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参考 口腔科治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口腔科治疗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6

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参考: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研究
  2. 第二篇口腔科治疗论文样文:口腔健康状况与慢性胃疾患关系的调查研究
  3. 第三篇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模板:慢性牙周炎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4. 第四篇口腔科治疗论文范例: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5. 第五篇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格式:骨髓来源细胞在小鼠牙髓再血管化过程中的作用

★100篇免费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口腔科治疗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参考: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研究

研究目的制定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研究内容

1、*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科室配置标准,

2、*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各科室医生和护士配置标准,

3、*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各类卫生人员配置标准.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关键人咨询法,

3、现场调查,

4、集中分析法.

研究结果

1、不同城市间,深圳市卫技人员构成比为80.46%,后勤人员构成比11.07%,均排名第一,管理人员构成比5.41%,是最后一位;其他技术人员构成比也是倒数第二位.在不同城市间卫技人员构成比的比较中,深圳市医生构成比39.68%是第一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比6.64%,是倒数第一位.深圳市医院医生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为14.172,排名第一;其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为1.072,排名倒数第二.

2、*综合医院的标准配置为:①临床-门急诊-内科系统;包括急诊科、门诊部等20个科室.②临床-门急诊-外科系统;包括心血管外科、胸外科等19个科室.③临床-住院-内科系统;包括ICU、儿科等17个科室.④临床-住院-外科系统;包括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等18个科室.⑤医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声影像科等15个科室.⑥行政职能科室包括保卫科、财务科等18个科室.

3、*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人员标准配置为:①某科应编医生数等于某科日均诊疗人次÷,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6小时÷,0.65.其中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因科室不同而不同.②某科应编管床医生数等于床位数×,标准床位使用率(93%)÷,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0.65.其中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3.0-10.2之间.③二线医生数等于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管床医生数,其中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内科为0.63,外科为0.58.④急诊科、门诊部、体检科、口腔科门诊科室标准医护比分别为:1:1.55-1.90、1:0.85-1.92、1:0.61-0.84、1:0.58-0.83.⑤住院科室护士人员配置以床护比的方式进行测算,其各科室标准床护比范围在0.3-2.7之间.

4、二级综合医院的标准配置为:①临床-门急诊-内科系统;包括急诊科、儿科等8个科室.②临床-门急诊-外科系统,包括骨科、耳鼻咽喉科等8个科室.③临床-住院-内科系统,包括骨科、泌尿外科等6个科室.⑤医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声影像科等9个科室.⑥行政职能科室设置标准为:保卫科、财务科等15个科室.

5、二级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人员标准配置为:①某科应编医生数公式同上.其中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人才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2.3-7.2人之间.②某科应编管床医生数公式同上.其中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3.0-10.1之间.③二线医生数等于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管床医生数,其中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内科为0.51,外科为0.43.④急诊科、门诊部、体检科、口腔科门诊科室标准医护比同上.⑤住院科室护士人员配置以床护比的方式进行测算,其各科室标准床护比范围在0.3-2.7之间.

6、根据床位数计算各类医院各类卫生人员数:①*综合医院,其标准按门诊日均诊疗人次与床位比例在4.9:1制定,其行政管理占总编的5.2-6.7%,其他技术人员占总编的2.1-3.6%;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9.7-92.7%.②二级综合医院,其标准按门诊日均诊疗人次与床位比例分别按照6.1:1和10.7:1制定,在床位400以下的二级综合医院中,行政管理占总编的6.7-8.2%,其他技术占总编的2.4-3.9%;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7.9-90.9%;床位40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行政管理占总编的5.6-7.1%,其他技术占总编的2.9-4.4%;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8.5-91.5%.

7、根据工作量计算各类医院各类卫生人员数:①*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下的二级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的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范围分别为:33.7-43.1、21.5-30.7、25.2-33.4.②某医院应编急诊一线医生数等于某医院急诊日均诊疗人次÷,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0.65÷,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其中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范围同上;各类综合医院的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分别为:0.330、0.299、0.338.③急诊二线医生数等于急诊一线医生数×,急诊二线医生与一线医生比例.其中*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上的急诊二线医生与一线医生比例分别为:0.607、0.463.④某医院健康检查应编医生数等于某医院健康检查人次÷,26.40÷,0.65.⑤各类综合医院的每管床医生标准分床数范围分别为:9.5-10.4、9.5-11.4、10.3-10.8.⑥某医院二线住院医生应编人数等于某医院管床医生应编人数×,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标准比例.其中各类综合医院的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533-0.682、0.394-0.613、0.392-0.534.⑦某医院应编临床医生总数等于应编门诊白班医生数+应编急诊一线医生数+应编急诊二线医生数+应编管床医生数+应编住院二线医生数+应编健康检查医生数.某医院应编医生总数等于某医院应编临床医生总数÷,0.90.⑧某医院应编住院护士数等于床位数×,床位与住院护士的标准比例×,实际床位使用率÷,93%.各类综合医院的床位与住院护士的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488-0.711、0.354-0.443、0.369-0.506.某医院应编门诊护士数等于应编住院×,护士门诊护士与住院护士的比例.其中各类综合医院的护士门诊与住院护士的比例分别为:0.395、0.487、0.34.⑨某医院应编其他各类卫技人数等于临床医生数×,其他各类卫技人员与临床医生比例.各类综合医院的药剂人员与临床医生数的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120-0.152、0.157-0.185、0.142-0.193;检验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085-0.110、0.146-0.191、0.082-0.106;其他医技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101-0.180、0.118-0.194、0.130-0.267;其他技术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058-0.100、0.053-0.119、0.070-0.1658.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85427.html

研究结论

1、深圳市卫生人员和卫技人员的配置与既往标准和其他地区的差异较大,不能完全参照既往标准和其他城市的情况进行深圳市卫生人员的配置,必须制定符合深圳实际的卫技人员配置标准.

2、深圳市医院门急诊病人和健康检查人次多,其每百门诊人员人次远远小于全国水平;深圳市医院每医生和护士承担住院病人人数较合理,各类医院有差异.

3、深圳市各类医院的工作效率不同,相对而言,*综合医院的工作效率最高.

4、深圳市各类医院的各类卫生人员的比例构成差异较大.

5、深圳市医院工作效率较高,全国所有省市中排名第10,必须根据效率系数对人员配置数量进行调整.

建议

1、增加门诊医生和医技人员配置,适当控制护士配置增长速度,控制药师配置比例,各类医院配置要“求同存异”.

2、医院人员的配置,应以工作量计算,将医生分为门诊白班医生、门诊急诊医生、门诊急诊二线医生、健康检查医生、管床医生、住院二线医生进行测算,护士分为住院护士和门诊护士,并且还应该考虑医院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才能使测算的结果科学、合理、可靠,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3、由于深圳市医院缺编过多,建议首先使用工作量的办法确定卫技人员数,逐渐补齐编制,然后考虑利用床位数计算卫技人员数.并且以范围的最小值来计算应编人员数,逐渐以范围的最大值配置工作人员.

4、编制应该优先考虑的人员依次是:高素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放射、超声、检验人员、其他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和药剂人员也很重要,考虑到可以替代性以及今后可能实行的“医药分家”,可以在护理和医技的关键岗位配置编制,其他技术人员在关键岗位配置编制即可.还有经批准设置的非常设岗位可以配置编制人员,如法医鉴定等等.

5、要以社会力量来办医院,而不是医院来办社会.争取逐步将可以外包业务做到“专业外包”,甚至可以将一些药房、部分检验科室等等做到“专业外包”,医院只进行诊断治疗的业务.

6、深圳市医院后勤人员大部分都实行了“专业外包”,可以参照比例按人头补助.

本研究的创新性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研究充分考虑医疗专家意见、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卫生管理专家的意见,从多角度得出相关的参数值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研究将门诊医生分为白班医生和中夜班医生分别来计算,还考虑到全国其他区域的医疗服务效率情况.所得出的结果合理可靠,尚未发现类似的研究方法.

2、提出的概念创新.“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和“效率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均为首次提出.

不足与需要继续开展的研究

1、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本研究对医技人员配置的研究仅从整体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没有研究各科室内的人员配置.今后可以从设备及工作量的关系角度,对各医疗辅助科室的人员进行确定.

2、研究仅从工作实践和专家的主观感觉对卫生的人力配置进行研究,缺乏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今后可以从工业工程研究的角度,设定医生(或护士)服务某一类病人最合理最科学的流程和时间,得出的参数值将更加精确.

第二篇口腔科治疗论文样文:口腔健康状况与慢性胃疾患关系的调查研究

第一部慢性胃疾患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

口腔和胃都是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口腔将食物磨碎并完成初步消化,胃暂时容纳食物并行进一步消化,两者通过食道紧密相连.研究证明,口腔健康状况影响胃的功能和健康,反之亦然.幽门螺杆菌是胃疾患的主要致病菌,除胃外,还寄居于口腔中,与胃病的复发、牙周炎、口腔溃疡、龋病等有关.然而,慢性胃疾患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如何,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所以,本研究对慢性胃疾患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以期解明两者间的相关性,并为口腔健康治疗措施在慢性胃疾患患者治疗程序中的重要性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选择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胃镜室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共243名,胃溃疡患者89名,健康查体者232名作为对照组.患病组和对照组年龄和性别分布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对上述试验对象行以下检查并记录:龋失补牙面数、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唾液pH值、口气、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牙的松动度、伴发口腔溃疡的问诊.龋失补牙面数按Henry Klein(1938)提出的龋失补牙面数的标准进行评估;牙龈指数采用Loe和Silness(1963、1967)提出的牙龈指数评估法进行评估;菌斑指数采用Quigley和Hein(1962)提出的菌斑指数评估法进行评估;唾液PH值用PH试纸(上海精密仪器生产厂)直接测定;口气用感官法测定;牙周探诊深度及牙周附着水平用牙周探针测定每颗牙颊(唇)舌面远中、*、近中6个位点的情况.伴发口腔溃疡情况采用直接问卷形式.将所得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PSS10.0软件行X2检验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为了便于比较,将牙龈炎症状况只分为两类:有,无.龋病、口气、牙周炎、口腔溃疡也做了同样的处理,菌斑指数、龋失补牙面数和唾液的pH值取其均值.

结果

牙齿的健康状况

慢性胃炎患者的龋失补牙面数平均为10.835,患龋率为97.5%;胃溃疡患者分别为15.436,97.8%:健康对照组为9.135,63.4%.慢性胃炎、胃溃疡组患龋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龋严重程度,胃溃疡组明显高于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0.05<,P<,0.1).

牙周健康状况

慢性胃炎患者的牙周炎症的患病率为63%,胃溃疡患者为64%,健康对照组为51%.慢性胃炎、胃溃疡组牙周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等于7.093,0.005<,P<,0.01;X2等于4.545,0.025<,P<,0.05).胃溃疡组与慢性胃炎组无差异X2等于0.034,0.75<,P<,0.9).

口腔卫生状况

慢性胃炎患者的平均菌斑指数为2.658,胃溃疡患者为2.831,健康对照组为1.776.慢性胃炎、胃溃疡组菌斑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等于1.966,0.02<,P<,0.05;t等于2.431,0.01<,P<,0.02).胃溃疡组与慢性胃炎组无差异(t等于0.676,0.2<,P<,0.5).

口气

慢性胃炎患者口臭的发生率为60.1%,胃溃疡患者为62.9%,健康对照组为48.3%.慢性胃炎、胃溃疡组口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等于139.48,P<,0.05;X2等于84.87,P<,0.005).胃溃疡组与慢性胃炎组无差异(X2等于0.042,P>,0.9).

牙龈健康状况

慢性胃炎患者的牙龈炎症的患病率为75.3%,胃溃疡患者为76.4%,健康对照组为21.1%.慢性胃炎、胃溃疡组牙龈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等于61.28,P<,0.005;X2等于35.54,P<,0.005).胃溃疡组与慢性胃炎组无差异(X2等于0.153,0.5<,P<,0.75).

唾液的pH值

慢性胃炎患者唾液的pH平均为6.132,胃溃疡患者为5.796,健康对照组为6.8.胃溃疡组唾液的pH值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和对照组(t等于1.971,0.02<,P<,0.05;t等于2.387,0.01<,P<,0.02).慢性胃炎组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t等于1.765,0.05<,P<,0.1).

伴发口腔溃疡情况

慢性胃炎患者的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49.8%,胃溃疡患者为50.6%,健康对照组为10.3%.慢性胃炎、胃溃疡组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等于87.09,P<,0.005;X2等于61.65,P<,0.005).胃溃疡患者与慢性胃炎患者无差异(X2等于0.015,P>,0.9).

总之,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组牙龈炎、牙周炎、口腔溃疡、龋病、口臭的发生率及菌斑指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胃炎组和溃疡组无统计学意义.胃溃疡患者的龋失补牙面数明显高于、唾液的PH值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及健康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慢性胃疾患患者存在严重的口腔健康问题,说明胃部疾患与口腔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医务人员在慢性胃疾患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口腔保健.

第二部分口腔与胃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重要致病菌,与胃癌和胃粘膜相关的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除了胃是HP的贮存地外,口腔是HP的另一聚集地.作者推测,根除胃粘膜HP感染后而口腔内HP的持续存在可能是胃HP感染复发的原因.然而,因受检测方法的差异、样本的大小、取样的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关于口腔和胃中幽门螺杆菌具有相关性的报道结果差异较大.本研究通过对根除胃内HP感染后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行彻底地菌斑控制,研究该策略对胃粘膜HP检出率的影响,旨在为证实口腔和胃内HP感染具有相关性提供新证据,阐明对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行菌斑控制的必要性.

材料与方法

选择齐鲁医院消化病房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为25-72岁,平均36岁.其中实验组56例,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所有病例均经内科系统抗HP治疗后,经碳13尿素呼气试验证实为胃HP被根除,均知情同意参与该研究.抗HP治疗所用药物、用法及根除标准:所有病例均每天2次服用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共2周,然后服用雷尼替丁0.3g,每晚1次,枸橼酸铋剂110mg,每天4次,联服1个月.停服所有药物1个月后,复查碳13尿素呼气试验.临床症状消失且呼气实验阴性者认为胃粘膜HP被根除.

实验组患者按以下方法行严格的口腔菌斑控制:由同一名医生对受试者进行口腔专业检查、口腔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之建立并保持口腔卫生习惯的信心和主观愿望;掌握口腔菌斑的自我检查方法;掌握Bass刷牙法的要点.对有牙菌斑的患者行超声波洁治术及手工龈下刮治术.实验对象用Bass法刷牙,每天3次,每次刷牙时间3分钟以上.软毛牙刷,每月更换.酌情使用特殊的牙间清洁器.每2周复诊1次.及时消除影响菌斑控制的因素.使用0.12%的洗必泰(化学名氯已定)溶液漱口,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ml,含漱1分钟.

对照组遵从以往的刷牙方法和口腔卫生习惯未行任何上述处理.

所有病例均半年后复诊,行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确定其胃粘膜HP的检出率.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显著差异性.

结果

试验组56例试验对象中,7例患者停用漱口水漱口超过三天,4例菌斑控制不良,2例失访均被淘汰,余43例作为研究对象.行严格的口腔菌斑控制半年后,行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查证实,9例胃HP阳性,检出率为20.9%:37例未行菌斑控制的对照组中28例胃HP阳性,检出率为75.7%,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等于23.97,P<,0.05).

结论

控制牙菌斑可以明显降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牙菌斑与胃粘膜HP感染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经系统成功地根除胃内HP后,牙菌斑是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HP再感染的一个重大来源;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控制牙菌斑.

第三部分

口腔菌斑控制方法对胃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重要致病菌,口腔与胃HP感染密切相关.口腔菌斑被认为是成功根除胃HP后再感染的重要原因.关于不同方法控制口腔菌斑对此类患者胃粘膜HP感染的影响,国内外文献报道鲜见.本研究对经内科治疗根除胃内HP后的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行Bass法刷牙,刷牙+药物含漱,刷牙+药物含漱+菌斑专业处理3种方法控制口腔菌斑后胃粘膜HP的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进一步确定口腔HP定植和胃内HP感染间的相关性,并探讨HP相关性胃病患者行菌斑控制的有效方法.

材料与方法

选择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病房2005年3月-2007年3月的胃炎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人191例.根据他们的意愿分为4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1组54人,男31人,女23人,年龄25~72岁,平均44.6岁.试验2组55人,试验3组43人,对照组39人,年龄和性别分布与试验1组无差异.入选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内科抗HP系统治疗后,经碳13尿素呼气试验证实为HP被根除.都知情同意参加此试验.

根除HP所用的药物、方法和标准:所有病例均每天2次服用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共2周,然后服用雷尼替丁0.3g每晚1次,枸橼酸铋剂110mg每天4次,联服1个月.停服所有药物1个月后,复查碳13尿素呼气试验.临床症状消失且呼气实验阴性者认为胃粘膜HP被根除.

口腔菌斑的控制方法

刷牙法:刷牙方法采用Bass法,一天3次,每次3分钟以上.软毛牙刷,每月更换.药物含漱法:每天使用0.12%的洗必泰溶液漱口,早晚各1次,每次10ml,含漱1分钟.菌斑的专业处理法:演示并教会试验对象口腔菌斑的自我检测方法.对有牙菌斑的患者行超声波洁治术及手工龈下刮治术.每2周口腔科复诊一次,及时发现并消除影响菌斑控制的因素.

菌斑控制方法的选择和分组

由同一名口腔科医生对试验1、2、3组入选患者进行口腔专业检查,口腔卫生宣教,使之建立并保持主动保持口腔卫生的习惯、信心和主观愿望;演示并使之掌握Bass法刷牙.三组试验对象分别按不同的方法行菌斑控制.试验1组菌斑控制方法为刷牙+药物含漱,试验2组为刷牙+药物含漱+菌斑专业处理,试验3组为刷牙.试验1组和试验3组每月口腔科电话随访1次,试验2组每2周口腔科复诊一次.对照组未行上述任何处理,仍遵从以往的口腔卫生习惯.

所有病例均半年后复诊,行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确定胃粘膜HP的再感染率.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显著差异性.

结果

191例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证实HP被根除的前一天,开始按不同的菌斑控制方法进行菌斑控制.行刷牙+药物含漱的试验1组受试者54例,其中5例因停用含漱液漱口被淘汰,余49例.行刷牙+药物含漱+牙菌斑专业处理的试验2组55例,其中8例因未严格执行牙菌斑控制也被淘汰,余47例.行刷牙法的试验3组43例,其中1例失访,2例未能坚持Bass法刷牙被淘汰,余40例.所有病例半年后复诊,行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显示胃HP的感染率: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7.3%(33/49)、19.1%(9/47)、72.5%(29/40)及82.1%(32/39).试验2组明显低于试验1组、试验3组和对照组,P<,0.05,X2分别为22.81、25.00、33.8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试验1组、试验3组和对照组三者相互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口腔与胃HP感染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口腔菌斑是胃粘膜HP再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HP相关性胃病患者应控制口腔菌斑,除日常规范刷牙外,配合药物含漱及专业牙菌斑处理的效果更佳.不同菌斑控制方法减少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依次为:刷牙+药物含漱+菌斑的专业处理法>,刷牙+药物含漱法>,规范刷牙

第三篇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模板:慢性牙周炎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形态学上呈螺旋形,具有可移动的特性.在病原学上,现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各类慢性胃部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同时,幽门螺杆菌也是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确认可对人类致癌的微生物型物质.在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报告大会上,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彻底治愈绝大多数胃炎和胃溃疡的最佳治疗方法,亦应成为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且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可预防胃溃疡和胃癌,并进一步消除胃癌发病的可能性.然而,目前全球超过一半自然人群的胃肠黏膜上携带有幽门螺杆菌,且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1-2004年中华医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进行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胃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9%,且表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速度为每年0.5%-1%.可见,幽门螺杆菌在自然人群中存在普遍易感性,且一旦自然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若不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有可能终身携带幽门螺杆菌,导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伴随年龄而呈递增趋势.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重视.但至今为止,胃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感染通过全身药物疗法治疗后,大部分情况很难完全消除,存在复发感染,而临床上亦未发现可完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治疗方案.究其原因,主要为消化学界至今尚未清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再感染的途径,亦未了解幽门螺杆菌在人体的具体致病机制.大部分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在人体不仅可存储在胃肠中,也可存在于人体其他的储存库.牙周病是人类口腔疾病中最古老、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亦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且牙周病和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其包括牙龈病(gingivitis)和牙周炎(periodontitis)两大类,前者仅仅累及牙龈组织、不侵犯牙周组织,而后者则破坏牙周的四种支持组织,形成标志性的牙周袋.慢性牙周炎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型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由非特异性感染引起,病因主要是龈下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好发于成年人,尤其是35岁以后,慢性牙周炎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近年牙周医学的发展显示慢性牙周炎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存在双向作用,如糖尿病、冠心病、肾病、妊娠等.1989年,Krajden等从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1993年,Ferguson等从胃炎患者的唾液中获取具有生存能力的幽门螺杆菌.据此,有学者提出,口腔内有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和寄居,且口腔可能是人体幽门螺杆菌的额外主要储存库,并成为传染源.而近年研究的重点为牙周病与胃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大部分研究提示慢性牙周炎的深牙周袋可能为幽门螺杆菌在口腔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有利环境,牙菌斑的生物膜可能使口腔幽门螺杆菌逃避药物的攻击作用;但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的基因型存在差异,故两者可能无内在的相关性.可见,学术界对于幽门螺杆菌在牙周病与胃内相互感染的途径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了解清楚.而且,至今为止的全身药物疗法仅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对口腔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疗效较差,在胃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口腔幽门螺杆菌可通过胃-口和口-口等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胃幽门螺杆菌的再感染或胃肠疾病复发.因此,为提高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降低再感染率,不仅应采用正确的全身药物疗法,而且应重视幽门螺杆菌在人体的其他定植和储存库,从根本上全身消除幽门螺杆菌.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仅讨论牙周状况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影响,或分析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较少探讨慢性牙周炎、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三者之间并存的联系.本研究首先同时分析慢性牙周炎、口腔幽门螺杆菌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探讨慢性牙周炎是否能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及牙菌斑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证实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储存库提供实验依据;继而进一步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作用,希望通过干预治疗研究的结果,为慢性牙周炎和胃幽门螺杆菌的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包括以下两章内容:第一章慢性牙周炎与口腔及胃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2年9月~2013年3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228例为研究对象,被调查者年龄为26-66岁.纳入标准:年龄>,20岁,口内天然牙不少于20个者.根据1999年美国牙周病学会组织召开的世界牙周病分类研讨会上制定的标准,牙周病分为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本研究选择牙周炎中最常见的慢性牙周炎作为牙周炎组.排除标准:吸烟者,12个月内接受过牙周治疗者;3个月内服用抗生素及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胃药者;患有其他影响牙周健康的全身性系统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2.牙周检查由同一名临床医生根据WHO的社区牙周指数(CPI)选择10颗指数牙进行牙周检查和CPI记分,分为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3. 口腔和胃幽门螺杆菌检测用消毒刮匙于4个第一磨牙牙颈部(第一磨牙缺失者采用第二磨牙)采集牙垢,置于试纸圆形**反应区或试剂管溶液中,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共同检测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继而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采用C-14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胃幽门螺杆菌,即患者于清晨空腹或进食3h后,先口服1粒C-14尿素胶囊,*25min,用吹气管向盛有C02吸收剂的样品瓶内吹气1-3min,继在液闪仪上测定样品C-14放射性活度(dpm),当检测数值大于或等于100dpm,可判定胃幽门螺杆菌阳性.4.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年龄的差异;再次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之间的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在性别(χ2等于0.084,P>,0.05)和年龄(U等于4628,P>,0.05)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总人群的口腔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和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之间存在关联(χ2等于51.846,P<,0.05),3.慢性牙周炎组口腔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和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之间存在关联(χ2等于27.089,P<,0.001).4.牙周健康组口腔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和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之间同样存在关联(χ2等于23.793,P<,0.001).5.慢性牙周炎组口腔幽门螺杆菌高于牙周健康组,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等于4.554,P<,0.05).6.慢性牙周炎组的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有高于牙周健康组的趋势,但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等于1.121,P>,0.05).结论:1.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存在密切联系,口腔是人体除胃以外的最大储存库之一.2.无论是罹患慢性牙周炎者,亦或是牙周健康者,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均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联,再次证明口腔是人体除胃以外的最大储存库之一.3.慢性牙周炎可提高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牙周的炎症状况和牙周袋的微环境可能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及繁殖.4.基于本研究的横断面设计以及样本量的统计分析局限性,慢性牙周炎者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虽有高于牙周健康者的趋势,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性.第二章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已接受全身药物治疗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除率的影响作用.方法: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和口腔科就诊的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被调查者年龄23-65岁.纳入标准:年龄>,20岁;曾确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无严重并发症者;刚接受全身药物治疗(三联疗法),C-14尿素呼气试验复查胃幽门螺杆菌为阴性者;确诊为慢性牙周炎者;12个月内未经过牙周治疗者;口内存留至少16颗牙齿,至少存在4颗磨牙(第三磨牙除外).排除标准:吸烟者;患有其他影响牙周健康的全身性系统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慢性牙周炎分级标准:采用美国牙周病学会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推荐标准.分为轻度牙周炎组、中度牙周炎组和重度牙周炎组.2.牙周检查由同一检查医师使用专门的牙周探针对患者进行全口牙周检查评估,记录每颗牙的牙周状况,即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检查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3.牙周基础治疗治疗组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由同一名有经验的牙周专科医师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超声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和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4.胃幽门螺杆菌检查牙周检查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再次采用C-14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5.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的年龄、牙周袋深度(PD)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的差异;附着丧失(AL)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再次采用卡方检验比较1月、6月和12月两组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性别(χ2等于0.035,P>,0.05)和年龄(U等于1056,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整体牙周状况无差异,即探诊深度(PD:U等于1102,.P>,0.05)、附着丧失(AL:t等于-0.135, P>,0.05)和龈沟出血指数(SBI::U等于1142, P>,0.05)均未存在统计学差异.3.1月后复诊时两组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等于0.028,P>,0.05).4.6月后复诊时治疗组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等于5.643,P<,0.05)5.12月后复诊时治疗组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依然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等于4.238,P<,0.05)结论: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均未发现明显差异,排除了性别与年龄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作用.2.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是临床常用的牙周状况描述指标,本研究保证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整体牙周状况平衡性.3.伴有慢性牙周炎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全身药物治疗后,再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可提高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发现口腔是胃幽门螺杆菌在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储存库,慢性牙周炎可提高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产生积极作用,个人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可以长期有效改善牙周炎症状态,进而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的复发率.但有关慢性牙周炎与胃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病理作用机制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具体生理原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四篇口腔科治疗论文范例: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目的 对世界部分国家、全国和全军口腔卫生服务资源及其利用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对全国不同地区居民和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水平、口腔卫生服务的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统计学方法在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人力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期刊论文、网站获取和调查世界部分国家的口腔卫生服务现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修改美国海军牙科标准分类法和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全国进行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对全军进行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捷径调查,以及对全国和全军进行口腔卫生资源状况通信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全国居民与全军人员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特尔斐法设计“牙科人力指数”和“口腔医疗时间需要指数”,引入TOPSIS法、主成份分析法、岭回归法、新兴的支持向量机和组合评价法对世界部分国家口腔卫生人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方法对全国和全军口腔医疗机构口腔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全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进行预测.

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口腔科治疗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口腔科治疗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题目
结果 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共调查6个样本县/区587户1558人,其中发达地区193户501人、中等地区194户494人、发展中地区200户563人.全军口腔健康捷径调查共调查总人数为1269人,其中陆军419人、海军437人、空军413人.建立了世界部分国家口腔卫生资源和口腔健康状况、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和全军口腔健康调查、全国和全军口腔卫生服务资源现况数据厍.全国家庭成员患龋率为52.05%,龋齿均数为1.76,牙龈炎患病率为16.05%,牙结石检出率为39.35%,早期牙周病患病率为4.43%,晚期牙周病患病率为1.73%,2002年曾经到口腔医疗机构就诊过的人员占35.88%.全军现役人员患龋率为26.71%,龋齿均数为0.49,牙龈炎患病率为21.12%,牙结石检出率为44.05%,早期牙周病患病率为2.75%,晚期牙周病患病率为0.39%,第三磨牙阻生率为27.02%,入伍后曾到口腔科看过口腔病的人员占25.7%,共有48.62%人需要按期后送口腔医疗,有45.63%人需要及早后送口腔医疗,有2.13%人需要紧急后送口腔医疗,有28.61%人不需要任何后送口腔医疗.分析了影响全国家庭和全军人员口腔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了“牙科人力指数”,设

第五篇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格式:骨髓来源细胞在小鼠牙髓再血管化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

牙髓病、根尖周病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根管治疗,即在摘除感染坏死的牙髓组织、去除根管内感染物质的基础上,用根管充填材料封闭原来牙髓组织所占据的空间,阻止细菌的侵入,以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由于牙髓组织完全破坏,牙齿失去营养支持,丧失了原来的感觉及代谢功能,牙体变色,影响美观,牙体组织变脆易折,需要进行冠修复.同时,根管治疗的技术敏感性较高,需要精密的仪器和较高的技术,治疗过程较为复杂.根管治疗及后续的冠修复均为非生物修复,不能形成健康美观的自然牙、生物牙.

由于年轻恒牙自身解剖特点,牙根发育不完全,根尖孔尚未形成,根尖呈开放状态.当年轻恒牙出现牙髓严重病变或根尖周感染时,由于开放的根尖无法形成有效的封闭,不能进行常规的根管治疗.目前,对于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的常规治疗方法有手术后倒充填治疗和根尖诱导成形术后再进行根管治疗.根尖手术后倒充填治疗无法促进牙根的继续发育,常导致牙根变短,冠根比加大,患牙远期保存效果差.另一种治疗方法是进行根尖诱导成形术,使根尖部形成牙本质桥,封闭根尖孔.

近年来,有临床研究和一系列病例报道均表明,牙髓坏死的年轻恒牙经过根管消毒、诱导血液进入根管和冠部的严密封闭,能够获得牙根的继续发育和新生组织长入根管,X线表现为牙根变长、根管壁增厚、根尖孔闭合和根尖病变消失,同时牙齿重新获得牙髓活力,这一治疗方法称为“牙髓再血管化”(Pulp Revascularization).然而,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相应的动物实验却证实,根管内的新生组织与正常牙髓完全不同,是由类牙骨质、骨样组织,牙周膜样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的.如何使新生的“再血管化”组织更加接近正常牙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是目前“牙髓再血管化”研究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牙髓再血管化过程中干细胞成分的来源、不同来源干细胞之间竞争增殖的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牙根继续发育、新生组织的细胞来源和牙髓再血管化的确切机理仍然不清楚.多数学者推测其细胞有多种来源,包括残存活髓组织的牙髓干细胞(DPSCs)、根尖牙*干细胞(SCAPs)、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和骨髓干细胞(BMMSCs).事实上,牙髓坏死和严重的根尖周感染(根尖病变的存在),以及根管消毒和冲洗药物会显著损伤牙髓干细胞和根尖牙*干细胞,这两组干细胞参与牙髓再血管化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们提出假设:骨髓来源细胞可能参与牙髓再血管化的过程,是新生组织的主要细胞来源.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实验拟通过建立小鼠磨牙去髓后牙髓再血管化模型,明确小鼠牙髓再血管化的发生过程及组织学特点.进一步通过建立小鼠GFP+骨髓嵌合体模型,观察骨髓来源细胞参与维持颌骨和牙齿组织及全身其他组织稳定中的作用.并通过对GFP+骨髓嵌合体小鼠磨牙进行牙髓再血管化处理,探讨骨髓来源细胞在牙髓组织再血管化过程中的相关机制.为后续实验如何调节骨髓来源细胞在牙髓组织再血管化过程中的增殖和分化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

(1)选取4周龄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使用自行设计的小鼠专用固定和口腔牵拉装置将小鼠固定置于口腔手术显微镜下,碘酒消毒手术野,并放置吸唾器,全部实验过程保持无菌操作.对实验牙进行牙髓再血管化处理,使用高速不锈钢球钻(#1/4)从牙合面进行开髓,然后用6#K锉去除牙髓,生理盐水冲洗,6#和8#K锉继续清理根管内残留的牙髓,并适当扩大根尖孔,生理盐水冲洗根管,无菌纸尖吸干,8#K锉插入根尖,刺激根尖周组织出血至根管口水平,置一生理盐水湿棉球,等待5分钟让血液形成血凝块,MTA覆盖,光固化流动树脂严密封闭开髓孔.分别于术后1周,4周,8周处死动物,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牙髓再血管化情况.

(2)通过将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移植到经放射性照射处理的野生型C57BL/6小鼠体内,形成GFP+骨髓嵌合体小鼠,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和组织学方法观察骨髓来源细胞在牙髓、牙周组织、心脏、肺脏、脂肪、皮肤、肾脏等组织的分布.

(3)在建立好的GFP+骨髓嵌合体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对嵌合体小鼠第一磨牙进行牙髓再血管化处理,并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牙髓再血管化的情况,以及骨髓来源细胞在牙髓再血管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骨髓来源细胞参与牙髓再血管化过程的相关机制.

结果

(1)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小鼠口腔显微手术固定及牵引装置辅助下,充分暴露小鼠口腔术区,小鼠上下颌磨牙区充分暴露,成功对小鼠上下颌第一磨牙进行牙髓再血管化模型的建立,实验期间动物生长情况良好,实验牙牙体无折裂或松动,充填物无脱落,牙周组织无异常.口腔黏膜无明显红肿.影像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第一磨牙髓腔见致密充填物影像覆盖根管口,上方充填物完好,无脱落;根管腔可见,根尖1/3根管腔缩窄,有新生硬组织形成,根尖周组织和牙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根尖周炎)结果显示第一磨牙髓腔开放,与外界相通,根管腔可见,近远中根尖1/3可见牙周膜间隙增宽,骨硬板消失,根尖周骨质破坏.根分叉区亦出现较大范围低密度影像,提示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可能存在副根管.组织学结果显示实验组根管腔1/2均长满了高度血管化的组织,近根尖部见大量钙化组织,钙化组织内包绕少量高柱状细胞,根管内壁可见硬组织沉积,表面有胞体大、胞核深染、呈高柱状的成牙本质样细胞层,可见细胞呈假复层状排列,类似成牙本质细胞层.髓腔内可见骨样组织,不规则形的骨样细胞位于陷窝内,骨样组织的细胞数目较多.对照组根管腔空如,仅存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影像学和组织学结果均提示成功建立小鼠去髓后牙髓再血管化动物模型.

(2)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移植到经放射性照射处理的野生型C57BLP6小鼠体内后,小鼠在14天内相继出现了体重下降,食欲减弱、轻微腹泻、脱毛、活力下降,毛发灰白伴脱毛等症状.小鼠移植后精神萎靡体重减轻在2周后逐渐恢复,全部存活超过120天.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移植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绿色荧光比例都高于90%,嵌合成功率高,成功建立GFP+骨髓嵌合体模型.骨髓移植2月后,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移植后的小鼠四肢和头部颌骨区域均可见较为明显的绿色荧光,颌骨区域绿色荧光较其他区域更强;组织学结果显示可在多种组织内观察到GFP+的骨髓来源细胞.包括肝脏、肺脏、心脏、肾脏、皮肤、脂肪、牙髓、牙周组织等.其中迁移到牙髓和牙周组织中的GFP+的骨髓来源细胞多于其他组织.

(3)对嵌合体小鼠第一磨牙进行牙髓再血管化处理后,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的小鼠相比,实验组(牙髓再血管化)和对照组(根尖周炎)所在颌骨区域绿色荧光蛋白均有增加,其中实验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术后第8周时两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但与空白对照(未做任何处理)组相比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进一步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可见GFP+的骨髓来源细胞出现在再血管化的牙髓样组织中,并分化成成牙本质细胞、血管组织、神经组织等.提示在出现组织损伤的情况下,骨髓来源细胞可迁移至损伤处,参与新生组织的形成.

结论

(1)自行设计的小鼠口腔显微手术固定及牵引装置,可充分暴露小鼠口腔术区,可对小鼠上下颌第一磨牙进行牙髓再血管化模型的建立,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手术时间,并能有效提高牙髓再血管化处理的成功率.影像学和组织学结果显示成功建立小鼠去髓后牙髓再血管化动物模型.

(2)通过将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移植到经放射性照射处理的野生型C57BLP6小鼠体内后,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移植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绿色荧光比例都高于90%,成功建立GFP+骨髓嵌合体模型.骨髓移植2月后,骨髓来源细胞可迁移至小鼠四肢和头部颌骨区域,其中迁移到牙髓和牙周组织中的GFP+的骨髓来源细胞多于其他组织.

(3)对嵌合体小鼠第一磨牙进行牙髓再血管化处理后,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提示在出现组织损伤的情况下,骨髓来源细胞可迁移至损伤处,参与新生组织的形成.组织学结果发现,再血管化的牙髓样组织中有较多的骨髓来源细胞表达,并可分化成成牙本质细胞、血管组织、神经组织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牙髓再血管化过程中进入根管的细胞有多种组织来源,其中骨髓来源细胞通过迁移进入根管腔并成牙本质细胞、牙周膜、血管组织、神经组织参与牙髓再血管化过程.

主要论述了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口腔科治疗引用文献:

[1] 热门口腔科治疗论文选题 口腔科治疗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口腔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口腔科治疗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口腔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本大全 口腔科治疗论文框架怎么写
《口腔科治疗论文范文参考 口腔科治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口腔科治疗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