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比较好发表的医学核心期刊青岛

主题: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7

简介: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目录

  1. 人才培养模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校发〔2017〕51号 签发人:张明旭

   关于印发《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

   发展规划》等八项专项规划的通知

   纪委,党委各部门,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校工会,校团委,行政各处级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等八项专项规划已经校党委常委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1.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规划规划规划规划规划规划规划规划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规划

   7.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积极采取有效的用工方式.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体系与具体目标

   1.计划体系

   第一,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重点引进和培养若干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善于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有崇高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能够团结大批科技人才共同奋斗的知名学者.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在创新基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组织,重要国际学术交流等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国际学术地位,战略眼光,学术洞察力,领导和组织管理水平.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重点学科发展方向,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利用安徽省在我校设置的皖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支持其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加大两院院士双聘工作力度,加大皖江学者引进力度.同时,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上,围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建设规划.积极围绕高层次人才组建创新学术团队,以创新学术团队为平台,汇聚校内外人才.

   设立安徽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校参照"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的标准提供相关条件和待遇.

   设立流动特聘教师岗位.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重点建设的学科设置流动特聘教师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学校对流动岗位特聘教师实行契约管理,动态调整.

   实施团队建设支持计划.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核心课程体系和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示范团队,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前沿领域和重大高新技术领域从事创新研究的创新团队.按照分层实施的原则,结合博士点学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建立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捆绑式投入机制,鼓励跨学院教学,科研合作,支持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工作组合和以学科群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协作.

   加大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锁定目标,积极跟踪,对有潜力成为杰出人才的青年学者,重点培养.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列出专项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青年学术带头论文范文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出境学习,深造.对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通过通讯评议的人员,提前给予15~20万元的经费支持.

   第二,优秀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鼓励青年学术带头人攀登科学高峰.培养,吸引和稳定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拔尖人才和优秀骨干人才,造就高水平科研队伍,为实现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优秀学术带头人引进方面,采取个性化引进方式,加大引进力度,汇聚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论文范文学术骨干.

   优秀学术带头论文范文学术骨干是学校未来10~20年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人才保障.学校将加大资助力度,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台阶,创造条件.

   第三,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学位层次,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即通过三种经历(国内学术研修经历,海外学术研修经历和校外社会工作经历),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根据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国内学术研修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国内名校的博士学位,争取每年有30名左右的在职教师获得博士学位;鼓励并资助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职做博士后研究或到国内着名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学术进修,以提升我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丰富国内合作研究的经历.

   "海外学术研修计划".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打通开放式培养人才的绿色通道,力争做到青年学术骨干都有曾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研修的经历.

   "参加社会工作计划".鼓励应用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校外的企业,工厂,医院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开展合作研究,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承担科研开发任务,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担任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强化育人环境.

   "博士后招收资助计划".在国家原有政策基础上,鼓励校内有条件的单位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经费上采取学校补贴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扩大博士后的招收规模,用好用活这支科研生力军.

   2.具体目标

   到2017年,专任教师占总编制的70%,生师比达到17:1,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5%,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提高到90%.聘"院士","皖江学者计划"8~10人,柔性引进知名海内外专家,教授10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

   重点支持5~10个创新学术团队.通过建设,争取有1~2个学术创新团队进入教育部的"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以上,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数量有大幅度提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每年选拔1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境外知名大学进行学术研修或合作研究,选派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社会工作;10%以上的教师具有至少1年的海外学术研修经历.

   每年签约2~3名海外学者来学校合作研究2个月以上.

   科学制订选聘教师计划,每年有计划地招聘30~40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在学缘结构上,使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占到新选聘教师的2/3以上.

   (三)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体系与具体目标

   1.工作思路

   以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为核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党管干部,任人唯贤,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党的干部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和年龄结构,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合作的干部队伍,为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主要目标

   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领导本部门科学发展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实事求是,贯彻论文范文集中制,保持优良作风.

   整体结构进一步改善.拓宽选人渠道,通过严格选拔,科学调配,培养锻炼,使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形成并保持合理的年龄,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结构,女干部,党外干部等配备更加合理,班子整体功能明显增强.

   培养选拔机制更加健全.努力形成科学完备的干部选拔机制,形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持续提高的培养机制,形成要求严格,监督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好中选优,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

   3.主要措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根据学校改革发展需要,通过集中换届和届中调整,选拔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专业的优秀干部到处级领导岗位任职,使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继续推行任期制,任职试用制,岗位交流制,任期考核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等,努力形成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按照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改进笔试和面试方法,把报考者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考实测准."十二五"期间,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新提拔的干部不少于三分之一.坚持把扩大论文范文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和完善论文范文推荐,论文范文测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考察,差额票决,任前公示等制度程序,增强师生员工意愿表达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推进干部选任各环节信息公开,实行论文范文推荐,论文范文测评结果在校领导班子内部公开制度,探索干部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干部的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和方式.贯彻落实《2017-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有计划地选调干部参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等组织的脱产培训;每两年选拔10名左右的管理干部到国外进行学习,培训,学术管理和综合管理职能部门正,副职人员30%具有1个月以上国内外进修培训经历,10%具有短期海外培训经历;选拔部分干部到其它单位,部门,重点建设工程,艰苦边远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校党委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完善培训的内容体系,加强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培训工作.

   加强干部考核,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工作.实行中层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管理.完善干部考核的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考核质量.加强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届中,届满考核和试用期考核工作,加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及时了解干部的日常工作表现.加强干部品德考察,改进考察的方式方法,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认真

人才培养模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个人述职述廉述学,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制度,及时了解干部有关情况.健全和落实谈心谈话,处级领导班子论文范文生活会等制度,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机制,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四)支撑服务队伍建设体系与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通过招聘等方式,使一批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充实到支撑服务队伍中,改善现有支撑服务队伍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的结构,提高整体队伍素质.

   以提高支撑服务队伍技能为重点,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完善和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上岗培训制度,建立能够充分体现高技能人才价值与贡献的分配机制,使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得到显着提高.

   五,"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政策落实工作

   建立人才档案库,制定培养与引进规划并重视研究引进与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每两个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学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新机制

   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坚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把人,财,物统筹使用,把有限的资源使用好.按照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努力探索群体创新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团队合作.充分发挥校内多学科优势,打破校内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壁垒,整合现有资源,创造交叉融合,流动开放的新型科研教学组织形式.在人才的引进上,一是做到引论文范文引智并举;二是引进规划上做到课题化研究;三是在个体引进计划的设计上做到项目化管理;四是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做到个性化服务.

   (三)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调整投入使用方向,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基地,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综合效益.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论文范文学术骨干,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学校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比例,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确保各项人才计划配套经费的落实.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

   紧密配合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多方筹措留学资金,增强选派的针对性.主要是加大学术带头论文范文学术骨干的选派力度,选择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

   (四)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加大力度抓好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

   工作坚持"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持续发展".重点选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优秀拔尖人才,青年学术带头论文范文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尤其是注重引进优秀留学人员.

   创新引进机制,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创业引进,智力引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五)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教师职务聘用上逐步做到科学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实现设岗,选人与做事的有机统一.通过改革聘用制度,激活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和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良好的制度条件.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稳定,吸引和激励人才,从注重单纯提高个人待遇向引导鼓励人才想干事业,干成事业和干大事业方面转变.改革岗位津贴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收入分配政策,同时,对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要公益研究等方面的人才给予扶持.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大力表彰和重奖.进一步强化监督指导,加强评估检查和考核,规范合同管理,对未按聘用合同履行职责的个人,坚决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取消资格或停止资助.

   (六)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实行全职教师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聘用制度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转变观念,拓宽渠道,吸引和用好*教师.要特别注重非全职高层次人才的聘用,通过设立讲席教授,双聘教授(院士),*和客座教授等岗位,吸引国内外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来我校从事短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并为他们提供论文范文的条件,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组织指导作用.

   (七)创新人才组织模式,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打破人才组织上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重点科研基地或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构建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对涉及学科较多的团队,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交叉学科研究基地,并配置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科研人员编制.

   (八)改革人才遴选评价机制

   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实施人才分类管理,探索和制定符合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不同学科特点的评价指标,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

   (九)加强教师海外经历的培养,扩大教师出国留学规模

   多方筹措留学资金,拓宽渠道,加大学术带头论文范文学术骨干的选派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外高校和其他高等教育团体的支持和资助,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打通开放式培养人才的绿色通道.

   附件3

   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附表 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校园建设项目计划表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

   (平方米) 建设起止年限 投资来源 概算投资

   (万元) 备注 一,老校区 1.北校区原师范教学楼改学生公寓 改造 2017 自筹 280 2.北校区原美术楼改学生公寓 改造 2017 自筹 80 3.北校区原师范琴房改学生宿舍 改造 2017 自筹 40 4.北校区超市改学生宿舍 改造 2017 自筹 40 5.校本部附属小学校舍加固 改造 2017 自筹 40 6.校本部老礼堂改大学生创业园 改造 2017 自筹 100 二,新校区建设 1.教室 新建 60000 2017-2017 BT 2.图书馆 新建 40000 2017-2017 BT 3.实验室 新建 160000 2017-2017 BT 4.校行政用房 新建 15000 2017-2017 BT 5.学院行政用房 新建 30000 2017-2017 BT 6.工程训练中心 新建 5000 2017-2017 自筹 7.学生宿舍 新建 210000 2017-2017 BT 8.学生食堂 新建 30000 2017-2017 BT 9.学生浴室 新建 3600 2017-2017 自筹 10.校医院及附属医院 新建 5000 2017-2017 自筹 11.附属小学,幼儿园 新建 4000 2017-2017 自筹 12.学生活动中心 新建 5000 2017-2017 自筹 13.各类生活福利用房 新建 6500 2017-2017 自筹 14.青年教职工周转房 新建 9000 2017-2017 自筹 15.运动场 新建 2017-2017 BT 16.体育馆 新建 12000 2017-2017 自筹 17.园林绿化 新建 2017-2017 自筹 18.其他配套设施 2017-2017 自筹 合计 595100

   附件4

   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重要时期,也是安徽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安徽理工大学的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圆满实现发展目标,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办学规模继续扩大

   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由"十一五"初期的19600人增加到"十一五"末期的21214人,本科专业由42个增加到52个,涵盖工,理,医,管,文,经,法等7大学科门类."十一五"期间,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加到4个,科学学位硕士授权点由18个增加到36个,统招硕士研究生累计招生1890人,博士研究生累计招生78人,相对"十五"期间规模大幅提升.成人教育学生数增至8000余人.

   (二)本科招生工作取得突破,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2017年首次进入一本批次招生,论文范文工程与爆炸技术等11个专业在安徽省一本批次招生1868人;2017年在省内一本批次招生的专业数增加至16个,招收2286人,在招生专业和人数增加的情况下,一本批次线上录取比例相对2017年有大幅度提升.

   (三)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标志性成果突出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在加强优势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大了新兴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理学类专业以及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势专业.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采矿类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矿业工程A类省级重点学科和7个B类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计算机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电工电子省级开放实训基地1个,地军两用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4个.

   (四)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明显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立项为抓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目前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安徽省精品课程26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54项.课程建设与教研立项覆盖面广,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工作.

   为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从2017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实行学分制,同时开始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的制订,有力保障了学分制的顺利推行.

   学校着眼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以期中教学检查和日常教学检查为主要手段,逐步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校领导,教学管理干部听课及任课教师的相互听课制度;通过召开教学院长,分管学生副书记联席会议,狠抓学风,考风建设;教学督导组积极参加随堂听课,实验教学和考试等各环节教学督导工作;学生信息员积极反馈各种教学信息.一系列管理和监控措施的落实,使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

   (五)举办各类学科竞赛,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大力推进校级学科竞赛,开展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创造机会.

   "十一五"期间,学校每年均选派学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各级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60多项.

   二,"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优势学科专业仍需进一步提升潜力

   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现代经济社会不断更新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学校在逐步丰富学科专业的同时,必须要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脉搏,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十一五"期间,学校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英语专业通过了教育部评估,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然而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缺乏制约了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力度不足

   学院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日趋突出,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的限制,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投入未达到预期目标,在工作人员积极性调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显得力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学风,教风等各项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学分制管理模式亟待完善

   随着2017级学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双学位,辅修制度的完善成为学分制工作的重点.下阶段主要工作是要解决学生跨学院学习,证书发放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十二五"时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质量提高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契机,注重内涵,协调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着力建设一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四,"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办学规模

   到2017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在27000人左右,各类研究生规模达到3000人左右,继续教育在校生达到15000人左右.

   (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在学校发展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省现有高校专业布点,人才供求和我校实际办学条件,办学能力等因素,深入调研,科学论证,逐步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按照"以工为主,工,理,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总目标,形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传统的优势专业发展稳定,重点建设专业水平有显着提高,特色专业优势明显,新增专业建设良好,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专业设置数从现在的52个增加到65个左右.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注重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科学多样的成才评价标准,形成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需要.坚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继续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逐步实行弹性修业年限,以辅修和双学位制度为基础,鼓励优秀学生跨专业选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体现学校特色和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创新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把国防生"3.5+0.5"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分类创办教学改革试点班.

   加强专业与课程的建设.重视人文,经管,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形成较为完整,有特色,高水平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到"十二五"末学校各类课程总量达到2200门左右.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工程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理工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增加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认知,加大社会实践与社会锻炼的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建立学生科研与创业基地,创立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通过课堂的创业教育,课余的创业计划,假期中的创业社会实践,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丰富的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结合论文范文工程师计划,以推行研究型教学为重点,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与实践性,使课程教学成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推动课程质量整体提高.

   (五)推进管理机制改革

   形成学校目标管理与院部过程管理相结合,以"政策引导,服务指导,考核评价"为主要手段,以院部为重心的教学管理机制.

   五,主要措施和保障

   (一)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

   以国家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为导向,逐步形成学校内专业预认证(预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形成优势学科专业群,提升办学层次和学校影响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培育美好的品德,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注重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进一步加强学风和教风建设,以高尚的师风引导人,以优良的学风塑造人,以优秀的校风培育人,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风,教风好转.

   (四)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与专业设置相关的市场需求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实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我省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相关专业,如车辆工程,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功能材料,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给水排水工程和艺术类专业等,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建成一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紧密结合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以新专业和专业方向更新改造老专业,增强专业设置对学生成才需求的适应性和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

   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等制度,增加选修课数量,提高选修课质量,加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的灵活性.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六)推进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因材施教,有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训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考试方式改革.精心设置核心课程体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切实提高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各类科技制作大赛为牵引,构建与实验室为一体的科技创新训练基地.

   (七)围绕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加强过程管理,保障教学质量

   加强学院一级的教学管理与研究,督促学院认真落实学校和教务处颁发的关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重视系,教研室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强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保证本单位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兼顾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试题库建设和考试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形成教学—管理—服务,课内—课外—校园—社会,学校—家庭紧密结合,协同配合的开放式,系统性培养体系.将第二课堂,学术研究,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等作为必要的培养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九)建立完善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拓展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

   (十)加强研究生培养

   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加强课程教学的管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学位论文学术行为不端的检测办法,完善学位论文盲审机制,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培养部门效能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管理队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十一)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建立以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为主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权利,同时明确研究生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进行创新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拓宽研究生培养资源,加强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十二五"期间,来自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导师要达到120~150人.探索产学研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实践基地,论文选题等方面合作的机制.

   (十二)加强成人教学日常管理,提高成人教学质量

   成立安徽理工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进一步推进和规范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优化整顿和建设安徽省内函授站10个左右;拓展和优化建设安徽省外函授站5个左右.

   (十三)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各级教学管理机构

   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素质高,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学管理队伍,以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

   附件5

   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科研与科技产业发展规划

   2

   92

   -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人才培养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引用文献:

[1]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范文检索 档案学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8000字
[2]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范文例文 工商企业管理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3000字
[3] 人才培养模式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工商企业管理和创业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比较好发表的医学核心期刊青岛》word下载【免费】
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