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我国工业大类行业布局的变动其成因——基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

主题:制造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3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制造业行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制造业行业方面论文范文。

制造业行业论文范文

制造业论文

目录

  1. 一、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2. (二)地区工业发展差距巨大,但趋于缩小
  3. (三)各地区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但变化不大
  4. 二、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布局及演变
  5. (一)从地区分布看产业结构
  6. (二)从行业角度看产业集聚程度
  7. (三)2004年—2008年期间采矿业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总体特征
  8. 三、影响我国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9.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与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
  10. (二)生产要素的成本
  11. (三)利润
  12. (四)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
  13. (五)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产业转移动机
  14. 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的几点建议
  15. 第二、加快“经济圈”式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优化加速.
  16. 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内及跨行业合作模式

[关键词]工业大类行业;产业布局;产业转移;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8-0056-0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从国内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就产业在各地区的布局来看,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也体现在各区域内的不同省份之间.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三次产业区域发展的总体状况;接下来重点讨论了我国采矿业和制造业的总体布局以及2004年—2008年之间产业布局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产业布局和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本研究的区域范围界定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12个省市;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个省份.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及2004年、2005年、2008年、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研究发现,我国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改善迹象:①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仍集聚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则承担了采矿业和资源加工型制造业的大部分分工,2004年—2008年我国采矿业和制造业行业的平均集聚程度没有太大变化,大部分制造业开始由东部地区向其他三大区域转移,转移力度日渐加强;②东部地区劳动力论文范文被动态“抑制”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使其在制造业竞争中仍能保持相对较低的竞争成本;另一方面,东部劳动力报酬的增长缓慢导致对劳动力的吸引程度下降,从而有利于产业转移向中、西部转移;③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行业利润率增速已经出现下降之势,企业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其逐利的本质正在促使其向利润潜力更大的区域转移.

一、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的省级三大产业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三大产业的分布变动情况,主要特征如下:

(一)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成为绝大多数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农业和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2008年,除了北京、上海、海南、贵州和西藏5个地区的第三产业贡献率最高外,其他省市均是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最高(见图1).2004年至2008年,扣除论文范文因素,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均在50%左右,其中有17个省市的贡献率超过了50%.

(二)地区工业发展差距巨大,但趋于缩小

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国的15.01%.从地区工业对全国工业的贡献来看,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贡献率分别为57.58%、17.69%、16.92%和8.13%.从2004年—2008年的变化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而东部和东北地区这一比重则有所下降.另外,2004年和2008年我国工业规模、规模以上的企业规模、企业效益和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地区之间的变异系数变小,也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在不断加速,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望缩小.

(三)各地区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但变化不大

2008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57.6%,与2004年水平基本相当,而其他地区的比重均略为下降.就服务业的比重来看,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市比重较高,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的四川和东部地区的辽宁表现略为出色,比重在4%左右;西部地区的青海和西藏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最低,均不足0.3%.2004年至2008年间,31个省市中有19个比重出现下降,但总体来看,各省市变化不大.

二、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布局及演变

根据2004年和2008年采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行业大类计算了若干个反应产业地区专业化水平(克鲁格曼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和产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等)的指标,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各产业具体行业的地区分布特征和产业转移情况.

(一)从地区分布看产业结构

东部地区在大部分制造业上占据绝对优势,与其他地区的分工比较明显,产业雷同程度较低;西部地区继续呈现以资源性产业为主的结构特征;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优势则显现在个别省份在特定行业的分工上;中、西、东北三大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区位熵可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其值反映了各地区相关行业在全国承担的分工地位.从各区域的区位熵数据来看,我国采矿业在四大区域的分工比较明显,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行业优势,而东部地区承担的分工则很少.中部地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占有优势.分地区看,山西、内蒙古、宁夏和贵州4省的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最具优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行业优势则主要突显在新疆、黑龙江、青海和陕西4省;西藏在黑色金属矿开采业上的优势远高于其他地区;西藏、青海和云南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上的区位熵高达77.52、33.62和11.00.

从制造业的布局来看,2008年的地区平均集中率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显示,东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最强,优势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就具体省份而言,广东的平均集中率最高为0.153,制造业最发达,依次是江苏、山东和浙江,这些省份均处于东部地区.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和贵州的制造业发展最欠缺.从区位熵看,在东部地区占据分工优势的行业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西部地区占据优势的行业多属于资源加工性行业.从总体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区域的分工比较明显,其占据优势的行业与其他区域很少有重复;而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从行业大类上看,存在很大的重复和雷同;东北地区也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很大程度的交叉.

(二)从行业角度看产业集聚程度

采矿业的平均集聚程度高于制造业;集聚程度高的制造业既有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大部分制造业集中在东部地区;资源加工型制造业部分中、西和东北地区省份占有较大比重.

反应行业集聚程度的空间基尼系数显示(见图2),2008年,采矿业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671,制造业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493.2008年,采矿业中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集中程度最高.制造业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些行业即有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都集聚在东部地区.

制造业30个行业中,有2/3的产值占全国前四位的省份全为东部地区省份.就具体省份而言,山东除了在烟草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上产值比重不占优势外,在其他所有行业上的产值比重均处于全国前列;广东除了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上产值比重不占优势外,在其他所有行业上的产值均名列前茅.另外,在大多数行业上产值比重较大的省份还有江苏和浙江.其他三大区域中的省份,产值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型行业.例如,云南和湖南在烟草制品业上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位居第一和第二位;河南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占有较大的产值比重;辽宁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上占有较大的产值比重;四川在饮料制造业上的产值占全国的产值比重居全国之首;山西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上比起大部分地区占有更大的产值比重.

(三)2004年—2008年期间采矿业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总体特征

1.从采矿业看,东部地区是主要的转出地,其分工优势日趋减弱,而西部地区的分工优势持续加强,中部和东北地区则突出在个别具体的行业上

从2004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的采矿业集中率有所下降,其他三大区域则都有所上升,反映了我国采矿业越来越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集中,但省市之间的变化并不大.从省市的平均集中率看,西部有一半省市均有不小幅度的增加,增速最大的是青海,其次是内蒙古、四川、广西、和云南;采矿业的区位熵的变化也反应了这一特征.从四大区域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变化看,对于所有行业,东部地区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西部地区除了在非金属矿采选业上略有下降外,在其他行业都是增加的,尤以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突出,增长率高达126.3%.

2.大部分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转移力度最大的是一些资源加工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源加工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存在转移态势,但各产业转移的地区重点存在差异

2004年到2008年,制造业在四大区域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都下降了,这表明四大区域的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差距缩小了.另外,地区平均集中率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东部地区的平均集中率下降,其他三大区域的平均集中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分省份的平均集中率数据看,东部地区10个省市中有6个省市的集中率是下降的;中部地区除了山西略有下降外,其他5个省份均略有上升,其中河南上升幅度最大;西部地区平均集中率上升的省份由高到低依次是:四川、内蒙古、广西和重庆,云南、甘肃、贵州和陕西4个省份的集中率略有下降;东北三省的黑龙江略有下降,吉林和辽宁略有上升.

从区位熵看,东部地区区位熵上升的行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区位熵下降的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部地区区位熵上升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区位熵下降的主要是资源加工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西部地区区位熵上升也主要是资源加工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区位熵下降的行业中烟草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西部地区占有优势的资源行业;东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区位熵增加,东北三省的农业资源进一步开发.另外,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优势也进一步加强,区位熵下降的行业也多是本来占据重要分工地位的资源性行业等重工业行业.另外,从区位熵的变化幅度来看,东部地区各行业变化幅度不大,而其他三大区域的变化幅度较大.

就各行业的占据产值优势的省份变化来看各产业的转移承接地,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是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承接了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性行业;而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中、西部地区是主要的承接地.另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大型仪器设备制造业也逐渐从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承接地主要是一些条件比较好的省份,例如河南、辽宁和四川.

三、影响我国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与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

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内及跨行业合作模式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以不到全国1/10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并集聚着全国1/3以上的人口,是我国人口和经济高度密集的地区,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产业的空间布局受到资源禀赋的影响,地区的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适合什么样的产业,尤其是那些生产条件受自然资源约束的行业.2008年,东部地区的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农用地面积分别为2.91和2.21亩,远远低于其他地区,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在土地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另外,西部地区在水资源和常规矿产资源上也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从人力资源来看,东部地区也有着中、西和东北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2008年,东部地区的教育经费占全国的42.51%,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69.97%,技术市场的活跃程度也是其他三个区域不可比拟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73.49%.丰富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使得东部地区集聚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例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

(二)生产要素的成本

经典的区位理论认为生产成本是决定厂商区位的主要因素,厂商通常会选择最低成本的生产区位,这种成本通常是指生产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交通运输成本等.就土地成本来看,经济发展使得东部地区土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在东部地区已经成为稀缺资源,这必然导致土地论文范文的快速上涨,土地成本上升.就劳动力的成本来看,表1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东部制造业平均工资一直大幅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但2008年东部地区的平均工资出现了负增长,而其他三大区域的增长率均保持在15.5%以上.东部地区增速明显低于其他三大区域,一方面反映了近年来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力论文范文被动态“抑制”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使东部地区在制造业竞争中仍能保持相对较低的竞争成本;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平均工资的相对变化也降低了发达地区的这种报酬优势,这也是导致东部地区近几年遭遇“民工荒”问题的主要内因之一.而“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也显示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地区的无限供给已经发生改变,东部地区面临生产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这无疑将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

(三)利润

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相关的“利益差”,使得各类产业总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2004年和2008年,四大区域制造业各行业的利润率及变化显示,在30个制造业行业中,2004年有15个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利润率最高,2008年则只有四个行业的利润率东部地区最高,而2/3的行业在中部地区的利润率最高.2004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有11个行业的利润率是下滑的,利润率增长的行业中除了化学纤维制造业外,其他行业的增长幅度均小于中部地区,目前,西部和东北地区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行业并非都是当地的优势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转移吸引力.

(四)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

除了要素禀赋之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还要受到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溢出、地方需求、市场关联和贸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论文范文等,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从而会使东部产业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滞缓.但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高度集聚,使得局部区域内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大幅攀升,要素供不应求的现象随之呈现,导致要素成本论文范文上涨、企业经营收益下降,这又构成了促使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直接利益动机.

(五)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产业转移动机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对我国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向内地的全面推广以及西北大开发的实施,中部的崛起和东北的振兴,国家的政策不再只倾斜于东部地区,同时各地区也都在出台吸引外资和区域投资的优惠政策.因此,东部地区的政策优势正在减弱,而其他三大区域的政策优势在加强.从政策环境来看是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

另外,政府动机是分析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时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层面.对于当地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迁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既有着正面推动的积极性,也同时具有负面阻碍的消极性.从维持地区经济总量、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角度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对东部地区具有一定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受到一些行政性因素的干扰.而中、西部地区在具备了相当程度的重工业化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淀的前提下,会更倾向于选择一条依托既有产业基础做强优势产业的发展路径,而非步东部地区之后尘承接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这一发展思路使得东、西部地区政府间,在主导移出产业和主导移入产业上发生了分歧,从而影响区域产业转移转出方和承接方的有效对接.

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的几点建议

第一,从国家层面看,以推进国内区域产业转移为主,构建协调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合理的产业内分工体系.

第二、加快“经济圈”式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优化加速.

第三,改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增强承接转移的能力.从国家层面来看,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从地方政府来看,要加快转变观念,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营造公平发展和具有吸引投资的政策环境,还要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作用.

第四,产业转移的主体和关键在于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通过企业这个微观主体参与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产业转移,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责任编辑:张改兰)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制造业行业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制造业引用文献:

[1] 机械制造业相关论文选题 机械制造业论文题目怎样取
[2] 近几年机械制造业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业外文文献怎么找
[3] 机械制造业论文框架 机械制造业论文大纲怎么写
《我国工业大类行业布局的变动其成因——基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word下载【免费】
制造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