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家庭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家庭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家庭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6

家庭护理论文范文

家庭护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家庭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构建研究
  2. 第二篇家庭护理论文样文: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
  3. 第三篇家庭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日本养老保障体系研究
  4. 第四篇家庭护理论文范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应用研究
  5. 第五篇家庭护理论文范文格式: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家庭护理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家庭护理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家庭护理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家庭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构建研究

伴随着高龄化和长寿不健康的特征,我国的人口快速走向老龄化.截至2012年12月,60岁及以上和65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分别占总人口的14.33%、9.40%,8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0.58%.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60%-70%的有慢性病史,15%的患有严重疾病,伤残率是总人口伤残率的3.6倍.《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的数据称,截至2013年,我国的失能老人已超过3700万,并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0年,失能、半失能老人将突破4600万.由此可见,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十分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不断增加并且日益呈现多样性特征.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在先后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办发[2011]60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等文件中,反复强调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料和护理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业务,并提出根据实际情况对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给予政策扶持.然而,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发展慢,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成熟的长期照护模式,对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述也仅仅散见于政府的养老服务文件中.现有的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等长期照护供给方式无法完全同失能老人的需求匹配,不但造成大量长期照护资源的浪费,而且无法完全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在上述背景下,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不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养老事业的成败,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关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性分析或对理论的宏观概括性分析,侧重于讨论某种模式的供需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关于如何处理家庭照护这一传统照护方式与其它社会化照护方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长期照护的不同责任主体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从整体上研究如何通过构建长期照护模式满足失能老人多样性需求的文献更为鲜见.鉴于此,本文以构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为目的,从梳理长期照护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演进历程入手,以分析失能老人的需求与长期照护模式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首先,阐述了不同类别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的一般性需求和特殊性需求;通过PEST方法和SWOT方法,分析了现有不同长期照护方式的微观特征及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并同失能老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匹配分析.然后,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调查问卷所得相关数据,研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长期照护模式的经验,依据需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公平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及理性选择理论等基础理论,本着“既能够满足失能老人希望在家照护的意愿,又能满足他们多样性照护需求”的原则,提出构建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基本思路,构建以失能老人需求意愿为基础的长期照护模式,并利用北京大学提供的CLHLS 2008年和2011年微观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转移概率矩阵,追踪老年人的健康状态转移状况,结合预测的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据对比分析构建前后长期照护模式需要的机构床位数量,论证了模式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我国构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政策性建议.本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失能老人群体内部具有整体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对长期照护模式的需求也呈现出相似点和异质性.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失能老人希望在家里或自已熟悉的社区接受长期照护,除非万不得已,很少有失能老人主动愿意去长期照护机构.以身体失能程度、家庭照护的状况以及患病情况作为分类标准,将失能老人分类后进一步分析发现,单纯的家庭照护、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方式均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多样性长期照护需求.一是对于家庭照护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的人口政策,加之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家庭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的功能日趋弱化.二是对于居家照护来说,其建立初衷是保证失能老人既能够享受家庭带来的精神慰藉,又能够得到专业人员提供的长期照护,减轻家庭照护者的负担,提高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质量和效率.现实中却由于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失医疗康复护理功能等原因,居家照护无法为患病的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而且对家庭照护的替代作用非常有限,很多情况下家庭照护者依然承担大量的照护任务,甚至仍是照护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三是对于社区照护来说,也存在同居家照护类似的问题,无法为居家照护提供充分而且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保障,无法满足居家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其依托功能.四是对于机构照护来说,它能够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长期照护,但却由于存在缺乏精神慰藉、收费过高、有悖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情结以及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仍然得不到失能老人的亲睐.由此可见,单独依赖任何一种长期照护方式均无法满足所有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构建一个兼具整体性和个性化的长期照护模式势在必行.第二,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失能老人自身具备的客观条件和他们对客观环境的评估.失能老人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显著影响他们的长期照护模式需求,女性、有配偶的失能老人、身体状况较好、非独居的失能老人,更倾向于选择与家庭及子女联系密切的长期照护方式;二是对不同长期照护模式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对于大部分失能老人来说,他们对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的了解越客观,评价越高,越有可能选择这几种模式补充甚至是替代日趋弱化的家庭照护;三是选择长期照护模式时感受到的外界压力.失能老人本人、他们的子女、邻居和朋友越不排斥他们入住长期照护机构,他们越有可能选择与家庭及子女联系不密切的长期照护方式.第三,梳理与研究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和美国的长期照护模式后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照护模式起步早,发展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尚未有成熟的长期照护模式,已有的长期照护方式在发展中存在理念不清晰、设计不合理、配套支持不充分以及专业性缺乏等问题.由此得到以下启示:构建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时,应当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下,注重长期照护理念、立法保障、多元化长期照护主体的参与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定位等方面问题.第四,以尊重失能老人的需求意愿为出发点,本着系统性、权利性、公平性、选择性以及渐进性的原则,构建了一个既能够满足失能老人希望在家照护的意愿,又能满足他们多样性需求的长期照护模式.该模式以家庭照护为核心,居家照护为基础,社区照护为依托,机构照护为支撑,家庭病床为补充,具体包括8种实现方式:家庭照护、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养老院、家庭照护和家庭病床的结合、居家照护和家庭病床的结合、社区照护和家庭病床的结合以及护理院.其中,家庭照护对应的是不需要医疗护理且有充足家庭照护资源的失能老人;居家照护主要适用于处于轻度、中度失能,不需要医疗服务,并且没有充足家庭照护资源的老人;社区照护主要适用于处于轻度、中度失能,不需要医疗服务,并且家庭照护资源匮乏的老人;养老院主要是为重度失能、家庭照护资源匮乏并且不需要复杂医疗照护的老人提供长期照护;家庭照护和家庭病床相结合主要针对需要简单医疗护理且有充足家庭照护资源的失能老人;居家照护和家庭病床相结合主要适合于轻度、中度失能,家庭照护资源不足并且需要简单医疗护理的老人;社区照护和家庭病床相结合主要是为轻度、中度失能,家庭照护资源匮乏并且需要简单医疗护理的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护理院主要针对重度失能并且需要系统复杂医疗护理的老人.第五,以失能老人需求意愿为基础的长期照护模式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缓解未来失能老人增加、家庭照护人员减少给养老院和护理院带来的长期照护床位供给压力.根据相关测算,该长期照护模式可以使养老院和护理院的床位供给压力减少约75%.而且,本模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尊重失能老人的需求意愿,并且秉持了“持续照护”的理念;同时,遵循家庭优先的原则,尽可能地减少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给失能老人带来的不便,最大限度地保持老人和亲人、邻居朋友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他们的精神孤独.在实践中,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同长期照护系统中其它组成部分协调配合,因此,需要通过重新诠释并且宣传孝文化,促进传统文化观念与现实国情协调;同时,还需要完善政策、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丰富长期照护内容,提供人才和物质保障,形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长期照护供需协调之间的良性互动,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模式设计的初衷.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83776.html

第二篇家庭护理论文样文: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持续改善,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延长,从1950年延长了20年,达到66岁,预计到2050年将再延长10年.而人口政策的实施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婴儿出生率下降,使得老年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高龄化.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从6亿增至近20亿,所占总人口比例预计增加一倍,从10%增至21%.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有关的问题非常关注,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明确规定了照顾原则,即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合乎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指出老年人享有照顾和社会支助的权利;2002年在马德里举行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决定通过了《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要求世界各国必须将老龄问题和老年人的关切纳入国家发展框架和消除贫困战略的主流,积极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将创新方案、募集资金和发展必要的人力资源同时进行,建立起正规和非正规的社会支助制度,加强家庭成员在家庭内照顾老年人的能力,不断提高老龄健康和福祉以及确保有利和支助性的环境.

2006年我国老龄办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还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老年人口抚养比提高.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5.6%,预计到2050年上升为48.49%.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上升得更为迅速,2050年达到76.8%,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二是高龄化趋势明显.到205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赡养老年人所面临的困难越来越来严重.为应对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2006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两个纲要性文件,对加速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我国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难题提出重要规划设计.

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因社会工业化、都市化和生育率的下降而产生变化,由传统大家庭转变为以经济为主的核心家庭,家庭结构朝向垂直发展,平均子女数量减少,将无法像过去那样集合多数子女的力量,承担起老年人口经济及照顾上的问题.未来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问题已无法完全由家庭来承担,且传统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安全网络,已经失去了保障老人的功能.据此,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性风险已无法完全由家庭来负担,也非市场所能适当提供,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需求正在由个体风险演化为整体性社会风险,亟需政府调配国家资源,凝聚整体社会共识,实施长期护理保障的制度化发展,以此协助传统家庭护理功能的发挥,乃至扩展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按照联合国的标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为解决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问题,帮助老年人筹集足额的护理购买资金,避免家庭及个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上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切实保障老年人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并在很大程度上力求缓解国民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压力,降低政府对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出,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到20世纪中期,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制度作为解决老年人口护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应运而生,该制度利用保险原理筹集护理资金,加快了护理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化解了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难题.德国、日本采用社会保险运作模式,由保险费作为长期护理的资金来源.其中,德国强制全民进行保险,保费由保险对象和雇主共同分摊;日本保障四十岁以上的民众,保费由政府、雇主及保险对象共同分摊.美国的长期护理服务由Medicare、Medicaid、美国老年人法方案及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等多个体系加以供给,而Medicare、Medicaid、美国老年人法方案属于公共福利政策,政府负担全部费用,但其保障未能涵盖全体国民;因而于19世纪80年代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兴起,目的在于保护个人免于庞大的长期护理支出而产生的生活危机以及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护理需求,其费用完全按照保险原理运作.

比较而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老龄化的显著特点是未富先老,人均收入刚过1000美元,而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可谓两手空空,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又大,因此此种经济、人口形势与日益加重的护理费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构成个人及其家庭的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对整体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因而我国必须对老年人口长期护理服务所引发的财务问题,及早因应和规划,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在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和谐稳定.本文首先介绍长期护理的概念、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理论及保障内容,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与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及残疾收入保险的区别和联系,阐明长期护理保险是专为分摊老年人口护理风险而设置的保险计划;其次,本文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从效用最大化的视角出发,借鉴保险需求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多因素分析,构建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理论模型—三世代模型;第三,分析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经验,对其实施背景、运营模式、保障内容、监管政策、税收优惠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比较分析,寻找各国策略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第四,利用人口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精算学等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趋势,并按照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和美国、德国、日本的老年长期护理体系标准,通过建立人口模型、数理模型来预测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趋势及总体费用支出,指出我国应基于老年人口多、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基本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模式;最后,本文在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并考虑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财政实力,主张国家应积极借助保险的方式来筹集护理资金,采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行的模式,有社会保险提供最基本的、必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或其费用支出,并对这种长期护理进行全民强制保险,而商业性护理保险用于满足民众对护理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

第三篇家庭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日本养老保障体系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它是作为一项用以纠正市场经济体制不足、缓和社会矛盾而被实施的重要举措.日本是发达国家中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步较晚的,但是在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却发展的非常快,社会保障体系、福利政策措施已经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当前急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以及经济长期低迷、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等社会经济因素正从多方面考验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相应的改革探索已经使制度更加完善,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快速发展,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够健全,因此研究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所走过的历程和探索的成功经验很有借鉴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家庭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家庭护理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家庭护理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家庭护理论文范文选题

日本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是经过了一个不断改革和充实的过程形成的.1990年修正了老年人福利法,将老年保健福利计划的义务化等福利服务的一元化、地方化等制度化.1995年制订了“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明确了雇佣、所得保障、健康福利、住宅、生活环境对策等综合的实施方向.日本已经预见到21世纪将进入超高龄社会和长寿社会,因此,确立了老年人福利制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并逐步实施.老年人社会福利是以老年人社会福利法为基础的服务对策,包括访问护理服务、日工、短期工等形式以居家服务为主.2000年4月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以后,老年人福利服务在制度上分为护理服务和福利服务工种,而护理服务也分为访问护理、白天护理、短期护理等13种服务.为了区分工作对象,尤其是需要服务者是否可以重复享受生活支援服务,护理保险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护理服务和福利服务的利用方式不同,这也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

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由国民年金法、老年保健法和介护保险法等法律体系保障实施,制度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国民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护理保险制度.其中,国民养老金制度是日本社会保障的根基,实行的是国民皆年金体制,由国民养老金和厚生养老金、共济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医疗保险制度是医疗保障的主要内容,所有国民均可加入,分为被用者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二部分;护理保险制度是为了解决老人医疗制度、老人福利制度中的问题而产生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实现“护理的社会化”,减轻家庭护理的负担.

日本于1970年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4.99%,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如劳动力供给短缺、老年抚养负担加重、养老保障制度面临巨大冲击等.伴随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日本国民年金制度难以为继,老年人医疗费用快速增长,老年护理费用负担也日益加重.当前,日本正在积极探索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加强一体化统筹程度,改善养老金的财政压力,提高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

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四点:一是延迟退休年龄,缩短国民养老金领取年限,减轻财政负担压力;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减轻国民养老负担压力;三是提高公共养老金统筹水平,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保持制度运行的稳健性和公平性;四是推进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体化改革,逐步消除制度内的不公平现象.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制度改革仍在不断的深入,以期不断提高制度运行的稳健性、公平性,既要发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又要提高对老年人生活的保障水平,应对急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虽然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急需加快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解决好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具有重要启示.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当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科学判断老龄化发展态势,降低未来不可预测风险的制约和影响;二是国家应承担更大责任,增加养老金中政府财政负担的比例,以缓解家庭养老负担压力;三是实行养老基金的分账管理,确保社会统筹基金的转移支付和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四是完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增加面向老年人服务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加强疾病预防管理事业;五是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制定适合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实际的《老年护理保险法》.

第四篇家庭护理论文范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应用研究

目的:

1.依据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现状及相关文献资料,围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际需求,制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指标体系框架”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及评价基本要求”.

2.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的效果.

方法:

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的制定:在文献回顾、专家访问和我们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和主要照顾者的需求调查,同时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指标体系框架”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及评价基本要求.通过专家评估法对24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研究居家护理服务指标体系框架的逻辑适当性和二、*指标的必要性、可行性、风险性,问卷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进一步了解专家对居家护理服务指标体系框架中未提及内容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专家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及评价基本要求”进行进一步讨论,使之完善.

2.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的应用和效果评价:通过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100例首次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50例,干预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本研究制定的居家护理方案进行居家护理;干预组干预内容包括躯体照护、心理和精神支持、康复指导及社会支持四大内容,共干预6个月;于干预第3、6个月观察干预效果,观察指标主要分为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生存质量(*-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1.2轮专家咨询的应答率均为96%、100%,充分反映了专家们对本研究的关心和支持;专家的权威系数均值为0.8,对各指标的权威系数均>,0.7;2轮调查后变异系数大于25%的指标只有1个,占1.9%,其他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25%;肯德尔和谐系数统计协调性在逻辑性、必要性、技术可行性、人力可行性及风险性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形成了由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38项*指标组成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指标体系框架;制定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康复训练路径及评价基本要求,两者一起构成了一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

2.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

(1)Harris评分:干预3、6个月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干预时间越长,Harris评分越高;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存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100%,对照组优良率达82%.

(2)生存质量评分:干预3、6个月后,两组患者*-36生存质量量表的八个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干预时间越长,生存质量评分趋于高.

(3)并发症:干预3、6个月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存有差异(P<,0.05),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干预3个月,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对照组为52%;干预6个月,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28%,

结论:

1.本研究制定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具有一定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清晰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框架、康复训练路径及评价基本要求、相关视频图谱和手册使操作简便易行;另一方面,此方案以患者和照顾者需求为导向,选择患者和照顾者需要而又适合家庭环境实施的服务项目,使服务内容全面化、系统化、人性化、规范化.

2.方案的应用研究结果证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的实施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生存质量;而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趋于更好.因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居家护理方案的应用,有利于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身心健康,值得在社区护理中推广应用.

第五篇家庭护理论文范文格式: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任何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都不能满足老人养老的需求,需要建立家庭、社区、政府、非营利组织共同支撑的养老保障网络——居家养老,它是一种顺应福利多元化趋势的养老方式.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正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解决养老问题的共识.

第1章,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居家养老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是近十年的事情,它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照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福利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居家养老的概念还没有统一起来,有场所论、主辅论等五种观点,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地为“主辅论”.居家养老的内容包括:物质帮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居家养老特征主要有:养老功能全方位性、多元性、社区性、方便性.

第2章,中国城市居家养老主体的地位与功能.居家养老的主体有家庭、社区、非营利组织、政府.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福利的原始提供者;社区既可满足老人在家养老的愿望,又能弥补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不足;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是通过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非营利组织提供养老服务来实现的,非营利组织起到桥梁作用;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3章,中国城市居家养老典型分析.中国的居家养老主要有三种典型方式,分别是大连的居家养老院、上海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宁波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国的居家养老存在服务项目少、内容简单、资金缺乏、功能设置不合理、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居家养老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参与、服务专业化,以及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第4章,英国、日本的居家养老.英国、日本特别重视家庭的养老功能,英国主要采用社区照顾的方式,为老年人和社会需要援助的人提供适当的社区照顾和支援,从而使这些人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和社区环境中过独立、正常的生活;日本制定护理保险法强化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服务内容多达142页,分别有居家上门服务、短时托付服务、长期照顾服务、健康指导服务.

第5章,构建中国城市居家养老体系.中国城市和谐居家养老体系包括:政府、社区、家庭、非营利组织等多种主体,在居家养老中,需要政府科学掌舵、社区积极服务、非营利组织大力合作、家庭履行义务.居家养老应遵循:实用性、多元性、以人为本、法制原则.居家养老所要达到的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这是一篇与家庭护理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家庭护理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家庭护理论文题目 家庭护理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家庭护理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哪里有家庭护理参考文献
[3] 家庭护理论文大纲格式 家庭护理论文提纲如何写
《家庭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家庭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家庭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