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参考 农业统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业统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4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

农业统计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业统计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农业统计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
  2. 第二篇农业统计论文样文: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三)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4. 第三篇农业统计论文范文模板: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
  5. 第四篇农业统计论文范例:基于空间统计的湖北省农业功能分析与分区研究
  6. 第五篇农业统计论文范文格式:镀金时代美国东北部农业发展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农业统计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农业统计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农业统计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农业统计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6718.html

随着政府宏观决策、社会各界对农业统计数据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现有的农业统计体制设置与运行机制表现出很大程度的滞后性与不适应性.现有农业统计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农业统计信息内容不能够全面反映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状况;农业统计信息的时效性与质量不足以为市场各主体的有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农业统计信息服务功能未能满足各类统计用户的多层次统计需求等方面.为全面提升农业统计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农业统计信息的公开透明,我国的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亟需改革与完善.因此,从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出发,开展农业统计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为我国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首先探讨了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相关理论,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概括了农业统计的基本特征,提出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从横向角度归纳了目前世界各国的4种主要农业统计体制,包括“专业集中、地方集中”、“专业分散、地方分散”、“专业集中、地方分散”、“专业分散、地方集中”等,并对代表性的几个发达国家的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现状、特点、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国际农业统计制度的共性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纵向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统计体制的现行架构及其历史变迁,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统计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权责不清、缺乏权威性与独立性、统计监督管理不善等;然后,采用非对称信息博弈理论对制约我国农业统计水平发展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通过构建现有制度下的统计产品与服务生产过程的多阶段博弈模型,对信息采集、数据上报、地方干预、产品使用等过程的非对称信息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我国现行农业统计体制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论证了制度农业统计的帕累托改进的制度取向,认为厘清权责、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是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统计水平的有效措施.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业统计制度设计框架.借鉴国外制度,基于我国国情,构建我国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框架,依照农业统计信息采集、信息汇总加工、信息质量评估、信息共享发布等流程,创新机构设置,完善统计服务,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二篇农业统计论文样文: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的合理空间布局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四次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其中1998年*明确提出将区域结构优化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我国农业的区域结构变化情况究竟如何我国农业区域结构优化的重点政策选择和着力点应该是什么上述两个现实问题激发了本人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进行探索的兴趣和冲动.本研究针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这一核心命题,紧紧围绕以下三个具体问题开展:①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趋势是什么②影响农业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③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农业空间结构演变的

本研究利用“重量”、“地理重心”和“差异系数”等概念的内涵,在界定“农业空间结构”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用“区域重量”、“区域重心”和“区域匀质系数”作为描述农业空间结构的三个理论参数.构建评判农业空间结构演变类型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识别农业空间结构参数变化程度的标准和依据,并以此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层次、不同产业部门和部分主要农产品大类农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化机理进行了理论剖析,并提出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性政策建议.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回顾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提出本研究所用的阶段划分和区域层次选择;运用“农业区域重心”和“区域匀质系数”等工具,基于2009年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对全国农业、农业四部门和主要农产品的空间结构状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现实状态评判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是否存在.

2.运用“区域重量”、“区域重心”和“区域匀质系数”等工具,首先构建了空间结构变化的评判参数和标准,对1978-1984年、1984-1992年、1992-1998年、1999-2002年、2002-2009年五个时段的全国农业、农业四部门、代表性农产品空间结构和七大区域农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趋势进行了实证评判分析.

3.在对农业发展的可能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ML),使用Matlab2009软件按两阶段(1978-1992年、1992-2008年)和全时段(1978-2008年)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正影响因素与农业的空间结构变化对比分析其一致性,找出影响农业空间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4.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就相关影响因素对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化作用的路径和机理进行了理论剖析.

二、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我国农业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

(1)通过按全国县级区域农业及四部门人均产值系数进行空间聚类判断,认为我国农业区域可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个大区域,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在七大区域都有优势区县分布,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等五个中心区域.

(2)从全国、四大区域、七大区域、各省区不同区域层次内农业四部门的区域重心相对其农业区域重心的偏离程度看,各区域层次中均存有偏离,总体上林业和渔业的区域重心偏离程度比较大.

(3)从区域匀质系数分析,除东北地区的牧业区域差异弱外,全国、四大区域、七大区域、各省区等不同区域层次内农业及其四部门的区域间差异均在中等强度以上,其中全国林业和渔业的区域差异程度最高.

(二)我国农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与特征

(1)我国农业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为“空间重量持续增加,区域重心多向曲折移动、总体移向西北,省区间的差异有所变化但不很明显”

(2)全国农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历史阶段差异性.

①“区域重量”持续增加.全国农业区域重量变化均为“增重型”,各时期的增重幅度有差异,其*化较大的时期按大小顺序分别为1992-1998年、1978-1984年、2002-2009年、1984-1992年.

②全国农业区域重心呈多向移动,总体向西北移动;不同时期农业区域重心的移动距离差异较大,其中移动距离较大的时期按大小顺序分别为2002-2009年、1984-1992年、1992-1998年(后两个时期移动方向相反)

③全国农业匀质系数均介于0.1和1之间,属于中等强度的区域差异,全国的区域匀质系数变化不明显,其*化较大的时期按大小顺序分别为1992-1998年(增大)、2002-2009年(减小)、1978-1984年(增大)

④根据对不同历史阶段比较分析,我国农业空间结构在每个时期都有变化,其*化最大的时期是1978-1984年、1992-1998年、2002-2009年三个时期,也与我国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财政政策变化较大的时期相对应.本人认为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对农业空间结构变化有影响,经济体制、农业经营制度和农业财政政策对空间结构变化都有较大影响.

(3)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具有区域层次差异性

各大区域的农业空间结构变化过程中,空间重量均为持续增重,但增长速度各不相同;七大区域的农业区域重心移动除了华中、西北部地区有持续稳定的方向外,其他区域的移动方向不稳定;次区域差异化变动趋势各不相同.用全国与七大区域的农业空间结构变化趋势相比较,差异明显.所以认为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是多中心的.

(4)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具有产业层级差异性

农业四部门之间、部分农产品之间的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各不相同,差异较大.说明我国农业的区域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部门和产品层次.

(三)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1)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①不同时间段划分得出的结果相似,每个因素不同时间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方向相同,只是作用大小有差异.

②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量、耕地面积、非农产值比重、人均GDP、公路密度等5个因素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明显负作用;人口总数、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支农经费、农业劳动者人均农业总产值等4个因素对我国农业发展为明显正作用,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全国农业及各次区域的农业发展受到人口总数、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支农经费、农业劳动者人均农业总产值等4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2)通过全国4个关键因素与全国农业产值的区域重量、区域重心、区域匀质性进行比较分析,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其中财政支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说明是这四个因素的区域差异性也是影响全国农业空间结构的关键因素,只是影响程度和重点不同.

(四)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化机理

(1)本研究认为我国空间结构演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次区域农业发展的空间表现效果,由于各个次区域农业的差异化发展,最终导致大区域农业空间结构的变化.

(2)众多影响因素是通过两条路径发生作用:一是影响农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二是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

(五)总体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本研究的总体结论有:(1)我国的农业空间结构变化是多中心的,中心区域可大致分为华东、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南、西南七个区域;(2)我国农业区域化发展不在总量层面,是发生在农业部门甚至农业产品层面,不同产业层次有不同的演变趋势,种植业、林业、牧业的区域差异程度呈扩大趋势,但程度不同,而渔业的区域差异化在缩小.其中种植业的代表产品粮食和牧业相伴集聚,在空间上表现为同样的区域分异趋势,林业和渔业则表现为独立的演化趋势,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空间结构变化程度最为明显;(3)影响我国农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和制度因素、科技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发展在相邻区域间存在相互影响.(4)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者决策行为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两个层面作用于次区域农业发展,区域间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全国农业空间结构的变化.

基于全文研究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我国农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1)农业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应坚持如下五条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二是市场导向原则;三是区域差别原则;四是安全战略原则;五是重抓关键原则.(2)本人认为农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着力点有四:一是制定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区域差别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二是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三是引导农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经营决策行为,实现农业次产业的区域差别化发展;四是营造有利的信息、市场、交通、非农产业等农业发展外部环境,保证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化解农业区域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区域产业空心化等矛盾和问题.(3)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改善农业发展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三、论文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在如下四方面的有所创新:

一是有关概念创新.本文借用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方法,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布局问题转化为空间结构问题,首次尝试着对“农业空间结构”的概念作了界定.借用了“重量”、“地理重心”和“差异系数”概念,提出了“农业区域重量”“农业区域重心”和“区域匀质系数”概念.

二是研究视角创新.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以农业及其各子产业为对象,将“我国农业”视为一个“空间实体”,从整体化的视角研究其区域分布状态及状态演化规律,从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

三是研究方法有新意.本研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农业层级与区域层次进行复合,构建了农业空间结构的层次体系,利用区域重量、区域地理重心和区域匀质系数分析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化有一定新意.应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比传统的一般面板计量分析更具科学性.

四是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化具有历史阶段性、区域层次性和产业层级性;众多因素中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及其区域结构的变化影响大;提出了相应的原则性政策建议.

第三篇农业统计论文范文模板: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农业的发展也被置于了新的规则框架之中.从贸易自由化的趋向看,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短期内由于国内市场本身的缺陷,国际竞争的压力可能会大于所获利益,随着国内市场改革的深化,中国将会从国际竞争中获得发展与增长的长期利益.但是,这个过程,对于经济效益较低、生产经营风险大、处于弱质产业地位的我国农业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巧妙的使用世贸组织的规则,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培植农业发展的后劲,给予农业符合国际多边纪律的有效保护,是今后中国农业宏观政策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看,农业保险制度不仅是农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目前世界上约有40多个国家在推行或试验该项农业政策,2004年3月,**国务院促进农民增收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因此,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和举办农业保险的利得作以研究,以期为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做些有益的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实证依据.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统计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业统计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农业统计论文范文题目
本研究总目标是围绕中国种植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风险的评估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可能产生的影响展开的.研究从全国和分省市层次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测定和掌握了中国及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粮食产品(包括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和谷子)、主要经济作物产品(包括棉花、油菜籽、芝麻、花生、麻类、甘蔗、甜菜、柑橘、苹果、烟叶和茶叶)的生产风险和社会损失率,厘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保险费率,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民收入中务农收入比重等指标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区划,并针对我国现行农业保险的经验和问题,模拟了不同政府补贴率和保障水平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全文分为8个部分,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 研究内容一:各省市种植业生产风险评估及分区研究 根据区划的要求,研究从各项定量指标中,选择了4项最能反映区域特征的风险指标,通过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种植业生产风险分区.研究发现,(1)农作物主产区的生产风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和非主产区.这其中除了有将规模指数作为风险区划指标的原因外,大部分农作物主产区单产波动系数都远大于全国层面上该作物单产波动系数;(2)粮食主产区的单产波动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在目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转移出来的背景下,保证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平抑粮食单产的波动对于维持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就显得意义重大;(3)对于粮食作物,生产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价格变动,对于经济作物,生产者面临的风险则是双重的,与价格风险相比,经济作物的生产风险,即产量的变动更值得关注.

研究内容二:各省市种植业生产风险的社会损失率研究 在农作物保险中,地区间农作物生产风险的差异是导致被保险人缴纳保费差异的重要原因,理论上,应该分别计算每个投保人的费率,逐个区别收取保费.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显然行不通,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农业生产条件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不同品种间具有生物上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地区,农作物保险计划也应有所差别,即政府保费补贴结构因品种、风险分区、农民收入中务农收入比重等因素的的不同而不同.

农作物生产所面临的风险系统性和空间相依性决定了,风险基本一致的一个区域内,对每个投保人可以实行同一费率.研究发现,(l)风险分区是农业保险分区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风险较高的地区一般保险费率也较高,即农作物高风险的区域,其社会损失率也高,由于我们将生产规模、单产水平也作为划分风险区域的指标,这就可能会有高风险区域的保险费率反而较落氏的现象,这为分散我国农作物主产区生产风险提供了可能性,(2)农民务农收入比重较高的地区应该是政策性保险予以大力补贴的地区,(3)经济作物较粮食作物更适合举办农业保险.

研究内容三:我国种植业政策性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在一定保障水平(50%、70%、90%)、不同政府保费补贴率(30%、50%)等六种情况进行模拟,从而比较不同方案对农户生产收入以及国家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利用分省市数据通过历史模拟(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法和统计T检验,推算各方案组合对农户收入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l)补贴率、保障水平越高,农户投保收益越明显,(2)相对于补贴率,保障水平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3)即使在最高方案(保障水平90%,补贴率50%)下,政府保险费补贴占财政支出不到1%,说明如果仅针对重点优势农产品进行农险补贴,政府完全有财力和能力举办社会化的农业生产风险分散和经济损失净瞬机制,(4)通过以上各种方案的比较,我们认为,各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来安排

第四篇农业统计论文范例:基于空间统计的湖北省农业功能分析与分区研究

农业多功能是指除了供应食物或纤维之外来自农业的其它非商品性效用,如调节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促进乡村繁荣和增加出口创汇等.这种多功能特征不仅决定着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调节与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多功能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探索受到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欧美、澳洲、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农业多功能的类型、价值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级农业功能分区是全国农业功能区划工作的基础和具体实施方案,其核心任务是根据省域土地资源和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农业功能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科学的农业功能定位,并以适当的农业政策保障其实施.农业功能分区成果的应用,对于规范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秩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多元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相结合以解决多源数据融合问题的方法,进行农业功能的空间结构分析与分区研究.研究区域湖北省是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土地资源复杂多样,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农业多功能的类型齐全,在全国省级农业功能分区中具有代表性.

本文运用宏观生态系统的观点重新审视农业的内涵,对农业多功能的形成机制和多功能统筹进行系统分析.农业多功能的形成受一定的自然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制约.作为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于一体的复杂控制生态系统,农业的多功能具有原生性.早期农业以保障社会必需的大宗农产品供应和农民自身生存需求为主要目的;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变化,区域农业的多功能日益凸显;多功能给农业和农村发展也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农业功能存在区际差异性,同时区域内农业的多种功能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因而必须实行区际和区内的多功能统筹规划,即需要有统一的农业功能分区规划.

在湖北省农业功能的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多元统计、GIS的空间统计和地图叠加工具等方法,对湖北省农业多功能的特征、空间结构及分区进行研究.分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单元.基本数据以农业功能分区县域和地级市调查数据为基础,包括与农业多功能相关的50项县域指标和4项地级城市指标,数据时段是2004-2007年.现状数据根据200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2008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公报作出更新,行政区划数据依据2010年湖北省湖北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针对调查数据的不足,本研究在空间分析中新增了湖北省DEM数据、湖北省土地利用图和湖北省交通图等地图数据.在农业功能的空间结构分析中,本文首次把多元统计和GIS的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用于多种来源数据的整理、加工.首先对农产品供应、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调节和休闲4大类功能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分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图叠加进行农业功能分区.

空间结构分析的主要结论包括:(1)农产品供应功能分析把农业综合优势指数和主要农产品优势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结合起来讨论.研究表明,湖北农产品综合供应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江汉平原北缘和鄂北岗地区是高值区的集聚,鄂西北呈显著或较显著的低值集聚;主要农产品的分析表明的其供应各自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就业与保障功能分析选择人均耕地面积、农业所需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力、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农业收入占农村总收入比重等指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湖北农业就业与保障功能较强的县市主要分布于耕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高的江汉平原东部和湖北东部沿江平原地区;城市地区对于吸纳周围农业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空间.(3)生态调节功能以湖北省土地利用图和DEM数据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DEM和行政区划的地图叠加,对江汉平原、鄂中丘陵与鄂北岗地、鄂东北与鄂东南低山丘陵、鄂西山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耕地结构及其坡度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耕地优势度和破碎度计算方法,以分析农业生态调节的地域性和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调节功能以耕地优势度高、地块稳定性好的江汉平原、汉江中游河谷和鄂东沿江平原最强,其次是鄂北岗地、鄂东北和鄂东南低山丘陵山区;鄂西山区耕地优势度和地块稳定性均较差,但三峡河谷、鄂西南山区和丹江口库区生态防护功能尤为重要.(4)农业休闲功能分析,以武汉(或武汉-黄石)、襄阳、宜昌和荆州等大城市的50km和100km辐射区为主,讨论了湖北农业休闲空间范围、交通状况和资源等空间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k-means聚类或地图叠加法对于四大类功能分别作出分等.

在单项农业功能分等的基础上,按照区域相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主导功能原则、县域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等分区原则,运用地图叠加法进行农业功能分区.结果分为大宗农产品供给、特色农产品供给与就业保障、生态调节与防护、大城市周边休闲4个主导功能区.为提高分区方案的可操作性,本研究新增了二级分区,即结合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主要农产品类型,进一步分为10个二级分区.

农业功能分区方案的实施和推广应用,将会有力地推动湖北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率先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而其实施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经济观念的变革,而且与政府和许多非农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从强化农业产业政策、完善财政支持和市场融资机制、实行以农业部门为主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讨论了这些措施.

第五篇农业统计论文范文格式:镀金时代美国东北部农业发展研究

19世纪中后期,也被称为“镀金时代”,美国完成了一个农业国逐渐向工业国家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农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仍然失去了国民经济主体的地位,并在发展中遇到诸多问题.东北部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农业发生剧烈变革的地区之一.相比陷入困境的西部农业和步履维艰的南部农业,东北部农业体现出了连续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特点.其优良的耕作传统和基础设施,城市化带来的本地市场的扩大,管理、技术与观念的革新,以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使东北部农业很快适应了新的发展形势,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对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的分析,以历史学的视角,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商业化、资本化和工业化三个方面,对镀金时代东北部农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整体上回顾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及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主题;分析了美国农业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东北部农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所表现出的独特性.第二章着重探讨商业化农业在东北部地区萌芽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带来的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变化对商业化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东北部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对商业化农业经营理念的接受和认可.第三章着重分析东北部农业资本化的两个过程,即非农业资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农业生产的渗透过程;以及农业逐渐摆脱自然经济属性逐渐向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过渡的过程.第四章则将农业的发展置于工业化的背景下,分析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冲击,农业经济地位的衰落,以及农业与工业两大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改变;在研究东北部农业适应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的同时,也对“工业化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趋势提出初步的见解.

这是一篇与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农业统计引用文献:

[1] 最新农业统计论文选题参考 农业统计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最新农业统计参考文献 农业统计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农业统计论文提纲格式 农业统计论文大纲怎样写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参考 农业统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业统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