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参考 农业政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业政策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参考: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
  2. 第二篇农业政策学论文样文: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
  3. 第三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模板:*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业政策研究
  4. 第四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例: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
  5. 第五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格式: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农业政策学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参考: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断增加,各种矛盾冲突日趋明显,森林资源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山林权属争议(通常又称山林纠纷)是山区、林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山林纠纷的不断产生和久拖不解,不仅会影响林业生产建设,破坏森林资源,而且会引发群体事件,威胁财产和生命的安全,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山林权属争议已成为社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浙江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省份,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小省.山多、地少、人众,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这一特点决定了林业在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山区又是一个特殊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口素质偏低,山区农民对山林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山区的信息相对闭塞,交通、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建设滞后等等,区域特性导致山林权属争议的多发性,同时又给山林纠纷的调处工作增加了难度.事实表明,浙江省是一个山林纠纷多发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来,已调处的山林纠纷达26万多起,至今遗留的纠纷积案近1000起,每年又有新的山林纠纷不断发生.为此,多年来,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山林权属争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情况各异,影响调处工作的因素纷繁复杂,急切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从而揭示其产生和发展规律,探求其有效解决的措施、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浙江省“十五”规划和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相继提出了提前基本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和“打造绿色浙江,创建生态省”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离不开占有70%土地面积的山区,而且山区将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瓶颈”.因此,加强山林权属争议研究具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以政策学、社会学、法学和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在查阅大量文献、多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对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的历史演变、特征及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浙江省山林纠纷的成因进行了详尽的剖析;紧密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对基层在调处山林纠纷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凭据及其法律效力等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阐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述,对常用的三种调处山林纠纷的方法的程序、特征、影响因子及应用设计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认为: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社会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在山林纠纷调处方法的运用上,主要以协商调解为主,行政裁决次之,司法裁决最少,基于现实条件,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调处山林纠纷的凭据种类繁多,目前应用比较混乱,对调处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仍将长期存在,调处任务还相当繁重和艰巨.本文从浙江省情和林业发展背景出发,提出大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建立和完善林业法律体系,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各种调处手段,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等综合措施和方法,以期预防、减少和及时调处山林权属争议.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对山林权属争议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比前人的研究更进一步,(2)综合应用政策学、法律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理论对山林权属争议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新意,(3)将社会学理论引入山林权属争议分析之中,为分析和研究山林权属争议提供了新的思路,(4)对调处争议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凭证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并对其法律效力作了初步的界定.

第二篇农业政策学论文样文: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

旅游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和规范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社会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旅游发展战略方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办法措施的总和.它也是我国数十年来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应如何应对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群”看法不尽相同,争议颇多,如:地方旅游产业定位的普遍现象是否都合理,出境旅游人数和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否应进行政策干预,政府的旅游管理角色应如何转型等等.为了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依据,论文基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等基本理论,将旅游产业演进引入旅游公共政策研究,并提出了旅游产业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的论证过程中,论文立足全球视野,一方面对全球一百余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研究和评价旅游产业演进的过程以及(非人为直接干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以国外3个具有典型性的国家以及中国为例,定性分析和诠释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在理论框架得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以我国为案例对象,剖析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在旅游产业演进视角下的问题成因及修正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理论上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为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各种政策选择问题提供一种方法论,并对处于不同旅游产业演进阶段的政府超前制定理性而科学的旅游公共政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我国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理论研究

(1)提出和论证了旅游产业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旅游产业演进是旅游产业实现供需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是一个干预性的过程.旅游公共政策的制定总是遵循着旅游产业演进的轨迹,而同时又对旅游产业演进施加着影响.

(2)构建和运用了旅游产业演进的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模型.本文引入二维象限分析的基本形式和目标参照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构建旅游产业演进的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模型,为评价和定位旅游产业演进的程度和阶段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3)分析和讨论了不同旅游产业演进水平下的旅游公共政策选择.在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评价对象所涉及的旅游产业强势区、旅游产业拉动区、旅游产业弱势区以及社会经济推动区4个区域的发展现实,本文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不同地区在旅游公共政策上的一般导向选择.

2.实证研究

(1)借鉴库兹涅茨国际截面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全球一百余个国家的旅游产业演进概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以全世界140余个国家的历时性数据和共时性数据为基础,分析旅游产业演进在全球范围内的基本概况.论文重点借鉴了库兹涅茨的国际截面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年和1995年两个时间截面上影响旅游产业演进的4种因素(2008年后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数据波动过大不宜采用).

(2)运用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模型评价全球一百余个国家与我国各省、自治区的演进程度.论文以2000年与2007年为截面,评价得到具有纵向可比性的绝对数值和标准化后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数值并形成可直观观察的散点分布图.

(3)结合文献分析法分析和诠释国外3个典型国家以及我国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的关系.论文分别以传统发达国家(地区)——欧盟、追赶型发达国家——日本、传统发展中国家——泰国以及我国自身为案例,从不同维度分析和诠释了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形成之间的关系和历史过程.

(4)基于旅游产业演进视角对我国旅游公共政策的成因与修正策略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幅员辽阔、旅游产业演进梯度差异大等现实,指出当前我国旅游公共政策的四项不匹配现状,提出我国应构建“跨省区域性旅游公共政策组合”的政策理念等五项修正策略.

3.主要结论

(1)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源于两个因素(基于旅游产业演进角度),一是旅游产业演进的程度,二是政府的理性目标.

(2)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度依附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密度4个因素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国家越富裕,旅游产业规模和人均效益都越高;国家产业结构水平越高,旅游产业人均效益越高;国家人口规模越大,旅游产业规模越大;国家人口密度越高,旅游人均效益越高.

(3)发现各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额总体上会随着人均GDP、产业结构以及人口密度的上升而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分布.

(4)全球一百余个国家以及我国各省、自治区旅游产业演进水平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走的是经济优先发展,随之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少数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公共政策的强势推动下表现出旅游产业超前发展并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特征.

第三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模板:*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业政策研究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业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对两党农业政策的主体内容、实践绩效、共性及差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与探讨,深刻总结其成败经验教训,系统揭示两党农业政策对中国政局的深远影响,希冀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所裨益和启迪.

论文共分六章,其具体内容如下:

引言部分探讨了从农业政策视角进行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概述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通过对国共两党制定农业政策的背景分析,论证殖*义侵略改变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阐释*革命时期中国农业危机的表现、成因及解决方式,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生产关系是*革命时期农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是解决*革命时期农业危机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第三章:通过对国共两党农业政策中农地政策、农税政策、农业租佃政策三大方面进行考察论证,全面深入地挖掘与梳理了*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业政策资料,对学术界鲜于关注的国共两党农地政策、农税政策及农业租佃政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构建了*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业政策的主体框架,深刻揭示出国共两党农业政策的阶级特质.

第四章:通过对国共两党农业政策异同点的比较分析,阐明两党在重视制定农业政策、依据政局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方面具有相同特点,在农业政策的指导纲领、农业政策实施的阶级基础、农业政策的侧重点、农业政策的实施方式四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第五章:阐释中国*农业政策成功的经验: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制定实施农业政策的指导原则,二是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农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三是满足农民群众物质利益需求,四是注重工作方法,中国国民党农业政策失败的教训:一是以民生史观为制定实施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二是以农业改良政策为核心内容,三是以解决财政收入为目标,四是无有效措施保证政策实施.

第六章:阐明国共两党农业政策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中国*的农业政策使其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成功地调动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生产和政治斗争热情,发展了农业生产,完成了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中国国民党的农业政策导致国统区农业破产,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社会秩序失控,最终失去了大陆政权.

结语:对国共两党农业政策的多层面关系进行总结分析,并给出本论文的结论.

第四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例: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

浙江“二五减租”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一方面,浙江“二五减租”不仅与乡村社会的土地问题相关联,而且有鲜明的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色彩.研究浙江“二五减租”,有助于对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立体的”、“全息的”,而非“平面”的认识,从而实现“再现过去”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中国7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改革中,农业政策的改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探讨浙江“二五减租”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影响其运行的条件和机制,对于我们当今大力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https://www.mbalunwen.net/hqx/86732.html
研究浙江“二五减租”比较困难.首先,资料零散,可供借鉴的成果较少.浙江“二五减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49年以后,对于浙江“二五减租”的专题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要全面分析,准确地把握,恰如其分地评价,自然有一定的困难.其次,该研究对象涉及到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政策学等诸多学科的有关知识,这对于理论素养并不深厚的我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研究的逻辑体系:力图坚持历史学、农村社会学、政策学的基本原则,运用叙事、定量分析、微观与宏观*等方法,在总揽浙江“二五减租”发展线索的基础上,依次通过与乡村土地问题关系的分析,对社会关系变化影响的考察,以及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探索,把握浙江“二五减租”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从揭示减租社会势力的变化与减租活动兴衰的关系入手,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整合政策的运行条件和乡村社会整合的基本规律.

研究的内容分为以下五个章节: 第一章,浙江“二五减租”史的叙述.“二五减租”起源于大革命时期,就其政策本身而言,不仅具有经济问题的特性,而且融入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内涵.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浙江“二五减租”实际上已演变成为:通过减租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进而整合乡村的重要举措.据此可把浙江“二五减租”分为三个时期:1927-1934年的兴起时期,1937-1945年的“精神再现”时期和1945-1949年国统区推行时期.

第二章,浙江“二五减租”与乡村土地问题.从理论上讲,浙江“二五减租”被视为解决土地问题较为理想的过渡政策.具体到1927-1934年间,浙江“二五减租”对地价的跌落和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从减租后浙江乡村土地问题的实际状况看,它对土地问题的影响十分有限.尽管如此,却不能依据这一点来论其成败,甚至由此否认浙江“二五减租”在解决土地问题中的作用.因为在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浙江“二五减租”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浙江“二五减租”政策的推行,不仅涉及到乡村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土地关系,而且触及佃业关系、地方豪绅业主与地方党部的关系、浙江地方党政关系.这种现象在1927--1934年间表现得更为明显.把这三种社会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有助于揭示浙江“二五减租” 第四章,浙江“二五减租不解有“在近代中,转近代于深化对浙江“二五减租”与土地关系的理解,而且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社会的变迁.浙江“二五减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时代巨变的烙印.其二,在近代异,使得浙江“二五减租”不仅近代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抗浙江“二五减租”及相关联的土一,浙江“二五减租”发展的每一阶段,均深深地打上了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国共两党对于土地问题历史定位的差响着国共两党的关系及其整合乡村的绩效,甚至触及到了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都或多或少地与政策相联系.

!其!冲i或节油!咖甲与1.本丧l畸第五章,浙江“二五减租”的兴衰历程,不难发现:国民党民党派系斗争等减租社会势力的之相对应:减租中佃农地位被忽!在1927一1934年间推行绩效甚微减租势力的兴衰.纵观浙江“二五减租”在1927一1934年‘方党组织、地方政府、佃农和社会舆论以及与之关联的国性互动,是促使“二五减租”在浙江兴起的重要原因.与和地方政权执行力度的严重不足,是导致浙江“二五减租”启示:大革命失败后“二五:的致命叫租·,白弱点.

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2500字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业政策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选题
的兴起,是国民党企图整合乡村的一次尝试.浙江“二五减租”,则是其中推行范氢围较叫、持的土地l’9题用续时间稍长的一个试点而已.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一举措不只触及到乡村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应看到,就酬江“二五减租”本身而言,其成败是受到众多的社会因素,尤其是乡村不平等的土地关系和甲共两党对于土地问题历史定位差异的影响和制约.历史经验告诉我,门:就近代中国而言,廿政的督导和辅助是政策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但整合乡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料力的良性互动.农村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地方政府具备强有力的政策执行能力,而且更需障农村动员及农村社会自身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舍此,任何对于农村的改革,都无成功的希望.

第五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格式: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以及教育的法制化.它不仅在近代教育历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因其作为从教育制度通向教育实践的*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其研究现状来看,研究成果颇丰,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理论、教育政策背景、教育政策制定及推行等方面,这些研究将有裨于对近代新教育政策演变的进一步认识并加深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新形势下,从当代教育政策学及相关学科的多元视角出发,实现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突破,将推动对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进一步研究.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是以科举制度为核心,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官学、私学、书院并存的教育模式.*战争后,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和西学的传入,近代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洋务运动中,教育问题涉及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矛盾与冲突,需要政府通过教育政策来进行制度的规范.维新运动中,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清政府扩大政府职能,加大社会管理的力度.在此过程中,早期改良派、维新派和绅商阶层进行了教育思想与实践探索,促使公众议程得以建立,从而使学校教育问题进入政府议程.清末新政改革时期,全国掀起了书院改学堂与创办新式学堂的兴学*.学校体系以及学堂管理中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学校教育问题终于成为了教育政策的核心领域.

清政府快速地建立了教育政策规划的日程,仿效日本,组织专门的力量来进行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由于各种原因,初次规划的学校教育政策方案未得到全面推广.嗣后,清政府诏令张之洞等人厘定学堂章程.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获得颁行,清政府督饬各省推广新式学堂,掀开了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实施的序幕.学务处作为学校教育政策实施的专门组织机构,对教育政策推行进行规划与安排.各地督抚积极向学,采取了多种措施,各地在办学数量和质量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直隶省和湖北省的政策实施过程就是典型的案例.但是,由于教育问题的社会关联性,以及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的多元复杂性,清末学校教育政策推行过程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基于国民素质对于宪政改革的决定性意义,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学部,授予学部一定的决策权力和执行权力.学部在自身权力范围内,将学校教育政策推行作为当时的中心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署,并根据新教育推行中的情况,对学校教育政策及时进行修补,进行政策推行中的再决策,从而使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得以增订.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政策制定和政策推行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通过政策实施环节来检验政策的内容,从而使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内涵,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政策史的开端.通过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实施,学堂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基本发挥了教育政策的社会功能.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是统治阶层意愿的表达,课程设置的条文体现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决策者过分依靠日本教育政策经验,缺少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教育政策制定步入了教育救国的误区.在教育政策推行过程中,各种程度的利益冲突使清末学校教育政策表现了自身的能力限度.由于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清政府缺少应有的政府能力,未能及时调整教育与社会结构层次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随着清朝的灭亡和清政府权力的丧失,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终成历史资源,让位给民国及后继者不断探索的征程.清末学校教育政策这一专题的探究,仍然是当今中国近代教育史、教育政策学相关学科亟需进一步加强并深入展开的一个未尽领域.

本文是一篇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农业政策学引用文献:

[1] 农业政策学专业论文选题 农业政策学论文标题怎样定
[2] 农业政策学论文参考文献集 农业政策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农业政策学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农业政策学论文提纲如何写
《农业政策学论文范文参考 农业政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业政策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