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世界哲学论文范文参考 世界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世界哲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4

世界哲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世界哲学论文范文参考: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逻辑进程
  2. 第二篇世界哲学论文样文:哲学的民族性研究
  3. 第三篇世界哲学论文范文模板: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4. 第四篇世界哲学论文范例:语言与世界—《华严经》语言哲学研究
  5. 第五篇世界哲学论文范文格式: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世界哲学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世界哲学相关参考文献,是世界哲学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世界哲学论文范文参考: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逻辑进程

马克思哲学变革是对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的哲学求解.在这个逐步推进而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通过对社会现实越发彻底的前提批判,马克思逐步追溯到了造成现实问题的矛盾及其根源,由此契合并切中了现时代的轴心.因此,要充分领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实质,就必须深入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脉络中去.本文自觉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立场和方法,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逻辑进程作出了如下研究.

马克思哲学变革有着自身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这是它发动愈加彻底的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柏拉图对世界所作的感性与超感性的划分,既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立了根基,也使它陷入到了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之中.如何弥合二者的断裂,成为旧哲学必须面对却又难以克服的形而上学困境.青年马克思构造“法形而上学体系”所遭遇的康德费希特先验主义疑难,可谓是对旧哲学形而上学困境的初体验.借此,马克思不但意识到了为旧哲学固有的应有与现有的对立,更是萌发了必须从先验理想主义走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理念.黑格尔思辨辩证法为困境的克服提供了启迪.通过对其思辨性的批判祛除,马克思将之提升为对现实事物矛盾的本质揭示.这为即将展开的哲学变革确立了重要的方法导引.

奠立于对旧哲学形而上学困境的体认,立足于初步确立的辨证方法,马克思发动了旨在超越旧哲学的哲学变革.就其思想开端而言,它有着两方面内容规定.一是偏重于理论批判,以进一步澄清旧哲学的形而上学困境;一是偏重于现实批判,以克服和消除这一困境.第一个方面集中表现为对自我意识哲学的前提批判.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特别是其原子偏斜论的剖析,《博士论文》不仅把握到了作为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纲领自我意识哲学的内核,而且洞悉到了其耽于“宁静的自由”的局限性.作为这一批判的结晶,“哲学的世界化”既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性,又克服了其前提支撑主体形而上学的维度缺失.第二个方面集中体现为《莱茵报》前后对社会现实矛盾的一系列批判.受出版权益现实的推动,马克思对现存现实展开越加彻底的前提批判.通过对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矛盾剖析,他得出了必须废除这一有着内在痼疾的制度的主张;通过回击《总汇报》的诘难,他初步阐发了自身哲学变革的立场;而林木盗窃法议案以及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等问题,则增强了他关注现实和改变现实的信念,由此凸现的困境更是深化了其整体变革逻辑.这些现实批判使得“哲学的时代化”被提升到了原则高度.它不仅赋予“哲学的世界化”以丰富内容,并为哲学升华为现世的智慧即时代精神精华奠定基础.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88749.html

《莱茵报》之后的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主题确立阶段.之前社会现实批判所遇到的困境,尤其是物质利益疑难所凸显的理性国家观与现存现实的二律背反,促使马克思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国家观及其法权观的前提剖析,马克思初步扭转了为其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以此为导向,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展开探本溯源.宗教被界定为国家与市民社会世俗冲突的结果;其根源被归结为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分裂.由此越发凸显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限度,并引发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新课题.日益端正的共产主义立场,促使马克思哲学将此确立为自身变革主题,并探索人类社会最终解放的条件.只有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去打破私有制及其统治,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总体上看,这一阶段在马克思哲学变革整体进程中至关重要.其所制定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原理,为哲学变革奠立世界观前提;由此展开的对市民社会矛盾本质的剖析,更是初步开启了新唯物主义境域.

当马克思将市民社会解剖确立为自身主题,实则就获得了完成哲学变革的基础支撑和核心根据.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前提批判,马克思把握住了市民社会颠倒本性的确切内容.作为市民社会基本矛盾,劳动与资本、无产者与资产者的对立,既为市民社会现实存在奠定基础,又为其向更高阶段发展提供本源动力.这就初步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解剖,并因而完善了已然确立的世界观根基.日益深入的革命实践活动,推动着马克思将哲学变革与对现存现实革命改造有机统一起来,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科学导引成为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借着对神圣家族之抽象实践观的批判,马克思揭开了为其遮蔽的市民社会的矛盾真实;通过对思辨哲学构造世界逻辑的洞穿,马克思实现了对唯心史观认识论基础的破除.由此不但确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使命,而且推动着马克思哲学变革走向完成.

立足于以上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双重唯物主义转向,基于对市民社会矛盾分裂的深入剖析,马克思对全部旧哲学展开总清算.无论费尔巴哈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还是黑格尔代表的唯心主义,它们都有着缺乏实践维度这一固有局限性.人们的感性实践活动被偏狭化为纯粹理论课题;人们与其社会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形而上学化为主体与客体的抽象对立;如此一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就被幽闭在了纯粹思想境域之中,从而被原则性地摒弃和拒斥.奠立于对旧哲学这些根本维度缺失的认识,以此为契机,马克思实现了如下三重变革.其一,确立了旨在实践地变革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其二,破除了旧哲学的意识形态幻象,并为打破和超越阶级统治及其形而上学幻想提供科学指引;其三,终结了耽于现存现实先验解释的全部旧哲学,一门将彻底地解释世界与革命地变革世界辩证统一起来的新哲学得以奠立.

第二篇世界哲学论文样文:哲学的民族性研究

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任何一种哲学观都是以民族性的存在方式、时代性的内容、人类性的追求和个体性的风格去追求和探索关于世界本原和人类生活意义的“终极关怀”问题.哲学总在寻求普遍和超越,却又最个性化,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性内容和形式.哲学以民族为载体而存在,其形成是特定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民族交往、文化传统、科学宗教语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民族性的哲学是不存在的.民族性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以民族性为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总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实践和特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最高理论概括,是系统理论形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特定民族的哲学集中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人生观以及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凝结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从民族自身的发展来看,哲学是民族之魂,各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没有形成本民族哲学的民族是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界三大哲学传统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从哲学特质来看,印度哲学本质上是宗教哲学,中国哲学是*和人生哲学,希腊哲学则为科学和理性哲学.发端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哲学“同源分流”而出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法国的启蒙和唯物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和理性主义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等西方哲学形态.而东方的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和阿拉伯哲学则泾渭分明,其他东方民族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其哲学就深受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两者的共同影响.深入考量哲学民族性的不同形态,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哲学各具独特差异个性,并无优劣之分,但却各有长短,哲学民族性之中总是蕴含着世界性的品格和趋势,哲学世界性又需要通过民族性加以体现,当代“去西方哲学范式”的多元共识和互补格局成为哲学共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是最科学的哲学体系和最伟大的认识工具,它源自西方哲学,但却超越了以往哲学狭隘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局限,以其世界性、普遍性和人类性的哲学品格而成为无产阶级和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成为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自己的任务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在于现实地改变世界,其普遍原理被运用于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而由此赋予了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禀赋和民族性格,其与不同的民族性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其走向世界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活的学问和行动指南,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内在要求和表现方式,只有在与各个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缤纷异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特色,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才能得以真正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性不是单一民族的哲学民族性,而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高度的民族性,真正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华民族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从古代文明延续至今的民族,其强大的民族生命力植根于悠久而独具中国魅力的传统哲学和文化之中.但自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现代性的世界历史进程打破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原有的历史逻辑,形成了传统的断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呼唤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康庄大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中国的未来”成为时代的呼唤.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挑战和机遇同在,对东方文明古国中国而言,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无不显示着经济腾飞的奇迹.18大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征程,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造就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理应成为当今中国哲学民族性的主题和时代呼唤.对哲学的民族性研究将有助于以哲学的高度思考和引领民族国家的特色发展之路,寻求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指导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彰显“哲学自我”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哲学使命,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实现伟大复兴之梦的民族使命.

本文以“概念构建→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当代时空境遇→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国视域”为研究脉络,首先探究了哲学的民族性在学理溯源、概念内涵、生成机制、发展历程、本质特征等方面的一般规定性,考量了东西方哲学等不同哲学形态的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比较了哲学民族性不同形态的异同,探讨了现代性、全球化、民族主义等当代时空境遇下不同民族哲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应对;其次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在内涵、合法性依据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一般规定性,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基本要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中国特色;最后落脚到中国视域,结合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总结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经验,反思了中、西、马三哲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思考.总体来说,本文从理论、实践、价值等三个层面对哲学的民族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第一,理论层面:从学理溯源、一般规定性、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异同比较等各方面全景分析了哲学的民族性,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的一般规定、理论和实践要义等进行了基本阐述,以期在理论层面构建哲学的民族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的学理框架.第二,实践层面:针对中国视域的经验、问题和前沿思考,引发对当代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的思考,以实践建构理论,以理论引导实践.第三,价值层面:面对现代性、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当代时空境遇,哲学应该诉诸价值层面的反思,根据民族国家的不同具体国情和世情,思索和寻求最适合本国的发展之路和哲学之路,以独具个性化的民族特色的价值诉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世界哲学论文范文模板: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问题,本质上是马克思的哲学之本真精神和思想传统的理解和把握问题,同时也是在国内外学者之间长期存在观点分歧和学术争论的理论难题.在国外,主要有所谓“科学主义”的解读模式”与“人本主义”的解读模式的理论分歧;在国内,则有所谓“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践生存论”等学术争论.这些分歧和争论所凸显的问题实质,是人们在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范式”的根本不同.新世纪以来,围绕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学界出现了所谓“出场学范式”、“反思的问题学范式”、“文本-文献学解读模式”、“以马解马”解读模式、“以新解马”范式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图景.这种图景,不仅表现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多元化理解和多样性概括,而且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中“研究范式”、“思想范式”、“研究方式”、“解读模式”、“阐释原则”等多重维度和不同概念之间的理解差异和复杂关系.就问题本身的思维逻辑而言,合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不能脱离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思想范式”;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范式”和“研究范式”的正确理解与合理阐释,则依赖于对“马克思在哲学范式上所实现的历史变革”及其所确立的“马克思哲学范式”之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显而易见,研究和探讨“马克思在哲学范式上实现的历史变革”,不仅对合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前提意义,而且对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哲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世界哲学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研究生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世界哲学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世界哲学论文范文题目

本文选择“马克思在哲学范式上实现的历史变革”为研究课题,试图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及其思想理论的形成和演变为主要文本依据和思想史根据,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成果为理论参照和思想前提,以文本阅读、理论反思、比较研究、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分析和综合相统一、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等为研究方法,以“总体性的前提反思”、“分论性的深入解析”、“综合性的理论升华”为研究路径和基本思路,力求揭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范式的根本变革和历史转换,而其实质则是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范式”取代了传统哲学之“解释世界的理论哲学范式”.以此为前提和基础,进而彰显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之内在结构、本质特征、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本文除引言外,正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逐次展开.

第一部分:是“总体性的前提反思”,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所构成.其中,第一章,是对“哲学范式”等相关概念的辨析、重释与定位.作者认为,所谓“哲学范式”,源于库恩的“科学范式”.在构成上,它主要是由哲学观及其问题域、思想前提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哲学范例和典范成就等多种元素和多重向度所构成的有机统一系统;在特质上,它具有总体性和综合性、基本性和内在性、典范性和标准性、普遍性和共有性、历史性和具体性、层次性和相对性等多重特点;在本质上,它是思想范式与研究范式的内在统一,同时也构成特定哲学共同体及其流派所共同恪守的思想传统和研究传统.第二章,从总体上阐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范式理解维度.从范式视野来看,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既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种理论要素或某种思维维度的单方面变革,而是新旧哲学范式的根本变革和历史转换.从范式生成维度来看,它是通过多环节变革而展开的新哲学范式的历史生成过程;从范式构成维度来说,它是以多领域变革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范式的理论建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从“解释世界的理论哲学范式”到“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范式”的根本变革和历史转换;而就其地位和意义而言,它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范式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传统的开创和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是“分论性的深入解析”,涵盖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作者试图深入到马克思哲学范式内部,分别就其在主要构成要素上所实现的历史变革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探讨.其中,第三章,探讨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问题域的变革,实质是从“终极本体探究的哲学观”到“时代精神表达的哲学观”的根本转变,是从“思想内部的形上问题”到“现实生活的时代课题”的历史转换;第四章,考察马克思的思想前提和价值观的变革,论述其从“理论的人道主义”到“实践的人道主义”的根本变革,从“永恒正义的价值观”到“人的解放的价值观”的历史转变;第五章,研究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变革,阐述其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到“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从“概念思辨的研究方法”到“现实批判的研究方法”的历史转换;第六章,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的哲学范例和典范成就,力求从理论上揭示从“抽象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变革.

第三部分:是“综合性的理论升华”,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其中,第七章,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作者认为:时代精神表达的哲学观及其现实生活的时代课题之问题域,构成实践哲学范式的哲学观前提和研究对象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实践哲学范式的其它要素;实践的人道主义之思想前提和价值观,揭示了实践哲学范式的存在论基础和价值理想目标,它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现实批判的研究方法,构成实践哲学范式之解决哲学问题和实现价值理想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原则,同时也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灵魂和本质特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和哲学理念,既是实践哲学范式的构成要素,又是实践哲学范式的典型范例和理论成就.第八章,探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范式的当代价值.作者认为:它不仅对深入理解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实质具有“思想奠基”和“理论范导”意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新形态的构建具有承续传统的“哲学基因”和“内在灵魂”作用,同时为深刻认识和正确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一种改变世界的“范式视野”和“实践精神”

第四篇世界哲学论文范例:语言与世界—《华严经》语言哲学研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此之前,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就已说:“语言是世界观.”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由此完成了哲学的“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语言哲学成为第一哲学.

虽然西方语言哲学运动成果已介绍到中国,但目前借鉴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与方法,来认真清理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的人还不多.而佛典作为我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语料,要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语言哲学的论述必定少不了从新的视角对佛典进行重新梳理.

国内学界对汉译佛经语言的研究可以说是晚近的事情,相比佛教的传入要晚很多.但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佛经文献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对于佛典语言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微观语言学,如语音、词汇、语法、版本等各个具体学问的研究.对于佛典中体现出的语言观念,和佛典语言中蕴藏的宗教或哲学精神的关注还不多.实际上,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其语言的逻辑结构、宣讲方式都深刻地影响着其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构建.季羡林先生说:“在宗教宣传方面,‘语言政策’还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1]

本人试图通过对《华严经》的语言哲学解读,以期一方面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理论,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对华严典籍进行重新诠释,建立起东西方对话的桥梁,将佛典研究引入全球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掘佛经中丰富的语言哲学素材,丰富中国语言哲学研究成果.

对于语言与世界,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虽说是近代科学与哲学探讨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到远古时期,在那里也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源头.在远古的思想中,语言与世界往往是混然不分的,一切语言似乎都带有神秘色彩,而且不同民族对于世界起源的解释往往还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这往往是通过神话或是颂神的歌曲来展现的.到后来中国的《道德经》,印度的《吠陀》、《森林书》,西方的《圣经》皆认为分别了的语言造就了分别了的世界,世界乃因之语言而得以澄清.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执”与“我执”的不断加深,本来与世界浑然一体的语言自身也被实体化了,它的意义完全在于完成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指称.

语言与世界这一困扰现代科学界与哲学界的问题,也一直是佛教关注的对象.佛教不同宗派对于语言的态度各有区别.在佛教的语言思想中,随着部派佛教各家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纷争,再到印度佛教大乘中观行派与瑜伽行派的发展,进而到中国的华严宗与禅宗的圆融统一,表现出了对人类早期社会语言与世界的原始统一的一种复归.中观学(印度中观行派,中国三论宗)看到了世界的语言性,因而也就看到了世界的虚妄性,唯识学(印度瑜伽行派、中国的法相唯识宗)看到了世界的语言性,并在世间法层面肯定了其存有论意义,但认为出世间法的解脱毕竟要转识成智,言语道断.华严宗依据《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统一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界是语言性的,语言性的世界不再虚妄.生死即涅槃,轮回即解脱.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对《华严经》及其思想进行重新解读.《华严经》中有丰富的语言哲学素材,在微观语言哲学方面它对语言的属性、功用、种类等具体语言学都有充分的阐述.并且伴随着《华严经》的传译,出现了为其中词语注音释义的音义之书,即《华严音义》,这成为现代研究古汉语的重要语料.在宏观语言哲学方面,《华严经》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出发,接续原始佛教时即提出的“名”、“色”关系问题,既包含中观学对“名言戏论”的世界的否定,也包含唯识学对世界“虚妄分别”的存有论意义上的肯定,虽本性空但肯定其“方便”之存有论意义,得出虚妄分别的语言同样可以显示诸法实相,“名言戏论”的世界与“离言真如”的法界本是一,不是二,从而完整的表达出圆融无碍的世界观.

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依《华严经》而形成“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他对语言的重视可以体现在其判教思想上.法藏依据佛教各派对待语言的不同态度,将佛法分为五类.但是世界的语言性不是法藏立说的重点,法藏著述的主要目的是阐释虚妄分别的世界与法界真如的统一.他引入《大乘起信论》中“一心”的概念作为其真如缘起的基石,并运用了“三性同异”、“六相圆融”、“因门六义”、“缘起十义”、“十玄无碍”等诸多名相阐述其“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由此法藏统摄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统一了虚妄分别的世界和恒常不变的法界,从而将唯识宗的世间法的一切唯“识”扩展到出世间法仍旧一切唯“识”,从而将语言的“染”,变为了“净”.他的目的不是在于论证世界及其本体的语言性,而是通过这样的论证,表现出对世间的更积极的介入与肯定.

另外《华严经》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既有佛经语言的共同点,又有其不同于其他经论的独特之处,这样的语言特点对其将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严经》在宏观语言观方面对后世禅宗及宋明理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五篇世界哲学论文范文格式: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已经有了完整的、成熟的、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框架有着统一的共识.自教科书时代就已经明确的两大板块的划分,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为后来的争论埋下了伏笔,即究竟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前者归属于后者还是后者归属于前者以及如何归属等等问题,对此我们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虽然我们并不认同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教条化的绝对同一性的哲学理解,但是进一步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两大板块”之间的深层关系对于深化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理解还是必要的.而且,在今天思想文化形态多元化的现状下,要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哲学基础也必然要求我们对于自身的理论体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

正是基于哲学的基础主义本性,人们并不满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即把马克思哲学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割裂开来的理解,而总会试图去寻找或者说构建二者的内在的统一性.有学者把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也有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后者通常会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包含辩证唯物主义,甚至基于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世界观理论,从而把历史解读为一种历史的解释原则,继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并且指出没有能够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持这两种提法的学者实际都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并不反对基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下的马克思的辩证法.而且就其实质而言,二者并不是二律背反式的针锋相对的关系.如果要强调他们的不同的话,可以说前者实际上仍然是在传统哲学的视野下来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后者主要是基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那个论断,“这(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而如果再考虑到现代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反对基础主义反对本体论甚而更为极端的要消灭哲学(实现哲学的世界化)的主张的话,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世界观理论是精当的.

在本论文中,我们仍然是基于对哲学的总体性理解,以此作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我们认为,如果把哲学视为与艺术和宗教一样是为世界这一混沌总体理清某种秩序进而才可以加以理解和把握的话,那么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就只能是基于辩证法.只要还坚持哲学是对于世界(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的总体理解,那么辩证法就是这种哲学的核心形象.也正是基于对哲学的如此理解,我们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也包括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进而我们主张辩唯和历唯在辩证法层面上的统一甚而是同一.参照我们通常的说法,可以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实际上已经很完满地实现了历史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的同一,所以我们基于唯物主义的根本主张去统一辩唯和历唯就不可避免涉及到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即马克思是如何实现了去除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体系的头而安上了唯物主义的脚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从而实现了恩格斯所说的新世界观.因此,本文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比较研究.当然,并不限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间的比较,还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历史的解释原则之间的互文式的解读.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们认为,和科学、艺术甚至宗教一样,哲学是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方式之一(虽然在实际的运思过程中,“哲学”总不免主动承担一种类似于“统觉”的功能,进而不免会有一种唯一性的终极之思的形象).对于我们来说,世界总是在时间中绽出的社会.在反思的意义上,这种绽出的方式和轨迹就是历史,进一步,历史总是辩证法之整体展开.这里辩证法不是社会绽出自身的抽象的原则和方法,也不仅仅是我们反思历史的一种态度,毋宁说,辩证法是我们的存在方式甚至是我们致思的先验原则.就生命个体而言,我们是按照辩证法展开自身、证成自身.“我”是按照辩证的轨迹,以自身为*分析出“我”的意志进而与他者(自然、社会)进行交互实践,进而综合成新的“我”,然后继续以自身为*,再分析再综合等在这样的意义上,辩证法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在历史进程中,对于生命总体而言,那个社会性的大“我”同样是一种自身辩证*意义上的生成绽出.只不过就生命个体来说,意识到自身的辩证本性或许只需要“统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作为个体的自我要意识到历史进程中的生命总体的辩证本性,无论如何都要借助于总体性的范畴史或说概念史,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那么强调哲学就是哲学史并且强调真理是大全是整体.

根据对人自身、对哲学的这样一种理解,那么在反思的意义上,哲学总不免是观念主义(idealism)的,因为反思的对象只能是观念.只有在前瞻的意义上,在实践的层面上,哲学才是物质主义(materialism)的,因为哲学世界化的实践对象最终都要落实到物质关系的实际改变.哲学离不开密涅瓦的猫头鹰也离不开高卢的雄鸡,所以海德格尔才说,“没有黑格尔,马克思是改变不了世界的.”猫头鹰和雄鸡又何尝不是辩证的关系呢?所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总不免要向黑格尔回归,而当旭日东升,我们又要回到马克思.我们认为,这正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关系的实质.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不同称谓,或者我们可以说,历唯与辩唯统一于辩证法.

为您写世界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世界哲学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世界哲学论文选题 世界哲学论文题目如何定
[2] 世界哲学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世界哲学参考文献有哪些
[3] 世界哲学论文大纲范本模板 世界哲学论文大纲怎样写
《世界哲学论文范文参考 世界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世界哲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