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参考 中外文化差异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外文化差异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9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参考: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2. 第二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样文: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3. 第三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模板: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4. 第四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例: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5. 第五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格式: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

★100篇免费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可用于中外文化差异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参考: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文学话语既表现为一种知识,也表现为一种权利.根据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谁掌握了文学的话语,谁就主导了社会舆论.自晚清以来,文学被视为启蒙思想和社会改革的利器.出于建设现代民族围家的需要,中围文学常常被高度意识形态化.新中围成立初期,政府决定成立专门机构,以文学为媒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以扭转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形象的种种误解,树立新中国形象.为此,由中围外文局1951年创办的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 Lierature)杂志正式拉开了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序幕.

作为建国初期国内唯一一份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文化的官方刊物,英文版《中国文学》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选题从主流意识形态语境的视角,以1951-2000年间的英文版《中国文学》的研究为中心,在史料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对该英文杂志翻译选材和对外文化形象塑造的影响,理清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围文学文化、树立中围形蒙的路径,揭示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平台的中外文学交流现象,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外文学、文交流的影响及建围后中外文学传播与交流的途径与方法.

论文主要从史料学及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传播学和报刊研究方法,以及文学交流史的角度,综合分析英文版《中国文学》通过文化译介以传播中围文,树立中围形象.首先,从中外文学交流的背景,总体介缁英文版《中围文学》刊物的创刊、发展、内容及主要译者等相关情况;其次,结合英文版《中围文学》创刊特征,在本土文化语境、历史语境中探讨主流意识形态辖制下刊物对外翻译的题材选择,理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翻译选材特点;第三,以经典译作为例,通过分析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展示的经典形象,探索通过文学译介塑造自身文化形象以推动跨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问题.最后,对英文版《中围文学》在“他者”文化场内的传播进行研究,包括杂志终刊的原因、对外交流、传播中围文化的经验与教训,并以此为鉴,阐述影响我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因素,思考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对策.


https://www.mbalunwen.net/hqx/94694.html

英文版《中国文学》注重中围文学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译介了大量中围文学作品,并在他者语境中深化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解释,为对外交流、传播中围文化、展示真实的中围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积极的努力.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中外文化的差异等诸多因素,造成《中围文学》在对外交流、宣传中围文化及树立中国形象上并未获得巨大成功,因此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个案研究,总结特定时期我国对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教训,可以为更好地探索新时期中国文学文化对外传递的有效渠道与方式提供借鉴,对理解当前国家文化输出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样文: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正猛烈地拍打着每一个国家.这种浪潮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随之而来的是政治全球化和以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为基本内涵的精神力量的跨越国界的扩张、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这就是被众多国家及理论研究机构关注的“软实力”.它是一种“间接运用力量的方式”,是“同化式力量”,是制胜的最高境界,也是国家战略之精髓.但是,与中国政治大国地位日益巩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现实状况极不相称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极其有限,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图书的海外扩散力和海外影响力极其有限.这制约了我国国家形象的海外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的全球提升,阻滞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总体提高,在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量涌入中国的形势下,更是直接威胁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因而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导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诸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一系列鼓励、扶持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重大举措的陆续出台,致使近年来图书商品贸易、图书版权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成效卓著,“走出去”的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2000字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外文化差异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选题

鉴于此,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采用文献阅读法、专家咨询法、考察调研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实质、动因、主要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以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出版企业各自的角色和可资实施的、有助于出版业“走出去”的宏观、中观、微观策略.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是国内出版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图书商品(或版权)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推向国际图书市场的一种过程,实质是中国出版业的一种国际化经营行为和中国文化的一种海外传播活动,也是国家有关部门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是扩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外文化之间、出版产业之间的共融与共生.由于此次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动因是“走出去”的直接的外在动因,而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则构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间接的内在动因.

目前,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主要有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三种基本模式.贸易式“走出去”是国内出版企业把在国内编辑、出版的成品图书以商品贸易方式推向世界的一种最直观、最简单、风险最小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一般情况下是国内出版企业初涉海外图书市场时的首选.契约式“走出去”模式是国内出版企业通过签订许可合同或转让合同的方式把自已拥有的图书版权授予海外目标国(或地区)的出版机构,允许其在支付相应报酬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使用自己的版权从事相应图书的出版经营活动.这种模式下国内出版企业的业务参与程度与资源投入程度都相对较低.投资式模式指国内出版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海外形成生产性出版分支机构(子公司)的海外图书市场进入模式,包括企业新建和跨国并购两种基本方式,是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一种高级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拟“走出去”的国内出版企业可据此及国际国内形势、国际图书市场状况和自身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研判后作出理性选择.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之后经营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之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风险三种基本类型.政治风险指对象国政府从本国的利益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不受任何外来法律约束的国家主权行为以及其他政治因素的变化而使“走出去”的国内出版企业遭受到的相应的经济损失的一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国有化风险、政策性风险、转移性风险和战争性风险.经济风险指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经营决策等的变化给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国内出版企业带来新的获利机会或损失的可能性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具有客观性、无序性、相对性、共生性四个基本特点和资产型、信誉型、价格型、经营型和财务型五种基本类型.文化风险指国内出版企业通过新建、并购方式设立的海外出版分支机构在跨地域、跨民族、跨国体、跨政体以及跨文化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组织、不同个人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使跨国经营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这三种风险各有其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它们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或业已显现,或尚处蛰伏),又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出版行业组织和图书出版企业的积极参与、相互协调及切实可行的策略运用,西方出版业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在这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供给职能使之能通过规划制定、产业培植、资源整合、导向鼓励、平台建构等策略措施发挥应有的角色主导作用.国内出版行业组织在出版业“走出去”中应当发挥的角色作用与实际发挥的作用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采用机构专设、行业代表、行业宣传、行业服务等策略措施,从定位市场化、成员多元化、管理科学化和交流国际化上等诸多方面作出切实努力.国内出版企业是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实际执行者和“走出去”目标的具体实现者,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角色主体作用,合适制度的制定以及经营性策略与内容性策略两大类型基本策略的实施必将有助于“走出去”.

第三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模板: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正如Roberta M.(1998)所言:企业经营的市场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企业经营不仅仅期待着与邻近的企业在自己区域竞争,企业的市场已经变得全球化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策强化了“国际化”政策导向,文化与传媒产业国际化的相关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传媒产业的国际化激情,使得新兴的传媒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总产值达到49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6.3%.

尽管当前世界经济高度全球化,然而中国传媒企业真正实施国际化的相对较少,对传媒产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也很少.尤其传媒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传媒集团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跨文化的影响.因此,论文借助Melin(1993)国际化概念(国际化首先是目标市场选择,其次是进入模式决策),基于跨文化理论,以中国传媒集团为研究对象,进行跨学科研究探索,研究了文化差异与目标市场选择、跨文化风险与进入模式决策,探索中国传媒集团“中国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实了国内在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

(1)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四力模型

以Dunning国际化动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传媒集团相关领导与员工进行深度访谈,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战略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结果发现,Dunning国际化动机的资源导向型与战略导向型在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程中不适用,而市场型与效率型与中国现状吻合.通过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发现,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可以归纳为四种力量:政府推动力、市场拉动力、品牌驱动力与集团策动力,并因此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四力模型.

(2)实证了文化差异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关系

对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基于Hofstede文化维度,结合Kougut和Singh(1988)文化距离的测量方法,计算了中外的文化距离.通过搜集中国出版集团国际化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文化距离、地理距离、GDP与投资环境指数对于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版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与文化距离、GDP显著正相关,而与地理距离显著负相关,与投资环境指数正相关,但不显著.通过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传媒集团倾向选择文化距离较大的目标市场.对这种“异象”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可能由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为了在文化距离更大的市场宣传中国的文化理念与意识形态,进一步吻合了国际化动机的实证结果.

(3)探讨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与进入模式决策方法

研究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因素,从决策者角度出发,考虑目标国家风险和市场吸引力等因素,利用决策过程方法,构建了目标市场选择的动态DMP模型,同时,从跨文化风险视角,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给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的AHP模型,提升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入模式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4)提出了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发展四大战略

从文化差异、文化风险与跨文化冲突三个方面对跨文化进行了阐释,分别研究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进入模式决策以及跨文化冲突处理模型,从而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发展模式(Cross-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CDM),并结合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现状,对跨文化发展模式的推进路径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的四大战略:环境政策优化战略、产业链锻造战略、品牌塑造战略和跨文化协同战略.

论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Dunning国际化动机理论,分析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利用深度访谈,实证调查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四力模型:政府推动力、市场拉动力、品牌驱动力和集团策动力,且在实践中对四力模型进行了检验,进一步丰富了国际化动机理论.

第二,基于文化差异理论,构建了文化距离测量指标,并实证检验了文化差异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分析了文化差异对目标市场选择的作用机理,为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弥补了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

第三,基于跨文化竞争力理论,尝试分析跨文化因素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四大战略,从而优化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路径,增强了中国传媒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和传媒软实力.

第四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例: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本课题研究旨在系统地考察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传播及其影响的历史进程.通过建筑的物质化形态,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人文环境,分析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传播的背景、途径、特征与影响的史实,探讨岭南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传播及其影响的内在机制、规律性,并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岭南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互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论文从历时性的角度将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代时期,从16世纪中叶至1840年,是外来建筑文化传入岭南的初始时期;第二阶段为近代时期,从1840年至1949年,是外来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之交汇与交融的时期;第三阶段从1949年至今,是外来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之融合与共生的时期.

古代时期,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与影响局限于两个区域,一是澳门,自葡萄牙人1557年租借并定居澳门起,西式建筑逐渐传入澳门.二是清朝“广州十三行商”贸易时期的广州十三行,西方各国商馆的建设将西式建筑引入广州.古代时期传入岭南的西式建筑展示了完全不同于岭南的建筑文化,但受限于历史条件,西式建筑基本自成一体,传播与影响的范围有限,对岭南传统建筑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近代时期,在“西学东渐”的社会环境下,外来文化对岭南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表现在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语言等方面.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传播的区域广泛,从岭南的中心城市直至五邑、潮汕、梅州等侨乡,对岭南建筑的影响涉及城市建设、建筑类型、建筑形式、建筑技术等方面,同时,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从外在的形式等物质层面逐渐深入到思想层面,对岭南建筑的近代化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代时期,岭南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互动逐渐增强.20世纪50年代,岭南的现代建筑创作探索已显示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20世纪60至80年代,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与岭南传统庭院相结合的设计创作,使岭南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的现代建筑.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西方建筑多元化的思潮传入,以及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不断出现,岭南建筑逐渐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论文探讨了外国建筑师在当代岭南的建筑创作实践.选择世界著名建筑师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广州体育馆,以及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大剧院进行解析.分析指出外国建筑师在岭南的创作实践更直接与直观地将西方多元的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传入.然而,外国建筑师在岭南的创作实践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需要以辩证与理性的态度去面对.

论文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传播与影响的范式,总结与揭示了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传播的基本规律,同时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外来建筑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以及建筑文化趋同的现象.因此,岭南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筑创作立足于岭南,从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中吸取养分,探索岭南建筑文化核心精神的现代表达.

第五篇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格式: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

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还在不断探索中,文化教学相对于语言技能教学还处于从属地位,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外语教材“进口多,出口少”,主要介绍目的语国家与文化,忽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现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逆差”.长期以来,外语教学过多地强调母语的负迁移,忽视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输入上,学生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本研究以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跨文化交际学为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全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掌握情况,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通过论证,提出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兼容并举.

本研究首先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共有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思想、信仰、情感和行为的总和.语言是一种主要的交际模式,文化构成交际环境,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语言的交际.汉语和英语在表达形式、意念理解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归根到底是中国文化(母语文化)和英美文化(目地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详细分析语言差异的原因,发现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阅读课、写作课和听力课等几个方面,发现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容易出现的交际失误,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是其民族文化与思维形式的再现,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因素,文化差异在词汇上的表现最为突出,学生因为不了解目的语文化,缺乏对词汇社会文化内涵意义的了解,只是用母语的概念来解释目的语的概念,不注意它们之间在内涵语义上的差异,常常影响其对篇章的深层理解,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英汉语句表达的差异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文化差异造成的,中西方综合性与分析性思维差异表现在句法层次上就是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汉语语段以意念为主轴,以神统形,注重言和意的统一,汉语的结合不受形态的约束,而主要取决于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理.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通过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呈直线形展开,逻辑性较强.

中西方思维存在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别,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所以凡是凡物都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语言表现上多以“人”做主语.西方人倾向于理性的分析而执著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一方面或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或以事物这个客体为主语,视需要而定.

正确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风格,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外语教学应该突破语言系统和句子结构本身的局限,发掘语言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容,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对语言的理解中去理解文化,又从对文化的理解中去理解语言.

本研究提出文化教学并不等于英美文化的导入,简单地把一种文化强加在另一种文化上面,应该实施双向文化教育.树立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坚持对比原则、吸收原则、相关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坚持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客观认识母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正确理解所接触到的目的语文化.

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新知识,母语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参照系数,对目的语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和母语文化是外语学习的基础,目的语学习者可以利用母语的学习经验,并借助母语进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目的语的规律,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为了避免在国际交往中屡屡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外语教学中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教学,让学生学会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使英语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首先,必须调整现有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教材中编入有关外国人士评价中国文化的文章,或是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或是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片断.其次,适当增加文化测试内容,针对学生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生疏,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为话题的作文,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

外语教学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目的语,反思自己的母语,了解语言的普遍规律,尤其是了解语言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流,反思母语文化,以增进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培养文化移情态度,包容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克服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成为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人.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统一框架指导下,提出外语教学新模式,即语言教学(母语和目的语)、文化教学(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多元文化观的跨文化人),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与文化的普遍规律指导下,外语教学中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外语教学中实施双向文化教育,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兼容并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资料.

中外文化差异引用文献:

[1] 新颖的中外文化差异论文题目 中外文化差异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集 中外文化差异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提纲模板样本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框架怎样写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参考 中外文化差异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外文化差异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