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遥感技术论文范文参考 遥感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遥感技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遥感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遥感技术论文范文参考: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
  2. 第二篇遥感技术论文样文:基于遥感技术的棉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3. 第三篇遥感技术论文范文模板:基于遥感技术滑坡灾害区划研究
  4. 第四篇遥感技术论文范例:基于遥感技术与HYDRUS-1D模型河套灌区盐荒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5. 第五篇遥感技术论文范文格式: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地表蒸散估算研究

★100篇免费遥感技术论文范文,可用于遥感技术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遥感技术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遥感技术论文范文参考: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和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抢灾救灾工作的时效性要求,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极其必要的,它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灾情评估以及灾害防治的全过程,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虽然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大多停留在对灾害点的提取、宏观区域评价等方面,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点的精细解译与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单点地质灾害分析方面大多依靠航空像片,特别是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成功的实例不多.本文以宣汉滑坡、泸定水电站近坝泥石流、三峡塌岸、拟建丽香铁路为例,在系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崩滑流地质灾害的方法体系,结合崩滑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行为特征修正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识别标志和解译方法,阐明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优点和局限性,利用具体实例说明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抢险救灾及治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2)详细论述了崩滑流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关键遥感技术,讨论了数据源的选取、图像的光谱校正、几何校正和正射校正、三维遥感模型的建立以及干涉雷达技术,有针性对地提出了地质灾害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阶段、不同研究程度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3)结合具体的图像讨论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图像融合技术,针对地质灾害研究重在提取变形破坏迹象的特点,提出了在遥感解译时采用基于比积变换的分辨率融合方法,它可以增强图像的纹理特征;在成图时采用基于Gram—Schmidt变换或基于主成分变换的分辨率融合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多光谱图像的光谱特征,并提出了一种新的SPOT图像色彩变换方法.

(4)在大量崩滑流地质灾害的高精度卫星图像解译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平面形态、内部结构及行为特征,补充和完善了遥感图形的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并提出了新的滑坡体积估算方法.利用白衣庵滑坡和泸定水电站的近坝泥石流沟两个具体实例,建立了利用QuickBird图像提取地质灾害细部特征及其定量评价的方法.

(5)结合丽江至香格里拉新建铁路选线的工程地质遥感解译项目,利用融合后分辨率为5米的SPOT图像与航片相结合,提取了研究区的孕灾条件、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评价了拟建线路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基于遥感技术提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优势,利用简单的数学评价模型:GM等于(multiply from i等于1 to n p_i)~(1/n)

建立可靠的评价指标,紧密结合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形成机理,对研究区的崩滑地质灾害进行了区域危险性评价,对比分析结果可知,该评价模型较为可靠,分析结果与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吻合较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6)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的IKNOS、QuickBird卫星图像对宣汉滑坡进行了滑坡前、滑坡后及治理后特征对比分析,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变形破坏迹象以及主要灾情状况,建立了滑坡区的高精度三维遥感遥感模型,为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7)首次利用多时相的QuickBird卫星图像进行库岸塌陷监测.建立了塌岸监测的遥感技术方法体系,完善了三峡库区的遥感解译工作,进行了两期三峡库区部分地段的QuickBird卫星遥感图像对比研究,圈定了139m库水位在一年多蓄水期间所引起的塌岸分布范围,分析了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塌岸范围的可行性和准确度,为预测三峡库区在156水位、175水位的塌岸范围提供了依据.

第二篇遥感技术论文样文:基于遥感技术的棉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新疆是我国主要的产棉区,棉田土壤质量及其评价对生产者和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对栅格数据的管理优势,将多时相棉田遥感信息中提取的NDVI等指标与实地获取的棉田理化数据相结合,探索棉田土壤属性信息迅速无损获取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构建基于遥感技术的棉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和检验.拓展了遥感技术在棉田管理方面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为棉田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研究利用2009年至2011年的TM数据和HJ卫星数据以及数字化图件、田间实测数据,参考常规土壤质量评价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结合研究区棉田植株生长发育的特点,运用遥感影像分析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平台,综合使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地统计方法、遥感影像处理方法等技术手段(监督分类、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矢量栅格相互转换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充分挖掘,筛选出适合评价棉田土壤质量的指标,构建基于遥感技术的棉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棉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通过多种遥感图像分析技术,实现了棉田基本信息的获取,为棉田土壤质量监测奠定了基础.利用不同作物种植类型及其生长发育特点在遥感监测信息上的差别,提取棉田种植区域和面积信息;结合裸土质地样点,实现棉田土壤质地的分类;通过DEM高程数据的分析获得棉田土壤地形状况;并将全国土壤图与研究区卫星数据校正叠加后,提取了研究区土壤类型数据.研究证明用国产遥感影像对棉田土壤质量评价物理指标的获取是可行、有效的.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2357.html

二、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和棉花苗期至花铃期的生长状况,利用遥感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密度分割.得到棉田长势分级图,研究表明该分级图能够揭示相应地区棉花的长势状况,并且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含量在51-63mg/kg范围的速效磷在空间布局上基本一致.根据多时相的NDVI数据能够得到长势持续增加的棉田,并以此作为判断集约化种植措施下棉田土壤质量的依据,为利用遥感技术对棉田土壤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研究表明棉花产量形成关键生育时期的遥感监测指标——植被指数能够用于预测棉花产量,采用多时相指数对棉花产量空间布局进行反演的研究表明,遥感技术获取的植被指数,特别是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不仅与土壤有效氮、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与棉花单铃重、单产、小区总产具有显著相关性.采用遥感多时相指数能够将棉花产量作为评价棉田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提高利用遥感技术评价棉田土壤质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研究构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棉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利用多时相遥感监测数据与棉花产量、棉田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结合常用土壤养分关键指标,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棉田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初步构建的棉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物理指标:作物种植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类型以及地形条件;2、化学指标: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3生物指标:棉田关键生育时期多时相植被指数、产量.实测数据的检验证实,本研究构建的基于遥感技术的棉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快速、精确、便于管理的特点,适合大规模棉田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第三篇遥感技术论文范文模板:基于遥感技术滑坡灾害区划研究

20世纪90年代,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滑坡灾害有效手段之一在滑坡灾害调查、监测和评价中,基于航片和中、低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利用目视、人机交互解译和面向像素的分类,已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但遥感技术在滑坡灾害领域的应用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和采用,传统的解译技术、分类算法与海量卫星遥感数据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特别是滑坡灾害解译关键问题研究不足,成为制约遥感技术应用的瓶颈.因此,深入研究滑坡灾害遥感解译关键理论与方法,系统的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滑坡灾害区划评价,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加快减灾、防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研究区,查阅国内外滑坡灾害遥感文献,利用不同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通过理论方法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及创新:

(1)滑坡灾害遥感解译关键问题研究.利用四种不同的卫星遥感数据源,分析研究滑坡灾害遥感解译的不确定性、尺度效应和解译、成图效果等关键问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西北黄土高原区滑坡灾害区划遥感数据选择原则、系统建立了西北黄土高原区滑坡灾害重要解译标志,

(2)滑坡灾害面向对象计算机解译研究.针对滑坡灾害遥感解译数据分辨率要求较高、解译标志复杂的问题,对比不同空问分辨率卫星数据特点,研究分析面向像素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基于分析结果,依据滑坡灾害解译标志进行滑坡灾害影像特征描述,通过集合分解和特征抽取,利用Spot5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进行区域滑坡灾害识别,

(3)开展基于多源、多波段卫星遥感数据大、中比例尺滑坡灾害编目研究,建立了滑坡灾害编目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滑坡灾害稳定性分析和易发区划方法,解决了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料缺乏、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滑坡编目、区划的问题,为滑坡灾害区划研究提供重要的替代手段,

(4)基于滑坡灾害解译、编目和稳定性、易发区划的研究结果,提出基于遥感技术滑坡灾害区划研究思路,为缓解海量遥感数据和滑坡灾害区划基础资料数据信息缺乏的矛盾提供依据,

(5)以RS为获取和更新数据源,构建基于GIS滑坡灾害危险、风险区划预测和评价系统框架,实现RS和GIS技术集成在区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遥感技术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遥感技术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遥感技术论文范文题目

第四篇遥感技术论文范例:基于遥感技术与HYDRUS-1D模型河套灌区盐荒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母质含盐量大,地下水位较高,每年引入大量盐分,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是我国土壤盐渍化发育的典型地区也是典型的无灌溉即无农业的地区.

随着黄河水量的不足及黄委对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灌区在引黄水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兼顾农业生产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向良性发展的形势下,针对盐渍化地区土壤水分运动和盐分运移的影响因素和复杂过程,以当地主要盐渍化土地类型盐荒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灌区盐渍化土地的遥感信息及灌区内盐荒地的水分运动和盐分运移的复杂机理为研究目标.研究主要成果包括:

1、通过HYDRUS-1D模型的率定和检验及模型的模拟研究显示,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和较好.模型用于内蒙古河套灌区作物生育期和秋浇期灌水过程中土壤水盐运移变化的模拟研究是合理可信的,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地模拟再现作物生育期和秋浇期灌水过程中土壤水盐运移的规律,揭示了耕地间隙分布的盐荒地在灌水时水盐运移规律.

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显示,作物生育期是盐荒地贮存盐分的时期,成为灌溉地的“临时盐库”,为耕地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秋浇期灌水对作物生育期积聚下来的盐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洗,排出盐分,使灌区盐渍化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为翌年储存灌溉水所带盐分腾空出“盐库”.

2、研究基于遥感技术,采用美国的LandSat5的TM传感器数据,对河套灌区盐荒地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盐荒地控制面积及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利用遥感技术和ENVI4.7软件对LandSat5影像1986年、1999年、2005年、2009年、2010年的TM数据进行了处理,选择了TM5、4、3模拟真彩色波段组合为最佳组合,进行分类处理、精度评价,并提取相关信息和分析研究.

研究显示,农业用地不断侵占其它土地面积.从1986年到2009年,灌区中上游植被年平均增幅为1.805%,水体、沙地、盐荒地和居民点、道路及裸地年平均降幅为1.137%、0.925%、1.208%、1.738%.对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76.82%、78.12%和71.27%,Kappa系数分别为0.7033、0.7091和0.6817.多光谱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可以对中、重度盐荒地进行较好的分类,但对轻度盐荒地受到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像,分类效果较差.

3、研究显示,盐荒地年度输入盐量与流失盐量基本相等,灌区中上游研究区域盐荒地面积逐年减少,年平均降幅为1.208%,盐荒地调节盐分的能力大幅度下降,积盐量年平均降幅2.161%,增加了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的盐分积聚量,增大了灌溉水淋洗盐分的难度.

2009年整个灌区盐荒地总面积1.152万km~2,2009年灌区总输入盐量1.896×,10~8kg,总流失量1.818×,10~8kg,年度总积盐量0.078×,10~8kg.

主要创新是以河套灌区盐荒地为研究背景,基于HYDRUS-1D模型运用遥感技术分析了灌区中上游地区盐荒地的面积分布及水盐运移规律,首次运用遥感技术对灌区的盐荒地的分布面积进行统计,基于模型模拟了盐荒地水盐的运移规律,并定量估算了盐荒地盐分积聚与流失量.

研究深入探索和利用模型模拟再现了盐荒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运移规律,并结合遥感技术定量的估算了灌区中上游地区盐荒地的输入盐量和流失盐量,为灌区节水灌溉的实施和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区域水盐管理和灌区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篇遥感技术论文范文格式: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地表蒸散估算研究

区域地表蒸散的变化特征反映了陆面过程中能量和水分收支状况的演变趋势,同时也进一步影响区域气候和水资源总量分布,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逐渐成熟,研究大尺度范围的地表蒸散变得更为便捷.因此,开展基于遥感手段的区域地表能量与水分动态监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分别利用ETM+、MODIS两种不同尺度的遥感数据,并引入DEM数字高程数据,对广泛应用的SEBS蒸散模型加以改进,拓展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适用范围,同时探讨两种不同尺度的遥感数据对蒸散估算精度的影响,并融合ETM+和MODIS数据构建了多尺度遥感模型,改善了MODIS数据的尺度效应(混合像元)问题.本文以伊洛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研究区2002年、2008年的地表蒸散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ETM+和MODIS遥感数据可以较好地估算区域地表蒸散量.其中,利用ETM+数据估算的结果比利用MODIS数据估算的结果精度要高,与地面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在10%和20%左右,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对蒸散估算的精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基于DEM改进的净辐射通量估算山区模式可以用于地形复杂区域的净辐射通量估算.

山区模式考虑到区域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的不同以及周围地形的遮蔽,从三个方面进行太阳直接辐射的地形修正:首先,依据坡度、坡向、纬度等因子修正坡面太阳入射角的余弦值;其次,利用坡面太阳入射角的余弦值与太阳天顶角的余弦值的比值来修正坡面接收的辐射量;最后,引入一个二值函数——地形遮蔽因子来修正邻近地形的阴影遮蔽带来的影响.在研究区的实证结果表明,未考虑DEM情况下的净辐射通量估算结果不能准确反应研究区的地表特征,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在地形复杂条件下的区域净辐射通量估算必须考虑地形的影响.

(3)改进的SEBS模型估算的蒸散精度较高,模型在研究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好.

以广泛应用的SEBS模型为基础,引入DEM数据,对坡面上太阳辐射、大气透射率、地表温度、地表粗糙度等地表参数及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地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修正使得模型更能适应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区域地表蒸散估算,拓展了蒸散模型的适用范围.经过在研究区的应用结果表明,改进的SEBS模型估算的日蒸散量和实测值的误差较小,估算精度较高,模型在研究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好,利用ETM+数据对研究区地表蒸散的估算结果精度要高于MODIS数据,改进的SEBS模型能够反映出研究区的地表覆盖类型和水分分布的时空格局.

(4)分析了MODIS数据在蒸散估算中由混合象元造成的尺度误差,并基于空间增强方法构建了多尺度遥感模型,提高了模型估算的精度,使得进行高频率的区域地表能量与水分的动态监测具有可操作性,也拓展了MODIS和TM/ETM+数据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

多尺度遥感模型结合TM/ETM+的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对MODIS精度较高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增强,发挥二者的优势,以得到的30m高分辨率LST为输入参数,提高了模型估算的精度.尤其在F垫面破碎度高、土地利用类型复杂、混合像元严重的区域,多尺度遥感模型可以使估算的蒸散量精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显著提高.同时,MODIS的多时相优势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5)最后,选择了2002年和2008年四个季节中晴空无云或云量较少的典型日MODIS数据(8d),对伊洛河流域地表蒸散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蒸散总体特征为地区分布差异大、年内分配不均.研究区地表蒸散量受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其时空分布特征也与这些因素的变化相一致.

流域内地表蒸散的空间分布有三个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地表蒸散量受地形影响显著;地表蒸散受供水条件的影响较大.另外,日蒸散量在空间分布上也与地表覆盖类型的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日蒸散量与NDVI、地表温度呈线性相关,与海拔高度呈对数相关,与坡度、坡向无明显相关性.未考虑地形影响的日蒸散量平均偏大0.17mm/d,在不同坡向上的变化不大,并随坡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这与研究区的实际情形不符,因此,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必须要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

从地表通量及蒸散的年内变化看,季节性差异特征明显,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年内分布呈“单峰”变化趋势.2008年的地表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日蒸散量均高于2002年,2008年年内日蒸散量差异比2002年大,表明2002年至2008年间,研究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地表蒸散过程逐渐增强,蒸散量逐年增加,年内季节性差异显著.

为您写遥感技术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引用文献:

[1] 遥感技术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遥感技术论文标题怎么定
[2] 遥感技术学论文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参考文献怎么写
[3] 遥感技术论文大纲模板样本 遥感技术论文大纲怎么写
《遥感技术论文范文参考 遥感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遥感技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