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国外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国外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国外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6

国外护理论文范文

国外护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国外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2. 第二篇国外护理论文样文: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
  3. 第三篇国外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
  4. 第四篇国外护理论文范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问题研究
  5. 第五篇国外护理论文范文格式: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国外护理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国外护理相关参考文献,是国外护理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国外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背景:临床实践是决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MNS研究生今后能成为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的高级实践护士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MNS教育刚起步,国内尚无可供借鉴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招收MNS的院校各自按照对MNS临床实践培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与本科生实践教学无明显差异,导致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和护理人才发展规律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是我国MNS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情况,找出我国目前MNS临床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的不足,探讨MNS的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探索临床实践培养环节的组成及运行规律;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验证模式中提出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为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MNS教育质量的提升.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的比较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中美4所大学护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院校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情况.应用比较研究法从临床实践各环节要素出发,对专业方向、临床实践目标、临床实践安排、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指导、临床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与国外的异同及存在差距,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依据及方向.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研究:①应用文献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②应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全国15所护理院校的MNS研究生,了解学生期望通过临床实践学习达到的实践能力及对临床实践过程的看法;通过对我国6所大学护理学院及临床附属医院的13位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专家对MNS研究生应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的看法,为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奠定基础.③应用文献研究法、模式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MNS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对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该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结果:

1.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内涵及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即MNS研究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以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指导,全面考虑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家庭、社区的健康需求,有效地解决临床或专业服务范畴内的复杂护理问题,并为其提供适宜、经济及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内涵,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灵活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在多变的护理工作情境中有效解决临床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的运用是植入到不同的临床工作情境之中,具有情境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具有动态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可评价性特征.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建立的理论指导,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思想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要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基本理念.

3.MNS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临床实践动机、临床一般实践能力、临床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情境实践能力4个基本构成要素组成.其中临床实践动机包括实践兴趣、成就动机、实践压力;临床一般实践能力包括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专科实践能力包括专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临床情境实践能力包括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力、临床执行力.

4.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临床实践考核、临床实践保障机制5个实践环节要素构成.各环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临床实践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是进程性要素,临床实践评价是检验性要素,临床实践保障机制是依托性要素.根据我国生源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两类不同生源的临床实践模块.

5.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教学策略研究证实:该策略有助于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激发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兴趣和调动MNS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教学策略的应用模型.

结论:

1.界定了MNS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提出了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各理论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丰富了MNS教育的理论研究.

2.建立了由4个要素及15个次要素组成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MNS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3.构建了由5个临床实践环节要素组成,且体现不同生源特色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开展MNS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

4.验证了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该策略可作为MNS临床实践教学的优选教学策略之一.

第二篇国外护理论文样文: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

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护理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护理教育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及其潜力和前景的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的国家,其护理学科的发展也较为滞后.甚至有学者认为目前护理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好护理博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一经确定,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作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培养目标不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也不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护理院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是一切护理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开展护理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可以为护理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和评价依据.

纵观我国内地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仅在2004年才开始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但却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至2010年,我国内地能够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的院校已发展至20余所.但由于我国护理博士生教育发展历程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在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仍达不到可操作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等级化等要求,各院校自成体系,对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要求尚不明确.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访谈法,从学习者、护理学科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及视角了解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初步架构了我国护理博士的角色定位、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培养要求,进而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其进行验证、预测与筛选,明确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要素、结构、特点等理论分析结果,遵循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相关路径,最终从护理博士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要求的角度对我国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类型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为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凝练,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线索,即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质性访谈法、专家咨询法以及理论分析法,遵循提出问题、析出假设、数据支撑以及理论概括等途径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探索.

第二部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研究

从世界范围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一部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与融合、交流的历史,也是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过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本部分选择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历史较为悠久、发展较为成熟、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做为参照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管理等情况,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便对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及课程体系.但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文化教育背景、医疗卫生政策、护理学科的发展实际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借鉴国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立足于我国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明确定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其基本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系统的、具有我国护理专业特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需求研究

培养目标是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的说明,对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分析本专业的要求,并考虑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后,逐步归纳而成.因此,了解本专业及社会对护理博士能力的需求,对明确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十分必要.本部分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学习者、护理学科(主要从护理专家角度考察,包括:院校护理教育专家、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专家)、社会需求(主要从医护合作需求角度考察)三个角度,探讨和描述了护理专业和社会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初步构建护理博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制定奠定基础.

根据访谈结果,初步架构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护理博士的能力框架,提出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多元化,以满足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个体学习者执业领域期望的多样化;并且,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差异性,不同培养类型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各有侧重,以满足不同执业领域对护理博士任职需求的差异性;同时,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强调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护理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所谓高层次的护理人才,不仅应该在护理教育体系中居于顶端,而且也应在知识、素质、能力上居于最高层次,体现出较于护理本科生及护理硕士生更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引领护理学科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此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加强配套条件建设,包括导师及学术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

第四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在前述文献分析及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通过德尔菲法对初步架构起来的护理博士研究生的能力框架和培养目标定位进行验证、预测与筛选,明确不同培养类型护理博士的角色定位、角色功能,以及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具体要求,以作为进一步分析、归纳和提炼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现阶段科学学位护理博士应主要承担“护理研究者”和“护理教育者”角色,而专业学位护理博士则应承担“护理执业者”和“护理教育者”角色,并且二者发挥的角色功能应各有侧重,科学学位护理博士应主要进行护理理论及护理教育研究,能够从事护理院校教学工作,并对护理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发挥学术带头作用,而专业学位护理博士应能够实施专科护理技术,从事护理实践研究,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改进护理工作,实施健康教育、紧急救护等工作;两种培养类型护理博士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涵盖护理科研、护理执业、护理教学、护理管理、专业发展及自我发展等领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科学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在教学领域需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知识,专业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在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需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知识,而在科研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及自我发展领域二者要求大同小异.因此,两种类型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应建立在科研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及自我发展领域基础上,体现在教学、执业及管理领域的差异.

第五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要素、结构、特点等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比较、理论分析、质性访谈,以及专家函询等部分的研究结果,遵循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原则,以及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相关路径,在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

当然,由于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院校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均处于摸索阶段,加之培养目标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可以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因此,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对其进行动态调整.本研究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只是探索性研究,是否妥当,还需要在护理教育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

第三篇国外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

目的:

1.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为我国开展本科护理学专业认证提供科学的工具.

2.揭示国外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内在成因和实施机制,比较其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的本质特点和差异性,为建立我国的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做出探索,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提出参考建议.

方法:

1.文献研究考察国内外护理及医学教育标准研究现状,把握教育标准研究趋势,探讨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及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等相关概念的内涵.

2.应用比较研究法,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正式规则(认证机构、教育标准、认证程序)、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特征、差异以及发展的影响因素.

3.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原则,初建标准的框架.选择18位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医学教育等领域专家,组织专家小组会议,就标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讨论,通过结果分析确定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要素.

4.应用文献分析法考察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发展现状,形成《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

5.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协调下,依据不同的地域、办学类型等在全国范围内选择98所开*护理学教育的护理学院(系),对《标准》(讨论稿)条目的内容全面性、描述清晰性、定位及可实现性等进行2轮调查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标准》(试行).

结果:

1.界定了护理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等相关概念,回顾了国内外护理、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育标准研究现状.

2.通过国外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纵向比较,掌握了各国护理学专业认证的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得出市场、专业发展、政府力量、市民社会等是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主要成因,比较了各国共同点和差异性.通过横向比较,首先分析了美、英、澳认证机构的性质、组织和管理的特点和差异.其次,描述了各国护理学专业认证组织的认证标准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从本质标准和过程标准的特点出发,比较了认证标准的共性及差异.第三,在认证程序比较中,着重强调了各国程序的公平、客观、科学性机制的建立,分析了认证程序、各步骤参与人员以及认证结果的异同点.非正式规则比较,从价值取向、*规范、风俗习性三个方面,得出了人本主义、学术自由与学校自治、公平性和客观性、立足于防止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的开放性、规则意识、创新性等共同点.实施机制比较中,对制度的合理性、制度安排体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共选择结果、违约成本及信息公开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如下建议:完善我国护理学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转换政府职能,促进护理学专业组织的发展,加快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即最低合格标准的制订,完善认证程序和相关规范,建立科学的认证实施方案,建立与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相配套的先进文化.

3.以一般系统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哈蒙德教育评价模式等理论为指导,以文献回顾和比较分析为基础,提出标准构建的原则,初步形成了标准框架.组织专家小组会议,求得了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基本要素,确定了《标准》基本框架.

4.文献研究得出了我国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国内外护理本科基本教育办学条件的研究现状.在以上基础上,借鉴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

5.通过对全国98所护理学院(系)专家进行2轮咨询,修订《标准》(讨论稿),形成了由本科护理学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2项)和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10个领域40项)两部分构成的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专家对各级条目的赞同程度和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均较高.

6.分析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其应用问题,归纳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结论:

1.本研究将系统论、教育目标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管理理论引入教育标准的构建研究,形成了标准构建的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

2.第一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小组会议、文献研究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和调查,科学地构建了包括本质质量标准和过程质量标准两部分的全国适用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为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提供了工具.

本标准建立了培养国际竞争能力、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同时作为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对全国院校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资质和条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形成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符合国内本科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融入了我国护理学专业发展特色,体现了当前护理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它可信度较高,可对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发展起到定

向、指导和规范作用.该标准目前已提交教育部,应用于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试认证.

3.首次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引入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研究,通过比较从认证主体建设、完善认证依据、加强文化建设三方面提出我国开展护理学专业认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转换政府职能,发展多元化教育评价,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鼓励*组织发展,护理学专业认证组织要把握好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护理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核心,加强对教育结果的考量,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专业认证程序和步骤,颁布认证相关政策条款,规范认证过程,进行认证相关的先进文化建设.

第四篇国外护理论文范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问题研究

引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大特征.当前中国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关注较多,但是对于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的关注度也比较少.这突出表现为目前中国还未将长期护理保险问题上升到国家政策法律层面,社会保险体系只覆盖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类法定险种,长期护理保险并未被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即便是在商业保险领域,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也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探讨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问题,对于解决中国老龄社会长期护理保障缺失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相关文献综述

从国内文献综述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相关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方面,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论文、专著比较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且很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从国外文献综述看,尽管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外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毕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国外学者开展的相关研究相对国内学者而言要丰富得多.国外学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脱离简单的概念关系等定性研究,而进入到具体实务操作的定量实证研究,很多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https://www.mbalunwen.net/biyelunwen/81837.html

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文献给予了笔者一些重要的和有益的启示:一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长期护理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社会保障内容,政府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应当致力于建立和培育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政策环境,解决全民长期护理的基本保障问题.二是长期护理保险由商业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险市场两个市场有机构成,必须妥善处理好两个市场的关系,两个市场应当有效衔接协调发展,要避免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市场对商业保险市场的消极“挤出效应”.三是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结合所在国的国情,模式的设计须符合长期护理保险的产业特征和社会属性.四是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定背景、成因和特点,国外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相关教训也值得我们反思.

二、长期护理保险供给基础理论阐释

长期护理发生的风险概率与人类的年龄结构变动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则因患病意外等原因引发的失能风险越大.长期护理风险发生率具有典型的厚尾分布特征,即与正态分布相比,长期护理风险发生率有更厚的尾部以及更尖的峰.因为长期护理问题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口领域,所以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大体估计社会中长期护理风险的聚合度.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个人护理、家庭护理和社会护理三种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方式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长期护理保险的本质是长期护理保险分配关系,长期护理保险分配关系是保险合同关系的基础,无论是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还是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都只不过是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分配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障产品,由于不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并不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收入再分配理论依据主要来自福利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可加社会福利函数、极大极小社会福利函数和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函数等.

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机理,主要从生命周期假说、代内收入转移和代际收入转移三种不同机理入手进行分类研究.生命周期假说为研究个人在生命周期内的风险-收益平滑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代内收入转移在大数定律的作用下,个体面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将转化为集体面对风险的确定性,更大程度地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代际交叠模型突破了生命周期假说不涉及两代人关系的局限性,实现了风险损失在更为广阔领域内的分担.

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系数,主要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理论依据,引入社会保障系数分析框架,进一步讨论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边界.研究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养老保障的组成部分,对于长期护理供给边界的分析,要同时结合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和养老保障供给边界进行讨论,确保养老保障支出处于一个可持续的运行状态.

三、长期护理保险供给他国经验检视

从世界范围看,基于公私合作的视角,根据政府是否提供补贴、是否强制法定经营、是否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等三个维度,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种是私营、非补贴、自愿投保商业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一种是私营、部分补贴、强制商业保险模式,以荷兰为代表;一种是公营、部分补贴、单独作为法定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以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一种是公营、以公费负担的长期护理津贴制度,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由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尽管各国对于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策略不尽相同,但从已建立的正规保障模式看,主要的思路是政府福利(或救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个人储蓄等几种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保险模式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显著,因此成为解决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一种主流模式.

当前,各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都面临长期护理费用日益上涨的压力,导致长期护理费用支出快于长期护理筹资收入,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面临支付危机.对于引起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支付危机的原因,可以分为制度内部原因和制度外部原因.制度内部原因包括制度设计的筹资标准、给付标准、管理模式、运行效率、保障覆盖面等等,各国情况不尽一致.制度外部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等,人口老龄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是各国需要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影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即对世界上着重发展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和着重发展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市场的国家德国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归纳出六点重要启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准确定位是确保制度设计科学的前提,建立具有持续性的筹资机制是确保制度运行平稳的基础,严格审查控制保险给付条件是确保制度收支平衡的关键,与指数挂钩的统筹调整机制是确保制度实现目标的要件,注重社会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是确保制度管理有效的保证.

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需求关系

首先,运用人口预测模型和产品精算模型,首次对我国2010-2050年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进行了动态测算①.测算结果显示:

(1)从长期护理费用的绝对值看,2010年长期护理费用为1999.21亿元,之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50年长期护理费用按照低、中、高三档分别为11.26万亿元、23.96万亿元和50.25万亿元,分别为2010年长期护理费用的56.34倍、119.84倍和251.36倍,增长势头非常惊人.

(2)从长期护理费用的相对值看,2010-2050年长期护理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具体数值分别为2010年0.50%、2020年1.04%、2030年1.77%、2040年2.82%和2050年3.99%,说明长期护理费用支出给全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趋严重.

其次,运用人口预测模型和产品精算模型,首次对我国2010-2050年的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进行了动态测算.测算结果显示:

(1)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政府保障能力,可以按照低、中、高三档不同口径进行测算,以2010年政府可使用的最大公共财政投入4012.02亿元为基准,到2050年政府可使用的最大公共财政投入为:2.82万亿元(低估计)、6.01万亿元(中估计)、12.60万亿元(高估计).

(2)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个人筹资能力,可以按照社会统筹账户(代际交换理论)和个人储蓄账户(个人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按照社会统筹账户的做法,个人筹资的最小边界可以描述为:2010年政府提供的最大长期护理公共支出能够覆盖长期护理保险费用,以致个人甚至可以不出资就能够使得长期护理基金收支平衡.2020年政府提供的最大长期护理公共支出基本能够覆盖长期护理保险费用,但已经基本没有结余.从2020年作为起点,政府提供的最大长期护理公共支出已经不能够满足全体国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因此开始形成个人筹资责任的最小边界,从2020-2050年,个人筹资的最小边界从234-340亿元快速上升至8.4-37.7万亿元,个人筹资占GDP的百分比从0.04%快速上升至2.99%.此外,从我国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统计结果来看,在我国国民收入中劳动份额为53.57%,资本份额为46.43%.按照我国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劳动份额的基本逻辑,可以推测2020-2050年个人筹资占劳动报酬的百分比为:2020年0.07%、2030年1.44%、2040年3.40%和2050年5.58%.必须注意的是,上述对于个人筹资最小边界的讨论,隐含了一个潜在的前提,即将政府长期护理公共支出作为第一支付序位,个人筹资责任作为第二支付序位,这与现实情况很可能并不相符.事实上,本文后续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路径的设计,也是将个人筹资作为主要筹资来源,政府公共支出仅是作为提供保费财政补贴来使用.从这个视角上看,对于个人筹资责任最小边界的探讨,理论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因为从反面可以推断,在制度初期如果以此豁免个人的筹资责任,由于社会福利的刚性特征,政府将在未来面临日益沉重的公共支出压力,从而陷入社会福利陷阱.

按照个人储蓄账户的做法,个人筹资的负担水平可以描述为:根据本文对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模拟测试,选取35周岁投保人(男性)的保险费率进行分析,假定每个全国城镇长期护理患者每年所需长期护理服务费用等于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并且不考虑个人的工资收入增长和长期护理费用增长,按照交费至60周岁计算,每年对应的保费占工资收入的3.09%.以现行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来源作为参照系①,即使不考虑政府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保费的财政补贴,完全基于个人支付能力的筹资机制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五、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路径设计

基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需求关系的测算结果,首次提出了我国解决全民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新思路,即立足于产品精算模型厘定保险产品费率,采取“个人+政府”的简单筹资模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全民一体化供给路径.制度设计要点为:

(1)针对产品设计,根据“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模拟测试”结果,立足于产品精算模型厘定保险产品费率和提供保险产品.

(2)针对资金筹资,摒弃个人、单位、政府的多方传统筹资模式,采取“个人+政府”的简单筹资模式②,个人的出资不与工资等任何基准挂钩,政府出资采取财政补贴累退比率制度.长远来看,在外部环境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个人+政府”的简单筹资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最终走向“个人”的单一筹资模式.

(3)针对偿付标准,假定护理服务的报酬等同于当地职工平均收入进行偿付标准的上限设置,偿付标准不设置下限.

(4)针对运行机制,积极创新“公私合作”,即设立“全国长期护理保险管理中心”,委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办业务.

(5)针对法律效力,制度设立之初采取政策引导、投保自愿的制度设计方式,未来可以考虑引入基础保额的强制投保体例.此外,借鉴基本医疗保

第五篇国外护理论文范文格式: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研究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匮乏与浪费的现象及其原因;了解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现有专业课程资源的满意度;寻找解决专业课程资源匮乏与浪费的途径;探索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实施共享模式并不断修正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评价该模式的运行效果;探讨该模式对改善专业课程资源匮乏状况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研究共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五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者在本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发现并提出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资源匮乏与浪费现象并存的问题;第二阶段,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两种方式,研究者确认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广泛性,并分析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途径,指出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第三阶段,研究者应用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公平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实行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是解决资源匮乏与浪费现象的最佳途径,并通过对国内外共享理论和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以构建区域性护理院校联合体为基础,在联合体内以课程互认、学分互换以及新课程共建为内核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方案;第四阶段,研究选择上海地区三所护理院校参与共享体系的构建,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并开展了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运行,运行中通过观察法、质性访谈法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参与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共同提交专家会议进行讨论和解决.通过运行,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套管理制度并设计和制作了共享课程的网络平台,用于共享课程的管理和运行保障;第五阶段,研究通过对参与课程学习的研究生的访谈,评价了共享体系给研究生学习带来的效益,并结合运行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讨论了共享给课程及教师带来的有益影响.研究通过体系第二轮运行的实践评价了构建成的体系的运行顺畅程度,验证了体系构建的成效.本研究的对象为体系构建的过程.行动的参与者包括参与体系构建的三校护理研究生教育主管和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共享课程主讲教师、研究者本人以及参与体系构建的学习的研究生.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专家会议法.

结果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匮乏与浪费是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资源匮乏表现在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资源浪费表现在单一课程选修人数少,甚至达不到开课标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学科地位低、师资力量弱,国家对学科的整体投入不足;第二是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精英性质,社会对护理学研究生整体需求少,招生数量少.与此同时,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置混乱,无法与培养类型和研究方向相匹配等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瓶颈在于护理学学科定位的混乱.随着护理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这一问题有了突破的希望,但仍需要展开专项研究对二级学科设置等等问题予以明确.

在根本原因暂时无法去除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共享是解决资源匮乏与浪费有效途径.通过区域内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可以增加本地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供应量,改善资源匮乏的局面,并可因共享增加了课程选修人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资源浪费的现象.

在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资源的互补、竞争和成本等因素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而参与共享的院校建立的从合作到协作的关系也影响到资源共享的程度.国外护理教育界进行资源共享的常见模式——“联盟”可以在共享院校间建立深层次的协作关系,在当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缺乏标准的现况下,建立联盟有助于学校间形成合力引导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此外,根据研究生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的特点,学校间教育资源共享的常见方式——学分互换也有显著的参考意义.

在行动小组的推动下,上海三校签署协议,共同构建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体系设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两级机构,前者负责决策管理,后者负责运行管理.通过体系实际运行,解决了共享课程选择标准、共享课程选课方法、共享课程文档系统建立、信息传递、学分认定、网络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管理、违规学生处理、以及共享课程管理制度等问题,形成了由五门优质课程组成的共享课程体系,一整套共享课程运行的保障制度,并总结了共享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包括有力的共享发起者和推动者、志同道合的参与者、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其它护理单位进行课程共享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迄今为止,共享体系已经运行三个教学年度,共有180人次选修了外校课程,参与共享学习.通过共享,参与研究生认为自己既获得了知识,又领略到了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特色和魅力,既共享了有形资源,又共享了无形资源.其次,通过共享给不同学校的研究生之间搭建起的沟通的桥梁,也扩大了院校间共享的范围,拓展了课程共享的深度和广度.研究也发现,由共享所带来的对课程、教师和学科发展的效益也是显著的.

国外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国外护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院论文、2000字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国外护理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国外护理论文范文选题

结论构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共享体系是解决当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匮乏与浪费并存现象的有效途径.体系可以为区域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课程,实现区域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质性公平;共享还可以提升师资水平,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并最终影响到护理学科的整体建设;通过体系还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发展新的研究生课程,在共享的课程中,参与院校的紧密协作也将带动和引领区域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将对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共享体系的运行是持久的过程,进一步的激励机制的构建、相关政策法律问题、共享文化的建设、共享网络平台的运行管理等等问题,都将随着体系的持续运行逐渐浮现,因此目前完成的体系构建还只是初步的结果,研究者还需在今后的运行中继续加以研究.

此文是一篇国外护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外护理引用文献:

[1] 经典国外护理论文题目 国外护理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国外护理外文文献 国外护理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国外护理论文提纲模板样本 国外护理论文框架怎么写
《国外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国外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国外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