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源氏物语》英译本特点

主题:源氏物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8

简介:关于源氏物语译本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源氏物语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源氏物语译本论文范文

源氏物语论文

目录

  1. 二、Waley译本:极具语言艺术鉴赏价值
  2. 三、Seidensticker译本:忠实于原文
  3. 四、Tyler译本:贴近和风文化
  4. 源氏物语:源氏物语[生田斗真 中谷美纪 洼冢洋介]

杨芳1.2

(1.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有四部英文译本,不同译本展示了相悖的物语世界.基于译文特色的视阈,采用文本细读、对比研究、引入学者们的批评意见等方法,对末松谦澄、Waley、Seidensticker、Tyler四个英译本进行研究,发现末松译本原文用典把握正确,和歌翻译妥当;Waley使用归化译法,译本选词优美,行文典雅,但专有名词多处误译;Seidensticker用异化原则处理译文,题名翻译不妥,和歌误译;Tyler译本多用长句,用双句手法翻译和歌.

关键词:《源氏物语》;英译本;译文特点;启迪

中图分类号:H315.9

史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10)03-0087-08

《源氏物语》成书于1001-1008年,1882年首度漂洋过海由日本外交官末松谦澄译介至英国,末松的第一个英译本质量不高,仅翻译前十七帖.真正引起反响的《源氏物语》英译本为英国学者Waley所作,虽然被认为是当时最具有价值的文学译介成果,但同时也受到语言纯正癖者(purists)的攻击.认为该译本没能忠实于原文,译文风格过于散漫自由.1976年,第二个英全译本是美国的Seidensticker译本,Seidensticker力图改正Waley译本的缺陷,使译文更贴近原文,但对人物、建筑、服饰等名称的翻译仍有随意处.2001年第三部全译本由Royall Tyler翻译,纽约Viking出版社出版发行.Royall Tyler -方面借鉴以前的英译本,另一方面用大篇幅对原文的和歌典故及和风文化进行描绘.从末松的节译本,至Tyler的全译本,《源氏物语》英译本不断完善,其改变的特色与风格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嬗变的社会、文化、历史也促使译者不断完善其翻译方法.

一、末松谦澄译本:准确把握原文用典 《源氏物语》海外传播始于1882年日本外交官末松谦澄的英文译介.该译本1890年被《波斯文和日本文学》收录,1894年被[英文日本文库]丛书第二卷(丸善)收录,译本涵括原文前十七帖,标志着日本古典文学开始走向世界文学舞台.译者末松1855年生,1878年作为日本大使馆付一等书记官渡英见习,翌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学,滞英期间向日本国内政治家汇报欧洲政治形势和英国外交政策.末松伦敦之行有较强政治意识并肩负外交目的,其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向西洋诸国弘扬日本文化,希望本国文化得到当时强势西方文化认同,借以拉近东西方文化距离[1-3].

言及末松的译本(2000年版),值得一提的是译文前的两个重要序言,一是扉页Terence Barrow博士的『新版介绍』,二是末松的序言.

1.Terence Barrow 『新版介绍』

Terence博士从一位西方学者理性视角出发审视东方感性文学,从异文化的视阈出发,评点末松谦澄译本,认为其摘译是为r方便读者J之故.『介绍j对平安时代、源氏物语、紫氏部、光源氏、Waley、末松谦登等都有涉及,肯定了《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Terence认为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后,和风文化体现了较强的生命力,《源氏物语》是这一例证:

在这以前的飞鸟(Asuka)和奈良(Nara)时代,中国文学作品、佛教和其他一些国外思想被译介绍进入日本,(日本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没被外来文化完全同化.相反,平安时期,这些外来者基于日本传统古典文化范式被日化.

2000年版的『新版介绍』,是现时的且较为科学客观,是末松『序文』进一步引申,为译本整体形象加入了西方学者诠释东方文学的现代元素.

2.末松谦澄『序文』 末松在Terence博士的『新版介绍』后用r序文』总括了自己翻译意图.『序文』体现了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同时也表现出东西文化的交融.

末松首先将小说写作起因神秘化:

传统上认为这部小说最初创作缘于彰子皇后被伊势庙女神请求:能否让皇上介绍一个有趣而浪漫的故事,因为(之前)那些个老故事太旧、太熟悉了.于是,彰子皇后请求紫氏部编一个新故事,结果就出现了这部小说.

接下来『序文』中写道:

传统上认为等.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天空清朗,能远眺数米.湖面平静、如镜,满月白色玉盘的倩影映印在银色湖面,难言之美.氏部凝视着眼前美景,心越来越宁静、想象力越来越活跃.她所要撰写故事的情节与整体构思如同神示,偷偷影印在她脑海.

『序文』中上述两段起头都用了traditon(传统)一词,表明两段所述内容在日本民族文化中有共识.陈述作者创作动机时,末松使用了浪漫主义描论文范文法,在无史实考证的前提下杜撰了小说创作起因,使译本弥漫着东方文化浪漫神秘色彩.同时,又借助divine influence(神示)②一词,表明神的力量无所不在,迎合了西方信仰基督教读者的审美情趣.『序文』还谈到紫氏部的文论观,对紫氏部做了背景介绍,借此表明日本平安时期女性的教育水平偏高.最后末松在英译本序文中称自己翻译这部作品主要目的“与其说想使读者愉悦,更想表达的是对人间性(human nature)的思考,告知人们千年前日本社会、政治状况的真实情形,让读者将日本中世和欧洲近代的状况做比较,从而说明日本平安时期文化洗练典雅程度超过欧洲”.

3.末松译文特色:对原文用典把握正确,和歌翻译妥当

末松是几位英译作家中唯一一位非英语母语者,故而其译作相对后继几位母语为英语者在用词取典上要略逊几筹:用词浅显、粗糙、通俗,不可译处大量做注进行解释说明.但是末松利用其日文古语娴熟的优势,在翻译过程能较好地把握原文中典故,让其后几位母语为英语的译者望尘莫及.以『桐壶』卷和歌第二首的英译文为例:

原文

直译

宫城野的风裹着露,听着风的声音,深深想起了小荻(幼子)小时候的模样.

末松谦澄译文

“The sound of the wind is dull and drear

Across Miyagi’s dewy lea,

And makes me mourn for the motherless deer

That sleeps beneath the Hagi tree.”

[Seidensticker] At the sound of the wind,bringing dews to Miyagi Plain,

I think ofthe tender hagi upon the moor.

比较末松与Seidensticker的英译文,显然末松在诗的句阵与韵律上(drear与deer押韵)要优于后者,仅置换了原诗中的一个意象,将“小荻”换译为“小鹿”,且将重要的歌枕“宫城野”做了注(一个非常翔实且充满诗情画意的注释).Seidensticker对日本古典文化、文学了解不精到,因而忽略了官城野的歌枕功能,没能对“荻”所隐喻的意象进行解构与重构,即没能很好地体现“小蔌”一词的文学功效.

学者们一方面肯定末松译本的历史学术地位,另一方面对其译作的质量颇有微词.例如他将(紫姬)译成Violet(紫罗兰),这一译法实际上把(紫姬)刻画成了一位一本正经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于《源氏物语》这样情景的小说是很不适合的.

作为《源氏物语》首个英译本,末松译本在英国问世时并没有产生什么反响,且评价颇低.这绝非末松谦澄译作质量不高,的确是因为在跨文化语境翻译中,有多处人物事件不能等同、等通,使得缺乏日本文化知识背景的英格兰人难以产生共鸣.

二、Waley译本:极具语言艺术鉴赏价值

Arthur Waley从1921-1933年将《源氏物语》以六卷形式翻译出版‘卅.Waley译本选词优美,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先后被转译为瑞士语、法语、荷兰语、德语、意大利语,使得日本文学在西方世界变得非常有名.但是,译本没有保留原文风格,任意删减、篡改了多处原文,这点为后续译者Seidensticker与Tyler刻意回避.法,Chamberlain认为:

“日本文学中最缺乏的是创造性,它还缺乏想法、逻辑推演、深度、广度及立体感,它太胆小畏怯,太单维单向,由而它不能更有深度、更有目的地处理、驾驭文本叙事”.

基于东西文化的不对等,原文中不可译处、难于理解处繁多.Waley翻译时使用归化原则,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英语话者提供自然流畅的译文,“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Waley总是力图将其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符合西方浪漫主义人物色彩,努力使其形象让西方读者不感陌生.

2.对Waley译本的评价

Waley在翻译时没有太多考虑自己译本在翻译上是否符合学术规范,他最为关心的是它作为英语艺术作品是否能受到英国文坛的欢迎.或许因为他认为《源氏物语》(原文)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复杂性其实不比格林兄弟写的童话高明多少”,为了从心理审美的角度提高译作的可读性,Waley通过对原文的删除与改写,增快或减缓小说的叙事速度.《源氏物语》Waley译本出现后,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Ivan Morris在The Genius of ArthurWaley(1970)中赞扬Waley译作与原文相比,表现出他严格忠实于作者原.但Pearce认为译本r添枝加叶(embroidered),有时有些迂究(pedantic)而不完整J [9];Seidensticker则称r他非常大胆地削减和删除(cut and expurgates),破坏了小说的整体结构,将源氏描绘得好似爱德华绅士;林月文指出r虽然译笔十分典雅优美,唯长有更改、甚至删省原作以适应英文读者处,故取为西方人士初识日本古典文学则可,以之为中译之参考,则未为合宜.Waley译本被指责改变了原文的风格,很明显他并非做逐字逐句、字词相对的精确(accurate)文学翻译.对此,他申辩为:《源》是一部较长的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投入了不少自己的诠释,(改写的原因是)让重塑的人物形象看上去像英文话者.

“In short, what I h论文范文e been able to give bears the same relation to the original as the photograph of an oil-painting bears to the painting. One whole element,and this a vital one, is lost. But a clear photograph,which though it omits much, at least adds nothing foreign, is generally preferable to a hand-copy...l give the reader black-and-whites. He must colourthem by the exercisr of his owm imagination. But I h论文范文e carried the metaphor too far. For a photograph can never be a work of art. And if I h论文范文e failed to make these rranslations in some sense works of art-ifthey are merely philology, not literature-then I h论文范文eindeed fallen short of what I had hoped or intended."⑤

整体看来,Waley译本不愧是诗人的感性与译者天赋充分发挥的名译作.Waley自在地用英语从自己的视角重写一个首尾呼应的故事,不拘泥于原文,没有翻译腔、地道自然.

三、Seidensticker译本:忠实于原文

Seidensticker大半辈子生活在日本,写了不少关于日本历史文化的论文范文.除《源》译本外,Seidensticker还出版了《源》研究相关书籍《源氏的那些日子》(The Genji Days.1977)和《西洋的源氏与日本的源氏》(The Western Genji The JapaneseGenji.1984);前者节选自其日记,后者为他翻译《源》期间所撰论文汇编.Seidensticker翻译态度较Waley严谨,全书几乎没有任意变更、删改之处,但译本中题名、人名的翻译存在不少问题.

1.Seidensticker译本的特点

(1)题名翻译不妥.《源氏物语》中的章回名称不由作者紫式部命名,而是由当时的读者为了阅读的方便自行添加的.这些章回标题大多数源于这一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歌、一段对话中的某个词句、或是展现出来的整体意境,因其中大都包含着日语中特有的文字游戏,而这种文字游戏是很难翻译成让英语读者一看即懂的英文,所以Seidensticker翻译这些标题时都颇费周折.以第三章题名『空蝉』为例,『空蝉』出生中流贵族,嫁给年老的伊予介作后妻.光源氏十七岁那年与她结下论文范文,恋恋不忘.其后,在其弟带领下再次与其幽会,空蝉起身逃跑,落下一件薄如蝉蜕的单衫.光源氏将单衫放在自己衣服下就寝,辗转不能成眠,遂起身做歌一首:

蝉衣一袭余香在,睹物怀人思绵绵.

和歌中将女子落下的衣物拟作蝉蜕/知了壳(空蝉).末松译本中将“空蝉”译为Beautiful Cicada(美丽的蝉),Seidensticker将其译成The Shell of theLocust(蝉壳).末松的译文没能对应于原文,Cicada一词作为昆虫的学术用语,英国的一般读者难免陌生,且英国没有蝉这一物种.从字面一一对应上来看,Seidensticker更忠实于原文,但考究起Locust一词,发现有诸多不妥之处,Locust主要解释为“蝗虫”,仅在美语中有“蝉”之意,与Locust相关的解释有“破坏成性的人、贪吃的人、警棍”.这样一来Seidensticker的“The Shell of the Locust”的译文与原文所表述的美人走后“蝉衣一袭余香在”留有余香、余情的佳境相隔甚远.

(2)和歌误译.造成和歌不可译及误译的障碍有以下三个方面:1)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日本人特有的感觉、感性的不可译;2)日语暧昧语言特征的不可译;3)歌中有的诸如等咏叹、婉曲的助词、助动词,及和歌体现出的余韵难以翻译.以桐壶卷和歌第三首为例,考查Seidensticker的和歌翻译.

桐壶帝命韧负命妇前往更衣娘家探望小皇子,命妇将帝的嘱咐传达给更衣母亲,夜深临别,『凉月西沉,秋天如水;寒风掠面,顿感凄凉;草虫乱鸣,催人堕泪』(丰子恺:1980),命妇对此情形,遂呤诗道:

即使象铃虫一样的哭声音达到极限,(我的悲伤)如这(秋天的漫漫)长夜般永远不将启明,泪水不断地、不断地流淌.

Seidensticker译本:The autumn night is toocontain my tears,/Though songs of bell cricket weary, fall intosilence

秋天的夜晚太短, 以至我来不及抑制自己(悲伤)的泪水.虽然铃虫的声音逐渐变弱,以至沉寂.

原文作者紫氏部表达的和歌语境是月沉、空澄、风凉,草丛中传来的铃虫的声音引诱人掉泪.秋夜的『铃虫声』字面上来看传达的是悲切的情感,实则在日本r王朝和歌J表现机能上,向人传达的是美的情感表达、幽玄·有心的歌风.铃虫声、秋夜这些在日本古歌中寓意深刻的词汇与和歌特有的韵律节奏,酝酿出和歌特有的余情、余韵.

《新古今集》的和歌修辞中,多采用本歌取、体言止,该首和歌中的铃虫声.. 同样采用了本歌取I)的写作手法.Seidensticker在翻译时没有注意铃虫中的比喻功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铃虫,由而将其翻译为r铃虫的声音上违背原文象铃虫一样的哭声之原意,造成误译.

基于文化背景差异,译者很难鉴赏底蕴深厚的和歌,特别是难以明了原作者在和歌文脉中隐含的叙事意图,由而造成翻译的不可能.比较该首和歌原文和Seidensticker的译文,译文缺陷是一方面没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歌风、歌韵,译文意象干瘪、枯燥;二是在词义上由于理解错误,出现误译情况.

(3)用异化原则处理译文.Seidensticker翻译时所用技巧靠近翻译异化原则: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基本原则和标准,“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支、严于此,尚未推究.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Seidensticker字词对应忠实于原文的译作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翻译观,其缺陷是过于追求字面对应,丢失原有意境.

2.对Seidensticker译本的评价

与Waley译本相比,Seidensticker译本受到的恭维要多于批评,他的译作被称赞为更为“饱满”、“精确”、“可信”,“剥去了Waley虚构的沉赘华丽部分,恢复了Waley删减部分,体现了紫氏部的真实意图”,“令人印象深刻且吸引人”.这些掌声后也存在着少数新批评,J.D Rucinski讽刺r Seidensticker女人样的声音象空中服务小姐——故作有礼而毫无个性J;林月文在介绍她的翻译时指出在一些诸如建筑、服装专有名词的翻译上,Seidensticker别无选择只有像Waley -样西化.1 976年,Seidensticker译本版权被Penguins Pukkusu收购,在全球范围内广为发行,成为世界语境中《源氏物语》的先驱.

四、Tyler译本:贴近和风文化

2001年10月出版Royall Tyler全译本.在Tyler英译本『序文』中,Tyler将自己翻译《源》时的基本指导思想归纳为五点:1)对光源氏和其他人物基本抱有好感;2)观察他们的风格品行并未崩溃;3)文中并未体现俗称的物哀和王朝的雅),他们只是活在世间的血肉之躯;4)作者(紫氏部)笔致慎重;5)为了读者便于阅读理解,英译文比原文读起来不至于过于简单.

Tyler在Waley和Seidensticker不同的翻译风格中开辟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可能是由于自己居住在澳洲的荒野之地的缘故,Tyler认为读者会在这部小说的广袤无垠中迷失方向,因此他提供了“一套方便的定向工具”:通过对每一回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列表并添加脚注的方式来解释散落在全书中各种诗歌的意境.其译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多用长句,以求贴近原文风格.Tyler的译本建立在和日本学者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它最大限度吸收了各类研究成果.《源氏物语》原文文体娟长,晦涩难懂.为体现原作者紫氏部特有的写作风格,Tler译本中的句、段都较长,不易理解.如果将其与日本《源氏物语》现代语译本相比,其特色与谷崎的持续、缓急自在的文体相似.

(2)双句手法翻译和歌.《源氏物语》中和歌用典繁多,造成了和歌的不可译.Waley先将和歌内容自己体会之后用英诗重构意象,Seidensticker则将和歌译为英诗对句的形式,两种方式都不妥当.Tyler的解决方法是将一句话分为两行,译文比原诗冗长,虽很难与和歌5-7-5-7-7的音韵节奏相对应,但能更为传神地表达作品中人物所言之情.以空蝉卷和歌第二首为例

Tyler译本

Underneath this tree, where the molting cicada shed her empty shell,

my longing still goes to her, for all I knew her to be. Seidensticker译本:

Beneath a tree, a locust&,acute,s empty shell.

Sadly I muse upon the shell ofa lady.

丰子恺译本:

蝉衣一袭余香在,睹物怀人思绵绵.

Tyler在翻译时,采用双句手法,严格按照和歌的音节模式,在英文译本中采用了5-7-5-7-7这样的音节顺序,这使得他的译本很多时候在长度上要远远超过日文原文,但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称等上效果极佳.

2001年,Tyler的译本由Penguins Groups的Viking出版.这本对光源氏情爱观持肯定态度的Tyler英译本正倍受关注.如今,依据原文翻译的捷克语、芬兰语、意大利语译本陆续出现,世界语境中源氏物语像的变容朝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前行.

《源氏物语》是10个世纪前平安锁国国风文化下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其古文文体繁复艳丽幽深、语言模棱两可,作为世界文学奇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工作非常重要,译者要有读通原作的基本功,跨语境文化背景下双语迅速准确切换的能力,才能克服隔世文化的差异感,用只言片语引领读者的审美取向.

《源氏物语》英译本也好,中译本也罢,版本众多,至今为止各译本均为独译,且绝大部分译者的母语为翻译活动中的目的语.译者对源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使得他不能完全理解源语言中隐含叙事者的真实意图.译者在翻译理解过程中本国文化范式起主导作用,原文本阐释过程中缺乏源语言文化相关语言、绘画、历史专家的参与,不能公正地还原文本.笔者数度查看法国关于日本平安研究状况资料,认为中文译者们可借鉴法国学者们建立团队进行翻译的方法.但是中国学者翻译《源氏物语》时,无论丰子恺还是林月文译本的序跋中,在言及翻译作业的史料考证时,均未涉及平安时期文化的思考.学习借鉴他国先行的成功经验,从手段与方法上重审中国的译介工作颇有价值.

《源氏物语》英译本的翻译史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程,从19世纪后叶末松译本的任意删除、添加,至20世纪末译者们借助外力对日语字词用典的详实考证,也基于传媒的发达英语圈学者们翻译时能广泛迅速听取日方专家的建议,使得译本愈来愈忠实于原文,并开始注意翻译中风格的问题,译者们力求译作在遵循“信、达、雅”的基础上,保存原文古朴、幽深、典雅、绵长.以光源氏的生命进程为叙事时间,以其身边不断变换的形形色色的女人们为叙事空间,经纬相绕形成一个完美的叙事作品,等等故事推进的节奏进程,都需译者们费心思考,翻译活动只有在宏观上抓住整体,微观上注意细节,广博众家之长,注意风格.才能日趋完美.

在全球语境《源氏物语》的赏析中,在比较文学领域,对不同文化语境中形成各具特色《源氏物语》译本的比较研究尤为重要.这一研究方法的拓展使得学者们由专注单一语言的文本细读(textual anaylsis)研究转型为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广域视角解读文化的产物——文本.众多译者历经翻译的苦劳将书出版成册,他们的源氏观也一同收入书物之中,他们的源氏观既有多样性、又有个别性,他们的一些个基本观点又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研究《源氏物语》不同译本相互关系、交互影响,具有价值.同时,各国译者和批评家的源氏观也是世界语境中对《源氏物语》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源》的翻译工作中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推敲,如:长句的处理;主格的明确;和歌音、韵、格的对译;敬语的保留等等,为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形成翻译团队,博众家之长.

注释:

①颇值一提的是,1882年留英剑桥的末松谦澄写了一部《支那古文学略史》,书中文学观念相当保守,主要论述了中国群经和诸子,对提出和实践“文学史”这一学术范式,具有开创意义

②该处指佛教中的神示

③该处『含义』 -词,在原文中为“conception”,指紫氏部已是在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有自己的文论思想,包括写作的表现手法,对现实与浪漫关系的处理美

④Miyagi is the name ofa field which is famous for the Hagior Lespedeza,a 论文范文all and pretty shrub, which blooms inthe Autumn, In poetry it is associated with deer, and amale and female deer are ofien compared to a lover andhis love, and their young to their children

④Ivan Monis是英国作家和日本问题研究学者.他获得哈佛大学日语语言文化硕士学位,获得伦敦东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他撰写与翻译了大量日本现代和古代的文学作品

⑤by Arthur Waley,see Ivan Morris(ed.),Madly Singing inthe Mountains:an apprecitation and anthology of Arthurwaley,London,1970: 142,155

⑥ Pocorobba, Janet. Edward Seidensticker. Accessedat:http://www.metropolis.co.j p/tokyofeaturestoriesarchive349/3 00/tokyo featurestoriesinc.htm

⑦有心:高度的象征美的诗境

源氏物语:源氏物语[生田斗真 中谷美纪 洼冢洋介]

总结:本文是一篇源氏物语译本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源氏物语引用文献:

[1] 日语和源氏物语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日语和源氏物语类专升本论文范文2000字
[2] 思源博士学论文选题 思源博士论文题目怎么定
[3] 菲律宾语专业论文题目 菲律宾语论文题目哪个好
《《源氏物语》英译本特点》word下载【免费】
源氏物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