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通信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通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通信硕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2

通信硕士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通信硕士论文范文参考: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 第二篇通信硕士论文样文: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3. 第三篇通信硕士论文范文模板: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4. 第四篇通信硕士论文范例: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5. 第五篇通信硕士论文范文格式:人是媒介的尺度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通信硕士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通信硕士论文范文参考: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移动通信用户人群的不断增加,电磁波谱中射频无线通信所占用的无线电波频带愈渐拥挤.以频率更高、波长更短的光波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具有可用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速率高及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室内可见光通信技术就是在普通照明光源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传输功能,通过照明光源的高速明暗闪烁来传递信息,接收端则使用光敏器件来捕捉获取光信号中携带的数据信息.该系统为室内无线通信网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宽带接入方式,是构建室内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种有效补充.基于此,本文对室内信道环境下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室内可见光通信的信道模型、调制解调技术及信道编码技术,为室内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实用化奠定基础.

首先,本文对以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阵列作为照明光源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传输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一种涵盖光源布局与布线的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模型.通过对可见光直射视距链路和反射非视距链路的特点分析,就其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考虑了发射端LED阵列中光源分布、无线通信接入点与LED阵列之间的路径、LED阵列与LED之间的路径、LED光源存在多个反射路径等信道因素,对现有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链路模型进行了改进,推导了涵盖光源布局与布线的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冲激响应函数的数学模型.通过对该信道模型的仿真研究表明,无线通信接入点与LED阵列之间以及LED阵列与各个LED之间的路径会加剧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接收端多径效应的影响,而系统的最高数据传输速度也会受到LED阵列拓扑结构的限制.基于该信道模型,也研究了缓解LED阵列光源发光不一致所引入的符号间干扰现象的策略,并对各个策略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其次,为了提高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并考虑LED调制带宽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技术.论文分析了可见光通信系统典型调制方式的基本原理,结合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对调制方式的特殊需求,提出了一种MVPM(M-ary Variable Period Modulation,多进制变周期调制)调制方法,给出了MVPM的调制和解调原理及参数选取原则,分析了MVPM的带宽利用率、误符号率、闪烁缓解和明暗控制等性能,理论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数字基带调制方式,MVPM拥有更佳的带宽性能,适合应用于调制带宽受限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对MVPM进行了改进,提出了DCF-MVPM(Duty Cycle Fixed-MVPM,占空比固定多进制变周期调制)和MNVWPM(M×,N-ary Variable Width PeriodModulation,多进制变宽度周期调制)两种调制方式,其中DCF-MVPM解决了MVPM潜在的光源闪烁问题,MNVWPM则具有更高的带宽利用率,适合信噪比高的应用场合.同时,对MVPM、DCF-MVPM和MNVWPM三种调制方式对信道产生的符号间干扰现象的抵抗能力进行了分析.

然后,为了更好的适应信道环境,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本文对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编码技术展开了研究,提出一种基于RS码(Reed-SolomonCode,里德-所罗门码)编码体制的LDSCC(L-Dimensional Serial ConcatenatedCode,多维串行级联码)的信道编码技术.详细给出了LDSCC的编译码原理和构造过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信道传输性能的改善结果,LDSCC编码维数越高,信道传输性能越好,但是相对应的编译码复杂度也越高.同时,考虑到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特殊要求,提出了RALDSCC(Rate-Adaptive L-Dimensional Serial Concatenated Code,码速率自适应多维串行级联码)编码结构,根据室内光强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编码维数以实现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理论分析了该编码方法的有效性.

最后,为了验证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调制解调技术和编码方法的性能,本文设计了室内可见光通信硬件实验系统,给出了硬件实验系统的结构框图、关键器件选取及核心电路设计过程.在该实验平台上,通过改变多进制变周期调制MVPM及其改进型的调制方式—占空比固定多进制变周期调制DCF-MVPM和多进制变宽度周期调制MNVWPM的调制参数及可见光光源与接收光敏二极管之间的通信距离等因素,分析了MVPM、DCF-MVPM和MNVWPM在室内可见光通信实验系统中的传输性能,给出了各种实验条件下的误符号率与通信距离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多维串行级联码编码结构与MVPM结合后在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性能,验证了多维串行级联码编码结构的纠检错性能.

通信硕士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通信硕士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3000字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通信硕士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通信硕士论文范文题目

第二篇通信硕士论文样文: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

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第三,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


https://www.mbalunwen.net/hqx/89820.html

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

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第三篇通信硕士论文范文模板: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发展高技术产业,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技术体制理论,验证技术体制是否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有显著性影响;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产业,高技术产业以高技术为其产业特征,具有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因此,技术体制视角下研究高技术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率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提供一些借鉴,从而发挥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引领性的关键作用.

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效率软件、SPSS16.0和Eviews6.0统计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1)对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如经济效率理论研究综述、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相关研究文献、技术体制理论研究综述.经济效率理论包括古典经济效率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效率、现代经济理论的经济效率的相关研究.技术体制理论包括技术体制概念的界定、技术体制的类型、技术体制与产业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等;(2)在对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本文定义了本文研究的影响技术体制的技术机会(OPPO)、创新的独占性(APPR)、知识基础特性(PROP)、外部知识获取性(ACEE)四个变量.另一方面,本文分析总结了测度经济效率的随机边界分析*A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归纳了二者在测度经济效率的差异.(3)提出了技术体制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研究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体制的现状.从变量和数据的选取定义了适用于本文的技术体制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多元回归模型,构建了输入输出指标体系及测度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模型.(4)通过所建立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模型和技术体制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验证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行业和区域差异性,另一方面,验证了技术体制是否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行业和区域不同程度的深层影响.(5)根据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对检验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创新性诊断如下:

(1)构建了影响技术体制维度的技术机会、创新的独占性、知识基础特性、外部知识获取性指标体系设计,对比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和区域的技术体制情况.从行业来看,五个行业2003-2009年技术体制平均水平指标中,医药制造业的要明显相对高于其他四个行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机会平均水平相对最低.从区域来看,高技术产业技术体制四个变量的区域差异明显,在2003-2007年技术体制四个变量比较中,东部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其他两个地区都较弱.从全国22个省市来看,在2003-2009年技术机会平均水平较高的省市是北京、辽宁,创新独占性平均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市是天津、上海,知识基础特性平均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市是北京、天津、上海、山东4个省市,外部知识获取性平均水平相对较高的是天津.

(2)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行业和区域差异,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按行业和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方面,从中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经济效率分析来看,经济效率值为1的行业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行业,经济效率值0.8-1的行业为医药制造业行业,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行业经济效率值仅为0.244,不足0.5.结果证明经济效率为1行业投入和产出相对是有效的,而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还没有达到相对有效,医药制造业规模相对扩大了,投入指标里年末固定资产原价、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有冗余且效率较低,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不仅规摸过小,而且投入指标里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有冗余且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从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效率分析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是规模报酬递减的,各地区规模和要素产出都没有处于相对较好的效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投入指标年末固定资产原价、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冗余且效率较低.从全国22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来看,除了经济效率为1的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没有投入的相对冗余,其他绝大部分省市都有或多或少投入指标年末固定资产原价、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冗余且效率较低.

(3)验证了技术体制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有显著影响的研究假设.一方面,从行业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得出:技术机会、知识基础特性、外部知识获取性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增强技术机会和外部知识获取性对从行业角度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有很大作用.另外,创新独占性与经济效率也存在正相关,虽然这种相关不是显著的,但增强创新独占性对提升整体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也会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从地区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得出技术机会、外部知识获取性通过了t检验,两个指标与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增强高技术产业技术机会和外部知识获取性对从区域角度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有很大作用.创新独占性与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区域的创新独占性不利于提升中国整体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说明如果整个产业对创新的共享更有利于提升自身行业和地区的经济效率.知识基础特性与经济效率存在正相关,虽然这种相关不是显著的,但加强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对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四篇通信硕士论文范例: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作为现代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远程教育,在过去相对很短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进入21世纪的最近十多年间,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的指引之下,开启了从传统远程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转变的历史新篇章.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起步很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了规模与质量、外延与内涵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我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又是核心矛盾之一.

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角色要求,中国远程教育教师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应对这些角色要求,又如何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本论文希望基于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视角,考察中外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以及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规定性要求,再结合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远程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进而为我们探讨教师应对这些挑战所要担当的角色和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增进这些素养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通过基于文献梳理的国际比较,考察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和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提出的规定性要求.(2)基于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访谈,考察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此明晰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路向对教师的角色期待.(3)通过梳理近年中外远程教育理论界有关教师角色和素养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分析框架.然后,基于这个“理想框架”,开展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我国目前远程教育教师在现实中所担当的角色如何发挥职能、专业素养是何状态,与理想的角色和素养要求还存在哪些距离.(4)以实证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国外远程教育机构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的成效,尝试揭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

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看,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角色适应的惯性和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和适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开放性”,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远程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特点;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远程性”,它相当程度地决定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结构和师生交互方式.正是远程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依托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教学“远程性”,改变了传统的基于集体的面授教育中以教为中心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也在渐趋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清晰.

当现代高等教育的追求逐渐转化为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多元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时,远程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师生交互中,做出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变革,承担新的角色.本文基于中外远程教育界有影响的58位学者的书面访谈和我国11位远程教育专家的会议座谈,揭示出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要求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转换最核心的部分应该包括:教师从知识权威变为具有共享意识的知识资本的重新配置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个性化学习顾问和教学交互的促进者.

这些角色期望,毕竟主要是基于远程教育发展愿景的理想.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承担这样的角色转换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还有待获得实证的数据予以说明.在综合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梳理了远程教育界近年对教师角色和素养的讨论,并归纳了指向未来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模型.这个角色模型包括以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角色、以教学交互为核心的教师角色、支持性与发展性角色;并以此角色模型为基础形成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支持性素养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20项的教师素养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自编问卷和访谈,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个案,以该机构全体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状态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以责任心为代表的情意素养既是教师认为最重要的素养,也是他们最为满意的素养,而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反映了我国开放远程教育在实践中的艰难;教师需求最为迫切的素养集中于与网络教育密切相关的技能素养领域;学科知识既是远程教育教师最为满意的素养之一,同时又时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的素养之一,这种态度,反映了远程教育教师身份认同面临的困境.总体而言,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适应和担当面向未来的教师角色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如何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型角色,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或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外远程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比较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和国外三所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澳大利亚TAFE不同的教师发展模式,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启示:基于校本的培训系统的建设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大方向,而其中,在线模式是未来的一个普遍趋势;教师发展应该在一种系统观念下组织实施,而不是单一地针对“技术发展”或“个人发展”而实施;针对和围绕具体实践问题或情境开展教师发展活动,更有可能确保实效.

最后,论文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及未来发展方向、远程教学的专业性、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素养及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就我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提出了建议.

我国关注远程教育教师问题,在时间上相对较晚,相关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结合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远程教育的具体实践特征提出建议的,又相对更少.本研究不敢说能填补空白,但确是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系统的全体专任教师为样本,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背景和概念框架之下开展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和结论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路向.

第五篇通信硕士论文范文格式:人是媒介的尺度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三代旗手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思想作为研究的目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剖析了莱文森在媒介环境学派中的地位及其主要的媒介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媒介技术应用和媒介环境进一步印证了莱文森具有历史关怀和富有洞察力的预见性理论,为我们当前的媒介研究寻求一个参考性的视野和研究的样本.

在技术的变迁中,媒介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也总是在某些方面违背人的本性或者说诱惑了人本性中劣根性的张扬,所以说技术在实现人类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理想的同时,也把我们推到更大的交流困境中.不少学者对此保持足够的警醒,比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媒介就是对人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对于媒介非人性化的一面,我们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因为媒介负面性的存在否定了传播技术的进步作用,否定了传播技术变迁中媒介不断趋向人性化的事实,从而对技术采取拒斥的态度,这是保罗·,莱文森在倾其一生的媒介研究中坚持的态度与原则.他继承和发展了麦克卢汉媒介分析的研究视角,借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和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的变革方案,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变革是自然界动态进化过程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非唯一的决定性力量这一“软”决定论.莱文森对技术促进媒介形态的变革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构成媒介人性化趋势的根本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媒介演化中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地选择和改进媒介,这是决定媒介使用、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媒介技术观,而且体现了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莱文森最重要的媒介思想之一.同时他还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媒介功能的补救,从而使媒介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他的人性化趋势、补救性媒介、技术进化论思想使他成功地超越了麦克卢汉,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是后麦克卢汉主义*”.

本文共分为五章.首先,将保罗·,莱文森放置于媒介环境学派中,剖析了他在三代研究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对前两代学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在对待媒介、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莱文森继承了麦克卢汉“道德中立”的立场,在媒介即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思想,展开自己的“补救性”媒介理论.对自己的导师波兹曼,莱文森却没有那么听话,在学术旨趣和思想渊源上都大相径庭.在媒介形态上,波兹曼认为文字培养理性,图像降低思考,而莱文森却认为文字易受干扰,图像符合感知.对于技术催生的新媒介,波兹曼认为电子文化是对印刷文化的颠覆,而莱文森却认为是对印刷文化的补救.俩人最集中的对立,是在对待技术演化中人的地位的认识,波兹曼的态度是悲观的,人在技术发展*得越来越无能为力,而莱文森却认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的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

进化论是莱文森媒介思想体系形成的关键.他深受芝加哥社会学派技术乐观主义思想的启蒙,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互动论为莱文森的技术进化论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他借鉴并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借用唐纳德·,坎贝尔的生物进化三部曲推出自己的知识演化的三部曲,并对波普尔的3个世界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自己的3个“技术-世界”观念.莱文森的技术进化论为他的媒介进化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他创造性地提出每一种媒介都是沿着玩具-镜子-艺术的演化路径展开,沿着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尺度的方向上演进,比如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交流第一次超越了自身的生物边界,信息和思想跨越时空得以延展和流传,后继而来的印刷、报纸、电报、摄影术都在视觉上更趋向于人的交流需求,广播、电话、留声机则是在听觉上跨越时空满足人的需求,电影、电视从试听两个方面使得技术的发展趋于人的需求,后一种媒介是对前一种媒介不足的补偿.

莱文森的数字传播思想与实践.相比于麦克卢汉和波兹曼,莱文森有幸目睹并参与了数字媒体发展的整个过程,他的主要论著也大多完成于世纪之交前后的十年,他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察数字传播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影响.本文用了两章的篇幅来讨论他的数字媒介思想.手机作为补偿性媒介的集大成者,莱文森关注了移动性媒介给传统媒介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解构作用,手机的出现解放了人们远距离交流被困守在房间内的窘境,也让办公从固定的场所移至你所到的每一个地方.莱文森写作《手机》的时候是2004年,十年后的手机所带来的变革更是难以阻挡,它不仅仅作为媒介信息的传递者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社会的传统行业造成的冲击和颠覆令人震惊,创造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不仅如此,莱文森将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不同于网络聊天室、邮件、BBS等网络新应用创造性取名为“新新媒介”,以区别于互联网早期的应用.所谓新旧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有很多人对这一提法提出不同的看法,笔者也不尽赞同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的提出确实帮助我们能够更方便、直观地观察和研究以博客、推特、微博与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形式.“新新媒介”人们也习惯地称之为“自媒体”,它们的出现对传统主流媒体以及社会管理方式都带来新的冲击和消解,似乎真的实现了“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社会,迫使国家赋权于民、网民的个性化透过社交网络尽显本色,同时也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舆论场,尤其是在中国,网民透过自媒体平台实施了一场又一场个人命运的救赎.当然,莱文森也关注到一切媒介都具有的双刃剑功能,带来利的同时,弊也无可避免.比如网络话语权的赋予,消解了专业人士对专业问题的权威性,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的词条良莠不齐,缺乏权威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社会精英把持话语权而导致的草根话语权形同虚设和自身批判精神的缺失,网络围观而导致的群体极化现象严重等.

如果说莱文森的导师尼尔·,波兹曼的研究是从人性和道德的尺度鞑伐技术的负面性,而莱文森则侧重于媒介变迁的技术、社会、文化的根源与发展趋势,从分析媒介演化的历史入手,通过揭示媒介演化的规律和趋势,不但肯定传播技术和媒介的重要意义,而且突出了人作为媒介的创造者和控制者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加全面地剖析了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相比于波兹曼去裁决媒介是有益还是有害的人文主义视角,莱文森的视角更加宏大.他认为媒介的进化服从于人的理性,有无穷的发展潜力,更加人性和合理化.所以,莱文森对待技术与媒介的态度要明亮的多,对未来也更积极与乐观.

这是一篇与通信硕士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通信硕士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通信硕士论文选题 通信硕士论文题目如何定
[2] 热门通信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通信硕士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通信硕士论文大纲格式样本 通信硕士论文框架如何写
《通信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通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通信硕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