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库尔特

主题:哲学导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5

简介:该文是关于艺术论文范文集跟哲学导论方面论文范文集.

艺术论文范文

哲学导论论文

目录

  1. 一、库尔特能量论的哲学渊源和自然科學基础
  2. (一)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
  3. (二)赫尔姆霍尔兹的音乐心理学研究
  4.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5. 二、库尔特的能量论音乐观
  6. (一)基本理论观念
  7. (二)浪漫主义和声的心理基础
  8. 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9. (一)剧情梗概
  10. (二)哲学思想
  11. 四、结语

【摘 要】能量论心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有奥地利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申克(Heinrich Schenker,1868-1935)和德国的音乐学家汉斯·麦尔斯曼(Hans Merann,1891-1971)等人.而另一位能量论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则是生于奥地利的瑞士音乐学家恩斯特·库尔特(Ernst Kurth,1886-1946),早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音乐史,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格鲁克早期歌剧,重要著作有《线性对位基础》(1917)、《浪漫主义和声及其在<特里斯坦>中的危机》等.

【关键词】库尔特;能量论音乐观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15-02

【本文著录格式】王若曦.《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库尔特的探讨[J].北方音乐,2020,03(06):15-16.

一、库尔特能量论的哲学渊源和自然科學基础

以库尔特为代表的德国能量论心理学派音乐哲学中几个最核心的基本概念,就是“意志”“能量”和作为这二者产生前提的“无意识”.其中,“意志”概念来自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能量”概念最早来自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尔兹,而“无意识”概念则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一)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

“意志”的概念来源于德国唯意志论哲学代表人物——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他的哲学核心观念是“意志”,他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自在之物.而认识世界的途径只能靠直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唯意志论哲学理论思想带有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种支配着人类一切行为的求生,而这种欲求没有止境,永远得不到满足,人处于挣扎和痛苦的状态下,使人感到痛苦和绝望,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放弃一切欲求,摆脱意志的支配,走向死亡,这里也体现出他的悲观主义色彩.

音乐作为叔本华在书中异常关注的对象,被认为是“各类艺术中在表达意志上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一门艺术.”他极力否定音乐的理性因素及带有模仿性质的音乐,因为音乐表示的是情感本质,而不是表示导致情感的动机.他提出了自己自己的哲学观点——人作为主体,正是在对音乐的聆听过程中,通过直觉与审美对象之间的物我两忘状态,暂时从欲求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

(二)赫尔姆霍尔兹的音乐心理学研究

“能量”概念来源于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尔兹(HermannvonHelmholtz,1821-1894),他是德国科学家,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代表性音乐理论著作是《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音感觉论》(1863).他在认识问题上的立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只能通过感觉来获得.他还是近代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之一,同时他的音乐哲学思想也对19、20世纪之交音乐学领域的过渡性人物——胡果·里曼(HugoRiemann,1849-1919)产生重大影响.但他的能量音乐哲学观念在本书中并未充分阐述.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无意识”这一概念作为前两者的前提,来源于精神学派创始人——齐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5),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梦的解释》(1900)、《心理分析导论》(1910)、《超越愉快原则》(1920).他认为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意识和理性,而是“无意识”.“里比多”存在于人的“无意识状态”中,作为一种“心理能量”从而决定着人的心理过程.而这种“心理能量”像“一口沸腾的大锅”,处于压抑之下寻找着发泄的途径.而艺术创造、想象对艺术欣赏、体验也正是从“无”到“有”这一无意识转移下的产物和结果.

正是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心理能量”概念被库尔特所接受,构成他的能量论音乐哲学的理论支点和前提.

二、库尔特的能量论音乐观

(一)基本理论观念

库尔特认为在人类心理的最深层是无意识状态.人类的本能存在于非理性意志的“无意识状态”中,即一种“心理能量”,而这种心理能量也是一种处于无意识状态中的一种力,它具有处于动力状态的强大张力,并始终要求寻找宣泄和释放的途径,以达到平衡.而这种“心理能量”也是音乐最深层次的本源.

而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这一问题上,库尔特明显于叔本华的观点不谋而合,都认同是“意志”最直接的客体化与写照,为各类艺术中最直接深刻的一门艺术.但库尔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音乐中,负载心理能量的为以音的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材料”,这也正是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由此便引出了以下这一问题——这种“心理能量”是如何推动和导致音乐作品的形成的?库尔特得出了结论——“这种无形的心理能量有一种能将自身转化为感官可以觉察和把握的音响形式的能力.”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得知,库尔特运用了“旋律”与“和声”这两个最重要的音乐构成要素来论证他以上的观点.两者都是一种心理张力的过程,他将旋律称作“意志最直接的伴随物”,而和弦作为和声的基本构成因素,每个和弦里都潜藏着不同强烈程度的张力,这种张力的扩散导致和声的续进,导音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强大的作用,使充满张力的和声中潜在的能量得到增强.

综上,库尔特提出了对于音乐理论研究的观点——“音乐理论应该透过音响现象去把握它的本源,而观察充满张力的心理能力向感性音响的转化,正是一切音乐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

(二)浪漫主义和声的心理基础

库尔特认为,和声是为这种无意识向意识的转化过程铺设的过渡层,而浪漫主义和声是这个演变过程异常灿烂的历史现象.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意识和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建立在意识清醒的理性主义基础上,而浪漫主义时期则是无意识和非理性占上风,是对古典形式的解构、瓦解,这种变化是从内向外的,使原本高度规则的写作转向个性化的写作.而库尔特对于这种思潮的出现也存在着矛盾、对立的态度:一方面,他认为这股于古典音乐内部孕育而出的浪漫主义潮流是顺应历史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另一方面,库尔特也持批判性的意见,因为在当时,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种倾向:一派是以瓦格纳和李斯特为中心,另一派是以勃拉姆斯为代表,追求古典主义经典和谐形式.正是因为如此,浪漫主义音乐更具内在张力,而这也为音乐的基础层面带来新的一面,具体体现在“浪漫主义艺术感觉的种种情绪骚动也直接地渗透到和声本身.一种震动从和声的内部底层中发出,并贯穿于音乐之中.”

古典主义和声具有鲜明的凝聚性,总向着一个中心进逼,强调稳定性,突出主音的核心地位;而浪漫主义和声趋向于分化、扩展,下意识中的骚动不安的张力凸现出来,处于动荡和徘徊之中;古典主义的调性布局简单而完整,而浪漫主义发展为调性变化自由.

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1813-1883)在其作品中的和声运用可谓是对古典和声的瓦解和解构,并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他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更是充满了复杂的和声和调性,并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的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库尔特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论证他的音乐哲学观念.

(一)剧情梗概

康沃尔王国骑士特里斯坦,遵照其叔父国王马尔克的命令,渡海去接受尔兰公主伊索尔德来康沃尔,马尔克将娶她为王后.在返回途中的船上,二人产生了炽热的恋情,但伊索尔德发现特里斯坦原来就是在一场争斗中杀死了她未婚夫的人.极端矛盾痛苦的伊索尔德企图二人共饮了却一生,但却饮了被侍女偷换了的爱药,二人间的恋情更加熾烈,不能自已.回到康沃尔后,已成为王后的伊索尔德在同特里斯坦的一次幽会中被其叔父马尔克国王发现,特里斯坦当场被国王侍从刺伤,被送到一个荒凉孤岛上养伤的特里斯坦万念俱灰,生命垂危.在弥留之际,伊索尔德乘船越海来到特里斯坦身边.已舍弃了一切生命意志的特里斯坦在伊索尔德怀中平静地死去,伊索尔德也伏在特里斯坦身边,离开了痛苦的人世.

(二)哲学思想

库尔特认为瓦格纳和声的“特里斯坦风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鼓励的时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成为了瓦格纳创作理念的哲学基础,与瓦格纳自身正经历的感情有着无法分割的直接关系.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充满强烈感情波澜的交响音乐洪流的最底层所潜藏着的精神内涵,正是上面所叙述的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瓦格纳和玛蒂尔达的关系中,叔本华哲学曾经是把俩人连结在一起的一根思想纽带.

四、结语

库尔特指出:“作为一种观察的目的,首先不应当是凝神于个别技术问题的探讨,而是应该越出这个范畴,把思想集中于作品的内部联系.”

库尔特正是用“特里斯坦风格”来论证其以心理能量论为核心的音乐哲学观:要求人们在认识和考察任何音乐现象时,必须避免只关注于外在的音响形式,而要深入到产生并制约着音乐性质的深层心理领域中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揭示该音乐现象的本质.

库尔特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笔者联想到自身,在学习曲式分析时往往只关注于曲目本身的分析,而很少联系到其他音乐要素综合起来考虑,这就要求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联系交叉学科,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才能对作品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戴定澄.“爱与死”的悲剧的前奏——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评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03):72-78.

[2]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上)[J].音乐研究,1993(1):41-55.

[3]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2):88-102.

[4]杨婧.库尔特能量心理学刍议[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10-12.

[5]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总结:该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哲学导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艺术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哲学导论引用文献:

[1] 哲学导论相关论文题目 哲学导论论文题目怎么定
[2] 哲学导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哲学导论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哲学导论论文提纲样本大全 哲学导论论文提纲如何写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库尔特》word下载【免费】
哲学导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