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参考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8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参考:大型地下水封储气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与锚喷支护研究
  2. 第二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样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
  3. 第三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模板: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治疗心衰的心肌力能学机制研究
  4. 第四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例:岩体结构非平衡演化稳定与控制理论基础研究
  5. 第五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格式:力学期刊群的内外关系与学科结构

★100篇关于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参考:大型地下水封储气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与锚喷支护研究

地下水封洞库的原理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并在世界上其它国家截止目前已成功建造了60多处地下水封式储能洞库,但我国仍未完全掌握地下水封储气库的核心技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外对于技术的保密.我国已建的汕头、宁波、珠海和黄岛四处地下水封储气库都是由瑞典、法国等国外公司主导建设,对一些核心技术不透露.因此,我国的地下水封储气库建设技术尚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对水封条件下洞室群围岩变形破坏特点、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对围岩变形破坏的控制理论与方法还不成熟,因此,在我国当前能源地下储备建设热潮时期,开展地下水封储气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与锚喷支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

地下水封储气库的工作原理为:利用油水不相混合的特性,合理控制地下洞库围岩中的水压力,使其在洞壁各处始终大于油压或饱和蒸汽压.由此可知,该类工程具有独特的工程特性,例如水幕系统持续地注入高压力水、洞壁高压力水持续地往洞内入渗、液化石油气频繁抽放所产生的动态内压等.这些独特的工程特性决定了水封洞库的建设不能照搬已有的其它地下工程经验和技术,而必须在深入认识建库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创新性且满足工程需求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从工程岩体稳定性角度看,由于存在水幕系统的长期作用,因而稳定性分析中需要考虑水岩耦合作用.考虑到水封洞库都选择在岩性坚硬、结构面不太发育的较高等级质量岩体内,其结构面一般无充填、风化程度低,岩块与裂隙水之间的化学作用轻微,岩块和裂隙之间基本没有水量交换,即水岩耦合主要表现为裂隙渗流-岩石应力之间的力学耦合.再考虑到建库岩体结构面粗糙度一般较低,岩体的剪胀特性不明显,即对裂隙渗流特性影响明显的是其法向应力.地下水封洞库一般都处于浅埋状况,因为从水封原理和经济角度进行埋深设计时,只要地下水位面与洞库的高差大于储存介质饱和蒸汽压外加一定的安全超高即可,因而洞库围岩的应力强度比一般是较低的,即洞库围岩变形破坏模式主要受岩体结构所控制.由于上述地下水封洞库工程的地质特性,其锚喷支护方案也有别于其它地下工程,需要得到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的研究,从而为该类工程安全、经济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本文以烟台万华地下水封储气库工程为基础,采用试验、监测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互动并行的手段,进行地下水封储气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与锚喷支护研究.研究的核心是该类工程中地下水-岩体-支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岩体变形、破坏规律.主要内容有:块状结构裂隙岩体的网络模型,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在现场水文试验、地应力测试及钻孔影像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洞库区结构面等效水力隙宽与法向应力之间的关系;基于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探讨水封条件下大型地下储气库围岩变形破坏模式、发生条件,揭示大型地下水封储气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基于Q系统与数值模拟,优化围岩锚喷支护方案,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支护效果评价.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钻*原理与空间信息架构关系,对钻*技术应用于倾斜孔中进行结构面产状测量的解译方法进行了推导,得出了精确的解析计算公式,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软件.理论测试表明,推导得出的倾斜孔内结构面产状计算的解析公式及其程序是正确的,可以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支撑和参考.采用PVC管模拟钻孔进行了钻*技术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当PVC管的倾伏向270°,、倾伏角25°,时,结构面产状的可靠度为0.10;倾伏向176°,、倾伏角60°,时,结构面产状的可靠度为0.67;不同PVC管方位下的结构面产状可靠度差异主要为PVC管倾伏角的不同所导致;对一般岩体工程须在倾伏角不小于71°,的钻孔内进行测量.

(2)对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算法进行改进,再将模糊隶属度和模糊加权指数引入其中,并在欧氏距离和标准偏差两个关键算式中增加指标权重,构建起可考虑多项分组指标及其重要程度的结构面自组织模糊聚类分组模型,推导了该分组模型下的结构面间距计算式,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软件.理论和实践表明该分组模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3)采用Excel生成伪随机数,AutoCAD进行三维结构面圆盘建模,成功地实现了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指出岩体结构均质区、基于工程地质条件与实测数据的网络模型校核的重要性,指出了采用实测数据对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进行校核时,不能校核各个结构面的具体位置,而只能对比一些统计参数,因为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只是统计意义上的仿真,并非真实场景的再现,后者错误认识是目前滥用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的根源.

(4)由于计算机硬件的限制,目前对于数量庞大的结构面模型一般无法运算或即使能运算但由于数值截短误差而难以得到可靠的结果,因此通过设置直径阈值、产状差异阈值与中心点距离阈值的方式剔除短小、密集的结构面,在离散元模型建立之后,通过设置体积阈值删除易影响计算速率、易畸形的小型块体,最后通过给同一结构面赋予不同参数的方式来表征虚拟与真实结构面,由此成功地实现了基于随机模拟的岩体结构模型离散元表征,此表征算法全部利用3DEC软件中的FISH语言编程实现.

(5)提出了一种结构面等效水力隙宽反演方法.该方法以钻孔影像、钻孔压水试验和渗透张量理论计算为基础,首先基于试算法确定折减系数,初步确定压水试段各结构面的等效水力隙宽;再对不确定性较大的等效水力隙宽采用遗传算法进一步优化,以最终获取更为准确的数值.其中裂隙网络计算法以单个的结构面为单位进行计算,而无需对结构面进行分组,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能同时反演大量的结构面等效水力隙宽.

(6)统计分析表明,平均隙宽是初始等效水力隙宽70~100倍的压水试段数占总试段数的77.5%,表明结构面几何隙宽与等效水力隙宽差异悬殊,在岩体水力学及裂隙渗流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别:场区结构面等效水力隙宽分布在10-100um之间的数量约占总数的99%,且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10~45um,约占总数的65%,当法向应力大于7MPa时,等效水力隙宽与法向应力的联系不明显,而小于7MPa时,等效水力隙宽随法向应力增大而变小的现象明显.

(7)基于E. Hoek提出的GSI和Q值之间的关系式以及Hoek-Brown强度准则,结合室内岩石力学试验资料,提出不同Q值岩体的力学参数估算公式,并以Q值为4岩体为例,估算出其力学参数,再与施工巷道实际监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了取值方法的合理与可靠性.基于室内结构面直剪试验,得出了相应的结构面力学参数.以含竖井、水幕巷道、支洞及主洞室的洞室群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考虑Q值为4的围岩状况,不考虑水岩耦合作用,按照实际开挖次序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各地下结构之间的距离是合理的,相互之间基本无影响,围岩整体变形破坏机制主要受二次应力的影响,围岩位移与塑性区较小

(8)以主洞室模型为研究对象,考虑裂隙流-应力耦合作用,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主洞室左洞肩出现失稳块体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面与临空面之间的有利组合,失稳块体处的流场与其余地方明显不同,地下水流量与流速在该处急剧增大,这主要是隙宽在拉张应力作用下增大所导致的渗透系数增大的缘故,同时由于开挖面处水压力为0,组成失稳块体的结构面水力梯度较大,因而导致流速与流量变大.总体分析认为,出现失稳块体这种局部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面的有利组合,地下水在其中起促进与加速失稳产生的辅助性作用.并着重指出,在处理失稳块体的同时及时采取合理的注浆堵水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9)基于地下水封储气库工程条件,基于Q系统得出围岩锚喷支护参数,并分别从连续围岩与非连续围岩角度进行参数的校核,结果表明,连续围岩下Q系统确定的参数是安全的,非连续围岩下由于出现失稳块体,Q系统确定的参数是不安全的.综合认为,基于Q系统所得的锚喷支护参数不针对局部块体失稳问题,因而需结合离散元数值模拟等进行综合设计,并且在施工期要特别重视对可能发生的局部失稳问题进行提前甄别.

(10)基于Q系统确定的锚喷支护参数,选定锚杆纵向间距、长度及喷层厚度作为优化指标,采用喷层位移、喷层受力、锚杆受力与节点破坏情况作为支护效果评价指标,基于正交设计得出试验方案,对每种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基于进化神经网络建立起支护安全性评价指标与锚喷优化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在确定支护安全性评价指标合理数值的基础上对锚喷优化指标进行优化,结合该工程实际进展情况,表明优化后的参数对于特定Q值区段是安全、可靠的,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依据与参考.

本文主要创新成果有:

(1)目前钻*技术探测结构面产状时仅限于竖直孔,基于空间架构关系与钻*原理,提出了倾斜孔中结构面产状的解译算法,并试验研究了该技术的可靠性.在结构面组数划分中,解决了能考虑多项分组指标及其重要程度的分组模型问题.这极大地扩充了结构面调查与分析方法.

(2)针对目前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的应用仅停留在几何层面的问题,基于3DEC软件与FISH语言,提出了基于随机模拟的结构面三维网络模型的离散元表征算法,从而使三维网络模拟能与力学计算衔接,且算法无需多建虚拟结构面,提高了计算效率.

(3)目前工程中对岩体结构面等效水力隙宽难以确定,提出了基于钻*技术与钻孔压水试验,采用试算法与遗传算法反演等效水力隙宽的方法,该方法可同时反演整个压水试段的结构面等效水力隙宽,可靠性较高.再通过场区地应力回归分析,总结出了结构面等效水力隙宽-法向应力之间的关系式,为裂隙流-应力耦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4)目前地下水封储气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问题在国内研究较少,结论不系统,主要原因在于此类工程很少,从洞室群单元模型、考虑裂隙流-应力耦合的主洞室模型两种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离散元数值计算,结合现场监测资料,进行了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析,重点区分了二次应力、岩体结构与地下水在围岩变形破坏过程中的作用.

(5)针对以往锚喷支护参数优化时易于陷入局部最优值的弊端,提出了基于Q系统初选锚喷支护参数,再通过正交设计、进化神经网络与数值计算进行优化的锚喷设计新方法.该种方法易于工程应用,在整个工程区内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第二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样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

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

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

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

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

研究结果认为:

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

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

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

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

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

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

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

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

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

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https://www.mbalunwen.net/hqx/92435.html

第三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模板: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治疗心衰的心肌力能学机制研究

背景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一种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或射血能力受损的综合症,其病死率约50%,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在过去三十年,急性心梗的病死率已经有所下降,但心衰的伴发率却持续升高,已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对于心衰的了解,早在2000年前就被希腊Hippocrates所描述,但对其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却一直不理想,因此,如何治疗心衰,阻止心衰的病程发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HF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早在1939年,Herrmann和Decherd发现慢性心衰心肌中肌酸含量明显降低,因而提出在慢性心衰时存在心肌能量的耗竭.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均显示,衰竭的心脏都存在着心肌能量的耗竭,因而能量代谢在心衰进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是心衰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显示,心肌能量缺乏、代谢酶类过表达以及基因的异常能够引起左心室重塑,是心衰进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胎儿时期,葡萄糖作为代谢底物的主要供能者,游离脂肪酸氧化率很低.提供ATP的量很少,心脏中的糖酵解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并且糖酵解酶类具有更高的活性.出生后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率增长了10倍,同时葡萄糖的氧化率下降,而心衰晚期游离脂肪酸氧化减少葡萄糖氧化增加,这恰好和一些研究观察到的结果相反.如果新生儿罹患心肌肥大,脂肪酸氧化的关键酶类活性及表达将保持“胎儿状态”.许多参与脂肪酸氧化的关键酶类在从胎儿代谢状态转化到成人状态时都发生了改变,表明对应于慢性心肌应力(变化)而发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胎儿代谢调节的转变.心衰状态下代谢重塑的影响不但与脂肪酸供给的代谢底物的转变有关,而且还与代谢中的关键酶类的“胎儿化”有关.

可见,心衰实质上是由于能量不足造成基因表达异常而引起的一种超负荷性心肌病.对心衰心肌中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检测也证实,与能量代谢障碍相伴的心室重构是心衰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能量代谢障碍贯穿于心肌从代偿性肥大到最终衰竭的全过程中,是心衰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重要因素.鉴于心衰的发展与心肌机械收缩力学以及心肌力能学障碍和紊乱等众多因素有关,有学者提出可通过调整心肌能量代谢的方法来治疗心衰和提高心肌工作效率.纠正代谢失衡的疗法可能为心衰及心肌缺血等与力能学过程紊乱有关的疾病的治疗开辟出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到目前为止,一些直接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已被证实能够提高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因此,研究改善能量代谢的措施,对于防治心衰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甚至Stephan等认为未来心衰治疗的一个目标就是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文章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选题

运用中药益气法治疗心衰的理念与改善衰竭心脏能量代谢有共通之处.从黄芪中所提取出的黄芪甲苷,黄芪多糖,黄芪总提物都对心功能改善均具有很好的作用,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脏疾患.研究表明,黄芪甲苷主要是通过其抗氧化作用而保护心脏功能.虽然有研究展示黄芪等补气中药及/或有效成分也有调节其他组织器官脂质和糖代谢的功能,但对于其是否通过直接参与调解心肌细胞能量底物的选择、利用及产能而发挥其改善心脏功能尚无人涉足.

故研究从心肌机械收缩力学以及心肌力能学(能量代谢)的角度,通过比较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治疗后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心肌收缩做功、心肌对能量底物如游离脂肪酸、葡萄糖、丙酮酸和乳酸等的选择及利用、心肌氧耗、心肌能量(底物)转运体、心肌能量代谢的关键酶类等的改变,系统探讨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对阿霉素所致心衰的保护机制.从而为补气中药治疗心衰的机制从一个新的视角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和研究示范.这种纠正能量代谢失衡的方法可能为中医药治疗心衰及心肌缺血等与力能学过程紊乱有关的疾病开辟出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目的

采用阿霉素致实验性心衰大鼠模型为对象,通过电生理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HPLC及试剂盒检测技术,从心肌收缩机械力学和力能学角度,观察包括心肌能量底物的选择、氧耗、中间产物的转运、能量代谢的关键酶类、能量的储存和利用等,系统探讨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黄芪皂苷/黄芪多糖等)保护实验性心衰心肌功能损伤的科学机制.

方法

本研究将SD大鼠分为7组,包括正常(Control)组、HF组、地高辛(Digoxigein,DG)、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ASIV)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组、黄芪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Astragalus, AST)组、黄芪总提物(Astragalus Extract Mixture, AEM)组,除HF组18只大鼠外,其余各组均12只,采用阿霉素(或称盐酸多柔比星,Adriamycin, ADR)制造心衰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正常组)及治疗药物(地高辛及黄芪单体,总提物),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观察其对HF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实验主要包括以下疗效确定和作用机制研究两个部分.

1疗效确定

采用langendroff灌流系统,观察比较正常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一般状态、生存率、心重/体重等基本状态及心脏机械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LVSP)、左心室舒张终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LVEDP)、心率(Heart Rate, HR)、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等的变化,以确定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对改善实验性心衰心脏功能的作用效果.

2机制研究

21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改善心衰心脏功能的力能学基础

于前部分疗效确定工作的同时,分别检测比较各组大鼠心脏灌流前后的灌流液中能量底物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和丙酮酸的摄取利用、氧分压以及乳酸生成量等的改变情况,并与心肌收缩功能相联系,从力能学角度进一步探讨.

2.2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改善心衰心肌力能学的机制研究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分子生物学、HPLC检测等技术手段,对心肌能量底物利用、能量的产生、转运及储存等相关的关键酶类、转运体以及能量储存量等进行检测并比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2.1探讨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是否通过影响能量代谢底物转运体而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分别检测包括游离脂肪酸转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脂肪酸转运体(Fatty Acid Translocase, FAT)、转运体膜结合脂肪酸蛋白(Plasma Membrane-associated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pm)及位于线粒体膜上的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CPT)以及电子传递链过程中的脱偶联蛋白(Mitochondrial Uncoupling Protein, UCP)的基因表达.

2.2.2阐明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是否通过影响能量代谢酶类而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检测包括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酶6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 PF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中链辅酶A脱氢酶(Medium-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MACD)、长链辅酶A脱氢酶(Long-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LCAD)以及磷酸肌酸和肌酸转化过程中的酶一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基因表达的变化.

2.2.3阐明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是否通过影响能量利用及其储存而发挥作用

分别检测和计算能量池——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 PCr)、直接供能物质ATP及产生能量的底物ADP的变化.

结果

1疗效确定

机械力学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均可明显改善大鼠一般状态,使HF症状减轻;除APS组外,均显著提高ADR致HF大鼠的存活率(P<,0.01或P<,0.05,);除AEM组外,均能增加心脏/体重比值(P<,0,01或P<,0,05);均能显著提高LVSP(P<,0.01)及+dp/dtmax(除APS组P<,0.05外,均P<,0.01);亦能显著提高心脏做功指标一心率脉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 RPP),与HF组比差异显著(P<,0.01);其中AEM组还可以增加HR(P<,0.01),同时缩短T-dp/dtmax(O.Ol),表明其心脏收缩力学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且明显强于阳性对照药物DG(P<,0.01或P<,0.05).有效成分ASIV和AST作用大致相仿,而APS组亦能显著提高LVSP及+dp/dt max,对HF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机制研究

2.1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改善心衰心脏功能的力能学基础

本实验结果显示,阿霉素所致实验性心衰后心肌对能量代谢利用发生紊乱并产生障碍,心肌由利用游离脂肪酸转向利用葡萄糖为主,这与心肌机械收缩力学障碍相伴随.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均可明显提高氧气的摄取和利用(P<,0.05或P<,0.01);提高游离脂肪酸及丙酮酸的摄取和利用(P<,0.01或P<,005);降低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做功与葡萄糖摄取的比值(P<,0.01);除APS外,均能提高做功与摄取丙酮酸之比(P<,0.01);显著减少乳酸堆积现象(P<,0.01或P<,0.05);使得心肌做功与摄取葡萄糖比上FFA之比亦显著升高(P<,001);表明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HF心肌能量代谢紊乱现象,其中ASIV组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AEM组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作用更为明显(P<,0.01).

2.2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改善心衰心肌力能学的机制

2.2.1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对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酶类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心衰后心肌PFK含量显著升高,大约为Control组的1.3倍(P<,0.01),但各治疗组与HF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大鼠心肌中PK的含量变化并不明显(P>,0.05),提示该酶可能没有参与介导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保护HF心肌的作用;HF组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类的含量都普遍降低,其中MCAD的表达约下降到Control组50%.ASIV及AEM组能够提高HF心肌中MCAD含量(P<,0.01);ASIV及AEM组同样显示出能够提高LACD基因表达的作用(P<,0.01),使之趋近于Control组的水平,而APS组此作用不明显;HF组大鼠心肌中CKMB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APS及AEM能够显著降低其含量(P<,0.05).

2.2.2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对心衰心肌能量代谢底物转运体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HF组中UCP表达升高,升幅约为Control组的50%;治疗组中APS及AEM组能显著降低UCP的含量(P<,0.01),减少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HF组CPT-I的含量显著下降,为正常组的0.32倍(P<,0.01),而黄芪总提物及黄芪各有效成分均能显著增加其表达(P<,0.01),尤其是ASIV组及AEM组比阳性对照药物DG组效果还要好(P<,0.01),提示黄芪总提物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影响CPT的表达而起到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HF组FAT-CD36表达显著下降,而治疗组中ASIV组及AEM组则可显著增加FAT-CD36含量(P<,0.01),使之达到与Control组相仿的水平,而DG组及APS组与HF组差别不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对于FABP蛋白,HF后其含量显著降低(P<,0.01),但黄芪总提物及黄芪各有效成分治疗组与HF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3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对心衰心肌能量利用及其储存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虽然ATP的含量在各组间变化不显著(P>,0.05),但HF组与Control组比较,PCr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这一结果提示HF虽然尚未严重影响ATP含量,但已经产生了从线粒体ATP向能量池PCr储存能力障碍.治疗组ASIV及AEM组能够显著增加HF状态下PCr含量(P<,001),使其趋近于Control组,改善能量储存不足的现象;HF组大鼠心肌中AD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亦见明显下降(P<,0.01),AST则能够增加ADP含量(P<,0.05),而其他治疗组如DG、 APS及AEM组等虽然也可小幅度提高ADP含量,但与HF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因此不能肯定上述治疗组可以通过调整ADP含量来发挥其治疗和保护作用.

结论

1.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均可明显改善ADR所致HF大鼠一般状态,增加心脏/体重比,可明显提高其存活率,改善心肌收缩机械力,进而改善其左心室做功状况.

2.HF后存在心肌能量底物利用的紊乱,出现游离脂肪酸供能代谢比例下降和葡萄糖代谢功能比例增加的“胚胎化”现象,上述心肌供能代谢的紊乱可能是HF心肌机械收缩功能受损的基础.

3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均在很大程度上逆转ADR致HF过程中的各种能量代谢紊乱和底物利用障碍,改善HF心肌力能学,从而保护心衰受损的心肌,而无多余负性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4.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通过减少能量代谢底物转运体中UCP、增加CPT-I及FAT-CD36的表达,从而起到对ADR致HF的保护作用.

5.增加能量代谢酶类中MCAD、 LACD及减少CKMB的基因表达可能是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纠正ADR所致HF时的心肌力能学紊乱的机制之一,由此而进一步改善其受损的心肌机械收缩力学性能.

6.提高线粒体ATP向能量池PCr的储存能力及调节ADP含量可能也参与介导了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纠正ADR所致HF时的心肌力能学紊乱,从而进一步改善其受损的心肌机械收缩力学性能.

总之,黄芪总提物及黄芪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调节阿霉素所致的实验性心衰心肌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类、能量代谢相关转运体以及能量产生/储存

第四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例:岩体结构非平衡演化稳定与控制理论基础研究

天然岩石受不同尺度节理、裂隙切割,构成裂隙岩体复合介质.各种裂隙岩体进一步构成大规模岩体工程结构.我国岩石工程规模与复杂度迅速增长,岩体工程结构稳定性问题突出.本文采用动态演化观点研究岩体结构稳定与控制问题,提出相对完整的岩体结构非平衡演化研究体系,重点研究该体系数学与力学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工作与创新性成果如下:

(1)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研究:证明齐次Onsager流必然全等次,从而证明基于齐次Onsager流的Rice正则结构等价于Ziegler最大耗散率原理;该结论表明岩土类材料本构关系热力学基础需要建立在有旋热力学流范围.

(2)方向分布函数与组构张量:提出最一般形式的方向分布函数——张量型方向分布函数,建立其相对完备的组构张量代数,包括非对称与全对称组构张量解析解、收敛性与拟合精度、不同阶组构张量关系等.

(3) Kachanov-Rabotnov (K-R)损伤有效应力:基于矢量型方向分布函数建立K-R损伤有效应力三维各向异性微平面模型,实现严格宏—细观几何等效原理;该模型澄清连续体损伤力学若干基本问题,包括常用各向异性与各向同性有效应力模型适用条件、损伤效应张量正定性与Voigt对称性等.

(4)广义Hamilton原理:建立内变量热力学耗散材料体系广义Hamilton原理,相比经典弹性体Hamilton原理,只需将结构弹性应变能替换为特定内能与非弹性内耗散功之和,适用于非保守外力与内力以及有限变形情况;广义Hamilton原理是以下Lyapunov稳定与控制理论的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5) Rice非弹性体Lyapunov稳定与控制理论:基于Lyapunov第二类稳定性方法,证明理想Rice非弹性体在恒定外部作用条件与拟静力条件下的最小流动势原理,结合材料损伤效应阐明结构非平衡演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稳定评价与失稳控制的有效方法,同时阐明新奥法原理、潘家铮最大最小原理等岩土工程实用稳定性原理的理论依据.

(6)变形加固理论:基于Rice非弹性体Lyapunov稳定与控制理论证明变形加固理论,并依托变形加固理论这一特例将前者应用于工程结构稳定评价与加固设计.结合有限元算例初步研究结构整体稳定性、加固措施效果与效率、结构长期稳定性监测与预测等岩土工程重要问题.

第五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格式:力学期刊群的内外关系与学科结构

研究学术期刊对探索学科结构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SCI扩展版(SCIE)数据库中力学领域66种专业期刊构成的力学期刊群为样本集,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力学期刊群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联,在此基础上对力学的学科结构以及力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对力学期刊群内部结构的探讨采用的是内容分析和引文分析两种方法.首先,利用词频分析法分别从标题用词、关 键 词 、摘 要 用词等方面对力学期刊之间在内容上的相似度与区分度作了分析.其次,利用引文分析法从力学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出版物和力学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两方面对力学期刊群基于引文平台的内部结构作了分析.同时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将期刊群的内部结构以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力学期刊群内部结构关系的综合分析,从而通过力学期刊群展现出力学的学科结构.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Q测度法(Q-measure),揭示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计算力学之间的关系.基于力学期刊群内部关系的力学学科结构研究表明:力学主要是由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理性力学(含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声音与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力学与热学耦合、流变学、黏附力学八大部分组成.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二者不管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引文关系上均具有明显的分界,相互独立.计算力学是与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均有较强联系的一门工具性学科.

对力学期刊群外部关联的探讨是从引用和被引用两方面进行的:力学期刊群主要引用哪些学科期刊群中的文献,力学期刊群中的文献主要被哪些学科的期刊群所引用.从而揭示了力学及其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支撑的关联状况及关联程度.力学期刊群与其他学科期刊群之间的引用、被引用及这两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力学倾向于引用的学科包括物理学(综合)、应用物理学、声学、原子分子及化学物理学、光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航空航天工程学、自然科学(综合)、地球科学(综合)、计算机科学(各学科应用)、气象学与大气科学、高分子学、电气电子工程学等,这些学科以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为主,是力学的学科基础或学科支撑,对力学有较强引用倾向的学科包括工程学(综合)、机械工程学、冶金学与冶金工程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制造工程学、土木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器械仪器学、材料学(综合)、复合材料学、化学(综合)、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学、数学物理学、数学(各学科应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水资源学、热力学、海洋学、能源与燃料学、流体与等离子体物理学等,这些学科主要是工程技术类学科,也包括基础学科的一些分支学科,是力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力学可以看作是这些学科的基础或学科支撑.

最后,本文以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为理论依据,基于上述相关研究结果,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上对力学学科的性质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力学作为技术科学中的典型学科,是根植于基础科学之上的,主要以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南,以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为研究工具,为机械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学、冶金学与冶金工程学等工程技术类学科服务的一门学科.力学还是材料学、热力学、能源与燃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海洋学等技术科学的基础.可以说,力学是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大多数学科的共同基础.总之,力学以基础科学为指南,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是联系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纽带.

这是一篇与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引用文献:

[1] 最新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选题参考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标题怎么定
[2] 优秀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提纲模板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框架怎么写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论文范文参考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