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新时代现实题材的曲艺创作小议

主题:题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简介:该文是曲艺和艺术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题材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曲艺和艺术论文范文

题材论文

目录

  1. (一)曲艺的艺术特点决定其适合表现现实题材
  2. (二)当代观众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
  3. (三)曲艺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4. (一)创作与表演相互割裂
  5. (三)重宣传作用忽视群众需求
  6. (四)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矛盾
  7. (一)团队创作代替独立创作
  8. (二)以传统为内核,以时尚为外衣
  9. (四)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10. 一、关于现实题材曲艺创作
  11. 二、现实题材与传统曲艺结合的必要性
  12. 三、现实题材曲艺创作面临的问题
  13. 四、现实题材曲艺创作的方法

曲艺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在传承中发展,新时代曲艺创作应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题材为基础,创作出更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作为群众文化曲艺创作人员,在新时代既肩负着创作为时代需要、为人民群众需要的曲艺作品之责,也肩负着通过创作作品,使古老的曲艺与时代接轨,实现曲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之责.因此,笔者将以群文曲艺创作者的视角,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和心得,浅谈新时代现实题材曲艺创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辦法.

一、关于现实题材曲艺创作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曲艺作为植根于人民大众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曲艺节目所表现的都是反映当时所处时代的真实内容,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在当代,虽然一些曲艺形式日渐凋敝,但是其“文艺轻骑兵”的特点仍在发挥作用,自然,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群众需要的现实题材曲艺作品是曲艺编创人员、表演人员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现实题材与传统曲艺结合的必要性

(一)曲艺的艺术特点决定其适合表现现实题材

曲艺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曲艺表演中,北方地区常见的以说为主的有相声、评书、快板等;以唱为主的有京韵大鼓、东北大鼓、西河大鼓等大鼓书,南方的有四川清音、评弹等,东北地区还有集说、唱、舞为一体的二人转等等.无论何种形式的曲艺表演,都是由演员在台上或说或唱讲述一个故事,所有的叙事、抒情都通过说或唱来实现的.而现实题材创作,最终的落点都是落在某个具体事件或故事上,无论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是发生在当代,贴近观众,贴近生活,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因此此类题材适合用曲艺说唱形式表演.

曲艺表演短小精悍,排演过程简单迅速,能最快捷、真实地反映生活.曲艺“轻骑兵”在群众文化阵地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适用于表现重要话题、 热点事件、重点人物.曲艺表演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演员可以一人饰多角,演员的表演讲求化进化出,即叙事、抒情、角色扮演都可以由同一个演员来实现.既不需要庞大的阵容辅助,又不需要特定的舞台和演出环境,随时随地可以将新鲜事件编成节目演给群众观看,再复杂的内容都能凭借曲艺演员的一张嘴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二)当代观众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

任何表演艺术最终都是呈现给观众的,曲艺艺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其创作和表演一直植根民间,以观众为中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精神文化需求则是当代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的曲艺创作应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兴起,观众获得各类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文艺节目也灿若繁星,人们可轻而易举获知演出信息、观看到海量的演出视频.需求多元化,供给亦多样化,当前的观众不再满足于电视上放什么就看什么,剧场里演什么就看什么,而是依据喜好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娱乐产品.曲艺节目若脱离当代观众的需求,就会越来越被边缘化.因此,现实题材与传统曲艺形式结合,是走近当代观众的一条路径.

(三)曲艺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现存的400多种传统曲艺曲种,很多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笔者所在的锦州地区为例,笔者参与创作过的西城派东北大鼓、黑山二人转两种曲艺形式均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其传承却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一些曲种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两点:传承人的缺失,与时代接轨的优秀作品的缺失.

一些传统曲种之所以后继无人,是因为随着演出市场商业化发展,传统曲艺的观众在流失,没有市场就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表演,没有市场就没有创作人员愿意为之创作.随着传承人老龄化情况的加剧,部分传承人还未及将技艺传承下去便离世.没有优秀的演员来演出作品,创作者自然也失去创作的动力.可喜的是,当前非遗保护部门意识到了传承人流失的问题,正在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方式,让传统曲艺艺术在当代薪火相传.通过这些方式,相信能够培养起传统曲艺的接续力量.但无论是老艺人面对现代观众进行表演,还是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通过表演走向成熟,都需要与时代接轨的优秀作品,因此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是传统曲艺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现实题材曲艺创作面临的问题

(一)创作与表演相互割裂

目前来说,无论是老艺人表演现实题材作品,还是年轻演员登台表演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由作者创作,再由演员二度创作后表演.这就可能导致出现创作与表演两层皮的情况,或者是创作者潜藏在作品中的深层次内涵表演者不能理解,造成演出不到位;又或者是创作者不懂表演,作品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曲艺创作表演规律来,给表演带来难度;再或者是表演者对作品有二度创作的想法,但是受到作品或者创作者限制.

以笔者接触过的东北二人转为例.很多二人转演员是因为从小家里困难,便早早辍学,学习二人转,有的极具天赋,生得一副好嗓子;有的经过多年苦练,练就一身舞台表现力.在与专业二人转演员交流中笔者得知,大部分演员本身不具备创作能力,需要依靠专业的作者来写故事、写剧本.但是演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文化素质比较低,在拿到一些现实题材作品的时候,往往无法理解作品含义,甚至不理解很多唱词的字面意思和背后蕴含的引申意思,因此在表演中无法准确拿捏,达不到作品想表达的效果.例如笔者创作的现代二人转作品《互联网+鸡蛋》,讲述的是当代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现实题材小故事,男女主人公都是当代青年,其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演员和乐队在装调试唱的时候,笔者需要专门和他们进行背景和当代年轻人语言特点的解释.

反之,如笔者一般的青年曲艺作者,对二人转、东北大鼓等曲艺形式并不很熟悉,在学习了基本创作规律后,能进行唱词的写作,但由于对曲牌不熟悉,因此无法得心应手,需要演员和编曲、编导人员进行二度创作,再进行装调、排演,才能搬上舞台.创作与表演割裂的创作模式、创作时间不充裕、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磨合等,造成表演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内涵,致使舞台人物塑造不到位;创作者不能一步到位拿出完整作品,需要二度创作再加工,因此作品不能浑然一体、完美呈现.

(二)传统手段与现代审美冲突

曲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最早源自民间底层,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曲艺创作自然也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手法.以二人转为例,语言以通俗为主,即便是一些传统戏例如《大西厢》《密建游宫》《包公断后》等,在当时来说虽然内容是传统故事,但是语言已然是通俗化的韵文,即使放到今天,仍然能被基层受众广泛接受.在当代的二人转创作上,很多作者曾尝试将城市题材代入二人轉,但是却不大合适,即便演员扮上现代装扮,可是一开腔唱起现代都市语言,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换作农村题材,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韵文来写词,立刻显得融合很多.

就笔者接触到的东北大鼓、二人转唱词创作来说,两者都是韵文写作,要根据十三道大辙来找“辙口”,词为演唱服务,力求朗朗上口.笔者在学习创作之初,就知道了四句关于唱词创作的句法口诀:“词句节奏要鲜明,合辙押韵须分清,避免单句一顺边,用字准确词义通.”而在唱词的合辙押韵上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即“一三五”单句为仄声,不一定非得押韵.而“二四六”双句为平声,必须押韵.这类传统的创作技法和现代人的审美是有出入的,现代人已经不习惯说韵文,只有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背诗词等才讲求押韵,对现代观众来说,听韵文唱词已经不属于平日说话的习惯语言范畴.但是韵文对比白话文来说,有其天然的韵律美感,所以即便是用现代语言创作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创作原则.

因此,当代作者在创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传统创作规律、创作技法与现代审美的差别和冲突.

(三)重宣传作用忽视群众需求

当前部分现实题材的曲艺创作是为宣传服务的,有的是为政治宣传服务,有的是为城市品牌宣传服务,有的是为企业业绩宣传服务.特别是在群众文化曲艺创作方面更是如此.就笔者参与过的主题创作而言,有参加本地区春晚的反映城市发展变化的情景诗表演、情景剧、儿童快板等,也有应企事业单位、学校之邀撰写的快板、说唱、曲艺小品等,这些创作内容均是命题作文,其定位是宣传政绩业绩、品牌形象.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新媒体平台的增多,这些节目会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供大众观看,但是这些作品均是以宣传为目的,忽略了受众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容易造成很多创作者对现实题材的理解产生了歧义,认为现实题材就是以宣传为目的的选题,致使作品具备了“现实”性,而忽视了曲艺作品的本质——服务于群众,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矛盾

传统曲艺的传承与保护是新时代曲艺作者应肩负的使命.但传统的曲艺作品和表演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有些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不适用于当代观众.以作者参与创作过的西城派东北大鼓为例,传统西城派东北大鼓悲怆婉转,如“慢西城”“大悲调”等都是富有代表性的曲牌,慢慢欣赏起来,如品老酒,滋味历久弥新,但是现代观众却很少能安静下来把一段唱听完.究其原因,一是当代如茶馆、茶社这样的演出环境数量不太多,如东北大鼓等曲种因此逐步离开现代受众视线;二是东北大鼓很多曲牌唱起来节奏缓慢,讲求余韵绕梁.但是现代人崇尚快餐文化,在接触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时候,如果三分钟之内不能被吸引,那么观众就会转移注意力.因此,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是当代曲艺创作人员应该深入研讨的命题.

四、现实题材曲艺创作的方法

(一)团队创作代替独立创作

要解决当前存在的创作与表演相割裂的情况,以团队创作替代独立创作是方法之一.文艺创作除前期需要采风、调研之外,进入到创作阶段,创作者需要空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独立创作.艺术创作需要架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琢磨语言唱词,曲艺创作亦是如此.但是上文提到,在当代年轻作者涌现之时,恰逢部分传统曲艺艺术日渐凋敝,年轻表演者队伍力量不足,更别说年轻的创作型表演者了.因此,优秀的现实题材曲艺作品的诞生,还有赖于或专业或业余的创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故事架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热点和动向,完成作品的雏形.但他们缺少的是对曲艺表演的经验和对曲调曲牌的熟悉,需要由表演者特别是老的传承人协助装调或者根据演唱需求修改.在舞台呈现上,更是需要演员亲身体验,让作品日趋完美.

以笔者参与创作的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为例,这部作品的唱词是由笔者创作,但是整个节目是由团队共同完成.创作这部作品之时,笔者初接触东北大鼓创作,对代表性曲牌不了解,因此只是按照基本创作规律,完成唱词,再由聘请的东北大鼓专家黄建立老师作曲编曲,由主演李丽明老师和黄建立老师一起装调演唱,有不合适之处再进行词句上的修改.最终由舞台编导老师进行整体动作编排,以一种耳目一新的状态呈现给观众.这个作品获得辽宁省群星奖曲艺类一等奖,并入围全国群星奖决赛,可以说这是团队整体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以传统为内核,以时尚为外衣

当代曲艺创作应秉承传统的创作理念和原则,遵从不同的曲艺形式的创作规律和技法,同时融入当代元素,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其在新时代唱响时代旋律,发出时代的回响.对当代曲艺创作者而言,必须做到熟知所要创作的曲艺艺术特点,了解其历史渊源,流变沿革;同时,还需要了解当代观众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符合当代观众审美,一定是在保证所创作的曲艺作品在延续传统、植根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包装变化,融入时代元素,而不是背离曲艺创作的初衷,给某些有点曲艺元素的现代节目冠以曲艺之名.

笔者参与的一些节目创作研讨中,有的同仁提出为了创新,有舞台变化的感觉,在一段大鼓词中强化不同角色扮演,由不同的演员来唱各自的鼓词,加以舞台调度,这样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再辅以炫目的灯光、道具,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笔者认为,这样的节目背离了曲艺表演的基本特点,即人物化进化出、一人能饰多角,如果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那么其本质就变成了一出有大鼓唱词的剧.现代舞台元素可以作为吸引观众、拉近观众距离的“包装”存在,而不能喧宾夺主,干预曲艺表演的传统内核.

(三)从内容出发转向从需求出发

对创作者来说,目前绝大多数创作都是从内容需要来进行创作的,而很少有机会从观众需求出发来进行研讨.以笔者此前参与的一次黑山二人转的调研为例,辽宁黑山二人转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据有关资料显示,辽宁锦州的黑山县是东北二人转的发源地之一,辽吉黑三省很多二人转艺人都是黑山县人,或者和黑山县艺人有师承关系.但是,目前黑山县已没有一个二人转剧场,此前很多民间人士办起来的剧场,也因为经营问题而被迫关门.传承人情况更是不太乐观,据2017 年黑山二人转的有关调研发现,其国家级传承人已经故去,省级传承人李文兰老人健在,因股骨头骨折已不能站立;李文兰老人的一副架搭档金文志老先生因声带老化不能发声.徒弟们或为生计问题改行,或者已不能再登台.随着艺人的流失,老观众无戏可看,新观众对二人转这种艺术逐渐没有概念.

上面的例子仅是笔者作为群文领域创作人员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足见我国现存的其他一些传统曲艺形式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当代的创作者应转变视角,转换思路,考虑从受众需求出发,结合现实题材,创作一些为现代观众所接受的曲艺作品,逐渐培养观众.仍以黑山二人转为例,目前黑山县有关部门开展了二人转进校园活动,请传承人走进校园教学,在学校推广普及二人转,相信稍加时日会有青年演员成长起来,但是青年演员成长起来之后不能只表演传统唱段,更需要有现代题材、时尚元素的加入,将青年表演者和青年观众衔接起来,让这些正在流失的传统曲艺艺术重回观众视野.

(四)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就非曲艺演员出身的创作者而言,继承的前提是深入了解所创作的曲艺艺术形式,掌握创作规律,通过不断地听、看传统段子和表演,对该艺术形式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与传承人、表演者交流,从舞台表演的角度掌握其艺术规律.在此基础上,创作者运用自身的文艺理论知识、文字功力、对时事的敏锐触觉等,结合现代人审美和舞台表现手段,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予以创新.笔者在参与到的一些创作中,均是遵守这样的原则.例如写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之前,笔者听了能找到的主演李丽明老师的所有唱段,并翻阅了关于西城派东北大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在写二人转唱词之前,笔者随主创团队到农村基层调研,并与传承人交流,现场观看传承人表演,听经典唱段录音,并阅读了近60首经整理的唱段唱词.做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才开始选定现实题材,架构故事,设计人物,进入编剧环节.

每种曲艺形式,都有其特有的语言,我们只有遵循了这些曲艺艺术的特点特性、创作规律,依据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的创作原则,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曲艺作品”,而不是被打上曲艺标签的其他表演形式.

以上是本人作为群文曲艺创作工作者,结合自身的创作和工作实践,就新时代现实题材曲艺创作的一些思考.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我们应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承传统,面向未来,通过我们的创作,使传统曲艺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者:辽宁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干部)

(责任编辑/邓科)

总结:该文结束语,此文是关于曲艺和艺术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题材相关曲艺和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题材引用文献:

[1] 曲艺和艺术学术论文怎么写 曲艺和艺术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
[2] 容易写的爱艺术论文选题 爱艺术论文标题怎样定
[3] 班主任工作艺术学论文题目 班主任工作艺术论文标题怎样定
《新时代现实题材的曲艺创作小议》word下载【免费】
题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