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医学内科论文范文参考 医学内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医学内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9

医学内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医学内科论文范文参考:中医古籍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的关系研究概论
  2. 第二篇医学内科论文样文: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3. 第三篇医学内科论文范文模板:12-16世纪西欧的医生
  4. 第四篇医学内科论文范例: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
  5. 第五篇医学内科论文范文格式:影像学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

★100篇免费医学内科论文范文,可用于医学内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医学内科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医学内科论文范文参考:中医古籍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的关系研究概论

体例作为著述的规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作为著作内容的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术上的更新与变化.本文围绕中医古籍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系统研究中医古籍体例可以从一个新的维度展现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发展脉络.

本文首先概述了体例的概念与功能,体例与学术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重新界定了体例的概念,并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中医学术思想在古籍体例上的呈现:一书一例,体例体现一类中医文献的特质,从多个层面反映成书时代的学术背景,也反映了医家的学术思想.

在梳理中医各类文献体例的脉络之前,先总结了刘向、刘歆、李柱国等人校医书前后的中医文献的流变:零散庞杂但初具端倪—经典形成—经典与非经典并行,说明了《方技略》所录医书的编撰,对中医文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对《方技略》著录体例的研究,分析《汉书·,艺文志》中“卷”、“篇”与书的关系,首次提出刘向校书时,是以“篇”作为一本书的一级目录.《方技略》中书名大部分为丛书名,且名称大多为校书时统一命定,再一次论证了《黄帝内经》至李柱国校方技之时,始有其名.

本研究将散在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中的体例的概念整合出来,作为一种新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来考察几类主要中医文献,即医经、伤寒金匮、方书、本草、临证(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类文献的体例特点与规律,以概括各类文献的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遵循传统文献学的方法,以每类中医文献不同时期的体例进行详细比勘之后得到的材料为依据,结合中医史学,针对异同进行分析和论述.当然,宏观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本文以概论的形式,结合各类文献的特点,选取各类文献中一些关键问题来进行探讨.

医经类文献:主要考察其卷篇结构,研究说明其结构上的变化也能反映当时医学思潮变迁.例如《素问》全元起本和《素问》王冰本的篇目序次,分别代表了汉-晋-唐时期医学价值取向的转变,从重视“决生死”到重视养生;王冰将《素问》9卷本改为24卷本,可能和他笃信运气学说有关.

伤寒金匮类文献:主要考察宋、元、明、清时期的医家对《伤寒论》不同的解读而采取不同的编排体例.自宋刊刻《伤寒论》后,其书体例和文字基本定型,之后广泛流行,治伤寒学者较晋唐时期更多,他们以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阐发自己对《伤寒论》体例与学术的认识,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进而形成了不同学术特征的各伤寒学派,他们的学术观点,主要是通过以不同的体例编撰《伤寒论》著作表现出来.同时,处于同时期的著作又具有一定的共性.

本草类文献:选取了历史各个时期的综合性本草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它们在药数、序录、分类、分书方式、核心知识点、药图及附方上的变化,发现各个考察项目都能反映出当时的学术背景.例如梁·,陶弘景自然属性结合三品分类法的思想,主要和他长期从事炼丹活动有关,他在炼丹过程中积累的化学知识,使他对药物的自然属性认识更为深刻.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石的风行,未曾让人们“羽化成仙”,但人们因为这种神仙信仰的追求而不断的实践,却结出了自然科学的果实.这种在丹炉中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的活动,实则开了化学实验的先河.《本草经集注》的问世标志着,人文科学的类分思想向自然科学的类分思想的转变.

方书类文献:考察了历史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方书,发现从这些方书的体例上归纳出的时代特点,和方剂学的发展史非常地吻合.例如《肘后备急方》和《小品方》的体例分别反映了魏晋时期佛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西晋战乱、东晋偏安对医学的不同需求,以及汉代散佚经方与其他传世方并行于世的现象.

临证各科类文献:首先归纳了临证各科类文献总体体例特点:一、临证分科较早,临证各科类文献出现较晚;二、临床各科类文献逐渐分化.然后以内科文献为例,说明临证各科类文献体例与其学术体系的形成、发展、成熟几乎趋于同步.最后以临证各科类文献篇目特点举例说明,一类学科文献的编排结构在某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共性,往往代表了这门学科在这个阶段的学术倾向.

内科文献:自隋代《诸病源候论》将“中风候”设为内科病之首,后世的大部分内科文献都将“中风”作为首个病证论述.正是由于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直到现代临床,中医治疗中风仍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优势.

外科文献:历代的外科代表性著作大多采用前论病证,集方于后的编辑体例.这些著作“集方”的形式,给我们一个提示,历代外科证治理论都有所发展,也有部分创制的新方,但外科的常用方、实用方的应用在魏晋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后世医家只需知道某证用某方即可,因此,清代医家徐灵胎曾道出外科用药必有家传,徒恃读书无益的体会.

妇科文献:自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将“调经”置于首篇,从而改变了此前方书论妇人病多先列求子或杂病的传统格局,之后的妇科文献大部分以“调经”为首.这种篇目上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后世对经候、气血与妇女生理病理三者间连带关系的认识,使得重视“调经”成为中医妇科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显著特色.

儿科文献:自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首次将五脏辨证应用于儿科,提出“五脏所主”,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因、肺主喘、肾主虚,简明扼要地明确了五脏的主证.自此,五脏辨证成为儿科的辨证纲领,历代都有不断发展和应用,历代儿科代表著作的篇目即清晰地体现了这种学科特征.例如《幼幼新书》关于总论部分中的五脏辨证,不仅保留了钱乙的“五脏所主病”,并且增加了其他医家的观点,如“汉东王先生《家宝》论五脏相生刑克”、“茅先生论小儿心脏不宜夏”.再如《幼科证治准绳》将小儿病证按五脏分类,并单辟篇章论治“五脏痫”、“五脏热”、“五(脏)疳”,进一步强化了五脏辨证对儿科临床诊治纲领性作用.

通过对医经、伤寒金匮、本草、方书以及临证类文献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不难发现,各个学科文献的体例变化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它总是与其学科的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古籍体例在学术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系统研究中医古籍体例确实能从一个新的维度展现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发展脉络.

这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有其独特的优势:

1.相对于以往侧重于中医文献内容的研究,著作形式上的系统研究能够迅速、快捷地总结出中医文献的发展规律,更加清晰明了地阐释中医学的学术传承和发展.

2.著作内容由于辗转传抄可能会产生各种变化,然而,体例相对来说是恒定的.因而,通过研究古医籍编排格式,可以了解当时的中医知识的表达方式,可以用来进行校勘,辨别中医学术源流,其发挥的作用相当于航船的“锚”.

3.可以发现人们忽视的、或者通过书籍内容不易发现的一些著述现象,而这些不易被人察觉的现象恰巧能够反映当时的学术背景.

本文在最后总结了这些文献的体例沿革,共同反映出的中医学术发展的总体面貌:两汉:中医学术体系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中医临床各科发展时期;隋唐时期:中医学术重塑与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术巩固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学术成熟时期.并归纳了中医古籍体例的两种常见现象,“七巧板现象”和“纺锤体现象”.“七巧板现象”反映了医家对《伤寒论》不同角度的解读,带来的对方剂不同的类分思想,展现了从病证、治法、方剂等各个层面所体现的治疗思想,很大程度促进了方剂学的发展.“纺锤体现象”反映了医家对经典文献的层层叠注,从而保证了中医学术的稳定传承和有序发展.

第二篇医学内科论文样文: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目的

现代中医内科学把感冒、咳嗽、肺痿、肺痈、哮证、喘证、肺胀、肺痨等八个病证归类入肺系疾病,而在上述肺系疾病中,又以咳嗽临床最为常见.咳嗽病证发作的年龄也不常限是儿童、年轻人或是老年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对生活环境的污染,有关肺系咳嗽病证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咳嗽病证亦常伴随其他疾病一起发作,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品质,严重者可发展为肺系的其他疾病如喘证、哮证、肺痿、肺胀等器质性疾病,更甚至危及生命.咳嗽病证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西医的急性咳嗽,包括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肺炎、过敏性鼻炎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西医的亚急性咳嗽,多为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包括支气管炎、鼻窦炎、哮喘等.西医的慢性咳嗽,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唯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70%左右.其它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变应性咳嗽、心理性咳嗽、药物性咳嗽等.由于肺系咳嗽病证在临床的出现频率很高,病因病机也复杂多样,所以历代医家及当代临床医师都对该病予以了很高的重视.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其特定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人群体质等因素,对该地区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岭南历代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者.在岭南历代医书中也有关于肺系咳嗽病证治疗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方药、组合规律及临床经验,对肺系咳嗽病证的治疗留下了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效法与发扬光大.肺系咳嗽病证的诊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亦是近代医家及科研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著内容丰富,然而,针对岭南历代医家的临床及学术经验方面,其内容资料和思想的整理厥如.因此,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提纲挈领的进行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的归类、分析及研究.

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逐渐发展出其独特的岭南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效验.历代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积累丰富经验,本论文尝试从历代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的论述中,作分门别类之整理和系统性研究.按照年代顺序从晋、宋、元、明、清、近代各岭南医家对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现代则以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学术经验为主线,按照咳嗽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理法方药及临床治疗医案进行整理,从中寻找岭南医家对咳嗽病证辨证论治规律与特点,期待能对当今临床与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以咳嗽临床病证作为研究岭南中医学术史的切入点,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方药治法、临证医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岭南医学中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重要论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岭南医家关于肺系咳嗽病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探讨,整理岭南医家对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成就,发掘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特色.系统研究岭南中医药学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发展过程,使前贤宝贵的学术经验更清晰地呈现在今人及后学者面前,对今后岭南中医学术研究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理论评述法:在占有原创资料基础上,采用归类分析、传统阐释、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学术内涵及及临床价值.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库CNKI(2001年1月~2012年12月),中医有关咳嗽的论文共计有4152篇.文献检索及综述的结果,仍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肺系咳嗽病症的学术源流和思想,以及各医家的学术论著.笔者寻找到咳嗽病证学术前沿空白点,即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专门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汇编整理、学术理论分析评述凝练两部分.

1.资料收集汇编整理.

发掘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古籍文献,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包括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宋代刘防《幼幼新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明代玉华子《程斋医抄密本》,2002年国家图书馆分馆编,国家图书馆藏稀见古代医籍钞(稿)本丛编第十三册;清代何克谏撰《生草药性备要》,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刘渊《医学纂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陈复正《幼幼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出版;何梦瑶辑《医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出版;潘名熊撰《评琴书屋医略》及《叶案括要》,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程康圃《儿科秘要》,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陈珍阁《医纲总枢》,1892年醉经楼藏板;民国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民国21年9月(1932年)出版;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出版;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1933年黄干南药行出版;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香港雅露毕印务公司1938年出版;胡真《山草药指南》,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现代以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学术经验为主线,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指1962年出席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的广东省各地名老中医共72人,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赤选等67人“广东省名老中医”荣誉称号者,他们公开在刊物著述发表有关咳嗽病证诊治学术经验,选择其中对咳嗽具有系统论述及鲜明见解的名老中医,将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汇编.

2.学术理论分析评述与凝练.

已收集的原创岭南诊治咳嗽文献资料非常宝贵与不容易,论文采用纵向研究即按照历史年代沿革之先后,从晋*始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岭南医家著作中对有关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相关文献著作进行分析与评述,包括肺系咳嗽病证的各种理论论述、病因病机、症候特点、证治特点、用药特点等进行分析与理论凝练,从内科方药乃至儿科等相关论述内容中,溯其源流,审其变迁,归类整理发掘,整理汇编各岭南医家在其论著中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治与相关理论、方药等,提取与肺系咳嗽、咳喘、喘咳、咳逆相关的医论医案,将每个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相关内容特点,依咳嗽病证治之相关内容,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地归内内容,列出相关研究的纲目顺序,从纵向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在附录部分采取横向研究方法,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体例,分为咳嗽病的定义、咳嗽病的病因病机、咳嗽病的治疗原则、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包括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杂病咳嗽、小儿咳嗽)、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咳嗽病证医案举隅、当代岭南治咳制剂进行分类整理与资料汇编.并展示本文涉及的古代文献的书影.

有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研究方法有:①文献调研,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将其录入电脑,以Word、Excel、图片等形式保存,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②理论评述及资料分析,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对原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凝练学术观点,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行业标杆发表论著为行文体例,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岭南咳嗽病证学术源流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学位论文.

结果

1.晋唐宋元时期岭南医家论治咳嗽病证文献收集与整理.论文从学术发展纵向的研究角度,对自晋代起及至清代,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研究分时段进行探讨.晋唐宋元时期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评述,该段时期岭南医著较少,重点整理了葛洪《肘后备急方》、刘昉《幼幼新书》、释继洪《岭南卫生方》.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诊治的急救方和食疗方,在诊治咳嗽病证,针对各症候证型的治疗中,方药特点是方小药物少,药物制剂多元化,如汤剂、丸剂、散剂等;服药方法不拘一格,尽服、频服等;治疗方法多元,有服药、灸法、吐法、渍法,外治法熏法,食疗兼补等;论述中不乏对药量服用详细说明.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论述儿科有关肺系咳嗽病证,包括咳逆、喘咳上气、咳嗽作呀呷声、咳嗽声不出、惊膈嗽、伤风嗽、痰嗽、寒嗽、热嗽、久嗽等诸症,对小儿肺系咳嗽病证的内容汇编,从诊断、辨证、治疗、方药、用药规范、护理、预后等无不论及,且药物制剂及服用方法详备,除常用的丸、散、膏、丹外,亦有针法,灸法及外治法.本书收集的小儿肺系咳嗽病证和代医学文献的内容,症候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其辨证论治内容,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儿科肺系咳嗽病证各家学说和学术争鸣.

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论述南方热带传染病瘴疟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药特点,体现了岭南医学的特色.瘴疾咳嗽兼证,释继洪分别应用苏子降气汤、六和汤、参苏饮三方治疗.释继洪主张因地因时制宜,注意甘温扶正,调理阴阳升降,《岭南卫生方》中“无痰不作疟”的思想,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该书重视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重视岭南气候炎热等因素导致人体阳气常泄、引起以上热下寒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在防治时主张保护阳气和脾胃,重用温法而慎用清法,对目前临床仍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2.明清两代岭南医家诊治咳病证理法方药收集整理与评述.明清时期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逐渐增多,重点对明代盛端明《程斋医抄密本》、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刘渊《医学纂要》、陈复正《幼幼集成》、何梦瑶《医碥》、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及陈珍阁《医纲总枢》、程康圃《儿科秘要》进行研究.

明代《程斋医抄密本》仍然未脱离辑录方药的范畴,但其中亦收录了较为经典的理论论述,较之岭南前代的单存辑方有所进步.强调外感咳嗽之“湿邪”,认为“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治宜汗散,久则踪通渗泄之”,内伤咳嗽当效法遵从李杲,内伤脾胃.

清代刘渊《医学纂要》在定义和病机上提出理论并做了证治分类,总结咳嗽病辨证论治、各临证特点及咳嗽的症候,并列出有关肺系咳嗽病证的肺痈咳喘等相关病证,系统总结咳嗽病证各个症候特点和证治要点.肺为五脏华盖,主一身皮毛,喜清凉而恶风冷,爱滋润而嫌*.脾湿动而为痰也,有痰有声,曰咳嗽,因伤肺气而动于脾湿也.其要有二:一曰外感,二曰内伤.因此,在肺系咳嗽病证的立法和治疗中,内伤宜审阴阳注重温补脾肾,外感宜分寒热为其诊治大法.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分析小儿咳嗽和成人咳嗽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后,论治咳嗽病证的主要证型有:伤寒、肺热、肺虚、肺阴虚、痰嗽、食积、木火刑金等,在病因病机方面则强调小儿咳嗽病因无非“寒热”二证,对于咳嗽病证的治疗主要方法有:清肺、降逆、润肺、补虚等.陈氏汇集儿科诸家之说,研究其肺系咳嗽病证的诊治病案可知,陈氏著书之理论是参以已见编撰而成,无论在儿科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独到的发挥.在治疗方面,更是独具卓见、补偏救弊之功.除了理论方面提供的临床指导外,在临床实际操作方面,给予更多的启发和理论依据.

清代何梦瑶《医碥》以外感、内伤为总纲,认为咳嗽皆以肺为主,外感邪从皮毛入,内伤则脏腑之火,上干于肺.何梦瑶认为:火刑肺金,燥痒不能忍因咳.咳因瘁,痒因火燥,是咳必有火,然有虚实之分.何氏论治肺系咳嗽病证中,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先前诸医家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依据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临床辨证论治,全面体现何氏“因地制宜”的临证理论.

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提出儿科“八证六字说”.八症者何一风热,二急惊风,三慢惊风,四慢脾风,五脾虚,六疳积,七燥火,八咳嗽是也.六字者何平肝泻心补脾.咳嗽为儿科八证之一,程氏曰:凡咳嗽,总因内先有痰,更与肝风盛、生心火,心火相克肺金,而成咳嗽.治宜平肝、泻心,兼理肺虚,兼理脾以生肺气,要在心、肝、脾、肺四经,风、火、痰而作用.重视小儿咳嗽的指纹辨证,对小儿百日咳提出病因由“乳痰积结,肝肺*,肝肺火郁,薰蒸气管而成”,治以“清肺化痰”为法的学术观点.

清代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继承了清代以前岭南地区药物学发展的成就,所著《生草药性备要》,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学家颇有影响.何氏从食疗调理、制剂要求、草药生长环境及形态、泡制功效的差别及药物不同部位的功效主治等方面全面汇集整理,直到今天,岭南医家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时,在岭南地区临床中,这些药物常常被使用,且取得很好的疗效,如七叶一枝花、枇杷叶、桑树皮、五爪龙、万年青等.

清代潘名熊《评琴书屋医略》、《叶案括要》,囊括了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思想及理法方药.其中包括肺系咳嗽病证的各种兼夹症候,以及各类痰嗽证的理法方药.潘氏在整理前辈的方药同时,发挥自已的临证经验及对药物及其剂量的认识.在辨证论治中强调脉诊的重要性,在对肺系咳嗽病证的全面论述中,潘氏把脉诊、药物使用和对《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践,极致地运用发挥在临床的辨证论治上,为后世学者研究相关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和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陈珍阁《医纲总枢》具有早期中西汇通特点,将咳嗽喘证病位定在“小息管”,认为“咳嗽为病,息管受病也.”接受西医解剖学的认识,突破传统中医定位在“肺”的藩篱,分别定位在小息管、肺内卫筋、息管等,体现了他对解剖学知识的熟悉,从中西医汇通角度论述喘、哮、咳、嗽等症,丰富了岭南医学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体系.

清代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中原不同中医流派学术观点的传承,如《医学纂要》传承了张景岳温补学派的观点,《医碥》引进了王肯堂的学术理念,《叶案括要》及《评琴书屋医略》更是全面继承叶天士的理论学说.不同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在岭南的传播与争鸣,促进了岭南医学治疗肺系咳嗽病证的进步.此外,清代岭南医家在辨治岭南咳嗽也开始出现原创性的系统理论总结.《生草药性备要》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疗肺系咳嗽病证的经验;《儿科秘要》在治疗肺系咳嗽病证上运用“平肝泻心补脾”进行系统论述.由此看来,明清时期是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学术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时期.

3.民国时期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研究与评述.收录了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胡真《山草药指南》等.

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是民国时期注释《金匮要略》的巨著,对仲景学说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理论的阐述极其详尽.陈伯坛注解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关条文,反映他咳嗽病证学术观点:本条注重在肺咳,心肺位居上焦,异在心恶热而肺恶寒,因心肺交换寒热之故,于是不为寒咳为热咳.论治咳逆(咳嗽)上气,陈伯坛解释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二证使用指征.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传承了黄元御的学术理论.其论咳嗽,认为乃肺胃气逆所成:咳嗽者,肺胃之所病也.胃气上逆,肺无降路,雾气湮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咳,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造成肺胃气逆的病因有肺寒、*、土湿,卢朋著治疗肺胃逆升咳嗽推崇姜苓五味细辛汤.

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其对徐灵胎《洄溪医案》的注解,传承了徐灵胎的学术观点.当然黄干南对咳喘证诊治也接受近代西医知识:西医以肺中小气管痰结塞,忽然收缩,气不通行,膈肉向上挺住,翕而不张,气倡不得出,因之咳喘,此体肌物理之变化.治法祛痰开喘,衣必格、或乍波兰的,为发表类中最要药.近始发明麻黄精,明中土麻黄发表定喘之效力(桔梗素治咳亦新近发明).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与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这两部书使岭南医学中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继承了更多不同的学术流派.但与清代又有所不同,表现在中西医汇通观点的崛起.如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在传承了徐灵胎的学术观点的同时,结合西医观点论述了其对喘证的认识.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更是在中西医汇通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理论达到较高水准.如以咳嗽为主病名嬗变为支气管炎、肺炎型流行性感冒等.黄省三对流行性感冒即使热退后咳嗽仍不止者,用“黄氏贝母紫菀汤方”,卢觉愚对麻黄医治喘息作用及其有效成分的分析,反映这一时期中西汇通诊治咳嗽学术特点.

胡真《山草药指南》对岭南草药治疗咳嗽者专门集中论述,有“咳嗽药”专篇,篇中罗列岭南治疗咳嗽的草药共33味,篇中所提到的咳嗽有热咳、内伤咳嗽、小儿乳咳、痰火咳嗽、风寒咳嗽、哮喘咳嗽、风痰咳嗽、血热咳嗽、寒痰咳嗽等,说明已能从病因、病机辨治咳嗽.其中,治痰火咳嗽的药物最多,有7味药,既然岭南治咳草药中治痰火咳嗽者最多,也反映岭南咳嗽以痰火证居多.对岭南草药治疗咳嗽者专门集中论述,在本草学上也超越前代岭南本草专著.该时期岭南医学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方面已渐趋成熟.

4.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整理.收录了钟耀奎、陶葆荪、沈炎南、刘仕昌、文子源、黎炳南、何炎燊、邓铁涛、岑鹤龄、董岳琳、甄梦初、关汝耀、罗元恺等岭南当地名医.他们是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岭南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现代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展示出融古今中医学术理论为一炉的水平,并有系统的南药使用经验,针对岭南咳嗽病证的岭南特点做出了阐述与发挥.呈现出岭南医学学术特点与理论特质.本章还收录岭南百年老店潘高寿出品的治疗咳嗽病证的中成药,以此作为岭南诊治咳嗽病证在临床实践上成就的一种展示.

岭南医家的理论思想及临床经验,均并注重着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秉承着临床的经验.每个时期,岭南医家在中医文化深厚的理论指导下,将肺系咳嗽病证的方药和地域人群个体体质,匠心独运地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思想,精妙应用在临床上,使岭南中医独特的方药理论和思想集中地体现,每个时期,不论是外感或是内伤咳嗽,不论是成人咳嗽或是小儿咳嗽,岭南医家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上,都发挥着特有的临证特点.

5.附录分二部分.附录一为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分类整理,将已经收集古代近代岭南医家有关咳嗽病证有关论述文献资料,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方式,分类整理为咳嗽定义、咳嗽病因病机、咳嗽与肺痈、肺痨、肺胀、哮喘的鉴别、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杂病咳嗽、小儿咳嗽各证)、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和治验医案等,方便读者对原著查阅.“治验医案”选录明代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治疗咳嗽医案十则,张继科、陈复正、黎庇留、潘名熊、蒋希曾、黄晖史、孙言言、陈任枚、陈渔洲、陈应期各一案,有些医家在上文中未有论述,但其治疗咳嗽的医案展示出其独到的学术见解,故采录之以补阙.如:张继科重视脉诊,引经据典,对所诊嗽喘证论理极详;从蒋希曾与陈应期的医案可见其对咳嗽、肺痿、肺痈、痨证的鉴别.

附录二收录文中涉及的古籍书影16张,依次是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之三·,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刘防《幼幼新书·,卷第十六·,咳嗽诸疾·,咳嗽第一》、盛端明《程斋医抄密本·,第六:三因门·,咳嗽》、刘渊《医学纂要·,利集·,咳嗽病因》书影、陈复正《幼幼集成·,卷之三·,咳嗽证治》书影、《医碥·,卷之二·,咳嗽》书影、《叶案括要·,卷二·,咳嗽》书影、潘名熊《评琴书屋医略·,卷三·,咳嗽》书影、程康圃《儿科秘要·,论咳嗽症治第八则》书影、陈珍阁《医纲总枢·,卷三·,咳症》书影、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肺痿肺痈咳逆上气脉证并治第七》书影、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咳嗽》书影、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黄氏贝母紫菀汤方》书影、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痰喘亡阴》书影、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肺病与麻黄》书影、胡真《山草药指南·,咳嗽药》书影.各书具体版本信息见正文.以图片的形式增强对岭南医学的直观认识,也以此保留珍贵的文献材料.

医学内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内科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医学内科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医学内科论文范文题目

结论

1.本论文以朝代为主轴,从晋、宋、元、明、清、近代这一轴线,对岭南主要医家及其论著观点进行剖析,总结前辈们的成就成果,并分析前辈们的医学思想.重点阐述从晋*始,经历宋、元、明、清、近代各历史时期岭南医家临证思想及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大致而言,肺系咳嗽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并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论观点,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对肺系咳嗽病证痰饮、喘咳等证理法方药的阐述为后世临床提供理论和方药研究.至晋唐中医药学全面发展的阶段时间,岭南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成为第一部岭南医家的著作,为后世临床开启岭南特色中医的第一页,从此之后,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研究,不论是从思想理论的发挥和临证方药的思路,或是从成人咳嗽到小儿咳嗽的专述中,其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临床经验无论从时间的跨度,或是从临床的创新,或是从证治分型的立新,中医典籍理论之整体思想、天人合一、五行生克、因地制宜等理论体系完美地贯穿其临床思想的发展,并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论指导.

2.民国之前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多散见于各医家之内科病证论述中,搜集这些医著,并摘取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部份,仔细研读找出重点,分门别类地把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相关医论医案的诊治,和临床遣方用药的特点归纳总结.透过研究这些医著及医案,把岭南医家临证的特点内容小结纲要,冀望能对未来岭南人群肺系咳嗽病证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及更充份的理论基础.

3.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非常宝贵,他们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岭南临床实践相结合,是解决现代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展示出融古今中医学术理论为一炉的水平,并有系统的南药使用经验,针对岭南咳嗽病证的岭南特点做出了阐述与发挥.中医临床工作者,通过阅读名老中医宝贵的医著及医案可以开阔视野,激发思路,间接地获取宝贵的经验,正所谓“踩着巨人的肩膀”上,激发思想,开拓视野,灵活思路,以求触类旁通.本论文汇编的岭南中医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医著及医案,充实了历代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论述,涉及领域广阔,摘录内容丰富,若能对岭南中医独到的经验加以探索和学习,无疑在临床上将会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和医疗技能.

4.本论文在岭南医家针对肺系咳嗽病病证的理论总结和临床研究整理中,无论外感咳嗽,或是内伤咳嗽,自始自终地贯穿中医的整体理论,因此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相互转化,“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思想,更加彰显出“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思想的价值体现,此理论源自临床并指导实践.

整理民国前岭南医家论述肺系咳嗽病证的思想内容和理法方药,是由古医藉的资料中,逐一摘取医藉原文,尊守原文的思想理论,把肺系咳嗽病证相关内容,归类铺排,上述研究以前虽有学者进行,但不够系统,多无文献出处等标引.因此,论文第一个创新点,是发掘考证了民国以前历代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论述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历史时期分段整理与评述,这一工作为过去从所未有;论文还对现代部分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经验,从病因病机、证治方药、临证特点、医案医话、验方制剂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研究集成,这是论文第二个创新点.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也积累资料,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不易寻找,故在论文附录部分,从横向的角度,把资料分门别类,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体例分为咳嗽病的定义、咳嗽病的病因病机、咳嗽病的治疗原则、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当代岭南治咳制剂,进行分类整理附录于后供读者参考,以期能为中医临床和教学科研提供使用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本研究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岭南医学文献的收集困难仍然会有漏失,文献的缺失对于岭南诊治咳嗽病证的岭南特色的凝练也构成影响.在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将继续收集、积累岭南论治咳嗽病证的一手文献,希冀能从中进一步凝练岭南~#

第三篇医学内科论文范文模板:12-16世纪西欧的医生

本文以12至16世纪西欧的医生为研究对象,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了这一时期作为职业群体的医生的基本构成、教育与从业实践状况以及他们的思想文化世界和社会地位.

除了导言与结论,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对医生这个大的职业群体进行了区分,认为内科医生同其他行医者之间的差别比较明显,而外科医生与理发师在地位上则相对接近.虽然医生内部各个职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而且都有自己的行医范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在一些领域可能会存在重合现象,在某些情况下,行医者也会出现“越权行为”.在医生之间,不是仅仅存在竞争关系,在很多时候,他们也会进行合作,甚至是形成千丝万缕的利益网络.从家庭出身来看,医生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但就整体而言,出身于贵族家庭的人数相对较少.从宗教信仰来看,中世纪的医生有基督教徒、犹太人和穆斯林,不过即使是在穆斯林人口较多的伊比里亚半岛,穆斯林医生在人数和影响上都显得微不足道.从婚姻状况上来看,许多医生都是独身.在地理分布上,医生人数的多寡往往与当地的教育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医科教育相对发达的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同其它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城市同乡村相比,通常聚集了更多的医生.最后,论文对由于宗教或者性别原因而处于社会边缘的行医者——犹太医生、穆斯林医生和女医生的社会处境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世纪基督徒一方面对犹太医生心存猜忌怀疑,另一方面,又需要犹太医生的服务,因此对犹太人的态度是矛盾的.与犹太医生相比,穆斯林医生在欧洲的边缘地位则是相对而言的,其处境的变化与伊斯兰势力在欧洲的消涨有关.妇女的行医活动在医生尚未成为一个制度化的职业时,虽然会受到限制但毕竟还有机会在医学领域一显身手,但随着医疗职业承担越来越多的权力与威望,妇女治疗者的地位也变得更加不确定.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医生的教育与从业实践.在12世纪以前,欧洲主要通过修道院和私立教育即家庭和学徒制方式来培养医生,之后大学逐渐垄断了医科教育并将其与行医执照的颁发联系在一起.论文主要以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以及学习过程和费用三个方面对中世纪大学的医科教育进行了介绍.在关于行医执照的颁发和打击非法行医的问题上,作者认为其本质乃是权力斗争和争夺医疗权,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规定可能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非法行医即使在今天也不可能完全禁绝.最后,在从业实践方面,医生的医疗活动主要分布在公共领域、宗教领域和私人领域.论文以黑死病作为个案,分析了医生在面对危机时作出的反应,指出在黑死病期间,既有医生弃病人于不顾,也有医生继续坚守自己的职责.在社会医疗化与医患关系的问题上,作者指出中世纪的医患纠纷主要有两种:一是病人拖欠医药费;二是出现医疗事故.与内科医生和基督徒医生相比,外科医生和犹太医生更容易卷入医疗纠纷.

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从医生与宗教、医生与哲学以及医生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展现了医生的思想和文化世界.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一方面认为医学是上帝的礼物,另一方面又把疾病与罪联系在一起,因此主张灵魂的治疗先于身体的治疗.在教士行医的问题上,许多医学史著作笼统地把教会的态度归纳为教会反对教士行医,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教士都不受禁令的影响,即便属于禁令范围之内的教士也可能通过获得特许来行医.至于广泛流行的教会阻碍了解剖学发展的说法,则是对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论埋葬》这一法令曲解的结果.医生的医疗思想及实践活动不仅受到教会的影响,而且与哲学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医学与哲学就相互影响,有些人既是医生又是哲学家,盖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根据对医学和哲学的了解程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既通哲学又懂医学的人可以分为四类,代表人物分别是大阿伯拉尔、塔代奥·,阿尔德罗提、阿巴诺的皮耶特罗和马尔西利奥·,费奇诺.至于医生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则是一个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问题.论文认为,医学人文主义者在重新翻译古希腊罗马原著的前提下,在强调观察和试验的基础上,最终对古代权威发出了挑战,从而为“医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分析医生的社会地位.在古代和中世纪,一门学科如果与哲学思辨联系在一起,其从业人员地位就高;如果与经验与技术联系在一起,地位就低.医学作为一门学科,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擅长医学理论的内科医生地位较高,而主要进行手术操作的外科医生地位相对较低.此外,从医生的政治、经济与宗教活动中,也可以看出医生之间地位的差异.时人对医生的看法则反映了医生社会声望的高低.黑死病对医生地位的影响,经济上体现为医生收入的提高,但政治上的改变相对难以觉察.

综上所述,论文认为中世纪为现代西方医学与医疗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印证了中世纪并不是停滞落后的“黑暗时代”这一说法.

第四篇医学内科论文范例: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

赵绍琴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温病学家.他出身三代御医之家,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及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博采众家之长,行医六十余载,临证处方药少而精,疗效显著,被誉为“平正轻灵一名医”.

赵绍琴研治医学最重临床实践,反对为医者“纸上谈病”.他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断验证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体系,在温病学、内科学、脉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学术创新方面,堪称中医界的楷模.他突破性的将温病理论与内科诊疗相结合,不仅广泛运用于中医内伤杂病的治疗,在现代医学的疑难病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切实的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研究赵绍琴将温病理论运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于拓展中医临证思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综观相关文献资料,在这一领域虽有一定的研究和报导,但赵绍琴将温病理论运用于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尚有大量可挖掘之处.基于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对赵绍琴这一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第一部分,赵绍琴生平与学术成就.从家庭背景、师承渊源、行医生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呈现一代中医大家的医学人生及其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部分,温病证治发微.若要探讨赵绍琴运用温病理论辨治内伤杂病的学术思想,先要应对其主要温病学思想有所研究.本文综合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温病首当与伤寒相鉴别,同为外感病,二者性质截然不同,故辨证、立法、方药均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温病当分温热、湿热,二者证治迥异.赵绍琴提出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分别作为温热病和湿热病的辨证纲领,更符合临床实际,便于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

第三,温热病的辨治要点.赵绍琴从温热病的角度出发阐释叶天士的温病治疗基本大法,指出:“在卫汗之”并非发汗解表,“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到气才可清气”,意在说明温病不可早用、纯用、过用寒凉,否则凝涩邪气、邪无出路;“透热转气”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以宣畅气机、透邪外出为原则,邪透则热自可退;血分证分“耗血”与“动血”,“凉血散血”针对的是动血而非耗血.

第四,湿热病的辨治要点.赵绍琴将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的临床经验总结为“治疗湿热病十法”,并从中提炼出“治湿热必先治湿,治湿当先化气,化气必当宣肺”的湿热病治疗要法.他将湿热病的临床常见病情概括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种,为临床大量因误治造成疾病恶化的病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在回顾赵绍琴主要温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和临床病案,系统总结了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情况.

第一,温病辨证理论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赵绍琴运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辨治的内伤杂病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划归为温病的内伤杂病,赵绍琴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展规律均符合温病特征的杂病归于温病一类,作温病论治,如肺痈、痢疾等.二是,可用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进行辨治的杂病.当内伤杂病某阶段病证或旗下某子类型的病证与温病特征相符,便可运用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对该阶段或该子类型的杂病进行论治,如血淋、消渴等.

第二,代表性温病治法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以温病的代表性治法为研究对象,介绍赵绍琴在内伤杂病中常用的温病治法.赵绍琴临床诊疗,以法为中心,上系病证病机,下连方药,中合辨证,他将温病的诸多治法引入内伤杂病的治疗之中,并善用、活用温病代表方药.具体如下:

苦宣折热法,是用性味辛寒、苦寒而性质轻清的药物,宣畅气机,透热泄邪的温病治法,以栀子豉汤为代表.赵绍琴认为栀子豉汤具有“火郁发之”之功,外感、内伤凡病因热郁发热、心烦懊憹者,皆可用之.

疏调升降法,是具有疏通解郁、调和升降等作用的温病治法,适用于温邪热郁不开或痰郁火结之证.内伤杂病凡因热郁于内,导致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者,皆可用此法治疗,代表方为升降散.升降散是赵绍琴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之一,是赵绍琴内科证治的一大特色.他运用升降散的主治范围宽广,用法灵活多变,各脏腑系统疾病均有涉及,脏腑气血功能异常或实质病变均可应用,尤多用于肝胆郁热、湿热郁滞、血分郁热等证.无论升降散运用于何病何证,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是核心病机.

宣畅三焦法,具有疏畅三焦、宣通气机、醒脾开胃、通利水道等作用,是湿热病证的治法.本文根据赵绍琴提出的湿热病临床治疗治湿、化气、宣肺三要法,以疏风化湿法、疏调三焦法、宣展肺气法等三个赵绍琴临床代表性治法为对象,分析了其在内伤杂病治疗中运用三要法即温病宣畅三焦法的情况.本文又从上三法中引申阐述了风药、大黄和杏仁等三味(类)赵绍琴临床代表性用药的使用情况,尤其介绍了他不同于常规的用药经验和临床心得,体现了赵绍琴对中药性能的透彻分析、精当把握和奇思妙用.


https://www.mbalunwen.net/hqx/92584.html

第三,其他渗透于内伤杂病辨治中的温病思想.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赵绍琴其他融汇于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之中的温病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内伤杂病亦有因外感而起或因外感诱发加重者,遇此情况,与温病的临证思维相同,应首先分清外邪的寒热性质、是否感有湿邪,并根据外感病的证治原则,依法调治.

赵绍琴在温病气分证治中提出的勿早用、纯用、过用寒凉的“寒凉三忌”,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亦当贯彻,不仅中药,抗生素、激素等西药也在“寒凉”之列,亦当遵循“三忌”.

赵绍琴认为透热转气体现的是排除障碍、宣展气机、给邪气以出路的临证思想,不仅适用于温病各阶段,也应作为辨治内伤杂病的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无论何病何证,是何人群,凡有邪实存在,必有针对性地用药去其邪阻、通畅气机,否则不仅补法无法取效,甚则壅滞气机,郁而化热,反致病进.

第四,温病学术思想在疑难病中的运用.赵绍琴创造性地将中医温病思想学术思想运用于西医的疑难病症,并取得良好疗效.这是赵绍琴晚年临证最为突出的成就,为中医打开了崭新的临床治疗思路.本文选取了慢性肾脏病、肝硬化、白血病等三种疾病加以具体阐述.

运用中医中药攻克慢性肾脏病是赵绍琴最为世人瞩目的医学成就之一.他通过数十年的临床探索,总结出了从温病营血分证论治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他指出,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是热郁血分,治疗大法是凉血化瘀,并率先提出慢性肾病非虚论、慢性肾病忌食蛋白论、慢性肾病宜动不宜静论、慢性肾功能损害可逆论、慢性肾病可遗传论等一系列学术创新之说,合称为“慢性肾病新论”.他的很多观点对中医学传统观念和现代医学都是重大的挑战.

在肝硬化的治疗方面,他提出“郁”、“瘀”、“虚”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以“郁”为其根本,在治疗上,要以疏肝调郁为主要治法,先治“郁”,再调治“瘀”、“虚”,并配合饮食、运动和情志调理,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治疗.

对于白血病,赵绍琴认为该病因胎毒内蕴,病位在髓,呈现一派血分热盛之象,故当从温病论治,并提出“髓分证”一说.针对白血病热结、耗血、动血、停瘀并存的病机,当以凉血散血、泄热解毒、养阴展气三法为白血病的治疗大法,并注意饮食、运动调理.

第四部分,分析与讨论.这一部分是对赵绍琴运用温病理论辨治内伤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进一步探讨,阐述笔者的个人理解,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笔者认为,赵绍琴之所以能打破传统的辨证体系限制,将温病理法方药运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因在于二者拥有相同的病机,这就是赵绍琴临床上反复提到的“火郁”.而蕴藏在赵绍琴“火郁观”背后的,放之一切证治而皆准的指导思想是赵绍琴对气机通畅的重视,笔者称之为赵绍琴的“血气流通观”,并提出“注重气机宣畅、一切调治手段皆以血气流通为目的是赵绍琴的医学思想内核”的观点.此外,赵绍琴在从温病营血分论治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全新的“髓分说”理论,通过温病学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反过来又发展了温病学理论.

总之,本课题通过对赵绍琴运用温病理论辨治内伤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展现了一代中医大家的学术风采.更重要的是,赵绍琴的学术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的,因此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行之有效,用之有验.这些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可为当下的临床诊疗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通过对这些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传承温病学说的理论和辨证立法组方思路,扩大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使用范围,融会活用中医理论,同时可为久攻不下的疑难杂症、层出不穷的新病变证,拓宽临床思路提供有益参考.

第五篇医学内科论文范文格式:影像学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

目的: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国人缺血性中风和TIA的主要原因,临床将发生过TIA和脑梗死并经过检查确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称之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TIA和缺血性中风复发高危因素,二级预防的重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病机制与狭窄远端血流动力性障碍、狭窄部位不稳定斑块导致血栓形成或脱落、狭窄部位穿支血管闭塞有关,治疗方面包括内科治疗(西医内科治疗和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血管内治疗和血管吻合术,前者为主);由于临床较难正确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病机制,西医内科治疗仍有较高的中风复发,血管内治疗仍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支架术后再狭窄率,采用何种治疗方法进行安全有效的二级预防,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寻找合理、安全、有效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氙CT (Xenon-CT)是一种可以定量测定、安全可靠、成本较低的评价脑血流灌注的技术,高分辨MRI(high-resolution MRI, HR-MRI)在研判血管狭窄部位斑块特征方面有明显优势;应用Xenon-CT和HR-MRI可以了解和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部位斑块特征和远端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分析发病机制;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多年实践表明,在“中医阴阳类证”辩证论治体系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方案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该方案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旨在Xenon-CT和HR-MRI指导下,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病机制,依据前瞻性设计的适应证标准,制定合理的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方案或外科治疗方案,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缺血性中风复发率,降低支架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率和术后再狭窄率),获得有价值的临床研究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获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奠定基础.

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小中风、TIA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首先进行常规影像学检查(CT/CTA、MRI/MRA、DSA),然后对筛选出来的20例与小中风、TIA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进行Xenon-CT和HR-MRI检查,根据综合检查结果、前瞻性设计的适应证标准以及入组原则,将20例患者分成中西医结合强化内科治疗组(简称内科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强化内科治疗组+血管内治疗组(简称血管内治疗组).中西医结合强化内科治疗方案:在强化西医内科治疗(双联抗血小板、强化降脂、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辩证原则分为阴类证和阳类证,分别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治疗周期为3周;血管内治疗方案:采用WINSPAN支架系统对靶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主要临床结局指标是:分别评价每组30天内再中风率和死亡率,30天后临床随访,记录每组再发缺血性中风的情况,分析每组的短期随访结果,同时对Xenon-CT和HR-MRI检查结果以及其他临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纳入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TIA患者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1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64.75±,8.96岁.常规影像学评价发现症状相关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17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2例,大脑中动脉M2段狭窄1例,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1例),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3例(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中度狭窄(50%~69%)11处,全部位于前循环;重度狭窄(≥70%)9处,其中6处位于前循环,3处位于后循环.

2.Xeon-CT和HR-MRI检查结果:17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全部接受Xenon-CT检查,其中4例接受HR-MRI检查.Xenon-CT检查发现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血流量正常者12例,其中3例HR-MRI检查提示局部血管壁斑块异常信号;Xenon-CT检查发现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血流量异常者5例,其中1例HR-MRI检查提示动脉夹层.3例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HR-MRI检查,1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提示局部混合性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2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显示偏心型斑块,与穿支关系不密切,1例提示中重度阴性重塑形.对于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血流量异常表现情况,狭窄程度(50%~69%)和(≥7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对于中度的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障碍不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对于是否发生TIA, Xenon-CT结果正常者和Xenon-CT结果异常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前循环TIA的发生主要与狭窄远端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血管内治疗组2例Xenon-CT结果异常者,分别有5处和1处分区的局部脑血流量,在血管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血管内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狭窄远端供血.应用多个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 Wallis检验)比较HR-MRI对斑块特征(斑块的形态、斑块的性质、斑块与穿支的关系、斑块的重塑形、斑块强化、夹层、假性狭窄)的检出情况,显示针对斑块性质的检出与判断,磁共振尚没有良好的表现;对于斑块的形态、与穿支的关系、重塑形情况、强化、夹层、假性狭窄等的检出有良好表现.

3.分组情况以及中医辩证分型结果:14例入选内科治疗组;其中2例为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血流量异常者(根据标准拟入选血管内治疗组,患者本人拒绝手术而入选内科治疗组),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HR-M

医学内科引用文献:

[1] 临床医学内科论文选题范文 临床医学内科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医学内科方向论文选题 医学内科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3] 临床医学内科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临床医学内科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医学内科论文范文参考 医学内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医学内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