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真实的还原同情式理解——许鞍华《黄金时代》中萧红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塑造

主题:盛女的黄金时代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简介:关于黄金时代时代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黄金时代时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黄金时代时代论文范文

盛女的黄金时代论文

目录

  1. 一、片段式场景展示,还原真实情境
  2. 二、对比式诉说,展示不同选择
  3. 盛女的黄金时代:《盛女的黄金时代》陈键锋片场帅气玩乐

徐秋儿/Text/Xu Qiuer

提要:萧红短暂而又跌宕的一生被许鞍华以崭新的叙述方式搬上银幕,客观化的纪录片中夹杂着主人公的自我言说,构建了萧红身为女性知识分子在大时代襄挟之下的追求与挣扎,展示其抗争时代的独立精神,同时又深受性别及情感羁绊的女性宿命.

关键词:萧红许鞍华女性客观场景自我独白黄金时代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坛是一度被忽略的人物.20世纪30年代是左翼文学书写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激昂时期,萧红却是关注着无关于时代主题的民风民情及人民的愚昧,后来又因时代政治所限,文学史上也就不存在萧红的显著位置.20世纪90年代,海外汉学对其发现及分析逐渐影响到中国大陆,在新世纪前后一度成为文学热点,甚至被称之为“文学洛神”.作为中国现代文坛30年代的女作家,萧红最为独特的文学特色是不同于大时代左翼文学波澜壮阔的叙事,揭露旧中国的黑暗,而是以一种随笔式的散文娓娓道来自己对东北小镇人与事的记忆,淡淡的、苦苦的.这易于时代主潮的文学创作原本应该是被湮没的,又因鲁迅的激赏和帮助而一度蜚声文坛.作为个人,身为女性知识分子,萧红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短短三十几年的人生,无数个男人在身边停留又离开.她本人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却永远得不到,一生未能摆脱女性怀孕、流产及生育等必然命运,甚至于最后丧失自己的生命.

盛女的黄金时代:《盛女的黄金时代》陈键锋片场帅气玩乐

用小说的方式来表达萧红,很容易得到清晰的展示,因为有大量的篇幅可以任由作者使用,心理描写、自我独白更容易表达出创作者对萧红一生的理解与认识;电影则不同,它是有时间与场景限制的,要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之内写尽她所经历的人生及其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萧红一生中有王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这些男人的感情纠葛,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几乎后一段感情都与前一段有交叉之处.如若处理不当,萧红对创作的渴望、对新人生的追求,都会得不到充分的展示,而很容易被肤浅地认为一个放荡女人通过不同男人寻求解脱而最终不得的悲剧故事.

正因为如此,许鞍华要将萧红的一生搬上银幕,在获得奖项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喜欢文艺片观众的认可.许鞍华凭借《黄金时代》再次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电影本身荣获最佳影片奖,同时还获得最佳美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摄影三个技术奖,但这部电影票房却只有五千多万元,获得电影界及文艺青年的一致好评,成为“叫好不叫座”的电影.这种落差主要原因是许鞍华对萧红一生的客观展示,并不将重点放在她最被关注的感情纠葛上.而事实上,2013年霍建起版本的《萧红》为吸引普通观众入场,将重点放在了萧红的几段感情上却也并未换来大量观众,得到的是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极低的票房收入.萧红的一生是吸引人的,但如何展示无疑成为最大挑战.毕竟她生命结束的时候才只有31岁,用文字演绎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历史的真相是不可能复原的,曾经生活在其中的人物,都是被粉饰过、被公共化过的.编剧李樯表示:“对萧红,永远无法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成了我写作定义的一个要点,历史和历史人物地位虚无性在写作中一直伴随着我.一个人的生活和她的传记紧密绑在遗弃.以往的人物传记片都是力图表现一个确定的形象,我却背道而驰,所以虚无、模糊成了这部电影的特色,这也是我想真正讲述的一个重要内容.”许鞍华导演本身特别注重对细节的展示和情绪的流淌,再加上本身女性视角的细腻,注重电影幽远的意味,萧红的一生在她执掌的团队下得到了较为真实的还原,镜头尽量不偏不倚地只是进行叙说,对其命运多舛及不幸隐约流露出同情式的理解.毕竟萧红作为女性个体,未能脱离大时代的局限,只能演绎属于自己轨道的命运.

一、片段式场景展示,还原真实情境

展示人物一生的电影,导演一般都会精心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或者对性格有着塑造作用的事件作为重点,唯有此才能在短暂时间内容纳丰富的内容,拍摄萧红也是如此.但萧红有一个不同之处,她一生短暂,童年时期的生活情境被她以《呼兰河传》等散文形式记录,成年之后的写作围绕于此,但她又在不同男人之间停留.如何更好地展示这种人生场景,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萧红的追求与种种不得已?影片以萧红为主线,选取的重点场景分别是与王恩甲的分手、在东兴旅馆与萧军相遇、在上海鲁迅家吃饭聚会、在延安与萧军分道扬镳、在香港度过生命最后阶段等节点式的片段,同时又有30年代文学团体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如鲁迅、许广平、胡风、梅治、聂绀弩等,全面展示并重现了30年代文坛大致风貌.正如影片宣传词所言,将重现“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但用镜头语言将之组织起来并非易事,因此许鞍华在叙述中多采用第一手资料,主要是萧红自己写的,或者是同时代人写她的,用一种新的方式将这些材料组织起来,构成电影的叙事脉络.许鞍华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旁白、解说的方式,让萧红的朋友来讲述她的选择,同时也表达出对她的选择的理解或困惑.

许鞍华采用纪录片极易给观众客观陈述之感,但写实确实不等同于真实,一切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选择性的,甚至许多书写都是主观性的回忆,让观众得到剧情或情感上的感同身受,才是艺术上的真实.若电影被理解为纪录片,萧红的一生就以极度真实的方式得以展现,还原了她感情困惑生命崎岖的一生.但纪录片展示的场景也是导演在萧红一生中选取的片段,如电影有意避免了萧红一生所经历的时代重大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以及个人与左翼作家联盟之间的关系.导演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为了审查的顺利.电影将重点放在了对萧红的个人经历上,很多场景都展示了萧红对每一段感情满怀期待、全身心享受、充满怀疑及彻底失望的过程.每一段故事情节都让观众感受到萧红飞蛾扑火般的论文范文及不顾一切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同情理解甚至感同身受到萧红的遭遇.而萧红下一次感情的开始都是在上一段无望时像寻求救命稻草一样恐慌,尽管是不断重复,也就给人以悲剧命运不断循环上演的观影印象.萧红的人生中有许多重要人物出现,要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忠实还原二十多位重要人物的生活,是比较困难的.许鞍华在组织萧红的每段生活场景之间,安排了人物对着镜头说话,直接说出对萧红此时此刻可能有的感受以及对萧红的评价.这样的情节在文艺片中是很少出现的,许鞍华事先对此也应该有所考虑,最终因为需要相对客观展示萧红的一生,在电影的可看性及忠实人物之间采取了比较折中的处理方式.但这种方式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危险的,人物的出场和言说都显得比较突兀和生硬,影响观影效果.

除了力图客观展示之外,影片还重点刻画了萧红的内心世界.写信、说出自己作品中的句子成为许鞍华选择的主要叙事手段.在电影开头,每个演员对着镜头来介绍自己,演员汤唯介绍自己:“我是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等”这种介绍让人物有了穿越感,也有了距离感,让观众有了抽离感,也就有了某种程度对时代、对人物的审视.萧红是如何看待自己?同时代的朋友如何看待萧红?作为饰演者的汤唯,及相隔数十年的观众是如何看待萧红?不同立场的观点在这里碰撞,交织成自我及他人眼中多维度的萧红,可能是值得同情的、理解的、悲壮的,也可能是值得鄙视的,但这一切真正的主人公都以一种冷静的眼光来看待来自别人的观点和看法.毕竟,走入历史及搬上银幕的人物,都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艺术形象,承载的是后人对某种命运的思考.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处写信方式的内心独白,用来展示萧红那无法用镜头来表达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交代了许多前因后果.许鞍华擅长用近似于静止的镜头来扑捉主角的内心戏,比如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对女主角隐忍与坚守的展示.但萧红不同,她的选择与一般人的差异太大,感情的变动、孩子的遗弃等都必须让她来亲自解释,才能继续推动情节的发展.萧红对自己的一生也做了概括:“女性的天空是很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一语成谶,萧红一生不断抗争、不断寻求,最终还是在许多积压之下成为混乱时局的悲剧产物.

许鞍华作为女导演,镜头语言有着超乎常人的真实感.《黄金时代》营造的细节镜头很多,一方面是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还原,另一方面是对建立在编剧对萧红作品大量研读基础上的提炼.对20世纪30年代场景的讲究自然不必言说,选取的大量细节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是经过精心打磨而成的.如萧红与萧军得到一些面包后在家里分享,剩下最后一块的时候,萧红停了下来,看着萧军毫不犹豫地将这块面包放在了自己的嘴巴里;萧军带萧红见了一些朋友排演话剧,萧红不停地吃着桌子上的饼干,还不住地劝萧军吃,萧军的神情极不自然.两相对比之下,第一可以感受出萧红对饥饿难以磨灭的恐惧和对吃难以压抑的渴望,第二可以感受出两个人在对待某些事情上的不同步,最起码这些事情在萧红的记忆中是被忽略和被嫌弃的.这些微妙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暗示了裂痕的存在及最后分手的必然,对人物性格有很好的揭示作用.

在处理萧红生命中比较招人诟病的遗弃与闷死婴儿的事情上,许鞍华谨慎地采用了悬念的方式,既让观众感受到似乎是真的,又不曾有正面的展示,但又有萧红朋友的疑惑,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无限推测却不曾证实.之所以模糊处理,让观众无法.彻底搞清楚,只是因为没有任何实际材料能够证实萧红杀了婴儿.这本身是不真切的,只是估计与猜测,模糊化的处理也体现出许鞍华不猎奇的心态和对事实的尊重.

二、对比式诉说,展示不同选择

“黄金时代”被选择电影名称,本身有一定的象征含义.黄金时代一般意味着大时代的安稳,个人的自由发展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是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更是使得这一词具有某种固定意涵.“黄金时代”一词出现在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日本给萧军的长信里,电影中也以旁白的形式出现:“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等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从此我又想到了别的,什么事来到我这里就不对了,也不是时候了.对于自己的平安,显然是有点不惯,所以又爱这平安,又怕这平安.等‘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时代的动荡给了更多的机会,而对于萧红而言,却并非如此.这是一个让她连活下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求而不得,个人的挣扎显得十分无力,甚至连对时代的抗争都没有,只有卑微地在角落里活着,不要奢谈尊严.如此的不堪,何以称之为“黄金时代”?许鞍华选择这一名字本身就是对主题的暗示,有很大的张力,展示了大时代与小个体之间力量的悬殊,前者吞噬后者的无情及后者被裹挟而下抗争的无力.

许鞍华在电影中选择了许多女性——许广平、梅治、丁玲等——来跟萧红对比,彰显出了萧红的独特性.这些女性其实也是当时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许广平因爱慕鲁迅先生而成为贤内助,影片中的主要动作是缝衣服、摆菜饭,唯一能显示知识分子内涵的是对萧红书的评价;梅治的出现都是围绕胡风,每次都是在摇篮旁边哄着孩子的母亲身份;丁玲则是走上延安道路,一心为革命的左翼知识分子.同为知识分子、同样身边有男性,萧红的生活状态与世界观与之差异较大.许鞍华选择了萧红关于物质生活的场景,生火做饭很少,大部分是依赖于男人之后的吃食,如王恩甲带她去餐厅,或者带着食物回家;萧军亦是如此.母亲的身份更是萧红所无法接受的,王恩甲的孩子生下来之后被萧红送了人,甚至在此之间她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萧军的孩子生下来之后根据种种场景暗示,很有可能是萧红自己将他闷死了.这种对母亲身份的拒绝在中国社会,即便是女性知识分子中都是很难被接受的.对于革命道路,萧红在与丁玲的对比中很快得出结论:她与丁玲不同,不属于革命,没有追求立在时代风暴的论文范文,为民族而进行奋斗的阶级情怀,所以逃离延安离开大陆前往香港,在大时代的夹缝下寻求着个人的理想.

作为知识分子,男女身份的差异在动荡时代下更是被放大,在许鞍华镜头下的萧红更是将此种对比演绎得淋漓尽致.萧军是欣赏萧红才气才会在她身怀六甲的情况下接纳了她,之后两人到上海后才华同样得到了鲁迅的认可.《八月的乡村》和《呼兰河传》有鲁迅亲自写的序言而受到文坛关注.萧红一方面在家中扮演一些传统女性的角色,同时又受到感情背叛的心理压力,新女性特质在影片中表现得并不明显.许鞍华用萧红把论文范文头按在自己胳膊上的方式来表达她类似于畸形的忍耐.即便是萧红身在日本,也无法将这种思念与痛恨割裂开.影片中不断采用写信的方式让人物内心独白,一个女人内心的苦闷与期待、失落与彷徨,都得到了充分的诉说.与端木蕻良相比,在逃亡香港的船票上,萧红表现了一个女人的大度,但似乎也将自己放在了最卑微的位置,东躲西藏之下的生活狼狈不堪,怀孕再次将她放置在不得不认命的程度,在似乎要顺从传统女性命运的时候,萧红再一次选择了极端的反抗.在香港之后的生病,彻底将生命拉向了最低谷.

《黄金时代》中的萧红,最初是非常符合“五四”时代新女性的形象,逃离封建家庭、反叛旧式婚姻、勇敢追求爱情,结尾与离家出走的娜拉有些相似.没有经济独立的她最终不断在不停男人之间停留,获得短暂的稳定.但萧红与娜拉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极度追求一种感情解脱,无法呆在一个入世界中,却又无法真正走入别人心中,当然内心也很难真正接纳另外的人,孤僻而又偏执.她执著要付出的爱可以将对方牢牢束缚,甚至是淹没.在萧红离开延安时,她对萧军的爱人所共知,但那种方式却是人人难以接受.这种爱在很大程度是全方位的占有,被爱的人痛苦可见一斑,况且萧军本身也承认自己只适合是一个情人而不是丈夫.作为知识分子,萧红有精神的独立性,勇于思考时代特征,对东北乡村、对时代感情,甚至是临死前写的未完稿《马伯乐》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都彰显了这一点.时代的进步让她也具有了物质独立性的可能,但身体及心灵的局限让她无法摆脱情感的寄托,必须寻求到一个怀抱才能获得某种寄托.这也就是她与王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的感情都有重叠之处,情感的不独立也造成了她自己所认为的身为女性的卑微与苦难.

关于《黄金时代》,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没有单一地从女性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任何人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幸,一直挣扎到最后,其实都差不多.我没有特意光讲女人.一般人都会感觉萧红很惨,我尽量不歪曲事实,根据所知的史料展现她是怎样面对这些悲惨,其实她还是蛮正常的接受或者面对,而不是很自恋或老是哭哭啼啼的.《黄金时代》还是把她整个人生都表述得不是那么悲惨,她还是坚持创作,做得非常好,坦然地面对很多很多困难.”萧红作为说不尽的文学话题,自然会有许多后来者的言说与拍摄,新的时代会赋予新的认识,无疑的是,许鞍华纪录片式的展示是独特的,带给观众无限意味的萧红.

(徐秋儿,研究员,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3100181

总结:该文是关于黄金时代时代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盛女的黄金时代引用文献:

[1] 黄金时代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网络综艺和综艺方面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2万字
[2] 经济时代发展的开题报告例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 论文提纲:网络时代 论文大纲
《真实的还原同情式理解——许鞍华《黄金时代》中萧红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塑造》word下载【免费】
盛女的黄金时代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