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湄潭县为例

主题:乡村文化建设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5

简介:关于乡村文化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乡村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乡村文化论文范文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目录

  1. 一、湄潭概况
  2. 二、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3. (一)积极影响
  4. 1.促使湄潭村民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5. 2.使湄潭村民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 3.扩展湄潭村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
  7. (二)消极影响
  8. 1.使文化趋于同化现象严重
  9. 2.不利于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10. 3.过度开发导致文化不断流失
  11. 三、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12. (一)乡村文化是影响旅游者做出决策的关键
  13. (二)乡村文化可以实现人们的各种乡村旅游目标
  14. 1.乡村文化实现他们重回故地的目标.
  15. 2.实现求知、求新、求遇的目标.
  16. 3.实现体验、参与的目标.
  17. 四、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
  18. (一)利用利益机制调动村民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的积极性
  19.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作用
  20. (三)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遏制外部不经济
  21. (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22. (五)树立共赢取向,鼓励多方参与
  23. 乡村文化建设:走进乡村文化大院偏关县新关镇王家上石会村

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乡村文化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从乡村旅游这个词出现以来,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同时也存在很多矛盾.本文以湄潭县为例,通过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的探讨,对比二者的关系以及探讨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措施.

一、湄潭概况

湄潭县地处东经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它的总体覆盖面积为1864平方公里,乡镇共有15个,总人口为48万人.平均海拔在972.7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5℃,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56.5%.作为贵州省的第一茶业大县,它的土壤多呈酸性,里面含有很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硒、锌、锶等.气候、地理等环境条件也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历年来,每一届的县委、县政府都相当重视茶叶的生产,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湄潭的茶产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获得“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到2007年,湄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强调我县目前最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就是茶产业,我们必须大力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到去年,茶园的总面积已达48.39万亩,总产量高达35709.1吨,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二、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使湄潭村民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乡村文化就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在没有出现乡村旅游之前,很多独特的乡村文化是不被世界知道并处于逐渐衰弱的状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加剧,乡村旅游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力,在国内外流行起来,湄潭亦如此.自从新农村建设在湄潭取得显著成就以来,乡村旅游便成为带动湄潭经济快速增长的法宝,不断给湄潭带来收益.经营者和政府清楚的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当地乡村文化进行开发、包装和宣传.在拥有大量茶园面积作为发展基础之后,湄潭县政府提出把茶产业发展为龙头企业、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向现代茶业进军.还有茅坪镇的花苗文化,一直保存原有的传统,各种习俗和文艺活动都保留原有的特色,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庆祝.转变和延续都打响了当地的知名度从而加强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2.使湄潭村民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改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大多来乡村旅游的游客都是城市里的人,他们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且本身旅游就是为了感受乡村的那一份宁静和平和,良好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环境好、空气好,风景才好,当然文化也就展现的更好.但是在湄潭,很多地方的环境条件还是比较差的,比如茶园附近一些家庭住所和旅店内设施设备不齐全,卫生不够完善,还有茶园中一些卫生间十分简陋,片面追论文范文益忽视环境质量的改善,游客都望之却步了.即使来了也不会在这里过夜,留不下游客.因此村民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政府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环境的质量,对本地的街道、公共场所以及各家各户的家庭卫生等都进行大力的整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变游客对以往乡村脏、乱、杂的印象,吸引他们做出旅游行为.

乡村文化建设:走进乡村文化大院偏关县新关镇王家上石会村

3.扩展湄潭村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

乡村旅游为城市旅游者和村民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把一些现代化的信息带到湄潭,村民不自觉地就会接收到这些信息并参与到游客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中去.这使得乡村旅游在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要求村民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因此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成为很多村民的必修课,他们学习普通话和一些简单的英语,以便更好地交流,还引进电脑,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产品,随时关注社会的动态并通过电脑进行文化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客源,实现了经济收益与自身知识和文化提升的多赢.

(二)消极影响

1.使文化趋于同化现象严重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使刚打开眼界的村民对城市产生无限的向往.虽然保持文化的原创性和独创性最具价值,但在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带领下,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对于长期处于落后条件下的湄潭村民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谁都愿意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一直留在经济不发达的湄潭,这愿望恐怕难以实现.当然没有人能阻止这样的生活追求,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很多年轻人离开湄潭往发达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留下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当外来文化进入湄潭,他们是没有能力阻挡的.随着老年人的逝去,留守村寨的孩子无法完成文化的接替,城市文化不断进入乡村,逐渐把乡村文化同化.

2.不利于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政府的作用主导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是乡村与城市之间产生的差异和特色化,但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结构一体化目标的面前,差异化则阻碍了当地发展的进度,扶持时必然或多或少偏离差异化的目标.比如为了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机械化的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作,一些制作茶叶的技艺慢慢消逝.还有开展的很多文艺活动、汇演都带有浓重的现代化色彩,失去本身特有的、本质的东西.

3.过度开发导致文化不断流失

不管是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是都市旅游的开发,都应该遵循“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资源都有一定的承载度,而且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循环利用和再生,适度的开发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往往某些经营商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为了获取高额的利益会引起过度开发的行为,再加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同一区域内的旅游区以及旅游产品出现雷同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像湄潭的特产主要是茶,还有牛肉干、绿豆粉、香肠、干辣椒、霉豆腐、黄糕粑等,但是除了茶以外其他的很多地方都有,像遵义、贵阳或者重庆以及各个地方,都成为每个地方的特产了,在哪里都可以买到,特产也不是特产了.很多建筑也引进现代化的技术,与乡村形象和环境不相符,文化也慢慢被这现代化气息所覆盖了.

三、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一)乡村文化是影响旅游者做出决策的关键

首先,城乡差异化让游客对湄潭产生好奇,进入这里能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受,体验各种乡村旅游活动回归自然;其次,在城市生活压力下,亲近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放松身心的方式,能使焦躁的心平静下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困惑的问题,往往有所顿悟,很多奇异的灵感便油然而生了;另外,在湄潭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文化,抛开山川树种的知识不说,单是“茶”,就足以让前来的游客研究了,茶的生长发育、培植过程,茶叶的摘取、翻炒、泡制方法无一个不是深深的学问,这都不是短时间的研究所能掌握的.而且很多考察或探亲访友都必须在这里进行,以上都给湄潭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文化可以实现人们的各种乡村旅游目标

对于每天面对拥挤的人群、喧闹的街道、浑浊的空气的城市人来说,类似湄潭这样的乡村无疑会成为他们的兴趣点.

1.乡村文化实现他们重回故地的目标.

很多城市中的人都是从湄潭发展走出去的,他们的出生地、故乡都在湄潭,在闲暇之余必然会回到故地一游,另外,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观念,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想回味青年时经历.

2.实现求知、求新、求遇的目标.

湄潭里的乡村文化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对它们的探索可以发现很多未知的事物,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也是创业的一个好机会,很多创业家的成功不是窝在家里所成就的,都是要不断走访各地进行考察,寻找创业点,逐步实现的.

3.实现体验、参与的目标.

城市的旅游都是现代化的,而且乏味,不能与自然进行亲切的交流,乡村文化可以做到这一点.在湄潭的话,做农活、种植农作物、学做工艺品等都是非常好的体验,对于都市大家庭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作物的生长过程,也不知道农民种植的艰辛,来这里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不易,形成不浪费粮食的意识.茶的制作和泡法等项目也是很好的选择,而且可以了解湄潭地道的乡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经历,再加上城市里很多刺激性的项目和活动很多人又无法参与,游玩的愿望不能实现,乡村便成为首选了.

四、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

(一)利用利益机制调动村民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的积极性

湄潭的乡村旅游得以发展主要是由于它的乡村特性,而要保护它的特性务必需要当地村民的支持.通常来说,只有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物大家才会积极去了解和参与,对于湄潭的特色文化来说也一样,只有使村民受益,文化才能得以传承.那么,我们在为发展当地茶文化所引进的一些技术和人员的时候,在项目设计、开发进程、利益分配等方面要考虑当地村民的福利并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把茶文化的乡村性与村民收益密切连接在一起,使他们意识到保护茶文化的必要性与作用.虽然从湄潭乡村旅游开发到现在很多本土的文化不断被挖掘并延续下来,但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村民为追求更好的发展而逐渐离开了湄潭,这些本土的特色文化在随着留守老人的离去而一点点的消失.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应着力发展当地的青年人作为主力军,吸引他们留下来,使他们的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乡村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作用

政府作为每个地区的指导和监督者,对每个地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它的支持,任何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都难以实现.首先,对于文化的消逝,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加以保护,这是大多数政府都会使用的一个手段,因为这实行起来比较容易和公平,一旦规定下发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一段时间过后就成为大家的意识了.对于湄潭的茶文化来说,政府也是相当重视的.湄潭茶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不仅有专业的养茶技术,更有适合茶叶生长的土壤和气候,这使得政府不得不关注它的发展.解放后,湄潭政府便致力于茶的生产,茶的产地面积、产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到198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010亩,产量达到1632吨,村民种茶纯收入突破100万元,逐年增长,到现在产地面积已达到2500公顷左右,成为西部茶叶的第一村,也成为当地居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二,政府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保护好湄潭原有的文化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文化流失,可以在开发的范围、规模、形式、容量等方面进行调整,把对文化和资源的破坏率将到最低.第三,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来规范开发,必须在开发前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制定全面可行的实施计划,通过相关部门的认可后才能进行开发.还要对开发制定严格的规定,开发过程中不能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风貌,征税的比率也应与开发范围的大小和资源的多少成正比,以此来减少过度开发行为.

(三)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遏制外部不经济

在对湄潭的乡村旅游进行开发时,容易引发“公地悲剧”,遏制外部不经济,(外部不经济指某些企业或个人因其它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却无法从造成这些影响的企业和个人那里找回补偿的现象.)这就产生一个不好的现象,大家都来瓜分大自然中一些公共的资源.要防止乡村文化的资源不被破坏,就是要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可转化为“公司+农户”和“公司+社区+农户”两种模式.使居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综合考虑了旅游地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让当地社区农户切实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来,充分利用他们闲余的财产和劳动力,通过经营农家乐、生态园和举办各类独具当地特色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也使旅游项目更加多彩和丰富,更具吸引力.这样就拥有了自己的特权,不容外人侵犯,保护了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担任着基础和基石两个角色.随着环境和生态破坏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清晰的认识到导致这种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危机.人类文化实质也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与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存在着某种联系,都渗透着文化.因此,保证环境质量是开发的前提,是乡村旅游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必须注重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在开发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存它的原貌,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使乡村旅游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它集合了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村民和旅游者全体的力量.近年来,湄潭县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坚持把生态、产业、特色旅游作为发展战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环境和生产力是在同一战线上的,提升环境质量就是提升生产力的指标.因此,全县必须秉承 “生态立县”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对湄潭县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用先进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生产,提升农村改革的内涵,大力发展湄潭的生态乡村旅游,为加速创造美丽和谐、富裕怡人的茶乡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五)树立共赢取向,鼓励多方参与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是多个力量的集合和作用,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协调的共同点,这也是降低旅游给文化带来的冲击的关键点,只有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分歧,才能推动乡村旅游向前发展.来湄潭旅游的游客,他们对乡村旅游景观及其原生态文化的要求是矛盾的,他们希望看到自然、纯朴的乡村文化景观,但对于设施设备、卫生条件、舒适程度等方面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又难以接受.村民承载着湄潭的乡村文化,他们获得的物质方面和精神上的财富来源于当地的乡村旅游和文化,通过满足游客的现代化需要就为村民提供了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机会,但不能破坏原有的文化本质状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持乡村文化原有的风貌,提升各方面的标准化程度.同时,企业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更应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出一份力,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广大的客源市场.各方参与者共同协作,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的“双赢”.

作者简介:刘赟(1981—)女,汉族,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会展旅游与地方旅游.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4QN008.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乡村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乡村文化建设引用文献:

[1] 楚文化和乡村规划专升本论文范文 关于楚文化和乡村规划自考开题报告范文2000字
[2] 乡村旅游和文化扶贫论文范文素材 关于乡村旅游和文化扶贫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2500字
[3] 乡村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村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5000字
《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湄潭县为例》word下载【免费】
乡村文化建设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