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参考 病原生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病原生物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参考: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可能毒力相关基因的鉴定
  2. 第二篇病原生物学论文样文:内蒙古自治区手足口病主要病原分子生物学特征和人肠道病毒71型致病病理学研究
  3. 第三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模板:泥蚶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生物学及其宿主血细胞免疫特性研究
  4. 第四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例:油菜黑胫病病原生物学及所致产量损失研究
  5. 第五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格式:柑橘黄龙病的细胞病理及其寄主转录组学研究

★100篇关于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病原生物学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病原生物学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参考: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可能毒力相关基因的鉴定

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病原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PEC)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肉芽肿(Hjarre氏病)、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病, CRD)、禽蜂窝织炎、肿头综合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及脐炎/卵黄囊感染.禽大肠杆菌病是2至12周龄鸡和火鸡的一种常见传染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多样,在禽类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O1、O2和O78.本研究旨在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群体更多的分离株基础上,了解我国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分离和鉴定APEC可能的毒力相关基因,同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为深入研究该病的致病机理和特异防制措施奠定基础.

1.我国部分地区禽源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从我国江苏、上海、山东、陕西、河南、广东、浙江、新疆、湖北、天津、北京、安徽、四川、贵州、内蒙古、山西、重庆、甘肃、黑龙江、广西等20个省、市、自治区临诊上典型大肠杆菌病病变的病、死家禽中分离到大肠杆菌1351株,通过玻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除236株未能定型、28株自凝外,测定出1087个分离株的血清型,这些分离株覆盖了101个血清型,其中以O78、O2、O18、O36、O1、O4、O107、O11、O15、O88、O127、O14、O6、O26、O138、O91、O9、O60和O131等19个血清型为主,占定型菌株的74.3% (808/1087),为我国部分地区禽源大肠杆菌的常见血清型,其中O78血清型分离株占定型菌株的24.9% (271/1087),为禽源大肠杆菌最主要的血清型.同时这19个血清型也是健康家禽泄殖腔分离株的重要血清型,占分离株的42.0% (55/131),但临床分离株比泄殖腔分离株在这19个血清型间的出现频率高,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O14、O18、O36、O60和O138等5个血清型几乎只出现于临床分离株中,而在泄殖腔样品所

第二篇病原生物学论文样文:内蒙古自治区手足口病主要病原分子生物学特征和人肠道病毒71型致病病理学研究

研究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人肠道病毒(Humanenterovirus,HEV)引起的常见儿童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和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少数病例出现脑炎、心肌炎、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等严重并发症,极少数情况下可引起死亡.HFMD可由许多血清型的HEV引起,但最主要的病原体为人肠道病毒71型(H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自1981年HFMD在中国上海首次报道以来,全国各地均有HFMD暴发及散发的报道.内蒙古自治区自2007年首次报道HFMD以来,疫情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HFMD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全年累计报告HFMD病例18944例,重症病例247例,死亡13例.然而到目前为止,HFMD的致病机理还不确定,而且还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用于预防和控制本病,因此加强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基因特征和病理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HFMD,我们开展了相关内容的基础研究.

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内蒙古自治区HFMD的流行情况,了解HFMD主要致病病原体的流行本底,更好地预防和控制HFMD,我们开展了相关内容的和应用基础研究,旨在阐明和揭示内蒙古自治区HFMD的流行病学特点、HEV71和CVA16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HEV71重症病例的病理学特点.

主要方法:

(1)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2)应用Real-timePCR方法对2010年12个盟市和2011年部分盟市门诊疑似病例的标本进行病原鉴定,然后进行病毒分离,应用Real-timePCR方法对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对鉴定为其它HEV的阳性分离物进行VP4编码区基因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从临床诊断分别为普通型病例、重型病例的HFMD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HEV71随机选取代表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应用MAGE5.0软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的HEV71代表株与HEV71其它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代表株的亲缘进化关系;从选取的HEV71代表株中按年代和症状不同随机选取12株进行基因组全长测序和分析,应用SimPlot软件分析和MAGE5.0软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流行HEV71代表株与A组其他肠道病毒的相似性和亲缘进化关系.

(3)对2010年在12个盟市和2011年在部分盟市门诊采集的疑似HFMD病例的临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应用Real-timePCR方法对病毒分离物进行CVA16鉴定.从临床诊断分别为普通型病例、重型病例的手足口病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CVA16随机选取代表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与CVA16其它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代表株和内蒙古2007年和2008年的代表株构建亲缘性进化树;从选取的CVA16代表株中按照症状的不同选取6株进行基因组全长序列测定和分析,应用SimPlot软件和MAGE5.0软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流行CVA16代表株与其他肠道病毒的相似性和亲缘进化关系.

(4)对2010年河南省1例HEV71引起的死亡病例进行尸体剖检,并将多个组织分别进行*处理和液氮保存,并分别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初步探讨HEV71的致病机理.

研究结果:

(1)2010~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HFMD的发病率不同年份、月份和盟市之间不同,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8月,比南方城市的高峰期推迟一个月;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10岁,尤其是1~4岁,占总发病人的82.3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构成比为1.5:1,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同时盟市人口的发病率比旗县人口的发病率高,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

(2)内蒙古自治区HFMD的主要病原是CVA16和HEV71,同时从个别HFMD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10株其他肠道病毒,重症病例中以HEV71为主;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的HEV71代表株属于C4基因亚型C4a进化分支,并且存在多个传播链;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的HEV71代表株与2008年北京代表株亲缘关系比2007年内蒙古代表亲缘关系近,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流行HEV71不是独立进化的,而是与中国流行的HEV71在共同进化;2010~2011年流行的HEV71代表株与2008台湾代表株来源于同一个原始株,经重组和亲缘进化关系树分析发现,2010~2011年流行的HEV71代表株与A组肠道病毒发生了重组,并以非编码区和非结构蛋白区为主.

(3)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的CVA16代表株均属于B1基因亚型的两大进化分支B1a和B1b,并且存在多个传播链,有两条优势传播链;与2009年山东、北京和2010年河南的代表株亲缘关系很近,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的CVA16不是独立进化的,而是与中国流行的CVA16共同进化;2010年B1b分支的CVA16与2009年上海代表株来源于同一个原始株,属于B1a进化分支的CVA16与2011年泰国的代表株来源于同一个原始株,同时B1b分支的CVA16进化的比较快;经相似性和亲缘进化关系树分析发现,2010年流行的CVA16代表株与A组肠道病毒发生了重组,并以非编码区和非结构蛋白区为主,而且非结构蛋白编码的核苷酸与HEV71原型株同源性很近,提示CVA16与HEV71发生重组.

(4)HEV71死亡病例尸体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肺淤血、水肿,支气管管腔内可见灰白色黏稠液体;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充血、出血.主要病理组织学病变为:脑脊髓发生水肿、管套形成、卫星现象、嗜神经元现象,推测HEV71引起了非化脓性脑脊髓炎;肺水肿、肺泡结缔组织增生、肺泡腔内透明膜形成、粉红色浆液渗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肺泡Ⅱ型细胞脱落,推测HEV71引起了病毒性肺炎.该病例的主要受害器官是脑脊髓和肺脏.免疫组化检测,不但在神经组织中发现了HEV71抗原信号,还在肺、支气管、阑尾、胃、十二指肠、肝、空肠、脾、胸腺、胰、肾组织细胞中发现阳性信号.据此推测HEV71是一种泛嗜性病毒;该病毒可通过多种细胞内增殖(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经血液循环在机体内完成扩散;主侵器官是脑脊髓和肺脏,直接致死原因是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呼吸衰竭.

结论:

(1)本文阐明了内蒙古自治区HFMD的流行病学规律,阐明了HFMD的发病时间、易感人群和地区分布与全国其它地区的异同点,以及其自身的规律性.

(2)本文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HFMD的病原谱以HEV71、CVA16为主,和兼有其他肠道病毒如CVB4参与致本病.

(3)揭示了CVA16和HEV71的主要分子生物学特征(包括分子流行病学、病毒基因特征、进化关系等).

(4)丰富了HEV71致病的病理学特征,并在神经组织、肺脏、支气管、胃肠道、肝脏、胰腺、肾脏和脾脏内发现了HEV71抗原信号.

第三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模板:泥蚶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生物学及其宿主血细胞免疫特性研究

泥蚶是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但近年来泥蚶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大规模死亡频繁发生,造成较大损失.查明大规模死亡病因,加强泥蚶病害免疫预防研究,对促进泥蚶养殖业健康发展、丰富贝类免疫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光镜、电镜、流式细胞仪、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乐清湾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泥蚶血细胞免疫特性以及血淋巴中免疫相关的天冬氨酸消旋酶基因进行了研究.

1.2005年至2009年乐清湾养殖泥蚶多次发生大量死亡.一种专性寄生于细胞内的原核微生物,在濒死和死亡的泥蚶中多次被检测到.这些原核微生物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哑铃形;大小在0.28μm和0.71μm之间;为三层细胞膜结构;具有横二分裂和出芽两种繁殖方式.这种原核微生物能形成细胞内嗜曙红性的包涵体.这些包涵体主要分布于外套膜、鳃、消化管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中.根据生物学和形态学特点,推测该原核微生物属于立克次氏体科,定名为类立克次氏体(RLO).这种RLO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病理学检查发现被RLO感染的细胞呈现严重的病理变化;组织的破坏程度与RLO包涵体的数量正相关;细胞病变程度与细胞内RLO数量正相关;具有相似特征的RLO及其包涵体,在不同养殖场、不同发病时间所采集的泥蚶病样中都有发现;RLO感染强度与泥蚶死亡率正相关.为此,认为RLO感染与乐清湾养殖泥蚶大量死亡有密切联系.

2.根据细胞大小、形态结构、颗粒特点,光镜下可将泥蚶血细胞区分为红色颗粒细胞(占89.67%)、嗜碱性颗粒细胞(占7.05%)、透明细胞(占3.28%)三种主要类型.健康泥蚶血淋巴中血细胞平均密度为3.29±,0.82×,106cell/mL.透射电镜下观察到颗粒细胞Ⅰ型、颗粒细胞Ⅱ型、无颗粒细胞;扫描电镜观察下,细胞表面光滑,部分细胞表面有小的突起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出P1(13.13%)和P2(78.83%)两个细胞亚群以及没有固定形态的细胞(近8%).利用APIZYM试剂盒对健康泥蚶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进行检测,在血细胞中检测到11种酶,在血清中检测到了13种酶,经酵母聚糖刺激后,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类脂脂酶、N-乙酰葡萄糖胺酶在血细胞和血清中水平大幅升高.体外吞噬实验揭示红色颗粒细胞对酵母聚糖具有明显的吞噬能力,嗜碱性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吞噬作用不显著;在经嗜水气单胞杆菌刺激后,嗜碱性颗粒细胞出现大量聚集现象,透明细胞能吸附颗粒物.吞噬活性研究表明,温度、盐度对泥蚶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有显著的影响,在泥蚶适宜生长温度(13-30℃)区间和最适盐度(20.0-26.2ppt)区间,血细胞吞噬活性达到最高值.

3.从泥蚶血细胞中克隆出天冬氨酸消旋酶(AR)基因,泥蚶AR基因的ORF序列全长1017bp,编码33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37.1kDa,理论等电点为8.62,为碱性蛋白.序列分析发现,泥蚶氨基酸序列与魁蚶A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3%,与海胆和海鞘的AR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51%和41%.聚类分析表明,泥蚶AR能与所有已报道的生物AR聚合在一起,表明成功克隆了泥蚶天冬氨酸消旋酶的基因.泥蚶AR含有5-磷酸毗哆醛(PLP)结合模序,提示其活性需要PLP的存在.AR基因在泥蚶血细胞中表达,表明AR和D型天冬氨酸可能参与泥蚶血细胞的免疫机制.

第四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例:油菜黑胫病病原生物学及所致产量损失研究

油菜黑胫病(Blackleg)是油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病原为两个近缘种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和L.maculans.油菜黑胫病每年在世界各大油菜产区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但目前,我国究竟有没有L.maculans还不十分清楚.同时,油菜黑胫病在我国造成的产量损失还没有具体数据.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油菜籽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增长,L.maculans作为检疫对象成为了我国油菜病害研究的热点,同时对L.biglobosa的研究也逐步展开.鉴于目前湖北地区并未有关于油菜黑胫病(L.biglobosa和L.maculans)田间分布,病害循环以及产量损失的系统调查和记录,我们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从湖北省油菜产区内的13个市33个取样点采集油菜黑胫病病害样品,对其进行分离,共得到374个分离物.根据形态特性的观察,并结合特异性PCR及DNA序列(ITS、actin、β-tublin)的分析结果,明确了湖北省油菜产区油菜黑胫病病原的类群.目前该地区只存在L.biglobosa,没有发现L.maculans.2.通过对不同寄主来源的L.biglobosa菌株进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测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湖北地区L.biglobosa菌株群体遗传变异很小,并未出现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和遗传分化.3.通过室内试验和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处理,证实患病油菜秸秆中的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在淹水条件下存活期不超过4周.而在华中地区夏季高温的条件下,油菜黑胫病菌在水稻田中存活时间不超过两周.相反的是,在旱田环境下,油菜黑胫病菌却可以顺利越夏.以上结果表明传统的水旱轮作确实可以控制田间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的数量,是综合控制油菜病害的一项良好的措施.4.采用人工诱导和田间观察的方式,诱导出了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的子囊孢子,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在华中地区田间条件下,油菜黑胫病菌形成假囊壳并产生成熟子囊孢子的过程.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夏秋交替(八月下旬到十月下旬)时节的气候,非常适合油菜黑胫病菌子囊孢子的产生和释放,这一结果暗示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和L.maculans)确实有在华中油菜产区流行的能力.5.通过对连续两年的田间数据的统计和盆栽试验的分析,初步明确了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在华中产区造成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油菜黑胫病造成的损失可达到15%.在盆栽试验和人工接种条件下可造成40%的产量损失.6.在田间采样的过程中,笔者也从大白菜、小白菜、红菜薹、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收集到黑胫病菌株.发现引起这些作物黑胫病的病原是L.biglobosa.其中,萝卜和红菜薹是L.biglobosa的两种新寄主.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湖北地区L.biglobosa的病原学和产量损失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并探索了防治黑胫病的有效途径.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

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病原生物学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题目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76954.html

第五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格式:柑橘黄龙病的细胞病理及其寄主转录组学研究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和柑橘衰退病(Tristeza)是世界柑橘产业的两大主要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生加重.前者在近50个国家有发生,后者分布更广.2004和2005年分别在巴西和美国发现黄龙病,该病已使佛罗里达柑橘产业产量锐减一半,引起了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现已知黄龙病病原为韧皮部杆菌属细菌,可分为三个暂定种: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aLas)、非洲种(',Ca. L.africanus',,CaLaf)和美洲种(',Ca. L. americanus',, CaLam),目前,CaLas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个种.该病菌可通过嫁接和木虱(Diaphorina citri, Trioza erytreae and Cacopsylla citrisuga)传播,几乎能侵染所有柑橘类植株,植株感病后,叶片主要表现斑驳黄化、均匀黄化和缺素黄化症状,果实着色不均、畸形、红鼻果,产量减少及果实品质降低,给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衰退病病原为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下长线形病毒属(Closterovirus)的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 CTV),可通过嫁接和蚜虫(Toxoptera citricidus,T. aurantii, Aphis gossypii, A.spiraecola and Myzus persicae)传播,是目前已知基因组最大的植物病毒之一.根据衰退病毒侵染指示植物表现的症状,可分为强毒株系和弱毒株系,根据其引起指示植物表现的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速衰型(Quick decline, QD)、茎陷点型(Stem pitting, SP)和苗黄型(Seeding yellow, SY).柑橘植株被CaLas或CTV强毒株系单独侵染或两者复合侵染后会产生一些相似症状,如叶片黄化、固化、船型叶,根系衰退,韧皮部坏死等,而被衰退病毒弱毒株系侵染后,几乎对寄主没有影响.目前,没有抗黄龙病的柑橘品种,也无特效防治药剂,一旦感染,最有效的办法是砍除病树,而CTV强毒株系可以通过抗病品种或弱毒株系交叉保护措施到达一定防控效果.

本文对接种CaLas的甜橙植株进行病理解剖,系统观察其细胞病变情况,以期从细胞水平上阐释该菌对甜橙植株的影响;通过观察CaLas分别和CTV强弱毒株系复合侵染甜橙植株后的生物学症状,探索病原间及其与寄主的表型互作关系;进一步对甜橙植株分别在CaLas和CTV强弱毒株系胁迫条件下的转录组学开展对比研究,以期从转录分子水平了解韧皮部系统性寄生病原对甜橙植株的影响和植株对病原的应对反应,从而利于对病原-寄主互作的分子机理以及从转录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学结果的理解,研究结果可为寻找黄龙病防控新途径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现将本文研究结果摘 要 如下:

1.世界上首次在柑橘样品中观察到CaLas噬菌体,对CaLas感染甜橙的细胞病变观察更为系统.通过电镜观察发现CaLas噬菌体,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柑橘细胞中观察到噬菌体的直接证据,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可能与CaLas在植株体内的浓度相关.大量淀粉粒和嗜锇颗粒分别在叶绿体内和叶绿体表面积累,胼胝质在胞间连丝孔隙单元(PPUs)堆积以及异形晶体细胞形成.淀粉粒与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嗜锇颗粒与生物胁迫相关,胼胝质的积累与植物早期防御反应相关,异形晶体细胞与钙浓度相关,钙能够调控植物体内细胞信号传导和激发依赖钙的植物防御反应,如胼胝质的形成.因此在CaLas胁迫下,植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钙离子代谢失衡,胼胝质相关的植物早期防御系统被激活.

2.衰退病毒弱毒株系CTV-B2在甜橙植株定殖后显著降低HLB的发生率和症状.通过实验组Ⅰ同时复合嫁接CTV-B2/CaLas-B232、衰退病毒强毒株系CTV-B6/CaLas-B232及CTV-B2/CTV-B6,与实验组Ⅱ先嫁接CaLas-232,待其在植株中定殖后,再嫁接CTV的比较发现:组Ⅰ中,CTV先于CaLas-B232在植株中定殖,并对之后CaLas-B232的定殖有一定影响,尤其是CTV-B2显著降低了HLB的发生率;组Ⅱ中CaLas-B232在植株中的定殖对之后CTV-B2和CTV-B6的定殖均没有影响;同时复合嫁接CTV-B2/CTV-B6时,对相互间的定殖也没有影响.此外,再次证明CaLas在根中的定殖先于叶,这预示根可作为该病早期检测的有效部位.

3.甜橙植株分别被三个病原胁迫后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和转录组变化的复杂性,均与相应病原引起症状的复杂性具有一致性.与健康植株相比,甜橙植株分别被CTV-B2、CTV-B6和CaLas-B232胁迫后,上调表达基因比下调表达基因多;CaLas-B232胁迫甜橙植株差异表达的转录本(589个转录本上调表达,22个转录本下调表达),是CTV-B6胁迫甜橙植株差异表达转录本(328个转录本上调表达,76转录本下调表达)的1.5倍,是CTV-B2胁迫甜橙植株差异表达转录本(243个转录本上调表达,42个转录本下调表达)的2倍.三个病原均为韧皮部专性寄生病原,植株被CaLas-B232胁迫后,产生的症状最为复杂,如叶片斑驳黄化、均匀黄化、缺素黄化和固化,红鼻果和斜果,韧皮部坏死,根系退化等;被CTV-B6胁迫甜橙植株产生的症状复杂性次之,包括叶片黄化、固化,韧皮部坏死等,被CTV-B2胁迫后几乎没有影响.所以,三个病原分别胁迫甜橙植株的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应病原胁迫甜橙植株产生症状的复杂性.CTV-B6和CaLas-B232分别胁迫甜橙植株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数,比两个CTV株系或组合I(CTV.B2和CaLas-B232)分别胁迫甜橙植株的量要大,且GO功能相似性亦大.其中,被三个病原分别胁迫而共同上调表达的有50个转录本,共同下调表达的有2个转录本;CTV-B6和CaLas-B232分别胁迫甜橙植株共同差异表达的转录本(105个转录本上调表达,2个转录本下调表达)约是两个CTV株系(27个转录本上调表达,0转录本下调表达)或组合Ⅰ(22个转录本上调表达,3个转录本下调表达)分别胁迫甜橙植株共同差异表达转录本的3.5倍.同时,通过PlantGSEA的GO功能富集差异表达基因发现:CTV-B6和CaLas-B232分别胁迫甜橙植株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多种生物学过程(BPs)相关,如生物胁迫、防御反应、信号传导,而CTV-B2胁迫甜橙植株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与分子功能(MFs)和细胞成分(CCs)相关.由于CTV-B6和CaLas-B232分别胁迫甜橙植株产生症状的相似性比两个CTV株系或组合1分别胁迫甜橙植株产生症状的相似性大,所以转录组水平变化的相似性一定程度反映了相应病原胁迫甜橙植株产生症状的相似性.

4.甜橙植株分别被三个病原胁迫后,其生理系统和离子代谢失衡,多种相似植物防御反应被激活,但有差异.通过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发现,与生理系统相关的基因如PRR5、PRR7、GI分别被三个病原胁迫差异表达,表明甜橙植株分别在三个病原,尤其是CTV-B6胁迫下,生理系统严重受到影响.同时,Zn、Cu和Ca等离子相关转运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表明植株体内相关离子代谢失衡.尽管分别在三个病原胁迫下,甜橙植株的多种相似防御反应机制被激活,但存在一定差异:1)与细胞壁和次生产物代谢相关的防御反应在CTV-B2胁迫甜橙植株中表现得更显著,2)与转录因子调节相关的防御反应在CTV-B6胁迫甜橙植株中表现的更显著,3)与激素调控、信号传导和抗病蛋白相关的防御反应在CaLas-B232胁迫甜橙植株中表现的更显著.

5.甜橙植株被黄龙病菌胁迫后转录组水平变化与电镜观察到的细胞病变具有一致性.黄龙病菌胁迫甜橙植株后引起植株胼胝质合成和Zn离子转运蛋白等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与电镜观察到的黄龙病菌胁迫甜橙植株后引起的胼胝质的积累及缺锌症状相呼应.

6.Gfold与RT-qPCR结果具有一致性.Gfold是用于分析RNA-seq数据的程序,可通过计算基因的倍数变化找出差异表达基因.该程序基于Poisson分布设计,将基因长度和表达量同时考虑,避免了基因低表达量、高差异性或高表达量、低差异性的缺点,尤其适用于没有重复测序数据的样品.根据Gfold值和基因功能筛选了38个基因进行RT-qPCR检测和2-ΔΔCT算法计算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通过Spss16.0计算Gfold值和RT-qPCR值之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2(CTV-B2)、0.69(CTV-B6)和0.81(CaLas-B232),结果表明Gfold与RT-qPCR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从而证实通过Gfold分析RNA-seq数据得到的结果在生物学分析上具有可靠性.

此文是一篇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病原生物学引用文献:

[1] 病原生物学论文选题范文 病原生物学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病原生物学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病原生物学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病原生物学论文提纲范本模板 病原生物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病原生物学论文范文参考 病原生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病原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