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人口统计论文范文参考 人口统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人口统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9

人口统计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人口统计论文范文参考:领导—下属人口统计特征的正向差异对心理契约破裂的作用机制研究
  2. 第二篇人口统计论文样文: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研究
  3. 第三篇人口统计论文范文模板: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
  4. 第四篇人口统计论文范例: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5. 第五篇人口统计论文范文格式: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人口统计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人口统计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人口统计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人口统计论文范文参考:领导—下属人口统计特征的正向差异对心理契约破裂的作用机制研究

员工对自身与组织之间的互惠责任的认知构成了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雇用关系的基础,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各种趋势——重组、缩编、对临时工依赖的增长、人口统计特征的多样化以及来自国外的竞争——对心理契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些趋势使得心理契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模糊,员工不明白自己与组织之间应该为对方付出什么,因为如今在大多数企业中,作为对工作努力和忠诚的回报的传统保证——工作安全性和收入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其次,动荡和不确定的现状使得企业很难按照它们对员工的承诺来履行所有的企业责任.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目前大多数员工都感到他们的心理契约没有得到充分地履行.随着企业缩编、重组和动荡的持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员工感到企业没有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内容,即体会到心理契约破裂.


https://www.mbalunwen.net/ufo/87634.html

本文最初的目的是探索引起员工心理契约破裂的因素,充分了解心理契约破裂是如何产生的.尽管已有大量关于心理契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是学者很少关注心理契约破裂的产生过程.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了解至关重要,因为心理契约破裂的感知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研究者发现心理契约破裂会减少员工对企业主的信任、对工作和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责任感以及留在企业的意愿.通过文献阅读,本文发现尽管领导不是心理契约中的直接主体,然而员工会将领导视作企业的*人,并且日常工作中领导的评估和决策会影响企业对员工的资源和奖励的分配,因此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及履行情况的感知都受其与领导互动过程的影响.而领导和员工的互动行为受到双方人口统计特征差异的影响,大量实证研究发现领导-下属的人口统计特征差异会影响双方的沟通、员工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及领导对员工的绩效评估等.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和心理契约破裂的理论研究,本文重点研究领导-下属人口统计特征的正向差异对心理契约破裂的作用机制,以及对这一作用过程的治理机制.本文致力于回答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领导-下属人口统计特征的正向差异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破裂本文以“员工绩效评估”代表正面效应,以“角色模糊”代表负面效应,检验这两者是否在“领导-下属人口统计特征的正向差异”与“心理契约破裂”之间起着*作用.第二个问题是,员工的认知需求特性对于领导-下属人口统计特征的正向差异对心理契约破裂的作用过程存在怎样的调节作用

本文在对以人口统计特征、心理契约破裂和认知需求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思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接着,综合运用相似-吸引理论、自我分类理论、地位不一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理论假设,构建了本研究的研究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样本,分别对研究模型中的*作用和调节作用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理论贡献、管理实践贡献、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角色模糊和员工绩效评估在领导-下属年龄的正向差异与心理契约破裂之间发挥着部分*的作用.首先,领导-下属年龄的正向差异通过影响员工的角色模糊,进而对心理契约破裂发挥作用;其次,领导-下属年龄的正向差异通过影响领导对员工的绩效评估,进而对心理契约破裂发挥作用;最后领导-下属年龄的正向差异对心理契约破裂产生直接影响.其中,领导-下属年龄的正向差异对角色模糊和员工绩效评估都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角色模糊对心理契约破裂亦存在促进作用,而领导-下属年龄的正向差异和员工绩效评估对心理契约破裂存在直接的抑制作用.

2.角色模糊和员工绩效评估在领导-下属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与心理契约破裂之间发挥着完全*的作用.首先,领导-下属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通过影响员工的角色模糊,进而对心理契约破裂发挥作用;其次,领导-下属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通过影响领导对员工的绩效评估,进而对心理契约破裂发挥作用.其中,领导-下属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与角色模糊和员工绩效评估均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角色模糊对心理契约破裂亦存在促进作用,而员工绩效评估对心理契约破裂存在抑制作用.

3.认知需求调节领导-下属在年龄和工作年限上的正向差异与角色模糊、员工绩效评估和心理契约破裂之间的关系.当认知需求高时,领导-下属年龄和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与角色模糊的正向关系减弱,领导-下属年龄和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与员工绩效评估呈正相关关系,领导-下属年龄和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与心理契约破裂呈负相关关系;当认知需求低时,领导-下属年龄的正向差异与员工绩效评估呈负相关关系,领导-下属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与员工绩效评估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减弱,领导-下属工作年限的正向差异与心理契约破裂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篇人口统计论文样文: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研究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全日制的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达到2385.6万人,这么庞大群体的一日三餐主要都在学校学生食堂消费.学生食堂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饮食服务,满足学生对饮食的需求,确保学生吃好、吃饱,同时也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营养,满足其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高校学生食堂的饮食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是学校后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食堂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精神状况,涉及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

目前,已有的对高校学生食堂的研究主要针对学生食堂存在的问题,从日常管理、成本核算和服务质量方面开展.本研究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以消费者行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紧紧围绕学生食堂管理工作,系统研究了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大学生餐饮市场细分、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评价和模型、生活型态与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系等问题,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提高学生食堂管理水平,建设以学生满意为导向的学生食堂管理方法提出了具体措施.

本研究通过对三年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调查数据的研究和对比,分析了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消费喜好和消费观念及其在不同人口统计下的差异性,据此总结出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7个主要特征;然后,以饮食消费行为、消费喜好和消费观念的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本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饮食消费需求,提高学生的食堂服务满意度,提高学生食堂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在菜品改进、食堂管理、新品种开发和员工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研究在食品相关生活型态(Food-Related Lifestyle,FRL)量表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将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分为7个构面,并以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该因子结构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两阶段集群分析方法,将大学生按不同的饮食生活型态划分为四个集群,即四个餐饮消费细分市场,分别为:饮食冷漠型、饮食享受型、饮食现代型、传统居家型.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各因子变量,有97.6%的集群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不同集群在满意度、态度忠诚、行为忠诚及部分饮食消费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各集群在人口统计变量的性别和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按饮食生活型态细分大学生餐饮市场,具有相当的区别效度,这个市场细分是行之有效的.

论文建立了高校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测量量表,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影响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子有:食堂产品感知、服务质量感知、就餐环境和就餐条件四项,并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进一步地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方法,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量表和因子结构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对高校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目标可靠性和整体拟合性,模型的四个影响因素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人口统计变量与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差异性检验发现,多数人口统计变量对满意度和忠诚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少数有影响的也不成规律,带有一定随机性,因为满意度和忠诚度与当时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管理(市场物价波动、学校对食堂的支持力度、食堂就餐环境的变化、食堂内部管理政策的调整、食堂员工技术的差异、学生个人特质等)都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可以认为,人口统计变量与食堂服务满意度和忠诚度没有显著的关联性.

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今顾客满意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以大学学生食堂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调查数据为基楚,利用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证明了学生食堂这类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为正向线性关系.同时,建立了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顾客满意度、态度忠诚及行为忠诚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验证.研究发现,饮食生活型态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和行为忠诚,间接影响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顾客满意度直接影响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同时也透过态度忠诚间接影响行为忠诚,饮食生活形态与态度忠诚之间没有直接影响.

本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和满意度理论,探讨大学学生食堂管理问题,提出了开展饮食消费行为调查使学生食堂的服务更贴近学生需求.通过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分析,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餐饮消费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食堂经营管理策略:①找准目标市场,实行差异化经营;②狠抓菜品质量,注重餐饮特色;③培育餐饮文化,树立品牌意识;④创新餐饮管理,服务学校师生.建立以学生满意为导向的学生食堂管理体系,抓住影响学生食堂满意度的短板,提高学生食堂的服务满意度,进而培育更多的忠诚顾客,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本研究对指导高校饮食工作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饮食消费需求;对于饮食工作者准确了解学生对学校食堂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把握影响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的放矢地改进学校饮食工作,着力提高学生食堂的满意度,提高学校饮食服务管理水平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的部分成果应用于西南交通大学学生食堂管理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篇人口统计论文范文模板: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

本文根据人口学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方法和实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系统地阐述了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有深远影响的观点.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因而人口结构状况及其变动,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着产业结构.

第二,建立人口预测模型,利用最新资料,确定模型参数,对中国未来65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进而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展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性特点.分析表明,中国人口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接近14亿的最高峰,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将日趋严重,如不采取有力措施,10多年后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社会抚养率较低、劳动力比较充裕的“人口红利”时期,但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将逐渐凸显,2020-2034年为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老龄人口比重将在2059年达到顶峰.

第三、从需求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必然带来消费需求及其结构的变动,从而直接对生产消费品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并间接对为消费品提供中间产品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此外,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快速膨胀.为造就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居住的社会环境,使老年人保持晚年身心健康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也都会对产业结构调整发生重大的影响.未来中国老年消费市场将十分庞大,2020年中国老年消费需求将占总消费额的17.2%.

第四、从供给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必然使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发生变化.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资源将继续增加,2010年将达到9.4亿人.此后开始回落,到2035年左右回到目前的规模水平.劳动力年龄中位数则将从2000年的33.6岁,迅速提高到2020年的40.5岁,2040年提高到43.8岁,此后,劳动力资源将面临短缺且老化的趋势.本文还比较了人口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指出钱纳里模型参数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并根据中国的数据,推算出中国“标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表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和GDP的提高,中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先升到2016年50.83%的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33.88%逐步上升,2039年后成为三次产业中的最大产业,2060年达59.82%.

第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中国,由人口年龄结构压力所引发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一般是通过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表现出来的,并进一步表现为人口迁移流动和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进而对各区域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反过来,各地区需要依据所处的人口形势,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只有区域产业结构经过合理调整和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影响因素的两个方面.

第六,从城市化角度探讨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与未来人口结构特点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探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城乡的差别,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以揭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并突显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中的差距,进而为产业结构调整指明方向.考虑到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特点,本文还从区域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各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区域人口经济特点进行划分,对各地区的产业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各地区未来人口的迁移变动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第七、为进一步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后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本文针对受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的医疗与生活服务行业、食品与生活用品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行业、教育行业做了较深入的探讨.

第八、妥善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协调,本文对有关的人口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属于人口经济学中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即老年人口经济学.通过统计方法与统计数据的利用,不仅使本学科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也为统计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第四篇人口统计论文范例: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在当前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家庭养老负担沉重的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服务缺位现象普遍,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日益凸显,亟需优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科学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以增强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购买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服务的目标.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创新性提出了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从老年人自理能力、家庭照护服务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慢性病患病情况三个维度出发,深化了当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创新性地提出了“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及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

第二,构建了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模型,并结合PADIS人口预测数据、CHARLS微观调研数据等,对未来我国城乡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规模进行预测.测算结果表明,城乡居家/社区+家庭病床的需求规模最大,医养机构需求规模也相对较高.因此,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则是顺应老龄化形势的必然要求.

第三,在系统研究青岛长期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综合借鉴吸取发达国家长期照护服务筹资机制的经验教训,统筹考虑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特征,提出了创新性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设想.

第四,参考借鉴国际ILO筹资模型,通过分别对人口统计与经济模型、收入估计模型、成本估计模型以及结果模型四个模块的构建,并基于宏观社会经济与人口统计数据、微观调查数据等资料,综合运用人口预测技术、政策仿真技术以及社会保险精算技术等,测算了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的筹资参数标准,并进一步分析了筹资参数变动的敏感性以及评估了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建立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1)城镇45+岁人口的社会养老服务总费用呈逐渐增长趋势,平均年增长速度为6.61%;其占全国财政税收性收入的比重也将不断增加,平均年增加幅度为0.14个百分点.其中:在2014年,城镇45+岁人口的社会养老服务总费用为4389.61亿元/年,占全国财政税收性收入的比重为3.45%;到2060年,将增长到81667.38亿元/年,占全国财政税收性收入的比重将增加到9.97%.

(2)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总划拨支付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额以及个体缴费总额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59%、5.87%和6.19%;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总划拨支付额占总筹资额的比重呈波动上升式趋势,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额以及个体缴费总额占总筹资额的比重均呈波动下降式趋势,其平均变化幅度分别为0.32个百分点、-0.17个百分点和-0.15个百分点.

在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总划拨支付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额以及个体缴费总额分别为1152.58亿元/元、1153.53亿元/元和1644.53亿元/元,到2060年将分别增长到32302.22亿元/元、15773.72亿元/元和25424.70亿元/元;在2014年占总筹资额的比重分别为29.17%、29.20%和41.63%;到2060年将分别为43.95%、21.46%和34.59%.

人口统计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口统计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人口统计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人口统计论文范文选题

(3)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人均划拨支付额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2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基金的划拨支付费率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划拨支付费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0.04和0.08个百分点.

在2014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人均划拨支付额度为937.85元/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划拨费率分别为1.59%和3.14%;到2060年,其人均划拨支付额度将增长到9732.23元/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划拨费率将分别增加到3.49%和7.02%.

(4)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下,45-59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者、45-59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者和60+岁个体的人均缴费水平均呈增加趋势,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4.32%、4.29%和4.59%;人均缴费费率也均呈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年增长幅度为0.02、0.02和0.03个百分点.

在2014年,该三类群体的人均缴费水平分别为888元/年、450元/年和669元/年,同期人均缴费费率分别为1.51%、1.51%和2.24%;到2060年,人均缴费水平将分别增长到6157元/年、3078元/年和5146元/年,同期人均缴费费率将分别增长到2.21%、2.21%和3.69%.

(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不仅是一种基于制度优化的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转移,个人缴费效果也非常显著,是提前应对我国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需求大规模上涨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的实施不仅能有效缓解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还能提高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购买能力,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提前应对我国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需求大规模上涨的有效措施和必然要求.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依托医疗服务资源整合,推进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筹资模式试行的政策建议.

第五篇人口统计论文范文格式: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继续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不仅得到理论研究者的充分关注,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

以内需增长为主导,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内需增长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性措施.当前,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换升级,加速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以利于扩大内需,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探讨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机理与影响状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正在进行的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并从微观保障水平和保障覆盖率两个方面对社会保障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状况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还利用来自湖南农村家庭的实际调研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感知和消费行为的效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多群组模型研究不同人群的收入感知、消费行为对社会保障变化的反应程度.文章中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分析.既利用了时间序列宏观数据进行分析,也利用了截面数据进行总体分析,还利用了个体调查数据分析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以及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文章始终采取城乡对比的方法,探究社会保障欠缺是否是造成农村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的主要原因.

本文研究结论认为,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不仅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消费不确定性,增加消费支出,也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但鉴于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以居民个人承担较大比例缴费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困难,必须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支持力度.首先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全面覆盖,切实解决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其次应尽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然后在广覆盖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养老、医疗、低保、救助水平,增加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福利项目的享有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享有权的差距.以社会保障“有差别的统一”为先导,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居民消费提高,加速和谐社会建设.

全文共18余万字,分六章展开.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文章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及制度变迁.本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的主要看法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应该是—个动态的概念,包含的内容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展.接着回顾了中国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对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进行了简单述评,并对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起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成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障建设的现状.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责任分担,效率、公平兼顾,权利与义务结合的“国家—社会保障”模式成为必然.然后对欧洲福利国家模式和社会保障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日本、德国、法国为例,简单概述了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借鉴作用.认为只有在政府主导下,以国家财政为主体,建立保障内容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制度法制化的普惠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切实消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第三章:社会保障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机理分析.首先,社会保障可以通过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而影响居民消费.社会保障不仅直接表现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还可以通过解除居民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集中经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从而影响居民消费.其次,社会保障可以通过调节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差距而影响居民消费.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使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大为增长;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不确定性扩大;而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更使农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远甚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使农村居民的未来收支有了最低保障,减少了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居民消费.

第四章: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发展变化及原因探析.本章首先从水平和结构两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居民消费支出变化与经济体制变迁历程的相关性,农村居民收入、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利用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表明,非收入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不确定性增加使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强烈,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意愿降低,消费支出减少.然后分析了社会保障在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社会保障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决定性原因,社会保障则是收入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意愿的主要原因.最后利用1985~2009年城乡数据,就转移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有关部门在转移支付上的重城镇轻农村,不仅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第五章: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力的实证检验.本章首先介绍了菲尔德斯坦、布兰查德和费希尔、哈伯德的社会保障影响居民消费模型的理论框架,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其次通过两个计量模型对社会保障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状况进行实证检验.基于宏观数据的总体研究发现,增加养老保险覆盖率,会导致农村居*动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和相对影响力都大为增长.基于家计调查数据的微观研究表明,对农村居民收入感知影响最大的是居民对低保、救灾救助的满意度,对消费行为影响最大的则是教育和基础设施.以人口统计特征为变量的多群组分析表明,社会保障对居民收入感知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力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数的不同而不同.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对策含义.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五点: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主要受收入变化的影响,社会保障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意愿的作用还发挥不足②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产生正向影响,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力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处于保障性因素边际影响力较高阶段.③社会保障覆盖率是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意愿的关键因素.④从具体保障项目看,社会救助项目对当前农村居民收入影响最大,教育等公共福利项目则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最大.⑤社会保障项目满意度对农村居民收入感知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力,随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数等人口统计特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从社会保障的多维度来看,社会保障覆盖率过低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保障水平不足阻碍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而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过大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的提高.

从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到如下几点主要的对策含义:第一,保障社会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居民消费增长的基础性条件.第二,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是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当务之急.第三,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第四,有差别的统一是当前实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战略的基础模式.第五,当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应该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

本文力求的创新之处包括:

1.选题上.过往研究中,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颇多,研究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文章也不少,但就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却还不足.本文不仅从经济学的视角,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对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从学科交融上看,具有某些创新性.

2.研究角度上.国内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多从保障水平角度分析.关于保障覆盖率的影响作用,深入分析的还不多.在社会保障水平问题的研究中,多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保障水平的代表,从宏观上进行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将居民转移性收入作为微观保障水平的代表变量,用于对微观消费问题的研究;而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称为宏观保障水平,用于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宏观分析,使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实证基础.

3.理论观点.本文认为,社会保障城乡差距是造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中,本文始终坚持采取城乡对比的方法,通过动态比较中国社会保障和居民收入、消费发展历程中的城乡差距,探究社会保障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不同.实证研究也表明,由政府转移支付差距引起的社会保障城乡差距,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和消费能力欠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收入感知和消费行为与社会保障满意度等心理变量之间的多变量因果关系,探讨各社会保障项目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力.并通过多群组分析,研究人口统计变量与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力的关系问题.把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于消费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在研究工具的应用上具有某些创新性.综合利用时序、截面,宏观、微观多种数据,通过多种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综合检验,增加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提高了研究的质量与效果.

关于免费人口统计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人口统计引用文献:

[1] 人口统计方面论文选题 人口统计论文题目如何定
[2] 人口统计论文参考文献集 人口统计外文文献怎么找
[3] 人口统计论文大纲样本大全 人口统计论文提纲如何写
《人口统计论文范文参考 人口统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人口统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