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民族文化研究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5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论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现代化选择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
  3. 第三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
  4. 第四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模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
  5. 第五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7. 第七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范文: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8. 第八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格式: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研究成果综述
  9. 第九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态势与审思——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角度

【100篇】免费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论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现代化选择

现代化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包含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它涵盖了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立体碰撞、多元互动的变革.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无论它的历史传统多么悠久和伟大,要想在这个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地球中生存和发展,现代化必定成为其不可回避的现实选择.①在我国关于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已经争论多年,探索现代化趋势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前景,寻求它们今后的发展前途,是人口较少民族研究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

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其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目前,我国鄂温克族聚集区域大多数还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状态,抓紧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迫在眉睫,民族文化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选择.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外来现代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逐步将陌生、崭新的文化系统融入到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中,干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改变其缓慢发展的轨迹.文化的不断碰撞,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步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鄂温克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单纯关注经济问题,还必须要考虑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以丧失民族文化为代价.因此,探讨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寻求正确的文化现代化之路,是事关鄂温克民族发展成败的紧迫任务.

本文以全国鄂温克族最大的民族聚集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为研究个案,以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迁发展为主线,分析文化变迁与文化现代化关系这个主题,探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与第一章内容.绪论主要说明论文所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视角,并就论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就已有的相关学术研究进行综述,主要是对民族文化变迁及文化现代化的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以及鄂温克民族研究的成果有其不足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于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进行综述.第一章,首先,从鄂温克民族历史出发,系统介绍了鄂温克的族源、族称、迁移与斗争等历史发展的脉络情况;其次,对鄂温克族长期生存和发展中所创造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涉及鄂温克族的衣、食、住、行文化、制度文化、节日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最后,全面梳理了本文研究的个案——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基本情况,对其生存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三个部分进行了概括介绍.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第二章将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在大家面前.首先,从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两个层面描述了鄂温克民族物质文化变迁.其次,基于学术界通行的二元划分法,从制度和风俗信仰两个角度对鄂温克民族社会规范的变化进行探讨.再者,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加快及民族符号的淡化三方面论述了鄂温克民族社会发展状况的变迁;第三章探讨了鄂温克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因.从包括生产方式、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等经济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民族政策的制度因素,以及包括人际交往、社会教育、大众传媒等文化传播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深刻影响,挖掘鄂温克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在前几章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发展变迁及其变迁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传统民族文化变迁为视角,结合根河境内的使鹿鄂温克人的情况,针对鄂温克民族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内容.探讨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变迁与现代化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出发,基于前几章有关鄂温克民族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由点及面地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现代化之路进行了探讨.最后在公权力和社会视角下,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民族文化发展制度,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管理作用,文化调试机制建设,民族文化中优秀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的“区域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的生活化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选择建议.

第二篇摘要范文: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弘扬的一个新的方法和手段.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特色的、独有的、传统的文化,是本民族历史的记忆和传承,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质.

民族文化产业化是一种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能多角度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谐与共生,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增强国家软实力,倍增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从国家层面来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有《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这些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66738.html

天琴是生活在中越边境上的壮族一支——布傣族群所特有的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一个弹拨乐器.因其独特的发音特点而被当地称为“叮”或“鼎”.它由琴杆、琴筒、弦轴、琴弦等组成.它在布傣族群的传统文化场域中一直扮演着“法器”的角色,主要是用来沟通天人之间的交流,祈福消灾为目的.后来被民俗音乐家发现,经过现代舞台艺术的包装打造具有了舞台表演价值和艺术欣赏后走向了现代化的舞台场域,特别是2003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引起轰动,吸引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它不仅成为布傣族群的文化标识,也在逐步演变为龙州乃至广西的文化品牌.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以文化产业为视角,从天琴文化的艺术链、传承链、旅游链、市场链等角度来探析天琴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第一章是天琴文化的艺术链,分为乡土场域下的传统天琴文化和舞台场域中的现代天琴文化;第二章是天琴文化的旅游链,分为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金龙布傣民俗文化村的旅游建构、整体观下的天琴文化旅游资源,第三章是天琴文化的教育链,由传统的传承方式和现代的传承方式组成;第四章是天琴文化的市场链,包括作为礼品与商品的天琴、天琴的品牌效应;第五章是天琴文化的产业化之路,分析了天琴文化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可行性及具体思路;第六章是结语,包括对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思考,主要是对民族文化创新的新解,强调民族文化多样性、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天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天琴文化的一种创新,一种再造,一种再生产.它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经历了顺应、整合、建构的三个阶段.天琴文化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族群精神特质的基础上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整合了与天琴文化相关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建构了新的传承模式、保护模式、发展模式,为天琴文化的发展寻找了新的出路.

当然,天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在充分尊重天琴文化的拥有者布傣族群的意愿的基础上,布傣族群成员也主动、自觉地与国家力量(国家政策、当地政府)、学术力量、表演团队等多方力量相结合而打造的,是自我、他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天琴文化通过艺术链、旅游链、教育链、市场链等相关链条的再造,再生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扩展了其影响力,其经济效应、社会政治效应开始发挥,同时还增强了布傣族群成员的认同感.

通过天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创新、多元、和谐共生的重要.

该研究成果既进一步拓展了天琴文化研究的视野和内容,又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弘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利于深化民族文化创新理论和民族文化产业化.

第三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正在步入崭新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生产力将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手段.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展和深化,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消费日渐发展,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向.

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迅猛.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以民族乡村风光为依托的民族村寨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与认同.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群体聚居的地方,在旅游开发中,原始、古朴、传统的民族村寨,一瞬间开放为跨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地方文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包括文化生态失衡,利益相关者冲突、社区内部不和谐、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严峻挑战.

文化资本理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在教育学、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西方学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文化资本的经济增长功能,探讨文化资本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研究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体制、制度对企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由于文化资本理论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与较完整的分析框架,对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文化生产与再生产,文化资本的循环、周转、积累、市场运作均有涉及,能够为民族文化的生产、运营、发展、保护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构架.目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研究中,定量化研究较少,没有从文化资本角度对民族旅游村寨进行研究的前例,而现有文化资本方面的研究也少见主要关注小尺度,小范围,非主流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本的研究,这正是本文开展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研究的依据.

本论文基于这样的认识: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不断上演的利益纷争和*件根本原因是旅游吸引物价值及其归属不明确,导致的旅游收益分配不公,只有从经济上实现旅游吸引物价值认可,并通过法律保障民族村寨社区与村民的财产权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景区各利益相关者无限重复博弈所导致的“共输”问题.

民族旅游村寨不能以牺牲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而单纯谋求经济效益,现有民族村寨的开发方式普遍以短期经济利益为主,长此以往,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文化根基将被掏空,民族文化将会失去原生的土壤,文化的重构赋予文化新的意义,传统的异质性的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将会逐步消失,外来各利益相关的掘金者在获得自身短期利益满足以后将会撤退,而对于世代生活在民族村寨的村民将面对面目全非的地方文化,四分五裂的价值观体系而无所适从,因此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之初,就必须以民族村寨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考虑社区长远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现有民族旅游村寨不可持续现状的分析,寻找不可持续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寻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策.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民族旅游村寨目前的现实困境和相关理论的局限,提出了民族文化资本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通过对民族文化合适价值评估方法的寻找,结合产权理论在民族旅游村寨的运用,为文化资本化提供了方法思路与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寻找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化的实现路径.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了贵州典型的民族旅游村寨代表景区--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实证研究,为西江千户苗寨基于文化资本化实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共八章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资本进行研究.

第一章对研究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进行分析,探讨了文化资本化研究的意义,界定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并分析了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针对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理论综述.分析了文化资本与文化资本化的缘起、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梳理了民族旅游村寨的研究现状与理论缺陷,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产权理论、价值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区参与理论、社区增权理论.

第三章主要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论文首先分析了现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四种典型性开发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村*导的开发模式与NGO主导的开发模式.在以上四种开发模式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问题的症结解决路径统一指向两个方向,一个是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一个是开发能力的培养.而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化资本视角下统一到同一个框架下.现有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剖析景区内部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主要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与多中心治理模式,但不足以解决民族村寨文化发展的问题.而社区参与及其社区增权理论为旅游景区参与式开发与内部增权提供了理想的思路,但是两个理论本身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由于我国旅游景区老百姓普遍被动参与的现状与我国*制度现有的缺陷,两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参与能力建设与利益分享的公正机制缺失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利用文化资本及其转化理论解决民族旅游村寨问题的思路.为了证明笔者的逻辑,本文建立了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并通过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将两者建立关联,分析得出只有民族村寨村民的利益诉求与民族旅游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为契合,因此,保障村民的利益诉求,即是保障民族旅游村寨的可持续发展.而保障村民的利益诉求,第一步须要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本化.

第四章主要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化实现的前提--村寨旅游资源总体经济价值评估.论文首先根据现有对民族文化分类体系的研究,结合民族旅游村寨资源构成状况,将民族旅游村寨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体系,并将物质文化分为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农业文化五类,将非物质文化分为节庆文化、歌舞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礼仪文化、工艺文化七类.由于民族村寨本身是自身文化与当地环境互动的结果,周边的自然生境是经文化改造的生境,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游客在对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时,常常是基于对民族村寨旅游吸引物的整体认知而形成旅游*,在旅游体验中,也是对村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感知与体验.因此论文将民族村寨文化看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不区分民族旅游村寨的不同资源要素,也不对文化子系统进行细分,统一对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总体价值进行评估.文章认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价值评估有利于提高利益各方对文化价值的认知,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有效配置,为村民分配文化收益提供标准,利于对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成本-收益进行核算.结合现有对文化价值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优劣势分析,本文选用个人旅行费用法(ITCM, Individual Travel Cost Method)评估民族旅游村寨游憩价值,选用意愿价值法(CVM,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评估其非使用价值,两者加总构成民族旅游村寨文化总经济价值.

第五章,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实现的基础--产权界定.本章通过对旅游资源产权功能的分析,认为产权可以从对主客体的激励角度提高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度与满意度,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社区矛盾,减少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公地悲剧与负外部性问题,实现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从根本上保障村民利益,实现民族村寨文化良性传承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民族村寨现有产权缺失,产权界定不清,产权运营“政企不分”,景区利益相关者交易成本高,导致村寨旅游资源浪费与破坏.分析认为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村寨集体,产权客体应该包括现有自然与人文方面通过劳动付出所构成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以及民族文化本身.集体应该享有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集体有权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方式、发展途径、资本引进、门票价格,景区内食住行游购娱相关服务产品的设立与收益享有决定权,并有权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实行转让、变更、撤销的权利.现有政府推进的开发模式侵犯了集体的权利,剥夺了集体的主体地位,应严格遵守扶持村寨的职责,还权与民,单独实行管理职能,而集体需要建立村内监督机制,保障村民内部利益的分配,帮助村民真正分享产权带来的收益.

第六章主要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实现的具体路径.论文首先分析了民族旅游村寨文化的资本属性,认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具有价值性、收益性,能够积累和产生增殖,具备实现资本转化的潜能.借鉴现有学者对文化资本的划分,并结合民族旅游村寨的实际,本文将民族文化资本分为实体文化资本与虚体文化资本,并认为实体文化资本的实现需要通过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文化市场化运营与管理三个步骤来实现,而虚体文化资本需要通过身体化形态与体制化形态文化资本的提升加以实现.

第七章是对西江干户苗寨文化资本转化的实证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状况,探查了其旅游发展的历程,并利用6年来的观测对比找出了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西江千户苗寨存在环境破坏、文化变异、过度商业化及景区矛盾冲突的问题.论文紧接着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各方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利用ITCM方法评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憩价值,利用CVM方法评估了景区非使用价值,得出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经济总价值为21.8亿元.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现有产权现状的分析,论文认为应该将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产权主体界定为村寨集体,将现有无主产权自然景观权、文化景观权及民族文化产权界定为村寨集体的产权客体,保障村寨集体行使旅游资源所有权主对旅游开发决策的权利,实现三权分离.最后本文提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资本转化路径,包括创新文化产品开发,提升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培养村民文化生产能力,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制度建设.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族文化研究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民族文化研究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在分析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第四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模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是探索知识的实践活动,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双重价值意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文化学解读、发展探索和深化拓展3个阶段,问题域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宏观和微观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地域性传统体育文化研究4个方面.未来研究将从文本描述走向理论解释、从学科闭守走向对话交流、从体系建构走向问题研究、从方法单一走向多元综合.

第五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

本论文所主要讨论的内容是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状况,需要我们跨学科、跨领域的去进行综合研究.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基于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国古史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研究的综合性课题,更要结合文化史、民族史、社会史、考古资料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才能将本课题的内容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展示.

按族系划分,在两汉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活跃着:肃慎族系:真番、挹娄;秽貊族系:秽、貊、夫余、高句丽、沃沮;东胡族系:东胡、鲜卑、乌桓等大小十余个边疆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这些东北古民族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这片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中,创造出了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于此同时,他们都与中原汉王朝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为中华文化的成长共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本课题主要讨论的内容,正是汉代我国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交流的这个过程,立足于文献基础,力图发现种种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内在逻辑与联系,试图理清这一文化交流、融合进程的思路,探讨这一文化交流进程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前人尚未深入涉足的领域内尽一丝探索之力.

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导论.在导论中,主要探讨了本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现状以及对相关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的是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重点考察了汉代生活在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居地、迁移以及人口流动状况,明晰了这一地区民族融合的整体态势,并进一步的讨论了汉代东北地区民族融合对东北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为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物质文化交流.在对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东北地区汉族物质文化发展程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汉代东北地区在汉文化影响之下的物质文化总体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为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制度文化交流.本部分主要考察了汉代东北各边疆民族社会制度的具体形态与总体特征,分析了汉王朝东北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并讨论了汉代东北地区制度文化发展的水平.

第五部分为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精神文化交流.本部分首先讨论了汉代东北各边疆民族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而分析了汉文化对东北边疆民族文化在思想层面的影响,考察了汉代东北地区以汉文化为主导的精神文化发展进程.

第六部分为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民俗文化交流.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和总体特征,分析了汉族与东北边疆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性以及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历史原因,以及讨论了双方在民俗文化上的融合趋势.

第六篇摘要范文: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人口仅有4640人(2007年人口普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绝大部分聚居于黑龙江省.赫哲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在以其勤劳和智慧适应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时,创造了富有渔猎文化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上,赫哲人以父系氏族组织规范其群体的行为,信仰萨满教,以“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兼采集为生计,以鱼兽皮为衣、鱼兽肉为食,以马架子、地窨子为居,以桦皮船、独木舟和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有语言,无文字,但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这个一度曾因日本残酷统治而濒临灭亡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新生,从此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赫哲族传统渔猎业经济模式已经转型为以农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模式,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文化变迁,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赫哲族面临着经济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上个世纪末兴起的赫哲族文化旅游就是其经济、文化转型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与其他地区的民族情况相似,旅游发展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赫哲族也面临着如何使已处濒危的赫哲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并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本文以赫哲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的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为典型,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对其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其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与横向的文化变迁研究,揭示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脉络和发展趋势,运用尊重民族文化“所有权”、“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思想和观念以及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对赫哲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及战略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探寻一条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认为,民族文化旅游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而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反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保持赫哲族文化保护发展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整套适合当地特点的、综合性的策略.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该包括明确与保护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所有权和获益权、建立和实行民族文化保护、“社区参与旅游”机制等策略,以期实现赫哲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七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范文: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中非常独特的一种“类型”,它一方面以边疆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丰富了新中国电影的影像表现区间,另一方面又通过电影重塑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从而成为构建新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数量和样式繁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云南少数民族为表现区间和主要内容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无疑是这其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占据着非常独特的地位.本文主要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中国大陆生产的,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影像表现区间,且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主要或次主要角色的电影(故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史论结合、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电影学、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理论,在梳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边疆想象、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分析其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叙事特征、美学风格,剖析各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场域”中的权力纠葛关系,力图探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怎样建构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形象,解析少数民族电影与边疆少数民族想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本质和内涵.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阐明选题的缘起、意义和价值,并对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从而确立本研究的范围、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分为“十七年”(1949——1966)、“新时期”(1978——1989)、“90年代”(1990——2001)、“新世纪”(2002——2012)四个阶段,探讨了各阶段内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演变轨迹,指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各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

第二章借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从“异域想象”、“风情想象”、“少数民族形象想象”三个方面,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问题,并进一步借用空间文化理论,指出云南边疆想象是想象“乌托邦”与现实“异托邦”的空间意义生产.

第三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建构机制,电影文本投射出了“政治文化”、“中原文化”、“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族群身份的建构和认同的影响,并反映出了族群身份从内隐到突显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第四章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内蕴的文化隐喻,从“疾病隐喻”、“社会性别隐喻”两大方面,分析了云南影像叙事文本在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中所起到的隐喻作用,从而阐明其文化建构意义.

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认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地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为参与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身份起到了重要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与严格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相比,真正由云南少数民族创作者拍摄,真实反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并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还没有出现.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八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格式: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研究成果综述

近三十年来,从事少数民族民族数学文化研究的研究者,从挖掘某一民族的数学文化,或是理论上探讨民族数学文化等视角等对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少数民族在计数、历法、度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少数民族的数学文化又存在一些相同点,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及各民族的古代数学成就.充分挖掘和展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因素,关注数学发展的文化多元性,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使民族数学文化进课堂,为民族学生数学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文化背景是数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九篇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文章从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内涵、现状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生态资源中具有的巨大魅力,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对此应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十篇摘要范文: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态势与审思——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角度

国家级基金课题的资助情况往往能反映学科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向和关注动向.论文通过1993—2009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民族文化",资助项目的分析发现:资助项目在逐步增加,但其数量和幅度与其他类别项目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项目资助具有明显的地域指向性和民族指向性,以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变迁、保护利用为资助主题,课题立项与历年课题指南密切相关.但也存在研究成果的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诸多弱小民族的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应继续发挥好学科发展指挥棒的作用,应进一步支持弱小民族的文化研究,鼓励创新性研究和关于",新知",的探讨,引导中国目前较薄弱的文化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还要鼓励和加强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和融合,提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

关于免费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民族文化研究引用文献:

[1] 民族文化研究专业论文题目 民族文化研究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民族文化研究学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文化研究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提纲模板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大纲怎么写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民族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