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解读《新周刊》的“城市话语”

主题:新周刊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5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城市新周刊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城市新周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城市新周刊论文范文

新周刊论文

目录

  1. 4.方玲玲:《媒介之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沦文.
  2. 新周刊:《新周刊》:城市异化排行榜[杂志天下]

口郝思远

摘 要:媒介将城市景观与人物活动抽象编码成符号,交由接受者解读,并对接受者造成影响.《新周刊》作为中国很早做城市报道的大众媒介,在构建自己的“城市话语”体系中形成了自我标榜的人性城市观.

关键词:城市话语拟态环境媒介编码

城市是什么?城市不仅仅是楼房、马路、立交桥等城市景观塑造的一个实体空间,同样是一个信息与文化相互传播、相互流通的符号系统.城市图景的构造,不仅仅依靠物质的地理景观,而且也同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用以描述景观的媒介息息相关.可以说,媒介在塑造城市图景的过程中起到的是“*”的作用.不同的媒介或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构建属于媒介的“城市话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30年城市化,中国在塑造越来越多辉煌的同时,却也对原有的城市生态构成损害.在大多数媒体的城市报道中,一种以GDP等经济指标为主导的城市观占据了主流的位置,这种城市观认为经济是主导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城市观的指导下.CBD、开放区、招商引资、楼盘、拆迁等一系列词语成为这类城市报道的热门词语.这种报道过多地注重城市中的建筑和经济,却忽略了城市的人与文化,从而导致城市报道生态的失衡,也损害了受众对于事物多侧面、多角度了解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有另一种“城市话语”体系树立起来,保证城市报道生态的平衡与和谐,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周刊》是我国一本较早进行城市新闻报道实践的杂志,对之解读,可以展现出对中国城市化认识程度的变迁.在实践的过程中,《新周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定的城市话语,一种“城市观”,即“人性的,太人性的”,认为“大致可分离出两类城市观:一种是经济观,以城市执政者、经济学家为代表,讲求GDP、竞争力、投资环境等指标:另一种是人文观,以知识分子、民间城市保护者为代表,讲究独特人文价值、宜居指数等方面”.《新周刊》无疑属后一种.《新周刊》标榜自己的城市话语是知识分子与民间城市保护者的话语,较之其他媒体的城市报道,它更注重于城市的“人”的角度,为城市的“人”即人的生存空间、人的生活方式、人与建筑的冲突、人对城市的感觉等构建“拟态环境”,从而展现城市图景.

作为大众纸媒,杂志在构建城市图景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以文字和照片为媒介编码为主,可以为接受者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其次,时间性强,接受者能够透过不同时期的文本解读,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图景”;最后,由于媒介文本的局限性(主要是版面与字数限制),接受者接受的信息多是一些断裂的符号,需要解读者自我整合.《新周刊》城市专题主要包括城市盘点如“中国城市排行榜”,城市批判如“城市败笔”,城市专题报道如“体验之都”以及专门的“城市”专栏.在若干年持续以一种“人文观”平等、宽容、和谐的视角来指导的城市报道中,一个完整的“城市图景”构建完成,而且在对城市的报道中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新周刊:《新周刊》:城市异化排行榜[杂志天下]

约书亚·梅罗维茨认为,媒介对于空间的作用能够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和角色扮演.在以往的以人际传播为*的传统社会,地理实体空间行为发生地往往与进行交流的空间是重合的,而大众传媒的出现,则打破了物质空间与社会场景之间的固然联系.

《新周刊》以构建“人性的,太人性的”城市图景为旗帜,在做城市报道的时候,以图片、文字等各种符号编码构建其城市图景,进行了一场“造城运动”.“造城运动”一共有四部曲,并以破坏“GDP城市”与构建“人性城市”为主轴.城市报道中既发出了“人性的号叫”,批判在中国城市化运动下工业城市之下的人的疏离与人性关系的扭曲,同时也吹响了“城市复兴”的号角,为新城市构建摇旗呐喊.

《城市败笔》系列报道是《新周刊》早期的经典城市报道.在报道中,《新周刊》对“那些打着各种幌子对城市的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破坏、摧残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对城市的破坏”的行为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千城一面、破坏旧城、盲目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中的败笔,对传统的反叛,对城市精神的破坏,对城市人性关怀的淡漠,已经强烈地破坏了城市生态的平衡,造成社会的失序.《城市败笔》以《论文范文旧城》、《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盲目国际化》、《窒息环境》、《乱抢风头》、《永远塞车》、《假古董当道》、《跟人较劲》等10组标题的叙述,囊括了城市化中的种种问题.指出某些城市执政者在“GDP城市观”的指导下,规划城市时割裂人性,将城市变成了没有精神、没有思想的荒漠.以《城市败笔》为代表的城市批判系列是《新周刊》“造城运动”的第一部,它运用一种“暴风骤雨”的革命方式,疯狂地扫荡以经济指数与投资环境为代表的“城市观”,为以后自己的建构寻觅到了准确的定位,这就是“人性城市”.

《内心城市榜》系列报道开启了中国的“人性化”叙事.如果说《城市败笔》的价值在于破坏一个旧世界,那么《内心城市榜》就在为我们构造一个美丽新世界.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一千个不同的城市,《内心城市榜>,为寻找自己的城市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叙事语体,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这组报道以城市中的个体之人为叙事者:“男版内心城市”介绍了一个“怪人”陈冠中,这位香港曾经的文化界旗手,在问及为何选择北京作为自己的居住城市时,他认为北京是华人中当然的文化中心,“文化”是他选择城市的首要标准.而出生在北京的张蓝却走了与陈冠中相反的路径,最终将香港作为了自己的居住地,从商的她选择了这个国家最“商业”的城市.白领眼中的城市与大学生眼中的城市不尽相同,拥有“明星”的城市也能为这些明星的粉丝塑造不同的形象,《新周刊》在塑造城市的时候,抓住了人的内心.什么是《新周刊》的城市?适合自己内心的才是最好的城市.以《内心城市榜》为代表的城市榜单系列是“造城运动”的第二部.在这一系列中,《新周刊》提供的是一双眼睛,在GDP城市的废墟上塑造自己内心的城市.

在勾画了“人性城市”的大致轮廓之后,《新周刊》对具体城市的报道、具体城市的评论,向读者展示了什么才是城市内部的真正价值所在.《新周刊》开始了在全中国的圈地运动,不仅仅将自己_对于城市的建构着眼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不一样的北京》、《上海不是榜样》等),同样把视角触及一些正在发展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的城市(《体验之都》、《第四城》等),从一个城市内在的文化出发,提升、发掘一个城市的价值,并且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城市的每分钟都在发生着巨变,只有用一种持久的城市视角,才会发现在这些巨变中不变的精神,从而重新定义我们似乎很熟悉的城市.《第四城》的系列报道,是描述城市经营中标志性的报道之一,在报道的过程中,“人性城市”、诗意栖居是贯穿于整组报道的主线.《新周刊》认为,从成都的GDP、城市规模等方-面来考证,成都被称为第四城的确名不符实;但是从文化、社会潮流、特色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看,成都被称为第四城并非名不符实.跟上海的小资文化、广东的商人文化不同,成都是顶级的市民文化.因为城市性格的不同,城市人的性格的不同,成都才被冠以第四城的身份.同样,在重庆的城市报道中,《新周刊》同样没有以重庆突飞猛进的经济指标为切入点,而是以重庆在城市化中,社会的变革与城市前景的不确定性,塑造了一个显现出与其他中国城市少有的活力和顽强的生长势头的城市,并称谁最有想象空间,谁就是第N城.从宏观走向微观,造城运动的第三部是对具体城市的策划与营销,其中,第四城和第N城是这些策划中比较成功的案例.通过个体城市精神的塑造,《新周刊》的城市观更加丰满起来.

《新周刊》在成功地策划一系列城市专题报道特稿之后,又将“城市”作为固定的板块.《新周刊》的城市专栏围绕城市生活、城市生态报道和评论一切关于城市的话题.城市板块的关键词有概念城市:创建新名词定义城市生活;城市榜单:另类的城市排名;某某某的城市:城市与设计者的气质;城市批判:对城市化的反思:房地产与建筑:城市森林的演绎;城市美学:如何构建城市景观;街头文化与名利场:不同阶层的生活视角重铸城市语境.这些关键词全方位、立体化地阐述着《新周刊》的“人性城市”的城市观点.《新周刊》的城市专栏的最终设计,让这本杂志的“造城”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闰肖锋:《(新周刊)的城市观》,《传媒个案》.

2.陈宇:《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方玲玲:《全球化背景下移民传媒的文化建构作用与生存空间——基于传播人种学的角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4.方玲玲:《媒介之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沦文.

(作者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赵亮

总结:本文关于城市新周刊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新周刊引用文献:

[1] 新一线城市论文范文文献 新一线城市方面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2万字
[2] 新时代论文范文素材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和艺术论文范例2500字
[3] 新技术论文范文例文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交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000字
《解读《新周刊》的“城市话语”》word下载【免费】
新周刊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