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自然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自然地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自然地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8

自然地理论文范文

自然地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自然地理论文范文参考: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
  2. 第二篇自然地理论文样文: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
  3. 第三篇自然地理论文范文模板: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
  4. 第四篇自然地理论文范例: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
  5. 第五篇自然地理论文范文格式:《诗经》郑、卫诗歌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自然地理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自然地理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自然地理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自然地理论文范文参考: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

随着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水土保持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水土保持区划又是水土保持规划等工作的关键和前提,但是,在新时期的要求下,全国性及大尺度区域水土保持区划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是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分区基础上,重点解决水土保持区划二、*区划分的体系、方法和功能等问题.本文是在系统总结相关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我国自然地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特征,充分考虑区域水土保持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二、*区分区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提出了水土保持功能类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数据上报系统获取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统计分析(SPSS、MATALAB)等技术手段进行水土保持区划二、*区的划分,并进行了*区功能定位,根据*区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提出分区防治技术途径.选择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区作为典型区进行了实例研究.旨在为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研究思路与成果如下:

(1)明确了水土保持区划理论基础与原则;水土保持区划是部门综合经济区划,与我国已经完成地貌、土壤、林业等区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划以自然地理分异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等为基础;以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主导因素和综合性相结合原则、区域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和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原则等为区划原则,在相关区划(分区)的等级层次体系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二、*区的目标和任务.

(2)构建了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和方法.结合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影响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区划二、*区的指标体系由自然地理要素、水土流失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4个方面组成,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结合水土保持区划原则,提出采用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技术途径,确定了以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人工神经网络(SOFM)、空间叠加、现状评价和专家判别等水土保持区划方法.提出了以县级行政区作为区划基本单元.

(3)水土保持区划二级区划分.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二级分区依据,二级区划分指标包括特征优势地貌及海拔、水土流失类型及强度、水热指标等参考共性指标.提出了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途径.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实例,选取多年平均降雨量、林草覆盖率和强度以上侵蚀强度比例等5个主导指标,通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西北黄土高原区分区5个二级区.采用空间叠加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SOFM)分析的方法进行南方红壤区二级区分区实例研究,选取多年平均降雨量、≥10℃积温、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6个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初步的8个二级区:选取多年平均降雨量、平均径流量、>,15°,坡度面积比例、轻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山地面积等9个指标进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SOFM)聚类,将南方红壤区划分为8个二级区:通过对南方红壤区的空间叠加和人工神经网络聚类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专家判别等方法将南方红壤区分为8个二级区.

(4)水土保持区划*区划分.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分区依据、指标选择原则和区划方法.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例进行水土保持区划*区划分研究,并采取了按划定的二级区和按要素2种技术方案就行了对比研究.构建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地理要素、水土流失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的共24个指标.以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相结合方法进行每个二级区的*区划分,得到西北黄土高原区*区方案一.以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和空间叠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按要素划分*区,得到西北黄土高原区*区方案二.通过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对比,结合专家判别等方法将西北黄土高原区分为16个*区.

(5)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与分区防治.提出了水土保持基础功能8类,并提出了内涵及界定条件;构建了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结果得到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功能重要性评价图,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到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图,将综合评价图与*区方案叠加,确定了西北黄土高原区每个*区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根据*区的主导功能提出了分区防治技术途径.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95435.html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分析,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二、*区目标和任务,构建了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通过实例探索了主导指标、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人工神经网络(SOFM)、空间叠加和专家判别等区划方法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可行性;提出了以水土保持主导功能进行*区定位和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不同的分区提出防治技术途径.为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和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第二篇自然地理论文样文: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

论文在两个对比分析,即我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知识环节(笔试)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户外测试)对比,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和澳门两岸四地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的现实,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即注重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忽视、轻视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意识缺乏,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相脱节的实际,提出了“地理实践素养”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概念.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倾向性、地理实践能力及地理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四个维度剖析了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结合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与地理教育目标,从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

要培养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必须清楚我国教育的大环境.学习是学生经验获得和改造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人类经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学校经验获得不能背离人类经验获得的基础.论文在分析个体经验与隐形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学校的出现在提高经验传递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行分离这一与生俱来的缺憾.学校教育如何减少或克服这一缺憾,实现知行结合论文在系统对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验”的概念.“完善经验”描述了经验形成与发展的理想状态下,良性的、优化的经验获得与形成过程.它基于经验之间相互的联系,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完善经验的价值取向不是培养“知识人”,而是培养“生活主体”.基于完善经验的教育在改造学生认知经验、行动经验与情感经验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完善经验教育变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在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实,作者从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创设四个维度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

要培养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必须了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况.二十多年从事和研究中学地理教育,作者对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量化感性认识,作者针对初、高中各个年级阶段,依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四套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作者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兴趣、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和实际表现)、地理实践意识五个维度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在湖北、江西两省11个学校,44个班级发放,发放问卷合计2016份.问卷发放时考虑到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省级重点中学、县市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平衡,兼顾到学校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数学统计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总体的结论是:在中学各个年级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经历非常少.学生对地理实践的兴趣很高.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的程度值比实际表现出来的程度值要高出很多.学生地理实践意识比较淡漠.结合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访谈,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

如何培养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作者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重点阐述了该框架体系地三个方面:即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其中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方法是阐述的重点.依据中学地理分类的特点,重点从自然、人文、区域三个角度对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在科学观察的方法,野外考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论述了人文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访谈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区域地理初中阶段侧重于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问题,作者结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中外地理教材对比分析、课堂观察、论文资源收集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和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探讨了自然、人文、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策略.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是基础,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是薄弱环节.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将具体的策略和案例结合起来,侧重于尊重学生人文地理经验的形成规律,加强人文地理观察、记录、分析、展示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以前两者为基础,初、高中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确定区域方位、辨识区域事象和概括描述区域特征的能力.高中阶段注重以学生身边的区域问题为切入点,以掌握区域实践方法为核心,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然地理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自然地理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自然地理论文范文选题

第三篇自然地理论文范文模板: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

全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动已进入新一轮的繁荣,截至2004年底,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存量总值为2132.88亿美元,到2005年6月底,外资以各种方式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750家,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投资热潮的掀起使得各地对投资环境的改善进入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小环境中,学者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以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5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在对各个子系统分别选取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招商引资的经济环境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政治法律子系统和自然地理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的31个地区为研究样本,主要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06》等数据资料,赋予样本相应的指标值.对于各个子系统的指标,主要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筛选,选出与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相关程度较强,但彼此间的相关程度又较弱的指标,组成新的指标体系,分别建立利用外资和利用内资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第9章,综合运用前几章的指标筛选结果,建立了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被选出的指标与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权重为100的基础上,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对象性评价方法对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对于31个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并依据地区得分对地区进行排序和分类.在对地区的投资环境子系统进行评价之后,对于31个地区总体的利用外资投资环境和利用内资投资环境进行了分类和评价.把31个地区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分成了4类:投资环境优秀型地区,投资环境优良型地区,投资环境不均衡型地区和投资环境落后型地区.通过评价和分类,每个地区都可以找出本地区的区域投资环境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投资环境的策略.

第10章是实证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黑龙江地处东北地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在中国提倡和鼓励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下,黑龙江省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因此,选取黑龙江进行实证研究对于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特殊的意义.论文首先对黑龙江当前的投资环境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5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黑龙江的招商引资情况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两个方面是:1995-2005年黑龙江招商引资的纵向对比和2005年黑龙江与中国其他30个地区招商引资的横向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纵向看黑龙江的招商引资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引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改观;横向看黑龙江的招商引资情况却不容乐观,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都处在落后的地位,利用内资也由于优惠政策的匮乏而收效甚微.

通过对第9章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黑龙江的基于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的评价是,总体看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但是却有较强的社会文化竞争力和自然资源竞争力.因此黑龙江的投资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相应的改善原则应当是,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劣势因素,逐步变劣为优.

第四篇自然地理论文范例: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主体,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由大规模的抢救性建设阶段进入到科学集约型建设阶段,生产和管理部门碰到了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已建立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还存在保护空缺如何定量评价保护价值,科学晋级已建设的大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哪些需要重点投资、优先建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空缺分析评价的研究,旨在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科学晋级、优先建设、空缺分析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方法上的探讨与分析:为生产、管理部门今后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开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利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由4个层次29个指标所组成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和各指标综合权重.

(2)选取公认度较高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作为本底资料,充分考虑我国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相对完整性特征及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各类专项区划方案,借助GIS技术,运用图像迭代法进行了我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将我国共划分为3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33个自然保护地理区,311个自然保护地理单元.

(3)利用“快速聚类”和“黄金分割选优”理论与方法,以自然保护地理区为分区评价单位,制定了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的档位区间和赋分标准,定量评价了各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到了2个自然地理地区和15个自然保护地理区的评价指档位区间和赋分区间,得到了374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指数序列,并计算确定了各自然地理地区、自然保护地理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国家级标准指数.

(4)通过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群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空缺和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有185个自然保护区地理单元内无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存在保护保护空缺,其中146个处于森林主要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没有建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急需建设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有橿子栎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枥林,青冈、铜钱树林等37种森林植被群系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二回原始观音座莲、贡山三尖杉、巨柏、元宝山冷杉、萼翅藤、报春苣苔、油楠、长喙厚朴、宝华玉兰、小钩叶藤、海南梧桐、海南椴等5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白头叶猴、岩雷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1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森林动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

(5)针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结合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指数评价结果,建议对107处省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合并升级、扩建升级的调整,建议新建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以达到构建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更为合理布局的目标.

(6)结合自然保护小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念首次提出确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7)根据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优先重点建设选择原则,结合保护价值评价和空缺分析结果,建议目前阶段对166处森林类型保护区进行优先重点建设.

第五篇自然地理论文范文格式:《诗经》郑、卫诗歌研究

《诗经》郑、卫诗歌是西周和春秋时期郑地和卫地的诗歌,记载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反映了先秦时期郑卫地域的风俗文化和地理特点.现代对《诗经》郑、卫诗歌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本文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诗经》郑、卫诗歌进行全面地研究分析.

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诗经》郑、卫诗歌产生的地域,辨析了《诗经》郑、卫诗歌与气候、地理的关系.《诗经》郑、卫诗歌产生于周代的郑国和卫国.卫国在周初被划分为邶、鄘、卫三地,“三监之乱”后三地合一,但《诗经》中仍保存了邶、鄘、卫三风,因此有必要对三监史事进行辨析.本文认为三监联合殷商旧族叛乱的原因是管叔、蔡叔对周公摄政心存不满,殷商旧族残余势力反抗性强.所谓“三监”应指管叔、蔡叔和武庚.三地的方位分别为:邶在朝歌北方,鄘在朝歌南方,卫在朝歌东方.在地理气候与《诗经》郑、卫诗歌的关系方面,郑、卫风诗产生时期的气候条件不同:卫诗主要产生于西周中后期,此时气候较为寒冷;郑诗主要产生于春秋时期,此时气候较为温暖.本文认为寒冷干燥的气候是形成卫诗忧思伤怀情绪风貌的重要原因,温暖湿润的气候使郑诗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浪漫轻松、自由欢快的诗歌风貌.自然地理影响了诗作风貌,诗歌又反映了自然地理的状况.不同的自然地理状况决定了卫、秦风诗中不同的文学景观,造成了风诗中体现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习的差异;郑诗则反映了春秋时期郑国的地形特点、河流分布及树木植被等自然地理状况.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诗经》郑、卫诗歌中蕴含的地域风俗文化.郑、卫诗歌展现了丰富深厚的地域风俗文化:在婚恋风俗方面,卫地的桑林祭祀传统与男女聚会结合,这一风俗文化源于古人同感共通、交相互感的世界观.水边修禊风俗与自由宽松的社会风气结合,形成了郑国独特的婚恋文化.郑、卫风诗均表现出尚武风俗,卫诗中的尚武风俗根源于卫地遗留的殷商文化,郑诗中的尚武风俗与郑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地理位置和君主的好战思想有关.郑、卫风诗中表现出的审美风俗有以硕大为美、服色尚白、及喜用玉石等.以硕大为美是受到东夷文化的影响,服色尚白是受到殷商遗俗的影响,用玉风俗则是受到周代流行文化的影响.郑、卫诗歌还表现出了不同于其它地域风诗的饮酒风俗.《诗经》卫诗不仅反映了静态的风俗文化,而且展现了商、周两种思想文化的胶着碰撞,这在以讽刺批判为主的刺淫诗和违礼诗中表现尤为明显.

第三章分类别对《诗经》郑、卫诗歌的主题进行研究,从而客观地分析了郑、卫风诗的主题面貌.在主题分类中,将《邶风》归纳为婚姻爱情诗、政治和出仕诗、贬刺诗等几类,将《鄘风》归纳为讽刺诗、赞美诗、婚姻爱情诗、忧思诗等几类,将《卫风》归纳为讽刺诗、赞美诗、征战诗、婚姻爱情诗、忧思诗等几类,将《郑风》归纳为婚姻爱情诗、贵族赞美诗、讽刺诗、唱和诗等几类.对部分诗歌主题进行了创新性阐发,并从整体上归纳每一国风的主题特点,探讨郑、卫诗歌的整体思想风貌.

第四章对郑卫之音及卫诗分编排序原则进行了探讨.对“郑卫之音”的讨论由来已久,本文结合历史评价和前人已有研究成果,首先对郑卫之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系统全面地分析了郑卫之音的音乐特征,根据音阶、节奏、技巧、表演特点、与内容的关系等将之归纳为七个方面.又进一步追溯了郑卫之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郑卫之音起源于地域遗留的夏、商音乐歌舞,经过殷商萌芽期、产生形成期、繁荣发展期和兴盛远播期四个阶段,最终成为了诸侯国间流行的民间音乐的代表.本文认为郑卫之音突破了雅正之规,易造成民众思想散漫,不利于周代政权的稳固,儒家的批判态度主要是从维护巩固周代统治角度出发的.对邶、鄘、卫三风的分编排序原则,本文认为三风是根据音乐曲调划分的,后人在编辑整理过程中还根据其与周礼的关系进行了排序,这一排序原则是由编订整理《诗经》的周代史官、乐官的思想决定的.

第五章对郑、卫诗歌的艺术风貌进行了讨论.本文归纳总结了郑、卫诗歌的题材和艺术特征.郑诗的题材和艺术特征表现在:第一,《郑风》中的婚姻爱情诗所占比例较大,诗歌风格率真自然、欢愉轻松,既不受礼的约束,也没有过分狂放大胆的表现.第二,《郑风》在句式结构和助词使用上出现了新特点:和其它风诗相比,具有明显的句式变化,诗句结构体现出散文化、叙事性特点;有较多助词的使用,且绝大多数为语气助词.第三,郑诗感情基调自由欢快、轻松愉悦.卫诗在题材和艺术方面的特征表现在:第一,对贵族生活进行了多方位全面的展示.第二,人物描摹精当细致,刻画细微传神,为《诗经》体物写人之冠.第三,感情基调忧伤,体现愤讥沉郁情感的诗歌数量多、比例大.

第六章为个案研究,主要对《邶风·,简兮》和《鄘风·,桑中》两首诗的主题评价进行了历时性探讨,考查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阐释,归纳学者的典型观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风貌.《邶风·,简兮》的主题阐释可以分为:唐前“社会功能说”、宋代“自嘲说”、清人“自伤自责说”、现当代“爱情说”等四个阶段观点.《鄘风·,桑中》的主题阐释可以分为:文学功用观念下的“刺奔说”、理学背景下的“淫诗说”、从文本出发的“爱恋情诗说”,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原始习俗说”等四个阶段观点.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自然地理论文范文资料.

自然地理引用文献:

[1] 自然地理方面论文选题 自然地理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题目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自然地理类论文参考文献 自然地理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自然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自然地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自然地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