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农村研究论文范文参考 农村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村研究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农村研究论文范文

农村研究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村研究论文范文参考: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2. 第二篇农村研究论文样文: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
  3. 第三篇农村研究论文范文模板: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
  4. 第四篇农村研究论文范例: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5. 第五篇农村研究论文范文格式:《中国农村》杂志研究

★100篇免费农村研究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农村研究论文范文参考: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本文以一个地级城市为个案,分别从地级、镇级、村级三个层次考察了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本文认为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城乡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对于农村发展来讲,能否获得与城市相等的发展机会与条件是*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宏观的农村问题必须透过微观的农村社区得以解决.在梳理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历程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认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通过完善的多元参与、公共服务、资本整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定能实现农村社区的建设目标,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

对于任何一项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探讨是最可靠的方法.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历程,认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的乡里制、保甲制;民国时期的保甲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队社制、村组制的多次变革后,开始实施的农村社区制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第三次变革,是适应发展变化的国情做出重大战略选择.在对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本文认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是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宏观背景,我国实施的乡镇政府改革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中观背景,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各种缺失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微观背景.在推动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时,我国部分城市社区与农村已经先期进行了社区建设,已有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使我国农村社区在建设伊始就沿着科学、规范的道路进行.

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农村社区建设要实现管理有序的目标需要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建立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公民个人多元参与的格局.多元参与是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将社会治理理论的多元化参与引入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目标与方向.

传统的公共服务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导致农民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目标的实现.随着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必然要求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一定信任、规范、关系网络基础上的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传统的社会资本逐渐缺失,新的社会资本还未聚成.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进行资本整合,为实现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进行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参与的管理体制、服务均等的服务体制、资本整合的运行体制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走向.首先,多元参与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与逻辑起点.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参与机制,才能具有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能性.其次,服务均等是连接多元参与及资本整合的连接点,只有建立完善的服务体制,使农村居民具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会,才能在微观基础上实现农民、社区、国家之间稳固的联系.再次,农村社区建设最终要实现社会的文明与祥和,这就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本的集聚.通过以上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基本成果,建立一个体现公平正义与善治的社会.

总之,农村社区建设是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社区建设,是解决我国转型性社会发展中所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起点上的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基础性工程.以上全部贯穿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理顺了以城乡关系为核心的各类社会关系,创新了社会管理体系,维护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努力在社会建设进程中为实现城乡居民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二篇农村研究论文样文: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农村场域制度变迁和市场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处于整体流变状态.农村组织资源快速流失和社会失序为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提出了客观诉求.“组织起来”成为当前农村治理语境下的关注焦点,农村社会组织是这种话语范畴中的重要内容.

“农村社会组织”是统述性的话语概念,指嵌入农村社会结构的系统机制和组织安排,社会组织建构目的是为解决转型期农村社会管理秩序重塑和村社共同体生活意义及文化、精神层面等价值再规范问题.从理论视角、分析路径、理论价值、研究目的及研究结论五个方面简要概述.理论视角:以学界有关社会组织“结构研究”和“行动研究”的两类主导范式相结合为视角切入,在结构功能理论与开放组织系统理论基础上,从自主国家与能动社会互构的思维逻辑,立足国家与村社相互交融的机制、策略与路径,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组织治理场域的思路,提出了“结构-行动”互构性新解释视角;分析路径:将村社共同体置于长时段历史背景,运用中观、宏观和微观三层研究框架,对转型农村社会组织场域的生长逻辑、演变机理、重构动力和发展路径展开具体阐释;理论价值:村社场域中的“结构-行动”互构解释视角,能够系统阐释转型农村社会结构及网络关系中的制度及地方知识形构的“规范秩序”与“行动秩序”互动机制的治理逻辑,及这种机制所演绎的农村社会组织场域的演化和发展历程;研究目的:旨在理论和经验层面对转型农村社会组织运行的内在规律作出合乎理性的解释,并尝试以问题为基点在实践层面重塑新时期农村社会组织的治理框架.研究结论:以转型农村社会组织为基点的农村治理问题的研究,理论上不仅可以充实转型农村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和新内容,有效构架起与学界对话的理论平台,同时把农村社会整体发展问题的研究链接起来,也为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建设路径和治理发展方向做出了探索式努力.

农村研究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研究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村研究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农村研究论文范文选题

导论部分除了选题的缘由和问题提出的背景外,重点是对研究视角选取的解释.基于学界在“问题意识”导向下所开展的农村跨学科研究路径的普遍思维,以“国家-社会”关系范式和“制度主义”范式为基点,从转型社会发展进程中问题研究的预设前提着眼,提出两种范式背后实质都暗含着探寻国家现代化发展和治理转型内在逻辑的假定,特别是如何阐释大转型所引致的社会基础性结构深度调整的现象本质,以及探讨如何发挥行动主体的社会新秩序重建功能以适应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共治诉求的问题.“结构—行动”互构性解释视角的提出是基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农村问题研究的学理诉求而尝试的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6557.html

第二章阐释了“结构—行动”互构性视角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经典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修正框架之上调适和发展的.除此之外,也汲取了政治科学中有关国家与社会、制度主义及组织行为科学等理论元素,是一种系统化、动态化和开放式的,更接近社会现实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蕴含着均衡和包容的价值诉求.以结构功能理论内涵的“能动”、“分化整合”和“均衡”分别对应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治理演化的三大特性,预设了结构功能理论框架下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论证前提.现实来看,农村社会系统整体发生巨变,传统结构框定下的农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社会空间格局、集体行动逻辑、关系模式及文化秩序所构建的治理场域也处于重新形塑过程中,同时这种过程也反推了新的秩序安排和价值合意的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建.这种框架的理论精神,意味着社会结构及各行动者诸要素,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最终的结果将指向某种和谐的良序秩序治理结构,即互构到均衡治理的思想,这是本论所趋向的“结构—行动”互构视角的理论探析和现实建构的主体思路.

第三章阐释了组织开放视野下转型农村社会组织治理的内涵特征.“结构—行动”视角下组织开放性视角强调了行动要素的复杂性和多边性及相互之间的松散联系.开放系统将注意力从结构转移到了过程,强调组织与周围及渗透到组织要素之间联系的相互作用,环境被看作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终极资源,所有这些都成为系统延续的关键.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了“转型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变迁与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从转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流变和组织变迁的历史脉络及发展趋势的路径入手,依据“空间转换——结构流变——场域转型——组织重构—治理发展”的逻辑思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阐释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治理结构与行动变迁的意涵和路径.

第四章重点阐释转型农村社会组织治理场域的演变动力和发展路径.转型期的农村社会组织正是在与外界环境系统的交互沟通中,不断汲取和接纳着农村新组织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及能量要素,并通过持续的内在系统的适应性转化和结构化过程,形塑着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组织系统的整体概貌,推进了组织场域的演化和变迁.变迁动力源于特定时空场域下农村社会组织开放系统所逐渐呈现的生长机制的耗散性能动结构.在农村社会组织开放系统框架下,农村社会组织治理场域的演化和结构变迁的考察是农村社会变迁和结构整合过程的具体呈现,深入挖掘系统内部的动力机制和发展逻辑,清晰展示系统演变耗散结构的边界特征和场域的演化态势,从而有效解释农村社会组织治理场域演变的生长逻辑、动力机制、运行路径和发展趋势等问题.

第五章以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农村老人协会为经验案例,解释场域下的结构行动互构的方法路径能否有效应对或解决现实问题,以实践话语嵌入理论框架的探讨是否具备现实可行性.农村老人协会组织作为实体化的客观存在,不仅深刻嵌入农村社会环境并伴随农村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而且其现实样态和功能变迁也与国家发展的整体环境和时代诉求保持共时性.从对直接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再组织”的历史批判和时代反思入手,去探索农村社会深层次的治理转型命题,解析老人协会等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聚焦现代性带来的农村社会转型的场域情景,揭示现象背后的实质根源,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层次意义,理解农村社会治理现实的面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是政策层面的建议,提出了运用均衡治理新思维建构农村社会良序发展模式的路径尝试.这种思路源于以下三种启示:一是源于文章研究视角的方法论意义;二是源于国家农村治理传统路径历史反思下的思维转向;三是提升国家现代化发展能力和治理时代转型的现实诉求.通过行动者、制度和环境三种层面的均衡机制对转型农村社会组织的现实建构具体路径做了详细阐释.

第七章是结论部分,主要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全文作出讨论和总结.

在本文研究中,就理论层面而论,是基于问题思辨视角下尝试对新解释视角探索的前提开展的,意在展示转型期农村场域普遍化问题的解释思路,还需要在现实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检测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继续调整和完善解释框架的运用思路及论证逻辑.现实层面而论,基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应由“行政型”逐渐朝“能促性”政策导向转化,以“内生为核,外推为壳,壳核互连,适度分离”的发展思路,帮助转型期的农村建立自主秩序.为建设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乃至为实现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农村研究论文范文模板: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环境卫生状况不佳、卫生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农村居民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负担,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低下,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尚未全面形成,健康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有待提高.卫生部全国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使用率、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均较低.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岁及以上人口吸烟率等指标远高于城市.

人类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和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都可能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社会生态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改革健康支持性政策、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发展个人健康技能、动员社区参与和重新定向卫生服务,运用倡导、赋权和协调等社会策略,在科学理论和模型的指导下,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消除或减少健康危害因素,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社区及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发展和形成了健康信念模式、创新扩散理论、PRECEDE-POCEED模型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模型,但我国尚未开展过系统完整和有针对性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方面的研究,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缺乏科学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国内外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进行了文献研究,通过Dephi专家调查,提出了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并在全国3个省的36个行政村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对照社区实验研究,以探索总结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和有益经验.本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健康影响因素,并最终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参考国内外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制定我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现场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探索可推广的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为农村卫生政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政策、规划与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国内外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

采用复旦大学外文期刊全文检索系统、Global Archiv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search、方正网上文献检索系统,检索2003年一2013年关于国内外社区和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策略与模式的研究报告;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检索健康村社区实验研究报告(trials).在检索并阅读符合条件的文献基础上,根据文献中的研究内容、干预方法和干预效果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案例分析、归纳和总结.

2.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研究

采用文献回顾、Delphi专家咨询和现场验证的方法,研究制定中国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分析归纳和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关评价指标制定的研究结果和建议.关于评价方法的文献,统一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类型进行归类分析.

3.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参考国内外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经验,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创新扩散理论和PRECEDE-PROCEED模型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模型,在我国36个行政村开展干预对照社区实验研究.在18个干预村采取赋权、能力建设、促进村民参与、建立多部门合作、制定健康支持性政策、改善环境、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等健康促进策略开展干预活动,对18个对照村不进行人为干预.采用专题小组讨论、现场观察等定性调查方法和问卷、评分等定量调查的方法,分别进行基线调查和干预后调查,分析比较干预村和对照村之间的差异以及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干预策略和方法的实施效果.

4.资料收集与统计学处理

定量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统一编码,输入用Excel编制的数据库,使用SAS8.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率的比较运用卡方检验,综合评分的比较运用t检验,单个指标评分的比较运用Mann-Whitney检验,显著性水平取α等于0.05.

专题小组讨论、个人访谈、档案查阅、现场观察等获得的定性资料,统一在现场进行详细记录,调查结束后立即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四、研究结果

1.国际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与模式研究

文献调查发现,2003年以来,共有229篇关于用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理论策略在农村开展的研究报告.统计发现,以健康相关知识、认知和态度为内容的研究最少(5.2%),超过一半的研究(57.6%)运用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研究结果多数为支持性环境和服务提供的改善(61.1%).具有代表性的为芬兰北卡农村慢性病预防和行为危险因素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报告.文献调查发现7篇健康村干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报告显示在政策支持、环境改善、疾病预防、健康状况等方面取得显著干预效果,但其中只有芬兰的健康村研究被Cochrane列为社区实验研究(trials).检索中文文献共发现33篇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研究,大多仅采用健康知识传播策略,只有3篇运用了健康促进的综合策略.

2.社区与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文献研究表明,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很难制定出一个精确、统一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和标准.根据项目目标和内容,WHO认为应包括政策、环境、适宜卫生服务、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技能发展、妇女健康、儿童发育和贫困减少等指标.有代表性的评价理论和模型包括Nutbeam的健康促进效果模型、RE-AIM评价模型和PRECEDE-PROCEED模型.

本研究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支持性政策、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健康促进、完善健康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性使用资源和提高健康水平等8个方面,二级指标21项,*指标57项.德尔菲咨询专家权威系数集中在0.73-0.97之间,各指标变异系数均值11.51%.根据现场定性评估结果,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经专家意见集中法(Norminal Group)讨论调整后,最终确定一级指标4项(健康环境、健康传播、健康服务、健康状况)、二级指标16项(社会动员、和谐人文环境、居民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等)和*指标37项(健康相关事务的组织管理、扶贫济困、经常体育锻炼率、感染性腹泻年发病率、两周患病率等).以百分制累加评分,总分达到85分为理想分值.

3.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

干预实验研究表明,干预后,干预村的健康环境、健康服务明显改善,健康传播活动频次明显增加,常见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乙肝传播途径知晓率从39.4%提高到52.1%,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45.3%提高到58.6%,高血压危险因素知识知晓率从45.9%提高到57.8%,糖尿病危险因素知识知晓率从29.0%提高到42.3%(P<,0.001).干预村村民健康行为明显改善,经常性体育锻炼率由干预前的13.8%提高到干预后的24.8%,饭前洗手习惯形成率从48%提高到56.4%(P<,0.001).干预村居民过去一年中感染性腹泻发病率明显降低,从干预前的13.8%下降到9.2%(P<,0.01).两周患病率显著降低,从干预前的19.1%下降为12.5%(P<,0.01).干预村综合评分显著提高,从干预前的63.4±,9.2分提高到干预后的84.9±,8.4分(P<,0.01),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和健康传播三项指标的综合评分均达85分以上,明显高于干预前水平.同期,对照村有关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五、研究结论

国际上存在着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模型开展农村健康问题干预和运用健康场所(健康村)理念综合解决农村健康问题两种模式.我国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多采用知识传播的单一方式开展干预,尚未发展出成熟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有代表性的社区与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理论和模型包括Nutbeam的健康促进效果模型、RE-AIM评价模型和PRECEDE-PROCEED模型.本研究提出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现场验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的评价工具.与对照村比较,干预村在实施干预后,在健康环境、健康政策、健康服务、健康素养、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方面明显改善,其干预策略与方法可为其他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其研究工具可被广泛应用于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实践.但因干预时间较短,部分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第四篇农村研究论文范例: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本世纪之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构想,这既是承接了上世纪初叶力图以改造乡村挽救旧中国于衰微的先贤未竟之志,又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急需*之瓶颈,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之选,但如何将千年未大变之传统农村改造为充满现代意蕴的新农村仍是国人未完解之题.近年来,学界和政府提出将农村改造为现代生活共同体,也就是把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案,应该说是可行之选.这既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契合当下国家和农民的双重需求.建设农村社区毫无疑问是建设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明晰化,但农村社区建设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进一步破题求解.

信息化是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确证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也应充分重视信息化在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建设的各个层面.这种想法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似乎不具有太多的创新意义,因为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如美国、韩国、印度农村的信息化实践已历多年,且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已显露出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国内各省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也不是无所作为,如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广东、宁夏、云南等省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已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上述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而言更多的是指向农业信息化而非农村信息化,更不具有明确的现代共同体建设意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也就是通过全方位增加和提高社区基本结构要素,为农村社区共同体提供物质载体.但由于社区建设过程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参与完成的,如何处理主体间关系,能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并约束其有损于农村社区建设本质要求的不当行为,就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否则就难以从相关主体那里聚集到必要的社区建设资源,也无法实现资源效益.在治理理论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建构合理的制度化机制去处理社区建设主体间关系以配置社区要素,形成合理的要素结构,否则,社区共同体就无法达成建设所需要的秩序并最终实现要素效率与效果的优化.我国农村发展历史也已充分的证明:没有合理的治理模式是无法有效建设农村,推动农村发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为此,面对为农民建设现代生活共同体的历史性要求,必须要探索和建构合理的社区治理机制以保障农村社区建设的进行.

治理模式实质是一种制度结构,而有效的制度必须具有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当我们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国家及农村村社区建设的时候,当信息技术渐渐进入农村,融入农民日常生活的时候,当利用信息技术成为农民生活方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农村社区内外的社会环境.这种改变对于既存于农村的某种治理模式而言是其治理生态的改变,而治理生态的变化会导致旧治理模式的不适应乃至失败,为此,需要对原有的治理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乃至彻底的推动其转型为新型治理模式.当然,治理模式的调整或转型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

通过对美国、韩国、印度及我国广东、宁夏、云南等国内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宏观梳理,还有深入J镇农村社区对那里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的实证考察,发现:第一,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村政管理改进、社会服务提供、社区文化建设、农*体性提升等诸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各地农村社区建设的技术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遵循了“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运作机制.第三,相较于美国、韩国等农村信息化先进国家,包括J镇在内的国内各地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有:政府投入不足、市场主体存在信息化“市场失灵”现象、社会主体社会参与不足、信息服务内容单一、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低.针对发现的问题,需要采取提升农村社区信息化的在政府战略中的地位、完善促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培育规模化信息消费主体、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系统由镇下延进村、探索农民信息化培训的新模式以提高应用水平等措施.

通过考察信息化对J镇农村社区治理生态带来的影响,发现信息化正深刻的改变着农村社区的治理生态.从外部看,信息化正在建构者一个具有开放特质、互动功能的网络社会,而偏远的农村社区也可以融入其中,分享网络里的资源.同时,信息化推动了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开启了网络问政,这便利了农民和政府双向交流与互动.从内部看,信息化改变着农民的观念,改变着农村的社会关系与行动结构.从农村社区内外行动者的互动方式与博弈机制看,信息系统为多元主体之间搭建起了去*化的、扁平化的非线性连接通道,乡村政治平台上的博弈结构正在由过去封闭环境下的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二元博弈趋向开放环境下的多元主体博弈转变.从总体看,信息化正在将农村社区带进一个由社区—社会—基层政府—高层政府所组成的三层四维政治空间.相对于过去封闭的、等级化的农村政治空间,这一新政治空间具有开放性、话语权的平等性、互动的多维性.结合农村治理生态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建设现代生活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农村社区治理模式需要在三个向度上进行适应性转型,即:封闭型治理转向开放型治理,生产型治理转向生活型治理,控制型治理转向合作型治理.第一方面主要指治理环境的转变,第二方面主要是指治理标的物的转变,第三个方面主要是指核心治理机制的转变.

第五篇农村研究论文范文格式:《中国农村》杂志研究

《中国农村》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办的以研究农村问题为主旨的一份重要期刊,其活跃于十几个省份,出版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这在当时中国*领导下的同类刊物中甚为少见.它也是同时期进步刊物中研究农村问题的一面旗帜,无论是来自国内外、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只要是与农村所涉的问题,它必参与其中.

然而,学术界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却不够,只有一些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创办人和作者群、《中国农村》参与的论战和批判、农村问题调查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缺乏对其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这与《中国农村》在近代中国学术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

鉴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杂志进行系统的介绍,论述它对农村社会经济问题调查、农村社会问题论战、农村改良主义批判、农村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而分析《中国农村》的社会历史地位,丰富民国报刊史和学术史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选题缘起、学术史回顾、文章结构及创新与不足、研究的方法与资料等.然后分六章进行专题论述.第一章介绍《中国农村》创办前后,包括发展历程、出版概况、发行与流布、作者与读者等杂志本身情况的分析.第二章围绕农村社会调查实践、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商业和金融问题等一些具体的农村问题进行研究.第三章论述中国农村社会问题论战,主要从三方面来展开,即: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战,中国农村复兴问题论战.第四章论述中国农村改良主义批判,这主要包括对农村改良主义的态度和批判从激进的立场,到猛烈的批判,再到缓和的批判这三个阶段的内容及其变化.第五章从农村抗日救亡宣传、建立农村抗日救亡联合战线、战时农村工作等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农村抗日救亡运动.第六章则从《中国农村》的社会历史地位来着眼,分析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迁的影响及其作用,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该刊所走的文化宣传路线契合中国*的主张,进而分析它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最后,从杂志演变与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农村》取得的成绩作出客观性评价,对其历史进步意义和社会局限性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站在历史的角度估评杂志的历史地位,笔者认为,《中国农村》积极践行了“在农村危机中探求中国民族独立前途”办刊宗旨,成就了自己的社会新闻事业.与此同时,它所持有的农村社会性质的认识、办刊思想等,在历史演进中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篇与农村研究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农村研究引用文献:

[1]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题目 农村研究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农村研究外文文献 农村研究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农村研究论文大纲格式 农村研究论文大纲怎样写
《农村研究论文范文参考 农村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村研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