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计算机病毒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主题:大学物理少学时第2版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1

简介:关于对写作学时物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学时物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学时物理论文范文

大学物理少学时第2版论文

目录

  1. 大学物理少学时第2版:物理化学 全32讲 高清视频 第03学时-浙江大学

目 录

   力学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

   电磁学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

   光学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6

   原子物理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0

   模拟电路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4

   理论力学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9

   电动力学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3

   物理学史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7

   量子力学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1

   热学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5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0

   中学物理教学论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5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3

   中学物理教学技能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9

   现代物理与高新技术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5

   C++语言程序设计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7

   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1

   固体物理学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7

   音响技术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0

   电视机原理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2

   Inter技术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5

   传感器技术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9

   计算机维护技术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3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件设计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9

   电工学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15

   物理专业英语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4

   电子测量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7

   数字电子技术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1

   计算机网络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5

   数学物理方法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6

   数字图像处理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50

   微机原理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54

   《力学》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教研室

   执 笔 人:邱胜桦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力学

   2.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s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

   5.总学时:72学时(理论72学时)

   6.总学分:4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物理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了解物理学思想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胜任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

   1.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理论物理》中理论力学部分的前导课程,也是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其他各门专业基础和基础课程中都要用到本课程中的知识.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特点

   对教材所介绍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和水平

   掌握位移,位矢,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掌握功的概念,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掌握质点的动能守恒和动量定理.通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理解动量矩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理解刚体围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和围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加利略坐标,速度转换,了解固体的弹性和声的基本知识.理解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性,理解波的概念,波的迭加,了解多普勒效应.

   3.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使学生看到力学是物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由于某些历史上的原因形成的力学与其它学科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完整的基础物理课程,使学生对全部物理学形成整体概念.

   (2)学生应学习到"现代化"的力学课程:现代化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是用现代的理论观表述力学规律,它含有守恒律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力学量和力学规律在各种操作中的协变性或对称性,关于从经典的绝对时空观到相对论时空观的发展,非线性系统展现的混沌行为以及它如何影响对经典力学基本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现代化应体现于学生懂得力学在20世纪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例如卢瑟福α粒子散射的研究进而提出原子的行星模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以及密立根油滴实验均表明经典力学发挥作用.经典力学亦能说明粒子对撞机的思想,力学在导弹,卫星,汽车和医学诊断等诸多方面的应用更不胜枚举.

   (3)通过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重大突破中思想的发展,使学生的思想贴近大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并通过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看到物理学方法论的特点:实验,猜想假设,直觉,对比,推理,理论模型的作用和所得结论又必须经过实验检验.

   (4)养成对现象感兴趣:19,20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对20世纪物理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杨振宁曾谈到:"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现象才是物理学的根源."又说:"我所认识的一些着名物理学家的者很重视实际的物理现象."需通过演示,幻灯,录像和动手作实验以及其它名种方式对现象感兴趣,并从中提出问题.

   (5)提高学习能力,系统是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并善于汲取广博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三,理论教学内容和与教学基本要求

   1.预备知识 数学知识第一,第二部分(2学时)

   微积分和矢量这两个数学工具使力学研究更深入,简洁,精确,又具普遍性,且在本课程中所用的数学工具先于高等数学的讲解,故简要补充数学知识(不要求内容完整和推证严密),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初步和矢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第一章 物理学和力学(2学时)

   (1)关于物理学的介绍.力学既为物理之有机组成部分,故先介绍物理学的概貌.它包合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可选择粒子物理和宇宙早期演化等某些前沿作简单介绍.介绍物理学的科学的特点: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描述理想模型及其行为反映自然规律.汤川秀树说"从本质上讲,自然界是简单的."物理学认为物质存在两种形式:粒子和场;有四种相互作用;守恒律与对称性相对应;对称破缺使自然界不断演化,变得更丰富多采.不妨谈一谈物理学的方法论:以实验和实际现象为基础,假设,对比,数学推理的作用.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对20世纪物理学有深远影响.狄拉克既崇尚逻辑推理的完美又是一位"直觉主义大师",他预言反粒子的存在.概述物理,技术和经济关系,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逐步认识.

   (2)时间和长度的计算,单位制和量纲,数量级估计,参考系和坐标系.这部分涉及全部物理学,学习它为学力学作准备.

   (3)力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史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质点运动学(8学时)

   (1)运用矢量分析建立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概念.

   (2)就直线运动谈已知运动学方程即可通过求导出速度,加速度;初步学习已知加速度和初速度可经积分运算得到速度和坐标;并指出在非线性情况下往往不可积,为以后介绍混沌伏笔.将匀速和匀变速直线运动作为特殊情况讲授.例如从单变量的运动学方程看,—— 坐标为时间的线性函数表示匀速运动,二次函数同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等.从更高观点看待中学教材内容,避免与中学内容重复.

   (3)从一般角度谈平面曲线运动,重点在圆周运动和抛物运动,强调矢量方法针对问题性质选择适当的坐标系.

   (4)伽利略变换和经典力学的速度变换关系.理解伽利略变换蕴含的时空观.揭示加速度具有伽利略不变性,开始接触物理量在时空坐标变换下具有协变性或对称性的问题.

   (5)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平面自然坐标系在研究质点平面运动中的应用,简单了解极坐标系.

   第三章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10学时)

   (1)惯性定律及其涉及的时空观问题.理解惯性参考系,惯性质量,力,动量,冲量,质心六个基本概念,了解主动力和被动力的含义.

   (2)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质量的操作型定义和孤立系的动量守恒定律.引入力的概念并得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要求学生从动量守恒观点重新认识这两条定律,以及前者的普遍性和后者的局限性.非惯性系的动力学中平动惯性力,离心惯性力和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3)掌握冲量概念,质点组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和用外力矢量和为零为条件表述的动量守恒定律.

   (4)通过动量守恒定律和牛顿定律对伽利略变换的不变性,初步接触物理规律对时空坐标变换的对称性.这里,学生初次在大学作动力学习题—— 要求学生运用牛顿定律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应指出对象为哪个质点组,视其是否适用动量守恒定律.善于对过程进行分析.不能满足于给出正确答案,应有完全的受力图,矢量方程和投影方程和求解方程.熟练应用牛顿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解题.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4学时)

   (1)从物理学发展引入另一守恒量——能量.从能量改变引入功的概念.要求学生对力作功,元功,变力的功以及作用力反作用力之功的关系均有正确的理解.开始便谈变力之功,可避免与中学的重复.

   (2)掌握质点和质点组动能定理并能正确应用.在正确理解力场,保守力和非保守力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势能的概念.要求学生善于分析运动过程,各种力作功情况,正确运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3)熟练应用本章关于机械能规律解题.了解对心碰撞及非对心碰撞规律,了解克尼西定理.运用动量和能量研究碰撞和散射问题.学会在质心系研究碰撞问题.

   第五章 角动量守恒 对称性与守恒律(6学时)

   (1)理解角动量,力矩两个基本概念.

   (2)通过实际现象作为守恒量引入角动量,掌握用矢量矢积正确表述质点对参考点的角动量.掌握质点和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的角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律.理解关于角动量的力学规律:①质点和质点系对参考点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②质点和质点系对轴的角动量定理及守恒定律,③质点系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掌握应用以上关于角动量规律解题的方法.

   (3)总能量(动能加势能)对时空坐标变换的对称性和守恒律的关系,学生需初步认识对称性是全部物理学中深刻的问题,它与因果律有密切联系.因为学生首次接触对称性与守恒律,需要通过习题等手段帮助理解.例如最简单的一维运动中若机械能与x无关即具有平移不变性,则得动量守恒等.

   (4)了解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第六章 万有引力(2 学时)

   (1)历史的回顾和开普勒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核心,学生需理解它的建立,内容,叠加原理以及定律在物理学,天文学的及星际航行中的意义.在保守力概念基础上建立引力势能的概念.

   (3)研究与引力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逃逸速度,潮汐和宇宙膨胀.

   第七章 刚体力学(12学时)

   (4)学习刚体力学的关键是将刚体的运动分解为平动和转动,在运动学部分则将运动分解为随基点的平动和绕基点的转动.学生应掌握在运动学方面完全可用描述质点运动的方法描述平动.关于转动方面,学会用简单的微积分研究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间的关系.

   (5)刚体定轴转动动力学.掌握转动惯量概念,用积分法求简单形状物体的转动量,能运用平行轴定理和垂直轴定理.掌握从质点组角动量定理导出转动定理,从质点组动能定理推出转动的动能定理.强调刚体对轴上一点的角动量矢量不一定沿转轴.

   (6)刚体平面运动.质心运动定理和绕质心轴的转动定理.在此基础上讨论力沿作用线的滑移,力偶和力的平移等作用于刚体的力的性质,克尼希定理在刚体上的应用,滚动摩擦力偶矩.刚体的平衡.

   (7)刚体定点转动;仅限于常平架回转仪和陀螺的近似理论.

   (8)刚体力学对学生是全新内容,宜充分利用演示以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兴趣,例如转动惯量和转动定理的演示,常平架回转仪和陀螺的旋进,质心运动定理的演示,汽车主被动轮以静摩擦力和爬坡能力的演示并尽量使学生有动手能力.从理论方面看,刚体力学实为质点组力学诸定理对不变质点组的应用.刚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是经过数学推导得出的,在力学整体系中是派生的.由于在大学才开始接触刚体力学,再加上某些学生不熟悉有数学构筑完整的理论本系,因而感到困难.要求同学务必自己反复推导,熟悉上述理论方法.

   第八章 弹性体力学(4学时)

   (1)就杆的情况给出应力应变的概念,并说清楚拉伸压缩和剪切的胡克定律,应看到该定律仅适用于小形变.学生从定性上理解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系数之间存在关系.

   (2)关于扭转和弯曲杆内应力应变分布要求定性上说明.

   第九章 流体力学 (6学时)

   (1)流体静力学:压强的概念,在静止流体内压强分布中使学生懂得等压面与体积力垂直而压强梯度与体积力密度成正比;缘此认识重力场中压强的分布.

   (2)流体运动学:拉格朗日和欧拉两种描述流体运动的方法.明确流速场的概念,分清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通以及流线和流迹的区别.

   (3)对于理想流体在重力场中作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不仅应掌握其内容和来龙去脉,并能熟练应用,应特别注意对此惯性系适用伯努利方程,对另惯性系则不一定,因可能为非定常流动.若非理想流体,不适用伯努利方程的例子有拉瓦尔管,管口扩张时流速增加,或达到超声速.将动量定理用于流体,则得到水轮机和其它水力器械的原理.

   第十章 振动 (6学时)

   (1)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应为振动部分的重点,通过单摆,弹簧振子和扭摆给出动力学特征.认识频率取决于系统本身性质,而振幅及初相与初始条件有关,用积分曲线和相轨迹描述简谐振动.

   (2)阻尼振动中应着重分析阻尼力引入后所起的作用.不管欠阻尼,过阻尼和临界阻尼,均使系统最后处于静止;欠阻尼情况的周期也被延长.受迫振动重在稳定振动情况,应分清位移共振与速度共振.

   (3)振动的合成和分解,李萨如图形.

   第十一章 波动和声(6学时)

   (1)波的概述:什么是波?通过波前,波射线和波面认识波的一般概念,通过纵波,横波,水中表面波和浅水波等认识波的多样性.

   (2)平面简谐波:从运动学角度刻画空间各体元的运动状态,并引出用振幅,频率,波长,波速和原点初相描述波,应为重点;学生需认清波速和质元振动速度的区别.

   (3)多普勒效应的几种情况,对激波作简单介绍.

   第十二章 相对论的介绍 (4学时)

   (1)概述相对论产生的背景,指出麦克斯韦方程对伽利略变换不具有协变性,光速的测量和关于以太假说的检验以及电子质量随速度而改变对经典力学提出疑问.

   (2)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洛伦兹变换,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闵可夫斯基空间,因果关系,孪生子问题,速度合成.

   (3)相对论动力学,四维动量,质速关系,质能关系

   四,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五,成绩评定

   1.期末笔试 70 %,2.平时成绩 30 %

   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加速度,速度.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和法向加速度,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变力作用下的简单质点运动学问题,能计算变力做功,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能分析简单系统平面运动的力学问题,能解决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求解问题.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漆安慎 杜婵英《普通物理教程—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参考书:[1] 赵凯华 罗尉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胡盘新《普通物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电磁学》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教研室

   执 笔 人:陈城钊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电磁学

   2.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magics

   3.类别:必修

   4.专业:物理学教育

   5.学时:80学时

   6.学分:4学分

   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电磁学是四年制师范本科学校物理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电磁运动的基本现象,系统地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电磁学问题的能力;了解经典电磁学的运用范围和电磁学发展史上某些重大发现和发明过程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了解电磁学研究的发展前沿以及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电磁学知识解决一些生产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任务基本要求

   第一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 12 学时)

   (一)要求

   l,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描述"场"和解决"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明确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阐明电荷的量子性和守恒定律:掌握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掌握电场强度,电位这两个重要概念以及它们所遵循的叠加原理

   4,能熟练地计算有关静电学的有关问题

   5,演示实验:

   (1)摩擦起电,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检验;(2)电力线的分布

   (二)要点:l,电荷

   2,库仑定律

   3,电场 电场强度

   4,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5,电位 电位差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6,电场强度与电位的微分关系

   (三)难点

   1,电场,电位和电能量等概念; 2,求解电场,电位分布的方法

   第二章 导体周围的静电场 (6学时)

   (一) 要求

   1,正确理解并掌握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

   2,掌握导体静电平衡的性质:初步掌握求解导体静电平衡问题的方法

   3,理解电容及电容器的概念:掌握平衡板电容器,球形电容器,圆柱形电容器计算公式以及电容器串,并联的计算方法

   4,理解电场能的概念并会计算真空中的静电场能

   5,演示实验:

   (1)导体表面上电荷的分布;(2)静电感应起电;(3)静电屏蔽

   (二)要点:1,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

   2,导体静电平衡的性质

   3,封闭导体腔内外的电场

   4,电容及电容器

   *5,静电计 静电感应起电机

   6,带电体的能量

   (三)难点:根据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和导体的静电平衡性质求解导体静电平

   第三章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6 学时)

   (一)要求

   1,了解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制,掌握极化强度矢量的物理意义

   2,理解极化电荷的含义,掌握极化电荷,极化电荷面密度与极化强度矢量 P 之间的关系

   3,掌握有介质时电场的讨论方法,会用介质中的高斯定理来计算静电场;明确 E ,P , D 的联系和区别

   4,了解静电场的能量及能量密度

   5,演示实验:介质对电容器电容的影响

   (二)要点:1,电介质的极化

   2,极化强度矢量

   3,有介质时的静电场方程

   *4,静电场的边值关系

   5,静电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

   (三)难点:求解介质中静电场的具体问题,如极化电荷的分布,介质中电场的分布等

   第四章 稳恒电流和电路(10 学时)

   (一)要求

   1,理解稳恒电流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稳恒电场:了解稳恒电路的特点及串,并联电阻的计算

   2,透彻分析并掌握电流密度矢量及电场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意义

   3,掌握欧姆定律(不含源电路,一段含源电路和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会计算电功及电功率

   4,掌握用基尔霍夫定律计算一些典型的复杂电路的方法

   5,演示实验:

   (1)电源电动势的测量;(2)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3)惠斯登电桥

   (二)要点:1,电流 稳恒电流 电流密度矢量

   2,欧姆定律及其微分形式

   3,焦耳定律 电功率

   *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5,气体导电,液体导电

   6,电源和电动势

   7,闭合回路及含源支路的欧姆定律

   8,基尔霍夫定律

   *9,温差电现象

   (三)难点:l,电动势的概念

   2,用基尔霍夫定律求解复杂的电路

   第五章 稳恒电流的磁场( 12 学时)

   (一)要求

   l,理解掌握磁感应强度 B 的物理意义

   2,在理解毕奥—萨伐尔定理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能熟练地用它来计算载流导体的磁感应强度的分布

   3,掌握磁场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并会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具有轴对称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

   4,掌握洛仑兹力公式及安培公式,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

   5,演示实验:(1)磁感应线的演示

   (2)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要点:l,基本磁现象

   2,磁感应强度,磁感应线

   3,毕奥—萨伐尔定律

   4,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

   5,安培环路定理

   6,磁场对平行载流导线及带电粒子的作用

   7,平行载流导线的相互作用 安培的定义

   (三)难点:1,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2,求解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具体问题

   第六章 磁场对运动电荷和电流的作用(6学时)

   (一)要求

   1,掌握洛仑兹力公式,并会用右手螺旋法则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

   2,掌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3,了解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4,掌握安培力公式,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

   5,掌握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6,演示实验:(1)汤姆逊实验;(2)霍尔效应

   (二)要点:1,洛仑兹力

   2,汤姆逊实验

   *3,霍耳效应

   4,安培定律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三)难点:洛仑兹力和安培力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第七章 磁介质( 6 学时)

   (一)要求

   1,理解磁化的概念和描述磁化的宏观量M 的定义式;掌握磁化电流与磁化强度矢量M 之间的关系

   2,了解磁介质呈现顺磁性和抗磁性的原因;掌握铁磁质的三大特点:①高值,②非线性,③磁滞现象

   3,掌握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了解 H ,M ,B 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了解磁路概念及相应的计算

   5,演示实验:介质对磁场的影响

   (二)要点:1,磁介质的磁化 磁化强度矢量 磁化电流

   2,磁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3,顺磁性与抗磁性

   4,铁磁质

   * 5,磁路及其计算

   (三)难点:磁化强度矢量的物理意义以及求解磁化电流的

   第八章 电磁感应和暂态过程( 14学时)

   (一)要求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意义;掌握电磁感应的法拉第—楞次定律

   2,解感生电场的物理意义

   3,熟练地掌握计算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方法,并能正确判断它们的方向

   4,了解自感现象和互感现象以及它们的应用,掌握自感系数L和互感系数M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5,了解涡流,趋肤效应以及磁场的能量

   6,能正确写出RL,RC 串并联电路暂态过程的微分方程,掌握其解的形式和物理意义.

   7,演示实验:(1)磁感应现象;

   (2)感生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3)自感与互感;

   (4)暂态过程

   (二)要点:l,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3,动生电动势

   4,感生电动势

   5,自感与互感

   6,涡电流 趋肤效应

   7,磁场的能量

   8,暂态过程

   (三)难点:1,感生电场的物理意义

   2,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3,暂态过程

   第九章 交流电路( 6 学时)

   (一)要求

   1,掌握交流电的三要素和交流电的瞬时值,有效值,最大值等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三种理想元件R,L,C 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3,掌握交流电路的矢量图解法,了解复数解法

   4,明确功率因数的概念,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二)要点:1,简谐交流电的产生和描述

   2,三种理想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3,交流电路的矢量图解法

   *4,交流电路的复数解法

   5,交流电路的功率

   (三)难点:1,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相位关系;

   2 ,求解交流电路的具体问题

   第十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 (2学时)

   (一)要求

   l,掌握位移电流的概念

   2,了解麦克斯韦对电磁场方程的推广和修改;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3,了解平面电磁波的性质;理解电磁波的能量密度矢量概念

   4,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过程;掌握电磁波谱的含义及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5,演示实验: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

   (二)要点:1,位移电流;

   2,麦克斯韦方程组;

   3,平面电磁波的性质;

   4,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电磁波谱

   (三)难点:1,位移电流的概念;

   2,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意义;

   3,电磁波产生,传播的性质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考核方式

   笔试

   六,成绩评定

   总成绩等于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外,本课程的教学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重视系统性原则,应注意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如电磁学课程大致可分为静电学,静磁学,时变场及电路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自成一系统,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深刻的联系,授课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用类比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2,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3,"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又贯穿整个课程,讲课时务必让学生对它有很深刻的理解.

   4,注意安排一些讨论课和习题课.

   5,重视演示实验.

   6,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与电磁学发展有关的重大历史发现,重要的实验和科学前沿.

   八,教材参考书

   教材:梁灿彬 秦光戎 梁竹健着 《电磁学》(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0年

   参考书:

   1,梁绍荣,刘昌年,盛正华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三分册?电磁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赵凯华,陈熙谋,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北京 高教教育出版社1982年

   3,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第二版,北京:高教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张三慧,《电磁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光学》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教研室

   执 笔 人:刘振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光学

   2.课程英文名称:Optics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

   5.总学时:54学时(理论)

   6.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光学是师范物理教育本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光量子论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光学发展的趋向及新成就,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毕业后担任中学物理光学部分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引言(1学时)

   内容:(1)光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2)光学发展简史

   重点:光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几何光学(9学时)

   内容:(1)光学的基本定律

   (2)光程 费马原理

   (3)物,像的基本概念

   (4)光的平面反射

   (5)光的平面折射 全反射 光学纤维

   (6)梭镜的折射 棱镜的色散

   (7)符号法则 球面镜的反射

   (8)球面折射

   (9)多个球面成像法 薄透镜

   (10)薄透镜的组合

   (11)作图求像法

   (12)理想光具组

   重点,难点:符号法则;球面折射;多个球面成像法;作图求像法.

   第二章 光学仪器的基础原理(6学时)

   内容:(1)人的眼睛 非正常眼的校正

   (2)光学仪器的放大本领

   (3)放大镜 目镜 显微镜 望远镜

   (4)光阑 光瞳

   (5)光度学的几个基本物理量

   (6)*像差简介

   重点,难点:人的眼睛;光学仪器的放大本领;光阑 光瞳.

   第三章 光的干涉(8学时)

   内容:(1)光的干涉现象 相干原理

   (2)波前分离法 杨氏双缝干涉 双光束干涉的其它实验装置

   (3)振幅分离法 薄膜干涉

   (4)尖劈状薄膜的干涉 牛顿环 增透膜

   (5)迈克耳逊干涉仪 标准米

   (6)多光束干涉

   重点,难点:相干原理;杨氏双缝;薄膜干涉;迈克耳逊干涉.

   第四章 光的衍射(8学时)

   内容:(1)衍射现象 衍射条件

   (2)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3)衍射分类

   (4)半波带法 菲涅耳园孔衍射

   (5)菲涅耳园盘衍射 波带片

   (6)夫琅和费单缝衍射

   (7)夫琅和菲园孔衍射 成像系统的分辨本领

   (8)光栅衍射 光谱

   (9)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重点,难点: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半波带法;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成像系统的分辨本领;光栅衍射.

   第五章 光的偏振(10学时)

   内容:(1)自然光 偏振光 部分偏振光 偏振度

   (2)反射和折射引起的偏振 玻璃片堆

   (3)布儒斯特定律 马吕斯定律

   (4)双折射现象

   (5)晶体双折射仪器

   (6)椭园偏振光和园偏振光

   (7)偏振光的干涉

   (8)旋光性*

   重点,难点:自然光 偏振光 部分偏振光;布儒斯特定律 马吕斯定律;双折射现象;椭园偏振光和园偏振光.

   第六章 光的速度(4学时)

   内容:(1)光速的测定

   (2)相速度和群速度

   重点,难点:光速的测定

   第七章 光的量子论(4学时)

   内容:(1)黑体辐射 普朗克公式

   (2)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

   (3)康普顿效应

   (4)光的波粒二象性

   重点,难点: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八章 激光简介(4学时)

   内容:(1)激光的基本原理

   (2)激光器

   (3)全息照相基本原理

   重点,难点:激光的基本原理

   注:有*号为选择部分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需设置与理论课相对应的实验10至12个,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对光学知识的掌握,详细情况见实验课大纲.

   五,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六,成绩评定

   以百分制计,学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成绩占30%.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光学史的教学,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写小论文,使学生从中得训练.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姚启钧 光学教程(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参考书:1,母国光 光学(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

   2,李景德 光学 (自编教材)

   3,胡玉禧 应用光学(第一版)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年

   《原子物理》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教研室

   执 笔 人:方海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原子物理学

   2.课程英文名称:Atomic Physics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

   5.总学时:54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原子物理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通过原子物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原子的基本状况,原子的能级与辐射,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等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原子物理学中的实验事实和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及研究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5学时)

   (1)掌握原子的质量和大小,特别是了解其质量和大小的数量级.

   (2)了解汤姆逊以及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3)掌握库仑散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思想

   (4)掌握卢瑟福公式及其推导

   (5)了解卢瑟福的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其困难

   (6)了解同位素的概念

   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6学时)

   (1)了解光谱的分类及其特点:(a)线状光谱 (b)带状光谱 (c)连续光谱

   (2)掌握氢原子的光谱和了解关于原子光谱的一般情况

   (3)重点掌握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经典轨道加定态条件;频率条件;角动量量子化;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氢原子能级跃迁图示;玻尔半径;数值计算方法

   (4)掌握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基本想法,实验原理及其实验结果,了解夫兰克---赫兹实验与原子能级的关系

   (5)玻尔模型的推广(量子化通则),原子的激发和辐射,对应原理和玻尔理论的地位.

   第三章 量子力学初步(4学时)

   玻尔理论的困难,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薛定谔方程.

   第四章 碱金属原子和电子自旋(10学时)

   (1)了解碱金属原子的光谱

   (2)了解原子实的极化和轨道的贯穿

   (3)掌握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碱金属双线

   (4)掌握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经典表示式;量子表示式;角动量取向量子化

   (5)掌握电子自旋的假设:电子自旋假设的提出;朗德g因子

   (6)电子自旋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单电子的g因子表达式

   (7)掌握单电子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

   (8)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与兰姆位移

   第五章 多电子原子(8学时)

   (1)氦及周期系第二族元素的光谱和能级的特点

   (2)重点掌握两个电子的耦合:电子的组态与原子态的联系与差别;L---S耦合和j---j耦合;两个角动量耦合的一般法则;选择规则;由电子组态到原子态的耦合.

   (3)重点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不相容原理的叙述;应用举例

   (4)掌握同科电子合成的状态(难点!)

   (5)辐射跃迁的普用选择定则

   (6)原子的激发和辐射跃迁的一个实例——氦氖激光器.

   第六章 在磁场中原子(7学时)

   (1) 掌握原子的磁矩:(a)单电子原子的总磁矩;

   (b)多电子原子的L---S耦合和j---j耦合

   (2)掌握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

   (3)掌握史特恩-盖拉赫实验

   (4)掌握塞曼效应:正常塞曼效应;塞曼谱线的偏振特性;反常塞曼效应;

   格罗春图;帕邢-巴克效应

   第七章 原子的壳层结构(6学时)

   (1)重点掌握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2)重点掌握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3)掌握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

   第八章 X射线(6学时)

   (1)掌握X射线的产生及其波长和强度的测量

   (2)了解X射线的发射谱

   (3)了解X射线的吸收

   (4)重点掌握康普顿效应及其推导

   (5)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

   第九章 原子核基本知识介绍(2学时)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的放射衰变,原子核结构模型,原子核反应,原子能的利用.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课内无试验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六,成绩评定

   闭卷考试成绩(70%)与平时作业(30%)相结合.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通过原子物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原子的基本状况,原子的能级与辐射,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等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原子物理学中的实验事实和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及研究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原子物理学》 诸圣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6.

   参考书:

   [1]《原子物理学》第三版 杨福家 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张哲华 刘莲君 编着,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9月第1版.

   [3]《The Physics of Atoms and Quanta》H. Haken, H. C. Wolf,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3年6月

   《模拟电路》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电子技术教研室

   执 笔 人:郑耀添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模拟电路

   2.课程英文名称:analog Circuits

   3.课程类别:必修

   4.总学时:84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30学时)

   5.总学分:4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本课程是是物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初步分析,设计实际电子线路的能力,并为其后继课程《数字电路》,《电视机原理》等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4学时)

   1-1 半导体的特性(0.5学时)

   1-2 半导体二极管(0.5学时)

   1-3 双极性三极管(2学时)

   1-4 场效应三极管(1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二极管,稳压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外特性, 正确理解二极管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第二章 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10学时)

   2-1 放大的概念(0.5学时)

   2-2 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1学时)

   2-3 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0.5学时)

   2-4 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学时)

   2-5 工作点的稳定问题(1学时)

   2-6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2学时)

   2-7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2学时)

   2-8 多级放大电路(1学时)

   本章要求:熟练掌握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放大电路Av,Ri和Ro, 掌握Rbe估算公式. 正确理解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工作情况,掌握放大电路三种基本组态工作工作原理和特点,正确理解温度变化对三极管参数的影响,掌握分压式工 作点稳定电路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由场效应管组成的共源和共漏放大电路工作原理及 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Av,Ri和Ro,了解与双极型三这相比的特点,掌握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工作原理,Av计算,正确理 解零点漂移,一般了解阻容和变压器耦合方式特点.

   第三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6学时)

   3-1 频率响应的一般概念(2学时)

   3-2 三极管的频率参数(1学时)

   3-3 单管共射电路频率响应(2学时)

   3-4 多级放大电路频率响应(1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频率响应的概念以及含一个时间常数单管共射电路fl,fh估算方法,正确理解波特图的意义和画法.了解三极管频率参数的含义及频率失真,增益带宽积的含义.

   第四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6学时)

   4-1 集成放大电路的特点(0.5学时)

   4-2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成(2学时)

   4-3 集成运放的典型电路

   4-4 集成运放主要技术指标(4-3,4-4共0.5学时)

   4-5 理想运放(2学时)

   4-6 各类集成运放性能特点(1学时)

   4-7 集成运放使用中的几个具问题

   本章要求:掌握差分放大电路工作原理及四种不同输入输出方式 的特点,掌握差模放大倍数,差模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概念以及估 算方法,掌握集成运放主要技术指标含义,掌握理想运放概念,正确 理解"虚短""虚断"的含义,正确理解不同类型集成运放特点,了解运放使用中的具体问题,了解集成运放电路特点,各基本组成部分 作用,了解典型电路原理.

   第五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6学时)

   5-1 反馈的基本概念(1学时)

   5-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1学时)

   5-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估算(2学时)

   5-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2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反馈的概念和类型,会判断反馈的存在和类型,正确理解的含义,掌握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正确理解如何根据需要引入适当的反馈,掌握深度负反馈闭环电压放大倍数估算方法,正确理解负反馈电路产生自激的条件,了解常用的消除自激的校正措施

   第六章 模拟信号运算电路(4学时)

   6-1 比例运算电路(2学时)

   6-2 求和电路(2学时)

   6-3 积分和微分电路

   *6-4对数和指数电路

   *6-5乘法和除法电路

   本章要求:掌握比例,求和及积分三种基本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 和输入输出关系,了解微分,对数,指数电路以及模拟乘法器原理和 用途

   第七章 信号处理电路 (2学时)

   7-1 有源滤波器(0.5学时)

   7-2 电压比较器(1.5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各种电压比较器工作原理的传输特性,正确理解二阶低通滤波器原理及对数幅频特性,了解其它滤波器特点及原理.

   第八章 波形发生电路(6学时)

   8-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析方法(1学时)

   8-2 RC正弦振荡电路(2学时)

   8-3 LC正弦振荡电路(2学时)

   8-4 石英晶体振荡器(0.5学时)

   8-5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0.5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正弦振荡产生条件,掌握RC串并网络振荡电路工 作原理,振荡频率,起振条件,正确理解典型LC正弦振荡电路工作原 理及振荡频率估算,正确理解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工作原理,了解石英 晶振电路特点及工作原理.

   第九章 功率放大电路(3学时)

   9-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0.5学时)

   9-2 互补对称式功率放大电路(2学时)

   9-3 实际功放电路

   9-4 集成功率放大器(9-3,9-4共0.5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OTL,OCL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工作原理,最大输出 功率和效率的估算,熟悉功放电路非线性失真概念,了解对功放电路 一般要求及集成功放特点.

   第十章 直流电源( 7学时)

   10-1 直流电源的组成

   10-2 单个整流电路(10-1,10-2共2学时)

   10-3 滤波电路 (0.5学时)

   10-4 倍压整流电路(0.5学时)

   10-5硅稳压管稳压电路(2学时)

   10-6 串联型稳压电路(1学时)

   10-7 集成稳压器(0.5学时)

   10-8 开关型稳压电路(0.5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工作原理,输出与输入关系, 掌握电容滤波电路特点,电容C的选择,输出电压估算, 掌握硅稳压 管稳压电路工作原理,参数的估算,限流电阻,选择原则,掌握串联 型稳压电路组成工作原理,输出估算,正确理解三分离集成成稳压器 优点,组成,使用方法,正确硎 压电路特点和工作原理.

   四,实验内容与教学要求

   (祥见实验课大纲)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六,成绩评定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验和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目前电子线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知识更新迅猛,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采用各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式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根据电子线路教学内容特点,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赋予动感,更加情趣,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可以加强学生记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杨素行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参考书:

   [1]谢嘉奎主编.《电子线路》线性部分(第四版).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0.5

   [2]傅丰林主编.《电子线路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

   九,其它必要的说明

   1.根据近几年电子技术的进展和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制定本教学大纲;本大纲适合于电子信息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之用;标准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教学内容带星号的部分为机动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教学课时安排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应性变动.

   2.先修课《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是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只有达到上述要求,才能学好本课程.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课程打下基础,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是《数字电路》,《电视原理》等.

   3.本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物理学本科(师范类)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 笔 人:冯胜奇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 理论力学

   2.课程英文名称: Theoretical mechanics

   3.课程类别: 必修

   4.适用专业: 物理教育

   5.总学时: 54 ( 理论54 , 实验0 , 上机0 )

   6.总学分: 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理论力学是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规律,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获得本课程领域内分析和处理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也为后续物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通过物体运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学习,更深刻领会理论力学的原理和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质点力学(12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解决问题的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理解的内容包含: 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表示;绝对速度,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 惯性力; 力矩的定义(对定点或定轴);动量矩的定义(对定点或定轴);作功和能量(动能与势能); 开普勒定律,行星的运动,宇宙速度,圆形轨道的稳定性等.

   重点内容是: 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平面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表示.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保守力的几个等价判据 ;保守力和势能的关系的应用.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律;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律;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律.有心力的基本性质.比耐公式及其应用.难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与保守力和势能等问题.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方法

   第二节 速度,加速度的分量表示

   第三节 平动参照系

   第四节 质点运动定律

   第五节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第六节 非惯性系动力学(一)

   第七节 功与能

   第八节 质点动力学基本定理和基本守恒律

   第九节 有心力

   第二章 质点组力学(6学时)

   经个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原理,掌握描述质点组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理解的内容包含: 内力与外力; 质点组动能定理,对质心的动能定理,柯尼希定理.两体问题的特点和处理方法等.

   重点内容是: 质心运动定理;质点组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律.质点组的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律,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质点组的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律.变质量物体运动问题.难点内容是变质量物体的动力学方程的应用.

   第一节 质点组

   第二节 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律

   第三节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律.

   第四节 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律

   第五节 两体问题

   第六节 变质量物体的运动.

   第七节 维里定理

   第三章 刚体力学(12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理解其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刚体运动的基本特性及其动力学规律.理解的内容包含: 刚体运动的分类.角速度矢量; 刚体的动量矩,刚体的转动动能,转动惯量.转动瞬心,本体极迹与空间极迹; 定点转动运动学.

   重点内容是: 刚体运动微分方程,刚体平衡方程; 惯量主轴及其求法.刚体的定轴转动,平面平行运动运动学,平面平行运动动力学.难点内容是平面平行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的应用与定点转动等问题.

   第一节 刚体运动的分析

   第二节 角速度矢量

   第三节 欧勒角

   第四节 刚体运动方程与平衡方程

   第五节 转动惯量

   第六节 刚体的平动与统固定轴的转动

   第七节 平面平行运动

   第八节 刚体绕固定点的转动

   第四章 转动参照系(6学时)

   经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转动参照系中解决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理解的内容包含:平面转动参照系运动学;空间转动参照系运动学.

   重点内容是: 平面转动参照系动力学. 空间转动参照系动力学,相对平衡.科里奥利力产生的影响.难点是对惯性力的理解与空间转动参照系中动力学方程的应用.

   第一节 平面转动参照系

   第二节 空间转动参照系

   第三节 非惯性系动力学(二)

   第四节 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 分析力学:(14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分析力学的物理思想与方法,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能用分析力学的方法解决一般的力学问题.理解的内容包含: 约束的概念与分类,广义坐标.实位移与虚实位,理想约束,虚功原理,广义力,循环坐标与循环积分,能量积分.基本形式的拉格朗日方程

   重点内容是:保守系的拉格朗日方程及其应用,哈密顿正则方程,变分运算的几个法则,哈密顿原理.难点是虚功原理与拉格朗日方程的理解与应用.

   第一节, 约束与广义坐标

   第二节, 虚功原理

   第三节, 拉格朗日方程.

   第四节, 小振动

   第五节, 哈密顿正则方程

   第六节, 泊松括号

   第七节, 哈密顿原理

   第八节,正则变换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实验)

   五,考核方式

   考试

   六,成绩评定

   平时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因为本课程是理论物理学,主要着手培养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理论力学的普遍规律及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物理学方法与思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讲授时应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② 多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与习题分析课,加强师生互动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分析力学问题与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③ 选择3-4节难度适中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与讨论.教师适时给予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八,教材与参考文献

   教材:周衍柏.《理论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梁昆淼.《力学》(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2,[美]H.戈德斯坦.《经典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3,郭士堃.《理论力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电动力学》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 笔 人:冯胜奇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电动力学

   2.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dynamics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

   5.总学时:54 ( 理论54 , 实验0 , 上机0 )

   6.总学分: 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电动力学是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加深对电磁场性质与时空概念的理解.

   2,获得本课程领域内分析和处理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通过电磁场运动规律和狭义相对论的学习,更深刻领会电磁场的物质性,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理论教学与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和矢量分析(4学时)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及时地复习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下面的课程学习作好数学上的充分准备.

   第一章 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12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电场与磁场的概念;懂得电场与磁场的散度与旋度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场与磁场的散度与旋度的计算方法.了解介质的电磁学性质,进而理解介质中的电磁场规律.初步了解电磁场的边值关系和电磁场的能量与动量.重点内容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难点是位移电流的引入和电磁场散度与旋度的计算等问题.

   第1节 静电场的散度和旋度

   第2节 电流和磁场

   第3节 麦克斯韦方程组

   第4节 介质的电磁性质

   第5节 电磁场边值关系

   第6节 电磁场的能量和能流

   第二章 静电场和静磁场(10学时)

   经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静电场与静磁场的性质及其所满足的数学方程.初步懂得唯一性定理的意义和用途.理解并掌握电像法的物理思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分离变量法.了解如何用格林函数方法来研究静电场.掌握静磁场中的矢势概念以及利用矢势讨论静电场的物理方法.初步了解电多极矩与磁多极矩.重点是静电场与静磁场的性质与其所满足的微分方程,以及电像法和分离变量法,难点是电像法的物理思想的理解及其应用方面.

   第1节 静电势及其微分方程

   第2节 唯一性定理及电象法

   第3节 分离变量法

   第4节 格林函数法

   第5节 静磁场,矢势,磁标势

   第6节 电多极矩和磁多极矩

   第三章 电磁波的传播(8学时)

   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理解电磁场在真空中的传播性质和电磁波在两介质的交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特性.了解电磁波在导体中的传播行为和特性.初步理解有限空间中(谐振腔和波导)的传播性质.掌握平面电磁波概念及其应用,重点内容是真空中的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难点是导体表面上的电磁波的反射.

   第1节 平面电磁波

   第2节 电磁波在介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第3节 有导体存在时电磁波的传播

   第4节 谐振腔

   第5节 波导管

   第四章 电磁波的辐射(8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概念以及矢势与标势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初步了解推导推迟势的物理过程与方法.理解推迟势的概念与物理意义,掌握电偶极辐射的计算方法,了解电磁波的衍射行为与特性.初步理解电磁场的动量概念与动量流密度概念.重点内容为矢势与标势及其满足的微分方程和电偶极辐射的计算.难点是推迟势的导出.

   第1节 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

   第2节 推迟势

   第3节 电偶极辐射

   第4节 电磁波的衍射

   第5节 电磁波的动量

   第五章 狭义相对论(10学时)

   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理解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特性.掌握洛伦兹变换及其应用,理解运动时钟延缓和运动的尺度缩短效应及其物理意义.了解相对论的四维表述形式.初步理解相对论性的电动力学与牛顿力学.掌握质能关系式及其应用.重点是两条基本原理和洛伦兹变换.难点是相对论时空效应的物理意义及其理解.

   第1节 相对论的实验基础

   第2节 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洛仑兹变换

   第3节 相对论的时空理论

   第4节 相对论理论的四维形式

   第5节 电动力学的相对论不变性

   第6节 相对论力学

   第六章 带电粒子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2学时)

   了解运动带电粒子所产生的电磁场以及粒子与其自身电磁场间的相互作用.

   第1节 运动带电粒子的势和辐射电磁场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实验)

   五,考核方式

   考试

   六,成绩评定

   平时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因为本课程是理论物理学,主要着手培养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及解决电磁现象的一般的物理学方法与思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讲授时应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② 多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与习题分析课,加强师生互动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更好地更全面地理解电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选择2-3节内容不算难的部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与讨论.教师适时给予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八,教材与参考文献

   教材:郭硕鸿.《电动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参考文献:

   1,阚仲元.《电动力学简明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2,梁绍荣,王雪君.《电动力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3,蔡圣善,朱 耘. 《经典电动力学》.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

   制订

大学物理少学时第2版:物理化学 全32讲 高清视频 第03学时-浙江大学

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 笔 人:苏 云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学史

   2.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Physics

   3.课程类别:专选

   4.适用专业:物理学(师范类)

   5.总学时:32

   6.总学分:2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研究物理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物理学概念和思想的发展,变革,它研究物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怎样不断拓新领域,它的各个分支怎样互相渗透,怎样分化,怎样综合,怎样分化出新的学科,又怎样综合产生新的飞跃.因此,这是一门综合物理学各分支,探讨物理学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学科,在整个物理学中地位独特.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各分支学科中,精选了某些典型物理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例如物理学的概念,定律,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历史背景和生产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个人的作用,并着重说明他们的物理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

   通过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一些精彩的观念,思想,方法,创新,概念,理论,实验,事件等的学习和分析,使同学们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内容对他们的今后的教学和研究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更好地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工作.

   此外,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等方面强调了物理学史的内容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因此《物理学史》这门课需要顺应这种课程改革的趋势,培养合格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中学物理教师.

   教学任务:

   1.以各个阶段的物理知识为载体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

   2.通过介绍围绕各知识点的物理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物理学的"过程与方法"有更深刻的了解.

   3.通过历史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们了解物理学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和趋势.懂得科学的发展同技术,经济发展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觉地形成立志学好物理的志向,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4.在教学中注意体现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和各章重点,难点)

   导论 1课时

   第一编 经典物理学(21课时)

   这一部分属于物理学的入门篇章,尤其是第一章的内容.其中围绕各知识点的物理学主流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其中的创新思想,观念,方法等对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相对较多的教学时数.

   第一章 力学基本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的运动学研究

   2.惯性定律的建立

   3.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牛顿的综合

   4.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参照系对经典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热学基本定律的形成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

   3.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和低温物理学的发展

   4.分子运动论的发展

   5.统计物理学的创立

   第三章 电磁学的发展

   1.库仑定律的发现和验证

   2.稳恒电流及其磁效应

   3.安培奠定电动力学基础

   4.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5.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第四章 光学的发展

   1.折射定律的建立

   2.牛顿研究光的色散

   3.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4.光谱的研究

   第二编 现代物理学的兴起(10课时)

   这一篇中涉及物理学发展过程的两个关键内容,它们分别导致了现代物理学基础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其对物理学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X射线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使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相互作用的典范,应该重点讲解.

   第五章 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 X射线和电子的发现

   2. 寻找以太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3. 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第六章 量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2.黑体辐射与普朗克量子假说

   3.玻尔对原子的研究

   4.量子力学的建立

   第七章 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

   1.狭义相对论的建立

   2.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3.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验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平时作业加期末考察,主要围绕着下述第六条中所涉及的内容,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全面了解,以及对物理教学的启发作用.

   五,成绩评定

   主要是对平时作业和期末考察进行评定,根据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选择恰当的比例,使其能够反映学习的效果.

   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物理学是一门充满创新,创造,观念,思想,方法的学科,在对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上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与之媲美.新课程标准中把物理学史的学习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联系了起来.本课程将通过历史的回顾,使学生们对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精彩的创新思想,观念,方法,过程等有较深入的了解.重点以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的概念,实验,理论和事件等为教学的主线进行教学,并期望对这些内容的了解能够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能有所裨益,使他们适应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对素质,能力,思维,观念等的要求.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李艳平.《物理学史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1] [美]弗卡约里.《物理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郭奕玲等.《物理学史》.北京:清华大学 2000

   《量子力学》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教研室

   执 笔 人:郭鸿钧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量子力学

   2.课程英文名称:Quantum Mechanics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

   5.总学时:54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只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是近代物理的基础和支柱,是物理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量子力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处理微观量子体系某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并初步具有应用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解决一些量子体系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2课时)

   了解经典物理的困难和旧量子论的诞生过程.理解光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重点理解光的粒子性和实物粒子的波性的概念,掌握德布罗意关系.

   教学内容:

   1.1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1.2光的波粒二象性

   1.3原子结构的波尔理论

   1.4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第二章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10学时)

   着重掌握描述量子体系状态的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理解态叠加原理.会运用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具体的定态问题,并会利用波函数标准条件确定积分常数.掌握一维无限深势阱的求解和用一维谐振子的波函数和递推公式解决一维谐振子问题的方法.

   2.1波函数的统计解释(2学时)

   2.2态迭加原理(1学时)

   2.3薛定谔方程(1学时)

   2.4粒子流密度和粒子数守恒定律(1学时)

   2.5 定态薛定谔方程(1学时)

   2.6一维无限深势阱(2学时)

   2.7线性谐振子(2学时)

   第三章 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14学时)

   着重掌握力学量的算符表示,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以及算符和力学量的关系等;在讨论角动量算符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定态薛定谔方程精确求解氢原子的定态问题,并说明电子在核外的概率分布.掌握厄密算符的定义及其本征函数系的正交性和完备性.理解算符的对易关系,理解测不准关系.

   3.1表示力学量的算符(2学时)

   3.2动量算符和角动量算符(2学时)

   3.3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2学时)

   3.4氢原子(2课时)

   3.5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2课时)

   3.6算符和力学量的关系(2课时)

   3.7算符的对易关系,两力学量同时有确定值的条件,测不准关系(2课时)

   第四章 态和力学量的表象(7课时)

   理解表象的概念,着重理解态和力学量在不同表象的等价描述及其变换规律(即表象理论),初步掌握用狄拉克符号来描述量子力学规律的方法.

   4.1态的表象(1课时)

   4.2算符的矩阵表示(1课时)

   4.3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表示(1课时)

   4.4 狄拉克符号(2课时)

   4.5幺正变换(2课时)

   第五章 微扰理论(4课时)

   掌握简并和非简并定态微扰法,应能运用定态微扰公式求解能量和波函数的一,二级近似问题,并能在一定条件下,求解复杂问题的近似解.

   5.1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2课时)

   5.2简并情况下的微扰理论(1课时)

   5.3氢原子的一级斯塔克效应(1课时)

   第六章 光的吸收和发射(6课时)

   掌握含时微扰理论,能利用该理论讨论原子对光的吸收和发射,计算光谱线的强度以及原子偶极辐射的选择定则.了解激光的理论根据.

   6.1与时间有关的微扰理论(1课时)

   6.2跃迁几率(2课时)

   6.3光的吸收和发射(2课时)

   6.4选择定则(1课时)

   第七章 自旋与全同粒子(11课时)

   着重理解电子自旋的描述方法,掌握自旋算符的表示和自旋算符的本征值方程,本征值,本征函数.了解两个角动量的耦合和光谱的精细结构;掌握全同粒子所组成的体系的一般特性和泡利不相容原理.理解两电子系统的自旋波函数,了解氦原子的处理方法.

   7.1电子自旋(1课时)

   7.2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2课时)

   7.3简单塞曼效应 (1课时)

   7.4两个角动量的藕合 (2课时)

   7.5光谱的精细结构 (2课时)

   7.6全同粒子的特性 (1课时)

   7.7全同粒子体系的波函数,泡利原理 (1课时)

   7.8两个电子的自旋函数 (1课时)

   7.9氦原子(微扰法) (1课时)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无课内实验教学内容.

   五,考核方式

   采用期末书面考试方式

   六,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70%评定总成绩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有很多十分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且要求学生有较熟练的高数,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等数学知识.要求学生要有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高数知识和补充未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学会把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结合起来,把理论分析与试验事实结合起来.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2月版

   参考书:

   1,《量子力学导论》,熊庆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量子力学》 汪德新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量子力学基础》关洪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热学》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教研室

   执 笔 人:邱胜桦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热学

   2.课程英文名称:Heat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

   5.总学时:54学时(理论54学时)

   6.总学分:3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热学》是物理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热学是研究物质的热运动及其它运动形式转化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热现象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主要是理想气体在热力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热力学性质,培养学生处理多体系统的能力,对中学物理教学中与热学相关的内容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同时也是今后学习热力学统计物理及量子统计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培养严谨扎实的学习习惯,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热现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处理多体系统的方法.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需要掌握高等数学,了解力学中处理某些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为今后学习《热力学统计物理》奠定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共1学时)

   (1)热学研究对象和方法(0.5学时)

   (2)热学发展简述(0.5学时)

   第二章 温度 (共4学时)

   本章介绍热力学几个基本概念,并建立理想气体温标;在此基础上导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平衡态(0.5学时)

   (2)温度(1.5学时)

   (3)气体状态方程(2学时)

   重点讲授:

   (1)平衡态的概念及判据;

   (2)为什么说热力学第零定律不仅给出温度的定义,而且给出温度的测量方法.

   (3)几种常用温标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4)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建立过程.

   (5)阐明道尔顿分压定律,推导混合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并说明其应用

   第三章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共4学时)

   本章建立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阐明气体的压强及温度的实质,并推证一些基本的气体定律.

   1,物质的微观模型(1学时)

   2,理想气体的压强(1学时)

   3,温度的微观解释 (0.5学时)

   4,分子力(0.5学时)

   5,范德瓦尔斯气体的压强1学时)

   重点讲授:

   (1)在推导压强公式的同时,重点阐明统计规律的特点和统计规律与力学规律的根本区别.

   (2)压强和温度的微观实质,压强公式,温度公式的验证方法

   第四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共6学时)

   本章在引入速率分布函数的基础上,讨论麦克斯韦分布律及玻尔兹曼分布律;最后引入能量均分定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气体内能及定容热容量的经典理论.

   (1)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律 (2学时)

   (2)实验验证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1学时)

   (3)玻耳兹曼分布律 重力场中微粒按高度的分布(1学时)

   (4)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2学时)

   重点讲授: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及应用.在扼要介绍玻尔兹曼分布律的基础上,重点讲授重力场中粒子按高度的分布及应用.在介绍自由度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及摩尔热容.

   第五章 气体内的输运过程(共4学时)

   本章把分子看作刚球,把分子间的碰撞机构简化为刚球的弹性碰撞,从而引入平均自由程的概念;在引入这种简化模型的基础上,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推导输运过程的基本规律,并确定扩散系数,导热系数和粘滞系数等宏观常数与一些反映气体结构的参量间的关系.

   1,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1学时)

   2,输运过程的宏观规律(1学时)

   3,输运过程的微观解释 (2学时)

   重点讲授:在引入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频率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输运过程的宏观规律及应用;

   扼要介绍输运过程的微观解释.

   第六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共9学时)

   本章重点讨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并介绍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的概念.

   (1)热力学过程(0.5学时)

   (2)功(1学时)

   (3)热量(0.5学时)

   (4)热力学第一定律(1学时)

   (5)热容量 焓 (1学时)

   (6)气体的内能 焦耳——汤姆逊实验(1学时)

   (7)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2学时)

   (8)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2学时)

   重点讲授:(1)功,热量,内能的计算方法;

   (2)正循环的效率及逆循环的致冷系数的计算方法;

   阐明理想气体的自由膨胀实验及理想气体的定义;

   推导焦耳定律,迈尔公式,绝热过程和多方过程的过程方程.

   第七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共5学时)

   本章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的基础上,指出热现象过程的不可逆性;并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推证卡诺定理;最后介绍卡诺定理的应用.

   (1)热力学第二定律(1学时)

   (2)热现象过程的不可逆性(1学时)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0.5学时)

   (4)卡诺定理(1学时)

   (5)热力学温标 (1学时)

   (6)应用卡诺定理的例子(0.5学时)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抽象,难度较大,教学中对所有的知识点都应作详细地,重点地讲授,特别讲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时,要联系生命过程等实际的宏观过程加以说明.对熵增加原理要特别强调其适用条件,并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其应用.

   第八章 固 体(共6学时)

   本章介绍晶体的宏观特性及微观结构,并分别对晶体中粒子的结合力和结合能以及晶体中粒子的热运动进行分析.

   (1)晶体(2学时)

   (2)晶体中粒子的结合力和结合能(2学时)

   (3)晶体中粒子的热运动(2学时)

   第九章 液体(共6学时)

   本章分别介绍液体的彻体性质及表面性质,并应用这些性质分析球形液面内外的压强差及毛细现象.

   (1)液体的微观结构 液晶 (1学时)

   (2)液体的彻体性质(2学时)

   (3)液体的表面性质(3学时)

   第十章 相变(共9学时)

   本章在介绍单元系一级相变普遍特征的基础上,分别讨论气液相变,固液相变,固气相变;最后介绍三相图.

   (1)单元系一级相变的普遍特征(1学时)

   (2)气液相变(2学时)

   (3)克拉珀龙方程(2学时)

   (4)范德瓦尔斯等温线 对比物态方程(2学时)

   (5)固液相变(1学时)

   (6)固气相变(1学时)

   四,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五,成绩评定

   1.期末笔试70 %

   2.平时成绩30 %

   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使学生掌握热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由学习接受型向分析研究型转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李椿 等《热学》(1978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参考书:

   [1]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第二册)(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凯华 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1998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秦元豪 热学(1990)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美)D.哈里德,R.瑞斯尼克着 李仲卿等译 物理学(1979)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教研室

   执 笔 人:郭鸿钧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2,课程英文名称: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只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是研究热现象规律的科学,是物理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它由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两部分组成.

   热力学是热现象的客观理论,它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依据在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条基本宏观定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热现象理论.

   统计物理学是热现象的微观理论,它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热现象的规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处理一般与热现象有关的问题.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对热现象不同的研究方法.

   进一步熟悉温度,内能,熵等概念,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及熵增加原理.

   学会利用热力学函数解决平衡热力学问题.

   掌握开放系统平衡条件和平衡稳定条件,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相平衡及相变规律.

   掌握玻耳兹曼统计分布律,并能应用它讨论理想气体及理想固体的热力学性质.

   第一章 热力学基本概念(共16学时)

   本章系统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以及温度,内能和熵等基本概念.在复习《热学》课程的有关内容基础上作适当提高.

   理解平衡态,温度,准静态过程,焓,熵,可逆与不可逆过程等概念.掌握物态方程,功,热量,内能,熵差的计算.能用熵增加原理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

   1.1热力学系统的平衡状态及其描述

   1.2温度及物态方程

   1.3准静态过程 功的表达式

   1.4热力学第一定律

   1.5热容量和焓

   1.6理想气体的内能

   1.7热力学第二定律

   1.8卡诺定理 热力温标

   1.9克劳休斯等式与不定式

   1.10理想气体的熵

   1.1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

   1.12熵增加原理的简单应用 不可逆过程的判定

   1.13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

   第二章 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共8学时)

   本章在物态方程,内能和熵三个基本热力学函数的基础上,引入自由能,焓和自由焓等另外几个态函数,并根据微分学原理得出各种态函数之间的导数关系式.同时,利用这些关系式讨论气体的节流膨胀和绝热膨胀,表面的热力学函数,磁介质的热力学性质及热辐射的热力学性质等.

   理解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麦氏关系,特性函数.能用麦氏关系证明一些热力学关系式.掌握基本热力学函数的计算.了解平衡辐射热力学和磁介质热力学理论.

   2.1内能,焓,自由能,自由焓的全微分

   2.2麦氏关系

   2.3气体的节流膨胀与绝热膨胀

   2.4基本热力学函数的确定

   2.5特性函数

   2.6平衡辐射的热力学

   2.7磁介质的热力学理论

   第三章 单元系的相变(共9学时)

   本章由建立开放系统的热力学基本等式入手,引入化学势,进而由平衡判据出发讨论开放系统的平衡条件和平衡稳定条件.并应用它们讨论单元二相系的平衡和相变规律,并简单介绍二级相变,再把平衡条件推广到多元复相系,得到相律.

   理解热动平衡判据及由平衡判据引出单元二相系的平衡条件和稳定性条件的过程.掌握单元二相平衡的相变规律.了解多元复相系的平衡条件,相率.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

   3.1热动平衡判据

   3.2开放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

   3.3单元复相系的平衡条件

   3.4单元复相系的平衡性质

   3.5临界点与液,气二相的转变

   3.6相变的分类

   3.7临界现象和临界指数

   3.8多元复相系的平衡条件,相律相图

   3.9热力学第三定律

   第四章 近独立粒子的最概然分布(共9学时)

   本章讨论由相同的近独立粒子组成的孤立系统处于平衡时的统计分布规律——玻耳兹曼分布,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

   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三种分布各自适用的条件和三种分布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4.1粒子运动状态的经典描述

   4.2粒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描述

   4.3系统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

   4.4等概率原理

   4.5分布和微观状态

   4.6玻耳兹曼分布

   4.7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

   4.8三钟分布的关系

   第五章 玻尔兹曼统计(共8学时)

   本章应用玻尔兹曼分布律讨论理想气体这一典型的近独立粒子系统处于平衡时的热力学性质.

   掌握配分函数的计算方法,会由配分函数计算基本热力学函数.

   5.1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

   5.2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

   5.3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

   5.4能均分定理

   5.5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

   5.6理想气体的熵

   第六章 玻色统计和费米统计(共4学时)

   本章运用玻色分布研究热辐射的规律,运用费米分布研究金属中自由电子气的性质.

   理解光子气体的能量密度,普朗克公式.掌握费米能级,理想费米气体在绝对零度时有关热力学量的计算.

   6.1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

   6.2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

   6.3光子气体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无课内实验教学内容

   五,考核方式

   采用期末书面考试方式.

   六,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70%评定总成绩.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要用到较多的数学工具,又涉及一些象熵,焓等较抽象的概念,要求学生要有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学会把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结合起来,把理论分析与试验事实结合起来.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热力学?统计物理学》,汪志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三版.

   参考书:

   1,《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第三版)学习辅导书》,汪志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马本堃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2版.

   3,《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龚昌德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

   4,《统计力学基础》,[荷兰]D.德.哈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中学物理教学论》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 笔 人:庄卫秋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学物理教学论

   2.课程英文名称:Methodology of Middle School Physics

   3.课程: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专业

   5.总学时:72学时

   6.总学分:4 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物理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将专业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等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才能较系统认识和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学物理教学,教育的理论,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的理念,较好地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与案例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方法.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教学法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中学物理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中学物理教学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明确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2.第一章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5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物理学科及其教学的特点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

   课程改革理念下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

   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

   物理教学中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内容与作用

   教学基本要求:能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蕴涵的教学目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因素和能力培养的因素.

   重点: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课程改革理念下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蕴涵的教学目的,思想教育的因素和能力培养的因素.

   难点: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蕴涵的教学目的,思想教育的因素和能力培养的因素.

   3. 第二章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6学时)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其认识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中学物理教学的原则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基本要求:能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应该遵循或可以突出哪些教学原则

   重点:中学物理教学的原则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应该遵循或可以突出哪些教学原则

   难点: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应该遵循或可以突出哪些教学原则

   4.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学的方法(6学时)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划分

   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

   较好地综合运用和优化教学方法

   运用问题性讲解方法和启发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基本要求:能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较好地综合运用和优化教学方法

   重点: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较好地综合运用和优化教学方法

   难点:较好地综合运用和优化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性讲解方法和启发方法进行教学

   5.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的手段(5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教学的各种手段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较好地运用各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教学基本要求:较好地进行板书设计

   有一定的板画技能

   较好地使用普通教具

   较好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有一定的制作电脑课件的能力

   重点:各种常用教学手段的运用:较好地进行板书设计,有一定的板画技能,较好地使用普通教具,较好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制作电脑课件的能力

   难点:各种常用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和优化

   6.第五章 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和心理品质(6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物理学习 障碍的因素及其产生原因

   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学物理教学中心理品质的培养

   教学基本要求:能针对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根据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难点,分解 难点 及采取相关对策(如能通过列举通俗形象的事例,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在关键的地方能通过设疑,强调等措施来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等).

   重点: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物理学习 障碍的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针对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根据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难点,分解难点及采取相关对策,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的培养

   难点: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物理学习 障碍的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针对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根据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难点,分解 难点 及采取相关对策,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的培养

   7.第六章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 (8学时)

   教学内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要求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要求:能针对给出的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设计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标题纲要性教案提纲,并体现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

   重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要求,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针对给出的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设计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标题纲要性教案提纲,并体现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

   难点:针对给出的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设计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标题纲要性教案提纲,并体现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

   8.第七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4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种类及各种类的特点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

   学生边学边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的教学,学生实验的改革

   教学基本要求:能针对给出的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设计出相关的演示实验的方案,突出演示实验中的操作程序和对应的指导,讲解内容;初步进行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重点: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的教学,针对给出的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设计出相关的演示实验的方案,突出演示实验中的操作程序和对应的指导,讲解内容;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难点:针对给出的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设计出相关的演示实验的方案,突出演示实验中的操作程序和对应的指导,讲解内容;学生实验的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9.第八章 中学物理习题与物理复习的教学(5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习题的作用,种类及各种类的解题特点

   中学物理习题的一般教学方法

   分析和解决物理习题过程中的一些巧妙的方法及其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各阶段复习的作用,特点与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能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的角度设计物理习题教学方案,能设计中学物理各阶段复习的教学方案

   重点:中学物理习题的一般教学方法,中学物理各阶段复习的教学方法

   难点:中学物理习题的一般教学方法,中学物理各阶段复习的教学方法

   10. 第九章 中学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5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关系

   中学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种类及各种类的作用与特点

   标准化考试

   测验质量的评价,测量的信度,效度,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的慨念,意义及其把握

   教学基本要求: 针对具体学生,具体目的和具体教材编制测验卷,较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物理素质

   重点: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种类及各种类的作用与特点,针对具体学生,具体目的和具体教材编制测验卷,较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物理素质

   难点: 针对具体学生,具体目的和具体教材编制测验卷,较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物理素质

   11. 第十章 物理教师的备课,科研和进修(4学时)

   教学内容:物理教师的备课,"备学生"的意义与重要性

   课时计划—教案

   说课的方法与要求

   中学物理课的分析

   中学物理教师的进修

   中学物理教师的科研

   教学基本要求:能较好地编写课时计划—教案,初步明确说课的要求和掌握说课的方法

   重点:物理教师的备课,"备学生"的意义与重要性

   难点:物理教师的备课,"备学生"的意义与重要性

   12.第十一章-第十八章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分析(10学时)

   (教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以及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编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为主要依据.)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的主要内容,任务与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会从单元教材至一节教材,以及从一节教材至单元教材进行分析,分析全章中的内容,目标,知识点的分布,全章的脉络,每节教材在全章中的地位,与前后教材的联系,每节教材的重,难点等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从学生角度详细分析一节具体教材,包括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随之制订相应的教学对策

   重点:教材分析的主要内容与任务,依据课程标准以及从学生角度详细分析一节具体教材,包括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随之制订相应的教学对策

   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从学生角度详细分析一节具体教材,包括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随之制订相应的教学对策

   13.第十九章 ~ 第二 十 章 中学 物理实验技术与实验研究(安排于实验课教学中)

   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的内容包括中学物理教学中较突出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与中学物理教师的科研,进修密切相关的实验.实验教学要求学生不单会操作上述基本实验,而且会进行教学和进行一定的实验研究,即能较好地进行实验指导(包括实验过程,安全器材选用,步骤安排,问题的解决,结果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进行一定的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运用,器材选用,步骤安排,问题的解决,结果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具体内容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的内容包括中学物理教学中较突出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与中学物理教师的科研,进修密切相关的实验.实验教学要求学生不单会操作上述基本实验,而且会进行教学和进行一定的实验研究,即能较好地进行实验指导(包括实验过程,安全器材选用,步骤安排,问题的解决,结果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进行一定的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运用,器材选用,步骤安排,问题的解决,结果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具体内容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五,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六,成绩评定

   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成绩综合评定.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把中学物理教学,教育的理论与中学物理相关内容与案例的分析相结合,以说明中学物理教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将中学物理教学,教育的理论运用至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的分析上,如分析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蕴涵的教学目的,思想教育的因素和能力培养的因素, 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分析应该遵循或可以突出哪些教学原则,学习对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以和优化,学习针对中学生的基本特点,分析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的难点,重点,学会分解难点,突出重点,设计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标题纲要性教案提纲,并体现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针对给出的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设计出相关的演示实验的方案,突出演示实验中的操作程序和对应的指导,讲解内容;初步进行学生探究性实验的研究与设计.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的角度设计物理习题教学方案复习的教学方案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种类及各种类的作用与特点,针对具体学生,具体目的和具体教材编制测验卷,较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物理素质.对应具体教材或者物理问题制订课时计划—教案.同时,在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发言,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此外还结合"中学物理教学技能"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将中学物理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许国梁主编,束炳如改编.《中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参考书:

   [1]论文范文制订.《物理课程标准》(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廖伯琴等编着.《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 李远蓉等编着.《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5]阎金铎,田世昆 主编.《中学物理教学 论》(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1年5月

   [6]王力邦 主编.《中学物理教学 论》(第一版)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7月

   [7]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物理? 第一册.(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2月

   [8]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物理 ? 第 二册.(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9]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1)?(必修)(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10]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编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第一版)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1]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 上册(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九,其它必要的说明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学物理教学,教育的理论,结合中学物理相关内容与案例的分析认识中学物理教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同时学习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明确现代中学物理教师的任务与职责.学习把教学理论运用到对中学物理教学内容 或中学物理教学问题的分析上,并根据中学生的基本实际来分析并拟定教学方案.

   教学形式与要求:依据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形式拟定为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对于较深奥,抽象的理论,特别是教学理论的把握与运用方面,主要采用讲授法,对于较简单,直观的理论,则以自学与讨论为主.经过教师的示范后,让学生学习并初步学会把教学理论运用到对中学物理教学内容 或中学物理教学问题的分析上,并能根据中学生的基本实际来拟定教学方案.

   学时安排中实践课(如见习,举办讲座等)以及复习等安排6学时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 笔 人:庄卫秋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2.课程英文名称:Methodology Study of Middle School Physics

   3.课程:限选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专业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物理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是做为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后续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利用学员经过教育实践所获得的教学经验,督促,引导学员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对中学生的了解加以总结提升,并结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加以研究分析,从而使学员更好地将中学物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习惯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学物理教学,教育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认识中学物理教育的研究的重要性和掌握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方法.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物理教育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

   物理教育学的性质以及其研究方法

   物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物理教育学的性质以及其研究方法,理解和掌握物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重点:明确物理教育学的性质以及其研究方法,理解和掌握物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难点:明确物理教育学的性质以及其研究方法,理解和掌握物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2.第一章 中学物理课程理论基础(4学时)

   教学内容:影响物理学课程设置的因素

   物理课程的价值以及其教学目标

   物理教学大纲的地位与作用

   初中,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的特点

   物理学课程标准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物理课程的价值以及其教学目标,明确物理学课程标准

   重点:明确物理课程的价值以及其教学目标,明确物理学课程标准

   难点:明确物理课程的价值以及其教学目标,明确物理学课程标准

   3.第二章 物理学习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国外的现代学习理论

   中学生认知,情感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现代的学习理论,了解中学生认知,情感对物理学习的影响,明确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机制

   重点:中学生认知,情感对物理学习的影响,明确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机制

   难点:中学生认知,情感对物理学习的影响,明确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机制

   4.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学理论慨述(4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

   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重点:明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难点:掌握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5. 第四章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4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原则与方法

   中学物理慨念与规律课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中学物理"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学物理慨念与中学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方法,掌握中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中学物理慨念与规律课的教学方法,掌握中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难点:掌握中学物理慨念与规律课的教学方法,掌握中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6. 第五章 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5学时)

   教学内容:中学物理教育科研课题的类型

   中学物理教育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

   中学物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科研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育科研报告以及论文的撰写与评价的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中学物理教育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掌握中学物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科研的能力,掌握中学物理教育科研报告以及论文的撰写与评价的方法

   重点:明确中学物理教育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掌握中学物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科研的能力,掌握中学物理教育科研报告以及论文的撰写与评价的方法

   难点:掌握中学物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科研的能力,掌握中学物理教育科研报告以及论文的撰写与评价的方法

   7.第六章 中学物理教育改革(5学时)

   教学内容:国际理科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要点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要点

   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要点,掌握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的教学方法,掌握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的教学方法

   重点:明确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要点,掌握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的教学方法,掌握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的教学方法

   难点:掌握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的教学方法,掌握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的教学方法

   8. 第七章 中学物理教育实践研究 (5学时)

   教学内容:科技创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

   中学物理难学的原因

   初中,高中物理"台阶"现象产生的原因

   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及培养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认识中学物理难学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明确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及培养方法

   重点: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明确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及培养方法

   难点: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认识中学物理难学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包含于《中学物理教学论》教学大纲中

   五,考核形式

   考查

   六,成绩评定

   以考查成绩和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平时讨论,提问题以及其它各种反映物理研究理念,物理研究素养的表现)综合评定.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主要体现在:本课程做为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后续课程,设置本课程的原因是利用学生经过教育实践所获得的教学经验,督促,引导学生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对中学生的了解加以总结提升,并结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加以研究分析,从而使学员更好地将中学物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习惯与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中以讲授结合自学和讨论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利用学生各自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尝试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习惯与能力.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孟昭辉主编.《中学物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参考书:

   [1]论文范文制订.《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廖伯琴等编着.《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 李远蓉等编着.《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5]阎金铎,田世昆 主编.《中学物理教学 论》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1年5月

   [6]王力邦 主编.《中学物理教学 论》.(第一版).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7月

   [7]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物理? 第一册. (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2月

   [8]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物理 ? 第 二册. (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9]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1)?(必修)(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10]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编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第一版)广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1]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 上册. (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九,其它必要的说明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本课程作为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后续课程,以及利用学生经过教育实践所获得的教学经验,督促,引导学生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对中学生的了解加以总结提升,并结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加以研究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学物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形式与要求:依据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教学的形式拟定为讲授,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原因是:1,本课程的理论并不深奥,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明显的厌倦情绪,从而也产生明显的懒性;2,既有利于利用学生各自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尝试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习惯与能力.

   学时安排中机动以及复习等安排3学时

  

  

  

  

   《中学物理教学技能》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 笔 人:庄卫秋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学物理教学技能

   2,课程英文名称:Teaching Skills of Middle School Physics

   3,课程: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专业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物理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做为中学物理教学论的辅助课程.本课程通过将中学物理教学的具体技能分解进行教学,并结合对学生的训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才能较切实地将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更深刻学习并掌握中学物理教学,教育的理论,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的理念,更好地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与案例的分析与教学方案的设计,掌握一定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技能.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 第一章 物理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的新方法——微格教学(2学时)

   教学的内容:微格教学概述

   物理课堂教学技能分类

   微格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微格教学的基本程序,掌握微格教学的设计和教案编写的方法

   2. 第二章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4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的功能

   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

   教学语言的类型

   教学语言的应用要点

   教学语言技能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初步掌握物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

   3. 第三章 板书与板画教学技能(3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板书与板画教学技能

   板书与板画的功能

   板书与板画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

   板书与板画的形式

   板书与板画教学技能的应用要点

   板书与板画教学技能的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板书与板画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板书与板画的教学技能

   4. 第四章 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技能(3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技能

   教学活动方式变化技能的功能

   教学活动方式变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教学活动方式变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教学活动方式变化技能的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教学活动方式变化的功能与应用要点,初步掌握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技能

   5. 第五章 教学强化技能(3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教学强化技能

   教学强化技能的功能

   教学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教学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教学强化技能的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教学强化技能的功能与应用要点,初步掌握教学强化技能

   6. 第六章 导入技能(3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的功能

   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

   导入技能的类型

   导入技能的应用要点

   导入技能的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物理教学导入技能的功能与应用要点,初步掌握物理教学导入技能

   7. 第七章 讲解技能(5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的功能

   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

   讲解技能的类型

   讲解技能的应用要点

   讲解技能的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物理教学讲解技能的重要性与应用要点,应用要求,初步掌握物理教学讲解技能

   8. 第八章 提问的技能(3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的功能

   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提问技能的类型

   提问技能的应用要点

   提问的技能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物理教学提问技能的功能与应用要点,初步掌握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能

   9. 第九章 演示技能(3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的功能

   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演示技能的类型

   演示技能的应用要点

   演示技能的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功能与应用要点,初步掌握物理教学中的演示技能

   10.第十章 结束技能(3学时)

   教学的内容:什么是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的功能

   结束技能的构成要素

   结束技能的类型

   结束技能的应用要点

   结束技能的训练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物理教学中结束技能的功能与应用要点,初步掌握物理教学中的结束技能

   11. 第十一章 物理优秀课评析(2学时)

   教学的内容:"简单的磁现象"

   "变压器"

   教学基本要求:初步掌握物理课的评析方法,提高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水平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本课程做为中学物理教学论的辅助课程,实验应包含于《中学物理教学论》的课程中.

   五,考核形式

   考查

   六,成绩评定

   以考查成绩和平时成绩(包括微格教学,作业和平时讨论以及其它各种反映物理教学,教育技能的表现)综合评定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主要体现在:本课程把中学物理教学的技能分解为各项具体技能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对中学物理教学技能的认识更明确,深刻;同时结合对学生的训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较切实地将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可使学生更深刻学习并掌握中学物理教学,教育的理论,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的理念,更好地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与案例的分析与教学方案的设计,掌握一定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技能.此外,本课程教学采用讲授结合自学,讨论与训练的形式,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学生学习,掌握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多个阶段,多种形式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材分析和对中学生分析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案设计的方法.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王兆鸿主编.《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第一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参考书:

   [1]论文范文制订.《物理课程标准》(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廖伯琴等编着.《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 李远蓉等编着.《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5]阎金铎,田世昆 主编.《中学物理教学 论》(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1年5月

   [6]王力邦 主编《中学物理教学 论》(第一版)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7月

   [7]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物理? 第一册.(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2月

   [8]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物理 ? 第 二册.(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9]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1)?(必修)(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10]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编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第一版)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1]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 上册. (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九,其它必要的说明

   依据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形式拟定为讲授,自学,讨论与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对于一些物理课堂教学技能的要点,运用方法,注意问题,特别是对应的一些范例,主要采用讲授法;对于较简单,直观的内容,则以自学与讨论为主.经过教师的示范以及布置训练任务后,让学生学习把教学理论运用到对中学物理教学内容 或中学物理教学问题的分析上,并能根据中学生的基本实际来分析并拟定教学方案,然后进行训练.训练分为自我准备,自我训练,小组相互训练和教师指导的训练(包括微格教学)多个阶段,多种形式进行,因此也必须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训练小组,主动,灵活地进行训练,讨论与交流.

   学时安排中机动以及复习等安排4学时

  

   《现代物理与高新技术》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教研室

   执 笔 人:郭鸿钧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现代物理与高新技术

   2.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Physics and High Technology

   3.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4.适用专业:物理教育(本科)

   5.总学时:48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本科物理专业任意选修课,在学完物理专业基础课后开设本课.讲述的内容多与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成果有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学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所学物理理论知识在高新技术中的大量应用,从而起到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开阔知识眼界,激发发奋学习热情,坚定专业思想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按专题组织教学,每一专题涉及某一近代物理理论或某项与物理有关的高新技术应用.各专题相互独立,由多名教师每人分讲若干专题.讲述中注重讲清物理概念及其与相应高新技术的关系,讲清某项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对较难的数学推导和一些技术细节不做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根据课时和教师情况从下列专题中灵活选择:

   1,20世纪物理学和技术回顾与展望(2课时)

   2,半导体物理与技术(2课时)

   3,光学全息与信息处理技术(2课时)

   4,广义相对论原理与应用(4课时)

   5,天体物理(4课时)

   6,空间物理与技术(2课时)

   7,纳米材料及其应用(2课时)

   8,膨涨的宇宙(4课时)

   9,声学与技术(2课时)

   10,扫描探针显微镜(4课时)

   11,等离子体物理与技术(2课时)

   12,生物物理与技术(2课时)

   13,物理学与军事技术(2课时)

   14,激光与技术(4课时)

   15,现代记录技术(2课时)

   16,信息科学与技术(2课时)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任选课,采用期末学生自选题目,写一篇有关近代物理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的小论文的考查方式.

   五,成绩评定

   根据平时考勤和小论文综合考评,评定成绩.

   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内容有很多与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成果有关,是物理学家们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杰出代表,是创新过程的极好实例.在教学中注意讲清概念,理论,技术的关系,创新思路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物理大师们创造性思维的历程,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现代物理与高新技术》,何宝鹏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参考书:

   1,《大学物理-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蔡枢,吴铭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2,《近代物理学进展》,张礼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 笔 人:林育曼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C++语言程序设计

   2.课程英文名:C++ programming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物理学(师范类)

   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上机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程序设计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当前面向对象方法已取代结构化方法成为程序设计领域的主流技术,这是程序设计发展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C++语言为工具,向学生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与上机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语言与程序设计工具三方面受到严格,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更系统,更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 程序设计与C++语言的初步知识(2学时)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了解)

   1.2 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与语义(了解)

   1.3 C++程序的基本结构与上机步骤(掌握,学会)

   1.4 C++程序的构造过程(理解)

   2.第二章 基本数据类型(6学时)

   2.1 数据类型的基本概念(理解)

   2.2 单词的分类(理解)

   2.3 基本数据类型(理解)

   2.4 运算符与表达式(理解)

   2.5 类型之间关系(掌握)

   3.第三章 基本控制结构(6学时)

   3.1 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掌握)

   3.2 选择结构(掌握)

   3.3 循环结构(掌握)

   4. 第四章 函数 (8学时)

   4.1 函数的建立与使用(掌握)

   4.2 函数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之间的通信(理解)

   4.3 C++语言函数的特点(理解)

   4.4 C++语言的模块机制(理解)

   4.5 标识符的作用域(掌握)

   4.6 变量的生存期(掌握)

   4.7 递归程序设计(掌握)

   4.8 C++语言的库函数(学会)

   5.第五章 类与对象(6学时)

   5.1 类作为构造函数的基本单位(理解)

   5.2 C++语言类的定义(掌握)

   5.3 对象的创建. 初始化与消失(掌握)

   5.4 关于类与对象的讨论(理解)

   6.第六章 复合数据类型(8学时)

   6.1 指针(掌握)

   6.2 引用(掌握)

   6.3 数组与字符串(掌握)

   6.4 字符串(掌握)

   6.5 动态内存分配与释放(掌握)

   6.6 可能产生的内存问题(理解)

   6.7 函数指针(掌握)

   6.8 结构与枚举类型(掌握)

   6.9 复杂数据结构的构造实例——用链表实现的堆栈(学会)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微型计算机

   软件环境: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Visual C++程序设计语言

   由于每个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实验前要求学生一定要先了解实验目的,内容,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交实验报告.

   本课程的实验共9个,每次实验2学时,共18学时;具体学时安排表如下:

   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学时 一 Visual C++的基本操作 2 二 Visual C++程序设计基础 2 三 编制分支结构的程序 2 四 编制循环结构的程序 2 五 使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 2 六 数组的使用 2 七 指针的使用 2 八 引用 2 九 链表的使用 2 五,考核方式

   1.本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

   六,成绩评定

   学期总评分 等于 考试成绩(70% )+平时成绩(30%)

   其中:平时成绩(30%) 等于 作业成绩(15%)+实验成绩(15%)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算法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展问题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阅读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李师贤,李文军,周晓聪.《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书:

   [1] Bruce Eckel (美)着.《C++编程思想》(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林锐.《高质量程序设计指南——C++/C语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 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美)贝尔实验室(Bjarne Stroustrup)着, 裘宗燕译.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5] Microsoft公司〔美〕着,希望图书创作室 译.《Microsoft Visual C++ 6.0语言参考手册》.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 笔 人:黄镇建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

   2.课程英文名称:

   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4.适用专业:物理学

   5.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是物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基本操作,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了解应用程序的编程技巧,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学时物理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学时物理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大学物理少学时第2版引用文献:

[1] 大学和大学物理论文怎么写 大学和大学物理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大学和大学物理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和大学物理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物理实验论文范文 网络教学和大学有关硕士论文范文2万字
《计算机病毒论文参考文献资料》word下载【免费】
大学物理少学时第2版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