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幸福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幸福心理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6

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

幸福心理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
  2. 第二篇幸福心理学论文样文: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
  3. 第三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模板: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
  4. 第四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例:幸福能力及其培育
  5. 第五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格式: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

★100篇免费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

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幸福心理学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选题

国外现代幸福感研究源自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与测量完善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研究显示出深入化、系统化与应用化的发展态势.

现代幸福感研究基于快乐论与实现论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显现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技术体系,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主观体验,而心理幸福感则把幸福感理解为人的潜能实现,从人的发展角度诠释幸福.两种研究线路体现出主观与客观的冲突,快乐与实现分歧,感性与理性的对峙.在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幸福感是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主观与客观统一,因此,整合不同理论模型与测评技术具有理论建设与应用拓展双重价值.

鉴于目前尚缺乏融合幸福感多元化理论,整合不同概念模型以及比较分析不同测量技术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致力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与测评指标整合,在整合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编制多方位、多测度、多功能《综合幸福问卷》(MHQ),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9个维度,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MHQ结构以及信度、效度,达到心理测量标准.

最后,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新型科学,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促进幸福感研究的应用.

第二篇幸福心理学论文样文: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

幸福感是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素质或状况的满意程度.幸福感作为一种人类终极追求的心理活动,自然会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文化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对幸福感的感受方式必然要受到自己所在文化的模塑,另一方面,心理学对幸福感的考察方式、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也必然陶铸于自己的文化模式.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所理解的幸福感可能受限于他自己的文化框架,而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学家可能透过文化的框架看到的是有限视角下的幸福感.因此,对心理学研究者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深入探查幸福感的心理文化属性,进而在比较与融通中进行幸福感的本土原创心理学研究.

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濡染于西方文化.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下幸福感的外部模塑观注重幸福感的外部引动机制的研究,幸福感的认知观则强调认知因素在个体获得幸福感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西方人文心理学研究取向下幸福感的潜意识观从不幸福感的角度切入对人类幸福感的理解,幸福感的人本观从人类本有的潜能的视角来理解幸福感,而超个人心理学则开始关注精神维度与幸福感的关系.新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则相继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虽然目前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是,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困惑和难以超越的局限.主要表现在:1.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回归本心本性的问题,2.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身心统一的问题,3.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处理自我的问题,4.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知情意整合的问题.

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中,同样有关于人如何达于内心幸福、安宁、康乐的解释、说明和技术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心理学“乐”的思想中.儒家的“孔颜之乐”、道家的“至乐”、佛家的“涅槃之乐”中都用“乐”来表明一种人生最美好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中国传统心理学中“乐”的思想具有以下特征:1.“乐”是源于境界不断提升后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2.“乐”是知情意合一的整体性结构,在三者之中,情感因素是将三者整合成整体的决定性因素,3.“乐”是个体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后才能获得的情感享受.

“乐”代表了中国传统心理学对幸福感的解读视角,而西方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则代表了西方心理学对人类幸福感的理解方式.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前者注重幸福感的应然诉求,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幸福感的实然描摹,2.前者重在对幸福感知情意合一的心理状态进行解析,而后者则更注重对幸福感进行知情意分离式的说明,3.前者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纵向提升的意蕴,而后者则彰显西方文化注重横向比较的色彩,4.前者强调幸福感是由“心”而生的内求性特征,而后者则更加侧重于幸福感外部引动的外求性特点,5.前者认为个体幸福感的最高层面是以超越自我的限定为标志,而后者则在幸福感的研究中一直把自我作为幸福感最坚实的基础.

对西方心理学中幸福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对中国传统心理学中“乐”的思想的探查与梳理,主要是想弄清楚幸福感的心理文化属性,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幸福感研究的根源性的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幸福感理论才能真正对中国人的幸福感进行有效的描述、测量、干预和引导.以中国传统心理学“乐”的研究结论为基点,以西方的幸福感理论为参照,初步将建构的幸福感理论称为“主体幸福感”理论.主体幸福感是个体通过体认天道而获得的安然舒适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着个体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主体意识(主要是情感意识)不断完成与实现过程中而获得的内部情感体验,且这种体验具有层级性的特点.主体幸福感理论认为个体的幸福感是一个在追求身心之安然舒适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是个体与自己、他人、自然之间相和合的过程,是以个体内心本有的情感为出发点,不断实现情感超越的过程.个体的幸福感从低到高依次为:己和幸福感、人和幸福感和天和幸福感,三个层面向上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内在情感.

主体幸福感理论模型是以西方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为参照,以中国传统心理学关于“乐”的思想为理论生长点,建构出的本土幸福感的原创性理论.这种理论性的建构只是对中国本土幸福感理论建构的一种尝试,也希望能有更多本土原创幸福感理论的出现.

第三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模板: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

幸福研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的哲学家和*学家们就非常注重对幸福思想的关注,对幸福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经济学与*学之间的血亲关系使得早期经济学继承了*学的价值判断传统,以促进人类幸福为当然使命.经过多代经济学家们的努力,幸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随着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学逐渐用偏好和效用取代幸福,走上了一条注重财富增加和收入增长的道路,忽视了对幸福本身的研究.幸运的是,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在“经济增长至上”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引起了经济学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随后,1974年,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提出了“幸福悖论”,“生活质量”和“幸福悖论”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经济学家们对幸福研究的重新关注.之后,经济学领域的幸福研究便迅速的发展起来.

国内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幸福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也只有短短三十年的历史.由于发展的历史比较短,该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对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来说,总结性研究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因为通过总结性的研究,我们能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着这样的目的,本文对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剖析解读了目前经济学领域幸福研究的发展阶段、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很多词语都可以用来表示幸福,从国内幸福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经常使用的词语有:幸福、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幸福指数等.虽然学者们习惯使用不同的词语进行研究,但都属于幸福研究的范畴.为了全面搜集国内经济学领域有关幸福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当当网等图书网站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目录查询系统以及中国期刊网为搜索平台,以“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幸福”为题名,搜索1981年以来幸福研究领域的有关图书和论文.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我们排除了医学领域的幸福研究成果,所以搜集到的文献大部分都属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内容.本文从整体上以及分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幸福三部分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了幸福研究的发展历程,阐明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的幸福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领域的幸福研究有三个主要内容:是构建幸福指标体系;二是对居民的幸福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并从整体上分析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三是分析单个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分三个章节(第4章、第5章和第6章)详细梳理了经济学领域幸福研究三个主要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第4章分为两块,一是分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和幸福指数指标体系两部分介绍了国内学者构建的幸福指标体系,然后介绍了幸福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二是介绍了经济学领域幸福研究中常用到的计量分析方法.第5章整理分析考察我国居民幸福水平现状的有关文献.本章从国家、省市以及个体三个层面梳理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第6章梳理了关于单个影响因素与居民幸福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收入、失业、通货膨胀、政府支出、城市化、环境、社会资本和社会失范.

在总结国内经济学领域幸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有序概率回归对社会人口学因子、生活各领域的满意度因子和收入因子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1)社会人口学因子中,性别、教育和工作状况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我国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幸福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倾向于报告更高的幸福感;选择不参加工作群体的幸福感高于有工作群体的幸福感.(2)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等七个生活领域满意度因子对居民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家庭关系满意度、住房满意度、个人健康状况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和社区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感只有很微弱的影响作用.(3)关于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显示:不考虑相对收入的影响时,不管是用个人全年收入还是家庭全年收入来衡量绝对收入,绝对收入对幸福感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当考虑相对收入效应后,绝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会减弱,但是对幸福感的影响仍然显著;不管是用个体对自身的收入进行评价衡量相对收入,还是采用所在地区的平均收入作为相对收入的参照系衡量相对收入,相对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都很大.(4)对于整体居民来说,收入差距对其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但是,当把居民分为城镇样本和农村样本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差距显著的影响其幸福水平,收入差距越大,居民的幸福感越低.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虽然收入差距与他们的幸福感也呈负向相关关系,但这一关系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

第四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例:幸福能力及其培育

尽管现代社会一直在强调幸福,但是人们经常处于一种认为他的行动有利于他的幸福和自利这一幻象中,金钱、名誉和权力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刺激品和目的,成为幸福的替代物,人们追求一切事情,唯独忽略了他自身的生命存在状况.上个世纪末,心理学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惊醒人们有关幸福的迷梦,大量的数据表明,金钱、权利、地位、美貌等外在因素于幸福而言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内在因素才是影响幸福的关键,幸福与人自身的能力直接相关.在“外在因素决定不了人的幸福”这一实证研究获得学者的广泛认可和寻常百姓的逐渐接受后,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呢?什么能力的发挥才是通往幸福的通途呢?如今,焦虑不安的盛行让人类解答这一问题的渴求变得愈加强烈,人们期待着幸福理论从“观念的世界”步入“生活世界”,盼望着“幸福能力”的概念从遮蔽走向澄明,引领众人走出歧路,步入柳暗花明之境,对幸福能力的研究已成为了专家学者们不能推卸的时代责任和重大使命.

研究幸福能力必须从探讨幸福开始,但在现成论的思维方式下,幸福被纳入到一种简单化的心理形式或认识框架之中,幸福在研究者那里成为凝固的实体,且有关幸福的论述虽千人千词但并无定论,坚持生成论的哲学立场是目前幸福研究实现突破的必然选择,我们幸福研究的发问方式应该从“幸福是什么”这一经典言说方式转向“幸福意味着什么”和“如何获得幸福”这一意义丰盈的实践话题,从而实现探究幸福的生成论转向.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91976.html

在过往的研究中,人的需要问题常成为探讨幸福问题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的需要产生于人性、人的本质,而人性和人的本质来源于人的生命,人性不是固有的,而是不断生成的,人自身生命的存在是人性生成的背景,生命的存在理应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出发点和马克思人学生成论视角下幸福理论中的逻辑出发点与价值旨归,以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幸福的内涵是人所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更为完满,“是人生命存在的一种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渡”,生命活动方式是实现幸福的基石,更合乎内源性发展需要的生命活动中所形成的生命存在体验是幸福的根本意蕴.作为生命活动所体现的一种能力,幸福能力与生存能力、道德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它是以更新生命活动方式、改变生命存在的多重世界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超越遗传因素和生活境遇的限制,不断实现内源性发展需要的满足,获得生命存在的某种完满体验并将其拓展,不断地将生命存在推向整体完满的本领.

幸福能力并非天生具有,幸福能力结构也并非一成不变,其要素成分也是随着个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断发展的,我们既需要静态解剖幸福能力的一个截面,同时也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对幸福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幸福能力结构由“运作维度”和“内容维度”、“目标维度”三个独立的维度组成,而每个维度包含不同的成分.从运作维度来看,幸福能力的结构由发现幸福的能力、获得幸福的能力、拓展幸福的能力等三种成分组成;从“内容维度”来看,幸福能力结构包括个人外在生活的幸福能力、个人内在精神生活的幸福能力和社会生活的幸福能力等;从目标维度来看,幸福能力的结构由导向积极愉悦的幸福之能力、导向自我实现的幸福之能力、导向自我扩展的幸福之能力等三种成分组成.在人生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不同境界中,幸福能力及其结构呈现了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幸福能力结构发生与发展需要动力来源,人具有本能驱力去促进幸福能力结构的生成,生活中无法逃避的众多矛盾也迫使人们发展幸福能力,但从根本上来说,心理内驱力是幸福能力结构生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而生产性人格是这种心理内驱力形成的基础.生产性人格体现了人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环境的相互创造性关系,它是以人自身发展为目标的人格,是不断满足人内源性发展需要的人格,创造性、理性、自由自觉以及爱是这种人格的最主要的特点,离开了生产性人格,幸福能力的发生和发展也就没有了源头活水.

生命活动方式直接决定了人的生命存在状态,而生命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又取决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命活动模式,因此生命活动模式是人实现幸福的关键.幸福能力不仅体现在建构出更美好的生命活动方式并进而改善生活方式,建构出更符合内源性发展需要的生命活动模式,同时也内含对破坏性的生命存在活动的觉察和解除.破坏性的生命活动模式一旦形成就拥有了自动运作的力量,它就是幸福的重要障碍,它的解除是建构幸福的生命活动模式之前提和基础.

幸福能力作为一种活动能力,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育.幸福教育主要包括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等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三者关系中,幸福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正确的幸福观和良好的幸福品质是幸福能力的基础,它们只有转化为幸福能力,才能让人们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将幸福的观念和品质深植于人的内心,只能说是给受教育者指出了获得幸福的一条途径,但最终并不一定会使其一生处处绽放幸福的花朵,幸福能力理应成为幸福教育的落脚点.幸福能力的培育绝非一蹴而就的,它是各方面配合的结果,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五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格式: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

这是一篇以理论研究为主的论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的目的,并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正式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解析,在界定积极心理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心理学出现积极转向的内外在原因.探究了积极心理学与中国传统庄子文化间的关系,揭示了世界文化的相通性.概括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的三个研究领域: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第二部分内容论述了积极心理健康.这部分既简单交代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对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了补充,剖析了积极心理健康在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上的新观点.第三部分内容详细论述了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比较深入的三种积极品质——主观幸福感、乐观和希望.一方面概述了这三种积极品质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为积极心理学研究其它积极品质提供了理论框架.第四部分内容是积极心理学和当代企业管理.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特点在于把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进行了结合,提出了以员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积极管理理念.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如文献法、比较法等,对这一世界性的心理学运动进行了理论梳理,同时对这一理论在心理健康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概括起来看,本研究在系统化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理论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及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庄子思想的分析比较,尝试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

“积极心理学是促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这不仅仅是积极心理学的宣传口号,也提示心理学研究者一方面致力于研究怎样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要致力于研究人类如何变得积极的机理.只有当心理学真正做到了这二个方面,才有可能使人类和社会获得真正的繁荣.

本论文可用于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幸福心理学引用文献:

[1] 优秀幸福心理学论文题目 幸福心理学论文题目怎样定
[2] 幸福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幸福心理学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幸福心理学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幸福心理学论文框架如何写
《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幸福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幸福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