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2021年鄂西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暴发成灾原因综合防控

主题:马铃薯晚疫病菌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7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晚疫病马铃薯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晚疫病马铃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晚疫病马铃薯论文范文

马铃薯晚疫病菌论文

目录

  1. 1. 田间发病特点
  2. 2. 暴发成灾的原因浅析
  3. 马铃薯晚疫病菌:关注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有多大[www.论文范文oddy.com]
  4. 3. 综合防控对策
  5. 3.3 积极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恩施自治州位于鄂西南山区,常年种植马铃薯12万}irri2以上,产鲜薯150万t以上,是南方马铃薯的主产区.马铃薯占该地区夏粮产量的80%以上,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4左右,是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料作物.马铃薯晚疫病在该地区每年均有发生,发病面积一般在4~6万hm21,占播种面积的30%~50%,产量损失在2~3万,占马铃薯总产的7%~lO%.近3年连续大发生,减产40%~60%.尤其是2009年,不论是低山、二高山,还是高山产区均全面暴发,很多地方整块毁灭成灾,不少田块几近失收.晚疫病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该地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子.因此,对2009年马铃薯晚疫病大暴发成灾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综合防控对策与技术途径,对促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田间发病特点

据各地田间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2009年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具有以下4个特点.

1.1 见病期早

地处我州最南端的来凤县百福司镇,其低山地区历年见病最早,2009年3月26日在堡上村开始见病,比2008年(4月8日始见)早13d.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4月16日见病,较2008年(4月20日)早4d.较2007年(4月24日)早8d,较2006年(5月2日)早16d,较最早见病年份2003年(4月17日)也早ld.宣恩县4月21日在长潭河乡大坨村开始见病,较2008年(5月4日)早13d.巴东县4月10日在低山发现中心病株.利川市4月I5日在低山区的毛坝乡五二村见病.恩施市、建始县、鹤峰县的低山均在4月上旬见病.5月5日,利川市凉雾乡(海拔1lOOm)见中心病株.5月20日,巴东县大支坪乡(海拔1400m)见病.6月3日,在恩施市板桥镇海拔l900m的田块见病.

1.2病情扩展快

4月上旬~中旬的阴雨伴着低温,对病情扩展蔓延不利,4月下旬以后气温回升快,田间病情迅速扩展蔓延.

据我们在核桃坝村对系统监测田观察,4月5日开始见病,病株率为3. 33%,病指为0.83;4月1 1日:病株率为24. 33%,病指为6.08,4月20日,病株率为33. 67%,病指为9.58,4月26日,病株率为38. 00%,病指为13. 25;4月29日,病株率为50. OO%,病指为25. 67;5月2日,病株率为59. 00%,病指为35. 50;5月8日,病株率为84. 33%,病指为67. 00,6块田中有3块田病株率为100%、病指为85. 5%~1000/o,全田地上部分全部毁灭;5月11日,病株率为92. 67%,病指为79. 33;5月14日,病株率为97. 00%,病指为90. 67;5月17日,病株率为100. 00%,病指为99. 17,6块田的马铃薯地上植株全部死亡腐烂.在七里坪进行大田普查,4月10日,病株率为17. 33%,病指为4.33;4月20日病株率为32. 0%,病指为9.15;4月29日,病株率为45. 43%,病指为23. 43;5月10日,病株率为89. 71%,病指为79. 64.

据巴东县田间系统监测,低山产区4月10日发现中心病株,马铃薯为现蕾期,4月下旬开始流行发生,5月中旬为病害发生高峰期.5月14日调查,病株率平均87. 8%,病情指数平均为16. 45.二高山4月22日发现中心病株,5月上旬开始流行发生.5月5日调查,病株率为16. 5%,病情指数达到4.26,5月下旬、6月上旬发病达到高峰期;6月11日调查,病株率为1 00%,病情指数平均为59. 05,最高达88. 00.高山5月14日发现中心病株,5月下旬开始流行发生.5月22日调查,病株率为15. 2%,病情指数为3.8.6月下旬发病达到高峰期;6月30日调查,病株率为96. 2%,病情指数平均为77.3,最高达95. 25.

1.3发病普遍

常年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高山、二高山产区发病重,而2009年不论是低山,还是二高山、高山产区,马铃薯晚疫病均全面暴发.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州种植马铃薯12. 34万hm2.晚疫病发病面积达12. 33万hm2,病田率达99. 92%,病田病株率达90%以上.

1.4 为害损失重

2009年各地虽经努力防治,全州防治面积达5. 33万hm2,占发病面积的43. 23%,挽回产量损失1. 92万t(折主粮).据各地田间测产结果,平均产量损失达60%左右,有的产量损失达80%以上,全州的产量损失在20万t以上.

2. 暴发成灾的原因浅析

2.1 种植品种抗病性差

品种抗性退化或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异是其内在原因.自20世纪60年论文范文始推广Mira(米拉)以来,一直是Mira当家,占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0%以上.该品种开始推广时,对晚疫病有明显的抗性:由于马铃薯原种繁殖体系尚不健全,长期没有新的抗病品种更新,造成该品种长期大面积种植.加上农民多采取自己留种或向高山换种,而高山区是马铃薯晚疫病的重病区,种薯带病率逐年加大,从而导致品种抗性衰退,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为害逐年加重,为害面积逐年扩大.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2000年通过审定的鄂马铃薯3号,2004年通过审定的鄂马铃薯4号,均因品质和抗病性衰退而未能大面积长期得到推广利用.2008年通过审定的鄂马铃薯5号在生产中表现较好的抗病性,但在2008年也开始感病.2009年在田间的抗病性表现虽优于其它品种,但发病仍然普遍.

2.2 同科作物连作面积大

多年来州内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hm2以上,而同科作物一烟草一发展极快,由原来的2~3万hm2发展到4~5万hm2,连同其它茄科作物如辣椒、番茄等,全州茄科作物近20万hm2左右.而且生产上没有良好的轮作换茬制度,大面积连年连作,土壤、肥料中菌源连年累积,侵染源大量增多.

2.3种植密度增大,施肥水平提高,田间湿度增高

马铃薯除少部分单作外,大部分采用与玉米套作.为片面追求高产,套种幅度变窄,低山产区由原来的180cm以上变为现在的150cm左右,高山产区由原来的150cm以上变为现在的130c:m左右.玉米的种植密度也相应提高,且多为大穗型品种,施肥水平也提高,使得田间玉米株高叶茂,叶面积系数较原来增加l倍以上,从而造成田间荫蔽度加大,田间相对湿度大增,更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

2.4施肥技术不合理

生产上施用农家肥料减少,有的田块根本就不施农家肥,主要施用化学肥料,而且偏施氮素化肥.全州每hm2马铃薯的农家肥料用量由20世纪70~80年代的6~8万kg下降为现在的2—3万kg,有的甚至为零;商品肥则由原来的75 kg~lOOkg上升到450kg~600kg,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导致马铃薯苗稼嫩弱不壮,极易感病.

2.5 天气条件有利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蔓延需要温凉、湿润的环境,一般日均温为16℃左右,昼夜温度变化在10℃~ 25℃之间,相对湿度在80%左右,有利于晚疫病的暴发.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决定因素,低山为4~6月的空气湿度,二高山以上地区是蕾花期的温度.

低山地区4月上旬气温偏低,对病情扩展起到一定抑制作用;4月中旬以后,气温上升快,病情扩展快,尤其是5月中旬的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适宜、湿度高,病田率、病株率均达100%,病情指数达90以上.二高山地区,4月下旬气温偏低、湿度偏低,对发病不利;5月上旬以后,气温、湿度均利于发病,尤其是中旬论文范文下雨,田间病情迅速扩展.高山地区,6月份尽管雨量大,但雨日相对较少,湿度也较5月要低,对病情的水平扩展无不利影响,但发病程度相对要轻.

5月平均气温19.2qC,比2008年低1.9cC,比常年低0.8qC;雨量229. 7mm,比2008年多21. 09%,比常年多22. 83%;雨日25d,比2008年多8d,比常年多7. ld.对低山、二高山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十分有利,无法对其施药防治,导致了晚疫病大面积暴发.6月平均气温24. 6C,比2008年高1.0℃,比常年高1.3℃;雨量248. 6mm,比2008年多188. 4%,比常年多6.74%;雨日lOd,比2008年少3d,比常年少7.Sd.因降雨集中,雨日较少,对高山地区晚疫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高山地区_马铃薯易感病的蕾花期,躲过了连阴雨时段,晚疫病发生明显减轻.

马铃薯晚疫病菌:关注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有多大[www.论文范文oddy.com]

2.6 防治工作滞后

虽然植保部门认真开展系统监测与大田普查,及时发布中长期病情预报、短期预报和警报,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与技术培训,兴办防治样板,但是大面积防治工作仍然开展不够,防治面积只有5. 33万hm2,只占发病面积的43. 23%.一是因马铃薯牛产效益低,加上药剂防治成本较高,农民多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防治意识不强.二是5—6月的雨日多,尤其是5月上旬只2d未下雨,中旬每日下雨,下旬仅Id未下雨,不利于施药防治.三是防治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基本处于“户自为战”状态.四是防治药剂以前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具有较好内吸性,可以采用拌土(或肥)根施、灌蔸、喷雾等多种方式施药,但因抗药性的产生、防效低而不能使用,生产上虽筛选出防治效果高于甲霜灵的药剂,但内吸性差,只能采取喷雾而不能进行根施,限制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3. 综合防控对策

我州将马铃薯生产提升到产业化发展的高度,政府必须要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建立现代化的加工厂,提高马铃薯的商品率和产品附加值,才会提高干部和农民对马铃薯晚疫病实施防控的积极性.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工作要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将防控工作由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由技术性措施转变为政策性措施,由个体性行为转变为公益性行为.

3.1增加科研投入,引进、选育、推广抗病性好的品种,开展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

政府应加大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科研投入.育种单位与植保部门应加强合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引种,建立马铃薯晚疫病系统监测圃,开展马铃薯晚疫病抗病性监测,掌握生产中主栽品种的抗病性发展动态,以利于指导品种布局.育种单位要积极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性好的新品种.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广抗病性好的品种,开展适宜栽培技术的各种试验示范工作,尤其是种植制度和施肥技术的研究.

3.2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病情监测、抗药性监测和预报

植保部门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有效的病虫监测预警防控体系,按照《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规范》,在低山、二高山和高山地区分别选点,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的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工作,及时掌握该病每年的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情信息.要开展抗药性的监测工作,掌握病菌变化动态,以利指导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3.3 积极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植保部门要与科研、院校、农药生产企业紧密联系,积极引进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新药剂,尤其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认真开展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及适宜施药技术的田间试验,尽早筛选出适宜的药剂,并配以适宜的施药方式和使用技术.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目标,充分利用本地生态特点,优化各种农艺控害措施,组建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生态调控为重点、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3.4狠抓技术培训,实施专业化防控,确保综防效果

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培训、技术推广及成果转化等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综防技术水平,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灾害和防治技术对比展示,兴办综防示范样板,开展专业化服务,促进综防技术进村入户和落实到田.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晚疫病马铃薯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马铃薯晚疫病菌引用文献:

[1] 马铃薯和晚疫病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于马铃薯和晚疫病方面论文怎么写2500字
[2] 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
[3] 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论文范文资料2万字
《2021年鄂西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暴发成灾原因综合防控》word下载【免费】
马铃薯晚疫病菌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