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张金哲:小儿外科“魔术师”

主题:小儿外科医院排名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8

简介:关于小儿外科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小儿外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小儿外科论文范文

小儿外科医院排名论文

目录

  1. 2.010年,他又荣获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 小儿外科医院排名: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

本刊记者 李舒亚

他挽救过成千上万婴幼儿的生命;他使无数先天畸形儿童恢复健康.在孩子们眼里,他是会变戏法的“老朋友”;在孩子家长和医界同行眼里,他是妙手回春的“魔术师”.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

位于北京西二环的儿童医院附近,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医院内则是人山人海,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这是2014年初普普通通的一天.有人形容说,春运的紧张是一年一次,而儿童医院的拥挤则几乎论文范文如此.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患儿家长怀着焦急的心情来到这里.

在门诊楼6层,一位满头银发、高挑清瘦、戴着眼镜的老人,脸上挂着和善的微笑,正在接待病患.他就是人称北京儿童医院“镇院之宝”的张金哲,他已经在这所医院工作了半个多世纪.

曾经,中国的小儿外科一片空白,张金哲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幼小的生命逝去而束手无策.从在自己女儿身上成功实施第一例小儿外科手术,到创建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门诊,再到荣获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成就奖“丹尼斯·布朗金奖”,张金哲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小儿外科的发展.至今,94岁的他仍坚持每周出诊两次、查房两次,“想为孩子们多做些事” .

真想做,有何难事

中国古时曾有“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之说.直至半个多世纪前,中国的儿科仍很不成熟,儿童手术死亡率高达近30%,是同期成人手术死亡率的六七倍.一些今天看来很轻微的病,当年都可能要了孩子的命.

1945年,张金哲于战乱中辗转就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医学院等多所大学的医学院后,终于毕业并来到北京论文范文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论文范文人民医院,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当外科住院医师.那时,许多医院都没有专设的儿科,张金哲甚至从未听说过“小儿外科”这个医学门类.他之所以开始关注儿科,后来更选择了小儿外科这个当年无人问津、不受重视、不被看好的方向作为自己毕生的道路,缘于几件偶然发生的事.

一天,张金哲在医院值班,恰逢他的一位中学老师带着未满一周岁奄奄一息的女儿来看病.老师看到他特别高兴,认为孩子有希望了.孩子患的是白喉,这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导致呼吸困难.张金哲学过,治疗这种病要做气管切开手术,但他刚毕业,做不了这项手术,赶紧请示上级大夫,大夫告诉他,没有人给小孩做过气管切开,医院也没有合适孩子手术用的器械.最后,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死去.

“这明摆着是能治的病,结果就因为没人做过,没实践,没设备,孩子就死了.”张金哲痛惜地说.他至今记得,老师抱着孩子离开时,一句话也没有说.

三年后,一种后来被命名为“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传染病席卷了全国各地的产房,感染的患儿死亡率高达100%.那时,张金哲已升任总住院医师,每个病例都要经他“拍板”,他亲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去世,却无能为力.为此,他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仔细分析,大胆提出能否在感染大面积扩散前将婴儿的患处切开,放出脓血以缓解病情.他的建议得到病理科同事的支持,却遭到临床大夫们的一致反对:中医讲“熟透”了才能开刀,西医讲“圈住”了、不再扩散才能开刀,而张金哲的想法无论中西医都不能认同.

1948年8月,张金哲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尽管一出生就立即出院,但还是未能幸免地感染了“新生儿皮下坏疽”.张金哲当机立断,亲自给女儿按照自己的设想做了手术.“看得太多,我知道,不切这刀,她必死无疑.这种情况,我也不用再请示谁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孤注一掷.”没想到,张金哲的女儿成为全国“新生儿皮下坏疽”手术后成活的第一个病例,也成为张金哲进行小儿外科手术的第一个创举.后来,张金哲又用同样的方法成功治疗了几名患儿.很快,他的办法不胫而走,在全国得到推广,使“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迅速下降至10%.

“小儿外科难,关键难在没人去做.中国人甚至能在一颗米粒上刻诗,真心想做一件事,哪有什么做不了的?”回忆起往事,张金哲深有感触地说.

外科医生至少是个木匠

1950年7月,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在每个省都建立儿童医院.会上,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向时任论文范文人民医院院长的胡传揆提出:“能不能支援我们一个外科大夫?”胡传揆院长指着当时恰好站在他身旁的张金哲笑着说:“你看他怎么样?”诸福棠询问张金哲的意愿,当时,专攻小儿外科已成为张金哲的心愿,他毫不犹豫欣然答应.

不久后,在两大专家的支持下,张金哲在论文范文人民医院挂出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门诊的牌子.很多人都劝张金哲放弃这个专业,因为国内的小儿外科一穷二白,不仅条件艰苦,而且危险系数太高.不过,时任论文范文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的秦振庭教授很支持他,专门送给他一本从美国带回来的《小儿外科学》,并分给他五张病床,配备了相关医护人员.

张金哲没想到的是,他遭遇的第一个困难不是疑难杂症,而是没有病人.五张病床一直空着,甚至连挂号的人都没有,因为没人知道有个“小儿外科”.就在张金哲快要坚持不下去时,一个从污物桶里“捡”回来的孩子,让他把差点“关张”的诊室坚定地开了下去.

一天,医院有位产妇生下了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脑袋后面长着一个比脑袋还大的“球”.孩子生下来就没有呼吸,浑身紫黑,家长和医生都放弃了,婴儿被扔进了污物桶.后来,清洁员在打扫卫生时听见了孩子的哭声,赶紧通知护士,孩子被带到了张金哲的小儿外科.张金哲立即为孩子实施切除手术,家长闻讯匆匆赶来,孩子后来恢复得很好.消息一经传出,张金哲一下子“火”了.“外面说我能起死回生,能切‘大脑袋’.其实,手术很简单,但是在这种宣传下,开始有病人来了.”张金哲回忆道.

1955年,张金哲被调到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任外科主任.15张病床、两间手术室,这已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

曾经,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国内医疗条件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张金哲只得从一些简单的手术做起,同时不断结合实践进行研究.凭着苦心钻研和奇思妙想,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方法,适合孩子的检查和诊断方法,还发明了一系列适合小儿外科手术用的医疗器械.

在张金哲的家里,至今保留着一个由一把扶手椅改造成的手工作坊,上面摆满了钳工、木工、电工等用的各种工具.在张金哲的童年,他的父亲有一家制作工具的小工厂,他常去玩耍,对使用刨子、锯子之类的工具充满兴趣.长大后,他仍喜欢“手脑不闲”,一些给成人患者用的医疗器械,用于小儿疾病诊断和手术时操作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自己动手创造和改良.先后有50多项发明在他的小手工作坊诞生,其中包括后来被国际同行广为称道的用于巨结肠手术治疗的“张氏钳”、使无肛门手术避免开腹的“张氏膜”、胆道再造手术防返流的“张氏瓣”等原始用具模型.这些发明中有不少在全国免费推广,部分至今仍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里被广泛应用.

“外科是要动手的,白求恩都说了,外科医生至少是个木匠.”张金哲经常强调,要当好小儿外科医生,务必手脑并用.他曾手书过一幅“博思勤动”的书法挂在家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小儿外科医院排名: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

2000年,张金哲在意大利获颁被视为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荣誉的英国皇家医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获奖理由是:他代表了13亿人口大国儿科医生的技术水平;他的张氏环钳、张氏瓣、张氏膜等发明,丰富了国际小儿外科技术.

2.010年,他又荣获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张金哲将各种荣誉归功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小儿外科的认可,而非仅仅缘于他个人的成就.同时,他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和科研经验说:“临床遇到问题,碰到不顺手的地方,想着怎么解决和改进,这就是创新.一点小的成果,可以提高疗效,增加安全度;一个大的改进,往往需要突破常规,上升到理论.过去的医学传统是学生跟着老师学,现在不是这样,信息时论文范文展太快,一些曾经轰动的科研成就,现在大部分都淘汰了,包括我的所谓张氏膜、张氏瓣.如果总是遵循别人的常规,只能做个‘二手医生’.学生应该超过老师,而且必须超过老师.”

先交朋友,再做手术

“你好,请坐,我是张医生,有什么我能帮助你吗?”在每一位病人进来和离开时起身相迎和相送,这是张金哲从医60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习惯.他早已被公认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但所有见到他的人,无不感受到这位老人待人时发自内心的真诚、直率和谦逊.

他常跟年轻后辈们提及,在他几十年前读的《克氏外科学》的扉页上有一行大字:“先交朋友,再做手术”.在张金哲穿过的每一件白大褂胸前,都有他自己用笔描上去的较为显眼的“外科张金哲”五个字.他说:“病人把命都交给你了,你得让人一就进门就知道,他是把命交给了谁.”

张金哲的白大褂,还像哆啦A梦的百宝箱,里面经常“变”出一些小纸条、小器械.纸条上是打印好的关于一些小儿常见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护理注意事项等的介绍,便于家长了解病情和照顾孩子.小器械中有一些是用于诊断的小工具,还有一些是给孩子变魔术用的小道具.有时,检查身体时遇到孩子哭闹不停,他就变一个小魔术,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的同时,顺利摸清孩子的身体情况.

张金哲认为,要做一个好的儿科医生,首先要爱孩子.“你不喜欢孩子,就很难让孩子喜欢你.好的儿科医生,应该让孩子愿找,让妈妈放心.”他还提出,身为大夫,要练就两个“拿手活儿”:一个是“三分钟艺术”,在三分钟之内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话把病因、病理、治疗讲明白;另一个是“一分钟检查”,要尽量在患者来了之后的一分钟内弄清楚大概是什么问题.

数十年来,张金哲解决了不少医学难题,为成千上万的婴幼儿成功实施手术,挽救了许多幼小的生命,使许多先天畸形的新生儿恢复正常健康成长,并创造了小儿阑尾炎30年15000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100例无死亡的纪录.他当年一手建立的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如今已发展至拥有骨科、胸外科、肿瘤外科、心脏外科、脑神经外科及新生儿外科等十几个专业.

1997年,张金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小儿外科界的第一位院士.很多人向张金哲表示庆贺,他则笑呵呵地写下一幅书法挂在家中:“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以避免被“庆贺得晕头转向”.

他自言,自己的前半生几乎没有平稳过.他于1920年出生在天津市宁河县,虽然父亲算是制盐的民族资本家,家境还算富庶,但从他记事起就总在逃难,在军阀混战中和抗日战争中辗转多地,艰难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特别是从中学起就戴着沦陷区学生的“亡国奴”帽子,感到很自卑.最初,他的梦想是当空军飞行员,可惜视力不达标,被拒之门外.他自幼喜欢画画,本来打算退而求其次学习美术或者建筑,没想到高考时报考了三所大学,最先寄来录取通知书的是燕京大学的医预系(医学预科,完成四年学业后进入协和医学院),从此走上医学这条路.起初,医学并不是他的志向,但是后来,他感到“学进去了,特别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愈学愈深,愈发有兴趣,给病人治好病就很高兴.”

他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要干活.人要是不干活,就算活着也没意思.”同时,他强调,科研的目的应该是改进工作,推动科学的发展,而不应是为了名和利.他说:“你可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你没有赶上机会,不一定能得到利益上的东西.这里面有机遇的问题,但 0名利跟科研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也不应成为我们做科研的追求目标.”

至今,除了坚持每周两次出诊和查房,94岁的张金哲还继续指导学生,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坐在电脑前批改论文或写书.除了听力不太好,他身体的各项指标仍很健康.他说:“昨天能干的事儿,今天一定也能干;今天能干的,明天照样也能干.总这么去考虑,总这么去执行,就无所谓老了.”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北京儿童医院提供)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小儿外科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小儿外科医院排名引用文献:

[1] 最新小儿外科论文选题参考 小儿外科论文题目怎么定
[2] 经典小儿外科护理论文选题 小儿外科护理论文题目哪个好
[3] 最新小儿外科论文参考文献 小儿外科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张金哲:小儿外科“魔术师”》word下载【免费】
小儿外科医院排名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