,以及2012 年1月份的巨亏.

在目前A股上市券商中,广发证券以超过700 亿的市值排名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600030).而如果以2011年前三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来对比,广发证券仅与市值排名第五的华泰证券(601688)主营业务收入相当,但后者的市值不到500 亿.

在券商的格局变化中,广发证券不断萎缩的市场份额以及业务排名的下降,与其“市值第二”愈发显得不符,从这个角度亦不难理解上述大宗交易卖出方以高折价率抛售.

降佣金难阻份额下滑

数据显示,2011 年1 至3 季度,广发证券股基净佣金率为0.09%,较2010 年同期的0.104%下滑14.23%.尽管整体上仍下调了佣金率,但这并没有带来广发证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的提升,更为严峻的是,即使下调了佣金率,广发证券经纪业务的市场份额反而进一步下滑.

2011 年1至3 季度,广发证券股基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为4.10%,同比2010 年的4.88%下降0.78 个百分点.广发证券2011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仍然在4.14%,这同时也显示了2011年下半年经纪业务下滑的趋势并没有改善.

有接近广发证券的人士表示,广发证券的佣金率水平在2009年为0.145%,2010年降至0.1%,而2011 年进一步降至0.09%,公司内部则希望将佣金率稳定在这一水平上,但从近期的情况看,佣金率的稳定导致了部分佣金敏感性客户流失.

事实上,广发证券经纪业务的下滑并非特例,以五矿证券为代表的一些中小型券商在2010 年以来的券商格局演进中获得了更多市场份额.

业绩下滑局面难扭转

广发证券201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59.52亿元,同比下降41.75%;当年共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64 亿元,同比下降48.75%.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广发证券解释为“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整体交易额的下降影响了经纪业务的增长;同时股指整体呈震荡下跌态势,对自营业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公司2010年末将广发华福证券股权进行转让,产生股权转让收益,2011年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也造成了收入和利润的同比下降.

与广发证券强调市场客观因素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观察到广发证券内部经营能力的下降:广发证券的自营投资一直以稳健著称,即使在金融危机的2008 年也未出现亏损,但2011 年1至3 季度广发证券投资业务亏损1.58 亿元,其中3季度单季度亏损3.58亿元.

至2012 年1 月份最新的月度统计显示,广发证券2012 年1 月份营业收入8887 万元,净利润为﹣8991 万元,同比下滑75.89%和169.77%.

被高估的“市值第二”

从2011 年前三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看,广发证券2011 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为43.25 亿元,与之大致相当的券商分别有华泰证券的43.41 亿元和招商证券的42.45 亿元,而后两者的市值都在500亿元上下.

广发证券较小的流通盘被认为是导致其市值高估的重要原因:广发证券目前总股本为29.6 亿股,而流通股本为7.75亿股,流通股本仅为总股本的26%左右.而二级市场资金在交易时更愿意选择同行业中“流通市值小”的公司进行炒作,这也导致了在每轮券商股的行情中,广发证券的阶段涨幅往往居于券商股前列.而在业务的不断下滑背景下,以“大股本+小流通股本”为特征的广发证券高估值亦应引起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警惕.■

中信证券:转型应对格局之变

本刊记者赵琳

这个冬天对券商而言,无疑是一个难熬的寒冬.在股市经过持续两年下跌的背景下,各大券商的日子也变得越发难过:业绩不佳、裁员潮涌现等而在这场寒流中,中信证券也未能幸免.

事实上,自从去年底自营业务部门遭解散的传闻在坊间传开后,中信证券的一举一动已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日前,从中信证券离职的自营部原总经理于军的去向已经明了,他加盟到阳光私募北京和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以公司合伙人的身份担任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于军的离开被指与对中信证券自营业务亏损负责有关.

中信证券自营业务去年究竟亏了多少?由于公司年报将在3月31日披露,目前来看仍是一个未知数.而1 月12 日中信证券披露的2011 年12 月份财务数据简报中,由于转让论文范文基金51%股权获利不菲,公司净利达到44.45亿元,同比大增近16 倍.但剔除掉这一非常收益,公司的日常经营状况堪忧.

有分析师预计12 月份实际亏损或将达到10 亿元之多,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在详细数据尚未出炉之前,还难以判定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不过,从公司前三季自营净亏损已达6.6 亿元的数据似乎可以断定,去年中信证券自营业务的滑铁卢已成定局.这样的现状也造成了自营成为中信证券首先被收缩的部门.

有消息称,中信证券正在逐渐降低自营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

事实上,对自营业务的调整仅仅是中信证券整体战略调整大棋中的一小步.早在去年10 月份发布的业绩快报中,中信证券就曾表示,其出售有关金融资产旨在“调整二级市场交易策略,并为未来创新交易产品业务做准备”.在2011 年底中信证券高层与媒体的见面会上,董事长王东明和总经理程博明分别提出了中信证券的转型方向和新的业务重点.王东明指出,“中信证券将向资本*型的券商转型,在将来更多扮演市场组织者、流动性提供者、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和销售商、交易对手方、财富管理者等多重角色”.程博明则补充,资本*型的融资融券、固定收益、PE、IT等部门将是2012年发展的重点.

中信证券之所以做出转型的原因,与整个A股市场面临的现状不无关系,在A 股持续调整的情况下,券商已意识到不能再单纯的依靠靠天吃饭的经纪与自营业务了.从整个证券行业来看,中信证券的业务转型和战略布局也远远走在行业前列.去年7月中信就曾公告称拟向证监会申请设立全资子公司从事金融产品投资,初始投资额30 亿元,目的是将一些高风险产品放到券商子公司投资.此外,在股权投资方面也有提速迹象.去年10 月底公告称,将分别投资5亿元、2亿元,再发起设立两只股权投资基金———中信资本股权投资和中信夹层基金.

业界对于中信证券的转型也寄予厚望.在中信证券2011 年半年报发布之后,招商证券证券信托行业研究员洪锦屏就曾表示,“中信证券在超前进行业务转型和战略布局后,大幅降低了收入的波动性,在全行业负增长,而公司同比不再并表中信建投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净利润13%的增长,可谓转型战略成功的初步验证.”亦有券商战略研究人士对中信证券的转型如此评价:“要成为中国版的高盛或者摩根士丹利,必须走这条道路.”

经过自营业务部经过大换血,无论从投行保荐人储备、研究团队的最佳分析师来看,还是从经纪业务营业网点排名、海外收购的布局和产业投资等,中信证券都堪称行业龙头.不难预见的是,未来会更多的二线券商也会陆续加入到这场券商转型之路中,特别是一些小券商,单一的业务结构使得其在这场寒冬中倍受打击.

据了解,华宝证券自去年就开始招兵买马,涵盖研究所、机构业务部等多个部门;2月初公司还更换了阔绰豪气的办公场所,大展拳脚之势昭然若揭.

有分析人士指出,券商面对的行业转型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金融政策开放的力度加大;二是外资进入的速度加快.如果这两方面力度加大的话,券商转型面临的外部压力会更强.转型是个洗牌的过程,虽然对于转型的结果并不是太好判断,但转型的阵痛也会存在.■

薛荣年空降华林证券

立业集团苦守九年谋变

本刊记者赵迪

近日,媒体报道,原平安证券总经理薛荣年空降华林证券,担任总经理,原华林证券总经理孙明霞已离职,回归国信证券.

此前,平安证券已有二十余位投行保荐人以及包括原平安证券经纪业务部门负责人贺志华在内的经纪业务领域的多位重量级人物都已齐聚华林证券.贺志华出任华林证券副总裁,再次与老领导薛荣年搭档,并将麾下多员大将带至华林证券.

资料显示,华林证券前身为江门证券,于1988 年4 月经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批准成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之一.2003年2月经证监会批准同意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至80700 万元,并更名为华林证券.

也正是在2003年,立业集团入主华林证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立业集团董事长林立现年49 岁,广东河源市人,曾任职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后辞职创业.坊间传言,林立的第一桶金始自1990 年深交所成立后的两年多,通过投资股票获得的.1995 年,林立成立深圳市立业投资发展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市立业集团.按照公司网站介绍,立业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的大型民营企业,投资主要涉及金融、电力设备制造、能源、矿产、化工、生物医药、房地产等领域.

而在金融领域,立业集团除了控股华林证券外,还参股中国平安和广东发展银行,分别进入十大股东之列.可以看出,立业集团虽然是华林证券控股股东,但同时也是中国平安的十大股东.平安证券团队大面积转投华林,这使得立业集团在其中的角色十分微妙(图1).

华林证券是立业集团旗下最重要的证券平台.不过,华林证券作为一家区域性比较明显的小型券商,在证券行业中综合实力一般.在2010、2011年监管部门公布的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中,华林证券分别被评为C 级和CC级.

然而,多年来华林证券一直不乏故事.

早在2003 年,有“君安之父”之称的张国庆重出江湖时,便与华林证券产生了微妙的联系.当时,华林证券以老君安的人马为主,因此一度有“小君安”之称.然而,在漫漫熊途中,华林证券并无太大作为.此后,华林证券人马逐步被国信证券的旧部所替代.2009年,市场一度传闻国信证券有意收购华林证券,而时任华林证券董事长的段文清和时任总裁的李华强均系国信证券旧部.业界判断,这与立业集团有意出让华林证券股权有关.

然而,由于华林证券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加之国信证券又急于上市,最终收购计划搁浅.

2011 年,华林证券经历人事动荡.宋志江代替段文清成为华林证券新任董事长,原董事长段文清、副总裁苏细强、总裁助理张冠宇等高管相继离职.来自国信证券系的高管几乎悉数离职引发市场猜测,或许股东和经营层之间对公司未来走向存在分歧.毕竟,立业集团入主华林证券后已经苦守了八、九年,目前现状显然并不能让大股东满意.在转让股权无果后,立业集团转而谋求做大华林证券平台的思路较为清晰.

随着薛荣年空降华林证券,市场对于华林证券的投行业务充满期待.薛荣年早年曾就职安徽信托,2000 年加盟平安证券,从投行部门经理做起,后任投行部总经理,2008 年出任平安证券总经理.在他带领下,平安证券投行业务迅速崛起,IPO 市场份额近几年一直名列前茅,投行业务收入成为平安证券最主要收入来源.

此前,华林证券在企业债承销等领域颇有建树,据统计,2011 年全年,在企业债主承销家数方面,华林证券以16只的成绩排名全国第一,从企业债的承销规模来看,华林证券以169亿位排名行业第三位.但股票发行方面,华林证券却毫无成绩.但可以预期的是,大量平安系保荐人的加盟恰恰弥补了华林证券在这方面的短板.

老虎证券 互联网券商:宏源证券:券商再迎利好

经纪业务方面,知情人士透露,贺志华已经着手对华林证券经纪业务体系进行重大改革.

从君安系、国信系再到现在的平安系,华林证券的未来仍然充满变数.

对于入主华林证券近九年的立业集团来说,或许这是一盘很大的棋.■

总结:该文是关于证券券商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老虎证券 互联网券商引用文献:

[1] 证券毕业论文选题 证券毕业论文题目哪个好
[2] 优秀金融与证券专业论文题目 金融与证券专业论文标题如何定
[3] 新颖的金融与证券论文选题 金融与证券论文题目哪个好
《券商格局之变》word下载【免费】
老虎证券 互联网券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