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政治社会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9

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参考: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
  2. 第二篇政治社会学论文样文: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3. 第三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模板: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
  4. 第四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例: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5. 第五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格式:学术场域的政治逻辑

★100篇免费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政治社会学论文写作参考,适合政治社会学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参考: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

冷战后国际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关系.深刻认识这些影响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历史悠久.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推动下,进入更高、更受关注的层次.国际政治社会学是以社会本体论为基础,借用社会学方法,以国际社会的结构构成、国际社会的演变、国际社会与国际政治之间的互动、国际社会与国内政治之间的互动、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之间的互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马克思被称为“政治社会学之父”,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归纳和整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不仅是发展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要求,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和分析国际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际社会是世界*往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机械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国际社会.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社会重点突出的是国际社会的“社会选择”,也就是工业社会和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方式.列宁对国际社会的观察,在阐述跨国垄断组织和资本输出形成全球性整体联系的同时,更为突出的是由此造成的国际社会内部关系的极端对立化和矛盾的尖锐化.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以“国际化”和“民族化”两个概念剖析了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整体性世界联系的客观性,特别是整体性国际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联系.沃勒斯坦从世界体系的视角出发,指出真正能够称得上国际社会的是现代世界体系,着重论述了稳恒的国际社会结构.国际社会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阶级结构和依附关系结构.就社会阶级结构来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内社会的结构,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的国际社会的结构.在依附关系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心—*”结构或“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国际社会结构观在两个方面区别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观:一是国际社会的结构和国内社会的结构是同一的,国际社会的结构完全渗透和嵌入到国内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国际社会的结构自身具有不断强化的功能.国际社会的冲突来自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社会合法性的反抗.帝国主义时代国际社会的冲突表现为跨国垄断集团之间的角斗.现代世界体系的冲突以反体系运动为主.国际社会的发展,在横向上表现为国际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在纵向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性飞跃.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国际社会存在的深刻基础,生成和建构了国际社会的阶级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构成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国际社会的根本路径.从本体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是实践本体.交往作为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建构了整体性的国际社会,塑造国际行为体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核心.人、交往、社会是三位一体的,以交往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关怀,也内在地要求国际社会必然超越自身,跃进为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篇政治社会学论文样文: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19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人口空间再分配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也是当代城市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往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存在一定局限性,理论研究偏重于宏观层面的人口空间格局分析而轻微观过程剖析,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政策实践中对人口优化布局的考量往往也有失偏颇.现实中的大城市人口布局调整正遭遇种种挑战与障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好也难以达到政府预期.因此,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从理论研究中寻求对当前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合理解释.

中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矛盾冲突凸显期,“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也由此出现转折点.就理论研究而言,地理学应多加强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研究,探索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现代治国理念要求的人口优化布局方案.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人口空间分布不应屈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布局调整必须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人的需求,应注意协调和兼顾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需求.

借鉴政治社会学视角,人口迁居、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实质则是一系列的政治过程,而利益冲突则是这些政治过程产生的原因所在.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将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与政治社会学视角相结合,对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态势及微观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剖析隐藏在人口迁居、人口空间变动背后的政治过程,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力架构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之上,在此基础上对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所引发的若干城市问题进行分析,揭示本研究所包含的政策启示.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阐明选题意义,并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八章,第三部分是结论与展望.研究所得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自1990年代以来,在“赶超战略”的影响下,上海市经历了城市化“质”与“量”并行快速发展过程,中心城区以“质”的提升为主,郊区城市化以“量”的扩大为主.在超常规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商业利益群体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博弈也显得较为突出.“城市政府”是在公共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权衡与徘徊的“比较利益人”,商业利益群体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经济人”,民众是以个人与家庭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自利人”.在城市更新与郊区开发过程中,尽管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之间也存在冲突,但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合作从而形成“增长联盟”,地方政府采取的博弈策略大体上是“迎合”多于“对抗”,商业利益群体则采取“理性回应”策略.面对强大的增长联盟,民众的策略大体上是“顺从”、“有限抗争”,对“增长联盟”的抵制比较软弱无力.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是微观过程与宏观表征的统一体,包括人口迁居与城市各区位人口规模变动(或人口空间格局变动)两个基本方面.以卢湾、浦东新区、金山区分别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三个地带各自的人口迁入、迁出特征.中心城区因动拆迁而形成大规模迁出流,因城市更新过程的住房再开发吸引市内人口迁入,另外中心城区商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市外人口迁入流,大规模迁出以及规模可观的迁入使得中心城区发生快速人口置换.近郊区的大规模住房开发与第二产业发展分别吸引着市内普通白领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迁入,近郊区的迁入流远大于迁出流.与中心城区以及近郊区相比,远郊区的人口迁居行为相对不太活跃,主要以近距离的区内迁居为主,同时与街道、镇村委两类社区相比,镇居委这类社区的开放度相对较高,人口迁入比较活跃一些.

1990年代以来,上海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宏观表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心城区整体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均有所下降但局部区域出现人口密度增加,近郊区人口呈快速地、不均衡地增长态势,人口增长主要体现在与中心城相邻的区域,同时郊区人口分布表现出“簇团式”发展的态势,外来人口郊区化与一般模型所描述的情形有所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中心城核心区与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同时增长,远郊区人口较缓慢增长,区域人口分布过于分散的状况仍未有大的变动,统计数字上表现出来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大都源于行政区划调整,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远郊区人口集聚的作用.

生态竞争是隐藏在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中的基本机制,各社会阶层围绕共同的适宜区位展开竞争,但由于特定区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竞争的结果是导致人群迁居,进而使得人口空间分布发生改变,这就奠定了“人”的因素在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动力机制中的主体地位.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快速下降,但与郊区相比,这一区域仍然具有公共交通便利度高、教育资源集中度高、商业网点密度大、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就业机会集中的特点,总体上仍是生态位势较高的区位.中心城区迁出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具有一定弱势群体的特征,而迁入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主要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近郊地带迁出到中心城区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主要是出于学习培训需要而迁居的青年人,以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重新择居的中年人,而迁入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则主要是来自中心城区动拆迁地块的弱势群体(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失业人群)、白领人群(尤其是普通白领)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年轻的外来务工者.

大城市各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态竞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对上海市的案例分析可知,最重要的影响来自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的强烈干扰作用,这一干扰加快了生态竞争与中心城区弱势群体的淘汰过程,地方文化因素,即传统的城市区位优劣认知强化了生态竞争,个人特征与家庭状况对生态竞争也有影响,但这一影响比较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综合动力机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民众与增长联盟之间的冲突、博弈影响到各社会阶层的迁居决策,并导致城市各区位上的人口数量变动.面对增长联盟带来的城市变迁,不同社会阶层的应对策略有所差异.对于毫无抗争能力的人群而言,其迁居过程高度依赖政府与商业利益行为,成为可以随意摆放的棋子,对于那些有一定选择能力的人而言,其迁居的区位往往是紧邻中心城区的次优区位,并不完全与“增长联盟”所期望的一致,但是,却也大体上是朝着“增长联盟”所期望的方向变动.

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赶超战略”的指导下大城市发展进入速度竞争时代,政府与资本组成的增长联盟几乎垄断了城市化发展的话语权.大城市人口迁居以及人口空间格局变动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朝着政府、商业利益群体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发展,而“人的需求”则相对处于次要地位.脱离“科学发展观”指导的人口布局调整带来了种种问题.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不相适应,不利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不利于宜居城市建设,并且导致郊区社会管理中出现众多问题.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意义有三点,大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尚有待转型,对于当代中国东部大城市而言,人口政策,主要是人口分布与移动政策,应在城市政策中居特别重要的地位,应该要强调人口政策与其他各类城市政策之间的协调与良性互动,形成综合力,共同推动“和谐城市”建设,在利益分化与利益博弈日益凸现的时代,民众的维权意识正被逐步唤起,“无所不能”的政府继续存在的空间将越来越狭小,这一时代特征要求政府回归公共利益代表以及利益平衡者的角色,同时政府角色回归也是“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今后应让民众在迁居中多拥有一些选择的可能,而不是仅仅朝着政府单方面所期望的状态改变.

第三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模板: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

目前,刑事申诉案件的剧增以及在刘涌等案件上所反映出的社会公众对刑事判决的不信任,使得刑事判决的认同危机成为困扰我国刑事诉讼法制改革的一个“瓶颈”.在新一轮的刑事诉讼立法改革进程中,对该问题的探讨是学术研究者不容回避的历史责任.应当承认,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在诉讼公正、人权保障等价值取向视野中对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问题的探讨,对于促进我国刑事法制现代化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毋庸置疑,视角的单一也限制了人们对刑事诉讼问题的全面、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应当突破传统理论研究的分析框架,借用政治社会学上的合法性概念来重新审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在合法性概念的视野中,以刑事判决为切入点、以刑事判决如何获得公众认同为内容,来探讨我国刑事判决及其赖以形成的刑事司法制度信任危机的消解路径.

在刑事诉讼研究领域借用合法性这一概念来研究刑事判决问题是可行的.因为合法性问题是对国家公权力属性的探讨,刑事判决在本质上是刑事审判权这种国家权力运作的结果,作为一种公权力,刑事审判权必然具有公权力的基本属性.这样,在国家权力的范畴中研究刑事判决的合法性问题不存在任何障碍.另外,在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机制中,刑事判决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这种功能发挥的程度及其实际效果同社会公众对刑事判决的认同和服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刑事判决的社会控制功能也要求刑事判决具有较高程度的合法性.

对合法性概念的认知有两种基本的范式:经验主义的认知范式和调和主义

第四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例: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它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国际政治理论因此而出现了社会学转向.本文探讨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述了它与主流理论的不同之处,评析了它的理论价值,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并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反思.

论文共分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提出了国际政治社会学转向的基本含义、内容和动力.并把中间立场的建构主义作为国际政治理论社会学转向的代表来加以分析.

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首先简述了社会学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然后阐明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的基本主张,重点分析了中间道路的建构主义——语言学派建构主义和传统派建构主义的不同观点和视角,认为两种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和欧洲建构主义的差异.

第二章概述了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崛起.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崛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一是冷战的结束给国际政治理论提出了新挑战,为新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空间.二是学科内部的争论为建构主义的崛起开辟了道路.同时早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社会学研究也提供了学科资源.

第三章是规范、认同与国际政治.规范和认同是建构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理解建构主义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认识行动者的规范和认同的塑造过程.规范和认同在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国家利益的再定义的过程.规范、认同不同,国家的行为也不一样.正是从规范和认同出发,建构主义拉开了与主流理论的距离.这一章详细地剖析了规范的性质、产生、扩散和内化的生命周期过程以及认同的的四种类型.并对规范和认同与国际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通过规范和认同清晰地显现出来.

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政治社会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年论文、2000字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政治社会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选题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4324.html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传统国际政治概念的解读.主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了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即行动者与结构是相互建构的关系.建构主义避免了主流理论对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功能主义理解.另外具体解读了无政府状态、国家利益和安全困境的新内涵.

第六章着重阐述了以温特为主的建构主义与其它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争论,建构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同时评价了它的理论贡献,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 结语部分是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思考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其所具有的借鉴作用.

第五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格式:学术场域的政治逻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权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行政权力如何影响学术权力进行了大量研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前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热议更是将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使能真正能祛除“行政化”,仅依赖于学术权力,学术系统就一定能保证进入一种良好运作状态吗换言之,学术权力的运作是否也存有某种隐秘的机制基于这一考虑,本研究试图回答一个更为基础性的问题——学术场域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制度化过程.这亦即是本研究所指的“政治逻辑”.

本研究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综合借鉴政治社会学、微观政治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首先考察学术场域的分层与权力结构,尤其是这一结构形成过程中的政治逻辑;而后运用问卷数据对政治逻辑的合法性和合法化危机进行分析;最后在归纳政治逻辑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反思政治逻辑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学术效应.

导论部分首先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交代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然后将基于生活史的个人问题转化为一个社会学问题——学术场域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制度化过程,而后从选题缘由切入到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进而对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文献进行述评,寻找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认识路径,最后对研究方法论进行反思.

第一章主要是对核心概念的讨论和界定,包括学术场域、政治、权力以及政治逻辑等概念以及对学术场域结构的初步分析,为研究的展开进行必要的澄清和理论准备.

第二章从学术场域中的两条原则——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分析入手,而后分析我国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特征及其在当前的适用性,进而指出,学术场域中的“差序格局”及其内含的特殊主义表现样态是政治逻辑在我国学术场域中的生成空间.

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量化方法,分别考察学术场域分层和权力结构的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基于物理学学者学缘关系的院系分层与权力的结构化特征;二是基于《社会学研究》学术期刊中学者学术互引关系的学术交流网络分层与权力的结构化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层次院校在博士生互聘和学术互引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不均衡,其中排名靠前的院系占据着非常有利的位置.可以说,博士生互聘和学术期刊作为两种重要的力量形塑着学术场域的权力结构,而这种业已形成的结构反过来又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再生产着学术场域的分层与权力结构.

第五章采用参与式观察所得的研究资料,将学术会议作为仪式进行社会学分析,展现了其中复杂的权力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发现,学术会议一方面受行政权力的干预,另一方面在促进学术场域的社会团结的同时,其内部也形成了特定的地位等级结构.学术会议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促进着学术精英的生产和学术秩序的再生产,表现出微观场景中的政治逻辑.这进一步验证和解释了第三、四章量化研究的结论,推进和深化了对政治逻辑的认识和理论解释.

第六章在量化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学者对学术场域政治逻辑及其形成规则和学术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度,并对学术场域内部要素在运行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最后讨论政治逻辑的合法性和合法化危机.

结束语分为三个小问题,一是对学术场域的政治逻辑予以归纳,二是分析政治逻辑的正、负学术效应,最后指出了可能的创新之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此文是一篇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政治社会学引用文献:

[1] 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推荐 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政治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政治社会学参考文献怎么写
[3] 政治社会学论文提纲 政治社会学论文提纲怎样写
《政治社会学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政治社会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