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农机职称论文范文参考 农机职称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机职称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2

农机职称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机职称论文范文参考: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
  2. 第二篇农机职称论文样文: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3. 第三篇农机职称论文范文模板: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
  4. 第四篇农机职称论文范例: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
  5. 第五篇农机职称论文范文格式: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的研究

★100篇免费农机职称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农机职称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农机职称论文范文参考: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去技术对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在于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把先进的适用技术推广到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实现农业科技有效转化.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较低.农技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有效转化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我国农业科技知识转化率较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技推广效率至关重要.农技推广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解决,其中完善的农技推广机制是提升农技推广效率的基础要素.另一方面,从农技采纳对象的需求特征看,农户分化形成的小规模兼业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异质性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技需求内容、供给途径、服务方式等方面呈现日益显著的差异性.在此背景下,从哪些方面对现阶段的农技推广机制进行优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来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和效果,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农户分化形成的异质性农业经营主体农技需求特征差异化的视角对我国农技推广机制优化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回顾探究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其次,通过分析我国农技推广机制现状,总结农技推广供给特征,比较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需求特征,明确现阶段我国农技推广机制的主要特征及优化方向;再次,在农技供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技供求契合度模型,评价我国农技推广机制的运行效果,探究农技推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农技推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了我国农技推广机制优化的方案选择及实施措施.

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与变迁可以大致分为原始阶段、政府主导阶段和多元化主体参与阶段,现阶段我国农技推广模式仍属于较典型的“政府供给主导型”,而自上而下的技术传递路径显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技推广组织的构成中,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组织外,教育型农技推广组织、企业型农技推广组织与自助型农技推广组织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我国农技推广机制发展取得主要成就表现在:国家推广体系逐步完善;重大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依法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我国农技推广机制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农技推广内容的综合化;农技推广方式的多样化;农技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保障法制化;政府仍发挥重要作用;农技推广机制的需求导向性趋势愈发明显.

(2)从农业技术属性入手,通过分析农业技术从研发、到推广、再到应用的过程,阐述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农业技术的供给现状.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对比的视角,分别描述传统农业技术供给模式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效供给的不同特征,通过描述各类型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及行为特征,总结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农业技术供给的特征,尝试论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技推广机制优化的启示性价值.从农业技术质量、技术成果结构、技术信息交流渠道、农业技术供给主体等方面归纳农业技术在供给环节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3)对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经营主体变动及其技术需求特征进行了比较,认为农户的农技需求行为同其农业生产规模、劳动力就业结构、农业技能水平等因素相关,同时又受技术供给途径、风险程度及使用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综合以上各种因素,通过农户决策行为分析法构建了农户技术需求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典型农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内容、服务方式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回归分析辨识了各类型农户技术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技术需求多样化及需求层次差异化等特征,论证这些变化特征对我国农技推广机制改革的启示性价值.

(4)依据农业技术的不同属性,将农业技术划分成公共物品类农业技术、半公共物品类农业技术和私人物品类农业技术,在明确各类型技术属性的基础上阐述他们的供求平衡状态.构建了农技供求契合度模型,利用典型农户的调查数据,从技术内容和技术途径两个维度对我国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中的供给环节与不同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环节的契合水平进行测度.

(5)从农户分化背景、农业技术供需契合程度以及现行农业推广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归纳了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农技外包和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模式三种优化方案.首先对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研究将沿循构建背景、构成要素、内部关系以及运行机理的逻辑进行阐述.其次对农技外包的概念和产生背景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辨识不同形式农技外包带动农业产出效益提升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技外包服务发展的关键环节——外包合约形式的选择进行分析.从农业技术供需双方的视角出发,阐述利益机制在技术外包运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利用数理模型分析农技外包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后对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模式作出了简要的介绍与总结.

(6)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包括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建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依据不同技术需求主体提供多样化的技术服务;完善农技推广相关的政策与法律、优化推广环境;倡导多元化技术供给主体并提高农业技术质量;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及技术信息反馈渠道等.

第二篇农机职称论文样文: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户增收多元化的诉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推广体系传统的功能和作用正面临着挑战,以政府推广体系为载体的垄断局面,正被供给主体多元化打破,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服务逐步成为改革发展趋势

本文以多学科视角分析了农业推广的“多元”内涵,探究了理解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农业推广物品属性理论、传播学理论、推广光谱理论、分权化理论以及影响力理论,借鉴了发达国家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比较分析了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中主要组织开展农业推广的动机、方式(模式)、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农业推广“多元化内涵”是多元化农业推广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理解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基础,

(2)农业技术推广公共物品属性理论说明农业推广服务产品的多元化是满足当前需求多元化的响应,也是农业推广“服务分类化、目标细分化”思想,

(3)多元化农业推广是传播信息源和途径的多样化的体现,各推广组织推广方式的选择是“传者本位”和“受者本位”思想的博弈结果,

(4)多元化农业推广是分权战略实施对社会、经济变化的相适应的结果.推广光谱理论,解释说明了应对复杂的农村发展局势应该是多元化推广的结合,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影响力,

(5)多元化农业推广是指多种制度安排可供选择的格局,它显示了农业推广服务提供的多种选择.多元化农业推广提供了一种满足具体要求的农业推广服务机制.成熟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多元化为特征,经费投入者与推广服务的提供者呈现多元化格局,

(6)多元化农业推广可以视为确保农业推广各利益攸关者参与农业推广的途径.政府在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中起着协同和调节的作用,

本文最后提出了按照“一体两翼”蝴蝶模式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和保障措施:强化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夯实基层农业推广核心层地位;建立新型合同契约的推广机制,推动专业化农技服务;发挥不同组织的自身优势,建立多元化农业推广机制;建立区域化农业推广联系制度,提高农业推广服务效率.

第三篇农机职称论文范文模板: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依赖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战略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宣传和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主力军,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者、携带者和传播者.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带来了新的机遇并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是难以承担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革命文明成果工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如何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适应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现实需要,成为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农机职称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机职称文章 大学生适用: 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3000字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机职称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农机职称论文范文选题

本研究兼顾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以实证分析为重点.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模型、比较分析、典型调查及案例分析、事后分析等方法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特征研究.在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重点从知识要求、专业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研究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第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研究.从人员结构、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人员分布和工作重点、推广事业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原因.特别是,通过典型调查和研究述评,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推广心理及行为、农户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评价进行研究.

第三,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胜任力研究.在胜任力概念和胜任力模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胜任力研究进行综述基础上,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胜任力模型.

第四,世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变化比较研究.从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变化和比较入手,主要针对世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状况、人员业绩评价方法进行比较.

第五,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预测研究.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具有预期学历结构约束的人才需求预测模型,以那些已经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并主要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样本点的实际,在咨询有关专家的基础上,估算我国特别是样本点基于现代农业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人员规模,以及基于现代农业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的理性预期结构比.

第六,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保障机制创新研究.基于现代农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主要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人才开发投入保障机制、人才使用保障机制、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研究,力求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需求保障.

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①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知识、专业、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②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缺乏、人员分布和工作重点错位、推广事业发展受阻,以及业绩评价缺乏公正性、业绩评价方法不能体现工作实际等.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自身工作和农户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双重不满相互叠加.④基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满足推广目标任务要求的考虑,构建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特征的塔形全面胜任力模型,共包含专业技术、研究创新、信息搜集、教学培训、市场导向、系统思考、爱岗敬业、社会公关、团队合作以及变化适应10大能力.⑤现代农业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完善,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人才素质全面提升.⑥为满足现代农业对推广人才的需求,我国应坚持吸纳高级人才和削减低端人才并举的措施.其中,应吸纳博士、硕士高端人才,大量补充本科人才,并全面消减大专和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⑦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供求平衡,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持与保障.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有:①研究视角的创新.在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供求平衡上有一定突破.②研究内容的创新.通过构建人才特征胜任力模型和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对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胜任力特征和规模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本研究指出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人才需求理论体系框架、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实证等方面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第四篇农机职称论文范例: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

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

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

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第五篇农机职称论文范文格式: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的研究

我国已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全面的“一面”,是“和谐一环”,也是“新”内容.但是,目前,县乡财政困难是普遍现象,贫困地区更加突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县乡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结果.县乡财政困难不能全部归咎于财政体制,但是财政体制难逃其责.要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就得为县乡财政解困,就要创新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公共财政是财政体制变革的目标所在.我国已经提出公共财政普照农村,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已经或将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或多或少产生多面影响.

论文的研究总目的就是分析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影响,探讨农村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通过不同时期财政政体制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回顾,得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有财政方面的原因.换句话说,财政体制是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因素之一.论文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选择了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税费改革,来探讨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然后,探讨财政困难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其背后的作俑者还是财政体制和政府供给效率.财政困难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还存在一些载体和媒介.同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反过来会影响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三个层面来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

论文的重点在实证分析.论证了农技推广的准公共产品特性.采用调查方法、案例方法和典型分析方法,来分析财政体制对农技推广的影响.安徽省YX县是贫困县,存在严重的财政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论文描述财政困难下该县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人员配备、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决策程序和职能发挥等,得出与农村公共财政对农技推广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分析农技推广经费情况,证明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落后的根源,而且分析推广经费是从财力和效率两个方面来作用和传导其影响的.由此来折射和证明财政体制确实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深刻影响.

论文提出公共财政下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是:(1)财力和效率并重.这是最重要的思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力保障和资金注入是前提.同时,供给系统的效率是基础,提高供给系统“转换系数”也很重要.(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一是从财政体制完善和创新入手,短期目标就是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中长期看,就是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二是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提高其供给效率,三是在配套政策上努力.(3)从“三个向度”创新的思路.一是横向创新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边界,供给制度与行政体制、土地、户籍等制度集合的衔接、容纳和互动,二是纵向改革,处理好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利,财权和事权对称.基层政府不要向自治组织卸责.三是动态性创新.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具有渐进性,需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86580.html

为您写农机职称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农机职称引用文献:

[1] 农机职称论文题目范文 农机职称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农机职称论文提纲 农机职称论文框架怎么写
[3] 农机职称论文摘要怎么写 农机职称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农机职称论文范文参考 农机职称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机职称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