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民族志方法对深度报道的示范意义——1998-2021年《中国青年报》《冰点》特槁为例

主题:人物特稿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8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民族特稿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族特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民族特稿论文范文

人物特稿论文

目录

  1. 1.田野作业:((冰点》特稿采访不可忽视的一环
  2. 2.多方检测:核实信息可信度的方法
  3. 3.民族志写作方法在《冰点》特稿中的体现
  4. 4.民族志方法中的*道德在《冰点》特稿中同样适用
  5. 人物特稿:北京特稿:巧借生态优势和民族风情 将海南打造成文化魅力岛

■叶艳芳

【摘 要】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的采写质量?对一些非事件性的题材而言,民族志方法是值得借鉴的.本文以《冰点》特稿为例,阐释了在深度报道采写中实践民族志方法的要点.

【关键词】民族志方法 深度报道 《冰点》

无论是观察、访谈、体验式采访,还是抽样调查、蹲点采访、隐性采访,新闻采访方法大多可以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找到根源.记者通过参与式观察、论文范文、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以深描的笔法记录社会变迁,揭露事件背后的社会痼疾或文化意义,是一部分深度报道所追求的传播效果,也是民族志方法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对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为主旨的深度报道来说,更广泛地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是提高报道质量的可行途径.

自1987年《中国青年报》推出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三颜色报道”以来,我国深度报道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反映社会变迁的大量新闻选题中,记者事实上使用了民族志的调查和写作方法.本文以《中国青年报》1998-2010年的《冰点》特稿中的典型篇章为例,试图说明民族志方法对深度报道的示范意义.

什么是民族志方法?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一个文化的整体性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它要求研究者长期地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加拿大广播公司负责摄制的纪录片《中国崛起》( ChineseRises)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就是“民族志”的范例:通过广泛的抽取中国社会各阶层样本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通过镜头如实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

拉斯韦尔称大众传播有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新闻媒体以类似民族志方法的手段体察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记录各民族、各阶层的历史,无疑是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以民族志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与新闻记者的常规调查研究有所不同,新闻记者更关心异常事件,倾向于“今日事今日毕”的日程安排,而民族志研究则多着眼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者融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进行参与式观察、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然后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和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一些媒体在关注热点新闻之外,新闻触角还能涉及到静悄悄的社会变迁,记者通过与上述方法类似的途径获取资料,在新闻媒体中形成的文本就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具体的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理念,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阐明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力图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一种报道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文体的变迁中,事实上存在一种深度报道流派——记者关心的是轰动事实之外的隐性嬗变,即宏大的社会变迁,他们以别有幽怀的姿态,冷静地记录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及生产关系的变迁,与集中报道社会热点的媒体同样能影响今天,最典型的当属《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

1998-2010年《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中体现的民族志方法

《冰点》自创刊以来每年都有选题体现了民族志的理念,即聚焦少数群体及其文化.如《听丁克讲故事》、《性别的挣扎》、《一个拒绝公路的村庄》、《拒绝现代化》、《别了,土地——个苏南小村庄的拆迁纪实》,在丁克家庭、变性人、阿米绪人、苏南被拆迁的农民身上并未发生惊天动地的新闻,他们只是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样本,要么是生活方式得不到社会理解,要么是在现代化、全球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被忽略.以民族志的视野和调查方法能详细记录某种生活方式的两难处境,关注社会变革带来切肤之痛,让读者在阅读之余有所思,让政府意识到保持经济发展时应注意对历史资源和人文精神的保护.

通过研究《冰点》特稿1998-2010年的作品,笔者发现在大量作品中隐含着民族志方法的关键步骤,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田野作业:((冰点》特稿采访不可忽视的一环

民族志的重要方法一田野作业需要研究者在完成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取样后,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进行保持专业距离的参与式观察,同时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投射技术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

田野作业是以记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融入新闻当事人的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充分聆听新闻当事人的想法,这样写出来的作品鲜活生动,能使读者从讲述者的角度理解其观点,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冰点》特稿中有相当一部分稿件采用了类似民族志田野作业的调查方法,如参与式观察、论文范文、访谈、倾听等.在《听丁克讲故事》中记者蔡平分别跟两对丁克夫妻进行背对背的访谈,从夫妻双方的真实想法发现丁克家庭看似轻松幸福的背后依然存在危机;记者林天宏以心理学博士龙迪的博士论文《性之耻,还是伤之痛》作为反映遭受性侵害儿童生活的切入点,龙迪曾深入到村落,对6个曾遭受过老师长达两年性侵犯的女孩家庭进行跟踪研究,探索受害女孩及其家庭的创伤经验,从调查到作品出版历时五年.推崇该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调查方法是《冰点》对其进行摘编式报道的前提,严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能够提升作品的效度和信度,这是《冰点》特稿记者所认同的理念.

以关键角色为主展开访谈是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深度报道采访的共同特点.关键角色往往是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资历丰富,能够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健谈,可能受过正规教育,这能为研究者和记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多便利,但关键角色提供的信息必须通过多方消息来源检验.

2.多方检测:核实信息可信度的方法

民族志学者在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时,多方检测是提高信息质量和保证研究成果可靠的主要方法,也就是通过多种消息来源的对比检测信息的品质,从而更彻底的理解消息来源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最终对整个形势进行审视.

如《最后的煤矿敛尸工》一文中,记者郭建光以煤矿敛尸工老梁为关键采访对象,通过老梁的回忆和讲述反映煤矿敛尸工行业的非常生活,摄影记者沉重的新闻图片、敛尸工老马、老梁妻子以及记者的观察佐证了老梁的叙述,也从侧面反映了煤矿工人危险的工作环境.

3.民族志写作方法在《冰点》特稿中的体现

民族志研究的写作要求有一双能捕捉细节的眼睛,一种能用合适的词汇表述细节的能力,以及一种能够把细节和意思组织成一个结构细密的整体的语言技能.《冰点》特稿每篇字数都在万字左右,唯有把故事写好才能吸引读者,使读者有耐心看完整篇.一部分《冰点》特稿中写作方法类似于民族志的写作方法.

深描和逐字引用是《冰点》特稿体现民族志写作方法的重要方面.民族志学者往往不辞辛劳地描写一个文化场景或是非常详尽地描述一个事件,其目的是传达感觉和描述所观察事件的事实,使得读者能与作者一起分享研究对象对情境的理解.

如《别了,土地——个苏南小村庄的拆迁纪实》中,文中记录了记者的父母面临政府拆迁时的态度:“怎么付安置房的钱都不够啦,还要倒贴?!”“犟一犟总会多得些吧.”“那有什么办法,土地本来就是国家的.”通过这些鲜活的语言,读者能够体会到政府强令拆迁时农民从抱着一线希望的挣扎到绝望的过程.记者描述了自家几代人的典型生活细节,让读者看到土地在农民的生活中逐渐变得如同鸡肋,拆迁后最终作鸟兽散.恐怕只有类似民族志的描绘,才能记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简洁、准确、个人化的风格,是民族志写作所要求的,在《冰点》特稿中也时有呈现.

现在时的描述方式是民族志写作的时态,新闻作品为了体现时效性,让故事显得更生动,往往也是采用现在时的描述方式,《冰点》特稿也不例外,新闻故事也许不是突发性的,但是记者在描述时尽量让故事看起来正在进行.在本文采用的样本中,记者通常能自如地讲好新闻故事,往往是通过正在发生的事引入回忆,最后结尾仍然是现在时.如《最后的煤矿敛尸工》开头是“多年以后,老梁仍能清晰地记起那名年轻的矿工”勾起10年前的残酷记忆,结尾是“他抓起一把小米撒在地上,‘咕咕咕’叫着,几只小鸡应声跑了过来”,整篇文章用了大量直接引语,既体现了真实性的原则,也让文章生动可读.

追求“在场”的效果是民族志写作中的另一个特点.对每一个主题的调查记者尽量采用第一手材料,丰富的场景描写,大量的直接引语,往往能够体现强烈的“在场感”.例如在《听丁克讲故事》中,记者蔡平一直处于“在场”状态,她的语言和思考一直伴随着读者看完这篇报道.在讲好新闻故事方面,《冰点》特稿记者能够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文章学中的起承转合、首尾呼应等方法,采用读者最熟悉的语言来表述事实,这同样是民族志写作中的要求.

4.民族志方法中的*道德在《冰点》特稿中同样适用

在征求研究对象同意的情况下进入现场,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化和个性,必要时采用化名,在研究中应赢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始终本着诚实、互惠的态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注意使研究对象免受伤害.这是一个民族志学者应该遵守的*规范.

在《冰点》特稿中,记者类似于应用型的民族志学者,在采写中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敏感题材使用化名.如记者蔡平在采访变性人时仅公布了相关医生和专家教授的姓名,患者姓名一律隐去或用化名.

记者尽量使采访对象的生活不至于因报道而变得糟糕.对可能影响采访对象生活的题材记者都相对谨慎,在对变性人、丁克家庭、煤矿敛尸工、农民工、被拆迁者、论文范文农民、自闭症患者等群体进行采访时,记者首先是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同意,才步步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有节制地展现特定社会人群的生活图景.

民族志方法对深度报道的采写具有示范意义

与《南方周末》特稿借鉴“华尔街日报体”不同,《冰点》特稿独树一帜的采写风格是中国式特稿.有学者认为它符合新闻主义的规范,但又不同于西方特稿,主要原因在于记者主观色彩介入过强,文本中大量穿插了记者的评论和心理描写,因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通过有些文本可以看出记者与新闻当事人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为记者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叙述事实设置了障碍,不能像民族志学者那样做到“价值无涉”.在很多文本中,记者并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以保护北京四合院为主题的特稿,大量的直接引语来自于民间人士和外国人,字里行间仍然透露着记者对拆迁者的愤怒和对传统建筑被破坏的焦急.

人物特稿:北京特稿:巧借生态优势和民族风情 将海南打造成文化魅力岛

典型的民族志需要六个月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田野作业.由于新闻媒体自身的运作机制导致记者不可能都像卢跃刚写《大国寡民》一样费时费力,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调查只能在短暂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完成,难免流于浮光掠影.

总之,《冰点》特稿中有不少作品是准民族志方法下的产物.作为典型的中国本土式特稿,其创新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认为,民族志方法在我国的深度报道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①大卫·费特曼著,龚建华译:《民族志:步步深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②郑拓巍,《“民族志”之于纪录片的创作话语——以<,大国崛起>,和<,中国崛起>,为样本》,http: //www. douban.com/group/论文范文ic/1694812/

③丁伯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④顾军,《<,冰点>,文体的文本化解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2)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责编:姚少宝

总结:这篇民族特稿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人物特稿引用文献:

[1] 查重稿与答辩稿
[2] 毕业论文终稿格式 课程论文格式模板
[3] 会计专业论文基本撰写程序 会计专业论文答辩稿怎么写
《民族志方法对深度报道的示范意义——1998-2021年《中国青年报》《冰点》特槁为例》word下载【免费】
人物特稿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