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农民和三农论文范文文献 农民和三农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民和三农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6

农民和三农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普法内容缺乏针对性
  2. (二)普法形式缺乏生动性
  3. (三)农民法治意识较为薄弱
  4. (一)针对不同群体调整普法内容
  5. (二)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次的普法
  6. (三)发展教育事业,培育法治环境,保护农民权益
  7.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普法教育的华容经验
  8.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普法教育需进一步提升的方面
  9. 三、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农民普法教育应进一步提升的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普法教育的提升路径》

本文是农民和三农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普法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关键词 法治意识 农民普法 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项目;2019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李金霞、王若丹、肖雅文,湖南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06

农民普法宣传教育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并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华容县在这方面就表现出突出成绩.2019年6-9月期间,我们通过对该县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相关单位的调研,并深入治河渡镇、三封寺镇等地乡村,对村镇干部、农民进行了深度访谈,既了解到其在农民普法教育上所取得的经验,也思考到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民普法教育,以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普法教育的华容经验

湖南省华容县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一共有乡镇14个; 2017年末全县总人口72.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3.93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农业产值62.25亿元,占总产值的%,农民平均年收入21187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21.1万千瓦, 拥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居于全国中上水平,是我国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典型县.探究其农民普法教育如何推动农村向乡村转变,如何促进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于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该县的农民普法教育体现为如下经验特征:

一是农民普法教育体系健全.第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该县领导干部带头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乡镇、部门均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普法领导机构,在全县成立一百多个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形成 “七五”普法组织领导体系. 第二,健全监督考核体系.该县把普法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全县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第三,健全队伍保障体系.将每年5月确定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组建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进行专门针对农民的普法宣传活动,并在9月确定农村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加强农村学校普法教育与农民普法教育的联动衔接,使学生与家长形成普法的整体氛围,并奠定新时代农民法治素养和乡村法治建设的良好基础.

二是农民普法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该县向广大农民普法宣传主要内容有宪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并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比如,用法治宣传展板的形式教育其法律援助、农村土地承包等方面内容,用普法读本主要有《法律知识手册》《工作宣传册》等.

该县面向农民的普法教育培养了具有较高法治意识水平的新时期农民,促进了县、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乡村法治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的营造,并进而促进了乡村法治、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普法教育需进一步提升的方面

(一)普法内容缺乏针对性

普法工作是农村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针对性的普法内容是提高普法工作有效性的核心.通过与华容县若干农户的访谈,笔者了解到,为贯彻“七五普法”,华容县司法局开展了一系列普法宣传活动,但高频率的普法活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普法内容涉及广泛且无侧重点,而农民法治素养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能较好筛选并吸收对其有用的法律知识,导致农民参与积极性较低,普法进程遭遇瓶颈,导致普法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二)普法形式缺乏生动性

1.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实效不明显.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如下问题:各类学校普法形式单一并且不符合其年龄和现实的需要,取得的成效不明显;同时,家长忽视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并惯于采用传统的方式.

2.对青壮年的普法教育方式大多是“一点而过”.青壮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笔者发现了如下问题:第一,大多青壮年常年在外.第二,青壮年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缺乏自主性,对于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缺乏主动性.

3.中老年传统的思想导致普法教育难以推进.农村人口的现状是中老年占比较大,笔者发现了如下问题:第一,大多中老年满足于现状,对村里所采取的普法活动漠不关心.第二,传统的思想束缚普法活动的灵活开展.村委会有限的普法方式与中老年人对法律较低的接受程度,导致普法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三)农民法治意识较为薄弱

1.农民文化水平的制约.中国農村普法教育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但是大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淡薄,这与农村落后的文化环境和农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密切相关.农村的普法形式普遍是“张贴宣传栏”和“派发普法宣传册”,但农民知识水平限制其对书面化法律语言及法律专业名词的理解.农村普法宣传中大多只强调农民应该如何履行义务,却不注重教育农民保护自己的权利.农民是弱势群体,他们有浓厚的义务观念,但权利意识却很淡薄,许多农民难以分清权利和义务的具体界限.

2.农民的普法意愿不强.目前,农村里完全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大幅减少,新时代的农民种田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大部分农民都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农村的治安也越来越好.农民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方式和物质需求,对改善生活环境和普法的内容鲜少关心,缺乏学习法律的热情.在普法教育和自身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农民更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缺乏对普法教育产生的间接经济利益的客观认识.

3.农民缺乏对法治的认同感.虽然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法治农村的建设,但是农民在较深层次上对法治的崇尚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同时,在农村中轻法治重人情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民习惯于按照中国农村特有的宗法习俗办事.受到乡土文化的感染,农民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出于对人情和面子的维护,一般会选择私下解决或依赖村委会帮助解决,而不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对法律缺乏信任和认同感.

三、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农民普法教育应进一步提升的路径

(一)针对不同群体调整普法内容

为解决华容县普法内容方面存在的缺陷,应采用求同存异的普法方式.宪法是一国根本大法,宪法精神必须深入人心,是普法宣传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其他法律法规可根据不同群体相关联的利益进行侧重性普法.

1.面对小商户群体,侧重民间借贷方面内容的普法.由于普法过程中对民间借贷方面的不重视,农民对借贷缺乏法律认识和理性分析,严重时甚至构成非法集资,导致近几年来民间借贷案件数量高居不下.因此,针对小商户群体进行民间借贷方面法律法规内容的普法,既可激发此类群体学习法律的积极性,达到普法目的,还可提高普法成效,有效解决民间借贷问题.

2.面对务农专业户群体,着重普及土地管理法相关内容.长期的务农生活,使农民偏重关注土地问题.对于此类群体,应着重普及土地管理法等方面的法规,让农民了解土地的多种用途,盘活农村土地,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务农人员的法律素养,达到普法目的.

3.面对务工职业群体,普及法律权利义务的教育.新兴工业园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务工人员要求维护其合法权利的诉求也随之增长.但面临着利益冲突时,大多工人对自己救济的途径不甚了解,这样就导致工人权利与义务相互冲突.因此,搭建职工普法平台,明确基层工会自身发挥的重大作用,增强工人自身的维权意识,了解多种救济途径,通过提高工人自身素养,推动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次的普法

1.铺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位网络,搭建普法多元化平台.学校领导、教师等开设专门“法治课堂”并纳入学生日常课程中.培养专业的教师团队并鼓励教师学习法律,聘用资深的法律人士来学校进行定期授课.

在加强学校普法教育的同时,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社会和家庭要弘扬正气,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方面加强社会和家庭的知识培养辅助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和家庭的人生导向的主导作用.

2.收集村中青壮年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普法.收集青壮年遇到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建立资料数据库,开展针对性普法,大多青壮年都会以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兴趣为由而拒绝参加普法教育活动.村委会可以定期收集青壮年所遇到的生活或者工作上的问题,进行资料汇总,建立数据库,再根据每家每户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普法.

3.加强对中老年的帮扶,加大监督力度.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束缚普法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走访调查发现许多中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差,家中子女外出打工且又不满足低保条件的老人,每月生活拮据.他们目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状况,对法律漠不关心.及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加大农村普法和扶贫监管力度.首先确保农民生活得到保障,再促進法律逐渐融入农民生活.

(三)发展教育事业,培育法治环境,保护农民权益

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建设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乡村图书馆”和“乡村电影放映室”等多样化的文化设施.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华容县许多农村文化广场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农民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国家法律法规,体会法律的精神,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

2.培育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法治环境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中国法治环境是在权力的合法运行中建立起来的,是自上而下建立的.国家权力机关在行政、执法和司法中要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只有建立起公民对法治强烈的尊重、崇敬和信仰,才能促进法治的健康发展.

3.尊重农民的权利,保护农民的利益.在农村进行普法,必须唤醒农民的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营造全社会信奉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清除农民头脑当中“权大于法”“法即政策”的错误思想,培养农民的法治意识.只有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让农民认识到通过参与确实能够改变自身的环境、维护自身的利益,才能实现的扩大化,从而改变农村的法治面貌,加快农村的法治化进程.

注释:

以上数据来源于华容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括而言之,此文为关于对写作普法教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农民和三农本科毕业论文农民和三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农民和三农引用文献:

[1] 农民和三农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农民和三农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000字
[2] 农民和三农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农民和三农有关论文范例10000字
[3] 农民和三农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农民和三农论文范文文献5000字
《农民和三农论文范文文献 农民和三农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2万字》word下载【免费】
农民和三农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