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西医骨科论文范文参考 西医骨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西医骨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6

西医骨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西医骨科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
  2. 第二篇西医骨科论文样文:冯新送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3. 第三篇西医骨科论文范文模板: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生物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4. 第四篇西医骨科论文范例: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研究
  5. 第五篇西医骨科论文范文格式: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释

★100篇免费西医骨科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西医骨科论文写作参考,适合西医骨科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西医骨科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

目的:

1.探索及构建基于“方—疾病—体质”的研究和诊治模式.

西医骨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医骨科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2000字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西医骨科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西医骨科论文范文题目

2.依据该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分别对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特征和体质特征进行方证研究,为临床上更有效、快捷地使用本方进行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

1.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理解方、证、疾病、体质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方—疾病—体质”研究模式.

2.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对当归四逆汤的病因病机、组方、药物功效、剂量、后续治疗、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理论研究.

3.通过检索“中医方剂知识库”数据库网站,收集整理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类方和同名异药方,并对其病机、治法进行阐述,总结当归四逆汤的加减规律.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90787.html

4.通过对数据库中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提取诊断、症状、用药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运用“方—疾病—体质”研究模式,把握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特征.

5.通过临床观察服用当归四逆汤人群的体质情况,对其服药后的主要症状进行疗效评分,对比有效及无效的病例特点,以了解当归四逆汤适用人群的性别、年龄、中医体质类型等体质特征,同时补充和验证文献研究部分中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结果.

结果:

1.“方—疾病—体质”模式研究

在“方—疾病—体质”模式中,“方”指一套对应治疗某种病机的治疗方案,“疾病”和“体质”都属于方证相应中“证”的范畴,指能够反映病机的一切证据,其中区分为疾病和体质特征.“体质”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疾病”指与疾病相关的症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方、疾病、体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临床诊治所需不可或缺的部分.

2.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结果

(1)组方研究

当归四逆汤中的主药为当归、桂枝、细辛、炙甘草、白芍、大枣,而通草、木通、赤芍作为佐药使用.主药中当归、桂枝、细辛为一组起着温肝散寒、通经活血的作用,炙甘草、白芍、大枣为另一组起着补血滋阴、健脾补中的作用,佐药中通草、木通、赤芍有通下泻热的作用.

(2)剂量研究

当归四逆汤原方药物中当归的最大用量为50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15克;桂枝的最大用量为100克,最小用量为3克,平均12克;细辛的最大用量为6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6克;炙甘草的最大用量为3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白芍的最大用量为75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15克;大枣的最大用量为150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30克;通草的最大用量为38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木通的最大用量为2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

(3)剂数研究

本方的起效较快,并且可以安全地长期服用.根据疾病的不同,所需要服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的剂数差异较大.在中医疾病方面,脱疽病、皮痹病、中风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多;疝气病、胃脘痛病、腹痛病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少.在西医疾病方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雷诺氏病、末梢神经炎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多;颈椎病、神经性头痛、冠心病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少.

(4)药症关系

研究发现的药症关联规律为:大枣和白芍与面色少华、桂枝与皮肤肿胀、炙甘草与舌质淡白、通草与肢体活动受限和身体乏力倦怠、细辛与怕冷恶风相关联.

(5)原方加减药物规律

文献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有4条类方、29条组成方、4条同名异药方.通过对类方和组成方的药物和主治分析,得出的临床常用加减方法如下.

①减少药物规律

当厥阴肝经寒凝较甚时,可去芍药、大枣或当归,以突出温肝散寒通络的功效;当病症无明显经脉不通的表现时,可去通草;当阴血津液亏虚、血瘀较甚、水饮上冲、脾胃气虚、阳气虚甚、胎动不安时,可去细辛、通草;当患者内有郁热、痰湿内蕴、水饮内停时,可去桂枝、细辛.

②增加药物规律

在加强本方疗效方面,如厥阴肝寒较为严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艾叶;如阴血亏虚较严重,可加阿胶、麦冬、生地;如阳气亏虚较重,加黄芪、附子、生姜、羊肉;瘀血较甚,加川芎.

在治疗兼证方面,如合并脾胃阳虚,可加附子、白术、干姜、人参;合并肺寒,可加杏仁、半夏、五味子;合并气虚,加黄芪、人参;合并相火心火妄行,加丹皮、滑石、大黄;合并风寒束表,可加麻黄、葱白;合并风邪在表,加防风;合并水饮,加茯苓、生姜;合并牙痛牙出血,可加矾石;合并胎动不安,加阿胶、莲房;合并腰背痛,加独活、生姜;合并小便不通,加栀子仁、赤茯苓.

(6)合用药物

当归四逆汤最有价值的合用药物是:黄芪、赤芍、附子、生姜、吴茱萸、川芎、鸡血藤、牛膝、红花、丹参、桃仁、干姜、白术、地龙、党参、防风、茯苓、香附、乌药、乳香、没药、小茴香、木瓜、蜈蚣、独活、延胡索、羌活、益母草.

合用药物大致可分为六类:“黄芪、附子”、“吴茱萸、生姜、川芎”、“牛膝、鸡血藤”、“桃仁、红花、丹参”、“防风、党参、白术、地龙、干姜”、“乳香和没药、茯苓、乌药、香附和所有其他的合用药物”这六类.

(7)合用疗法与方剂研究

当归四逆汤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常配合药物外洗和药物热气熏蒸,同时可加酒、加红糖、加吴茱萸生姜以增强疗效.常用的合并用方包括黄芪桂枝五物汤、二仙汤、养血荣筋丸、理中汤、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吴茱萸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四妙勇安汤、补阳还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物汤、桂枝茯苓丸、香附丸、理中丸、归芍六君汤、保元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过敏煎、附子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小柴胡汤、桃红四物汤、五苓散、肾气丸、四逆散四逆汤交替服、葛根汤、海藻玉壶汤等.

(8)后续治疗

当归四逆汤的后续治疗,主要体现在补充治疗和固本培元两方面.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治法:温补肾阳、温补脾阳、温化寒湿、滋阴养血、疏肝解郁、引火潜阳.

3.当归四逆汤的疾病特征的研究结果

(1)诱发因素

研究发现当归四逆汤证的诱因大多与体虚受寒有关.体虚的情况包括产后、经期、外伤、剧烈活动后、过度劳累、人流后、感冒后、同房后、酒后、手术后、产后、*时、受惊吓、悲痛过度后、熬夜、精神及工作压力大等.受寒的情况包括常年居寒湿之处、淋雨、吃冷饮过多等.

(2)病机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定位于厥阴肝经,病性为寒凝、血虚、血瘀、阳虚,四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

(3)病程情况

当归四逆汤既可以治疗急性病,也可以治疗慢性病.

(4)病种情况

当归四逆汤治疗的西医病种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科、神经科、外科、妇科、心脏科、骨科、风湿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男科、儿科、肾科、血液科、五官科等.其中西医诊断以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原发性痛经、冻疮、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心绞痛、继发性痛经、肩周炎、硬皮病最为常见.

中医病种方面,最常见的中医诊断是:痹病、痛经病、头痛病、冻疮病、胸痹、寒厥病、皮痹病、瘾疹病、腹痛病、腰痛病、胃脘痛病.

(5)疾病相关特征

与疾病相关的特征症状有:肢体疼痛或麻木或僵硬或酸或活动受限、症状遇冷则重遇热则轻、头晕目眩、头痛、面麻、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皮肤瘙痒或肿胀、恶心呕吐、纳呆、腹疼痛、月经量少、经期推后、月经色暗夹瘀血.

(6)疗效较好的症状

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好的症状包括:腰痛、情绪低落、口腔溃疡、便秘、纳呆、鼻塞流涕、气短、嘴麻、恶心呕吐、肠鸣、痛经、汗多、咽部堵塞不适感、颈紧、颈痛、筋痛、胸胁胀痛、腹部冷、腹痛、手脚心汗出、月经期发热、情绪抑郁、情绪焦虑、消瘦、黑礞、关节疼痛、胃饱不觉饿、夜尿多、大便烂、怕冷、乏力、心悸、肢体麻木、胃不适感、月经有血块、精神疲倦、失眠、头痛.

(7)疗效较差的症状

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差的症状包括:头晕、腰酸、月经延迟、肩背痛、月经不调、月经量少、记忆力差、胃胀、月经色暗、脱发、情绪不稳定、梦多、自汗、白发、头胀、耳鸣、面色无华、面色萎黄、痤疮、三叉神经痛、痰多、抽搐发作、心烦、胸闷、下肢胀痛、便后不爽、月经期头痛、不育、脸麻.

(8)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溏泄泻、发热,停药后可迅速消失.

4.当归四逆汤体质特征的研究总结

(1)性别及年龄

当归四逆汤对女性患者比男性更为常用.在主症的总疗效方面,临床研究发现男、女患者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在年龄方面,无论老少皆可以服用,年龄层次主要集中于中年,而主症总疗效方面提示年龄较大的比年轻的会更为有效.

(2)中医体质情况

从使用当归四逆汤的人群体质情况来看,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瘀血质较常使用当归四逆汤,而痰湿质、特禀质、阴虚质、湿热质则较少使用.研究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当归四逆汤在哪个体质类型中使用更有效,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再行研究.

(3)体质相关特征

外观特征:形体偏瘦比偏胖为多、面色少华、皮肤面色晦暗或晄白或萎黄、口唇紫暗或色淡、爪甲无华苍白或青紫.

精神状态:精神疲倦、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倦怠乏力,睡眠不佳.

好发症状:容易感冒、怕冷恶风、易汗出、肢体冷、少腹或前阴冷感、大便溏.

特征舌象:舌质淡白或淡暗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苔少.

特征脉象:脉细、脉沉、脉弱、脉弦、脉涩.

结论:

1.初步构建了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体质”诊治模式,对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体质特征的方证研究表明,此研究模式基本涵盖了辨证论治所需的要素,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帮助.

2.以“方—疾病—体质”诊治模式运用当归四逆汤的流程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符合疾病和体质特征

患者既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也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则患者无论处于疾病的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都可以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在疾病好转痊愈后,也可以辨证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体质调理.

(2)符合体质

患者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无明显的疾病症状及体征,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则患者可服用当归四逆汤进行较长时间的体质调养.

(3)符合体质不符合疾病特征

患者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但是临床表现不是典型的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则患者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同时合用其他方剂或药物,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4)符合疾病特征不符合体质特征

患者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但是体质特征不是典型的当归四逆汤体质.则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

(5)疾病和体质特征都不符合

患者既不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也不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此患者禁忌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

第二篇西医骨科论文样文:冯新送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为了传承和总结冯新送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诊治骨伤科疾病规律进行本课题研究.本课题是在他的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方法

导师冯新送,男,广东省惠东县人,1944年8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会长.大学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历任广州中医学院助教、讲师,南雄分院副院长,总务处副处长.广东省卫生厅中医处任副处长,兼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广东一方制药厂董事长、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任副校长、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冯教授擅长中医骨伤科,对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对骨关节炎、腰腿痛、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颈椎病、骨折与骨折病、颅脑损伤的中医治疗有独特疗效.他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在老年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学术上强调补肾壮骨、活血化瘀,对古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有特别的研究,能灵活运用古方治疗骨科疾患,疗效显著.曾师从李家达、陈渭良、简华穆、魏正怀、朱通伯、李同生.冯教授培养的研究生26人.主编出版著作有9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9项,获奖项目1项.冯师学贯中西,学验俱丰,虽耳提面命3年,却难窥冯师学术全貌.本文从三方面简要总结冯师学术思想形成与医德风范.

1、院校培养、学贯中西

冯老师60年代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求学期间,认真研读四大经典等中医经典原著,冯老师系统学习了现代西医学课程,经过5年系统学习,使冯老师“学贯中西”,成为即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又掌握西医诊疗技能和科研方法的新一代中医人才,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继教、传承名医

冯老师大学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虽然身兼行政职务,但每周尽量抽出时间出门诊和病房查房.

他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在中医骨伤科学术上强调活血化瘀、补肾壮骨,对古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有特别的研究,能灵活运用古方治疗骨科疾患疗效显著.曾在佛山市中医院进修中医骨伤科,在广州市*民医院进修脑外科,在武汉医学院同济医院进修骨外科.1985年借调卫生部中医司,从事中医教育管理工作.在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和临证思维等方面深受各大名家的影响,使冯老师在老年骨伤科疾病治疗方面颇有建树,学有渊源.

3、医者仁心,大医精诚

冯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医者仁心,要因人治宜”,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个座右铭.因此在治疗上要重视个体化、个性化治疗.在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中,冯老师始终要遵循“大医精诚”这四个字,并以它来严格要求自己.他的良好医德经常受到病人的好评.跟师三年来,通过跟师门诊,跟师查房及会诊,我对于老师临床疾病诊断,辨证思路,处方用药规律有了初步了解.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总结冯老师的整体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1、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审因论治

2、崇尚经典、善用经方,遣药精当

3、调治气血、内外兼治、标本兼顾

本文总结冯老师学术思想如下:

冯老师关于“肾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冯老师认为中医老年骨伤科疾病大多是久病则机体受损,脏腑气血虚弱,其中以肾虚为其根本.老年人脏腑虚弱,气血运行无力,则瘀滞丛生,瘀滞成则怪病生.所以久病则瘀,诸虚皆可致瘀.冯老师提出“肾虚血瘀”学说思想,是从“虚”、“瘀”着手来研究揭示中医老年骨科疾病的一般病机规律.冯老师就是根据中医这些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及治疗方面的规律特点,总结归纳出中医骨伤科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这一规律.且根据这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医骨伤科疾病治疗的疗效提高.本文分别从肾虚血瘀论治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腰腿痛几种临床常见骨科病来总结冯老师的临床经验.

冯老师临床除了擅长治疗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腰腿痛等多种老年科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外.其他骨伤科疾病学术思想也非常丰富.本文总结了骨折与骨折病,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治验,膝骨关节炎的中医手法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等方面.

在临床科研方面,设计并实施了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方防治膝骨关节炎,效果满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以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炎症,抑制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延缓软骨损伤,延缓关节退变,对骨关节炎的软骨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

我的主要学习成绩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与要求,三年来,跟师门诊及查房学习270天,独立临床实践496天.收集典型病例60余例,完成跟师笔记181篇、月记36篇,经典学习体会11篇.发表导师临床经验论文2篇.参加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班学习及考试.三年的师承学习即将结束,但学习没有完结,新一代的中医之路靠我们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也应把握机会,扛起重任,坚定信念,走中医之路,为弘扬祖国医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结论

跟师学习近3年.在即将结业出徒之际,本文将冯新送教授学术思想渊源、相关各流派、学术经验及诊治骨伤科疾病规律研究做一总结.紧密结合临床,分类、归纳.

在临床科研方面,设计并实施了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方防治膝骨关节炎,效果满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以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炎症,抑制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延缓软骨损伤,延缓关节退变,对骨关节炎的软骨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

第三篇西医骨科论文范文模板: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生物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1.研究背景

拇外翻是常见足部畸形,发病率约为10%,占足踝门诊病人数量一半以上.主要表现为足部红肿疼痛、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拇外翻治疗已有200多种术式,存在损伤大、并发症多、疗效差的缺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趾外翻畸形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合并症少、疗效确定等优点.十多年来经过导师的不断完善、创新与发展,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诊疗体系.目前该方法已治疗2万多例拇外翻患者,其优良率达98.5%.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方法技术要点为:①微创技术在中医足踝外科的应用;②采用第1跖骨头颈斜行截骨矫正畸形;③中医正骨手法纠正畸形及关节脱位;④依据小夹板纸夹垫原理及“筋束骨”理论,采用“8”字绷带固定截骨端.摒弃西医传统的钢板螺钉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方法,术后患者即能下地负重.此方法一经提出,就受到了部分西医骨科学者的质疑.现代医学认为截骨的愈合需要截骨端间的稳定,截骨复位后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才能达到最佳愈合.人体在负重时足部负荷增大,尤其是在第1跖骨处压力较大.一些骨科医生认为在此处截骨不做内固定,又不制动,会影响截骨端稳定,可能会出现截骨端的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但事实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方法,通过十多年的临床应用,并未出现截骨不愈合现象,而且术后发生转移性跖骨痛的患者也少.如何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疗法的科学之处,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的机理,证实小夹板纸压垫原理、“筋束骨”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理论的发扬光大具有重大意义.

拇外翻第1跖骨在何部位以何角度截骨最科学截骨后根据小夹板纸压垫原理和“筋束骨”理论而采用“8”字绷带外固定是否稳定第1跖骨截骨对前足的生物力学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尚需做深入的研究.因此,十分必要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相关生物力学机制进行研究.有限元分析为我们研究足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力学情况提供十分有用的工具,它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足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分布,以及各种治疗措施对足部影响.目前,对拇外翻足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的报导很少,对第1跖骨截骨部位、截骨端稳定性及截骨愈合后足部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等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截骨部位、截骨角度、“8”字绷带外固定的生物力学机制,阐述本疗法作用机理,进一步证实其科学性,已成当务之急.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不同截骨角度截骨端位移和应力变化,明确最佳截骨角度.探讨“8”字绷带外固定方式对截骨端稳定和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提高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科学内涵认识,为中西结合治疗拇外翻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实验依据.

3.研究内容

3.1拇外翻足的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3.1.1材料与方法

3.1.1.1足部相关组织材料参数测量

45岁女性左小腿-足新鲜标本1具,解剖出拇长屈肌及其肌腱、拇短屈肌内外侧头、拇长伸肌及其肌腱、拇收肌横头及斜头、拇展肌,分别做成试样.测试前将试样进行预加载拉伸,消除试样的载荷蠕变.每个试样重复测量4次,加载速率设为0.0835cm/min.采集强度极限、最大载荷等数据以及载荷-位移曲线.将载荷-位移曲线转换为力-变形曲线,用力除以横截面积,位移除以试件长度,得到应力-应变曲线,拟合曲线中间直线段,得到其弹性模量(E).

3.1.1.2有限元图像数据的获得和存储

选取拇趾外翻志愿者,青年女性,年龄28岁,身高168cm,体质量62 kg,其右足H*角为24°,,IM角为13°,.足部无其它畸形,无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体,无足部手术和外伤史,无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足部畸形.采用螺旋CT对患足进行扫描,层厚1mm,间隔1mm,扫描从足尖至足后跟,共获得512×,512像素CT图像542张,图片以DCIOM格式输出并存储.

3.1.1.3拇外翻有限元模型建立

利用软件对足部CT图像进行分割和轮廓数据提取处理,辨别软组织、骨皮质、髓腔的界限,获得骨骼边缘轮廓曲线的矢量数据.根据自由曲面实体的建模规则,进行足部骨骼曲面重构,获得足部骨骼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装配.出于简化模型减少计算量考虑,模型中仅考虑骨骼、软骨、肌腱、足内在肌四种组织材料.把足部三维模型输入有限元软件ANSYS12.0,定义材料特性并对材料参数赋值,进行网格划分,获得有限元模型.

3.1.1.4模型载荷的加载和边界约束

模拟一个体质量62kg拇外翻患者在双足平衡站立时,足部的受力情况;以及足跟在抬起趾背伸30°,和70°,时,第1跖骨应力分布和变化情况.设足底压力、跟腱力和足底摩擦力为作用载荷.支撑结构上表面和足底表面的相互作用定义为接触关系,摩擦系数为0.6.根据载荷和地面反作用力等效互换原理,以集中力向上通过支撑结构面施加在压力中心处,距骨上表面完全约束,踝关节处在平衡站立时的中立位.

3.1.1.5拇外翻足的Foot scan足底压力测试

采用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的Foot scan USB21米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同一患者进行测试.测试前根据受试者的体重对测力板进行校准.分别在静态和动态下测量受试者足底受力情况,观察足底6个区域的静态压力(P)以及动态最大压力(MP).将测量数值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

3.1.2结果

1)通过测量和计算共获得了9个样本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长度、宽度、厚度、横截面积、最大载荷、强度极限和弹性模量.为足部有限元建模,提供较为确切的材料参数.

2)建立了拇外翻足站立和步态周期站立相不同位置(0°,、30°,、45°,和70°,)三维有限元模型7个,模型重建了骨骼、软骨、肌腱、内在肌、皮肤等组织,共有67239个节点,69189个单元.

3)有限元模型静态足底应力与Foot scan力板测量对比,两者压力集中部位大体一致,压力在第2、3、5跖骨头部位的数值非常接近.有限元模拟步态周期前足足底最大应力换算值与相应部位力板最大压力测量值比较,变化趋势相似.

3.1.3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包括骨骼、肌腱、内在肌和皮肤等组织在内的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并对部分材料参数进行了实测,获得了相关数据.通过Foot scan力板测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可靠性检验,证实有限元模型可靠,基本反映了拇外翻足的实际情况.

3.2第1跖骨头颈部不同方向截骨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3.2.1材料与方法

3.2.1.1研究材料

建立拇外翻有限元截骨模型,分别模拟截骨线与第1跖骨轴线在矢状面上成300、450、60°,、75°,、90°,、105°,、120°,角7个截骨方向,共7种工况.

3.2.1.2测试方法

模拟体质量为62kg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截骨后,拇趾尽量跖屈站立时,不同截骨角度截骨端的应力和位移情况.截骨近端设为固定端,远端设为自由端,断端间设为肉芽组织填充.其它部位的约束同前.单足约承受310N的体重载荷,仅考虑屈拇长肌和屈拇短肌对截骨端的影响,肌力以载荷表示,约为319N,设肌力载荷与第1跖骨长轴平行.截骨端摩擦系数设为0.6.

3.2.1.3观测项目

观察在相同条件的负荷加载下,7种工况截骨断端边缘节点的最大M应力值(VonMises)和总位移量V值,并进行比较.

3.2.2结果

1)截骨端总位移从30°,逐渐变小,至60°,达到最小值,后逐渐增大,截骨角度超过90°,后,位移有明显加大的趋势.最大位移发生在120°,时,为0.6486mm;最小位移发生在60°,时,为0.2833mm.

2)截骨端Von Mises应力从30°,逐渐增加,至75°,达到第一个峰值,后应力走平并有逐渐减小趋势,至105°,应力迅速增大.截骨端最大应力出现在120°,时,为0.986Mpa;最小应力出现在30°,时,为0.212Mpa.

3.2.3结论

通过有限元模型对第1跖骨矢状面不同角度截骨的模拟和计算,发现60°,左右时截骨端最稳定.保持矢状面上从远端背侧到近端跖侧截骨线方向,截骨端才能维持稳定.矢状面上的最佳截骨角度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截骨不应采取固定的截骨角度.

3.3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外固定方法对第1跖骨截骨端固定作用有限元分析

3.3.1材料与方法

3.3.1.1研究材料

建立拇外翻足第1跖骨颈部截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截骨线在矢状面与跖骨轴线的垂线成10°,,水平面与跖骨轴线的垂线成15°,,模拟第1、2趾蹼间放置分趾垫“8”字绷带包扎外固定站立时工况.模型各部分的材料特性和材料参数详见前两部分.

3.3.1.2测试方法

模拟体质量62kg拇外翻患者按要求截骨和固定后,拇趾尽量跖屈站立时,截骨端的应力和位移情况.将截骨近端设为固定端,远端为自由端,断端间设为肉芽组织填充.其它部位的约束同前.分趾垫和“8”字绷带的外固定力,经实验测量为24.84N,将其分解为与趾骨垂直和与第1跖骨平行的两个力,在分析时以载荷的方式表示.其它载荷和设置与前模型相同.

3.3.1.3观测项目

观测和计算截骨端的最大M应力值(VonMises)和总位移及X、Y、Z轴三个方向的位移情况.

3.3.2结果

1)截骨端位移情况:X轴上位移为0.261mm;Y轴位移为0.078mm;Z轴位移为-0.167mm;截骨端总位移为0.293mm.截骨端位移主要发生在X轴方向上,其它两个方向位移很小.

2)截骨端Von Mises应力值为0.712Mpa,应力主要分布在截骨端的外侧边缘部位.

3.3.3结论

通过有限元法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弹性固定的模拟与计算,发现该固定方式可有效减小截骨端位移,应力适中,能促进截骨端以软骨成骨的方式愈合.

4.总结

1)本研究建立了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通过Foot scan力板测试证实有限元模型可靠.

2)第1跖骨矢状面截骨角度在60°,左右时截骨端最稳定;截骨线方向从远端背侧到近端跖侧截骨端才能维持稳定,最佳截骨角度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

3)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弹性固定可有效减小截骨端位移,应力适中,截骨端以软骨成骨的方式愈合.

该研究通过有限元法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截骨角度的选择和固定方式对截骨端稳定和愈合的影响,从生物力学角度阐释了截骨角度的确定方法,分析了分趾垫“8”字绷带外固定的作用机理,同时对“筋束骨”理论在拇外翻治疗中的作用作了深入的探讨.加深和提高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机理的认识,并证实了其科学内涵,对中西结合治疗拇趾外翻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创新点

1)建立拇趾外翻足不同方向截骨及“8”字绷带外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为拇外翻手术方法的评价及预后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2)模拟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截骨和固定方法,对截骨端应力、位移变化进行有限元分析,从生物力学机制方面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拇趾外翻的科学性.

第四篇西医骨科论文范例: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研究

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质量的不足,及晨起体力与精力不能得到恢复.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彻夜不眠.西医治疗多以安眠药为主,确有一定疗效,但有毒副性,如耐药性、药物蓄积性、依赖性、戒断反应、影响认知和记忆功能等.中医对睡眠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可靠,副作用小.高荣林教授长期致力于睡眠障碍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诊治了大量睡眠障碍患者,形成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本文通过继承,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及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从调理脾胃探讨失眠的诊疗思路,总结高荣林教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有效治法、方剂和药物,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水平.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从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失眠的辨证治疗、治疗失眠的外治法等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中医学者的研究进展.病因病机方面,认为失眠形成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胃中不和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失眠多与心、脾、肝、肾脏腑相关;从气血关系讲,多与阴血不足有关;从致病病理产物看,多与痰、火、瘀血有关.总体可按虚实分为两大类,辨证治疗多从肝胆、脾胃、痰火以及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入手,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现代医学失眠的研究进展

从失眠及相关概念,失眠的临床表现,失眠的常见原因,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的相关理化检查,失眠的治疗,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失眠治疗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综述了现代医学有关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3.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源流探讨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黄帝内经》,是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源头.历代医家在完善、丰富和发扬这一治法方面有许多论述.本文从《内经》论述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后世医家对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从病因病机角度梳理了脾胃气虚,胃气上逆、营卫不和,饮食积聚、气机不畅,胃中痰热(火)内扰而导致失眠,为临床从脾胃治疗失眠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高荣林教授有关睡眠的学术思想

高荣林教授继承了路志正、董德懋两位老中医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注重调理脾胃,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属当代中医脾胃学派.

高荣林教授有关失眠的学术思想,首先倡导中医睡眠学说,包括阴阳睡眠学说、营卫睡眠学说、神主睡眠学说.中医整体睡眠观,给我们开辟了广泛的研究领域,中医从整体调节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丰富多彩,为现代睡眠障碍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光明前景.根据中医睡眠学说,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睡眠与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息息相关.阴阳的和调平秘,气血的充盛调畅,腑脏的协调统一,气机升降的和顺,神魂魄意志的安宁,是睡眠的必要条件.失眠发生的机制是多元性的,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不论哪一个环节失调,都会出现睡眠障碍.可以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失眠.分别论述了心、肺、肝胆、脾胃、肾等脏腑的主要功能失调所致失眠的病机.提出治疗心因性失眠,常需养心、清心、通心、宁心.肺脏引起的失眠,可用补肺、养肺、宣肺、肃肺、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肝胆令人失眠,治疗常从补肝、柔肝、疏肝、平肝、清肝、温胆等方面来治疗.脾胃令人失眠,治疗当调理脾胃,补脾、运脾、和胃、通腑,以复其常.肾令人失眠,治以补肾、温肾、清肾、交通心肾法.提出脾胃不和卧难安的学术论点.论证了脾胃与睡眠的关系,脾胃化生精微,浊气归心,散精于肝,升清降浊,交通心肾,和胃安神的功能,和现代脾胃失调失眠的病因,如思则气结、饮食劳倦、痰热内生、体质因素致病,以及脾胃阴阳失调、心脾两虚、脾虚生痰、肝与脾胃不和导致失眠的病理机制.

第三部分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经验

论文介绍了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主要治法,包括健脾益气法、补益心脾法、清热化痰法、理气和胃法、疏肝和胃法,后附临床验案.其次是调理脾胃权变法的病例.我跟师侍诊搜集高荣林教授治疗失眠的病例558例次.将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整理高荣林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从中总结失眠的主要证候、常用治法、常用方药,挖掘出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经验方宁心安神汤和调中安神汤、和减味丹栀逍遥散.

第四部分调中安神汤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我们整理挖掘出高荣林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方调中安神汤,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调中安神汤治疗痰热扰心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调中安神汤治疗失眠39例,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2%,与艾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疗效较好.调中安神汤在改善睡眠恶梦纷纭及脾胃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能提高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调中安神汤治疗失眠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第五部分调理脾胃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体会

目前中医医院骨科的特点大多是中西医结合.有一部分颈性眩晕的病人,不能手术或手法治疗,表现为眩晕、头痛,头沉重而项僵硬,恶心,甚至呕吐,是脾胃功能失调,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所致.我以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为指导,调理中焦脾胃,采用健脾理气、化痰和胃治法,用温胆汤合六君子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我将继续继承发扬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钻研骨科疾病的内治法,为今后骨科学术的发展和创新而努力.

第五篇西医骨科论文范文格式: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释

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蒙古族萨满医疗的产生和演变与其所在社会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变迁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包括萨满医疗在内的民间医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因而对之加以研究是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同时也可为正确看待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提供一种多元的价值尺度.

蒙古族萨满医疗是在本土的萨满教文化背景下产生并一直残存至今的民间宗教医疗体系.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尚未有人从医学人类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对蒙古族萨满医疗作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在此意义上,本文的研究对于拓展医学人类学研究范围、丰富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以及萨满教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文选择科尔沁博(博“b()ge”,蒙古族对萨满的统称)的医疗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科尔沁地区一直是萨满教的兴盛之地,笔者的田野调查进一步确认,科尔沁博的医疗活动并未绝迹,可以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此外,笔者收集到的有关近现代蒙古族萨满教的研究文献大多是有关科尔沁博的内容.

萨满医疗的两个核心领域是萨满的医疗实践与人们的文化解释.本文的研究主要以下述思路展开:首先对近现代科尔沁博行医事迹以及治疗仪式的类型进行考察和论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治疗仪式的类型、构成、各构成

主要论述了西医骨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西医骨科引用文献:

[1] 西医骨科论文题目集 西医骨科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西医骨科专著类参考文献 西医骨科外文文献怎么找
[3] 西医骨科论文提纲格式 西医骨科论文提纲怎样写
《西医骨科论文范文参考 西医骨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西医骨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