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体育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体育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5

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参考: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
  2. 第二篇大学体育生论文样文:当代中国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与人的发展研究
  3. 第三篇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模板: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4. 第四篇大学体育生论文范例: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5. 第五篇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格式: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大学体育生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参考: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

1847年容闳、黄胜和黄宽三人由传教士带往美国求学,掀开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序幕.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晚清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旧金山,标志着中国官派留学的开始.自此,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远离故土,负笈海外,沐浴欧风美雨,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在中国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生,他们积极吸取西方体育的“合理内核”,努力向中国传播,在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与中国体育的发展这一课题,在拓展留学史和体育史研究领域、促进当代体育留学教育以及推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以“1903-1963年中国体育专业出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60年,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建立初期三个历史时期.本课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具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从历史学角度,对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揭示和分析.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近代以来中国体育留学教育具有整体上的单向性、性别上的差异性、时间上的波段性、生源上的不平衡性、留学国家的集中性、留学群体的差异性、专业的稳定性、留学成果的多样性等特征.

(2)近代以来中国体育留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多因素制约规律、爱国精神驱动规律、跨文化优势主导成就规律、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规律、文化输入和输出相结合规律、主导作用递减规律等.

(3)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的基本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器物层主要包括体育运动的引介、场地器材的创制和运动技术的发展等;在制度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体育教育体制、运动竞赛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的发展等;体育留学生在思想层面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传播军国民体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倡导民族体育思想,参与体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等.

(4)体育留学生的文化特质与历史地位: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由于其所擅长的外语能力,在国外接受系统的体育专业训练,以及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实践等文化特质,从器物层、制度层、思想层三个层面为传播西方体育、发展本国体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体育留学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先驱者.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78488.html

(5)历史启示:体育留学教育是一项应长期坚持的工作;在体育留学教育中必须保持民族性;在体育留学教育中必须坚持创新性;保持体育留学教育的平衡性;坚持体育留学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体育留学生的作用;保持民族自信心.

第二篇大学体育生论文样文:当代中国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与人的发展研究

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于,普通人“对体育的理解”的转变,以及普通人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型.普通人如何理解体育、如何看待体育锻炼,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和热情,投入体育消费的程度和比例,都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理解社会转型的过程与走向,判断社会转型的标准和成败,离不开对人们体育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考察.体育生活方式为人们更加深刻和全面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平台.

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体育生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体育生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选题

本文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以当代市民体育生活方式为基本考察对象,以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型为线索,从大众日常生活的层面出发,结合纵向的历史考察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探讨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型与变迁.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市民体育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本文将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为社会和谐进步与有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在现代性背景下,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意味着人的主体意识的生长,代表着人的主体性的发育和凸显,表明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组织和管理个体生活.换言之,体育是人的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社会性的实际表达.人既是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体育活动的条件.人的体育需要是体育生活方式产生的源泉.在现代社会中,工业技术文明支配和统治下的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日益强烈并且多元化.体育的社会功能日渐凸显,成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手段.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和个体行动性因素双重影响的结果,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社会结构转型塑造了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具体形态,包括市民的体育意识、体育需要、体育消费、体育实践和体育生活.另外,社会转型也推动了个体体育实践,进一步培育了市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习惯,增强了市民个体的体育主体意识,加快了城市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使体育成为一个重要实践领域.体育运动实践是主体体育意识和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共同起点.主体体育意识是体育实践的导引,是体育行为的指南,它使个体的体育意识更加清晰,使个体的体育行为更加明确、更有方向.在意识和实践的互动建构过程中,主体的体育行为由无意识的参与变成了有意识的参与,“由偶然向必然”、“由偶尔随意为之到经常有意为之”转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总体性社会中,体育与政治、体育与政权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巩固新政权、维护社会稳定、进行社会动员的基本手段.在体育的定位上,体育活动为国家建设服务,体育成为国家政治的工具和附庸.群众体育运动成为党和政府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国家政权建设的手段,体育本身的意义被抽离、功能被忽略.在群众参与体育运动上,政府采取政治动员方式,号召群众参与党和政府组织的体育活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代表了政治的忠诚度和阶级立场.群众除了积极参与之外,别无选择.这一动员方式,强调政治本位和行政主导性,忽略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它将群众体育活动纳入政权建设和政治运动之中,由政府统一调度和分配资源,注重集体行动和口号的统一性、一致性,群众只是被动地响应政府的口号.政府的主导和权力的垄断,使中国群众体育运动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最终孕育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制”.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国家-社会关系进一步转型,“国家”从日常生活领域退场,“社会”空间逐渐扩大,体育从此脱离国家权力的裹挟,回归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与政治脱钩的体育,其自主性和自由性获得了充分释放,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群众体育快速发展.

在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中,本文从市民体育生活的参与主体、参与条件、参与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市民体育生活方式在转型时期的变迁表现,为重新建构市民体育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城市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参与规模进一步扩大,群众体育的人口基础较为雄厚.在城市,参与体育生活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市民在性别、年龄、社会阶层、需求各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多样性.从硬件到软件,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形式更加丰富,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体育参与格局、体育生活格局、体育发展的多元推进格局三个方面,探讨城市新型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路径.

第三篇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模板: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选题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女性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体育的需求就成为享受和发展的高层次追求;体育的和谐参与和体育实现现代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历史进程,女性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与政府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相吻合的,是遵循21世纪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对打造文化大省、加强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广东有着特殊的意义;妇女问题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女性地位的高低也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女性生活方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女性生命质量和人类整体的健康指数,是民族生息繁衍的一件大事,它需要引起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1.2研究目的、意义和任务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以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女性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与行为中,分析现代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并在相关模式理论与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证调查、影响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因子和现状的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条件、内容和效果进行阐述,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后,确立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模式.最终目的在于为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身心健康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2.2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战略意义——顺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和“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的政策;研究的现实意义——符合现代体育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

1.2.3研究任务

本文研究任务为: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探究;现代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特征;调查分析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表现形式与行为特征;构建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

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1研究思路

本文以女性群体生活方式中的体育行为表现和活动形式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研究的逻辑思路是:以社会学、女性心理学、生理学、体育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奠基和研究视角,以体育生活方式为研究主线,研究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及制约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的影响因素,旨在指导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科学、合理、文明地发展,从而提升女性的生活质量,完善她们的生命周期.

2.2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并完成研究的任务.

3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3.1研究内容

本文以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理论、现代女性的体育生活方式、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和特征、影响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子分析和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模式构建为研究内容.

3.2研究成果

3.2.1本研究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和表现形式,获得了调查对象在体育生活方式的主体、活动形式与行为和身心健康状况及活动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和调查研究资料,创新性、较深刻地分析了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形式与特征.

3.2.2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基础理论进行整合,及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总结;从女性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活动的条件和体育活动的形式三部分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进行剖析,最终构建了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参照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证调对现状模式进行描述,对其体育生活方式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和归纳,并从目标、路径和保障体系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未来发展给予支撑.

4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4.1研究结论

4.1.1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对广东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引领作用

4.1.2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与行为体现出地域和性别特征

4.1.3休闲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

4.1.4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受多因素影响

4.1.5体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2创新点

4.2.1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整合,在详实分析了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特点后,对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理论进行了构建,并对其具体特征进行深刻的剖析.

4.2.2较全面地总结出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休闲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模式,通过对现状与目标之间差距的归纳与总结,构建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模式.

第四篇大学体育生论文范例: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寿命延长是反映人类健康的最根本的标志,但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会对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而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文明社会的标识.随着人们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身体活动缺乏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WHO(2010)统计,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第四位主要危险因素(6%)、仅次于高血压(13%)、烟草使用(9%)和高血糖(占6%).据估计,大约21-25%的乳腺癌和直肠癌、27%的糖尿病和30%的缺血性心脏病可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人口老龄化、无序的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趋势正在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方式,导致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患病率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科学的身体活动越来越成为各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措施之一.

上海市是我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09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15.7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5%;65岁及以上人口221万人,占总人口的15.8%;80岁及以上人口56.65万人,占总人口的4%,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17.9%,这一比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把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全国其他城市制定城市体育发展政策,实现公共服务,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1407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对体育生活方式基本理论,体育生活方式与城市发展,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实证研究(主观意识、行为特征、组织特征、行为效益),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策略及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的角色与责任分担.研究认为:

(1)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的、自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研究范畴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基础、行为特征、行为效益四部分.

(2)上海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是由上海城市独特的社会现实所塑造,蓬勃发展的体育也赋予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塑造了上海都市体育生活方式.

(3)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行为特征表现为:体育价值取向由健身功能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并存在着分层现象.上海市老年人项目选择上趋同性较强,女性老年人偏好舒缓性的群体性练习项目,男性老年人偏爱个人项目.上海市老年人健身场所为小区周围1公里范围内的免费场地,锻炼时间由早晚向上午过渡,体现出健身向生活化、日常化转变.体育生活方式将成为传统型健身的替代.上海市老年人健身频率和时间较高,运动强度较低,主要为经验型健身.持续时间受家庭和健身组织服务的影响.上海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比例较低,主要为实物型消费,但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水平.

(4)上海市老年人社区体育自组织能够有效的缓解正式组织体育服务供给不足与老年人对体育组织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是老年人健身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然选择.对体育价值的认同是健身群体发展和平衡的驱动力,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提高群体凝聚力、增强个人满足感的内驱力.广场技术类健身群体组织规范较为松散,体能类健身群体对成员规范更强.

(5) *-36量表在测量老年人体育行为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时具有较高的整体效度和信度,但在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维度上因文化程度的差异信度较低,需要在修订时加以调整增加可理解性.

(6)上海市老年人在HRQOL总得分高于其他地区老年人,具备体育生活方式的老年人显著性高于其他老年人群体.每次锻炼时间、锻炼的持续年限、每周锻炼的次数是影响上海市老年人HRQOL三个重要因素,通过经验方程可以有效的预测HRQOL.

(7)上海市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为1062元/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625元/年,可以降低437元/年.经济收入、学历、职业、HRQOL越高的老年人锻炼前医疗支出的额度越高,可能与公费医疗制度有关.每周锻炼5次,每次60分钟以上对降低医疗费用效果最佳.影响上海市老年人医疗费用降低幅度重要性程度的指标依次为:每次锻炼时间、周锻炼次数、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后医疗支出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程度依次为: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周锻炼次数、锻炼持续时间.通过回归方程可以预测医疗费用的降低幅度和锻炼后医疗费用情况.

(8) Precede-Proceed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干预模型是基于社区基础上,涉及体育、医疗、教育、宣传等部门的综合干预模型.政府、社区、家庭、个人在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策略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篇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格式: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关键是专业建设.当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研究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对加强体育专业建设,提升体育本科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做为学科、教育、社会三维结构中的一个中心要素,从体育专业形成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采用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思路,以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为基础,对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进行研究,力图促进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不断规范和特色发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访谈、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用四个部分分别论述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新时期体育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原则与思路.

本文认为,我国体育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可分为酝酿与萌芽、移植与初创、探索与扩充、停滞与混乱、恢复与重建、规范与改革、拓宽与优化等七个阶段,呈现出专业培养目标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专业课程结构从简单僵化向多元灵活转变;专业设置管理从计划设置、统一管理向院校自主、规范审批转变;专业布局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向多种类型院校扩散;专业种数先简单分化,再规范合并,后探索拓宽等特点.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受办学内外层面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办学内在层面因素包括高等院校、政府、办学理念,是影响专业设置的关键因素.政府作为办学监管者对专业设置具有显著直接的影响;高等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对专业设置的影响越来越大;办学理念是专业设置的学科逻辑基础.办学外在层面因素有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因素,其中宏观环境因素对专业设置有长效间接影响;市场环境因素对专业设置有短效直接影响.

新时期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应遵循合理布局、前瞻性、按需设置、效益性、特色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朝学科综合化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化、院校自主设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以及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设置“体育学”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建立体育本科专业多样化发展的学科群基础;适应社会需求,改造现有体育专业;优先培育与发展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新兴体育专业.同时还要建立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管理机制、市场适应机制、课程适应性机制和评估机制等相关保障机制.

为您写大学体育生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生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大学体育生论文选题 大学体育生论文题目怎么定
[2] 大学体育生论文提纲 大学体育生论文框架怎么写
[3] 大学体育生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学体育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大学体育生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体育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学体育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