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副高医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副高医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副高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0

副高医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载文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军队医学科研环境影响因素评估及对策研究
  3. 第三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山西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考试影响因素研究
  4. 第四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模板:基于公立医院视角构建广东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基本框架的研究
  5. 第五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怎么写:我国医院管理队伍结构及能力建设的演进及现状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
  7. 第七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范文: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预测分析
  8. 第八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格式: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9. 第九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部队卫生应急救援力量能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湖南省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现状与对策研究

【100篇】免费副高医学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摘要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副高医学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摘要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载文研究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这两种期刊,在医学图书情报领域有显著的地位,可以认为是引领性的期刊,因而对这两种期刊进行载文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可以明确医学图书与情报领域引领性期刊的载文特征,研究并提出期刊的改进性.

目的:

首先通过统计分析,明确《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的载文特征.其次比较这两种期刊,说明每种期刊的相对优势与劣势.其次选取《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作为医学科技期刊的样本,因这两本期刊收录的文章除了临床以外,还包括了基础医学,同时也是医学类的大学科,覆盖面广,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内科学类核心期刊表中《中华内科杂志》排名第四,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表中《中华外科杂志》排名首位.最后将《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与这两种医学样本期刊进行比较,判断《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在医学科技期刊中的地位,探讨提高《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质量的可行性途径.

方法:

本论文利用了文献计量法、数值统计法、综合归纳法、对比分析法,对2003-2012年《中华图书馆情报杂志》和《医学信息学杂志》的载文数量、基金论文资助情况、引文量及论文作者、期刊专题等指标进行了统计.

结果:

(1)《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的载文特征.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2012年这10年的总载文量为2347篇,(其中包括该杂志社的学术交流及稿约),期均载文量为30.58篇,载文量呈平稳中上升趋势;但各期的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居中,平均为52.3%;作者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其中北京、天津、辽宁为论文主打出产地;该杂志10年共引文14254篇,篇均引文量的7.54;期刊论文合作,作者总人数为7617人,合著率是87.87%,其合作度为4.03.

《医学信息学杂志》2003-2012年这10年的总载文量为2806篇,(其中包括该杂志社的专论导读及该杂志社的动态),期均载文量为33.50篇,载文量随着年份的增长也迅速增多;各期的基金论文比例平均为61.0%;作者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其中天津、山东、江苏为论文主打出产地;本杂志10年共引文13810篇,其篇均引文量5.92篇;期刊10年作者总人数为7384人,其合著率为87.47%,合作度为3.16.

(2)《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互相比较.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报告、综述较多,涉及了医学情报的各领域.《医学信息学杂志》研究性论文较多,而它突出了医学信息的传播性.从期刊特色看,《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涉及各方面主题,《医学信息学杂志》以信息应用为主.

栏目设置方面,《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报告、综述明显偏多,它展现了医学情报的各个领域.《医学信息学杂志》研究论文性的文章偏多,而它突出了医学信息的传播性,体现了现代医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基金论文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的基金论文篇为989篇,《医学信息学杂志》的基金论文为1420篇,后者更多.

(3)《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与《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比较.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固然在医学图书情报类期刊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与其它医学期刊进行跨学科比较,才能看出这两种期刊的相对比较值.选择《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刊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显示几乎在所有指标中,《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均低于《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说明医学图书情报类引领期刊与综合医学类引领期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科金论文可以看作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在这个重要指标中是《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的3-6倍,进一步说明了两大类期刊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有一定的合著率,但《中华外科杂志》与《中华内科杂志》的合著率中有的达到了100%,说明需提高合作率.《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的论文第一作者中级和副高的职称人数比《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的第一作者中级和副高的职称人数较多,而正高和其他职称也是分布均匀,说明《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的论文第一作者比《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作者的总体水平较高.《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这10年间来看,硕士学位分布的人数较多,而博士及博士后的学位分布反之较少.而《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这10年间的作者学位分布博士学位远比硕士学位较多,本文还通过数据发掘和知识发现对四种期刊做了相关的比较,说明研究图书情报学科的作者学位还有待提高.

结论:《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2003-2012年的期刊知名度及地位呈稳定增强趋势,在医学图书情报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处于引领的地位.近10年两刊的载文总量及篇密度的变化不大,其它各项载文指标平稳中有所增长.

综合地将《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互相比较,可以看出在28项指标中,有18项指标《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低于《医学信息学杂志》,因而《医学信息学杂志》一般情况较稍好,但相差不大,总体水平相当.

几乎在所有指标中,《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均低于《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说明医学图书情报类引领期刊与医学类引领期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在未来发展中,这种差距还不易被显著缩小.

作为医学图书情报类期刊,应不断提高总体质量.从本论文研究的结果看,吸引高水平基金资助的稿源及高职称、学位作者论文是可行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摘要范文:军队医学科研环境影响因素评估及对策研究

军队医学科研环境存在着特殊性,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关于军队医学科研环境的调查研究较少,鲜有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军队医学科研环境的现状,分析影响军队医学科研环境的因素,并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初步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对军队医学科研环境的改善和提高提供初步的研究和建议.

问卷调查共分两轮进行.第一轮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科研人员对于当前科研环境现状的感受和满意程度.第二轮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分析科研人员对影响科研环境各个因素的意见,从而找出影响科研环境的原因和问题所在.数据回收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并进行问卷输入,应用Graphpad Prism 5、orign7.5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作图、构成比分析、频数统计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处理.调查结果显示:

1.军队医学科研环境不容乐观,近半数的科研人员对目前科研环境现状不满意.

对188名科研人员(不包括机关行政人员)进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7%(86/188)的科研人员对科研环境的现状表示满意,而有43.6%(82/188)的科研人员对科研环境的现状不满意,另有10.7%(20/188)的科研人员认为不好判断.对调查人员的构成分析表明:初、中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对科研科研环境满意程度要低于高级职称(P<,0.05),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科研人群对科研环境满意程度的认识不尽相同,其中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年轻人对科研环境现状的不满意度要高于中年和老年的研究人员(P<,0.05).该满意度调查结果提示,科研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科研经费相对以前有较大的改观,但仍需要加大投入,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

副高医学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副高医学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年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副高医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副高医学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科研经费一直是科研人员尤其是课题负责人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军队对科研投入的增加,科研经费普遍不充足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调查显示:有46.8%(86/188)的科研人员表示科研经费充足或比较充足,但是仍有超过半数53.2%(100/188)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研经费相对以前有较大的改观,但是76.1%(143/188)的被访人员认为科研经费的申请比较难或难度较大.其中,初级、中级和副高级职称认为课题申请难度较大的比例要高于高级职称(P<,0.05).进一步的座谈研究和第二轮问卷调查发现,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的申请和分配环节亟待完善.

3.军队课题组间合作交流情况较好、满意度较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有近60%(115/188)科研人员认为课题组之间的合作情况良好、交流容易,近1/4的科研人员认为交流困难、合作欠缺.结果表明,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待加强.同相关文献比较,军队课题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情况要好于地方科研单位课题组.

4.对军队医学科研环境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科研成果/职称评估体系被认为是军队科研环境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发现,选择科研成果/职称评估体系的比例最高(61.7%).进一步分析调查者的男女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职业和职称分布情况,结果发现:选择该项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调查者中选择该项的年轻人(20~50岁)比例最高(73.0%),职业构成方面,科研系列和技术系列的人员比重高于研究生(P<,0.05),职称构成方面,中级职称选择该项的比例最高,其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中级>,副高>,初级>,高级(P<,0.05).另外,对科研经费划拨与分配机制的不满意度也较高,其比例达到调查者的1/3左右.

5.对影响科研环境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科研评估体系、科研经费和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成为影响当前军队医学科研环境最主要的因素.

针对第一轮调查的结果,第二轮问卷调查共设有8个一级指标和35所属的二级指标,其中每个二级指标按照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说不清楚等四个不同的层次要求调查者进行选择.调查发现,在35个二级指标中有30个二级指标选择“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都在60%以上,表明该轮调查表所制定的对策指标具有一定可行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问卷调查表中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的百分比分布还反映出了目前科研环境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软环境”的问题,同时问卷调查的结果还反映出了目前科研环境的现状和相对严重和热点问题如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管问题、课题项目申请的公平和公正问题、科研工作“政科不分”的问题、科研成果和论文*抄袭的问题、职称和课题评审中机制不当等等.该轮调查的实施为对策研究的探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归纳分析第一轮和第二轮军队医学科研环境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现两轮调查同时反映出科研成果/职称评估体系,以及科研经费划拨与分配机制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目前科研环境矛盾的集中体现.同时,这两个问题也与年轻人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问题紧密关联,因而在结合分析军队科研环境存在的关联因素的前提下,研究探讨了改善军队医学科研环境的对策.共提出了六条相关的对策,其中重点探讨了完善科研评估体系的措施.

结论:对军队医学科研环境影响因素的评估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目前军队医学科研环境虽然成绩不少,但形势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其中,科研成果/职称评估体系以及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的申请以及分配等问题成为科研环境改善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有鉴于此,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军队医学科研的特点,探讨了改善科研环境的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1)建立可持续性的战略发展机制,不断提高科研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的建设的水平,2)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与渠道,改革科研经费的划拨与分配机制,3)完善科研评估体系,改革对学术成果和科研人才的评价方式,注重科研绩效的评价,4)提倡科研道德风尚,完善制止学术腐败的监督和管理机制,5)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提高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参加军事医学科研的积极性,6)探讨形成互动和反馈的机制,高效解决科研环境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第三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山西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考试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目的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卫生行业内部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种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本课题通过探讨影响山西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和业务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进一步为我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再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山西省2010年某医院招聘考试人员的卫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考试成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更切山西特色与实际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计划和配置方案.

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山西省2009-2010年参加高级职称评审和2010年某医院招聘考试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统一要求,自行设计基本情况调查表,采用自填网报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毕业院校、专业等.考试采取人机对话的考试方式,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题,通过计算机阅卷、评分获得考试成绩.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山西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考试成绩结果分析:2009-2010年参加高级职称评审人员4312人,以拟晋升副高职称人员为主,平均年龄44岁左右;我省拟晋升副高人员平均工作近10年;学历以本科为主,副高占73.1%,正高占87.8%;拟晋升者来自于乡镇卫生院者正高仅4人,占0.4%;拟晋升正高人员考试成绩平均分为64分,副高成绩平均分为66分.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高学历、任现职时间及单位所属性质是影响拟晋升正高职称考试成绩的有意义因素.

山西省某医院招聘考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收集考试对象3504人,其中,女性3064人,占87.4%;平均年龄25.0±,3.1岁;公共基础平均成绩31.2±,4.7分,专业知识平均成绩57.0±,9.2分,总平均成绩88.2±,11.7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毕业院校属地、专业等对学习成绩均有一定的影响(P<,0.05);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后,不管是公共基础成绩,还是专业知识成绩或总成绩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独立的影响因素;在医学一级学科下,二、*学科所修专业不同,招聘考试基础与专业成绩有差别,因此也是影响公共基础、专业知识和总考试成绩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在专业知识考试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除以上两个因素外,毕业院校属地不同,对专业成绩也有影响,毕业于省内院校的成绩略低于省外院校考生成绩(P等于0.027).

结论与建议:

1)由于我国医疗教育结构与国外有别,医学专业知识结构层次偏低,因此,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中,无论是工作经验方面,还是学校积累的知识,均能较好的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

2)在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我们应该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改善医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推动基层医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更上一层楼.

3)制定中初级卫生人力资源规划时,我们要积极创造人力资源发展的条件和氛围,在管理机制、继续教育、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大力度,设法吸引外省优秀人才,打破现有格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4)建议有机会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等交流方式,拓宽进修或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提高我省招聘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根据区域卫生服务机构招聘设定省内外名额比例,切实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以便更好的配置我省卫生人力资源.

第四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模板:基于公立医院视角构建广东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基本框架的研究

研究背景

199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了执业医师的权责,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这意味着,执业医师从事的业务工作受执业地点、执业范围的约束,不可以自由流动.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同年,卫生部下发《卫生部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医师多点执业正式拉开序幕.广东省作为全国首个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的省份,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后,出现了媒体热、医院冷淡、医生观望的尴尬局面.

如何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成为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关键.本研究从公立医院角度,基于试点现状,以发现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着力点在于通过医师多点执业这一途径,最大程度盘活区域的卫生人才资源,使优秀卫生人才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研究目的

了解广东省医师多点执业的现状,从公立医院角度,研究构建广东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基本框架,概括如下:

1.调查广东省医师多点执业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2.探讨广东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过程中各层面的角色定位及职责

3.研究适合广东省的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基本框架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利用图书馆和网站,通过CNKI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PubMed、ScienceDirect等电子资源查找与医师多点执业相关的文件、文献以及与卫生政策实施路径、框架、体系相关的文献.

2.利益相关者分析法

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得出政府、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中的角色和立场.选择从公立医院视角切入,研究医师多点执业不仅是理论需要,更是实践的需要,同时为条目池的构建提供依据,使得条目池的建立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3.问卷调查法

分别对15家公立医院的425名医师、10家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主要为医务处或医务科管理者)以及2所高等医科院校从事卫生政策研究的专家(主要为卫生管理专业教授)119名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这两个群体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态度、利弊认知和建议等,以此分析目前广东省医师多点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医师多点执业实施框架的条目池提供参考.

4.头脑风暴法

邀请南方医院从事医务管理、质量管理、医疗纠纷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临床等专家对条目池的设计进行开放式的讨论,目的是对条目池的内容、数量以及归类等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较为科学合理、可行的指标,形成初步的条目池.

5. Delphi专家咨询法

在调研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表,并通过头脑风暴法、专家访谈法,进一步完善咨询表的结构和内容,同时根据研究的性质遴选好专家.课题前后共进行3轮调查:预调查和两轮正式调查.

6.变异系数分析法

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即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通过变异系数判断专家对指标一致性意见的程度,变异系数越大,意见越分散,变异系数越小,意见越集中.本研究根据讨论意见,以变异系数0.4为标准,小于0.4予以保留;大于0.4,则建议删除.

7.专家权威系数分析法

指标的权威系数Cr等于指标判断系数Ca和指标的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平均数,即:Cr等于(Ca+Cs)/2.Cr在0-1之间,Cr越大,说明专家的权程度较高,结果可取.

8.一致性系数分析法

一致性系数可以判断专家对每项指标的评价是否存在较大的分歧,或者找出高度协调专家组和持异端意见的专家.一致性系数在0-1之间,一致性系数越接近1,表示协调程度越好,一致性系数越接近O,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越差.结合x2检验对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果一致性系数经x2检验之后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认为可取.

研究结果

1.卫生管理者和医师的问卷调查结果

(1)积极程度:针对卫生管理者,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5份,回收率为96.15%,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为95.2%.针对医师,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3份,回收率96.22%,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98.15%.

(2)调查结果表明:卫生管理者和医师群体对医师多点执业的前景评价不一致;对医师多点执业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不一致;对医师多点执业的利弊看法较

一致,且对医师多点执业相关配套措施的需求都较高.

2. 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1)积极程度:预调查共发出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正式第一轮专家咨询发送30份,回收29份,回收率96.67%.正式第二轮专家咨询发送29份,回收29份,回收率100%.

(2)权威系数:第一轮专家平均权威系数Cr为0.70,说明权威程度较高.

(3)一级指标权重:第一轮专家咨询:法律法规制度层面权重40.86%、政府层面权重34.01%、公立医院层面权重24.83%,一致性系数(Kendall',s W)为0.226,经x2检验,P值为0.001<,0.05.第二轮专家咨询:法律法规制度层面权重42.07%、政府层面权重32.76%、公立医院层面权重25.17%,一致性系数为0.305,经x2检验,P值为0.000<,0.05.两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权重比例接近,说明专家对一级指标权重的分配意见较为一致,且第二轮的一致性系数较第一轮有所改善.

(4)一致性系数:正式两轮咨询专家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161和0.191,第二轮比第一轮高了0.03,说明两轮咨询专家一致性系数较低,第二轮专家的意见较第一轮意见的一致性有所改善.但在两轮正式的专家咨询中,对专家一致性系数进行x2检验,P值都等于0.000,均小于0.05,说明咨询的结果初步达到了本次课题的预期目标,结果可取.

(5)指标重要性评价结果:正式第一轮调查专家对各个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均值在4.69-6.55之间,但有4个指标的变异系数高于0.4:“修改《医师外出会诊管理规定》”、“建立医师多点执业医疗纠纷管理办法”、“建立跨省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和途径”、“建立全科医学制度”.正式第二轮调查专家对各个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均值在4.76-6.83之间,且变异系数都小于0.4.

(6)指标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正式第一轮调查专家对各个指标可操作性评价的均值在4.62-6.14之间,但有3个指标的变异系数高于0.4:“制定医师多点执业医疗纠纷管理办法”、“发挥医院协会、医师协会、医学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建立跨省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和途径”.正式第二轮调查专家对各个指标可操作性评价的均值在4.28-6.14之间,但还有1个指标的变异系数高于0.4:“建立跨省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和途径”

经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删除指标“建立跨省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和途径”,最终形成25个二级指标:法律法规制度层面指标8个、政府层面指标10个、公立医院层面指标7个.

策略探讨

1.完善医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2.对医师多点执业(第三类)实施分类管理

3.改革卫生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4.建立医师多点执业的准入和淘汰机制

5.建立全方位的医师多点执业监管平台

6.探索区域内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下的医师多点执业模式

7.探索PPP管理模式下的医师多点执业

研究结论

1.卫生政策实施框架的构建应符合区域内医疗卫生状况和特点.本研究认为医师多点执业推行的进度和深度,突破口在公立医院,难点也在公立医院,选择从公立医院的角度构建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基本框架是实践的需要.

2.卫生政策实施框架的构建应建立在现状调研分析基础之上.本研究对119名卫生管理者和425名医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框架条目池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以实地调研情况作为条目池的构建基础,使得卫生政策实施框架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3. 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其他卫生政策实施框架的构建有参考意义.Delphi专家咨询作为管理学的一种方法,是系统分析方法在意见和价值领域内的一种有益延伸,对其他卫生政策实施框架的构建具有实践的推广意义.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卫生政策实施框架应注意两方面:一是一级指标维度的选择要慎重.一级指标的权重应该是通过几轮专家咨询,前后意见较为一致.二是重视专家库的选择.专家的选择是Delphi专家咨询方法成功的关键.

第五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怎么写:我国医院管理队伍结构及能力建设的演进及现状研究

目的为推动医院管理职业化与专业化,制订管理队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及实践证据.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CNKI等数据库,纳入相关研究文献,定性描述文献数据.结果 (1)管理者学历以本科为主,研究生以上构成比持续增加,职称以副高以上为主,*医院正高构成比高于二级,形成中级、副高与正高职称结合的格局.(2)专业以医学类为主,管理及经济类极少.(3)以岗位后短训提高能力为主,培训愿望强烈.(4)相当比例决策者*医疗工作,职业化程度低.结论医院管理队伍以",老-中-青",结合,高学历及高职称趋势,但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低,短期培训无法满足需求,无规范化、科学化及制度化的培养体系,这成为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六篇摘要范文: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

目的:

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

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

方法:

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

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

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

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

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

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

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

结果:

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

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

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

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

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

结论:

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第七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范文: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预测分析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卫生服务水平,也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中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人力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合格,结构是否合理,分布是否平衡,管理是否科学,不仅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平衡.

医学高等教育作为卫生人力资源的主要人才供给渠道,其培养的医学人才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卫生服务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国家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全面分析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的现状,研究医学高等教育与卫生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对广东省卫生事业人才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

1.调查分析1999-2008年,这十年来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发掘卫生人力资源和医学高等教育各自存在的不足.

2.分别对2009-2015年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和医学高等教育进行科学的需求预测,分析未来7年内,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和医学高等教育为卫生人才的供给状况,分析卫生人才的供需状态.

3.提出发展规划建议:探讨导致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高等医学教育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提出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科学建议,为政府决策部门在制定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及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佐证.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法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资料分析法用于现况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灰色预测法预测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的供需状况;“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卫生人力的供需平衡问题.

研究结果

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据统计,至2008年全省卫生人力总数达了479462人,占全国卫生人力总数的7.8%,列全国之首,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3876人.全省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4.02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51人、注册护士数为1.42人.

专业结构:至2008年,医护人员分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的37.6%和35.4%,药剂、检验、影像、其他卫技人员所占比例依次为7.6%、4.3%、1.9%、13.2%.医技比为1:0.72,国家卫生部要求为1:1.全省总体医护比为1:0.94,离国家卫生部要求的1:2还有很大的距离.

学历结构:截止2008年4月,广东省总体卫生人力资源中,比例最高的是中专占39.5%,其次是大专和本科,分别占30.2%、21.3%,硕士以上仅占3.5%.执业医师专业人群整体学历最高;而在护士、药剂、技师、检验及其他人群中比例最高的均是中专及中技学历,可见我省卫生人员的学历结构总体偏低.

职称结构:按技术资格分,全省卫生人力资源中拥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者只占总体卫生人员数的8.6%.初级职称的人员最多,无职称的人员占11.8%.除执业医师外,其他专业人员的职称结构中,初级和士级的比例居多,占总体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主要是与他们的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低有关.管理人员的无职称比例太大,不利于医疗管理水平的提高.

年龄结构:广东省卫生人员总体年龄较年轻,主要以25-34岁的年龄阶段为主,占总体的42.6%.55岁以上的人只占6.4%.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5-44岁,这跟管理人员执业经验的积累有关,因此年龄机构偏大.其他专业人员的主要年龄都集中在25-34岁,人员结构年轻化,这有利于专业技术的发展.

1998年,珠三角、粤东翼、粤西翼、粤北山区卫技人员分别为137278、32566、34478、47891人,至2008年分别为255909、34823、40613、52531人,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43%、0.67%、1.65%、0.93%.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卫生人员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他三个区域的发展缓慢.

2.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分析

以1999-2008年的数据为基数,运用灰色预测法,利用SPSS13.0编制程序,分别对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中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职业医师、注册护士及人口数进行中短期预测,各指标预测模型均为优,结果显示,2009-2015年,广东省卫生人员总量增至675938人,较2008年,增加了196476人,每年平均需要补充卫生人员约28068人;其中:执业医师净增39446人,平均每年需要补充5635人;护士净增79645人,平均每年需要补充11378人.

广东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将从2008年4.02人增加到2010年的4.19人,到2015年的5.11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1.51人增加到2010年的1.54人,2015年的1.76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从1.42人增加到2010年的1.55人,2015年的2.06人.所有指标数到2010年均不能达到广东省“十一五”卫生人才规划的目标.甚至到2015年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拥有数都无法达到该要求.由此可见,广东省卫生技术人员的缺口非常大.

医护比从1:0.94增加到2010年的1:1,到2015年的1:1.17.按卫生部的规定,医护比仍远远不足1:2,可见,护士的缺口占相当比例.

3.医学高等教育现状

2008年,我省共有20所院校开设医学相关专业,共有在校生91144人,总招生人数达到25803人,分别比1999年增长了438.64%和439.13%,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3394人增加到了2008年的20870人.

从招生人数的发展趋势看,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6414人,增加到2008年的25803人,10年间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招生人数增长了302.29%,以年均16.73%的速度增长.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硕士生,增加幅度最小的是本科生.从招生层次的规模上来看,本科和大专依然是广东省医学生招生的主流.从毕业生层次的规模上来看,受招生情况的影响,毕业生中本科和大专同样是广东省医学生招生的主流.因此,总体规模过大、专科层次增长过快且所占比例过大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广东省本科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来看,设置的医学专业较全面,且数目不断增加,2005年设置的专业涵盖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里医学方面的8类17个专业,据最新资料显示,至2008年,已经涵盖了8类中的23种医学专业.但主要以护理、药学、中药、医学检验、康复治疗技术、医药营销等医学相关类专业为主.

4.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预测与卫生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分析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的摇篮,是卫生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同样通过灰色预测法,利用SPSS13.0编制程序,对广东省医学高等教育中短期毕业生数进行预测,预测模型为优,并将其与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2009-2015年卫生人力的供需状况:除2010年毕业生数与卫生人员年均需求数相近外,供需比1.2:1,其他年份毕业生数均大于卫生人员需求数.供>,求的趋势,呈年年递增趋势.到2015年,广东省毕业生人数达到94953人,供需比达2.6:1,已经远远超出实际需要量.

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供给量>,需求量,根据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理论”,未来几年内将会有大批医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卫生人才将严重浪费,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不宜再扩大医学生培养的数量和规模,而是应该适应卫生人力市场的需求和医学科技发展水平需要,从调整培养层次、专业设置、提高医学类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全面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5.讨论

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卫生人力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拥有数低;专业分布不合理;卫生人力总体素质偏低;卫生人力资源区域配置不合理.

广东省医学高等教育的现实局面是:招生规模过大,增长过快;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培养层次过低;卫生人力总体供>,求.

针对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初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总原则应该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协调发展:扩大卫生人员总量,特别是医技与护理人员数量,努力提高每千人口卫生人力拥有数;加强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宏观调控,平衡卫生人才的区域发展.

(2)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措施包括:

1)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确保学校教学质:根据卫生人才需求预测结果,合理制定医学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全面提高医学高等院校教学质量.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60562.html

2)调整培养专业结构: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要与卫生人才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展医学临床相关专业的同时,不能忽视,护理、医学、预防、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发展.

3)调整医学高等教育层次:压缩中等医学人才教育,加强各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4)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区域卫生人才配置的平衡发展:通过优惠政策导向及医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真正做到医学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局面,从而促进区域卫生人才配置的平衡发展.

第八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格式: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情况最为严峻[1].卫生部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2004年多次颁布指南性文件都对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做了规范性的要求[2].国内大多医疗机构多依据国内外有关指南、指导原则或依据各省市制定的实施细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评价或干预[3],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为探索制订一套包含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特开展此项研究,以期对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目的: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探索建立一套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抽取病例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不断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合理化.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复习法和专家讨论法从用药指征、用药选择、用药过程和用药结果四个用药环节初步拟定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应用Delphi法最终确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抽取276份病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采用信度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对综合评价结果采用X-X, X, X+X确定区分不同等级的界限,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验证应用综合评价值获得的各分类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用药指征、用药选择、用药过程和用药结果,22个二级指标.

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咨询,第一轮咨询共发出了30份,收回28份,回收率为93.33%;邀请的专家平均年龄46.14±,8.01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96%(27/28),平均工作年限大于15年的占64.28%(18/28);专业分布:临床药学10人、临床医学10人、临床药理学2人、护理学2人、卫生管理学1人、卫生统计学1人、医院感染管理1人,医学检验1人.第二轮专家咨询共发出28份,收回25份,回收率为89.29%;邀请的专家平均年龄45.00±,5.38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96%(24/25),平均工作年限大于15年的占84%(21/25);专业分布:临床药学8人、临床医学9人、临床药理学2人、护理学2人、卫生管理学1人、卫生统计学1人、医院感染管理1人,医学检验1人.

第一轮咨询专家平均判断系数(Ca)为0.93,专家对问题的平均熟悉程度系数(Cs)为0.75,专家的权威系数(Cr)为0.84(>0.70);第二轮咨询专家平均判断系数(Ca)为0.80,专家对问题的平均熟悉程度系数(Cs)为0.74,专家的权威系数(Cr)为0.77(>0.70),说明参加两轮咨询活动专家权威程度高,结果可信.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果显示,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经过两轮咨询后上升到0.466(2等于46.14,P等于0.000),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经过两轮咨询上升到0.416(2等于218.606,P等于0.000),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p值<,0.05,即检验结果具有显著性,说明专家对指标的评价协调程度好.

本指标体系从构想、指标的提出与筛选,均采用了专家咨询法,最终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分配系数.通过统计方法验证区分用药合理性水平的等级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所抽取病例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是,0~54.50分重度不合理,54.50~61.97中度不合理,61.97~69.43轻度不合理.69.43分以上为合理.

结论:1.本研究所建立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体系中各级指标均被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达到定量评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要求.通过专家权威程度、协调程度、应用研究及统计学分析证明本指标体系达到测量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水平,适合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综合评价.

2.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综合评价结果采用X-X, X, X+X法确定区分不同等级的界限,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验证各评价等级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可见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是科学、可行的.

3.本研究探索性建立一套包含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过程涉及各个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医护人员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关键环节,从细节、流程上尽可能减少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从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每一个环节入手,及时发现、解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对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第九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部队卫生应急救援力量能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目的:在对国内外和军内外卫生应急救援力量能力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建立*部队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指标评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检验,以判定其是否科学、合理及各指标间是否协调一致,以建立的能力指标评估体系为依据,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制能力评估软件,以实现指标体系的数字化、信息化,根据研究成果,结合*部队实际,为*部队卫生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方法:在系统复习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和军内外卫生应急救援力量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形成能力评估的基本思路,初步拟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信函、E-mail、电话、当面呈送的方式向15位专家进行咨询,专家由应急管理、卫生勤务、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救援医学等几类人员组成,专家都具备副高以上职称,咨询的内容主要涉及指标设置是否恰当、指标名称是否准确、指标是否全面以及权重分配等.通过咨询,最终确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相应权重.在充分分析多种综合检验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和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指标间的协调一致性.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软件开发需求,运用计算机语言(Visual C)将其数字化、信息化,研制卫生应急救援力量能力评估软件,使能力考核评估更加方便、快捷.结果:通过专家咨询,构建了一套由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指标构成的较为全面的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涉及组织指挥、应急机动、伤病救治、药材保障、分类后送、防疫防护和防卫生存等方面.通过咨询,还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对专家咨询特征的分析发现,咨询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性较好,采用专家咨询法构建的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的.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检验,结果发现:各级指标均通过一致性检验,随机一致性比率(CR)均<,0.10,指标整体的综合一致性检验CR也<,0.10,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专家在判断一、二、*指标的重要性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的能力评估软件经安装调试,运行顺畅,方便快捷.结论:(1)在应急救援理论的指导下,对国内外、军内外卫生应急救援力量能力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探讨.(2)通过对国内外、军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分析研究,结合*部队实际情况,拟制了卫生应急救援力量能力评估指标初稿,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咨询,构建了包括7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和42项*指标在内的卫生应急救援力量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赋予了各指标相应权重.(3)在全面分析多种综合检验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综合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指标间具有良好的协调一致性,说明指标体系是科学的、合理的.(4)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开发需求所编制的能力评估软件系统方便快捷,运行顺畅,基本实现软件开发目的.(5)通过全面分析,结合*部队的职能使命,提出了加强*部队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篇摘要范文:湖南省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现状与对策研究

背景:器官移植给许多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带来了治愈希望.但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器官移植界面临更为严重的器官短缺问题.为了缓解器官供体不足,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总会与卫生部在天津、辽宁、上海等10个省、市开展心死亡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0年9月17日,湖南省政府、省红十字会联合召开了“人体器官捐献新闻发布会”,标志着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在湖南正式拉开序幕.在此背景下,开展对湖南省心死亡器官捐献工作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目的:从公共部门对器官捐献工作的管理、湖南省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岗位胜任力水平、社会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度和态度、捐献者家属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四方面调查湖南省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与建议.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湖南省心死亡器官捐献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器官捐献宣传度;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湖南省器官捐献组织结构和法律建设;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岗位胜任力评价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聚类分析对协调员的岗位胜任力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调查社会公众认知度和态度;采用克朗巴赫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采用内容效度指数CVI值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问卷的内容效度检验;采用深度访谈法、扎根理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捐献者家属决策及影响因素.

结果:(1)湖南省公共部门对器官捐献工作的管理调查显示:①湖南省自2010年3月到2012年10月31止,共完成43例器官捐献,居全国第三.②湖南省媒体对器官捐献的宣传多以典型案例为主,辅以公共部门的新闻发布会.但是,目前关于器官捐献的宣传报道都是散点式的,没有系列化.同时,宣传报道缺乏普及性的器官捐献知识.③湖南省已经建立了器官捐献的基本组织结构、较完善的器官捐献流程,但是没有成立人体器官捐献基金会和相应的基金管理办法.

(2)湖南省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岗位胜任力水平调查显示:42名协调员的胜任力平均分为79.43土8.51;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协调员胜任力情况分为四类:及格、中、良、优,湖南省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胜任力全部合格,绝大多数达中等以上水平.研究发现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年龄、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年限对协调员的胜任力水平有影响.

(3)社会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度和态度调查显示:①关于认知度,题目平均正确率为71.96%,学生人群略高于居民人群(73.06%VS70.68%).②在捐献态度上,82.2%的人赞同器官捐献,53.5%的人愿意身后捐献器官,71.7%的人认为“器官捐献可以让逝者实现更大的生命价值”,61.3%的人倾向于“如果我有捐献器官的想法,会先告诉我的家人”,48.2%的人赞同仿照国外在领驾照时填写器官捐献登记卡.③公众器官捐献认知度和态度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666.④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上,通过政府部门、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的宣传了解相关信息,约占30.5%,绝大多数是通过看电视电影获取信息.

(4)捐献者家属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①未成年捐献者家属比成年捐献者家属的捐献同意率高(66.67%VS26.04%)②影响家属捐献决定有六大类因素: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因素;传统观念和器官捐献条件(微环境因素).③目前大多数器官捐献者家属的决策过程都属于短期决策和群体决策.

结论:(1)湖南省心死亡器官捐献数据位于全国前列,但宣传要注重普及器官捐献的基本知识,组织结构和地方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2)构建了一套器官捐献协调员岗位胜任力评价体系,湖南省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岗位胜任力水平都在中等以上.(3)湖南省公众对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的认知还比较缺乏,有待普及相关的基本医学知识、捐献程序和相关法律知识.(4)在湖南,中国传统的殡葬观念(未成人不得入祖坟)较大地影响了未成年家属的捐献意愿;同时,未成年组家庭成员相对少,家庭结构相对简单,家属更容易达成一致的捐献意愿.(5)从公共部门管理、器官捐献协调员、社会公众认知、捐献者及家属等方面提出推动湖南省器官捐献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此文是一篇副高医学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副高医学引用文献:

[1] 副高医学专业论文选题 副高医学论文标题如何定
[2] 副高医学外文外文 副高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副高医学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副高医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副高医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副高医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副高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