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新旧媒介视野下电影的历史、现状未来——“第二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坛”综述

主题:媒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8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电影媒介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电影媒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电影媒介论文范文

媒介论文

目录

  1. 媒介:短片电影节 蔡享伦 土豆网媒介中心总监

文 郝哲

2014年12月6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当代电影》杂志社与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新旧媒介视野下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第二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论坛”.本届论坛围绕“电影与新旧媒介形态的互动”、“早期电影与媒介的关系”、“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媒介发展对电影美学、电影产业的影响”四个分议题展开论述,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国立神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位青年学者发表了主题报告.《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社长皇甫宜川、编审张文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陈字副教授及艺术学院博士后李九如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对参会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本届论坛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2014年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项目,也得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

电影与其他媒介形态的互动

电影本身也是一种媒介形态,并从其诞生起,就始终与其他媒介形态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互动关系.在本议题单元中,复旦大学的吕怡婷同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名取雅航及北京大学的李宁同学,都关注到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形态的社会文化批判意蕴.吕怡婷同学以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台湾新电影奠基作品的《看海的日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从文学媒介转换成电影媒介的特点及规律性,并将此置入台湾新电影运动及台湾70年代的社会现实、台湾本土化与全球化语境的冲突等文化、社会背景之中展开文化批评.名取雅航同学通过《女儿国》《自由学校》两部影片的细致分析,以及这两部电影分别从新闻、杂志再到电影这样一种媒介的转换过程,并结合日本50年代妇女运动的社会现实,对“电影是一种透明的镜子”的电影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进而提出“电影对于社会的表达是一种再表达”的观点.李宁同学梳理了中国微电影的发展脉络,提出中国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书写,走过了一条从象征性文化抵抗到为主流意识形态与商品逻辑所规训与收编的道路,原本的抵抗性逐渐消耗殆尽.

此外,研究方法的跨媒介、跨学科也是参与本次论坛的博士生同学们的一大特点.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张侃侃同学在对《尼伯龙根指环》的研究中,就结合了拓扑学及剧场艺术的方法,探讨了媒介机制的反思性呈现.香港浸会大学的莫沉同学则以《重庆森林》为文本,从音像媒介和音乐媒介的转换为切入点,探讨了影片对流行音乐、流行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影片在香港本土化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中和全球化的微妙互动关系.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秦勤、香港中文大学的易莲媛同学则分别从电影节和影院设置为切入点,探讨了电影在日本、印度不同媒介环境中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及互动影响.秦勤同学以论文范文国际同性恋电影节为研究对象,提出电影节活动的举办,也是一种广义的媒介形式,因为它可以被看作是电影的一种再传播,同时也发挥了渠道及桥梁的作用,不仅连接了整个社会的某种思潮、政治意味,而且还可以辐射到具体的电影文本.易莲媛同学用人类学和社会学调查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印度多厅影院的兴起与印度电影受众之间在阶级分层上的互动关系,并提出这样的互动关系实际上推动了印度电影的类型化发展.

早期电影与媒介的关系

探究早期中国电影与媒介的关系,对于早期中国电影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论题单元中,一些博士生从电影史的细微之处人手,展开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史实的考辨,对中国早期电影史中某些特定现象进行开创性的填补空白式的研究.如北京大学的檀秋文同学及杨聪雷同学,在掌握大量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他们分别创新性地讨论了早期立体电影在中国,以及战后上海论文范文局对电影媒介的检查与使用问题.檀秋文认为,早期中国的立体电影,只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媒介,中国人更看重的是新奇的立体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娱乐体验,并沉浸在技术进步给电影带来的新的表现形式的震惊和新奇之中,而缺乏对立体电影是否应该发展出适应其形式的、独有的电影语言的思考,更缺乏对技术进步对现有电影美学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构建立体电影美学的探讨.杨聪雷在文章中提出,战后上海论文范文对电影媒介的干预,大体可以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是检查电影媒介,将不符合政府认定标准的内容过滤除去;积极方面则是利用电影媒介进行教育,配合宣传政府的政策.

2014年,1927年的无声电影《盘丝洞》重归公众视野,对于丰富中国早期电影研究史料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魏晨捷同学认为,20世纪20年代,以《盘丝洞》为代表的古装题材的武侠片、神怪片掀起了中国第一次电影商业浪潮,传统报刊媒介与电影的互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城市文化空间构建、艺术生产与大众消费、时尚潮流与思想传播等等方面展开,不仅体现了传统印刷媒介与电影的互动,更凸显了媒介的进化以及不同媒介间的融合.

其他几位同学引入史论结合的维度,展开了早期中国电影与媒介关系的讨论.中国传媒大学的包磊同学采用文化嫁接理论大胆提出,《定军山》的诞生得益于新生艺术样式的电影与京戏这一处于论文范文时期的媒介形态的互动与融合,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悠然“存在”——先验着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本土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预涉到“论文范文”样板戏电影的生成,关联着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更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的崛起与突破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洋同学,以1948年卢莳白主编的《电影杂志》所构建出的“电影理想国”为对象,从媒介政治学的角度,试图探寻现代媒介传播下独特的“意识形态表达”,及其映射出的大时代的文化生态环境.

北京大学的赵寻同学,将生产空间理论、第三空间理论等文化研究理论引入对早期电影女明星登台现象的研究当中,提出电影媒介与舞台的互动与融合逐渐发展并加深,明星现场表演不仅成为了电影文本的一部分,同时也参与建构着明星形象和观众的都市空间认识.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雅舟同学,则将焦点投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坏女人”形象,从传媒宣传营销、文化社会批评、明星产业运作等方面分析“坏女人”形象的建构,达到探讨早期电影与媒介关系的目的.北京大学的张隽隽同学,结合自身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对剧本《潘金莲》及其电影改编展开分析讨论,试图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并结合“孤岛”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进而辨析媒介环境、社会心理的变迁,是如何对作品进行不断的意义创造、消费和再创造的.

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以互联网、移动终端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样态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拓展了信息制造与传播的时空维度,其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成为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理论界,还是在电影产业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此论题单元中,参会的青年学者们,熟练运用了大量传统的、经典的理论,在新媒体的研究背景下,或从宏观的书写电影史的角度、或从电影音乐这一特定的电影元素变迁人手,或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恐怖片这一具体的电影类型发展,或聚焦弹幕电影这一新兴的产业现象,来达到分析研究新媒体与电影互动关系的目的,碰撞出立刻异常精彩、涉域广泛的研究成果.中国传媒大学的林吉安同学在系统梳理了传统的电影史写作理论基础上,宏观而有魄力地提出,在书写数字时代下的电影发展历史时,需要在技术、经济、社会和美学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媒介维度,即构建媒介电影史.此“媒介”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纯技术层面,即电影生产、制作、存储和放映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和材料;另一层则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北京电影学院的吴丽颖同学以电影音乐为研究对象,认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电影音乐已全面迈人大数据时代,其创作也从专业化向全民化转变,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影音乐不再是一家之言、束之高阁的“艺术经典”,而是雅俗共赏、展现个性、迸发无限活力的艺术生命体.日本神户大学的王飞同学,通过研究90年代以来的日本恐怖电影,认为这一电影类型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频繁使用现代人生活中必须的媒介工具,作用于电影这一媒介文本之中,营造出一种“新等于真实”的恐怖影像特征,以实施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强烈批判.而北京大学的彭婷同学则以弹幕电影观众为研究对象,发现新媒体的使用在弹幕电影观众中造成的间离效果,但其对大银幕的凝视机制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而在社会秩序中则表征为,强调个人主体性诉求的新中产价值.

新媒体对电影的另一方面重要影响在于受众及审美趣味的变迁.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晓艳同学认为,新媒体之于传统电影而言,既是一种技术变迁,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变迁.在新媒体营造的新型媒介文化背景下,电影观众审美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视觉奇观,满足着观众感官功能的“延伸”,沉溺于虚拟幻象的“震惊”;另一方面审美疲劳使观众“醒悟”,迫使电影返身去贴近观众,向“个性化、多元化”转变.而北京大学的周淞铖同学从大数据背景下电影的互动接受人手展开研究,运用电影学和传播学知识,通过分析在受众互动接受的过程中电影大数据的特点和作用,描述和解释了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电影受众互动接受的方式以及电影大数据的运用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影视创作的门槛不断降低,众多年轻学者也纷纷走出书斋,将具体实践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的张选中同学及北京大学的金宝镜同学就是从自身的影视创作实践出发,分别探讨了自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媒介发展对电影美学、电影产业的影响

本论题单元中,参会的青年学者们以近年来电影美学、电影产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事物为文本,探究了其表层背后,媒介发展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电影美学、电影产业中的大数据理论,是近来电影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上海大学的鲜佳同学、中国传媒大学的田亦洲同学分别围绕大数据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鲜佳同学分析了当下电影在大数据时代,具有可预测的细分市场、论文范文化的电影产业及跨界互动的审美特征三大特点.而田亦洲同学则通过影片《无姓之人》文本分析,将自己对大数据的关注点,投射到了电影从业者创作意识和美学观念的变化方面.

媒介变化对于电影美学的影响,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态势中.中国传媒大学的韩晓强同学注意到了2014年*呈现出的异化特征,即一批“高票房、低口碑”电影引发的争论,他进而尝试通过研究建立起这种异化与互联网时代新媒介普遍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新媒体碎片化的观看模式,培养出了观众快餐化的消费模式,而如《黄金时代》这类“学术论文式”的电影被市场抛弃,则反证了电影观众对艺术审美采取的抛弃态度.北京大学的杨欣茹同学则从观影场所自影院到客厅,再到咖啡厅的变迁入手,去探究电影媒介更迭之下,电影大众也从集结的大众,到空间分散的大众,再到时空分散但又意念集结的大众的变迁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是,北京大学的李飞同学则将视角投向有声电影产生之时,提出有声电影作为那个时代新的电影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之道”,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则是包括影像与声音关系的调整,演员表演风格的变化,以及画面表现重点的不同等一系列电影美学的嬗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影美学及电影产业也面临着对包括互联网、动漫、游戏在内的多种媒介形态进行整合、吸收、再发展的重要挑战.很多青年电影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大学的林品同学以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为文本,分析了其创作者对日本动画及特摄元素的收编与嫁接,用作其概念设定和造型设计的文化资源与创意灵感;同时还借助全球顶级的数字视觉特效制作技术,彻底打破了“真人电影”与“动画片”之间的传统界限.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王温懿同学则对电影的“暴力美学”展开讨论,提出正是由于网络、漫画、游戏等新媒体的影响,为这种“虚拟的真实”的新兴电影美学形式培养了大众语境.

参加本届论坛的青年学者们,本着交流观点,碰撞思想的目的,在每场分论题中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同的文化和学术渊源的参会者和旁听者的交流,让本次论坛不但具有学术推动的意义,也可以成为一次以文会友、相互切磋的盛会.在点评环节中,各位专家指出了参会论文的优点和不足,对博士生同学们的学术视野、研究能力及学术敏感性都表达了赞许之意,同时也对每一位同学进一步完善观点,修改论文的努力方向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论坛闭幕式上,《当代电影》皇甫宜川主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院长、陈旭光副院长、李道新教授分别发表了闭幕致辞.

皇甫宜川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参与此次论坛的青年学者,同学们发言中所表现出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新锐的学术勇气值得赞赏,这些思考的成果对中国电影美学变迁及产业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王一川指出,参与本次论坛的同学们紧密围绕议题,对电影与媒体的跨界对话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体现出大家对电影本质的前沿性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及深度,也说明中国电影研究后继有人.此外,参与本届论坛的同学跨地区、跨国别、跨语种、跨文化,甚至有多篇全英文论文入选论坛,充分体现了本届论坛的国际性得到了大大增强,也为博士生的国际交流,学术碰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陈旭光指出,电影发展史也是一个媒介发展的历史,电影不断与新的媒介发生关系,生成新的电影形态.本次论坛的选题,既贯通了纵向的媒介发展的历程,也辐射到了横向的电影跟其他媒介的复杂关系,此外还内在地贯通了媒介直接进入电影思维,对电影美学发展变迁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也非常适合青年学者交流研究.李道新认为,参会同学以较高的理论素养,跨学科的研究眼光,介入到研究的课题之中,充分显示了博士生的学术姿态,使整个论坛的讨论建立在相当高的理论水准基础上.

媒介:短片电影节 蔡享伦 土豆网媒介中心总监

本届论坛秉承首届论坛的宗旨原则,从组织管理、参与的国际性、会议的规模到会议的质量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准,不仅促进了国际电影学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圈的建立,还通过挖掘富有前瞻性和国际性的议题,不同文化和学术研究背景间的碰撞,进一步拓宽了青年学者们的学术视野、锻炼了学术研究能力.这些研究成果,无论对于电影学学术领域的理论建设,还是对电影产业的创意发展,抑或是电影从业者个人的具体实践,都会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

(郝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100871)

总结:此文是一篇电影媒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媒介引用文献:

[1] 媒介论文范文 媒介类毕业论文怎么写2万字
[2] 媒介素养论文范文 媒介素养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5000字
[3] 媒介素养论文范文 媒介素养类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2万字
《新旧媒介视野下电影的历史、现状未来——“第二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坛”综述》word下载【免费】
媒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