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网络群体事件看当代青年浮躁心理

主题:网名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1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网络网民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网络网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网络网民论文范文

网名论文

目录

  1. 一、网络群体事件
  2. (一)网络论文范文件释义
  3. (二)网络论文范文件一日本地震
  4. 二、网络群体事件彰显青年的浮躁心理表现
  5. (一)以事件为中心的群体性攻击言论
  6. (二)文章缺乏深度,人云亦云
  7. (三)情绪化的为了反对而反对
  8. 三、青年浮躁心理的原因分析
  9. (一)当代青年生活的网络环境
  10. 1.网络在中国的普及情况
  11. 2.青年网民在网民整体中的地位
  12. 3.青年网民的网络生活特点
  13.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平衡破坏与不安定感
  14. (三)心理环境的功利浮躁与青年本身的不成熟
  15. (四)网络内容与形式的感官刺激
  16. 四、结论
  17. 网名:南黄海地震网络网民齐关注

◎杨亚晶

【摘 要】中国互联网在近年迅速发展,青年网民成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本文结合网络热点事件,对当代中国青年思想的浮躁状况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网络论文范文件 互联网 浮躁

一、网络群体事件

(一)网络论文范文件释义

网络论文范文件,是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持续一段时间的,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的事件.

(二)网络论文范文件一日本地震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特大地震.

随后,在天涯、人人、猫扑等SNS社区上,很快形成了“惋惜”与“叫好”两大阵营.为日本地震感到惋惜的青年指责叫好日本地震的人为“亡命之徒”,称他们没有最根本的人性,还有许多为“中国教育中人性的缺失痛彻心扉”的帖子纷纷出现:而在日本地震以及随后的核电站爆炸事件中叫好的人,更是拿出了“不爱国”、“忘记历史”等字眼,来表达对那些为日本人惋惜的中国人的愤怒之情,并用“你连历史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凭什么忘记历史?”来斥责“惋惜派”.

一边是“忠心耿耿”的爱国青年,一边是受过“良好人道主义教育的社会主义良好公民”,从各自的立场考虑,都会觉得言之成理.不过笔者认为,在各大SNS社区中撰写或分享“日本侵华战争事实”、“论文范文日本的真实表现”等帖子的青年网民,自身对于这些事件真相的了解程度都值得考证.因此当各种议论在网络上散布时,价值观还处于成形阶段的青年,开始在不同论调间徘徊.包括一些青年人看到地震的惨景后,原本心存惋惜,而接触到互联网上讲述“日本侵华战争事实”、“论文范文日本的真实表现”的帖子后,又倾向于反日.

受过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青年网民群体分裂成两派、互相诋毁,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笔者以为,此种网络现象反映了普遍存在于中国青年中的浮躁和非理性情绪:只要同情日本人,就一定是忘记历史、对祖国背信弃义的人;只要对地震幸灾乐祸,就一定是论文范文的网民.通过日本地震这一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表明,当代中国社会青年群体的理性缺失相当明显,平日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在网络上忽然变成了“疯狂的暴徒”.相比之下,发生大灾难的日本国民却表现出镇静、秩序、团结与友善.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二、网络群体事件彰显青年的浮躁心理表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浮躁情绪也充斥社会,网络则成为社会浮躁的集中缩影.一方面,它带给中国人近乎无限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却又悄悄将青少年的注意力与兴奋点转移.随着Web2.0交互社区网站的逐渐普及,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渠道,互联网已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深远的心理影响.

(一)以事件为中心的群体性攻击言论

通过对人人、天涯、猫扑等网站的搜索梳理,笔者发现,每当有网络事件发生,各大社区就会相继出现众多论述“事实”的文章,诸如“××事件内幕”、“××公司内部人员辞职后论文范文的文章”等等.紧随其后的是大量评论性文章,标题显得情绪激进,如:“是中国人的顶起!”.文章内容多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较为浅显的论断,并对凶杀、低俗照片视频等低层次的事件兴趣度较高.此种状态心理学称之为“对抗效应”,即当人们得不到某样东西时,就会越发需要这个东西的心理现象.在类似的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后,一般关于此事件的信息会被删除或是屏蔽,这样更加激发了青年们的“对抗心理”,并随之在各大网站上冒着被封号的风险宣泄对于事件的看法和心中的不满.

(二)文章缺乏深度,人云亦云

笔者抽样分析了活跃在各大SNS社区的年轻人所推崇和争相分享的时文评论,发现此类文章在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理解大同小异,大致可以归类为“叫好”与“痛骂”两种.帖子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帖人的个性化体验和深入的理性思考,也没有独特的视角或见解.笔者认为,这反映了一种“从众效应”,即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由此可以理解,当有网络论文范文件发生时,会有相当多的青年人跟随叫,做出相似的反应.

(三)情绪化的为了反对而反对

网络给予人们极大的论文范文,但由此使年轻人感觉网络言论可以为所欲为,不负责任,对出现的事件全凭感觉做出反应,以至很可能今天反对的观点、政策或事情,正是昨天自己积极倡导的.笔者分析原因有三:一、心理学研究表明,消极性的信息在信息整合中往往会比积极信息被给予更大的权重,特别是当消极性的信息与他人价值或品行相关时更为突出:二、年轻人缺乏一种豁达的文化和坚定的理念;三、网络的去个性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金巴尔多(P.G.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产生的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责任模糊.这使青年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在网络上是匿名的,不会有人认出自己,也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于是便无所顾忌地发表情绪化的观点.

三、青年浮躁心理的原因分析

(一)当代青年生活的网络环境

网名:南黄海地震网络网民齐关注

1.网络在中国的普及情况

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宽带普及率高达98.3%,手机网民的数量达到3.03亿.据预测,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达7.20亿,首次超过电脑网民.手机3G通信业务正逐渐普及,手机上网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受众能够极其便捷地在互联网上获得和发布信息.

2.青年网民在网民整体中的地位

从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中对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的网民年龄结构(如图)分析可以看出,20—29岁的网民在所有网民中所占比重高达29.8%.位居各年龄层网民比重首位.

3.青年网民的网络生活特点

中国青少年网民使用博客、论坛、社交网站和即时通信的比例分别为68.6%、31.7%、50.9%和77.O%,这四类应用的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整体水平.其中,社交网站用户的年轻化特征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达到52.6%,高出全国网民平均水平22.8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大网站上的言论,有相当比例来自年轻人.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平衡破坏与不安定感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中国进入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二、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与体制转型正同步启动,即-在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完成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总体性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的转变,与之相伴还有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种巨大变迁将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一种不安定感.

(三)心理环境的功利浮躁与青年本身的不成熟

著名企业家李开复认为,中国社会历来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也采用了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片面追求成绩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对青年一代的负作用相当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就会因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而忘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力量,忘记了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价值和责任.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就会变得盲目而举棋不定,从而在网络上寻求并追随与自己的观点相仿的人.

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与权威的系统,任何网民都可自由、自主、不受束缚地在网络上发表任何意见和信息.对青少年而言,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定型,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特别是外界同龄人的影响,而涉世不深也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向网络移植过程中的难产.青年人所具有的批判传统、否定权威的强烈的生命力,在遭遇网络上各种价值观碰撞时,就变得不知所措,陷入价值选择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的紊乱.

(四)网络内容与形式的感官刺激

网络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听觉、视觉、触觉等技术融为一体,其信息的多样性与刺激性比平淡的书本要高得多.年轻人一旦习惯了网络信息强烈的刺激之后,就很难再被书本的平面内容所吸引.但实际上,人在阅读纸质媒体时,速度较慢,读的较细,大脑也会做出相应的思考.但当年轻人习惯了更生猛的刺激性信息阅读后,就更倾向于打开“嫁入豪门”、“××门”等各种劲爆标题的新闻,粗略浏览一下,就开始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在成为当代青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的同时,也严重改变着当代中国青年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缓解当代中国青年的浮躁情绪.一方面,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不能只采取手段控制舆论,而应该“疏通”,保持与青年网民的畅顺沟通,多加引导;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应重视对于当代青年甚至是少年的心理健康及素质教育,强化网络道德意识.

注释:

[1]张敏、刘雪峰、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4期

[2]孙靖靖、高袅、姜健:《高校网络论文范文件的心理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第10期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

[4]黄娩、郝亚芬:《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网络论文范文件》,《网络教育》2010年第7期

[5]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01

[6]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移动互联网爆发》,2010年上半年数据发布

[7]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2011.01

[8]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报告》,2010.15

[9]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Ⅱ》,论文范文出版社.2007

[10]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5

[11]汪恩民:《静胜躁——“浮躁期”网络文明现状之我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6谚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总结:此文是一篇网络网民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网名引用文献:

[1] 网络游戏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网游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2] 网络游戏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主播和网游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5000字
[3] 创新医学网方面论文题目 创新医学网论文题目哪个好
《网络群体事件看当代青年浮躁心理》word下载【免费】
网名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