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曲艺情韵世代流传

主题:上党鼓书王海燕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0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上党梆子鼓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上党梆子鼓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上党梆子鼓书论文范文

上党鼓书王海燕论文

目录

  1. 上党鼓书王海燕:上党梆子(潞安鼓书《回龙转》中的唱段)(王海燕)1

地方戏曲百花放,长治戏曲美名扬.唱念做打多精彩,音韵锣鼓绕余梁.继承传统创新意,誉满神州留芳香.长治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戏曲资源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品种繁多,历来是文化之地,戏剧之乡.上党梆子、上党落子、鼓书等曲艺世代流传,经久不衰,承载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气息.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行在晋东南地区的戏曲剧种,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融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

清同治年间,潞城县潞河村有人组织合义班,将“打地圪圈”落戏搬上舞台.此后不久,黎城县微子镇新义班、李家庄福义班和长子县论文范文班等班社相继成立,活动于潞安、屯留、安泽一带.上党落子搬上舞台后,为与上党梆子争夺观众,于光绪十年(1884)从河北请来平调演员王四虎(又名韩宝台)任教头,使黎城落子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发展,由只演民间生活小戏转变为也能演朝代大戏.

上党落子的传统剧目计有200余个.经常上演并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的有本戏《打鸾英》、《下边廷》、《搜杜策》、《密松林》及小戏《斩子》、《骂殿》、《三关排宴》、《茶瓶计》、《程婴救孤》、《朱元璋斩婿》等,传统戏《醉陈桥》、《忠保国》、《两狼山》、《六郎招亲》、《文王访贤》等,现代戏《红灯计》、《土炕上的女人》、《丑嫂》、《智取威虎山》等,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上党梆子梆子, 又名梆板, 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 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晚清时,是上党梆子的论文范文时期.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太行山区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党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这些剧作弘扬民族气节,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由武乡县光明剧团、襄垣县农村剧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微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伴奏乐器有打击乐是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胡胡.“三把”是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它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上党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

目前,上党梆子现在存在剧本四百余个.这些剧目,大部分都粗犷豪迈,淳朴健康,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有《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代表性剧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上党梆子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人杨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四十年代,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而著称.他的独到演技和唱功,常使人赞不绝口.上党梆子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女演员,其中著名的有吴婉兰、郝聘芝、张爱珍、吴国华等.她们的唱功和做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潞安鼓书

潞安鼓书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演唱形式多为坐唱,六、七人为一组,各持乐器,分担角色,或齐唱,或独唱,行当齐全,红火热闹.

清乾隆年间,居住长治西街的民间艺人高来柱以当地戏曲、民间小调为基础,逐渐加工成一种似唱似说的上下句干板腔.它用钢板和平鼓击拍,形成节奏紧凑、说唱刚劲、表演稳健的曲艺特色.主要书目有:《秦琼夜打登州府》、《罗成破孟州》、《燕王扫北》、《大八义》、《小八义》等.高来柱晚年收盲人魏银顿为其第一代传人.当时的鼓书加上了三弦伴奏,钢板改用挎板,创造了起板和简单的间奏,曲目增加了《薛仁贵征东》等四部长篇书目.

1945年,盲艺人于树田又吸取了襄垣鼓书、武乡琴书和上党落子、上党梆子的声腔音乐,丰富了唱腔,丰富了花板、悲板,创造了散板和起、承、转、合及栽、溜、过、送等衔接板式(亦叫过渡板式);伴奏增加了二胡、板胡、低胡等弦乐,并配入打击乐器;演唱形式由单人改为单人独唱和多人齐唱相结合.同时,加入动作表演,喜、怒、哀、乐形象逼真,深受群众喜爱.于书田等人还自编了许多新书目,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主与长工》、《张凤兰劝夫参军》、《百名英雄》、《红军长征》、《土地法大纲》、《一张土地证》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互助合作》、《潘玉林互助组》、《一颗糖衣炮弹》、《时刻提高警惕》、《小俩口谈应征》等.

如今,新文艺工作者在继承老艺人多年结晶的基础上,对潞安鼓书的传统唱腔再次进行了改革:即大鼓由演员自打划归乐队,吸收秧歌、上党梆子等戏剧唱腔,并借助于电子琴等现代乐器来烘托气氛.如今的潞安大鼓不仅板式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土香土色、韵味独特,而且过门短,伸缩性强,既适合街头饭场、室内演唱,也适于舞台表演,是山西省及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

襄垣鼓书

襄垣鼓书俗称“脚蹬梆”,主要流布于襄垣县及相邻的沁源、武乡、屯留等地,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融会了当地的“柳调”和“鼓儿词”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始称为襄垣鼓书.“鼓儿词”相传直承宋元以来的同名形式而有所发展和变异,“柳调”则兴盛于清雍正年间,相传发源于襄垣县西营镇,最初人称“英哥柳”.光绪年间襄垣县善福乡艺人田维在原有曲调基础上融合了民间妓院柳巷青歌及当地的民歌小调,使“柳调”唱腔更加婉转悦耳,色彩多样,表现力大为丰富,此后人们便改称其为“莺歌柳”,俗称“柳调”.

鼓书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结构,有鼓儿词、柳调两种曲调,一般相间使用,有时只用其中一种.鼓儿词唱腔以大板为主要板式,另外有抢板、散板、哭板等.柳调单独演唱形式是,一人手敲八角鼓,另一人挎月琴伴奏,对唱表演.鼓书以坐唱为主,在演唱长篇书时,由多人分任其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以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来表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演唱者分操乐器伴奏,弦乐有京胡、二把、胡胡、月琴等四大件,人数再多时可加三弦、二胡、中胡等.

上党鼓书王海燕:上党梆子(潞安鼓书《回龙转》中的唱段)(王海燕)1

襄垣鼓书历史悠久,传统书目丰富,长篇书目有《五女兴唐传》、《金鞭记》等三十余部.中篇有《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等四十余部.小段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穷汉过年》、《皇历迷》等八十多段.

鼓书艺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保护和传承自身艺术,发明形成了一种称之为“调诀”的独特行内“暗语”,俗称“调噱儿”,是一种便于内部交流的特殊行话术语.过去主要在“鼓儿词”的盲艺人中间使用,“柳调”和明眼艺人不用.襄垣鼓书不仅承载了当地人对于生活的认识、理想、愿望和趣味,而且大量蕴含着当地人的社会*与生活常识,使得襄垣鼓书的表演不是单纯的艺术和娱乐,而且兼具民俗载体、乡土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多重功能.

八 音 会

据《辞海》所载,“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龠等属竹类.”上党八音会主要的乐器有锣、鼓、钹、小锣、胡胡、唢呐、笙、管.后来又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现在有的则配以铜管与电声乐器,但称谓上还是叫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始于何时,史无所载.但考辨散存于书志笔记中的零星记述,可以推论,它萌生于战国秦汉时期,脱胎于唐代乐舞和宋金队戏,形成发展于明末清初.上党是凝聚大量人类文明的古晋圣地,浸润着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融会修磨,演绎着自己的辉煌.

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广为社会承认,流布于世,都是与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分不开的.上党八音会能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有的人甚至陶醉倾倒如昔日孔夫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这不能不说是修磨千载、数百年翻新的结果,是那充溢着浓浓的黄土情韵,而又广纳博采吸收融会姊妹艺术精华的艺术品味所致.

八音会多元化的音乐构成与众多曲牌,为它的运用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与侧重不同.在组织社火活动配合耍狮子、龙灯舞、旱船、竹马、高跷时,多用欢快奔放、激越高昂的曲牌,如《节节高》、《戏牡丹》、《大十番》、《小十番》等.办喜事时则用《喜童鼓》、《四季红》、《满堂红》、《红绣鞋》、《一串铃》等.办丧事则要选择福寿安宁、悲切抒情之曲调以寄托哀思,像《哀思鼓》、《大赐福》、《五生福》、《万年欢》、《论文范文岁》、《长寿歌》、《迎仙客》等.上党八音会曲牌众多,异彩纷呈,体现了音乐构成多元化的艺术特色.任何一种地方音乐,都是该地区文化历史的反映和见证.上党八音会多元化音乐构成恰好从民间音乐这个侧面,反映了它南北文化荟萃并融于其黄河文化母体之中的多元文化特质.

八音会在演奏中亦吹亦打,吹打并重,热烈奔放高亢激越.它的吹奏,可以是一支民间小曲,也可以是一支名曲、一段名唱段,甚至是整出戏文(包括不同行当的念白).可以是文吹,也可以是武吹.文吹即是普通的吹奏之法,重点给人以听觉的满足.吹奏者通过吹卡戏和口咪,让人如听一出戏文,从头至尾有生有旦,听个完完整整,痛痛快快.而武吹则不仅是吹奏,而且外带功夫.如口咬铡草刀,刀的两端还系盛满清水的大水桶,刀上放花瓶或盛满清水的碗.此时既要用鼻孔吹奏,还要同时吹两支唢呐,为让更多的观众看清楚,有的还特意站在当街摆放着的八仙桌上.这样的绝活儿,又常常是祖辈相传,所以在乐班中既有父子联袂之吹,又有兄弟联袂之吹,有的甚至是祖、父、孙三代同吹.真所谓:“喇叭声声呈绝技,祖辈相传代代情”.

上党八音会以它自身的艺术潜质,独特个性,在一大批新的民间艺人的勤奋努力下,活跃在沁(河)漳(河)两岸,太行太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上党八音会这支民间艺术奇葩,也必将越开越艳,盛压群芳.

栏目编辑 包德帅

总结:关于免费上党梆子鼓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上党梆子鼓书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上党鼓书王海燕引用文献:

[1] 王泉胜论文范文 王泉胜参考文献格式范文2万字
[2] 美猴王阿文的北漂西游梦论文范文 美猴王阿文的北漂西游梦类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2000字
[3] 王小丫论文范文 王小丫方面论文范文素材2万字
《曲艺情韵世代流传》word下载【免费】
上党鼓书王海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