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历史小说论文范文参考 历史小说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历史小说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1

历史小说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历史小说论文范文参考:发现与重读-20世纪80年代“被遮蔽”历史小说研究
  2. 第二篇历史小说论文样文: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
  3. 第三篇历史小说论文范文模板: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
  4. 第四篇历史小说论文范例:二十世纪上半期(1900-1949)中国历史小说主题类型及其叙事特征研究
  5. 第五篇历史小说论文范文格式:“对已知的颠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历史小说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历史小说论文范文参考:发现与重读-20世纪80年代“被遮蔽”历史小说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下简称“80年代”)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历史小说.与此前的“十七年”时期和“*”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状况相比较,80年代的历史小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巨大的飞跃,堪称继“五四”时期以后又一个历史文学创作高峰.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述史传统,从巨大的历史著作宝库中拣选题材,加以具有现代意识的审视与思考;又借鉴了将20世纪末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诸多意识,如对历史与现实关系思考、作家的知识分子主体性、对所谓“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考量等,尤其是受80年代时代语境的影响,作家们将当时流行的“现代性”问题和对“民族国家的想象”投射到历史小说的创作中,使古老的“历史”和“历史小说”这一文体形态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本文拟采用近年来在“8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中颇具成效的“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范式,对80年代历史小说创作与接受进行考察.具体研究方式是,选择几位在80年代历史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风貌、但却被日后的读者和文学史所“遮蔽”的作家及其作品,详细考察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体现出的创作流变,并力争从他们的创作中看出作家个人与时代“主流”之间的“共名”和“张力”.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历史小说从诞生到20世纪中期“十七年”时期的发展状况做出一个简要概括;继而简介80年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整体情况,以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最后着重分析、总结“重返八十年代”这一研究范式的演变、特征和具体方法,指出其对于“80年代文学”(包括历史小说)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以萧军创作于50年代却出版于80年代初的《吴越春秋史话》为主要考察对象,指出这部作品是作者在经历了十几年心灵折磨之后的寄托之作.萧军长期以“鲁迅精神”为指导,大力发扬知识分子主体性,坚持艺术的自由与独立性以及由此衍伸的作家(“人”)的自由和独立,积极参与革命文艺活动,但他的思想同党的指导思想之间存在巨大分歧,因此在四、五十年代屡遭批判.他将心中的不平之气投入到《史话》的写作中去,借两千多年前古人的遭遇和心理反映自己长期以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索,发出了对“真诚”、“信任”的呼唤.但由于作者此时“历史工作者”的职业身份,以及力争使作品获得出版的考虑,他选择了一种与传统小说形态差别较大、而更接近通俗历史读物的文体形态来创作该书,使《史话》呈现出一种奇特的面貌.同时,《史话》在体现知识分子主体性这一方面与陈翔鹤等人在60年代初期的历史小说创作发生了共鸣,而与同类题材的《胆剑篇》等历史剧作相比则迥然有别.无论是在创作的年代,还是在出版的年代,《史话》都在某一方面与时代格格不入,故而成为新中国历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异类”、“奇葩”.

第二章以杨沫后期创作作为8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代表与缩影.通过对杨沫后期三部长篇小说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和作品文本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杨沫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心理型”作家的典型,他们的创作受个人心理波动的影响特别明显,常常将个人心理的变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作品中.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各种因素在其创作过程中的掣肘现象越来越明显,更使其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小说创作中去,因而其后期的小说创作成就,远远比不上《青春之歌》.由于“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已经将此类型作品的创作可能开掘、发挥到了极致,虽对后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但也使创作难以创新.杨沫后期小说中的有限尝试很难与“新时期”小说领域内的其他成绩相提并论.再加上读者接受兴趣上的新变化,种种迹象都表明“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进入了窘境,如不加以改革,必然难以为继.

第三章选择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冯骥才的历史小说创作作为考察对象.他以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登上文坛,此后又兼及历史小说、伤痕小说、文化反思小说等题材领域.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继《义和拳》之后又创作了《神灯前传》和包括《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在内的“怪事奇谈”系列小说.《义和拳》受“*”主流文艺路线的影响,属于“*”时期主流的“主题先行”式的小说,不仅艺术水平不高,且体现出一种借义和团“历史”反映“革命历史”的动机,是一部披着“近代史”外衣的“革命历史小说”.《神灯前传》因作者的兴趣转向而成为“未完成”形态的小说,但该书中体现出的作者在创作风格、技法上的重大转变,在“怪事奇谈”小说中最终完成.冯骥才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以小说形式对其进行展示与反思、批判.但由于表现方式上的特别,以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存在差异,引起了很大争议.但如果用他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形成的文化理论回望这些作品,便可以理解他的创作初衷.

第四章选择对姚雪垠《李自成》后三卷进行重读,出发点是针对《李自成》创作与评价上明显存在的“断裂”现象.姚雪垠在80年代初出版了《李自成》第三卷后,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创造力衰退、卷入论争牵扯太多精力等种种原因,小说后两卷迟迟不能定稿,在创作和出版周期上“无限期延宕”,影响了读者和评论界的热情.最终得以出版的第四、五卷也只是呈“初稿”“草稿”状态.同时,由于文坛主流思想倾向的转移,小说前两卷中的缺陷在此时被过度凸显、放大,对作品艺术成就的评价持续走低.经历了“《评<,甲申三百年祭>,》风波”和“姚刘之争”,姚雪垠开始对自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初衷进行有限地修正,在小说后三卷中,李自成、李岩、刘宗敏等形象与前两卷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此过程中作者又畏首畏尾,从而导致人物形象的断裂和矛盾;在对待少数民族先进人物的态度上,又犯了“主题先行”的老毛病,不切实际地试图将其塑造成“改革者”,以致呈现出人物形象与构思严重不符的情况.种种原因导致小说后三卷逐渐沦入平庸,甚至成为作者创作生涯上的“污点”.

结论部分,重点指出论文所涉及的四位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被遮蔽”“被忽略”“被遗忘”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家在80年代初的历史小说创作中未能彻底解放思想,没有摆脱建国后三十年文艺创作上的不良倾向;面对后起之秀的挑战,有的作家主动求变,转移创作方向和风格,在艺术上获得了新生;但也有一些作家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不良影响,反而寄希望于有限度地“配合”时代语境和文坛风向的转变,对原有的创作思路加以修正,最终导致创作上的失败,这一教训值得当下的历史文学作者深思.

第二篇历史小说论文样文: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

在当代英国文坛,历史小说的复兴已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所有当代最有号召力的小说家都在进行着历史小说的创作.然而,在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冠以“英国历史小说”为核心关 键 词 的研究却较为鲜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普遍盛行造成了历史小说文类概念的模糊,继而导致了文类历时性研究的缺失.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的文类理念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类的演变,不仅容纳了文类嬗变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文本形式,而且以“程序”为单位对文类内涵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做出了清晰的说明.为此,本研究以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为观测角度,结合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史理论思潮,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种英国历史小说典型文类形态的嬗变过程做出系统性阐释.论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首章梳理了包括英国历史小说的滥觞、“程序诗学”的文类理念、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规范程序等基本的研究理论问题,并由规范程序提取出文类历时性嬗变过程中所承袭的通约程序,以及由此引申出真实性与虚构性、时代意义、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三大研究维度.后续的三章则分别从这三大维度切入,分别对英国历史小说文类构建、文类价值和文类主体进行研究,进一步描绘出细致的文类嬗变轨迹.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通约程序作为文类可察程序,决定了文类的名称和属性,但“可信性”作为文类的核心程序,才真正主导了文类的建构和社会意义的实现.

第三篇历史小说论文范文模板: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

被日本评论家誉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井上靖(1907~1991),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和诗人.他还是日本战后最早从事中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家.本文针对井上靖文学在中国文坛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拟对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进行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笔者以第一手研究资料为论述依据,结合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剖析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来源、创作手法以及理论依据.

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等比较文学学科的诸种研究方法,解读井上靖文学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思想内涵.同时,凭借比较文学学科的多维视域,以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研究为切入点,观照他在美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史等诸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第四篇历史小说论文范例:二十世纪上半期(1900-1949)中国历史小说主题类型及其叙事特征研究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历史小说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单一化的叙事模式,通过多元主题形态的叙事建构,承担了关于文化、民族和个体现代性想象的任务.本文分析了二十世纪上半期不同主题类型的历史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等方面的建构特点,阐述了它们与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以外共分为五章.

绪论部分分析了历史小说叙事的特点,阐述了中国传统历史小说叙事特征以及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小说在叙事方面的新发展.其中包括西方短篇小说的引介带来的历史小说叙事结构的改变;外国历史小说的译介使得作家摆脱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有意识的文学虚构;大量西方现代叙事方法的借鉴实现了对历史的崭新叙事等.

第一章阐述了文化反思型历史小说叙事的本质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这种类型的小说普遍借鉴了西方短篇小说的叙事经验,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述视角、情节和叙事话语等方面进行文学建构,实现了向现代历史小说叙事形态的转变.本章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鲁迅和郭沫若的作品进行了叙事形态分析,还对张爱玲和沈祖棻等女性作家关于男权文化历史语境中女性身份的颠覆性叙事加以深入剖析.

历史小说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小说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历史小说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历史小说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章分析了人性关怀型历史小说叙事的建构特征及其对二十世纪下半期历史小说叙事的影响.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对人性关怀型历史小说叙事特征的分析.第一方面分析了二十世纪初吴趼人和蔡东藩的历史小说在还原历史人物人性本质方面所做的叙事创新.第二方面阐述了施蛰存、宋云彬、谭正璧、孟超等作家表现普通历史人物人性本质的历史小说的叙事形态特征.第三方面研究了郁达夫、蔡仪、沈祖棻等作家的历史小说通过彰显主体精神,表现个人在历史存在中的主体价值,体现现代主体精神等方面所做的叙事探索.第四方面阐述了郭沫若、施蛰存、李拓之、蔡仪等作家的历史小说对复杂人性,尤其是长期被压抑的变态人性的深刻呈现,以张扬现代平等、*和自由精神的叙事建构及其对二十世纪下半期历史小说人性叙事的影响.其中包括郭沫若运用生理学知识对人性的剖析;蔡仪、李拓之和施蛰存通过对人物心理时空的建构以表现被压抑的复杂人性,使得被隐埋于历史文本中的本真人性得到现代性观照的历史叙事.本章还以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为例,分析其通过伍子胥故事的重构性叙事实现了对现代人生活的核心精神和价值标准的探索,表现了时代意识和社会变革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精神风貌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分析了革命语境中历史小说叙事的建构及其特征.其中包括主张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革命史为文学想象资源的历史小说叙事特征,探讨其文学叙事不足背后的深刻原因;以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史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及这种叙事形态的文学史价值;剖析了茅盾、宋云彬和孟超等人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指导下的历史小说叙事建构.其人物符号体系、语式结构和叙述话语带有极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的色彩,并对二十世纪后半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四章阐述了救亡语境中的历史小说的叙事特征.第一,研究了二十世纪初以中外抗敌救亡史为叙述对象的历史小说叙事,主要包括吴趼人和陈渊等作家的作品对民族国家意象的建构性叙事;第二,分析了抗日救亡语境中的历史小说叙事形态的建构,主要包括对代表民族气节的人物或事件等象征符号的选择,突出爱国精神的情节建构和运用大量自由间接引语实现叙事干预的叙述话语建构等;本章以郑振铎和廖沫沙的小说为例,分析了其救亡型历史小说叙事的本质特征.

第五章探讨了政治讽喻型历史小说的叙事特征.分析了30、40年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解读了作家身份的政治属性.他们对政治意象的建构与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密切相关,有极强的功利性.小说通过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放置在特定政治语境中,选取具有政治隐喻性的事件、人物和场景,对其进行重新编码、排序和诠释,实现对政治讽喻意象的建构,表现了鲜明的政治内涵.政治讽喻型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包括对原有历史语境中的元素进行的有目的的选择性呈现;对已有史事进行了重组、改写和虚构,以服从政治隐喻主题的情节建构;将历史故事进行喜剧性编排的叙事结构;叙述者通过叙事声音的建构而介入叙事当中,使叙事具有更强的隐喻性和指涉性等.

结语部分总结了二十世纪上半期历史小说在主题类型及其叙事建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对二十世纪下半期历史小说叙事的影响.

第五篇历史小说论文范文格式:“对已知的颠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语界最杰出、最引人注目、最具有挑战性的作家之一,他常常和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一起被认为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三剑客.作为一个成功而杰出的作家,巴恩斯获得了国内外不少的文学奖项,包括2011年的布克文学奖.由于作品形式的原创性和实验性以及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恩斯获得了各种各样的称号,比如“极具原创性的作家”、“艺术大师”、“挑战文学正统的元小说家”、“天生的讽刺家”、“思想小说家”、“具有哲学头脑的小说家”,等等.然而,由于其写作风格的易变性和多样化,巴恩斯也被称为“英国文坛的变色龙”.从整体上说,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异质性”特征.就形式实验来说,巴恩斯的作品拒绝归类,通过使用诸如戏仿、反讽、拼贴或文本杂糅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打破不同文类之间的界限;就主题探讨而言,巴恩斯的小说考察了人类经验的不同领域,比如个人成长、爱情、婚姻、性别、身份、战争、宗教、种族、历史、哲学和政治等等.由于其作品的异质性特点,有关巴恩斯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尽管关于其某部作品的评论为数不少.中国的巴恩斯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一篇关于巴恩斯的硕士论文都还没有.这为本文研究巴恩斯,尤其是其作品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尽管评论家注意到巴恩斯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新的开始”,他的小说从整体上看体现了极强的异质性特征,但是细读巴恩斯的文本,我们发现他的作品中蕴涵着敏锐的历史意识和鲜明的解构思想.作为“黄金一代的英国小说家”之一,巴恩斯,和马丁·,艾米斯、石黑一雄、伊恩·,麦克尤恩、萨尔曼·,拉什迪、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等一样,成长于大英帝国的衰落和冷战的政治冲突等当代历史现实的阴影之下,同时,也深受后现代文化和思潮中各种主义的影响.这无疑对巴恩斯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特征.从巴恩斯对历史的关注可以看出,他的小说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人物:他要么是一位历史老师(《在她遇见我之前》、《101/2章世界史》、《英格兰,英格兰》、《一种终结的感觉》),要么是一位历史学家(《英格兰,英格兰》),要么是一位特别着迷于历史人物的角色(《福楼拜的鹦鹉》),或者小说本身即是对历史的一种改写、重写或戏仿(《101/2章世界史》、《豪猪》、《英格兰,英格兰》、《亚瑟与乔治》)等等.绝非巧合的是,我们也可以在巴恩斯的文本中读到相当多的有关历史的评论或历史观点.更具体地说,巴恩斯常常对历史的本质进行思考,因此他写道,“一切都不确定,这就是历史的本质.”他也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历史或历史真实提出质问:“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虱子的故事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一样精彩--一切都依赖于[艺术]手法.”巴恩斯也从本体论的角度质疑历史:“历史没有关联;”“世界历史不过是一些回荡在黑暗中的声音;炫耀几个世纪而后淡去的形象;故事,有时似乎重复的老故事;奇怪的联系,牵强附会.”巴恩斯还凸显了历史的意识形态特征:“历史并不是发生了的事情.历史只是历史学家对我们说的一套.”“有关历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等为了理解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我们需要知道历史学家的历史.”因此,巴恩斯常常被评论家称为“半个历史学家”,而他的小说则被认为是“对历史的注解,对已知的颠覆”.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85642.html

巴恩斯小说中有关历史和历史书写的观点也受到了评论家的关注,但是对巴恩斯的历史书写进行整体而系统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非常少见.本文将从有关历史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政治的角度来解读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通过细读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101/2章世界史》、《豪猪》、《英格兰,英格兰》、《亚瑟与乔治》和“再生”等小说文本,结合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阅读策略,主要依据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琳达·,哈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让-弗兰索瓦·,利奥塔等后现代(历史)理论家提出的有关后现代历史理论的相关论述与弗兰克·,安可斯密特、基思·,詹金斯、路易斯·,蒙特罗斯和海登·,怀特等理论家提出的新历史主义的相关理论,探讨巴恩斯如何通过互文、解构、讽刺或戏仿等写作策略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他的后现代历史观或历史哲学,指出巴恩斯是一位以小说(虚构)形式呈现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后现代作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巴恩斯通过互文性的写作手法对历史真实进行不断的质疑和追寻,凸显了历史书写具有文本性和虚构性等特征;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巴恩斯以解构式的写作策略对历史(元)叙事进行颠覆和改写,强调了历史的断裂性、碎片化和多元性等特征;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巴恩斯以讽刺的笔调或戏仿的手法对当代和未来的政治-历史进行虚构式再现,表明历史和历史书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的微妙影响.

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引言部分首先简单地介绍巴恩斯的生平、写作经历、主要作品和他所获得的文学奖项,然后简略地梳理国内外有关巴恩斯研究的现状,最后介绍巴恩斯对历史的关注、他的某些历史观点以及本论文的写作视角和结构框架.“第一章历史话语、历史书写与朱利安·,巴恩斯”论述历史话语的演变历程、英国小说中的历史书写和巴恩斯的历史意识,为理解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提供理论和历史的背景知识.首先,该章简单地梳理历史话语从思辨历史哲学到分析历史哲学的演变历程,指出历史的宏大叙事或元叙事都属于思辨历史哲学的范畴,然后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论及后现代历史话语与新历史主义的重要观点,指出它们都对传统的(思辨)历史观或历史哲学及其历史书写的方法论进行质疑.该章第二节简要地概述自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英国文学中历史小说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兴起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及其主要特征.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即属于“新历史小说”写作的范畴.该章最后部分考察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意识,即他早期小说中历史意识的萌芽与后期小说中对历史问题的凸显和重视,并简略地介绍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观和历史书写方法论.

“第二章对历史真实的质疑与追寻”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以互文性的书写策略,通过不断地质疑和追寻历史的真实,巴恩斯的小说突出了历史与文本(性)的关系和历史书写的虚构特征.他认为:只有通过文本才能认知历史;历史书写,恰如文学创作,都要依赖虚构等写作手法.该章主要考察了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和《101/2章世界史》等小说文本.首先,论文指出在《福楼拜的鹦鹉》中,巴恩斯通过与福楼拜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文本去解读福楼拜,以建构一个真实的福楼拜形象,同时又不断地质问“我们该如何把握过去”,对建构福楼拜形象的作为历史证据的文本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探讨了追寻历史真实的可能性,突出历史与文本(性)的关系和历史书写的(互)文本性;其次,通过分析《101/2章世界史》中“沉船”一章有关一次历史灾难的三个异质性的文本,并论及这部“小说”中“山脉”一章中相关的历史现象,论文指出巴恩斯的互文性写作揭示了(历史)文本与社会过程之间微妙的调解关系,或路易斯·,蒙特罗斯意义上的“历史的文本性”概念.该章第二节讨论巴恩斯对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的认知和具体实践.海登·,怀特在《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及其他著作中指出,历史书写与文学创作一样,具有虚构的特征,是一种“诗性的行为”.巴恩斯在他的小说文本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比如,“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历史书写的“专业术语是虚构”等.论文首先说明巴恩斯对“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即历史是一种想象和虚构,尤其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写出的历史,并以《福楼拜的鹦鹉》和《亚瑟与乔治》等小说文本为例进行说明,然后论及巴恩斯在《爱及其他》和《101/2章世界史》中提出的关于历史是虚构的观点,并详细解读了巴恩斯是如何从形式建构、主题探讨等方面,以互文性和自反式的虚构手法创作了《101/2章世界史》中的一“章”世界历史,指出巴恩斯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或以小说(虚构)写作的形式反映历史书写的虚构特征的.

“第三章对历史(元)叙事的颠覆与改写”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从本体论意义上说,传统历史话语或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因果性、整体性和一元性等特征,后现代历史话语持相反态度,认为历史具有断裂性、碎片化和多元性等特征.巴恩斯的后现代文本中体现的许多观点与本体论意义上的后现代历史观或历史哲学具有相通之处.这一章主要考察了巴恩斯《福楼拜的鹦鹉》、《101/2章世界史》和《亚瑟与乔治》等小说.首先,论文简要地论述了米歇尔·,福柯和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等人关于历史的断裂性的观点,然后主要从内容、形式、体裁以及叙事声音等方面分析了《101/2章世界史》关于世界历史的书写,指出巴恩斯的解构式的历史书写打破了传统历史(书写)的线性因果关系及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等特征,突出了历史的断裂性和碎片化等特征.其次,论文提及了巴恩斯在《福楼拜的鹦鹉》等小说文本中通过小说人物之口直接表达对有关进步(叙事)的质疑,并详细讨论了巴恩斯在《101/2章世界史》中如何以解构的写作方式展现了他对诸如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黑格尔的理性历史等有关历史(元)叙事中之进步观的质疑和颠覆.该章第二节探讨了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中的历史多元性这一特征.传统的西方史学常常强调人类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而把诸如女性、少数族裔和动物等他者排除在历史的视野之外,呈现出一元论的特征.后现代历史话语强调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主张在历史书写中给予他者以突出的地位.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历史多元性的特征.该节首先论及《10‘/2章世界史》中“偷渡客”一章从动物的视角对《圣经》中有关诺亚方舟和大洪水的故事进行的质疑和改写,指出了隐含在《圣经》叙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为我们认识诸如基督教历史叙事这样的宏大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然后通过解读《亚瑟与乔治》中种族歧视给种族他者带来的不公平的法律审判以及作者对这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的挖掘和重写,论文指出巴恩斯对英国人的民族性格、种族无意识和官方历史书写中的种族偏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从动物视角重写历史,挖掘种族他者被遗忘的历史,都是让在历史主导叙事中被压抑的声音重新发声,反映了巴恩斯对正统历史叙事的颠覆和改写以及他对历史的多元性和种族的多元性之潜在的辩护.

“第四章对政治-历史的虚构与再现”从政治的角度探讨巴恩斯对政治与历史之关系的思考和他对未来异-托邦世界的后现代刻画.利奥波德·,冯·,兰克的客观史学强调“如实直书”,这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一个高贵的梦想”.后现代(历史)理论家如米歇尔·,福柯和基思·,詹金斯等人认识到历史和历史书写深受政治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巴恩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该章主要讨论了巴恩斯的两部政治小说《豪猪》和《英格兰,英格兰》.首先,论文从历史与政治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巴恩斯如何在小说《豪猪》中暗示了(政治)权力对历史和历史书写的影响;其次,结合雅克·,德里达对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的批判,探讨巴恩斯在《豪猪》中对意识形态之争的描写,指出巴恩斯对当代政治一历史现实的敏锐感知和他对“历史的终结”论的潜在批判.然后,该章转向巴恩斯在《英格兰,英格兰》中对英格兰的政治未来(历史)的考察.乌托邦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描述,敌托邦即反面乌托邦.巴恩斯在《英格兰,英格兰》中描写了两个既非乌托邦亦非敌托邦的异-托邦世界.论文通过梳理一个以英国历史遗产为原型而建的仿像式的异-托邦世界“英格兰,英格兰”在英国南部的怀特岛上建立起来以及走向政治独立的经过,指出巴恩斯通过戏仿让·,鲍德里亚有关“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历史小说论文范文资料.

历史小说引用文献:

[1] 热门历史小说论文选题 历史小说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历史小说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小说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历史小说论文提纲范文大全 历史小说论文提纲怎么写
《历史小说论文范文参考 历史小说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历史小说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