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思想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思想哲学专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4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参考:前期维特根斯坦的神秘思想与《逻辑哲学论》的内在统一性
  2. 第二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样文:《管子》政治思想研究
  3. 第三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模板:*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研究
  4. 第四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例:侯光炯学术思想:历史、哲学与表达
  5. 第五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格式: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

★100篇关于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思想哲学专业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思想哲学专业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参考:前期维特根斯坦的神秘思想与《逻辑哲学论》的内在统一性

维特根斯坦为了寻求《逻辑哲学论》的出版,在写给出版商路德维希·,冯·,费克尔的信中指出,这本著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出来的,一部分是没有写出来的.没有写出来的部分是最重要的,它涉及的是不可说的东西,这些东西具有*的价值.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是《逻辑哲学论》的两大基本内容,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两部分的关系呢在我看来,链接《逻辑哲学论》两部分的重要枢纽是维特根斯坦的神秘思想.《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暗示了不可说的神秘的东西既是写出来的部分的终结,也是没有写出来的部分的开启,神秘思想是理解《逻辑哲学论》的一把钥匙.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的神秘思想并不是传统的神秘主义,维特根斯坦反对任何形式的主义或者学说.那么他的神秘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末尾的6.44,6.45和6.522提到了神秘思想,它具有以下特征:(1)世界的存在是神秘的;(2)神秘的感觉是主体在永恒的观点下将世界看作一个有界限的整体;(3)神秘的东西是不可说的、自我显示的东西.这些特征在《逻辑哲学论》中都有着重要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世界是如何的与世界存在相对立:前者指的是世界之中的事实,由于我们可以想象事实的存在和不存在,因此世界是如何的属于偶然的领域,它们不具有*的价值;后者指的是世界之外的存在,由于我们不能想象世界不存在,因此世界存在属于必然的领域,它们具有*的价值.普通的观点与永恒的观点相对立:前者指的是在时空之中、逻辑空间之中看世界,这个被看到的世界是事实的世界,属于自然科学的领域.后者指的是在时空之外、逻辑空间之外看世界,这个被看到的世界是价值的世界,属于美学和*学的领域.世界的部分与世界的整体相对立:前者是世界之中具体发生的事实,作为部分它们是不重要的;后者是世界的界限,作为整体它们是重要的.可以说,不可说的神秘之物的思想是维特根斯坦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属于*价值的领域,是全书的最终目标.同时,神秘思想也与可以说的东西有着紧密的关联,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本文拟从维特根斯坦神秘思想的视角来研究《逻辑哲学论》,力图表明:神秘思想是全书一条暗藏的脉络,它内嵌于《逻辑哲学论》多个主题,使得这本书的本体论、语言批判理论、逻辑学和*学构成了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以神秘思想为线索,《逻辑哲学论》的内在统一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神秘思想在《逻辑哲学论》中首尾呼应,它既是探讨可说的东西的前提,也是语言批判的结论.《逻辑哲学论》开篇第一个命题是“世界是所有发生的事情”,这句话中的“所有”体现的是作为有界限整体的世界,“是”表达的是世界本身的存在,而不是世界是如何的.这两点反映的正是维特根斯坦神秘思想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神秘思想在《逻辑哲学论》的开端已经出现,它是接下来所讨论的可说部分的前提.《逻辑哲学论》结尾最后一个命题是“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它涉及的是不可说的神秘之物的思想,它是通过全书的语言批判而获得的结论.语言批判的任务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界限,划出可说的东西的界限和不可说的东西的界限.维特根斯坦认为,通过清楚地说出可说的东西能够意谓那不可说的东西,不可说的东西与*的价值相关,它们是全书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逻辑哲学论》中处在开端的神秘思想是本体论、命题意义的图像论和逻辑学的前提条件,处在结尾的神秘思想是语言批判的价值归宿,它使得整本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架构体系.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哲学专业文章 大学生适用: 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2000字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思想哲学专业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题目

第二、通过深入研究《逻辑哲学论》的文本内部,我们发现维特根斯坦的神秘思想贯穿全书,主要体现在与神秘思想相关的世界的界限和世界存在这两条主线上.对维特根斯坦来说,世界的界限反映的是世界形式的极限情况,它意味着语言的界限和逻辑的界限.逻辑的界限是世界的形式的本质,是一般的命题形式所限定的范围,它规定了世界的逻辑空间.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的界限是通过对语言的界限、逻辑的界限和形而上主体的分析而获得.世界存在反映的是世界的内容的极限情况,它体现在语言的存在和逻辑的存在.世界存在是逻辑的前提,它不受逻辑所规定的各种可能性的限制.主体对世界存在的体验不能被语言所表达,它是将世界看作是我的世界的体验,是对世界存在的惊奇的体验.我们看到,在《逻辑哲学论》中世界存在是通过对语言的存在、逻辑的存在和主体的存在的阐明而获得.可以说,作为神秘思想主要内容的世界界限和世界存在这两条主线,在《逻辑哲学论》是通过语言学路径、逻辑学路径和主体学说路径得以展现.上述三条路径体现的六个方面共同折射出《逻辑哲学论》的神秘思想,它们使得全书形成了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逻辑哲学论》是一本*学的著作,它是通过清楚地说出可说的东西意谓重要的不可说的东西.这就表明神秘思想并不是全书一个独立的内容,它与说出来的部分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研究《逻辑哲学论》的本体论、语言批判、逻辑分析与不可说的神秘思想之间的关系,阐明这本著作的内在统一性,将有助于我们揭开《逻辑哲学论》的神秘面纱.

第二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样文:《管子》政治思想研究

本文以《管子》的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体系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问题研究法,以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专门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作为基本工作方法,详细探讨分析了《管子》政治哲学、政治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史地位.

笔者认为,《管子》作为稷下学派一部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目的就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理论代言人的基本立场上,对战国和战国以前的诸子百家学说进行批判性的总结与继承,以构筑自己新的理论体系,为即将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封建帝王提供治国方略.《管子》的作者群体,坚持以道家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观为指导,以改造后的法家学说为基本骨架,以儒家民本、礼义思想为血肉,以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农家、轻重家、名家等学说精髓为外衣,贯彻了“君本”与“民本”理论并重与调和的方针,构建了一种既倡扬主体意识,肯定民众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坚持“利出一孔”,实现君主权力、利益最大化,为封建君主专制体制摇旗呐喊,并进行合法性论证的政治学说体系.它的政治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老庄道家的超越精神,把道家的理性主义推向了极至;它抛弃了法家学说*的无情面孔,继承了“人性好利”这一分析政治的不二法门,装饰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脉脉温情;它的“民本论”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站在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高峰上;它的法律思想和军事外交思想,尤其是商业治国的“轻重”理论体现了很强的历史进步性,这是稷下学派提供的一套非常系统和完整的政治学说体系,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经大法,对丰富中国政治思想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引言中,笔者阐明了学术界对于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研究的不同方法路径,以及本论文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笔者还介绍了管仲的生平、《管子》的作者群体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管子》的版本和流传情况、《管子》目前研究的状况;在正文中,笔者探讨了《管子》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政治哲学就会对应相应的政治思想,所以在研究《管子》政治思想之前首先要搞清《管子》政治学说主张的形而上的基础;本文介绍了《管子》的君主学说,包含了君主无为论、君主修养论、君臣关系、人才观等,这是中国传统各种君本政治理论最核心的内容,《管子》也概莫能外;本文研究了《管子》的“牧民”理论,包括了民本思想、民俗理论、教育思想.在各种施政措施中,“民本”思想是其闪光点;本文解读了《管子》的法律思想,它的作者们将“法术势”运用发挥到淋漓尽致,从中能看出法家学说在《管子》文本上打下的深刻烙印;本文研究了《管子》的军事、外交思想,毕竟追求王霸之术是《管子》的主要写作目的.《管子》从“兵战”和“外交战”相配合方面全面阐释了自己的兵学理论,而《管子》学派所推崇的管仲在追求富国强兵的政治军事实践中确实也可圈可点;本文还重点解读了《管子》的“商战”理论,运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军事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管子》政治思想中最天才的部分,也是它与其他诸子学说相比最大的特色;最后本文比较研究了《管子》与《淮南子》以及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治思想的异同.《管子》与《淮南子》同样是带有综合色彩的“杂家”理论巨著,它们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方式有相似之处.《管子》和《君主论》都包含大量君主统治技巧的内容,它们各自体现了面对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传统和文明形态,东西方政治学者的不同主张与智慧.

通过对《管子》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全景式解读,笔者试图探讨思索现当代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嬗变过程中,随着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管子》政治思想中哪些部分由于社会基础的改变需要摈弃,哪些部分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以作为我们今天构建政治文明的思想资源.的确,中国传统政治中的种种糟粕和遗毒,都可以在《管子》“利出一孔”的政策主张中找到影子.但是,把中国社会所有的问题乃至民族的劣根性都归结到管仲和《管子》身上,毕竟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单纯地突出《管子》中的贫民术就完全忽略了管仲的治国理念中还有丰富的“藏富于民”的理念,还有“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的主张.历史地分析,这在奴隶制度还未完全解体的情况下是十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的,事实上齐国的富国强兵也从客观上证实了这一点.而具体到《管子》这本书,应该说是先秦时代治国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百家思想争鸣和融合的结果.中国的历史发展到战国末期,*集权专制体制成为各派思想家为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提供的最终共同方案,日后两千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已经清晰可寻.可以说以后历朝历代,清醒一点的统治者都是杂家,都是《管子》思想的奉行者和实践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管仲陷阱”是各家各派共同制造出来的,把这笔账算在管仲一个人和《管子》一本书身上,显然是不够厚道的.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和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大大不同,尽管我们承认,由于中国专制官僚政治的超级稳固性和社会形态的凝固化,我们离开《管子》描述的时代并不太久远,反封建与思想启蒙依然任重道远.官本位、贫富差距巨大、垄断行业侵蚀民间资本、“国进民退”客观存在,物权法还难以真正保障民众财产权,等等.这些都可以借助《管子》找到它历史的、思想的、理论的来源与其存在必然性、合理性的解释.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是讲究权变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产生了无数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他们不盲从,不迷信,适应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呼声,才让我们的民族与国家没有被淘汰而走向复兴的今天.中国人说变则通,通则久.《管子》一书固然是后学托名于管仲,然而既然它的作者们崇拜的对象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变革精神理所当然的成为贯穿于《管子》论政的主线,体现为《管子》政治思想的总体特征.通过对《管子》政治哲学、政治思想的分析,不难发现,进化观点、义利观点、和谐观点、因循观点、综合观点五大思想观点构成了这一伟大变革精神的主要内容.《管子》中的革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给身处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我们最大的启示可能就是:在这个变革的世界中与时俱进,竞争生存,唯一值得我们奉为圭臬的就是变革本身.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政治思想上的进步往往要滞后于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虚心从传统政治文明和西方政治文明中汲取营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维护经济改革成果,追求长治久安的需要.尽管历朝历代的清醒的政治家都从《管子》中汲取了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政策措施,但是因为与漫长封建社会占据主流思想的儒家学说有异,加之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学术兴趣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管子》研究在内的诸子学不兴,中国再也难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直至清末,面对内忧外患,先进的人物开始思索封建社会以及儒家学说的内在弊端,并力图从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外思想资源中汲取营养,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不断扩大,“心性之学”越来越将诸子学挤压到边缘化的角度,管子学研究也概莫能外.直至今日,学界对于《管子》尤其是《管子》治国理政学说的研究与重视程度与它的重要性相比,仍是不成比例的.本文可以被看作一次力图提升《管子》思想史地位的学术努力.由于笔者的跨学科专业背景,因而在撰写论文中,自觉地运用了当代社会学与政治学的某些理论范式分析解决问题,注重阐发《管子》政治哲学、政治思想中可以跨越阶级、跨越时代,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遗产.以期发挥《管子》政治智慧在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第三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模板:*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研究

*政府管理思想,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将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与中国政府管理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借鉴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经验教训,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政府管理思想.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关于政府管理的经典文献为基础,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的政府管理具体历史实践为依据,深入研究*政府管理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基本文献、历史背景、历史分期以及核心话语等,同时将*政府管理思想置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视域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之间的关系.

系统、深入研究*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于系统、深刻揭示*政府管理思想、服务型政府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于系统、深刻总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经验教训,对于系统、深刻把握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代中国的重大政府管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比较而言,本文在宏观的方法论层面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层面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在研究方法论上的新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府管理思想,二是运用现象学解释学阐释*政府管理思想,三是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政府管理思想.在具体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对*政府管理思想历史分期的开拓性研究,二是对*政府管理思想核心话语的理论概括,三是对个别经典文献的具体分析和深入解读,四是对*政府管理思想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视野阐释,五是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基础的辨析与厘定,六是对*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的科学理解.

第四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例:侯光炯学术思想:历史、哲学与表达

学术思想作为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是特定时代的学术精英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体现,往往蕴含有超越该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因此,以某位大师或学术精英为个案,探究其学术活动及学术思想,是站在学术史的角度回观和展望某个时代某个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侯光炯先生(1905~1996),又名侯翼如,英文名Hou Kuangchun(K.C. Hou OR Hou Guangjiong),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前学部委员)、英国皇家学会资深会员、国家一级教授,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堪称为一代宗师、学界楷模、农学泰斗.侯光炯先生的学术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其学术成就与高尚品格早已为众名家所写、世人所传颂,但发掘和升华其学术人生及思想仍兼具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关照性于一体,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土壤学发展、传承侯光炯先生学术遗产以及加强良好学术风气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侯光炯先生农业土壤的探讨和纪实或纪念性研究成果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史料,对侯光炯学术思想研究有着深刻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系统的全面的侯光炯学术思想研究尚未起步,目前的研究呈现出相对薄弱和零散的特征,缺乏深入论证和挖掘,而这与侯光炯先生在农业土壤学上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侯光炯先生的生平及学术历程的系统梳理,追踪其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源泉,进而把握侯光炯先生的学术价值观、科学研究方法、治学理念与风格,考察侯光炯先生在农业土壤理论、农业生态系统学、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等方面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展望,以期对侯光炯学术思想能够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1.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发端溯源

(1)侯光炯先生的学术生涯长达70年(1927~1996),其起始时间与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起步时间几乎一致,而且二者的发展历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高度重合性.纵观侯光炯先生的学术人生,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少年求学、崭露头角、举步维艰、宏图大展、低潮时期、辉煌岁月以及思想的延续等阶段,每个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特征.

(2)侯光炯先生在充分吸收欧美土壤学派和前苏联土壤学派先进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学派.所谓“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等方面.在研究理念方面,主要指侯光炯早在20世纪30年代乃至求学时期就已经树立起的土壤学服务于农业生产理念;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指侯光炯所倡导的总结和升华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经验;在研究成果方面,主要指侯光炯的农业土壤生理性观点、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自然免耕技术等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代表成果.

(3)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是由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良师教诲以及自身特质等因素综合作用、历时积淀的结果.在经过系列因素的洗礼之后,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开始成型,并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日益成熟、由较为零散到日趋系统的渐进发展过程.

2.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哲学*

(1)“殚精竭虑为三农”是侯光炯先生学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第一,服务农业:土壤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面对早期土壤与农业生产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局面,侯光炯先生坚持主张中国土壤科学应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之路,既要区别于美国式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完全脱节的路子,也要不同于缺乏科学理论基础与解决具体生产问题工作方法的传统路子.第二,扎根农村:心系田野与大地.侯光炯先生认为,只有扎根于农村才是“光明的道路”,而且这对于他本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转变”.第三,尊重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出身于农家、经常接触农民的人生经历,使得侯光炯先生对于农民有着“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随着土壤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侯光炯先生对农民的态度由最初的同情转变为由衷地钦佩、赞美、尊重农民的生产实践智慧.

(2)“躬身实践获真知”是侯光炯先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第一,长期蹲点农村的研究之路.所谓蹲点,是指借助于农村科研基点平台进行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型研究.不仅如此,侯光炯先生还将其功能拓展到推广新技术与新品种、培训教育等方面.第二,研究方法:农民经验与田间实验相结合.侯光炯先生极其重视对来自农民群众生产实践经验的学习、总结、验证与提炼,但由于土壤学是一定程度上的实验科学,其同样高度重视田间观察与实验分析.第三,对话与融合:国外考察、访问交流与合作.侯光炯先生在土壤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名与立足,与其到国外考察、访问交流和合作是密不可分的.

(3)“求实创新建丰碑”是侯光炯先生治学理念与风格的核心内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侯光炯先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由早期的朴素的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者逐渐转变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并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自己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第二,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侯光炯先生是一位勇于挑战传统和权威、坚持和论证自己观点的学者,不断探索与创新正是其科研精神的实质所在.第三,天、地、人、物统一体思想.天(气候)、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人(人为活动尤其是耕作措施)、物(耕作物以及其他植被等)统一体观点具有明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是侯光炯先生将哲学理念运用在土壤科学研究的结合体.第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念.侯光炯先生从自然科学发展趋势着手,对农业科学脱节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引出土壤科学的多分支学科交叉与融合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3.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农业土壤理论

(1)侯光炯先生作为我国第一代土壤学家,是我国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在农业土壤科学的创建方面,侯光炯先生不仅剖析了过去土壤科学残存的基本缺陷及其原因,还界定了农业土壤学的理论内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并对农业土壤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其改善途径予以揭示.当农业土壤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认同但仍较为散乱之时,侯光炯先生首次明确提出了“农业土壤学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性”,并给以了详尽论述.

(2)由侯光炯先生所创立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是在总结农民群众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升华而来的,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发现.侯光炯先生从学界既有的“农业土壤是历史自然体”的论断出发,提出土壤是活的有生命的自然历史体.直到1984年Beckmann关于土壤作为生物体和具有复杂结构与演化历史的自然体的提出,说明侯光炯先生的这一观点领先世界20余年.侯光炯先生首次提出土壤生理性新概念的定义、基本规律等内容,标志着土壤研究思路逐渐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侯光炯先生对土壤肥力的定义及其本质重新阐释,为世界土壤科学的动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侯光炯先生提出的“小三化”、“大三化”等土壤培肥与改良措施,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侯光炯先生所提出的以土壤生理性为依据的农业土壤分类方法,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的以土壤地理环境或者土壤属性等为标准的土壤分类方法.1935年,侯光炯先生首次将水稻土作为一个独立类型提出来,并进一步把水稻土分为淹育、潴育和潜育等亚类,成为我国水稻土研究的开端.在土壤生理性及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侯光炯先生讨论了水稻土的生理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摆脱了传统研究中“三育”、“三源”等分类视角.关于紫色土分类体系,侯光炯先生主张发生学分类和农业土壤型分类两种体系,为后来全国农业土壤分类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4)侯光炯先生根据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土壤普查、规划以及农业区划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升华,为全国第二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侯光炯先生认为,搞清楚一些理论问题是土壤普查工作的必然要求,如土壤普查规划中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诊断项目、如何研究土壤肥力、在普查中进行全面规划的指导思想问题以及土壤普查工作是否要包括土壤区划研究问题等.对于土壤农业区划,侯光炯先生从水热条件出发,将我国土壤农业区划分为区域、地区、土区、土片和土组等五级.

4.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农业生态系统学

(1)水土保持是侯光炯先生晚年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侯光炯先生在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农业生态系统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在系统地总结美国水土保持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究了水土保持区划的标准及其体系,并针对当前存在的水土保持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全面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对策建议.

(2)侯光炯先生认为,生态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本手段,它以辩证分析生态系统的内部矛盾及其谐调方法为主要特征.侯光炯先生从土壤生态肥力的角度对生态农业及其技术对策进行了全新解读,并以四川省为对象建立起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基地,同时还将发展生态农业与根治长江洪患灾害紧密地结合起来.

(3)早在20世纪20年代,侯光炯先生就开始关注国内农业界施肥的实际状况,后来又在总结并升华农民群众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农民“三看”经验中的施肥原则.在进行旱地免灌种稻试验时,侯光炯先生对有机肥配方施肥的技术要点给予了详细论述,并概括了合理用肥的基本内容.总体上,侯光炯先生在配方施肥技术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是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大体方向、内容与范围.

5.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水田自然免耕技术

(1)关于免耕与精耕细作的关系,侯光炯先生认为,二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它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即“都是为了保证土壤结构,使之发挥协调和稳定水、热、气、肥各个肥力因素的功能”,精耕细作是不具备自然免耕条件土壤的准备工作,这为人们摆脱传统错误观点、正确认识精耕细作与免耕的辩证关系厘清了思路.关于自然免耕与美国式免耕的区别,侯光炯先生通过反复试验研究,验证了自然免耕相对于美国式免耕的优越性,并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关于自然免耕技术的实质意义,侯光炯先生着重从经济和科学等方面充分肯定,证明自然免耕技术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体.

(2)水田自然免耕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农业耕作技术,有着极其严格和复杂的技术要则与机理.侯光炯先生从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水稻半旱式免耕栽培、小麦半旱式免耕栽培和水田免耕综合利用着手,指出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垄作而非传统平作、浸灌而非淹灌等方式来改变田面微地形,促使土壤和植物之间处于永久高度生理谐调状态.进一步地,侯光炯先生归纳出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要点为“四连续、四不要”,这四者之问是一个相互联系、互惠互利的统一体.通过对水天自然免耕技术的实施,可使水田中的各种生产要素(水、肥、气、热、光)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实现光肥平衡、水热平衡、肥力平衡和生态平衡等“四大平衡”.

(3)水田自然免耕技术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创性研究,不论是在已经广泛推广应用的生产实践中,还是在继续深入的后续研究中,它均展现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侯光炯先生以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综合效益与发展前景进行了详尽的论证.这不仅是对他多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严谨细致,更是对广大农民群众的认真负责.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基本史实和侯光炯先生流传于世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发端溯源部分,结合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起步与发展历程,对侯光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源泉进行追踪;二是在哲学*部分,从学术价值观、科学研究方法、治学理念与风格等内容着手,对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度剖析;三是在具体研究成果方面,主要对侯光炯先生的农业土壤理论、农业生态系统学、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等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总体上,不同于以往的纪念或纪实性文章,本研究着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挖掘侯光炯先生学术成果及其中蕴含的思想

第五篇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格式: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

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学者之一.他的研究遍及哲学、语言学、历史、社会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建树斐然,尤其是他的翻译思想曾对解构主义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纵观当前国内外有关本雅明翻译思想的研究,介绍和综述性研究居多,而阐释性研究匮乏,且这些研究多局限于《译者的任务》一文的内容分析,较少与本雅明的其他学术思想贯通.本雅明的翻译思想并非无源之水,它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渊源和文论思想渊源.对本雅明翻译思想追本溯源,不仅有助于廓清本雅明的众多学术思想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而且有益于阐明其翻译思想实质.

不论是本雅明的哲学思想,还是其文论思想,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寓言.寓言本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与象征相对.它的显著特点是言此意彼,即采取迂回的方式来传达意义,即以他物来暗指某物,而不直接对某物进行表达.本雅明对寓言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现代艺术表达形式、社会批判形式和思维方式.寓言意味着形式与意义、物质与精神、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不仅指涉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而且关乎现代艺术形式.

正是在这一主题之下,本雅明的哲学思想得以连贯.本雅明批判康德认识论,因为康德的认识论依赖先验的主体意识.康德所谓的“知识”和“经验”与其说得自于外部世界的表象,毋宁说得自人的意识,是主观建构的产物.本雅明将这种知识和经验称之为神话,即对自然人为独断式的占有和主张,即寓言性的体现,因此,本雅明意欲借助“星座”、“单子”和“起源”建立一种脱离主、客体关系的形而上学体系和认识论体系来消除寓言,恢复同一性.在本雅明的语言观中,原初完美、统一的纯语言寓言化为纷杂多样的现实人类语言,人类语言由此呈现出寓言性,即断裂性和多义性.本雅明以寓言性来批判现代语言结构主义,强调克服语言寓言性,重现纯语言.本雅明寓言救赎理论更是以废墟、灾难、尸体等寓言意象揭示历史和社会的非连续性和非同一性,指出,唯有寓言才能对抗寓言,消除寓言,实现人类的救赎和解放.于绝望处寻找希望是其寓言救赎理论的真谛.

正是在这一主题之下,本雅明的文论思想得以连贯.本雅明的内在批评观主张摆脱主、客体二元关系,回归作品本身,以引导和促进作品内省的方式展现真理,这本身即是对同一性的渴望.然而,在寓言的世界中,同一性永远是缺失的.本雅明承认,现代艺术只能是寓言艺术,借助言意分离的语言结构直指物化的现实,突显人的生存危机,将自身呈现为寓言的同时,实现对寓言的超越,恢复同一性.因此,现代艺术批评也必然是寓言式的,即以非同一性戳穿主、客体关系制造的“同一性”假象,促进和强化艺术作品的寓言性,使其自身在充分展现寓言性的同时,超越自身,呈现真理.

也正是在这一主题之下,本雅明的翻译观得以确立.本雅明不仅以非同一性的寓言式思维看待翻译活动,而且将翻译作为一种寓言化形式来揭示和对抗现实世界中非同一性的寓言,从而恢复同一性,实现弥赛亚救赎.本雅明认为,现实语言的意指方式或寓言性之间可以构成总体性互补,有望恢复纯语言,而翻译即在于展现原作语言的寓言性,并将其与译语的寓言性相互比较和融合,这一比较和融合过程即寓言化过程,因为互补必然破坏了原语的意指方式,将原语语言带入一种新的意指关系之中,形成新的意指方式,再次被寓言化.即纯语言寓言化成为现实语言,而翻译将现实语言在译语的环境中再次寓言化,形成新的意指方式,以期以寓言化方式超越现实语言的寓言性、展现新的寓言性,并在寓言性的全部展现中恢复纯语言与精神的同一性关系.

因此,本论文通过追溯本雅明翻译思想的哲学渊源和文论渊源,阐明本雅明的翻译思想是一种寓言式翻译思想,其主旨是以寓言彰显和拆毁寓言,恢复同一性,与强调差异性、怀疑同一性的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1)在对待原作方面,解构主义强调意义的延异性,并以“互文性”否定原作的原创性,而本雅明却坚持原作的原创性地位.

(2)在对待作者方面,解构主义消解原作原创性地位的同时,宣布作者已死,而本雅明强调作者的创造性地位.

(3)在对待译者方面,解构主义将译者与作者同等视之的同时,否认译者的创造性,然而,本雅明强调译者与作者同样具有创造性.

(4)在对待译作方面,解构主义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差别,认为原作与译作相互补充、共存,而本雅明强调译作是原作生命的延续的同时,否认了译作的独立性.

(5)在翻译方法方面,解构主义倡导存异翻译,并不指明具体的译法,而本雅明强调逐字逐句直译.

由此,本论文得出结论,本雅明的寓言式翻译思想既不能被归属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亦不能被视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鼻祖.

最为重要的是,本论文将本雅明的寓言式翻译思想置入当前译学研究的视域中加以阐发,揭示出本雅明将可译性视为原作语言超验的可寓言化性,将翻译本质界定为可译性或可寓言化性的展开和呈现形式,将译者从与原作和作者的“主仆”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译者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又将译者置于作者与译者的主体间性关系之中的观点,由此开拓了本雅明的寓言式翻译思想在可译性、翻译本质和译者主体性等三大论题上对当前译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同时,本论文指出本雅明的寓言式翻译思想固有的缺陷:他的翻译思想带有强烈的犹太神秘主义色彩,重视翻译的形而上学意义,忽视对具体翻译活动的考察.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89318.html

该文是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思想哲学专业引用文献:

[1] 新颖的思想哲学专业论文题目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容易写的思想哲学论文题目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3] 思想哲学专业学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哲学专业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思想哲学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思想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思想哲学专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