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体育高考论文范文参考 体育高考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体育高考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8

体育高考论文范文

体育高考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体育高考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2. 第二篇体育高考论文样文: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
  3. 第三篇体育高考论文范文模板: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研究
  4. 第四篇体育高考论文范例: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论域下的文化教育研究
  5. 第五篇体育高考论文范文格式: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体育高考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体育高考相关参考文献,是体育高考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体育高考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实践和制度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学体育教育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都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制度和政策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结构功能、社会影响、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与唐朝至明清时期实施的武举制度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其本质是一种体育专门人才的选拔性教育考试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是对约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和录取学生活动中组织和人行为的各种规则的总称.既包括由国家、政府、高校制定的相关法律和规章等正式制度,也包括约束招生考试工作的道德观念、价值信念、*规范、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

(3)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具有以下四种功能:为高校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体育人才,促进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中学体育教育和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起到导向与激励作用;促进体育人才的社会分层和向上流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4)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中的正式制度主要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实施,非正式制度则通过考生及招生考试工作人员的自我实施机制起作用.

(5)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模式有以下四种:“身体素质”模式、“身体素质+专项”模式、“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和“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模式.

(6)“身体素质”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体育术科测试效率较高,但该模式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该模式下术科测试内容的科学性较差,难以考查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特长,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不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模式下的考试规则看似公平,但选才结果对多数高校和部分体育特长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7)“身体素质+专项”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体育术科测试效率一般,该模式有利于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身体素质+专项”测试模式下高校选拔的新生运动技能整体水平较好,能够满足术科教学的要求,有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身体素质+专项”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专项考试规则看似不公平,但考试的科学性较好,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选才结果对高校和体育特长生来说都是公平的.

(8)“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体育术科测试效率较高,该模式对中学体育课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术科测试模式下高校选拔的新生的运动技能整体水平较好,能够满足术科教学的要求.该模式下的考试规则在形式上具有公平性,但是对非篮球、足球专项的体育特长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9)“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术科测试模式下的体育术科测试效率较低,但该模式对中学体育课和课余体育训练起到了好的导向作用.“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术科测试模式下的考试内容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核考生的体育素质,该模式下高校选拔的新生的运动技能整体水平要好于其它三种模式,有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模式下的术科测试制度,从规则形式上看似不公平,但是考试的科学性好,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选才‘结果对高校和体育特长生都是公平的.

(10)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具有内生性,它的产生与变革是制度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理性估算的基础上,与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结果.

(11)“身体素质”术科测试模式下的术科测试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对制度变革存在普遍诉求,体育教育专业制度变迁的预期总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预期总成本,存在较大的获利空间.“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和“身体素质+专项”模式是可供选择的最优方案和次优方案,“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为可选择方案.

(12)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的变革,需要选择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模式,采用由中间向两边扩散的方式.制度改革与创新中需要处理好科学选才、公平选才与选才效率之间的关系,充分依托制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减轻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改革和创新的不良影响.

第二篇体育高考论文样文: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一号召,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至今,已从当初政府文件正式列入国家法规.我国教育理论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改革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诸多的成就,然而,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因改革的推行而发生根本性或彻底的改变,“升学主义”更衍生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仍然只是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新世纪以来,理念与现实特点的思辩还余韵未退,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这一严重性问题,却凸显出学校体育的严重薄弱性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极度边缘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薄弱以及研究的滞后性.因此,面对中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亟待发展与改进这一现状,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就更为迫切.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纠正“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的理念偏差;匡正学校体育价值实现“主要或完全寄托于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主体诉求的偏识;拓展课外活动理论、丰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和指导我国学校体育和谐、健康、稳定地发展.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历史梳理为研究起点,以国外重要理论解读为基础,辨析理论奠基、文化传统的差异,理论发展“源”、“流”的不同;参照现代课外体育活动引入学校现状、国外发展及趋向等,从中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复杂演变中,探究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理念”、“影响因素”,以及矛盾、问题、认知和分析的偏差;进而,探究对实践过程的不良影响;继以构建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模型.

本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方法、调查方法、逻辑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首先从范围、性质等方面,分别对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概念的涵义,进行界定与说明;继后,对于本研究选定“基础教育阶段”、“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等研究领域的缘由,分别给予阐释.

第二章,首先从历史脉络上,以新中国建立为分水岭把近代以来我国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历史沿革与演变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梳理与解读;其次,简要概述了国外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学校课外活动体育理论.主要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活动论、“美国课外活动之父”福莱特威尔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以及二战后美国“第三课程”理论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比较了中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差异,表现为“源”与“流”的不同、教育基础理论的差异以及赖以滋养理论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存在的诸如以“教学”的概念取代“教育”、建国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对问题认知和分析的偏差;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其理论上的矛盾与问题也愈益凸显;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上长期存在着价值诉求的偏差等重大问题.

第四章,针对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教育中的消极现状如:奥运金牌逐年飙升而学生体质却持续下降;学校体育质与量的流失以及学校教育评估和高考中体育的缺位;用“强身”取代了“健身”,用“竞技”遮蔽了“体育”偏差;以及社会对体育缺乏完善的保障监督机制;国家行政的难能作为等,从这几方面来分析这些现在对体育教育实践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五章,从学校课外活动的理论基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当代特点、主次分别的学校课外活动任务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理论篇.以基础理论框架为基点,提出了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指导的理论体系及策略.具体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目标体系的构建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这两方面来阐述.其中组织与管理作为重点主要包括:以“自组织”原则为主导的组织管理基本原则;以校长、班主任分别为第一、直接责任人的组织管理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教育监督机构分别作为督导;检查与评估则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社会专业评估机构来担任.实施策略有:正确把握学校课外活动的理念、指导思想及价值取向,加强地方政府监督、问责,加强责任人的体育能力培训,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健全“多方关注、齐抓共管”的督导、检查体制.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念偏差、研究滞后;源流分歧隔膜了理论移植;概念界定显存标准歧义;传统思维惯性成为实践的强力阻滞;理论缺陷引致实践恶化;理论建构需同实践契合交融.

最后,论文有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发展相关的“当前几种影响较广、深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模式”补充分析与讨论.

第三篇体育高考论文范文模板: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的研究

我国在20世纪80年*始招考试办培养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运动技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科学文化知识、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的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有关体育竞赛、取得良好成绩,促进学校体育交流,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体育高考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高考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体育高考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体育高考论文范文选题

近年来我国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同时取得较好成绩,运动成绩突飞猛进,在世界综合大赛及单项锦标赛均有较好的名次,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拨招考制度并不完善,虽然近年有所变化,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改革、完善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的制度便是当务之急.

本论文以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研究相关的三类人群为研究对象,依据教育公平论、教育均衡论为理论指导,借鉴域外国家的经验启示,精细化的剖析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问题,其中针对社会、家长、考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通过会议、赛会、信件进行访谈、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解归纳总结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奢望能给予相关部门及关注的人群一点点启示、参考与借鉴.

本文的结构框架分为摘 要 、导论、理论依据、域外研究、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实证研究、结论共七章,全方位递进式的阐述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总结出以下结论:1.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报考条件应由高校掌握;2.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项测试由高校负责;3.统一高考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分层次、多样化的有效措施;4.招考规模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重要保障;5.公平是我国普通高校招考高水平运动员制度改革、完善的前提.

第四篇体育高考论文范例: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论域下的文化教育研究

目的: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很多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拥有教育优势,实现了向上的流动.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大批农村人口融入了城市生活.随着《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的出台,运动员群体的职业转换进入了市场选择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群体由于文化基础薄弱、除体育外无其它专长,面临着种种挑战.国家一直比较关注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工作,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许多问题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教育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分层的基本动力,社会发展对运动员群体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研究将跳出了就事论事的传统思维定势,分析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分层,剖析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中的教育因素,寻求*运动员群体文化教育难题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方法: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情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420名现役运动员、45名退役运动员、67名教练员和45名管理者共计57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0名现役运动员、15名退役运动员、15名管理者及15名教练员开展了深入访谈,形成研究个案;考察了运动员群体文化教育过程的三种情境.

结果:

(1)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分层分为专业社会分层和基本社会分层.运动员群体的专业社会分层,主要反映技术等级、训练层次、训练区域、运动项目和训练状态;运动员群体的基本社会分层着重体现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三个方面.

(2)72.6%的运动员拥有高中(包括中专)和大专学历,呈现出“围城内外的涌动”和“另类收容所”的教育分层结构特征;44.5%和20.2%认为运动员群体在收入水平上处于温饱型和小康型,呈现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生活的两极”的收入结构分层特征.

(3)80.2%认为运动员属于中等偏上的职业,这一结果与社会公众和国际上对运动员群体的职业声望研究结果(二手资料)均属“中等偏上”相一致.同时,70.2%认为现役运动员群体的职业声望属于中等偏上,36.6%认为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声望属于中等偏上,两者之间呈现显著差异(P<,0.01).

(4)81.1%和68.2%分别认为成绩资本和教育资本在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分层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它指标还包括创业能力(39.9%)、经济收入(35.8%)、安置政策(34.9%)和家庭背景(32.1%).

(5)74.2%、66.4%和52.5%分别认为“文化基础不好”、“运动成绩不好”和“学历文凭不高”是影响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对现役运动员来说,经济收入(36.5%)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另一因素;对退役运动员和管理者来说,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均为48.3%)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另一因素;而对教练员来说,社会关注度不高(58.7%)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另一因素.

(6)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方面讨论了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现状.在基础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运动员在各级各类学校接受相应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运动员群体可以通过免试入学自由选择专业,或通过单招选择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职业教育阶段,主要是指体育领域中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7)对运动员群体“文化素质不高”的争议,53.7%持不认可这一事实,55.2%不接受这一事实,而22%和8.4%的社会公众对运动员群体文化素质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二手资料).与此同时,运动员群体的学历水平与实际水平呈显著差异(P<,0.01),另有79.8%认为运动员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并不是必然的,87.6%认为接受教育是运动员群体的一项基本权利.

(8)84.2%认为文化教育对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66.8%认为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同等重要”;95.4%认为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作用;96.3%认为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对运动员群体的出路有着重要作用,而且73.6%认为文化基础薄弱是影响运动员群体出路难的主要因素.同时,文化教育对运动成绩与退役出路的差异性时呈显著性差异(P<,0.01).

(9)60.8%认为“学习时间少”,59.2%认为“训练任务重”,38.3%认为“学习氛围不好”是影响运动员群体文化教育的主要因素.在归因主体方面,67.3%认为应归因于运动员自己,44.3%认为应归因于政府.

(10)教育体制的独立性、专业层次的局限性、教学过程的形式化和学习定位的从属性四个方面反映了运动员群体文化教育的特征.从“书写时的惶惑”、“课堂上的鼾声”、“考场内的骚动”对运动员群体文化教育情境进行了客观描述.

(11)86.84%认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没有效果”或“有很多负面效果”,85.29%认为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没有效果”或“有很多负面效果”(二手资料).而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高考学龄递减的人口学因素、青少年成长的代价、大学生就业的窘境以及家庭沉重的教育负担都将迫使当前教育必须做出新的选择.

结论:

(1)运动员群体的专业社会分层由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是竞技体育目标的价值追求.教育水平分层反映了运动员群体的学历层次偏低,收入水平分层反映了运动员群体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但呈两极分化态势;职业声望则反映了运动员这一职业目前仍具一定吸引力,而从现役到退役的职业转换时却呈下降趋势,背离了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常态.

(2)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的标准的成绩资本和教育资本,其它社会分层指标反映了竞技体育改革过程中“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是否具备创业能力成为体现运动员群体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3)影响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基础不好、运动成绩低和学历文凭低.对不同的群体而言,现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和管理者还存在较强的体制依赖心理,而教练员则希望通过提高社会关注度来提高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地位.

(4)就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现状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础教育阶段,运动员群体的文化基础不扎实,直接影响继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只有少数运动员能够获得升学机会,而且多局限于体育专业;职业教育阶段,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也局限于体育专业.因此,应该加强运动员群体的基础教育,同时拓宽专业选择渠道.

(5)业内人士和社会公众对运动员群体“文化素质不高”的争议存在较大分歧.业内人士和社会公众对运动员群体教育权利和文化素质的诉求,认为通过体制改革能够*这一难题,加强运动员群体的文化素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6)就文化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看,文化教育对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分层具有显著作用,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都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文化教育在运动员群体职业转换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该加强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工作.

(7)影响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诸多因素主要体现在学训矛盾和教育氛围方面,在体制内无法得以解决,必须在体制外寻找方向.同时,将制约运动员群体文化教育的因素归因于运动员群体本身超越了其自身能力之外,政府应该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教育体系来提高运动员群体文化素质.

(8)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特征及其情境考察反映出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9)建议运动员群体文化教育体系的重构实施三步走的战略布局.第一,近期目标:加强义务教育,解决运动员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中期目标:拓宽专业领域,谋求运动员群体的体制外职业转换;长远目标:融入普教序列,形成体育与教育相生共荣的新格局,并通过素质教育的革命实现竞技体育的教育回归.

(10)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困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优质的素质教育:缩短学习时间,减轻学业负担;缩编班额规模,关注每个学生;加强体育教育,健全学生体魄;开展技术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加快保障力度,引导教育方向.

第五篇体育高考论文范文格式: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保持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乒乓球项目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教结合”发展的历史审视,在全面客观分析我国乒乓球“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体育发展趋势和项目要求,系统性的提出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模式的构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的“体教结合”工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受到体育和教育系统管理体制、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两部门各自依据自身的资源等优势实施各种形式的“体教结合”培养方式,由于未能实现体教两部门在组织管理等重要因素上的真正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2、当前体育和教育系统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实施现状是,项目发展受到重视,运动训练条件能够满足需要,体育部门在项目经费投入、赛事安排、培训制度方面有较大优势,但教练员学历结构和科研能力尚待加强,运动员对文化学习重视不够,教育系统办队形式多元化,但办队目标不够全面,项目经费投入不足,赛事较少,招生方法尚待完善,教练员训练组织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执教能力不足,运动员训练总时较短,训练目标定位不高.

3、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高考制度使“体教结合”面临“瓶颈”,体教两系统忽视对自身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加强与建设,两部门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差异,管理体制障碍无法形成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和谐局面,体教竞赛体系的相对独立影响了比赛沟通和交流,观念与认识的不足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办队经费的欠缺,以及体教两部门教练员与教师在科研和职教水平上的不足,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

4、“体教结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明确了评价指标的组成和权重,指出“体教结合”影响因素依次是体教两部门的制度政策和组织支持、项目发展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外部运行环境的影响和运动员个人努力.

5、乒乓球“体教结合”的领导体制是在“体教联办”思想下的“体教领导工作小组”,并以“体教联席会议制度”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在培养主体的结构上,确立了以培养乒乓球师资、管理和科研人员等为主要目标的两类主体,以及以培养优秀乒乓球竞技人才为主的三类主体,在培养目标上表现为三个层次,即高端竞技型人才、全面复合型人才和基础技能型人才.

6、训练体系由专业队、俱乐部的专业化训练体系与体育院系和高校高水平队训练体系共同构成,相互依托补充,强调初级训练阶段的共同培养,中级训练阶段的人才合理流动以及高级阶段的相互竞争.

7、竞赛体系构建以体育系统竞赛体系为赛事主要平台,鼓励教育系统高校和中小学的积极加入,促进高校加入乒协各级俱乐部联赛,增加初、高中阶段乒乓球赛事数量,加大体育系统对教育系统中成绩优异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力度和范围,保证乒乓球“体教结合",竞赛体系的完备和人才选拔的高效全面.

8、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工作的发展策略主要有:加强体制建设,促进和保证乒乓球项目发展长盛不衰,促进两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乒乓球“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明确培养目标,实现乒乓球项目发展“体教结合”的共赢局面,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乒乓球项目和后备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强化科学训练,合理解决乒乓球“体教结合”发展中的“学训矛盾”,注重培养交流,全面提高教练员综合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督管理,促进“体教双优”人才选拔制度的真正落实.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9504.html

为您写体育高考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体育高考引用文献:

[1] 优秀体育高考论文题目 体育高考论文题目哪个好
[2] 体育高考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体育高考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体育高考论文提纲 体育高考论文框架怎样写
《体育高考论文范文参考 体育高考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体育高考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